第四章 人地关系
第四章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时期
生产力 人类活动特点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水平
生物资源遭
以采集和狩猎 到一定的破 被动适应环境,
史前文
为主,对环境 坏,但环境 对人地关系认
极为低下
明时期
的影响极为有 问题对人类 识肤浅,崇拜、
限
的威胁并不 依赖自然
严重
时期
生产力 水平
人类活动特点
生产力 人类对资源和
农业文 有了较 环境开发利用
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
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答案:3.B 4.C
知识点(二)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下列为近几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2010 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2011 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2012 年: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 2013 年:“思前、食后、厉行节约,减少你的耗粮足迹”。 2014 年:“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 2015 年: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2016 年: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2.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
分析图示内容不难确定,E 属于资源开发,F 表示产业活动, G 表示产品消费,H 表示废物排放。
3.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示意图
造成黄土高原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原 因是开垦草地,草场过载,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为了协调 人地关系,控制黄土高原的生态恶化,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 展之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 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 意思为:深谷大川里,制度总会与外界不同,生长在那里 的人民的风俗总与外界不同。“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 向义”(《管子》)。意思为:富庶地区的人没有才能志向, 是因为他们贪于享乐;贫苦地区的人都重视信义,是因为 他们自力更生,乐于劳动。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 系的思想,据此回答 内容和要求
人地关系名词解释
人地关系名词解释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球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关系。
它强调了人类活动对地球自然环境的改变和影响,同时也突出了地球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性。
人地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和拓展。
首先,人地关系包括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消耗。
人类依赖地球提供的自然资源来满足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如水、土地、矿产等。
但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发展。
其次,人地关系还包括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工业生产、城市化进程和农业活动等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威胁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引发自然灾害,如土地沙漠化、水质污染、气候变化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风险。
此外,人地关系还涉及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
人类需要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脆弱性,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促进生态保护和恢复等。
只有通过合理管理和保护地球自然环境,才能实现人地和谐共生。
总之,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球自然环境之间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人类必须认识到自己与地球的相互关系,并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地和谐共生的目标。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文化水平 D、经济水平
【课堂测验】
A 1、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文化水平 D、经济水平
【课堂测验】
2、“愚公移山”的故事、“都江堰”工程、 1995年我国开始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分别 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
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为社会公害
在全球范围:大气保温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 危及人类生存
4、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
人口激增
日
资源短缺 问题 益
环境污染
突
生态破坏
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
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为社会公害
在全球范围:大气保温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 危及人类生存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下列说法反映了哪种人地关系思想?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定胜天】
2、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3、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下列说法反映了哪种人地关系思想?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定胜天】
2、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天人相关论】
征服自然
谋求 人地协调
1、崇拜自然:
1、崇拜自然:
制约
1、崇拜自然:
制约
1、崇拜自然:
制约
2、改造自然:
1、崇拜自然:
制约
2、改造自然:
思想:天命观、有神 论,保护生物、因地 制宜。
1、崇拜自然:
制约
2、改造自然:
思想:天命观、有神 论,保护生物、因地 制宜。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第二部分是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阶段史前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人类适应自然时期,人与环境是一种依赖的关系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人地关系不协调,但有了科学的萌芽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1)背景:20世纪下半叶,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影响经济平稳发展。
(2)内容: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纲领,指出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改变目前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定义: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内容:(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要考虑环境保护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公平原则:包括代际公平、代际公平和责任公平。
(2)连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反映的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d)A.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B.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c.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之间没有因果关系d.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不同分析:图中曲线的变化表明,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① 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环境污染程度低;② 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程度加深;③ 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程度降低;④ 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程度低,因此方案D是正确的。
2.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阶段是(b)a.①阶段b.②阶段c.③阶段d.④阶段分析:从图中不难看出,在这个阶段②, 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环境污染程度也在迅速扩大和加深。
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讲义)-精选文档
1.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核心内容及产生的原因;2. 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及特点;3. 了解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初步认识其演变的条件、原因,学会分析不同人地关系思想指导下人类活动产生的后果。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人地关系思想产生、发展的渐进过程;2. 现代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产生条件及其影响。
难点: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得出人地关系的正确选择——可持续发展论。
一、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1. 人地关系的含义人地关系即人类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中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③人类作用于环境,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
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不同,人类对人地【随堂练习】下列论述不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观点的是()A.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 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心理特征C. 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D. 地理环境从多方面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人类的命运”答案:A思路分析: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所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中说:“地理环境从多方面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人类的命运’。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能改变甚至决定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人定胜天论的观点。
例题1(天津模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该州海拔2 000米以上的山区年平均降雨量2026.5毫米,海拔较低的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年平均降雨量817.2毫米。
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山顶森林、山腰村寨、山坡梯田、坡底河流”——哈尼人的这种“四度同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下列对其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该地区海拔高,山区降水丰富,山顶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 村寨位于山腰,水源充足、洁净,且冬暖夏凉,适宜居住C. 山坡梯田具有保水保土,净化地表径流,防止地震、滑坡等作用D. 山坡梯田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水、肥可顺地势自流至农田,利于水稻种植(2)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当地咖啡种植面积快速增长,水田播种面积大大缩小(咖啡种植比水稻需水量小,排水条件好),你认为下列对大规模的咖啡种植对当地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 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增大B. 当地气候变得更加湿润C. 水土流失减弱,河流的含沙量降低D. 生物多样性增多思路分析:第(1)题,山坡开辟梯田,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径流被污染,对于防止地震没有作用,可能会加剧滑坡等灾害,故答案选C。
最新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内容
师 我们首先探讨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历程。
板 书:
多练出技巧
巧思出硕果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师 阅读教材 P94~ P95,自主学习,按表格中①~④四个阶段,填写表格内容,回答:对应 的人地关系思想内容是什么?是如何不断进步与演化的? 古代的四个阶段 相应的人地关系思想 ①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 A ②农业革命以后 B ③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提高 C ④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 生 (归纳回答) A.肤浅,被动适应环境 B.地理环境决定论 C.人定胜天 D.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 师 阅读下列图表,进而巩固提高,从工业文明时期就进入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大问题—— 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范围
和强度等方面是不同的, 进而产生相应的人地关系思想类型, 这些思想又指导人类对环境的
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的必然选择。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过程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大致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2.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时期,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方式、范围和强度上有什么不同? 活动与探究的过程、 方法: 将全班同学分成 4 组,各组从有关媒体中收集古今中外人类对地 理环境认识的各种说法、观念或典型事例,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将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结果在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工业
社会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 也使环境问题日趋尖锐, 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愈演愈烈。
板 书:
背景、主要理论
2.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
3.19 世纪, 德国地理学家 F.拉采尔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于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性质。 拉采尔的观点有其正确的一面, 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并发展成为近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022版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习题:第四章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Word版含答案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学习目标思维导图 1.理解把握人口规模是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把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辩证地生疏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4.理解传统进展模式与可持续进展模式的区分。
学问点一 把握人口规模[同学用书P 90]1.把握人口规模的意义: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把握人口规模的目的:人口把握在合理范围之内――→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进展的关系。
【思考】 发达国家和进展中国家的人口政策是否一样?为什么?提示:由于发达国家和进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不同,其人口政策不同。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消灭负增长,老龄化现象突出,多实行鼓舞生育的政策;进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一般实行把握人口增长的政策。
材料 世界人口、资源、环境质量相关曲线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1)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是什么?对环境的影响产生的缘由是什么? (2)从三条曲线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当今世界人口与环境之间的主要冲突是什么? (3)要摆脱图中所示的逆境,你认为应首先从哪里下手?为什么? (4)此图对人地关系进展趋势的猜测忽视了什么因素的影响?提示:(1)对资源的影响是需求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是环境质量下降。
缘由是人口数量增加以及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得生活排污量猛增和生产活动规模快速扩大,使得生产废弃物大量增加。
(2)人口的过快增长与有限的环境承载力量之间的冲突。
(3)从把握人口规模入手,由于资源与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口问题引发的。
(4)图中忽视了人口素养对环境、资源等的影响,人类环境观念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转变目前人口增长过快、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现状。
把握人口规模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的承载力量,威逼人类生存。
把握人口规模的必要性及措施,如下图: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1号公报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 339 724 852人。
(完整版)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代表人物名称亚里士多德地理环境孟德斯鸠决定论拉采尔可能论白兰士适应论罗士培人类中心论托勒密生态论巴罗斯索尔文化景观论哈特向生产关系决定论和苏联学者唯意志论环境感知论孟德斯鸠文化决定论哈奇庄子“天人和一”观荀子协调论现代科学家理论看法简要评论自然环境决定了人类的生理和心夸张了环境的决定力量,忽视生产力和理特点,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的决定要素人和地理环境之间以心理因向来说明人地关系,忽略生产是一种互相作用关系,二者为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否认人地关互为因果关系系中人的主导作用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指出自然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与生物遗传的限制,也说明人类的适应不一样,是经过对社会环境的作用的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可能性和环境变化的适应人是宇宙的中心过分夸张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对人地关系的一种极端认识人是中心命题,应当重申了人地关系中人注意人类对自然环境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的反响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其独有的文化,在其重申经过实质察看地长久活动的地区内,面景观来研究地区地必定会创建出一种适应环境的理特点地表特点都否认了人类社会和过分重申人的主观能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动性,以为“谋事在人”,会致使滥用互关系自然资源,最后遇到大自然的报复人对自然环境关系中研究各样文化公司尤其是决议人的环境感的各样可能性进行选知就是一种重要的人择时受环境感知影响地关系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人失掉对自己实践的的程度,人类的文化能够改变主导和控制作用自然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整体中,天人关系是由人类应按照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反应自然规律联系的,人真实的“人地关系”与环境之间不是对峙而是一致的提早协调人地关系是协调论比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都要完美全人类最紧急的务,人地关系和科学,它表示人与自然的和睦关系问和睦日趋受重视题上,人类的认识已从被动跃到主动。
人地关系的概念
人地关系的概念人地关系,人文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动态关系的简称。
人类和自然环境在人文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大要素。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人类活动反过来影响自然,甚至局部改造自然。
简介【人地关系】人文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动态关系的简称。
人类和自然环境在人文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大要素。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人类活动反过来影响自然,其至局部改造自然。
自然环境变化对古代人类的生活和行为有强烈的影响力,在旧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早期,这种影响召至是决定性的,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只能适应、认识和利用。
但越到晚期,人类对环境的依赖越小,而对其改造越大。
在人文生态系统的演进和维持中,自然环境各要素与人类生活、行为、社会、经济、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自然环境相对人类不是必然关系,而是提供机遇或阻碍,人类是选择或支配这种机遇的上宰。
人地关系研究是环境考古研究的核心内容。
发展人地关系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出现过各种人地关系的理论。
在古代人地关系的认识中,中国有以“天命论”为基础的神怪论和不可知论,也有以“人定胜天,天定胜人”为代表的朴素的人地相关思想。
西方既有埃拉托色尼等为代表的把地球作为人类家乡的观点,也有神的干预和上帝主宰一切的思想。
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出现以后,J.博丹和孟德斯鸠等学者开始提出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思想。
随着欧洲18~19世纪包括近代地理学在内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地关系论逐渐系统化,成为地理学重要的理论概念。
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A.von洪堡和C.李特尔对人地关系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洪堡认为,人是地球这个自然统一体的一部分,地理学是研究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域结合。
李特尔把自然现象的研究与人文现象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地球看作人类活动的舞台,认为地理学的中心原理是自然的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
这些思想对后来环境决定论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F.拉采尔详细探讨了地球表面居民分布、人类迁移和民族特性等对于地理环境的依赖关系,并将C.R.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引入人文地理学,认为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决定于各地地理环境的性质。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地理教案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之小船创作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综合应用:人口规模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理解: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理解: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1.控制人口规模的意义: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控制人口规模的目的: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二、转变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目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生产与消费方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影响 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1.土地资源(1)地位和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
(2)保护措施: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2.森林资源(1)地位: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2)保护措施: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退耕还林。
3.淡水资源(1)危机:世界上有60%的地区处于淡水不足的困境,4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
(2)水污染 水污染――→加剧水资源不足――→导致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威胁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存条件(3)措施: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4.海洋资源(1)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过度捕捞海洋生物、盲目围海造地、毁坏滩涂、无节制地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等。
(2)保护措施:伏季休渔、禁止滥捕、环渤海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等。
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1.协调人地关系(1)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协调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3)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4)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地理Ⅱ》第四章4.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共42张PPT)
举例:图腾崇拜的产生
2.农业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阶段
人类主导性产业活动 :栽培作物,驯养家畜 主要技术手段:农业技术(青铜器、铁器、犁、耕作制等) 人类行为表现:人类开始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改造自然 “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定胜天” “天人相关”和“因地制宜”
•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1.8.1321.8.13Friday, August 13, 2021
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的数量超过了环境 的自净能力
人口压力; 资源不合理利用;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三)、环境问题的表现
其一、环境污染
人类任意排放 废弃物和有害 物质,导致环 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固 体 废
弃 放射性污染 物 海洋污染
光污染
水 污 染
土壤污染
案例:“痛痛病”和“水俣病”都是在日本发生的工 业公害病。这是由于含有镉或汞的工业废水污染了土 壤和水源。“水俣病”是汞中毒,患者由于体内大量 积蓄甲基汞而发生脑中枢神经和末稍神经损害,轻者 手足麻痹,重者死亡。“痛痛病”是镉中毒,患者手 足疼痛,全身各处都很易发生骨折。得这种病的人都 一直喊着“痛啊!痛啊!”,直到死去,所以被叫做 “痛痛病”。由于普通干电池里都含有这两种有毒元 素,所以说电池从生产到废弃,时刻都潜伏着污染。 电池的回收势在必行!
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 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 性问题。
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 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 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 保护它、珍惜它 我们责无旁贷 只要我们愿意 只要我们有心 一个举手之劳 可以为濒危的地球带来重生 可以为燃烧的地球带来希望
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图PPT
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
欷歔君
四要素
社会文化系统内
人口
社会组织
自然环境
技术
三者关系
指人们利用现有事物形成新事 物,或是改变现有事物功能、 性能的方法。
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 文化素养的群体。
技术
人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社会 组织
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
人类文化关系
1
技术是指在 自然生物环 境的基础上 创造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 物质文化。
2
社会组织属于制 度文化。
3
人口体现了精神 文化。
四者关系
人类文化
技术
社会组织
人口
资源
空间
其他
自然生物环境
自然生物环境
自然生物环境
Add Your Text
LOGO
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 湘教
认识人地 大规模地开发
决定论,人定
农业 生产力
关系的协 和利用资源, 出现各种 胜天的思想观
社会 有了较
调性,但 人与自然的对 环境问题 念、天人相关
时期 大发展
开始探索 抗性增强
论和因地制宜
人地关系
思想
人类对资源的 人地矛盾 近代地理环境
工业 生产力 人类试图
开发利用达到 迅速激化,决定论、可能
社会 有了极 成为自然
2.二战以后 (1)对环境影响: 人口 、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有些 环境问题甚至危及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对人地关系认识:人类认识到应 主动 谋求人与自然地理 环境的和谐 ,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 (3)人地关系思想:出现了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 。
一、教材P94图4-11探究 1.图示时期有无环境问题?人类和环境的地位关系 怎样? 提示:有。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大,人类对环境的 影响微弱,处于从属地位。 2.此图反映的人地关系特点是什么? 提示: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 崇拜、恐惧和依赖的关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很肤浅。
和观念。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1.工业社会时期 (1)生产力水平:产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 力,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使 自然资源 的开发利 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 (2)对环境影响:环境问题日趋 尖锐 。 (3)人地关系思想:出现了 地理环境决定论 、可能论、 适应论、生态论等观点。
[答案] (1)A (2)A
下图是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读图,回答(1)~(2)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
手段是
()
人地关系高中三年级地理知识全面解析
人地关系高中三年级地理知识全面解析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与人类相互作用的学科,它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人地关系则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全面解析高中三年级地理学科中关于人地关系的知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一、人地关系的定义与内涵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球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这个关系中,人类受到地球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地球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
人地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人类与地球的相互适应: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必须适应地球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势、水资源等。
同时,人类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环境。
2. 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人类依靠地球提供的自然资源生存和发展,如水、土地、矿产等。
但是,人类对资源的利用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3. 人类对地球环境的改造: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人类常常对地球环境进行改造,如建设城市、开垦农田、开展工业活动等。
这些活动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人地关系的影响因素人地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等。
1. 自然因素:地球的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自然因素对人地关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寒冷的气候会限制人类在高纬度地区的发展,而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则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人地关系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生产方式对地球环境和资源的利用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产业结构的差异等都会对人地关系产生影响。
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因素、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等。
人口数量的多少、人口分布的集中与分散、人口发展趋势等都会对人地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则会影响人类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和态度。
4. 技术因素:科技的进步和应用对人地关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课件中图版必修2
答案
反思归纳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 续发展的内容共有四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解析答案
1234567
对点训练二 可持续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联合国召开的一系列环境会议为契机,可持续发 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后代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大力发展经济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保持负增长,以减轻社会压力 D.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答案
反思归纳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
阶段
人类适应自然时期
时间
史前文明时期
环境问 环境问题对人类影响很弱
题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
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出现的局部环境问题大多源 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从局部
于生态破坏
扩展到全球
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 人类对环境的依附性减弱, 人
4.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D ) A.开垦丘陵、山地地区的荒坡,发展立体农业 B.退耕还林、还草,排干沼泽,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C.为减少“赤潮”的发生,沿海地区实行休渔制度 D.建立人工绿洲生态系统是绿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解析 开垦丘陵、山地地区的荒坡会加速水土流失,排干沼泽会破坏生 态环境,预防“赤潮”发生的关键是减少人为污染物的排放。
论人地关系
论人地关系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而人类的出现又意味着自然地理环境进入了另一个质变的阶段,因为人成为了环境演化的能动因子。
所谓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在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直面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永恒的命题。
人文地理学给予人地关系的定义:“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各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存在着地域差异、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把握,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顺应与抗衡,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中心研究课题。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1、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的进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原始的人类一方面改造着自己的形体和大脑,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有不断扩展到世界各地,以寻求各种适于生存的环境。
自然因素加上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人类便产生了体质特征不同的各种人类类型以及不同的地理分布特点。
(2)、人类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3)、人口分布和人口质量的自然地理因素(4)、人类实惠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2、地形对人类的影响地形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即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
在世界人口分布中,绝大多数人口分布在平原地区,平原地区耕地面积广,水源丰富,农业发展快。
此外,也有部分人口分布在高原盆地、丘陵等,例如,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我国东南丘陵分布着众多人口。
地形对交通、城市建设也产生重大影响,平原地区更有利于交通、城市的发展,山地、丘陵不利于交通城市的建设。
3、气候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1)气候与农业生产(光照、热量、温度、降水)光照条件好,水分条件好,适宜喜光,喜温植物的农作物,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条件好,热量条件好,适宜发展棉花产业,例如埃及的长绒棉,中国新疆地区成为我国棉花产量最多、质量最好的省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农村目前还剩余1.5亿的劳动力,相应的农村人口 农村目前还剩余1.5亿的劳动力,相应的农村人口 过剩约2.5亿~3亿,形成“两个人的饭三个人吃” 过剩约2.5亿~3亿,形成“两个人的饭三个人吃” 的局面。数亿农民局限在有限的土地上,这种 “过密化”使我国农村依旧没能摆脱只有增长没 过密化” 有发展的低水平均衡循环状态。
第三阶段从1978年至今。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 第三阶段从1978年至今。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召开以来,农村开始实行集体所有,家庭 联产承包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这种变革实现了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扩大了农 民经营自主权,是农村经济体制模式的巨大变革 阶段。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 (一)地少人多的矛盾
范围或调查地点 山西 广东 河北 河南等四省 山西 武汉 22县农户 全国 河北 全国22省 全国 全国 全国
时间 1916 1918 1923 1924 1926-1928 1929 1929-1931 1930 1931 1932 1934 1936 1900-1943
出生率 48.2 34 58.4 42.2 24.8 32 35.7 30-35 37.1 38.3 38 38.9 37
第四章 人地关系
主要内容 历史和现代的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的形 成、变化的原因与后果
第四章 人地关系
伴随着社会对生存与发展主题的日益重视, 人地关系研究也因此成为一个“ 人地关系研究也因此成为一个“世纪性和 世界性的主题” 世界性的主题”。
第一节 人地关系的概念及其主要理论 一、人地关系的概念
人地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人口与土地的关系, 具有不同层次的含义: 在基本层次上,它是一般的人口与土地的关系, 是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 在中间层次上,它是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人口与资源的关系),同时也是人口与食物供应的 人口与资源的关系) 关系(人口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关系(人口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在综合层次上,它是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 是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四) 文化景观论
文化景观论认为应当从研究文化景观来分析人地 关系。文化景观是地面上可以感觉到的人文现象 的形态。拉采尔最先系统地阐明文化景观的概念, 他称之为历史景观。
三、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三阶段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人地关系研究可能始自20世纪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人地关系研究可能始自20世纪 二三十年代,以卜凯主持的土地利用调查为标志。 第二阶段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国外学者 第二阶段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国外学者 的研究为主流,国内的研究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 的研究为主流,国内的研究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 针对人口增长所做的一些简单的人地比较分析。 国外学者中,最富有成效的当推何炳棣和珀金斯。 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既有关于历史 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既有关于历史 文献资料问题的研究,又有关于与其相联系的人 地关系问题的研究,如葛剑雄的《中国人口史》 地关系问题的研究,如葛剑雄的《中国人口史》。
三、历史上的耕地增减循环与人口循环
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的循环(简称治乱循环) 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的循环(简称治乱循环)、 人口循环和耕地增减循环之间存在一致性 不是偶然的。两者同为治乱循环的产物。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人地 关系的变化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人地关系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63年,以1950年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63年,以1950年6月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标志,第一次建立起农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民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雏形,实现了 “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 耕者有其田” 得以迅速恢复。
三、 农村人地关系缓和的途径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降低人口增长率 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增加耕地面积 搞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确立农民的土地长期使用权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四、 全球变暖与人地关系(略)
(一)全球变暖的共识 (二)全球变暖对世界的影响 (三)全球变暖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从1963年到1978年。在此时期内,我 第二阶段是从1963年到1978年。在此时期内,我 国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变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 使用的土地制度为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使用的土 地制度。在高级社里,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 土地已不再作为一项私有的财产取得分红。此后 又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终将土地私有制改 造成为农村集体所有制。
中国素称“地大物博” 中国素称“地大物博”,但面临如此庞大的人口, 土地资源的匮乏日益突出。
(二) 农村的圈地运动
这里所说的圈地运动不是英国产业革命时期那种 “圈地运动”,而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不依实际情 圈地运动” 况和条件,打着开发区的旗号,乱占耕地,以致 浪费大量土地,影响农业生产的现象。
(三) 农村耕地抛荒问题
17
资料来源:段纪宪,中国人口趋势新论, 资料来源:段纪宪,中国人口趋势新论,中国人口出版社 p141
二、历史上的土地变化
和历史人口的增长趋势相似,中国历史上的耕 地面积变化也明显具有两大特征,即总趋势上 的不断增长和不断增长中的波动。因而,历史 上土地变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耕地增加和减少 的原因。这里分别讨论耕地增减的原因。
死亡率 40.1 34 37.1 27.9 13 21 25 30 33.7 27.1 33 27.6 33.4
(二)战争时期的人口波动
中国历史上的和平时期往往是一个朝代的建立和 兴盛过程,而战争时期则是一个朝代的崩溃和分 裂过程,朝代的更迭贯穿着整个中国历史。在战 争时期人口减少或停滞,而和平时期人口则趋于 增长,人口增长过程表现为循环过程,称为“人 增长,人口增长过程表现为循环过程,称为“ 口循环” 口循环”,这种人口循环,正是历史人口波动特 征的写照。
(二)可能论和或然论
可能论认为自然环境仅仅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机 会,人类具有相当大的选择权利,它是与环境决 定论相对立的一种观点,由法国地理学家维达 尔·白兰士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 白兰士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
(三)生态论
生态论认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互相作 用的关系,又称适应论。它是受到法国地理学派 的可能论的影响而产生的。
近几年来,在中国农村许多地方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耕地 抛荒现象,1995年全国非农建设闲置土地是6 抛荒现象,1995年全国非农建设闲置土地是6万公顷,其 1995 中耕地面积约2.7万公顷,占总数的45%。 中耕地面积约2.7万公顷,占总数的45%。 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P105) 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P105) 经济原因 自然原因 社会原因 政策原因
二、现代西方人地关系研究理论(略)
(一)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把自然环境看做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近代环 境论体系源于地理学家拉采尔。环境决定论在不断接受批 评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断进行着内涵的转变:由单一自然 要素决定论转向自然环境决定论,由狭义自然环境决定论 转向广义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由对身心、气质、精神等方 面的影响转向对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综合影响;由 直接的、线性的、单向的、静态的“绝对的机械决定论” 转向动态的、网络的、关联的“相对决定论”。这种转变 逐步形成了新的人地关系理论--“现代环境影响论”。
第二节 历史上人地关系的形成和变化 一、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历史上的中国人口增长总的趋势是趋于不 断增长,这一不断增长的过程具有缓慢特征。 波动性两大特征。
(一)和平时期的人口增长
在和平时期里,对于开放人口来说,人口增长取 决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状态;而对于封 闭人口来说,则只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对于中国人口来说,由于国际迁移对人口总量的 影响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人口增长也 就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估计(1916-1943),见 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估计(1916-1943),见 下表
农业大省湖北省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大 矿富矿少,大宗能源和急需矿产资源严重短缺。这些现状都表明: 湖北省国土资源形势不容乐观。 专家呼吁,必须尽快在保护和节约资源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来自湖北省国土资源部门的最新资源公报显示,湖北省耕地总量 1998年至2002年呈持续递减态势,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为0.826亩 ,距人均耕地警戒值0.824亩仅差0.002亩,低于全国1.15亩的 平均水平。2002年湖北省耕地减少主要表现在建设占用、生态退耕 、农业结构调整占用及灾害毁坏。矿产资源方面,到2001年底,湖 北省已发现矿产136种,虽然自然资源条件居全国中游,但是真正 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大宗优势矿产资源并不多,加上在几十年的 大量开发中规划、管理相对滞后,造成开发利用率不高。
(一)耕地增加
对于农业社会来说,耕地增加的途径无非是将未 加使用的宜农荒地进行开垦使用,使之适合于农 业耕作。 垦荒和屯田是中国历史上耕地增加的两种方式和 直接的原因。
(二)耕地减少
中国历史上的耕地面积从总趋势上说是不断上升 的,但其间有波动,这种波动就是耕地面积的增 长停滞甚至绝对减少。 耕地减少与“改朝换代” 耕地减少与“改朝换代”的连年战争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