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社会学概论课件:社会文化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全套课件 PPT
同时,在庞大的社会科学群中,社会学不仅仅是一门
独立的社会科学,而且是一门基础性的社会科学.。
14
二、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的过程中,始终把社会看作一
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研究社会的结构、功
能,运行、变革。
2.综合性。首先是研究视角的综合性,其次是研究方法的综
合性。
一项调查显示的结果是
男性的自杀率总是高于女性的(尽管女性中企 图自杀的比男性多)。 老年人自杀率明显高于青年人,部分是由于健 康原因。 美国黑人自杀率相对低于白种人。 最近的研究并不支持那种认为节假日是引发自 杀风险之因素的流行观点。 其他一些研究也证明,虽然那些已有自杀风险 的人有可能受到大众传媒中大量的关于自杀报 道的影响,但那些没有自杀风险的人,并不会 因传媒的影响而发生自杀
12
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 学科特点
13
一、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在社会学创立时期,人们把社会学当作一门总体社会 科学,具有凌驾于社会科学之上的性质和地位。社会 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随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断明确,社会学逐渐摆脱了 哲学的怀抱,成为与其他社会科学并列的相对独立的 学科。
度、美学和表现方面的制度
分化和分层、合作调解同化、社会冲突、联络、
社会过程
社会化和教育、社会评价、社会过失、社会整合、
社会变迁
11
三、如何看待社会学的对象问题
1.社会学是有其独特的对象的; 2.社会学对象问题的争论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 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3.在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求一致 。
《社会学概论》课件第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PPT
具体环境要素 主要的社会化机构: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辈群体、
大众传播媒介
社会化机构
家庭:以婚姻为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 夫妻子女为主要成员的 社会群体
社会化功能的特征 最早的环境 作用最直接 影响最广泛 影响最深刻 影响最长久
学校:社会建立的以传 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 育组织
社会化阶段 基本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 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代沟
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 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社会化特点
客体与主体:受动与能动的统一 主体—社会的传导 客体——个人不能选择、逃避,甚至被强制 个人非完全的被动,存在主体体现出主观能动作用 手段与目的:内外与外化的统一 前提和手段——个人将社会的教化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准则、
行为方式等 目的——个人将内化的外化出来 内容和结果: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接受社会共同性的、一致性的、认可的、制度化的,形成基
的评价 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
的行为
社会化过程——自我意识和人格发理论
米德“角色扮演”理论 “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
提供动力 “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
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化实质是角色扮演,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
本的、共同性的方面 社会生活具体条件或社会化环境的差异性 接受的内容和结果具有差异性
个体社会化条件及基本内容
大众传播媒介
社会化机构
家庭:以婚姻为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 夫妻子女为主要成员的 社会群体
社会化功能的特征 最早的环境 作用最直接 影响最广泛 影响最深刻 影响最长久
学校:社会建立的以传 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 育组织
社会化阶段 基本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 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代沟
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 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社会化特点
客体与主体:受动与能动的统一 主体—社会的传导 客体——个人不能选择、逃避,甚至被强制 个人非完全的被动,存在主体体现出主观能动作用 手段与目的:内外与外化的统一 前提和手段——个人将社会的教化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准则、
行为方式等 目的——个人将内化的外化出来 内容和结果: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接受社会共同性的、一致性的、认可的、制度化的,形成基
的评价 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
的行为
社会化过程——自我意识和人格发理论
米德“角色扮演”理论 “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
提供动力 “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
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化实质是角色扮演,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
本的、共同性的方面 社会生活具体条件或社会化环境的差异性 接受的内容和结果具有差异性
个体社会化条件及基本内容
社会学概论3-文化
第四节
文化的特性
1文化无所不包 2文化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3文化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4文化是习得的 5文化具有象征性 6文化具有共享性 7文化具有整体性
第五节
文化分析的视角
文化进化论:泰勒、摩尔根、萨林斯 功能主义:马林诺夫斯基、布朗 文化相对主义:博厄斯、本尼迪克特 生态人类学:斯图尔德
第三节
文化的形式
一、主流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依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及作用而分。主流即占主体地位、主导 社会化、影响普遍;亚即占次要地位、影响部分群体、为部分成员所运 用;反文化即与主流文化相对、价值观相反的文化。 二、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 按文化创造者来分,精英文化即为精英所创造的;大众和流行文化为非 精英大众共同建构起来的文化。 三、高雅文化与民间(俗)文化 这是按照文化评价标准而进行的划分。高雅通常指人们对社会上层或文 化精英所承载的文化;民间或俗文化是指普通民众所操持的文化。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这是根据时序性对文化的划分。广义传统可通指过去,狭义指近代以前, 传统与现代文化就是根据这(1)
一、符号:群体表达意义;传递、交换 和存储信息的事物和行为,包括:象征 物、语言(言语和文字)、动作 二、规范:引导或制约群体成员行动的 规则,主要有:习俗、民德、规约、法 律
文化的构成(2)
三、价值观: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判断 的倾向和观念。影响着社会理想、目标 和行动方式。 四、生计模式:群体成员维持生活的基 本方式。由生态环境、器物、生产和生 活方式决定。
二、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文化的功能 1适应策略:文化是人们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 经验积累,人们创造的文化为社会成员适应环 境和生存提供各种策略。 2传承文明: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以文化为 载体而不断积累和传承的。 3整合社会:文化为社会成员整合成一个有机 系统提供了符号、价值和规范认同的基础。 4促动变迁:文化是一种动态系统,文化变迁 包含着同时也促动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社会学概论_ppt课件
三、冲突模型
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 达伦多夫则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 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帕森斯以价值规范为重心的秩序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应该在建构社会模型时占据优先地位。 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书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复习参考题
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构成要素? 试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有哪些功能?
第一章 社会学意义与范畴 第一节 社会学性质
二、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经济学:后者研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前者研究经济行为的社会基础。 社会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偏重于研究政治行为;政治学研究整治过程如何运转 社会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着重研究人群共同体中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个人。
三、如何学习社会学 掌握社会学观点,运用社会学理论框架,进行客观分析 熟悉社会学术语 培养综合考虑社会现象的能力 根据社会现象变化趋势来思考问题 要有避免陷入错误的能力 超越个人 通过社会中社会作用观察个人行为
第二节 社会学的应用
一、社会目标: 解释、预测、控制 二、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规范 2、 实践功能:教育、管理、咨询、监督
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 达伦多夫则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 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帕森斯以价值规范为重心的秩序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应该在建构社会模型时占据优先地位。 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书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复习参考题
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构成要素? 试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有哪些功能?
第一章 社会学意义与范畴 第一节 社会学性质
二、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经济学:后者研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前者研究经济行为的社会基础。 社会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偏重于研究政治行为;政治学研究整治过程如何运转 社会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着重研究人群共同体中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个人。
三、如何学习社会学 掌握社会学观点,运用社会学理论框架,进行客观分析 熟悉社会学术语 培养综合考虑社会现象的能力 根据社会现象变化趋势来思考问题 要有避免陷入错误的能力 超越个人 通过社会中社会作用观察个人行为
第二节 社会学的应用
一、社会目标: 解释、预测、控制 二、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规范 2、 实践功能:教育、管理、咨询、监督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 PPT
• (二)人口数量和质量p81
• 1、人口数量 • 人口数量,又称为人口规模,是对人口的量的规
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 • 2、人口质量 • 人口质量,又称为人口素质,是对人口的质的规
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 想素质。
• 中国人口成为社会包袱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口数 量过多,另一方面是人口质量偏低,人力资源开 发利用不足。
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
学习内容
•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 第三节 什么是文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p76
• 一、社会的涵义与特征p76
• (一)社会的涵义 •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
总和。
• (二)社会的特征p77
• 1、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人(人群)是最基本要 素
均寿命越来越长,人口老龄化加速。 • 5、人口性别失衡。我国当前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升高,
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比女性人数多很多。 • 如何解决人口问题: • 解决我国当前人口问题必须着眼的目标是建设“人口均衡
型社会”。所谓人口均衡型社会,是指社会人口数量、素 质、结构、分布等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且人口与经 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 A.文化特性 B.文化模式
B
• C.文化结构 D.文化特质
第一,有用性。比如工具、技术等
第二,符合或者接近本民族的价值观与民族性格。 如音乐、舞蹈、体育、管理等容易被采借,而宗 教、民族服饰等不容易被采借
• 文化融合,是指采借过来的文化与本土文化协调 起来,融为一体的过程。咖啡馆、歌舞厅、超市 等
五、文化多样性p91
• (一)文化震惊 • 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
社会学概论—05社会化
2.2 习惯层次(conventional level):
2.3 后习惯层次(postconventional level)
二、道德社会化(2)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 1、皮亚杰:
他律阶段(5~8岁) 自律阶段(8岁以后)
二、道德社会化(3)
2、科尔伯格的理论:三个层次六个阶段 2.1 前习惯层次(preconventional level):
第一阶段:避罚服从取向 第二阶段:工具相对主义取向 第三阶段:乖娃娃取向 第四阶段:法律与法令取向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条文取向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原则取向
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生命的相关性 生命的时间安排 人的能动性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1)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早期社会化需要到一致性的、权威性的社会 环境 困境:不同社会化主体之间的分化、脱节甚 至冲突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2)
一、社会化的含义(1)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 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 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 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 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 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 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自我意识和人格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是在不 断观察和反省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的过程中形 成的 三个阶段
1、自我和人格发展理论(2)
1.2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自我意识的发展取决于人把自身作为一 个符号来思考的能力 主我(I)与客我(me)及其相互建构 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
社会学概论第4章文化
社会学概论第4章文化首先,文化是指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产品,是一种认知和符号系统。
它包括了一系列的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知识、意义和符号等。
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比如言语、写作、艺术、音乐等等。
文化是通过群体传递和学习的,它塑造了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反映了群体的共同认知和价值观。
其次,文化是动态和变化的。
文化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不断演变,新的观念、技术、价值和行为出现,同时老旧的文化也会逐渐消失。
文化传承中存在着创新、接纳、冲突和融合等过程,这些过程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文化是共享的。
文化是社会群体中的共同理解和信仰,是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基础。
借助文化,人们构建了彼此的认同和共同感,并在这种共同感的基础上形成社会结构。
文化还涉及到群体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和协商对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至关重要。
文化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
社会结构是指人类行为的模式和规范,是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
文化指导了社会结构的建立和维持,它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并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交往方式。
反过来,社会结构也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不同的社会结构会导致不同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同时一些文化也会对社会结构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总之,文化是社会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定义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文化是共享的,通过文化,人们建立了共同的认同和价值观,并形成了社会结构。
同时,文化也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两者相互作用。
理解和研究文化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和人类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课件3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四)逆向社会化 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 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 (五)再社会化 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 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 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四、社会化的必要性
(一)个体的需要 1.社会化是个人得以参与社会 生活并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 的必要前提。 2.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发展 变化所必经的基本途径。
与弗洛伊德相比,埃里克森的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在以下三个 方面有所突破:第一,把人格的 发展扩展到人的一生,而不仅限 于儿童的早期经历;第二,强调 社会关系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 用,并指出随着社会关系的扩展 人格逐渐走向成熟;第三,他认 为人格的发展在任何阶段都有两 种趋向,只有克服每一阶段的危 机,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 理学家。 第三章洛伊德
他认为,从人格角度来说,它包括“本 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代表人格中最原始的那部分, 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 别是性冲动。它是与生俱来的,不考虑理 智、逻辑、道德的约束。受“快乐原则” 支配。
(三)终身持续性 个人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和改造社会并使自己成为合格 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是一个终身 持续的过程。即人们通常所说 的“活到老,学到老”。
三、社会化的类型
(一)初始社会化 发生于幼年和童年时期,是文 化学习的集中阶段。在这一阶段, 儿童学习了语言和基本的行为模 式,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 基础。这一阶段社会化的主要场 所是家庭。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 的。由于本我的各种需求在现实 中不可能立即全部满足,个体必 须接受现实的限制,以现实环境 允许的方式满足需要。于是,这 服从现实的一部分即从本我中分 离出来,成为自我。它受“现实 原则”支配。
人民大学——社会学概论课件:社会文化
四、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1)
2、文化相对主义
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 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 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 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否认了文化的普遍性。
第三节 文化变迁
一、文化变迁的的机制 二、文化震惊 三、文化冲突 四、文化堕距
二、文化的构成(2)
1、符号
1.3 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符号系统,是 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
萨皮-沃尔夫假说:一种语言通过其独特的语法 和词汇,能够影响到人们观察、掌握和解释世界 的方式 不能把萨皮-沃夫假说推向极端
二、文化的构成(3)
2、价值观
2.1 价值观一个文化关于好坏、对错、是 非的观念体系 2.2 价值观一般是情感性的,难以分析和 推理的 2.3 一般认为,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为 社会提供普遍的、深层的理想和目标,为个 人行为提供正当性
三、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2)
2、文化丛
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 质 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 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 “文化丛”也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种理论分 析单位
三、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3)
3、文化模式
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 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进行文化比较,发 现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文化模型在社会学分析中具有最为重要的意 义
四、文化分析的理论视角(1)
1、功能论
03社会学概论课件(自考)第三章社会与文化
4
二、社会结构的概念与类型
(一)社会结构 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 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二)类型 关系型社会结构 实体型社会结构 规范型社会结构
5
三、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Fra bibliotek
(一)社会建设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二)社会管理 主体 手段 目标 作用
17
六、文化自觉
什么是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的内容
18
有限性潜力无限性系统性和空间分布不均匀从本质上说电位与电压是同一个概念电压指的是两点之间的电位差而电位指的是各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位差通常选取多条导线的交汇点作为参考点11自然资源和社会的关系1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具有依赖关系2人类也改变着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这种依赖关系3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本质上说电位与电压是同一个概念电压指的是两点之间的电位差而电位指的是各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位差通常选取多条导线的交汇点作为参考点12四文化从本质上说电位与电压是同一个概念电压指的是两点之间的电位差而电位指的是各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位差通常选取多条导线的交汇点作为参考点13特殊性与共性从本质上说电位与电压是同一个概念电压指的是两点之间的电位差而电位指的是各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位差通常选取多条导线的交汇点作为参考点14文化模式从本质上说电位与电压是同一个概念电压指的是两点之间的电位差而电位指的是各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位差通常选取多条导线的交汇点作为参考点15宗教从本质上说电位与电压是同一个概念电压指的是两点之间的电位差而电位指的是各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位差通常选取多条导线的交汇点作为参考点16文化采借从本质上说电位与电压是同一个概念电压指的是两点之间的电位差而电位指的是各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位差通常选取多条导线的交汇点作为参考点17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从本质上说电位与电压是同一个概念电压指的是两点之间的电位差而电位指的是各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位差通常选取多条导线的交汇点作为参考点18
二、社会结构的概念与类型
(一)社会结构 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 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二)类型 关系型社会结构 实体型社会结构 规范型社会结构
5
三、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Fra bibliotek
(一)社会建设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二)社会管理 主体 手段 目标 作用
17
六、文化自觉
什么是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的内容
18
有限性潜力无限性系统性和空间分布不均匀从本质上说电位与电压是同一个概念电压指的是两点之间的电位差而电位指的是各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位差通常选取多条导线的交汇点作为参考点11自然资源和社会的关系1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具有依赖关系2人类也改变着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这种依赖关系3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本质上说电位与电压是同一个概念电压指的是两点之间的电位差而电位指的是各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位差通常选取多条导线的交汇点作为参考点12四文化从本质上说电位与电压是同一个概念电压指的是两点之间的电位差而电位指的是各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位差通常选取多条导线的交汇点作为参考点13特殊性与共性从本质上说电位与电压是同一个概念电压指的是两点之间的电位差而电位指的是各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位差通常选取多条导线的交汇点作为参考点14文化模式从本质上说电位与电压是同一个概念电压指的是两点之间的电位差而电位指的是各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位差通常选取多条导线的交汇点作为参考点15宗教从本质上说电位与电压是同一个概念电压指的是两点之间的电位差而电位指的是各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位差通常选取多条导线的交汇点作为参考点16文化采借从本质上说电位与电压是同一个概念电压指的是两点之间的电位差而电位指的是各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位差通常选取多条导线的交汇点作为参考点17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从本质上说电位与电压是同一个概念电压指的是两点之间的电位差而电位指的是各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位差通常选取多条导线的交汇点作为参考点18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课件
《社会学概论》
Part
THREE
社会与文化(共3节)
第三章
与 社会
文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P76-80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P80-85 第三节 什么是文化 P85-93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P76-80
一、社会的涵义与特征 P76
1/ 社会以人为主体 2/ 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3/ 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 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3文化规范 体系 习俗/ 道德 法律/ 宗教
4文化 1/ 文化传播
交流
2/ 3/
文化冲突 文化采借
5文化 6 1/ 文化震惊 2/ 主文化和亚文化 多样性 3/ 文化中心主义和
文化自觉 及其内容
文化相对主义
P92
二、社会结构概念与类型 P77
1/ 关系性社会结构 2/ 实体性社会结构 3/ 规范性社会结构
三、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P79-80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P80-85
社会的
基本要素
一、人口 二、自然资源 三、环境 四、文化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P80-85
一
人口
01 人口素质问题
人口 问题
02 流动迅猛 03 分布失衡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P80-85
三环境
01 支持作用
环境的 功能
02 供给作用 03 调节作用
04 文化启迪作用
第三节 什么是文化 P85-93
1 2 文化 文化的特征:
概念
1/ 2/
创造性 习得性
文化 1/ 文化特质
结构
2/ 3/
文化集丛 文化模式
3/ 共享性
4/ 累积性
Part
THREE
社会与文化(共3节)
第三章
与 社会
文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P76-80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P80-85 第三节 什么是文化 P85-93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P76-80
一、社会的涵义与特征 P76
1/ 社会以人为主体 2/ 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3/ 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 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3文化规范 体系 习俗/ 道德 法律/ 宗教
4文化 1/ 文化传播
交流
2/ 3/
文化冲突 文化采借
5文化 6 1/ 文化震惊 2/ 主文化和亚文化 多样性 3/ 文化中心主义和
文化自觉 及其内容
文化相对主义
P92
二、社会结构概念与类型 P77
1/ 关系性社会结构 2/ 实体性社会结构 3/ 规范性社会结构
三、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P79-80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P80-85
社会的
基本要素
一、人口 二、自然资源 三、环境 四、文化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P80-85
一
人口
01 人口素质问题
人口 问题
02 流动迅猛 03 分布失衡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P80-85
三环境
01 支持作用
环境的 功能
02 供给作用 03 调节作用
04 文化启迪作用
第三节 什么是文化 P85-93
1 2 文化 文化的特征:
概念
1/ 2/
创造性 习得性
文化 1/ 文化特质
结构
2/ 3/
文化集丛 文化模式
3/ 共享性
4/ 累积性
社会学概论第2(共10张PPT)
,由此产生一系列变化:政府的管理职能 德国人文地理学家W-克里斯塔勒和 社会学家C-库利曾分别对城市的定位提出过中心场理论和中转站理论。
此外还有学者运用人口学、政治学以及人文地理学等方法分析社区。 社区文化包括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两方面。
和服务重心向社区转移,形成小政府大社 要缩小城乡差别,消灭城乡对立,应当优先发展落后乡村,使乡村向城市接近,这种接近即是乡村的发展方向。
第八章 社区
▪ 五、社区建设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 城市社区建设是在政府能力有限和社会资本的下降
与丧失的双重背景下出现的一股潮流。
▪ 政府倡导社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转型期 所出现的各种矛盾,这些都对 政府的治理提出了一系 列挑战。
▪ 因此,动员民间力量,与基层社会结合,在基层社 会开展社区建设就成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第1页,共10页。
第八章 社区
▪ 2、人类学的方法。它重在对文化和社会形 态的考察。社会/文化人类学家们注重从文 化比较的角度研究社区,因为不同社区的 文化特质和生活方式是有不少差异的,进 行比较,尤其是不同民族间的跨文化比较, 有助于全面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 3、社会体系的方法(系统)。 ▪ 此外还有学者运用人口学、政治学以及人
成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 一方面,人口和财富有汇聚于交通中转地 另外,随着政府机构的改革和单位制被打破,城市居民逐渐由单位人转变为社区人,由此产生一系列变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服务重心向社区转
移,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 前者主要是指人们衣食住行以及工作和娱乐的方式;
布局的焦点是城市,而城市布局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又是经济与人口等方面的布局问题。 社区中人的因素包括人口、社会群体和个人体系。 重点发展城市,以城市的发展来影响并促进乡村的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差别,是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
此外还有学者运用人口学、政治学以及人文地理学等方法分析社区。 社区文化包括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两方面。
和服务重心向社区转移,形成小政府大社 要缩小城乡差别,消灭城乡对立,应当优先发展落后乡村,使乡村向城市接近,这种接近即是乡村的发展方向。
第八章 社区
▪ 五、社区建设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 城市社区建设是在政府能力有限和社会资本的下降
与丧失的双重背景下出现的一股潮流。
▪ 政府倡导社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转型期 所出现的各种矛盾,这些都对 政府的治理提出了一系 列挑战。
▪ 因此,动员民间力量,与基层社会结合,在基层社 会开展社区建设就成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第1页,共10页。
第八章 社区
▪ 2、人类学的方法。它重在对文化和社会形 态的考察。社会/文化人类学家们注重从文 化比较的角度研究社区,因为不同社区的 文化特质和生活方式是有不少差异的,进 行比较,尤其是不同民族间的跨文化比较, 有助于全面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 3、社会体系的方法(系统)。 ▪ 此外还有学者运用人口学、政治学以及人
成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 一方面,人口和财富有汇聚于交通中转地 另外,随着政府机构的改革和单位制被打破,城市居民逐渐由单位人转变为社区人,由此产生一系列变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服务重心向社区转
移,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 前者主要是指人们衣食住行以及工作和娱乐的方式;
布局的焦点是城市,而城市布局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又是经济与人口等方面的布局问题。 社区中人的因素包括人口、社会群体和个人体系。 重点发展城市,以城市的发展来影响并促进乡村的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差别,是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概论
SOCIOLOGY: AN INTRODUCTION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郭星华 教授
第二章 文化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第二节 文化多样性 第三节 文化变迁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的含义 二、文化的构成 三、文化的功能 四、文化分析的理论视角
一、文化的含义
三、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2)
2、文化丛
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 质 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 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 “文化丛”也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种理论分 析单位
三、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3)
3、文化模式
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 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进行文化比较,发 现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文化模型在社会学分析中具有最为重要的意 义
三、文化冲突
同一文化内部各文化要素之间的冲突 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严重的文化冲突会导致文化失调
四、文化堕距
威廉· 奥格本:“文化堕距” (Cultural Lag) 文化的各部分在发生变迁时,变迁的速 度是不一致的,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 间的断裂、失衡与错位,由此造成社会 问题。
民族亚文化 职业亚文化
三、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3)
3、反文化
直接对主流文化的中心因素如价值观、信仰、 观念、风俗习惯等构成挑战的文化,称为反 文化 也有学者将反文化作为亚文化的一种 反文化的出现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机制 反文化往往产生于青年群体中
三、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3)
二、文化的构成(4)
2、价值观
关于价值观与行为之间的两种看法:
功能论:价值观决定行为 冲突论:行为决定价值观
二、文化的构成(5)
3、规范
民俗 道德 法律
二、文化的构成(6)
4、物质文化
体现于特定物质实体之中的人类精神和观念
三、文化的功能
1、教化功能 2、规范功能 3、界分功能 4、整合功能
四、文化分析的理论视角(3)
3、生态学
文化特性是由周边环境和资源所决定的,并 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节 文化多样性
一、文化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二、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三、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四、种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一、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1、差异性
二、文化的构成(2)
1、符号
1.3 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符号系统,是 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
萨皮-沃尔夫假说:一种语言通过其独特的语法 和词汇,能够影响到人们观察、掌握和解释世界 的方式 不能把萨皮-沃夫假说推向极端
二、文化的构成(3)
2、价值观
2.1 价值观一个文化关于好坏、对错、是 非的观念体系 2.2 价值观一般是情感性的,难以分析和 推理的 2.3 一般认为,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为 社会提供普遍的、深层的理想和目标,为个 人行为提供正当性
三、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1)
1、主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 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 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三、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2)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 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但不 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的文化。 当代社会中两种重要的亚文化:
四、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1)
2、文化相对主义
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 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 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 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否认了文化的普遍性。
第三节 文化变迁
一、文化变迁的的机制 二、文化震惊 三、文化冲突 四、文化堕距
4、不同文化类型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是可 以相互转换的
四、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1)
1、种族中心主义
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 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 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种族中心主义常常敌视和怀疑自己所不熟悉 的文化模式。 种族中心主义的功能
四、文化分析的理论视角(1)
1、功能论
特定文化特质的存在,是由于对整个社会系 统的运动和发展履行了某种重要的功能
四、文化分析的理论视角(2)
2、冲突论
一个社会中的文化,从根本上说,它是具有 阶级性的意识形态,代表着不同利益群体或 社会阶级的利益 文化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保护或促进了某一 社会集团的利益
一、文化变迁的机制
1、内部创新 2、文化传播
二、文化震惊
文化接触和交流是文化变迁的重要动力。 在文化交流中经常发生 “文化震惊” (cultural shock)现象。 所谓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 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 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现象,并没有善恶之分 对文化震惊的不同处理方式。
关于“什么是文化”,国内外争议很大 词源分析 两种基本看法: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的总和,包括 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本人的观点
二、文化的构成(1)
1、符号
1.1 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具有象征意 义的事物 1.2 文化的存在取决于创造和使用符号的 能力
自然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影响 生理过程的普遍性 基本生活需要的普遍性 自然环境的限制
2、共同性
三、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1)
1、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 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可 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 “文化特质”仅仅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种理 论分析单位
SOCIOLOGY: AN INTRODUCTION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郭星华 教授
第二章 文化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第二节 文化多样性 第三节 文化变迁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的含义 二、文化的构成 三、文化的功能 四、文化分析的理论视角
一、文化的含义
三、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2)
2、文化丛
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 质 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 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 “文化丛”也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种理论分 析单位
三、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3)
3、文化模式
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 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进行文化比较,发 现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文化模型在社会学分析中具有最为重要的意 义
三、文化冲突
同一文化内部各文化要素之间的冲突 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严重的文化冲突会导致文化失调
四、文化堕距
威廉· 奥格本:“文化堕距” (Cultural Lag) 文化的各部分在发生变迁时,变迁的速 度是不一致的,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 间的断裂、失衡与错位,由此造成社会 问题。
民族亚文化 职业亚文化
三、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3)
3、反文化
直接对主流文化的中心因素如价值观、信仰、 观念、风俗习惯等构成挑战的文化,称为反 文化 也有学者将反文化作为亚文化的一种 反文化的出现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机制 反文化往往产生于青年群体中
三、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3)
二、文化的构成(4)
2、价值观
关于价值观与行为之间的两种看法:
功能论:价值观决定行为 冲突论:行为决定价值观
二、文化的构成(5)
3、规范
民俗 道德 法律
二、文化的构成(6)
4、物质文化
体现于特定物质实体之中的人类精神和观念
三、文化的功能
1、教化功能 2、规范功能 3、界分功能 4、整合功能
四、文化分析的理论视角(3)
3、生态学
文化特性是由周边环境和资源所决定的,并 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节 文化多样性
一、文化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二、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三、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四、种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一、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1、差异性
二、文化的构成(2)
1、符号
1.3 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符号系统,是 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
萨皮-沃尔夫假说:一种语言通过其独特的语法 和词汇,能够影响到人们观察、掌握和解释世界 的方式 不能把萨皮-沃夫假说推向极端
二、文化的构成(3)
2、价值观
2.1 价值观一个文化关于好坏、对错、是 非的观念体系 2.2 价值观一般是情感性的,难以分析和 推理的 2.3 一般认为,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为 社会提供普遍的、深层的理想和目标,为个 人行为提供正当性
三、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1)
1、主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 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 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三、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2)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 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但不 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的文化。 当代社会中两种重要的亚文化:
四、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1)
2、文化相对主义
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 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 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 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否认了文化的普遍性。
第三节 文化变迁
一、文化变迁的的机制 二、文化震惊 三、文化冲突 四、文化堕距
4、不同文化类型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是可 以相互转换的
四、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1)
1、种族中心主义
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 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 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种族中心主义常常敌视和怀疑自己所不熟悉 的文化模式。 种族中心主义的功能
四、文化分析的理论视角(1)
1、功能论
特定文化特质的存在,是由于对整个社会系 统的运动和发展履行了某种重要的功能
四、文化分析的理论视角(2)
2、冲突论
一个社会中的文化,从根本上说,它是具有 阶级性的意识形态,代表着不同利益群体或 社会阶级的利益 文化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保护或促进了某一 社会集团的利益
一、文化变迁的机制
1、内部创新 2、文化传播
二、文化震惊
文化接触和交流是文化变迁的重要动力。 在文化交流中经常发生 “文化震惊” (cultural shock)现象。 所谓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 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 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现象,并没有善恶之分 对文化震惊的不同处理方式。
关于“什么是文化”,国内外争议很大 词源分析 两种基本看法: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的总和,包括 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本人的观点
二、文化的构成(1)
1、符号
1.1 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具有象征意 义的事物 1.2 文化的存在取决于创造和使用符号的 能力
自然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影响 生理过程的普遍性 基本生活需要的普遍性 自然环境的限制
2、共同性
三、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1)
1、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 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可 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 “文化特质”仅仅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种理 论分析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