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绿色建筑的节地与室外环境

合集下载

重庆市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与标识管理办法

重庆市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与标识管理办法

附件重庆市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与标识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施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为核心的绿色节能建筑,推行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与标识制度,规范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与标识管理,根据《重庆市建筑节能条例》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包括工业建设项目中具有民用建筑功能的建筑)的能效(绿色建筑)测评与标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是按照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有关标准和技术规定,对民用建筑工程项目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设计、施工、工程验收等资料,经文件核查、软件复核计算及必要的检查和检测,综合评定其建筑能效(绿色化)水平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标识是按照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结果,对建筑物能效(绿色化)水平,以信息标识的形式进行明示的活动。

本办法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执行范围按国家和我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与标识的监督管理以及市管建筑工程的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与标识的组织实施。

区县(自治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依照管理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除市管建筑工程外的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与标识的组织实施与监督管理。

第五条本办法所称市管建筑工程是指以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为主负责实施建筑管理的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包括工业建设项目中具有民用建筑功能的建筑)。

第二章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第六条建筑工程项目竣工且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分部工程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其执行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标准的要求,填写《重庆市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与标识申请表》(见附件1),向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申请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提供以下资料,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一)建筑能效部分1、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通过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包括建筑、暖通、电气、给排水专业设计图及建筑节能设计模型,节能计算报告书,空调热负荷及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书);施工图建筑节能专项审查意见及设计单位的回复资料;施工图建筑节能工程设计变更文件(包括变更图说、建筑节能设计模型、节能计算报告书和相应的审查、备案文件);2、涉及建筑节能分部工程(或建筑节能子分部)的竣工图;3、与建筑节能相关的设备、材料、产品(部品)进场复验报告。

可研-第四章--绿色建筑专篇

可研-第四章--绿色建筑专篇

第四章绿色建筑专篇发展绿色建筑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重要举措。

为贯彻落实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新开工房屋建筑项目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通知》相关精神,本报告依据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60378-2006)、《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SZJG 30-2009)等标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编制绿色建筑专篇,旨在分析本次建筑在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绿色建筑方案措施,为下阶段的方案设计、施工、室内外装修等工作提供参考,以期提高建筑功能、效率与舒适性水平,创造高效、低耗、低污染、健康舒适、绿色平衡的建筑环境,推动深圳市绿色建筑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编制依据、设计原则和设计目标1.编制标准和依据(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建设部和质检总局联合公布,2006年6月1日实施)(2)《LEED 2009 for new construction and major renovations rating system》(3)《绿色建筑技术导则》(2005年10月建设部和科技部共同颁布)(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J50189-2005)(5)《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15-51-2007)(7)《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8)《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SZJG30-2009)(9)《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JG18-2008)(10)《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草案)》2.设计原则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周期内兼顾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建筑,单项技术的过度采用很可能造成新的浪费。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综合评估建筑规模、建筑技术与投资之间的互相影响,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目标,综合考虑安全、耐久、经济、美观等因素,比较、确定最优的技术、材料和设备。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解读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解读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资料收集主要针对公共建筑,建筑师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各项因素,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手段或设计策略。

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逐条对应。

5.1 节地与室外环境5.2 节能与能源利用5.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5.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5 室内环境质量5.1.6 场地环境噪声符合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

5.1.7 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

5.1.8 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

5.1.9 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

5.1.10 场地交通组织合理,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5.1.11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5.1.14 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大于等于40%。

5.1.6 噪声模拟分析5.1.7 场地风环境模拟5.1.8 屋顶绿化,垂直绿化5.1.10 测量公共交通站点5.1.11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5.1.14 采用室外透水地面5.2.6 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风。

5.2.7 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建筑幕墙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

5.2.9 合理采用蓄冷蓄热技术。

5.2.10 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处理,降低新风负荷。

5.2.12 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用时,采取有效措施节约通风空调系统能耗。

5.2.14 选用余热或废热利用等方式提供建筑所需蒸汽或生活热水。

5.2.16 建筑设计总能耗低于国家和地方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

5.2.17 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

5.2.18 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10%,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

第四章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第四章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一般项 4.6.7垃圾站(间)设冲洗和排水设施,存放垃圾能及时清运、不 污染环境、不散发臭味。 4.6.8智能化系统定位正确、采用的技术先进实用、系统可扩充 性强,能较长时间的满足应用需求;达到安全防范子系统、管 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与信息网络子系统的基本配置。 4.6.9采用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杀虫剂、除草剂、化肥、 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有效避免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损害。 4.6.10栽种和移植的树木成活率>90%,植物生长状态良好。 4.6.11施工单位制定建筑废弃物管理计划,建筑废弃物回收利 用率达到30%以上。 4.6.12建筑施工企业和物业管理部门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 系认证。 4.6.13垃圾分类回收率(实行垃圾分类收集的住户占总住户数 的比例)达90%。 4.6.14设计为改造和更换设备、管道提供便利。
一般项 4.5.6居住空间开窗能有良好的视野,且避免居住空间之间的 视线干扰。 4.5.7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符合《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的规定。 4.5.8设采暖和(或)空调系统(设备)的住宅,运行时用户 可根据需要对室温进行调控。 4.5.9采用可调节外遮阳,防止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玻璃直 接进入室内。 4.5.10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利于住户的健康和舒适。
5.1.8 绿化修剪和灌溉及时,绿地内无裸露土壤,绿化用地土壤 厚度、土质条件满足植物的需要。 5.1.9 场地内无严重污染空气环境的污染源。 5.1.10 场地环境噪声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 规定。 5.1.11 室外风环境利于建筑通风和冬季人员行走舒适。 优选项 5.1.12 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场地上有价值的树木、水塘、水系 等,采取措施提高土地生态价值。 5.1.13 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或为工业厂房改造。 5.1.14 道路和地面停车场采用透水地面,场地透水指标符合以 下规定: 透水率>0.5×(1-建筑覆盖率) 透水率:开发后基地透水面积÷基地总面积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地与室外环境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地与室外环境

1 . 场 地 安 全
新 版标 准4. 1 . 2 条是 对绿 色 建筑 场 地 安全 的基 本要 求 。该 控制
容 .共 涉 及 1 5 个评 价 条文 。
条 文 的 设 置 .阐 明 了绿 色 建筑 建设 应 确 保 建 设项 目场 地 的 安 全 。
建 设 项 目场 地 与各 类 危 险 源 的 距 离应 满 足 相 应 危 险源 的安 全 防 护
三 个 重要 的评 价 条 文 分 别 对 居 住 建筑 和 公 共 建筑 进 行 评价 ,满
分3 4分 是 评 价 绿 色 建 筑 项 目 节 约 集 约 利 用 土 地 的 关 键 性 内 容 和
三 类 工 业 用 地 转 为 民 用 ,土 壤 已 受到 不 同程 度 污 染 的 ) ,则 应 采 取 必 要 的 治 理 与 防 护 措施 进 行 无 害 化处 理 ,确 保 符 合 国家 有 关 标
筑 和 历 史 建 筑 .对 应 国 家 文 物 保 护 法 》 、 《 城 市 紫 线 管 理 办 法 》等
环 节 、相 关 现 行 国 家标 准 规 定 的强 制 性 条 文 作 为绿 色 建 筑评 价 的 高 分 项 .通 过 修 改 归 并和 增 补 等修 订 工 作 ,设 置 了土 地 利 用 室 外 环境 、交 通 设 施 与公 共 服 务 、 场地 设 计 与场 地 生 态 四部 分 内
高者 没 有 国 家 标准 但 有 地 方 标准 的 ,执 行地 方 标 准 :没有 标 准
限定 的 ,符 合项 目所 在地 城 乡规 划 的要 求即 为达 标 。
的城市 建设 用地 内 ,并符 合所 在地控 制 性详细 规划 的有 关规定 。 “ 且 应 符 合 备 类 保护 区 、文 物 古迹 保 护 的建 设 控 制 要 求 ” : 条 文 的 各 类 保 护 区 是 指 受 到 国 家 法律 法 规 保 护 、 划 定有 明确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文章来源:居家环保网文章作者:王博关键词:室内空气环境标准1 总则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并正确处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评价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 术语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热岛强度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主要指城市内)的气温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可以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城市中某地温度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

本标准采用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热岛强度 T hi (居住区室外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即 8 : 00 ~ 18 : 00 之间的气温差别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

可再生能源指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非传统水源指不同于传统市政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和海水。

可再利用材料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可再循环材料指已经无法进行再利用的产品通过改变其物质形态,生产成为另一种材料,使其加入物质的多次循环利用过程中的材料。

3 基本规定基本要求本标准着重评价与绿色建筑性能有关的内容,实施本标准时,尚应符合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有关标准。

应以节约和适用的原则确定建筑标准。

绿色建筑的建设应对规划设计、施工与竣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

绿色建筑建设应选用质量合格并符合使用要求的材料和产品,严禁使用国家或地方管理部门禁止、限制和淘汰的材料和产品。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
由于我国水资源状况比较复杂,可由评审专家根据申报项目实际情况判定当地是否为缺水地区。
一般项
4.3.7绿化用水、洗车用水等非饮用用水采用再生水和(或)雨水等非传统水源。
申报单位提供的资料应体现利用非传统水源替代市政自来水的有效性和规模性。建筑中水和市政再生水可优先用于冲厕,满足冲厕后尚有余量时,可依次用于绿化浇灌、水景补水、地面冲洗等。雨水收集可优先用于冷却塔补水,其次优先用于绿化浇灌,尚有余量时可再应用于道路浇洒、洗车等其他杂用水。在水系统规划方案中应进行水量平衡分析,避免非传统水源利用不足,技术经济性不合理,或者多用途利用但均不成规模的误区。
提供水表设置的平面示意图,最好再能提供水表层级设置的示意图,以便于标识评定人员核查;
提供一个完整年度逐月的水表计量记录。
4.3.3 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节水率不低于8%。
本条文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所有用水部位均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2)采用减压限流措施,住宅入户管表前供水压力不大于0.2MPa;3)设集中生活热水系统时,应设置完善的循环系统,不循环的支管不宜过长。
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即每人平均占有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控制指标,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居住区指标有差异,本条标准主要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中小区级指标上限值。
一般项
4.1.14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每100m2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
申报材料中应包括:节水器具和设备的生产厂家提供的节水性能检测报告或说明。
4.3.5 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得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本条对缺水地区或使用了非传统水源的项目为参评项。在运行使用阶段评价时,申报单位应提供非传统水源用水点的日常水质检测报告。

绿色建筑案例分析——都江堰李冰中学

绿色建筑案例分析——都江堰李冰中学

主要绿色技术和措施的应用
(5)室内环境质量 都江堰市气候特征为空气潮湿,天气多阴室外天然光照度
较小。校园在整体规划设计上经过采光及日照计算分析,使 校园内所有建筑均能满足采光和日照要求,并采取构造措施 降低眩光的影响,提高采光的均匀度;围护结构按照国家节 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均进行了隔热保温设计;建筑设置了外遮 阳,并实现走廊和遮阳的一体化设计;夏季教室促进自然通 风的主要方式为提高窗户的可开启面积,体育馆则充分利用 屋顶无动力涡轮通风换气装置和上下百叶窗进行强化热压通 风。
校园建筑采用高效节能灯具,照明功率均低于《建筑照明设计标 准》目标值。走廊灯采用热释电红外感应进行智能控制,使得公共 空间照明能耗降低效果明显。
校园内均未设置中央空调系统。夏季主要采用自然通风降温辅之 以室内吊扇,提高室内风速带走室内热量以达到提高人体舒适度的 目的;冬季由于校园内多为室内热扰较大的建筑,采用调节亮子开 启面积和角度、关闭下部窗扇的方式降低室内风速,同时满足室内 空气质量的要求。
李冰中学为地震灾后重建的中学校园建筑项目,位于都江堰幸福 镇永寿村,校园用地面积为 53394.21 平方米,新建总建筑面积为 24231.66平方米。都江堰市李冰中学项目获得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09年度第二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星级”项目,是我国第一 所申报并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学校,也是地震灾区第一个获得绿色 建筑建设部认证的项目。
绿色建筑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原理案例分析
四川都江堰李冰中学
班级:建筑131 姓名:杨倩
学号:201312706136
目录
CONTENT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工程概况 主要绿色技术和措施的应用
六类指标评价结果解析 结语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前言推进绿色建筑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绿色建筑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住区环境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引导、促进和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特制定《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下简称导则)。

1.总则1.1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建筑业,必须发展绿色建筑,改变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模式,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1.2本导则所称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3发展绿色建筑,应倡导城乡统筹、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紧凑型城市空间的发展模式;全社会参与,挖掘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潜力;正确处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及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1.4发展绿色建筑,应坚持技术创新,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5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经济性,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综合核算效益和成本,引导市场发展需求,适应地方经济状况,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

1.6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地域性,尊重民族习俗,依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状况、气候特点等,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

1.7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历史性和文化特色,要尊重历史,加强对已建成环境和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再利用。

1.8绿色建筑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规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适用范围本导则用于指导绿色建筑(主要指民用建筑)的建设,适用于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施工与监理单位、建筑产品研发企业和有关管理部门等。

绿色建筑科普

绿色建筑科普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绿色建筑的主要特征包括节约环保、健康舒适和自然和谐。

1. 节约环保:绿色建筑要求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尊重生态和减少污染,将人类在构建和使用活动中对地球环境与环境所造成的负荷以及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和生态的再造能力范围之内。

2. 健康舒适:绿色建筑要求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强化对使用者健康和舒适的关注,注重室内空气质量、水质、声光热环境等以人为本、利于健康的有关指标要求,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活动空间。

3. 自然和谐:绿色建筑要求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亲近、关爱与呵护人与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将认识自然、关爱自然、适应自然和谐地统一起来,做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建筑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
1. 围护结构保温系统:在外墙、屋面、与外界接触的楼板、外窗系统等采用保温措施,降低传热系数,减少室内外温差,提高建筑的节能性能。

2. 绿色建筑材料:选用环保、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3. 高效节能设备:采用高效的空调、照明、电梯等设备,降低能源消耗。

4. 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收集雨水用于绿化、冲厕等非饮用用途,减少水资源浪费。

5. 绿色景观设计:采用本土植物,减少绿化用水,营造生态景观。

通过以上措施,绿色建筑能够实现节能、环保、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地与室外环境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地与室外环境

16特别关注The Special Focus“节地”是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 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以下简称新版标准)第4章,是对建筑节地与室外环境进行评价的重要技术内容,体现着绿色建筑以人为本、倡导低碳生活的发展理念;是建设项目前期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必须落实的核心技术要点,主要涉及资源与环境保护、卫生与安全等关键性要求以及土地利用、室外环境、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等评价内容。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地与室外环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鹿勤摘要关键词本文通过对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第4章“节地与室外环境关键技术”内容的解读,阐明了绿色建筑以人为本、倡导低碳生活的发展理念;强调了绿色建筑从项目选址、规划布局、建筑设计、场地利用、交通组织、公共服务设置、景观绿地设计以及生态修复等工作入手,采用被动式节能优先的设计原则优化设计,为建筑的节能、节水、节材以及后期的运行创造更好的“先天条件”。

绿色建筑评价;节地与室外环境1、新版标准控制项的确定本次修订工作对原标准的控制项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依据《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将涉及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卫生与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的内容列入控制项,包括项目选址、场地安全、污染物排放和建筑日照4个重要条文,以“达标”或“不达标”进行评判。

DOI:10.16116/ki.jskj.2015.04.002分章解读1.1 项目选址新版标准第4.1.1条是项目选址的基本要求,是内涵较为丰富的控制性条文。

该控制条文的设置,强化了绿色建筑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定规划的规定,强调了绿色建筑的建设应满足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依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绿色建筑建设项目应选择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内,并符合所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关规定。

“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条文的“各类保护区”是指受到国家法律法规保护、划定有明确的保护范围、制定有相应的保护措施的各类政策区,主要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等,分别对应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住宅建筑节地与室外环境4.1.1 建设场地不得破坏当地湿地、自然水系、有价值的植被和其他保护区。

4.1.2 在建筑场地内进行土壤氡含量和土壤污染程度的检测,并采取应对措施,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4.1.3住区环境噪声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的规定。

4.1.4 住区出入口的设置方便居民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

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4.1.5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定配建,合理采用综合建筑并与周边地区实现资源共享。

4.1.6 人均居住地指标:低层不高于43m²、多层不高于28m²、中高层不高于24 m²、高层不高于15 m²。

4.1.7 住区建筑布局应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

4.1.8 种植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耐盐碱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4.1.9 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5 m²。

4.1.10 居住用地内配套设置的自行车、汽车停车场地或停车库按照《天津市建设项目配建停车场(库)标准》DB 29-6的规定配置。

4.1.11 住区内部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4.1.12 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和安全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围区域人群,设施安全的影响。

优选项4.1.13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4.1.14 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不小于45﹪。

住区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应采用透水地面,并利用园林绿化提供遮阴、覆绿。

4.1.15 根据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藤、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每100 m²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

环保科普课程——绿色建筑(教案)

环保科普课程——绿色建筑(教案)

环保科普课程——绿色建筑(教案)适用年级:小学4-6年级一、教学目标学习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与意义,同时透过绿色建筑能够看到可持续建筑设计之初的理念。

明白绿色建筑目的在于使人、建筑和自然环境可以协调发展。

学习优秀的绿色建筑案例启发环保创意思维,养成可持续发展和回归大自然的习惯思维,有利于今后人类的向前发展。

二、教学意义通过学习绿色建筑背后的深刻含义与技术发展带来的人类进步,树立孩子从小节能环保的意识,思考问题要建立在减少环境污染,节能环保上面。

三、教学内容小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环保课程的绿色建筑环节,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了解和学习绿色建筑!情景导入日常生活中给我们身边有着各种各样的建筑,有的很大像故宫,有的很小像旅店,但是你们听说过绿色建筑吗?提出问题什么是绿色建筑?是绿色的房子吗?是有绿化环境的房子吗?是生态的房子吗?不要急,下面我们就慢慢为你们解答吧。

(一)什么是绿色建筑当尖端技术,与环保节能理念与建筑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绿色建筑”就应运而生了。

绿色建筑当中含有很多人类的高新技术,如太阳能供暖、光伏发电技术、中水利用等,大家一定很好奇到底什么是“绿色建筑”以及“科技在绿色建筑中的妙用”吧。

1.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就是指在全寿命期内(整个建筑的建造使用阶段),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可能很多人对绿色建筑并不是很了解,只是简单地认为它是一种绿化式的建筑,其实不然,所谓的绿色建筑其实是一种概念或象征。

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2.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绿色建筑在设计方面是有着较为严格的规范的,那究竟哪些建筑才能算为绿色建筑呢?目前全球用来检验一个建筑是否算为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有很多,主要包括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英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BREE-AM)、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法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HQE)等。

绿色建筑工程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节水与水资源、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验收记录表

绿色建筑工程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节水与水资源、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验收记录表

附录A 节地与室外环境(规划与建筑专业)验收记录表表A.1 节地与室外环境(规划与建筑专业)验收记录表
附录B 节能与能源利用验收记录表
表B.1 节能与能源利用(建筑专业)验收记录表
2、外窗(玻璃幕墙)构造作法:应描述窗框、玻璃、间隔、间隔层气体,如:断桥铝合金双层中空玻璃窗6+12+6
3、外墙(屋面)保温层材料/厚度:应填写全部外墙(屋面)做法的保温材料和厚度。

表B.2 节能与能源利用(暖通空调专业)验收记录表
续表 B.2
注:1、表中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行数。

2、区域能源站可不填写“冷热源设备”部分。

3、设备编号/台数:此栏对完全相同的设备可合并填写,并注明台数。

4、耗电输冷(热)比EC(H)R的计算方法见北京市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1/687-2015中4.3.9条。

5、冷源系统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采用冷却塔释热的水冷式制冷机组填写。

表B.3 节能与能源利用(电气专业)验收记录表
注:表中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行数。

附录C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给排水专业)验收记录表表C.1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给排水专业)验收记录表
续表 C.1
2、景观水体指人工景观水体。

附录D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建筑与结构专业)验收记录表表D.1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建筑与结构专业)验收记录表
续表 D.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地与室外环境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地与室外环境

当地植物与多种类型: 存活率高、地域特色、节省投资 乔灌草结合: 复层绿化、强化生态、节地高效
乡土植物: 以舟山地区乔木类植物为例
乡土植物
乡土植物 适种植物
针 叶 树 种
苏铁,日,罗汉松
柳杉,水杉,杉木,秃杉,北美 红杉,湿地松,撒金柏,北美圆 柏,北美香柏
评价方法: 审核相关设计文件。 对建筑场地选址在荒地、废地等无旧建 筑的空地上,或旧建筑面积在200m²以 下,或旧建筑的使用年限已过时,此项不 参评。
打分方法:(总分8分) 1、利用旧建筑面积在1000m2以上 。 (8分) 2、利用旧建筑面积在1000m2以下 。 (5分)
4.1.11 住区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 声标准》GB 3096的规定。 城市5类环境噪声标准值: 0类标准:适用于疗养区、高级 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 安静的区域。位于城郊和乡村的 这一类区域分别按严于0类标准 5dB执行。 1类标准:适用于以居住、文教 机关为主的区域。乡村居住环境 可参照执行该类标准。 2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 工业混杂区。 类别 昼间 夜间 0 1 2 3 4 50 55 60 65 70 40 45 50 55 55
等效声级LAep:dB
评价方法: 审核环境噪声影响评估报告以及建成后 的现场测试报告 。 主要对象: 住区中的面街住宅 住区中的闹区 缓解措施: 建筑本身处理 合理距离 绿带隔离
实例: 应用Cadna/A软件模拟计算室外声环境
Cadna/A软件可根据输入的资 料数据,模拟声环境,从而达到 声环境的优化设计。
带形和环形绿地结合,创造 环境景观均好性。
评价方法: 审核规划设计或建成后的绿地率、人 均公共绿地指标是否达标,以及绿地布 置是否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的相关规定。

绿色建筑评分表 节地与室外环境

绿色建筑评分表 节地与室外环境

土 地 利 用 4.2.3
4
6
0
合理开发利 用地下空间
6 3 建筑
公 共 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 建 之比达到0.7,同时地下一 筑 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 比率小于70%
3 6 6 0
4.2.4
建筑及照明 设计避免产 生光污染。
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
2
2
0 4 建筑
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 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 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
A.1节地与室外环境
控制项 条文编号 4.1.1 4.1.2 4.1.3 4.1.4 标准条文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 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 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 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 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评分项 条文 指标 编号 标准条文 3 层及以下,高于 35 ㎡ 但不高于 41 ㎡; 4-6 层,高于 23 ㎡ 但 不高于 26 ㎡; 7-12 层,高于 22 ㎡但 不高于 24 ㎡; 13-18 层,高于 20 ㎡但 不高于 22 ㎡; 19 层及以上,高于 11 ㎡但不高于 13 ㎡ 3 层及以下,不高于 35 ㎡;4-6 层,不高于 23 ㎡;7-12 层,不高于 22 ㎡;13-18 层,不高于 20 ㎡;19 层及以上,不 高于 11 ㎡; 达到 0.5 达到 0.8 达到 1.5 达到 3.5 居住区绿地新区建设达到 30%,旧区改建达到25% 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新区 建设达到1.0㎡,旧区改建 项目达到0.7㎡ 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新区 建设达到1.3㎡,旧区改建 项目达到0.9㎡ 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新区 建设达到1.5㎡,旧区改建 项目达到1.0㎡ 绿地率达到30% 绿地率达到35% 绿地率达到40% 绿地向社会公众开放 分值设定 最高 分值 分值 建议 自评 不参评 最低 得分 分值 分 所属 专业 备注 分值设定 最高 分值 分值 — — — — — — — — 建议 达标 不参评 最低 情况 分值 分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 — — — — — — — 所属 专业 建筑 建筑 建筑 建筑 备注

202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4

202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4

202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21核心提示:1总则1.0.1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丁•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1总则1.0.1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 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 1 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 2 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 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通过自然和人匸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 4 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 5 再生水reclaimed water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 6 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降水强度的等级以24h的总量(mm)来划分。 降水强度的等级以24h的总量(mm)来划分。 降水强度的等级以24h的总量(mm)来划分 小雨:小于10mm 小雪:小于2.5mm 中雨:10-25mm 大雨:25-50mm 暴雨:50-100mm 3.影响因素 3.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气温、大气环流、地形、海陆分布等等。 4.降水量的分布 4.降水量的分布。 降水量的分布
2、饱和湿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 、
干空气和饱和水蒸气组成的湿空气称为饱和湿空

干空气和过热水蒸气组成的湿空气称为未饱和湿
空气
16
3、露点 、 未饱和的湿空气内水蒸汽的含量保持不变, 即分压力Pv保持不变而温度逐渐降低直至饱 和状态,这时的温度即为对应于Pv的饱和温 度,称为露点 4、 空气湿度 、 空气湿度:指空气中水蒸汽的含量。 空气湿度可用含湿量 相对湿度 含湿量和相对湿度 含湿量 相对湿度来表示 1)含湿量 ) 1kg干空气所带有的水蒸气的质量为含湿量, 常以d表示,单位kg(水蒸气)/kg。
25
风向频率图(风玫瑰图) 风向频率图(风玫瑰图): 表示方法:按照逐时所测得的各个方位的风向出
现次数统计起来,然后, 现次数统计起来,然后,计算出各个方位出现次 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比,再按一定的比例在各个方 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比, 位的方位线上标出,最后,将各点连接起来。 位的方位线上标出,最后,将各点连接起来。
6
可见光 0.38~ 0.38~ 0.76µ 0.76µm; 近红外线 0.76~ 0.76~3.0 µm。
7% 45.6% 45.2%
紫外线
可见光
近红外线
长波 红外线
2.2%
7
太阳辐射与高度角的关系 太阳辐射与高度角的关系
太阳 紫外 可见 红外 光 线 高度 线 角 90o 30o 4% 46% 50% 3% 44% 53% 太阳高度 紫外 可见 红外 线 角 光 线 0.5o 0% 28% 72%
城市和建筑群内的风场对城市微气候和建筑 群局部小气候有显著的影响 有显著的影响。 群局部小气候有显著的影响。 风洞效应:在建筑群内产生的局部高速流动 风洞效应: 建筑群内的风场形成取决于建筑的布局, 建筑群内的风场形成取决于建筑的布局,不 当规划产生的风场问题有下列 问题有下列5点 当规划产生的风场问题有下列 点:
季风:造成季节差异, 季风:造成季节差异,以年为周期
海陆间季节温差造成,冬季大陆吹向海洋, 海陆间季节温差造成,冬季大陆吹向海洋, 夏季海洋吹向大陆
23
24
3.描述风的特征的两个要素: 3.描述风的特征的两个要素: 描述风的特征的两个要素 风向:通常, (1)风向:通常,人们把风吹来的地平方 确定为风的方向。 向,确定为风的方向。 风速:指单位时间内风行进的距离, (2)风速:指单位时间内风行进的距离, m/s来表示 来表示。 以m/s来表示。 在气象台上,一般以所测距地面10m高处的 在气象台上,一般以所测距地面10m高处的 10m 风向和风速作为当地的观察数据。 风向和风速作为当地的观察数据。
26
四、降水
1.定义:从大地蒸发出来的水进入大气层, 1.定义:从大地蒸发出来的水进入大气层, 经过 定义 凝结后又降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水分。 凝结后又降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水分。 2.降水性质 降水性质: 2.降水性质: (1)降水量:指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融化 降水量:指降落到地面的雨、 后,未经蒸发或渗漏流失而积累在水平面上的水 层厚度;一般以mm表示。 层厚度;一般以mm表示。 mm表示 (2)降水时间:指一次降水过程从开始到结束的 降水时间: 持续时间。用h或min来表示。 持续时间。 min来表示。 来表示 (3)降水强度:指单位时间的降水量。 降水强度:指单位时间的降水量。
28
中雪:2.5-5.0mm 大雪:5.0-10.0mm 暴雪:10.0mm以上
五、城市微气候
(一)城市微气候的概念 定义:指在建筑物周围地面上及屋面、墙面、 定义:指在建筑物周围地面上及屋面、墙面、 窗台等特定地点,所形成的风、阳光、辐射、 窗台等特定地点,所形成的风、阳光、辐射、 气温、与湿度等气候条件。 气温、与湿度等气候条件。 特点: 特点: 1)城市风场与远郊不同:风向改变、平均风 )城市风场与远郊不同:风向改变、 速低于远郊来流风速 2)气温较高形成热岛现象 ) 3)城市中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比郊区多, )城市中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比郊区多, 大气透明度低、 大气透明度低、太阳总辐射照度比郊区低
第四章
绿色建筑的节地与室外环境
1
第四章
绿色建筑的节地与室外环境
§4-1地球绕日规律及太阳辐射 地球绕日规律及太阳辐射 §4-2室外气候及城市微气候 室外气候及城市微气候 §4-3建筑物选址及节地措施 建筑物选址及节地措施
2
§4-1地球绕日规律及太阳辐射
一、地球绕日运动的规律
太阳的位置与日 照的关系 赤纬 :太阳光线 与地球赤道平面 之间的夹角
34
(三)日照与建筑间距的关系
无光照的环境人体内会产 生一种激素——褪黑素 褪黑素 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对建筑 的自然采光和居住者的心 理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物对 日照的要求不同。
35
需要争取较多日照的建筑物有: 需要争取较多日照的建筑物有: 较多日照的建筑物有 病房、幼儿园、 如,病房、幼儿园、农业用的日光 室等。 室等。 需要避免日照的建筑物有两类: 避免日照的建筑物有两类 需要避免日照的建筑物有两类: 一类是防止室内过热。 一类是防止室内过热。 另一类是避免眩光和防止起化学反应 的建筑。 的建筑。
+23.5° ° -23.5° ° 北回归线
பைடு நூலகம்
赤纬d 赤纬d
南回归线
0° °
0° °
3
南北回归线
4
太阳高度角(β):太阳方向与水平面的 夹角; 太阳方位角(α):太阳方向的水平投影 偏离南向的角度;
β α
5
二、太阳常数与太阳辐射的电磁波
太阳常数: 太阳常数:指太阳与地球之间为年 平均距离时,地球大气层上边界处, 平均距离时,地球大气层上边界处, 垂直于阳光射线的表面上, 垂直于阳光射线的表面上,单位面 积单位时间内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 积单位时间内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 W/㎡ I0=1353 W/㎡。 太阳光谱: 太阳光谱:
31
人为影响: 人为热” 人为影响:“人为热” 交通、家用电器、炊事产热 交通、家用电器、炊事产热 空调采暖产热、 空调采暖产热、工业
北京家用空调的普及和车辆的剧增必然导 致近年夏季热岛强度增加。 致近年夏季热岛强度增加。
1983年1月26~27日 年 月 ~ 日
1982年7月 年 月
32
(三)风场
12
3.气温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气温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下午2~3时, 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下午 时 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凌晨4~5时 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凌晨 时
32 30 28 温 (℃ 度℃ ) 26 24 22 20 18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时 间 (小 时 ) 小
21
大气环流
赤道得到太阳辐射大于长波辐射散热, 赤道得到太阳辐射大于长波辐射散热, 极地正相反。 极地正相反。地表温度不同是大气环流 的动因, 的动因,风的流动促进了地球各地能量 的平衡。 的平衡。
22
地方风:造成局部差异, 地方风:造成局部差异,以一昼夜为周 期
地方性地貌条件不同造成,如海陆风、 地方性地貌条件不同造成,如海陆风、山谷 庭院风、 风、庭院风、巷道风等
太阳高度角越高,紫外线及可见光成分越 太阳高度角越高, 红外线则相反。 多;红外线则相反。
8
三、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三部分组成
直射辐射: 散射辐射: 大气长波辐射:大气(水蒸汽和CO2)吸收后 再向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在日间比例很小, 可以忽略。
所谓太阳总辐射强度一般仅包括前两部分
17
2)、相对湿度(饱和度) )、相对湿度(饱和度) )、相对湿度 湿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力Pv,与同一温度、 同样总压力的饱和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力Ps 的比值称为相对湿度,以φ表示
Pv ρv ϕ = ≈ ( Ps ≤ P ) Ps ρ ′′
d的与 的关系 的与φ的关系 的与
mv Mvn v pv ϕp s d= = = 0.622 = 0.622 ma M a n a pa p − ϕp s
33
1)冬季住区内的高速风场增加建筑物的冷 ) 风渗透,导致采暖负荷增加 风渗透,导致采暖负荷增加 2)由于建筑物的遮挡,造成夏季建筑的自 )由于建筑物的遮挡,造成夏季建筑的自 然通风不良 3)建筑区内的风速太低,导致建筑群内气 )建筑区内的风速太低,导致建筑群内气 体污染物无法有效排出 4)建筑群内出现旋风区域,容易积聚落叶、 旋风区域, 积聚落叶、 )建筑群内出现旋风区域 容易积聚落叶 废纸、 废纸、塑料袋等废弃物 5)室外局部的高风速影响行人的活动,并 风速影响行人的活动, )室外局部的高风速影响行人的活动 影响热舒适
13
气温的日较差: 气温的日较差: 定义:一天当中, 定义: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 之差。 之差。 气温的年变化: (2)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较差: 气温的年较差: 定义:一年中,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平 定义:一年中, 均气温差。 均气温差。 气温年较差的影响因素: 气温年较差的影响因素: 地理纬度、海陆分布等。 地理纬度、海陆分布等。
18
3)湿度的日变化及影响因素 ) 日变化 相对湿度与气温变化反向
影响因素 地面性质 水体分布 季节 阴晴
19
年变化: 变化:
20
三、风 1.定义:指由于大气压差所引起的大气水 1.定义:指由于大气压差所引起的大气水 定义 大气压差 平方向的运动。 平方向的运动。 地表增温不同引起大气压差为主要原因 地表增温不同引起大气压差为主要原因 2.风的分类: 2.风的分类: 风的分类 (1)大气环流 (2)地方风 (3)季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