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2(精品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讨论、交流达到明确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文学常识
二、走进文本,个性化阅读展示
1、文本探究,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1)、文中用了哪些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这二者是如何有机地融化在一起的?
2)、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作者为了使人们对这一群体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选取了哪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请做出具体赏析。
3)、你认为报告文学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就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结合文本做出具体分析。
4)、结合文本分析文中使用大量数字的作用。
2、主题探究,教师引导共同探讨
1)、作者报告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工作情况,为什么还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内容?
2)、作家为什么要写这篇报告文学?作者到底想揭露什么?(体会主题)
3)、诵读结尾三段,分析这三段对揭示全文主题有何作用?
3、比较探究,资料拓展
现代“包身工”现象思考,补充资料见后面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
指导学生体会文章中情感表达的方式,理解作者的思想启迪,培养学 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这些背景对主 题表达的影响。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通过分析和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 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圈点勾画等方 法,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
言。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不同 文本在叙事方式、表达技巧等方
面的异同。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自主学 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与黑暗 ,培养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的 情感态度。
收集的历史资料和新闻报道需注 明来源,并整理成笔记。
主题演讲需准备讲稿,时间控制 在5分钟左右,要求脱稿演讲。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人物形象分析
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指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 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以及人物在揭示主 题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如生动的描写、形象的比喻、鲜明的对 比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难点
主题的深刻性和时代性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认识到包身工制度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以及该制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警示意义。
培养尊重劳动、同情弱者的思 想感情。
体会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 当时社会的愤慨,培养正义感 。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包身工的历史图片或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让他 们对包身工有初步的认识。
课文《包身工》教案设计
课文《包身工》教案设计课文《包身工》教案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课文《包身工》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1.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2.初步学习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教学难点: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学情分析: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板书设计:10.包身工夏衍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清晨四点一刻:起床四点半后:吃饭五点钟:上工下午五点(可能):收工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活动:一.1.板书课题和作者,进而指出课文的作者——夏衍2.在新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曾经有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板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哥德巴赫的猜想》注:简介这两篇作品的内容。
二.在考虑本文的导语的时候,我想到了心理震撼这个词汇.用最具有震撼力的语言给学生以最具有冲击力的感受,以促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实,这里,学生有的已经不仅仅是兴趣了,可能吸引他们的是那种具有震撼色彩的画面以及动情的讲解.因此,本文的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导语.三.在结束了作为导语的前四段的讲解之后,学生的状态可能已经比较激愤.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这些都是什么人呀?她们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如此的恶劣?(以上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教师可以引导以及启发.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四.(一)学生自渎5-8自然段.思考:1.这几个自然段跟前四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2.试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设计小题目:针对5-8段中的重要内容作针对性的讲解.主要是围绕学生对段意的概括的基础之上的.可讲内容:1.关于包身工的居住环境,联系前四段中的住宿条件.2.关于带工如何到乡下去骗小姑娘的情形.3.关于带工赚钱的血腥,昧良心.五.弹性安排: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讲9-11段.2.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布置作业.A.写出你对包身工的感受及思考.深入分析一下产生这一情形的原因.(字数不少于800)B.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有些特殊段可以合并处理.交上来.六.在以上基础上,如时间尚有剩余,则安排一个小结.(可以让学生来)学生活动:一.在听讲的同时作一些必要的摘记二.接受情感的震动,促发进一步的思考三.思索,提出问题,说出讲前四段的直接感受.四.自读5-8自然段,思考问题.五.完成小练习.六.听讲.随兴的课堂交流.七.学生的小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活动.。
高中语文 包身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高一)
包身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3、理清课文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4、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
2、反复阅读,体会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时代背景,反复阅读课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把握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黑暗制度的谴责。
【教学重难点】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学习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课文分析】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交代了包身工起床、吃早饭、上工和下工的情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包身工居住情况、饮食情况和劳动条件所作的面的介绍,又有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所作的点的描写,有广度又有深度。
生动地展示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和掠夺,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无比愤恨,主题思想十分鲜明。
同时,通过文章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的尊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设想】本文篇幅较长,表达方式多样,反映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也有些隔膜。
教师必须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线索,了解背景知识,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以及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3、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4、引导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一、导语设计:本单元是新闻与报告文学单元,前面我们学习了两则短新闻,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夏衍先生写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六单元《报告文学》中的一篇《包身工》。
文章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生活状况,深刻揭露了旧中国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特点;掌握重要词汇、句子和段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增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2. 学习并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旧上海纺织厂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包身工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如:生动的描绘、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等。
(3)讲解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如:采访、观察、思考等。
3. 课堂实践:(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分享自己的见解。
(2)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学习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身边劳动者的小短文。
六、板书设计1. 《包身工》2. 内容:主题思想: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关爱劳动人民。
艺术特色:生动的描绘、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
报告文学写作方法:采访、观察、思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身边的一位劳动者为对象,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2. 答案示例:《我眼中的环卫工人》通过观察和采访,我了解到环卫工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他们每天起早贪黑,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付出了巨大努力。
2024年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
2024年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包身工》。
该文为报告文学,作者夏衍通过实地调查,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探讨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2. 通过阅读和分析,感受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批判态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大量的细节描写,对包身工制度的深入剖析。
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反映旧社会工人生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3. 讲解与分析:(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生动的描绘、对比的手法等。
(3)探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引导学生关注包身工制度的本质。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一段描写,解释其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学生模仿例题,分析文章中的另一段描写。
6. 小组讨论:针对包身工制度,讨论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包身工》3. 语言特色:生动描绘、对比手法、深刻剖析。
4. 作者观点:批判包身工制度,关注底层人民命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谈谈你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
答案示例:文章通过对包身工的生活描写,展现了这一制度的残酷和黑暗。
我认为包身工制度是旧社会剥削压迫的一种表现,它让工人失去了自由和尊严,成为资本家谋取利益的工具。
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实现公平正义而努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报告文学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报告文学》,具体内容为《包身工》。
课文详细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展现了旧社会底层工人的悲惨命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2. 通过阅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包身工苦难生活的同情,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分析课文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重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旧社会纺织厂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环境。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照片反映了哪个时期的社会现象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包身工的报告文学,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分析课文4. 例题讲解a. 针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分析其表达技巧和作用。
b. 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如何从叙述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5. 随堂练习a.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
b.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文章。
6.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包身工的生活状况。
b. 分析文章中的表达技巧,举例说明。
2. 答案:a. 包身工生活状况:衣、食、住、劳动条件极差,受到工厂主和包身工头的剥削和压迫。
b. 表达技巧:对比、讽刺、抒情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了解旧社会其他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行横向对比。
b. 邀请历史老师讲解旧社会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14篇)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14篇)高中语文《包身工》篇1一、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二、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四、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段落、记叙、说明、议论1—8(1—5)起床的情景(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9—17(9—11)早餐的情景(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18—25(18—23)上工的情景(24—25)在中国的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26—33总结全文。
概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四、在了解课文结构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描写包身工一天活动的段落,感受她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并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A)分别朗读1—4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C、先写群体再写个人;D、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D)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包身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包身工》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了解新闻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手法,掌握《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的要素、结构和表达方式。
2.过程和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理解《包身工》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学习并掌握新闻报告文学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包身工》所揭示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培养其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关注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包身工》的写作手法、新闻报告文学的特点和社会现实问题的洞察力。
2.教学难点:运用新闻报告文学的写作技巧来表达现实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理解文本。
3.解决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学生实际操作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包身工》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新闻报告文学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2.学习新课(30分钟):(1)背景介绍:讲解《包身工》的作者夏衍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2)讲解“包身工”制度的本质、特点和历史发展。
(3)阅读课文,分析《包身工》的篇章结构、表达手法和中心思想。
(4)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包身工》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3.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音频播放、板书等。
3.课堂互动方式:教师提问、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
4.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音频素材及相关背景资料等。
5.评估方法:课堂练习、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及作业等。
选用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原因和优点:这些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包身工》教学设计2篇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包身工》教学设计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包身工》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包身工》的作者、背景和题材;2. 理解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心理;3. 学习运用抓住主线、分析剧情等阅读策略;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心理;2. 学习运用抓住主线、分析剧情等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心理;2. 运用阅读策略分析剧情。
教学准备:1. 幻灯片和多媒体设备;2. 《包身工》的课文和周边材料;3. 分组活动所需的教学材料。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课前准备的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工人的画像,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包身工”。
并与学生一起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温故而知新。
第二步: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学生初次阅读文章,尝试抓住主线;2. 学生按照小组分工,相互交流并讨论文章的意思,以促进理解;3. 学生再次独立阅读,然后回答一些问题,如: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第三步:讨论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根据已经初步理解的文章,就文章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心理展开讨论;2. 老师适时介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文章中的情节与人物的心理感受。
第四步:文学欣赏(10分钟)1. 带领学生欣赏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2. 分享一些与文章相关的名人事迹和社会现象,以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拓展阅读(10分钟)1. 老师推荐一些与“包身工”话题相关的读物,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2. 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并写下读后感。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1. 老师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包身工的现象;2. 老师布置写读后感的作业,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心理,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和阅读理解能力。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课文及教案课文:《包身工》第一节课文总结《包身工》是一篇名人传记类作文,讲述的是鲁迅的父亲周应培的故事。
周应培是一个普通人,靠着家中的包身工买卖维持家计。
他在宁波从事包身工的生意,非常辛苦,但是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成就。
第二节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的父亲周应培的故事;2. 掌握包身工的概念及其在周应培生活中的作用;3.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利用图片或故事情节向学生展示鲁迅的父亲周应培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学习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周应培做包身工的辛苦和努力。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问题来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
3.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周应培为何选择做包身工,这是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4. 观察练习:让学生观察课文中描写的包身工,让学生描述他们的特点和工作方式。
然后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展示自己对包身工的理解。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包身工在周应培生活中的作用,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存在类似的包身工,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听取他人的意见。
8. 课堂小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并回顾课上的重点内容。
9.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分析包身工在现代社会中的现象,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将能够了解鲁迅的父亲周应培的故事,并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包身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包身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包身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包身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包身工作的意义、工作内容以及所需技能。
2.掌握包身的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实践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包身的制作方法。
2.包身的困难点在于操作,需要学生们耐心细致地进行操作。
三、教学准备1.PPT课件。
2.黑板、彩笔。
3.短绒毛巾、棉布、针线等工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向学生们介绍包身工这一职业,包身工是制作珠宝肖像的专业技术人员,包身工通过观察顾客的眉眼、身材和身份等特征,用粘土、蜡和金属粉末等材料制作肖像。
包身工在包身工作中需要有良好的审美眼光、精湛的手艺和耐心的精神。
2.讲解包身工作的内容教师介绍包身工作的内容,由于包身肖像需要反复制作,所以包身工作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认真、细致地完成,否则就会影响肖像的质量。
包身工作的每个步骤都很重要,要求学生们严格执行。
3.讲解包身的制作方法教师向学生们讲解包身的制作方法,包身的制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准备工具和材料。
包身的制作需要准备棉布、短绒毛巾、针线等工具。
制作过程中,还需要使用黄蜡、石膏、粘土等材料。
第二步:制作模板。
包身工需要根据顾客的形象特征,制作出一个模板,用来制作肖像。
第三步:涂上脱模剂。
在模板上涂上脱模剂,以便于在后期将制作好的肖像脱模。
第四步:制作肖像。
用粘土等材料,根据模板将肖像进行制作。
第五步:烘干。
将制作好的肖像放到烤箱中烘干。
第六步:脱模。
用特制的工具将肖像从模板上脱下来。
第七步:打磨。
将制作好的肖像进行打磨,使其表面光滑。
第八步:上色。
根据客户要求,给肖像进行上色处理。
4.制作包身教师向学生们演示制作包身的具体步骤,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制作包身。
5.检查包身教师检查学生们的包身,在包身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只有规范的操作才能制作出高品质的包身肖像。
6.总结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们反思并总结每一步的操作方法。
《包身工》教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案编号:g1011包身工(夏衍)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表现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2、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教学难点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一、导语设计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
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
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1、夏衍(1900-1995),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原名沈乃熙,字端轩,浙江杭州人。
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
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
作品很多,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还有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改编的电影剧本。
作品收入《夏衍选集》。
2、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
她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这经后,他就被工头盯住了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
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三、介绍报告文学的特点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
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观生活,如注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
笔调的富有特色等。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线索2、材料两类材料:新闻事实,背景材料。
2023最新-《包身工》高中语文教学教案(3篇)
《包身工》高中语文教学教案(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为了加深您对于包身工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给大家整理了3篇《包身工》高中语文教学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包身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反复诵读课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当我们坐在教室里,汲取知识的琼浆时,当我们漫步在阳光下,欣赏周围的美景时,当我们围坐在小桌旁,和家人幸福地交流时,我们不会想到,还有一群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同龄人,她们的生活里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欢乐,只有没日没夜的工作和忍受非人的折磨。
她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二、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
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2.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具有典型性,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包身工(2).doc
课题包身工课型教读课时2 2备课教师上课教师上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教学准备多媒体高考考点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知识,学会赏析报告文学。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备注一、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是如何形成的?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6—8段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12—17 由“芦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 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 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明确:文章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反映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使读者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产生触目惊心的形象认识。
中间穿插的对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趋势等的说明、议论,又能使读者对包身工制度获得理性认识。
二、这种“吃人”的制度还会存在吗?学习文章的最后三段(31—33)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1、作者在这几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明确:31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鸣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32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33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主义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2、“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作用和表达感情是不同的。
高一语文教案:《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二)
高一语文教案:《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二)高一语文教案:《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学生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章大意和主旨,逐步学会阅读长篇幅的文章。
2、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早上好!这个星期我们接触了新闻,新闻这个文体的特点是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
明确:真实性、及时性。
教师:新闻是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了,我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现在还有网络都可以接触到。
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引申,现场直播等等样式],向我们提供了各方面最新的资讯。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包身工》,它的文体是新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这种文体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这种文体就是?学生:报告文学。
教师:是的,同学们经过预习就知道,这种文体就是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和新闻最大的区别就是?(提示:从单元说明中找出答案。
)学生明确: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教师:我们在学习报告文学的时候,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习文章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
(学习目的)报告文学同时又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
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投影,加粗。
高中优秀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包身工》教案二
高一语文教案:《包身工》教案二高一语文教案:《包身工》教案二【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凄惨生活,熟悉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二、培育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力量,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谈论和抒情的写法。
三、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想】一、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题材较复杂,表现方法多样,同学阅读有困难。
宜设计启发性强的思索序列题,引导同学领悟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中心,根据线索挨次,逐步深化课文理解课文。
二、内容方面,要紧紧扣住中心思想,突出包身工的凄惨生活和造成包身工深重苦难的缘由。
三、写作方面,要讲清晰中心、线索、选材、组材,然后再讲清晰运用多种手段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四、教法方面,要以启发诱导为主,适当点拨总结,引导同学自觉深化课文、独立思索、分析讨论问题,可按"自学预习(启发)——质疑问难(解答)——讨论商量(点拨)——综合练习(巩固)'的挨次进行教学。
【授课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简介作者夏衍,我国有名戏剧家、翻译家。
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
早年参与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愿》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
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印发北京师范高校《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或现行通用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指导同学自学。
要求:了解作者写作时间;了解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深化纱厂亲自观查体验生活,调查搜集材料的状况,为学习课文、理解报告文学特点打下基础。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一《包身工》教学设计(2)
《包身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过程与方法: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B.艺术构思;C.细节描写;D.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包身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包身工”的内涵。
2、叙事方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作品介绍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
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
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
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
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二、分析课文1、了解包身工的生活(一)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
“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
教学目标:
1. 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
2. 理解课文围绕中心思想选择材料安排详略的特色。
3. 了解包身工制度,深刻认识到包身工被无情剥削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难点:
1. 本文的选材组材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 理解本文以记叙为主兼用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行文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问:在以往学习过的新闻类型中大家熟悉的有哪些?
明确:消息、通讯、特写。
今天我们要接触到另一类与新闻相关的文学样式——报告文学。
大家出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对于报告文学可能比较陌生。
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
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
速写、特写、文艺通讯的总称。
它以叙事纪实为主体,以报告真相为己任,即要求作品中占主体的人与事必须真实,具有新闻性;又经过艺术加工,以形象反映生活,并饱含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具备文学性。
比较有名的作品有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二、作者与背景。
让学生复述课文情节。
以提问方式让学生简要介绍作者与背景。
明确:夏衍,原名沈端先,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
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
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
在这样
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三、对比分析。
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写下自己一天的生活时间,再请另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下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时间。
通过对比进行讨论。
包身工生活悲惨的现象有哪些?
明确:(一)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
“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二)生活安排: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五点上工,中餐及午休一小时,下午六点收工,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
她们的年龄与在座的同学的年龄差不多。
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
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
差不多失去了作为女性最起码的羞耻感。
(三)生活条件
“穿”——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青莲的短衫,下面是无色或是柳条的裤子。
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
破
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
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
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
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
“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
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可见所谓“供给住食”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猪狗不如的生活。
请学生总结。
四、结构分析。
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其间穿插以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使文章内容丰富、线索清晰
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总结(从“两粥一饭”到结尾),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提问: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明确: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
作者把散乱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电影一样,高度集中地组织在包身工从清晨到黄昏放工一天的时间里。
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
提问: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
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
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
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做“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
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详细的介绍。
五、布置作业。
1、自学《飞向太空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