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科思想史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科思想史知识教育学科思想史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通过学习教育学科思想史,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深入掌握教育方法与教育原理,提升教学水平与教育素养。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以及中国教育思想等方面,探讨教育学科思想史的重要性与应用。
一、古代教育思想1.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等。
儒家强调礼仪、道德与人伦关系,注重孝道、义理,对于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重要影响。
道家注重个体修身养性,强调自然而无为的境界。
墨家则提倡平等教育,鼓励普及教育,倡导兼爱和利益最大化。
2. 西方古代教育思想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以及基督教的教育理念。
古希腊罗马时期,教育被视为人类获得智慧、德育和知识的重要途径。
基督教的教育理念则强调人的尊严、爱和关怀,重视个体的内在品质和灵魂成长。
二、现代教育思想1. 进化主义教育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化主义的教育思想在欧美诞生并影响深远。
进化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促进人类个体的全面发展,强调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能力培养。
此外,进化主义还倡导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重视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
2.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20世纪初期,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迅速兴起。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关注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实用主义者认为学校应通过培养实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有用之人。
三、中国教育思想1. 新教育思想20世纪初,中国新教育思想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蔡元培等。
新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倡导培养独立人格和自主思考能力,提倡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2. 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社会主义教育时期。
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劳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3中国教育史—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
2
2
深造自得:独立思考
盈科而进:循序渐进
教亦多术:因材施教
专心致志
2
•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含义
• 有高尚气节:不向权势低头,只向真理低头
标准 • 有崇高精神境界
• 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方法
3
荀况字卿,又叫孙卿,世称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 238年),战国末期赵国人。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 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 乐”“节葬”“节用”等观点。精于制造车、械等,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 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农与工肆之 人代表; 上说下教
• 性相近,习相远
对个人 • 意义?
想一想 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局限性体现在哪里?
1
1.德才兼备的君子
2.学而优则仕
(1)学习:通向做官的途径 (2)教育的政治目的:培养官员 (3)做官条件:达到“优”
1
偏重社会人事 偏重文事
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1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行并重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
理论基础——素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 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故染不可不慎也”
肯定教育和环境作用
教育作用
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 助的“兼爱”社会
4
博乎道术 辩乎言行 厚乎德行
知识技能 思维论辩
道德
4
文史教育 政治和道德教育 科学和技术教育 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发表时间:2013-3-27 17:51:23 来源:搜集整理编辑:李林点击/评论:450/0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发表时间:2013-3-27 17:51:23 来源:搜集整理编辑:李林点击/评论:450/0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在教育理论方面,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出于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教育水平,实现振兴祖国的愿望,处于不同的立场,依据不同的理念,采取不同的方法,苦心孤诣,探索改造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之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教育理论,使中国教育理论从简单模仿进入自我创造和初步民族化的阶段。
一、蔡元培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1912年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目的是培养国民强健的体魄,强兵自卫,抵御外侮;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目的在于国富民强;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目的在于防止出现智欺愚、强凌弱、贫富悬殊现象,是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根本;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首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和高远的见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感教育即美育,目的在于陶冶性情,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情感。
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美育还具有和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总之,“五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但五育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适应了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
1927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的教育宗旨: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就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思想。
2、北京大学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学生多为封建官僚子弟,入大学堂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曾更换五任校长仍未能改变北大的风气。
中国著名教育家思想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更可贵的是他的"庶、富、教"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后人就简称为"因材施教"。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很重视立志,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行",提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过则勿惮改"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宁死善道",在必要时宁愿"杀身以成仁",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阶段。 ──《论语·为政》
(1)十五岁时,孔子树立了怎样的志向?
2021/3/立10 志学习礼乐,以传承礼乐为己任。
6
一、孔子的生平
(2)三十岁时,孔子开始从事什么事业?他所 教授的内容来自于哪些典籍?
——日本“实业之父”涩泽荣一 “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 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 贤,……”
——伏尔泰
结合材料,分角度分析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2021/3/10
36
三、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对中国
1、大思想家:
①内圣外王成为古代开明君主的标准, ②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正统思想
(1)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内涵 (2)意义:人人都可以受教育
人人都必须受教育 (3)人性论中的矛盾 :“唯上智与下愚不
移”
2021/3/10 首页
索引
24
2、论办学方针 - “有教无类”
(1)内涵: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 可以入学受教育。
(2)人性论依据? (3)针对奴隶主贵族的有教有类而提出。 (4)意义: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
2021/3/10 ——《史记·孔子世家》
19
伟大的教育家
一、孔子的教育实践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三、孔子的教育精神
2021/3/10 首页
索引
20
一、孔子的教育实践开创了 大规模私学教育的先河
2021/3/10 首页
索引
21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作用 2、论办学方针 -“有教无类” 3.论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 4、论教育内容-六经 5、论教学方法 6、论道德修养
中西方主要教育家及教育思想整理
中西方主要教育家及教育思想(一)一、孔子教育作用:庶、富、教(教育与经济关系);性相近,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当终身不断受教育。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学习是做官的途径)。
教学内容:六艺、道德教育两方面。
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偏重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首倡)启发诱导(最早)、学思行结合、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由博返约。
道德教育:仁(准则)礼(规范)为核心内容。
立志克記.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等原则和方法。
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温故知新。
二、孟子教育作用:性善论(四端),社会作用(治国治民不可缺少因素,得民心有效手段),对个人(求放心、存心养性)。
教育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高尚气节,浩然之气。
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的方法。
论教学:遵循发展人的内在能力(内省说)。
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等原则与方法。
三、荀子教育作用:性恶论(性伪之分),作用在---化性起伪(环境、教育、个体努力共同作用)。
教育目的:大儒为理想目标。
以德才兼备、言行并重为标准。
儒者(俗、雅、大儒)。
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尤重礼乐。
教与学:学习过程为“闻见知(兼陈万物而中悬衡、虛壹而静)行“四环节。
师道观:尊师作为国家兴衰和法制存废的标志,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师云亦云)。
四、墨家教育作用:素丝说---人人都应该学习和接受教育(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教育目标:兼士。
三条标准--博乎道术(知识技能)、辩乎言谈(思维论辩)、厚乎德行。
教育内容: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三表)为特色。
三表---有本之者(历史经验与知识)、有原之者(据民众经历)、有用之者(实践中检验)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言必信行必果)、量力(首提)。
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简介
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简介一、陶行知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形成“生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的教育智慧抗日战争期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把“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
育才学校择优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儿童,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条件聘请大批专家学者担任教师。
校内不仅教学生文化课,还努力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陶行知又派学生戴爱莲等人到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学习《兄妹开荒》等秧歌剧,在校内组织演出。
他还倡导学习“南泥湾精神”,带领师生开荒30亩,建立了育才农场。
这种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引人瞩目的创举,使陶行知独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誉满中外。
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
《中国教育史》课程介绍
《中国教育史》课程是一门关于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的学科,是教育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考察、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包括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各历史阶段的文教政策、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以及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和主要教育思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扩大教育知识眼界,为学习其他教育学科打下基础。
《中国教育史》课程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它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做出科学的评价,探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通过学习《中国教育史》,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理解教育的社会文化意义,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本课程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当前教育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中国教育史》课程对于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等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和启示。
教育研究者可以借助本课程深入探讨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推动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中国教育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教育类专业基础课,对于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推动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A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先秦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先秦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号称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为继承、发展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教育对象: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教育主体: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以教育为职业的人教育目的: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
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内容:(一)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孔子最基本的教育内容,最主要的内容是“仁”。
(二)文献知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春秋》包含了孔子的社会政治理论,是孔子对学生进行政治和历史教育的教科书。
(三)体育锻炼孔子除教授书本知识外,还以一些技艺为教育内容。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射”和“御”即属此类。
“射”是射箭,“御”是驾车,都是当时上层社会对士阶层的要求之一。
教学方法(一)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因材施教(三)善于启发循循善诱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
(四)教学相长孔子言:“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学习方法孔子认为学习可以使人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将学习过程大致分为七个阶段: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辩、时习和笃行(子曰:“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与“闻一知十”、“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墨子的教育思想墨子,名翟,鲁人,生卒年不详,春秋战国之际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门下弟子众多,俨然一个宗教政治团体,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教学活动(一)教育作用墨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家及其主要的教育思想
(1868一194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光绪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补编修。
戊戌维新变法失败,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弃官南返,开始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移居香港,后病卒于香港。
其主要教育思想为:(1)提出了著名的自由主义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认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在“共和精神”的指导下,接受五个方面的教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才能完成,(2)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3)强调发展个性,崇尚自然。
为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强调要有“自动”、“自学”、“自助” 的精神,防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4)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
还支持“勤工俭学”和“工学互助”活动。
其著作辑有《蔡元培全集》陈独秀【近代】(1879—1942)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字仲甫。
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
1918年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积极参加并领导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1920年12月,任广东省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
曾试图改革当时的教育,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创始人之一,被选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1924年著文主张收回教育权,支持教会学校学生的斗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因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27年被撤销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职务。
1929年被开除出党。
著作辑为《独秀文存》胡适【近代】(1891—1962)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早年在上海梅溪学堂、澄忠学堂和中国公学求学。
1910年赴美留学。
先后入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受业于杜威,获哲学博士学位。
自称“受杜威先生实验主义哲学的绝大影响”,实用主义是他“生活和思想的一个向导”。
他一生参加学术活动的领域较广泛,在哲学、文学、历史和教育等方面,均有专门论著。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中国教育史人物汇总
中国教育史人物汇总1.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倡“仁”的思想,主张“道德教育”,强调孝道、礼仪、忠信等。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和社会发展,对后世教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孙中山(1866年-1925年)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民主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主张推行普及教育,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和民主意识。
3.陆游(1125年-1210年)陆游是宋代文学家、教育家,他注重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主张“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他主张通过实践和亲身经历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等素质,他的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张伯苓(1861年-1936年)张伯苓是中国现代教育重要的开拓者和家之一,他是北京大学的创办人之一、他提倡“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主张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5.陈寅恪(1890年-1969年)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史学家和教育家,他主张“提高中国人的精神层次”,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他注重思想启迪和人文教育,对中国教育界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6.蔡元培(1868年-1940年)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教育之父”。
他主张“兼容并蓄”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倡导发扬中西文化的长处,并提倡教育国民精神。
7.钱穆(1895年-1990年)钱穆是中国现代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注重“悦人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独立和创造力,并强调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8.朱光潜(1897年-1974年)朱光潜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自由教育”的理念。
他主张尊重个体差异,反对教条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他们各自在教育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大纲
中国教育史内容大纲第一章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以及学校教育的产生和条件,理解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第二节西周的教育制度思考题:1.试述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特点。
2.试述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掌握该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第二节养士之风盛行和百家争鸣第三节孔子的教育思想1.生平和教育活动2.孔子的教育思想3.孔子的历史影响和历史地位第四节墨子的教育思想第五节孟子的教育思想第六节荀子的教育思想第七节《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启发式原则2.教学相长3.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4.试述墨子的教育思想5.试述孟荀教育思想的异同6.简述《学记》在教学思想上的主要贡献第三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秦汉时期教育政策和制度的确立过程,理解汉代的文教政策,掌握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第一节秦朝的教育第二节汉代的教育1.汉代的文教政策2.汉代的教育制度3.汉代的选士制度第三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阳嘉新政2.试述汉代的文教政策3.试析汉代选士制度的利弊得失4.简述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和选士制度,理解九品中正制的基本特征,掌握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第二节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第三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九品中正制2.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士制度的特点3.试述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系统了解隋唐时期的教育情况,以及韩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重点掌握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第二节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第三节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第四节韩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试述唐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意义2.简析韩愈的教育思想第六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1.了解宋元时期教育的变化2.理解宋代书院制度的特点3.掌握朱熹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宋代的教育1.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2.宋代的科举制度3.宋代的书院第二节辽金的教育第三节元代的教育第四节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第五节朱熹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宋代“三次兴学”2.胡瑗“苏湖教法”3.朱子读书法4.简述宋代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变化5.试述书院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6.试论王安石的教育理论和人才思想7.试述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第七章明代的教育目的和要求:1.了解明代教育的演变。
中国教育史人物
中国教育史重要人物及其思想中国古代教育史部分1、孔子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教育作用和地位(教育的社会作用:“庶、富、教”思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尤其重视《诗》《礼》《乐》)教学方法(学思行并重、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道德教育(内容:仁、礼;方法: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2、孟轲“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育思想(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专心致志)3、荀况传授六经“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俗人,俗儒,雅儒,大儒)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强调尊师)4、墨翟“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民的利益)“素丝说”与教育作用(在先秦人性论中独树一帜)以“兼士”为培养目标(“兼相爱”)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政治和道德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史教育,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量力)5、董仲舒《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重视选举,任贤使能)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三纲五常;重义轻利)6、王充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充分肯定教育的作用;胎教)培养目标(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儒)论学习(学思结合,批判怀疑精神)7、颜之推论士大夫教育(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治国人才;德与艺是主要的教育内容)论家庭教育(尽量早教;慈与严结合;均爱的原则;重视语言和品德教育)8、韩愈“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以德治天下,重视教育事业,重视人才培养及人才选拔)论尊师重道——《师说》的教师观(学无常师,传道授业解惑,师生关系)9、朱熹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元以后成为科举出题和答题的重要依据)“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论“大学”和“小学”教育(重视小学教育,主要内容是伦理道德规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大学的任务是利用小学所学知识去推测未知事物,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10、王守仁“致良知”与教育作用(教育主要的目的是明人伦)“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量力施教)论儿童教育(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评;儿童教育须顺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教育内容——歌诗,习礼,读书)11、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在学校中应由大家共同议论国家政事的是非标准,集讲学议政于一身)12、颜元颜元与漳南书院“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和“百职”人才)“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中国近代教育史部分1、张之洞中体西用及《劝学篇》2、康有为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变科举,废八股;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设计教育体系)3、梁启超“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论学制(幼儿期:家庭教育或幼稚园教育;儿童期:小学教育;少年期:中学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成人期:大学教育)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师范教育是各种学校教育的基础;必须提倡女学;赞赏西方儿童教育)4、严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5、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抱定宗旨,改变校风;贯彻“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教育独立思想(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中国现代教育史部分1、杨贤江(马克思教育思想)论教育本质(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教育要谋求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要指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不仅指导校内生活,也要指导校外生活)2、黄培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探索(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教育思想体系3、晏阳初(平民教育)“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四大教育:生计教育,文艺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化农民”、“农民化”(乡村建设实验的目标和途径)4、梁漱溟(乡村教育)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理论(乡村建设的实质是中国文化的改造问题)乡村教育的实施(山东邹平)5、陈鹤琴(“活教育”)儿童教育(重视儿童教育;为中国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活教育”实验(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活教育”体系(“活教育”的目标;“活教育”课程;“活教育”的教学原则;“活教育”的方法;“活教育”的步骤)6、陶行知(“生活教育”)“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育才学校“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中国教育史主要内容
中国教育史主要内容拿到《中国教育史》这本书,我也不禁思考起来:教育史是什么内容?哪些教育史?原来自己在这一方面也是一片空白。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史一无所知,我顿感惭愧,于是决定有时间一定要读读教育史,弥补一点自己学识的不足以下是中国教育史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中国教育史主要内容《中国教育史》编者孙培青、杜成宪。
作为一本教育史入门书,本书编排规范,时间线索清晰。
从原始社会学校萌芽说起,到夏商西周,西周的学在官府和六艺教育,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秦朝君主专制与汉初无为到有为政治制度下的教育状况,魏晋玄学教育思潮和南北朝时期官学的发展,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发展与演变,宋辽金元时期书院的兴起和蒙学教育的发展,明朝的中央官学和文化专制,清朝科举制度的衰落和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的萌芽,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育观念的引入,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的演变,维新时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留学教育的勃兴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民国初民主科学思想影响下的教育以及封建教育的回潮,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教育思潮和运动的出现平民教育、工读主义、职业教育、科学教育和国家主义教育思潮,20世纪20年代引进的西方各种教学方法,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直到新民主主义教育和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从古至今,一脉相承。
时代不同,社会文化不同,教育思想也不同。
本书涵盖了各阶段有代表性的教育家、流派的主要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孔丘的儒学思想;孟轲的性善论、荀况的性恶论;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思想;秦汉时期董仲舒和王充的人性和教育作用思想;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士大夫教育及其《颜氏家训》;隋唐时期韩愈的性三品说及其《师说》里的师道观;宋元时期朱熹的明天理、灭人欲和朱子读书法;明代王守仁的致良知与儿童教育论;早期启蒙教育思想家(清初至鸦片战争前)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即提倡学生在学校议论国政),以及同时期颜元实德实才的教育目标;近代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康有为的《大同书》及其教育理想;梁启超的开民智、伸民权的教育作用及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和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民国初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独立思想及其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马xx主义教育理论和全人生指导的青年教育思想;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但我们也应看到,这个“平民”只是相对于贵族而言的,对下层平民阶层而言,恐怕仍属于相对富裕的阶级。事实上,在孔子时代,是不可能达到“普及教育”的程度的。从这一角度看,孔子招收学生并非真的“无类”,因此,对孔子的“有教无类”亦不宜过分拔高,须作客观公正的评价。
中国教育史(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关于教育对象:提倡“有教无类”
春秋以前是王官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本意是说,实施教育,不分等级、种类。
当然,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
三、教育内容论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教育的传统,吸收选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发展了“六艺”教育,创设了新学科,充实了教育的内容。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者为重心。《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而“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他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 1
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他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着决定作用。《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第一,人的先天素质并无差别,不论贫贱,人生来应该是平等的。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也为他的“有教无类”提供了依据。第二,他也意识到人的个性差异,这种个性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不全是先天命定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大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