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滇国墓葬中出土的几件文物

合集下载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滇国汉墓(三)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滇国汉墓(三)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滇国汉墓(三)121、立牛扣饰。

长14.5厘米、高23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博物馆。

二公牛相背而立,牛角上翘,尾夹于两股间,头上有峰。

其下有二蛇盘绕,各咬一牛之头颈部。

背有矩形扣。

122、“喂牛”铜扣饰。

一公牛伫立,双目痴呆,肌肉松弛下垂,骨外现,显然是一头病牛。

牛旁立一人,头戴长沿帽,着紧袖长衫,胸前挂一圆形罐,一手拉住牛角上的缰绳,另一手持物喂牛,牛伸出舌尖作舔食状。

这是一个医治病牛的场面,并非一般的喂牛,牛前侧立之人当为滇国的“兽医”,从其华丽的穿着看,也不像是普通的劳动者。

此人胸前挂的小罐也较特别,小口、圆腹、圈底,生活用具中未见此种器形,当属装药用的特制容器。

手中所持喂牛物,应为医治牛病的药物。

无论如何,此图像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喂牛场面,所喂之物也不是平常用的饲料。

说明滇国时期不仅重视牲畜的繁殖,也关心其疾病的治疗,如发现牛、马有病,随时诊断、喂药,使其早日康复。

123、上图的线描图。

124、骑士猎鹿扣饰。

长14.4厘米、高24.1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博物馆。

一骑士骑马逐一鹿,骑士头部有包头,其上有两块片状饰物,臂部佩宽边玉镯,跣足。

左手控缰,右手持矛下刺,鹿昂首嘶叫。

马下有二蛇,一蛇咬马尾,另一蛇立于马前昂首作环视状。

125、上图的线描图。

126、骑士猎鹿扣饰。

长14.9厘米、高17.8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博物馆.一骑士骑马逐一鹿,骑士头部有包头,其上有两块片状饰物,左手控缰,右手持矛(已残)作下刺状,手臂佩镯,腰缠一带状物,带上佩剑。

鹿昂首作狂奔状。

马下有一蛇(头已残),尾绕马胯。

127、房屋模型扣饰。

长15厘米、高14.8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博物馆。

干栏式建筑,分上、下两层。

前有二柱(一已残),柱上有纹饰,柱间有梯,梯上刻脚窝。

后壁为井杆式结构直落地面,与前柱齐平。

壁正中开一方窗,窗口有一圆雕妇人头像,饰银锭发髻。

头像下有一圆形墩,上陈物。

屋顶作歇山式,屋面用交叉的长形木板覆盖,椽头有雕饰,脊上有菱形纹饰。

云南青铜文明之巅——牛虎铜案

云南青铜文明之巅——牛虎铜案

▲滇池夜话2021.01 第31583云南青铜文明之巅——牛虎铜案叶之声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24号墓的牛虎铜案震惊了中国文物考古界。

它记录了一场牛虎厮杀的场景:一头壮硕的大牛笔直站立,一只猛虎撕咬着大牛牛尾,大牛腹下横置一只等比缩小的小牛。

这件文物高43厘米、长76厘米,因其独特的造型和民族特征成为了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牛虎铜案是滇国青铜器中较大的一件,其特殊的组合造型使整个器物动静结合、平稳美观。

也因其器奇特的造型和新颖的构思,体现出中原四足案特征的同时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

一、牛虎铜案的时代特征与出土地滇青铜文化是中华青铜文化中的一支奇葩,虽然在时代上成熟较晚,但种类丰富、铸造精美,合金比例较为完善,民族风格十分鲜明,相较于中原的青铜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江川李家山古墓群是古滇贵族墓葬的代表之一,为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墓葬,也是古滇青铜文明的巅峰时期,位于江川县城北16公里的江城镇早街村后的山丘上。

其随葬品以青铜器为主,另有金器、银器、铁器、玉石器等,涉及礼器、乐器、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等,除最为珍贵的“牛虎铜案”,还出土了各类贮贝器、铜鼓、编钟等精品文物。

牛虎铜案发掘时并非完整器物,其压损断裂主要集中在大牛的左脖颈处,且在修复的过程中发现,此案在古代就被焊接过。

在修复完成之前曾一度以为是一个凳子,但在修复完成后,整个器物程案桌形态,特别是大牛的背部凹陷成平面,应为盛放祭祀牺牲品的案或俎,加之其两牛一虎的组合,将其定名为“牛虎铜案”。

案这种器型虽在中原常见,但在古滇青铜器中是唯一一件,且这件器物动静结合,平衡大气,无论是在古滇青铜器还是在中国的青铜器中都是独特的存在。

二、牛虎铜案的释义古滇国没有文字,除史书上简单的记载,并无古籍出土,青铜器上也没有铭文,但古滇青铜器生动、写实的特征赋予了学者们无限的猜想,因此也导致了众多释义中的争议。

滇族青铜器

滇族青铜器

滇族青铜器滇族青铜器多指战国至秦汉时期,西南夷(四川西南和云贵地区的各民族)的青铜制品。

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滇族青铜器的相关信息,欢迎大家阅读!滇族青铜器简介其青铜器物上,刻绘的装饰画和立体雕塑,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构思奇异,造型神秘。

大多刻划着牛的形象,用它作为财富的象征。

也有刻划着数百个人物形象的,也有描绘战争的。

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广泛地表现了当时生产、生活和其他的社会景象,反映了奴隶主的残暴。

表现手法较写实,如“献粮图”、“‘藉田’出行图”等。

滇族青铜器分布滇池地区青铜文化分布区域较广,以滇池为中心,范围广及滇中的广大地区,东北至曲靖市,南至元江,西至禄丰,北不过金沙江,涉及地区为昆明、晋宁、呈贡、江川、澄江、安宁、禄丰、石林、陆良、曲靖等14个县市的60多个地点。

其中最主要的地点为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曲靖八塔台、呈贡天子庙、呈贡石碑村、安宁太极山等。

青铜展厅以沙盘模型的形式形像生动地向观众展示了上述地点古滇王国青铜文化的分布情况。

青铜展厅内展出的主要是晋宁石寨山71号墓以及呈贡天子庙墓葬群出土的部份青铜器。

古滇文化的青铜器种类繁多,据有关方面统计达90种之多,造型各异,制作精美,从类型上分,有乐器、礼器、兵器、生产工具、纺织工具、生活用具、装饰用具等。

古滇王国的臣民已经懂得使用模具铸造(范模铸造法、填模铸造法、蚀腊铸造法等在当时十分先进的铸造工艺)铸造青铜器,而且对青铜合金已有熟练的运用和成功的经验。

滇族青铜器鉴赏贮贝器贮贝器是云南青铜文化特有的青铜容器,主要用于贮存海贝。

在出土的大多数贮贝器中发现的这种海贝有黄圈,经鉴定,属于“环纹海贝”,产于太平洋、印度洋等沿海热带地区,中国的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一带也有分布1、铜筒身无纹饰,器形如筒,锣形盖,盖中央阴刻八角芒光体,腹较大,发掘出土时内盛海贝600枚。

其形体与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提筒较为相似。

提筒是沿海百叶族盛酒用的器皿,由此可知铜筒是由沿海白越族使用的提筒演变而来的,属于早期的贮贝器。

滇国墓葬出土海贝所见其早期对外交流

滇国墓葬出土海贝所见其早期对外交流

滇国墓葬出土海贝所见其早期对外交流作者:刘西诺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02期摘要:滇国是古代中国云南以滇池、抚仙湖区域为主要活动范围的少数民族部落国家。

文章以滇国墓葬中出土海贝和外国材料中关于使用海贝的记载等为切入点,分析了背后的对外交流情况。

此前海贝的相关研究论著不少,而文章创新之处在通过谈论早期贸易的实物货币载体海贝,特别是结合外国学者关于此区域的历史研究和早期文献来分析滇国早期的对外交流。

关键词:滇国;海贝;对外交流据钱币学家彭信威研究,亚洲、美洲、非洲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多有一个使用贝的时期”[1]。

中国也不例外,大部分地区早期使用海贝。

《盐铁论·错币第四》记载:“弊(币)与世易,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

”[2]商代卜辞和铜器铭文里就存在“锡贝”“囚贝”“赏贝”等字样。

时至今日,很多汉字还都以“贝”为部首。

对于远离大海的云南而言,其最早的海贝被发现于滇国墓葬里,出土海贝分紫贝和环贝(图1)两种。

紫贝其背部呈紫色,紫贝长约4.8厘米。

环贝因背部有一圈黄色,稍小一些,1.7厘米~3厘米的都有發现,大部分长约2.6厘米。

出土的海贝中以环纹贝数量最多。

海贝并非滇国本地产物,学者们一致认为此海贝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水域,并分布在交换沿线上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3]。

而今天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使用海贝时间较长,对滇国用海贝有一定影响。

例如,印度、锡兰(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国家历史上同样有使用海贝作为货币的记载。

《印度史》中提到:“……在孔雀帝国时代引入(银币),用于日常流通,与铜币和贝壳一样。

不过村庄和农村地区的经济一直保持互助和非货币状态,根据出生种姓按照以货易货的层次式惠顾(Jajmani)模式提供传统服务。

”[4]《印度史》作者斯坦利·沃尔波特认为孔雀帝国时期贝壳、铜币和银币共同在市场上流通。

在尼古拉斯、帕拉纳维达纳所著《锡兰简明史》里也提到:“……玛瑙贝,可能还有一种虫漆制造的圆形物品,是当作辅币使用的。

馆藏文物:古滇出土青铜器等

馆藏文物:古滇出土青铜器等

*馆藏文物:古滇出土青铜器等鎏金四人舞俑青铜扣饰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此扣饰作4人并排站立舞蹈状。

4人均头戴尖顶高铜帽,身着长衣,肩部披帔,腰束带,带上佩圆形扣饰;手执铃,左手挥舞于胸前;口微张,似乎在说教。

为取悦、祈求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和逝去的祖先给人间带来恩赐和保护,滇国居民常举行繁杂的祭祀仪式。

在这些仪式中,巫师承担着沟通人与神之间信息的职能。

他们一般有两种形象,一种服饰虽与众不同,但形象平和、稳重,以说唱表演为其作法方式;另一种不仅服饰奇特,而且装神弄鬼,狂奔乱跳。

此扣饰表现的是滇国巫师起舞作法的场面,巫师的形象和风格属于前者。

七牛虎耳青铜贮贝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此贮贝器器身作简形,中束腰,腰部有对称虎形耳一对,器盖上铸七牛,其中六牛环绕于器盖边缘,一牛仁立于青铜鼓上,耸然独出于众牛之上。

当时的家畜,庄园畜牧业比较发达。

家畜主要有牛、马、羊、猪、狗和鸡、鸭等品种,其中牛的数量最多。

其造型健壮威武,闪烁着夺目的艺术光辉。

五牛铜枕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诅盟场面青铜贮贝器西汉1955-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此贮贝器器身呈筒形,腰微束,两侧有对称的虎形耳,底部有3只兽爪足。

盖上铸1间干栏式房屋及各种人物127个(未计残缺者)。

房屋内坐着一位主祭人。

这位主祭人的周围放置16面青铜鼓,其左前方和右侧均为参与祭祀者,面前摆放着祭品。

平台左右两侧为椎牛刑马、居豕宰羊等场面。

平台之后有击打青铜鼓和錞于的,有待刑的裸体男子和持器盛物的妇女等。

诅盟为古代西南民族中极为盛行的一种风俗,凡有重大事件都要用盟誓来约束,设立祭坛,供奉祭品,举行典礼。

从此贮贝器的器盖上平台后面杀人祭柱场面来推测,这是一次立柱祭社的仪式。

珠被西汉1992年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出土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此为珠被的局部,原物用数以万计的金、玉、玛瑙、绿松石、琉璃制作成的各种管、珠、扣等饰件,缝缀在一块白色帛布上,大致呈长方形,宛如“珠被”,覆盖在尸体殓衾上。

云南古国出土青铜器赏析——春祈秋报尚武之国

云南古国出土青铜器赏析——春祈秋报尚武之国

云南古国出土青铜器赏析——春祈秋报尚武之国牛虎铜案,战国(475-221年),高43、长76厘米,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牛虎铜案,战国(475-221年),高43、长76厘米,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

案,即俎,古代祭祀时安放祭品的器物。

这件铜案取形于两牛一虎,在大牛的造型中削去其宽厚的背部成为椭圆形的俎台,牛站立的四腿自然成为案桌的四足。

这件取材于自然的青铜器在造型艺术的构思上,非常值得品味。

牛虎铜案独特的设计之美也反映出了其创造者——古代滇人亲近自然、不拘一格的生活状态。

凝结着古滇人智慧与思想的牛虎铜案堪称云南青铜文明的一件杰出代表。

猎首纹铜剑,战国(475-221年),高28.8厘米,云南省博物馆藏猎首纹铜剑,战国(475-221年),高28.8厘米,云南省博物馆藏。

该铜剑剑柄及刃后锋两面均有浮雕人像,皆双目鼓圆,阔嘴咧齿,面目狰狞可怕。

从两者的面貌衣着及行为动作看,似为滇国时期专门从事宗教祭祀活动的巫师。

滇国百姓在对自身和自然周遭缺乏认知的情况下,往往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祈求神灵的庇佑和恩赐。

然而人和神鬼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于是伴随着宗教信仰的产生,出现了一批专门沟通人神情感的所谓巫师。

在个人专制的酋邦社会,巫师掌握了超自然的唯一途径,从而攫取了崇高的独特地位。

女俑杖头,战国(475-221年),高18、銎径2.2厘米,江川李家山18号墓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女俑杖头,战国(475-221年),高18、銎径2.2厘米,江川李家山18号墓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

滇国墓葬中发现过数量较多的木杖遗迹,杖的上端均有此圆雕铜饰,铜饰连接圆形銎,銎两侧多有对称的钉孔,用以固定木杖。

这些圆雕铜饰的题材广泛,有人物、走兽、飞禽、鱼蛇等,制作都十分精致。

关于木杖的用途,有的人认为是滇国祭祀活动或集会时使用的仪仗器,有的认为是王族的令牌或是扶老用的“鸠杖”,但其确切的用途仍有待考究。

重返古滇国——云南省博物馆藏古滇国历史文物

重返古滇国——云南省博物馆藏古滇国历史文物

重返古滇国——云南省博物馆藏古滇国历史文物牛虎铜案战国国宝级文物镇馆之宝云南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高43cm;长76cm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在中国文物考古界,有两次惊人的发现:一是甘肃武威出土的铜奔马“马踏飞燕”,二是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的铜祭器“牛虎铜案”。

从此这一北一南,一马一牛的精美雕塑誉满神州,轰动世界,并有“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之称。

同时也翻开古滇王国神秘面纱的一角。

牛虎铜案,是云南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也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它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墓坑最大,随葬品最多的24号墓。

器物主体为一头大牛,站立状,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饰一只缩小了比例的猛虎,虎做攀爬状,张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只站立状小牛。

大牛与小胡用模铸造,一次成型,小牛则另铸再焊接于大牛腹下。

作为滇国的一件祭器,牛虎铜案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几近完美。

牛虎铜案吸引我的不仅是它精巧的构思、完善的造型、生动的形象,还有它写实的风格。

它的造型是一只老虎咬着一头牛的后背,而在那头牛的肚子下面,站着一头安然无恙的小牛。

看到牛虎铜案你会想到什么?它实在传达了太多的信息:古代祭祀的兴盛,古代滇人的智慧和先进生产工艺,无私的母爱与残酷的竞争、弱肉强食交织在一起……中国自古就讲究繁衍生息,而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正反映了繁衍生息的需要,为子女尽心尽力,让他们幸福成长,培养他们成材,处于危险境地时牺牲自己也要让孩子好好活着。

像那头被老虎咬着的母牛,即使后背已被老虎狠狠咬着,即将成为虎口下的美餐,也要让小牛安然无恙地活着,即使自身惨痛万状,也不愿让小牛受一分一毫的苦楚。

下一代的生存代表的是这个种族的希望,中国人自古就重视种族的繁衍,就是为了种族的希望,在遇到危险景遇时,总要想尽办法保护下一代的生息安全。

长辈们的辛勤耕耘是为后辈们留下发展的财富。

持伞铜男俑及伞西汉国家一级文物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石寨山古墓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云南省晋宁县。

彩云之南,滇国故地——云南省博物馆馆藏20件珍宝

彩云之南,滇国故地——云南省博物馆馆藏20件珍宝

彩云之南,滇国故地——云南省博物馆馆藏20件珍宝云南位于西南地区,是全国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云南动植物种类数为全国之冠,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绚丽,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之一。

云南省博物馆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广福路6393号,集文物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于一身,收藏有青铜器、古钱币、陶瓷器、古书画、碑贴、邮票及各类工艺品共计20余万件。

以下就对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的20件珍宝进行盘点。

1. 新石器时代鸡形陶壶此陶壶长12.6厘米、宽9厘米、高12厘米,夹砂灰陶,制成母鸡形,呈蹲踞状。

器口两侧各有一枚泥泡,状似鸡眼;遍体饰点线纹,象征羽毛;背部和尾部饰三行乳钉纹,作为鸡翅。

在大墩子遗址里出土了鸡、牛、羊、猪的骨骼,除马之外,几乎六畜俱全,说明家禽饲养业在当时尚为发达,鸡形陶壶便是家禽在原始造型艺术上的反映。

1972年出土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大墩子遗址,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此壶构思奇巧,制作精致,造型优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原始社会的艺术精品,是云南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陶器。

2. 战国牛虎铜案此铜案高43厘米,长76厘米,为古滇战国时期青铜材料铸成的案祭礼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此铜案是滇国青铜器中较大的一件,其特殊的组合造型使整个铜案重心平稳,大小和谐,动静均衡统一,以一头体壮的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椭圆形的案盘面,一只猛虎扑于牛尾,四爪紧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视眈眈于案盘面。

大牛腹下立一条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牺牲自己对小牛犊的保护。

1972年出土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李家山24号墓,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此器奇特造型,新颖构思,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极具艺术观赏价值,是中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更为我国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国宝级文物。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2)云南贵州西藏部分1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2)云南贵州西藏部分1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2)云南贵州西藏部分1玉玦春秋左∶直径5.3、孔径3厘米中∶直径4.3、孔径2.4厘米右∶直径4.3、孔径2厘米云南省曲靖市八塔台143、226号墓出土,现藏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件。

宽扁环形,有缺口。

左件乳白色,外缘较扁∶中件淡黄褐色,外缘略圆,有一穿右件鸡骨白色,外缘略扁,有二穿。

玉玦春秋左∶直径2、孔径0.8 厘米右∶直径2.3、孔径1.1厘米云南省曲靖市八塔台226、288号墓出土,现藏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件。

均为乳白色。

有缺口,外缘较圆,体较厚。

有领玉璧春秋直径9.1、孔径5.7厘米云南省曲靖市八塔台265号墓出土,现藏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鸡骨白色。

环形,内缘向两面出棱,截面成"T"字形。

外缘有四个突起,外缘突起部分呈弧曲形,有三道断裂痕,每道两旁各有一圆穿,系当时修补断裂之用。

有领玉璧春秋直径13、孔径5.8厘米云南省曲靖市八塔台41号墓出土,现藏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鸡骨白色。

环形,内缘向两面出棱,截面成"T"字形,器形厚重。

外缘有四个突起,突起部分有三道断裂痕,一面残留少量翠绿。

有领玉壁在秋直径13.2、孔径6厘米云南省曲靖市八塔台4号墓出土,现藏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鸡骨白色。

扁平圆环形,内缘向两面出棱,截面成"T"字形,器面光洁平整。

有领玉璧春秋直径14.6、孔径6厘米云南省曲靖市八塔台4号墓出土,现藏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鸡骨白色。

环形,内缘向两面出棱,截面成"T"字形,器面光洁平整,内缘较突起。

玉镯春秋左∶直径9.4、孔径6.3厘米右∶直径10、孔径5.9厘米云南省曲靖市八塔台226号墓出土,现藏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件。

鸡骨白色。

扁平圆环形,其内缘突棱不明显,壁面较窄,器面光洁平整。

窄带形玉镯春秋至汉代左∶直径7、孔径5.9厘米右∶直径8、孔径6.3厘米云南省曲靖市八塔台4号墓出土,现藏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国储钱罐里的小海贝

滇国储钱罐里的小海贝

滇国储钱罐里的小海贝贮贝器,是古滇国人日常生活百态的再现,器盖上,定格了过往岁月里那些没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痕迹的人和事,是古滇国众生相的再现;器盖下,贮贝器所储存的是巨额的财富——海贝。

以今人的眼光,我们或许只会觉得这些小物件不过是些平平无奇的装饰品,甚至会觉得,那不都是海边唾手可得的东西吗?可海贝与滇国的距离,却不知隔了几重山。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现展于《滇王与南越王》贝类作为一种等价交换物,在中国早期曾流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家不妨先尝试写下几个由“贝”字偏旁组成的汉字,是不是也发现它们大多都与小钱钱有着紧密的关系呢?质地坚硬的环纹海贝,体积虽小,幸在耐磨损。

古滇国墓葬中出土的海贝都没有穿孔的痕迹,有孔的可以穿系悬挂作装饰,无孔则更多是便于分割携带。

据学者研究,滇墓中出土的海贝主要栖息在我国台湾、海南岛与西沙群岛一带,即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肖明华老师在《西南地区考古出土的海贝与南海的关系》中认为,西南地区考古出土的海贝分属环纹贝、货贝和虎斑贝,它们均产自中国南海至印度、缅甸沿海暖水区。

因此,我们知道出现在滇地的海贝应是经过跋山涉水、长途运输而来的,在滇国当地不易获得。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环纹海贝现展于《滇王与南越王》关于贝币在滇国的使用,有学者认为海贝是属于一种财富的象征。

在滇国墓葬中常见海贝出土,数量巨大显示出别样的尊贵。

比如在晋宁石寨山遗址的某一次发掘中,48座墓葬里有18座大中型墓葬随葬了海贝,数量多达十几万枚,总重量达400公斤以上,但出土于一个墓地的其他墓葬却均无海贝随葬。

另外,在江川李家山、呈贡天子庙等墓葬群中也均有相类似的现象,而昆明羊甫头所发掘的中小型古墓葬中却没有一座是有出土海贝的,学者在通过对比研究后发现,在滇国的人群中,能够拥有海贝的应是极少数社会身份很高的人群,而并非是社会大多数人所能拥有之物。

那么在汉武帝通西南夷以前,在大量货币流入滇地之前,滇族人又以什么进行交易活动的呢?在一些青铜贮贝器盖上,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云南省博物馆藏古滇国历史文物之四

云南省博物馆藏古滇国历史文物之四

云南省博物馆藏古滇国历史文物之四鎏金双人盘舞扣饰西汉国家一级文物高12厘米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器物主体造型表现了两男子双手各持一圆盘,交错舞蹈。

人物发,无冠,着紧身裤,系腰带,佩长剑,跣足,足下饰一蛇。

人物通体鎏金,线条曲折富于变化动感十足。

三枝俑灯东汉国家一级文物高42厘米个旧黑蚂井出土器物为一裸体男子呈跪坐状。

腹部和跨下有带缠绕;双手分别向两侧平伸,手中各持一圆形灯盘;头昂立;头顶上又立一圆形灯盘。

灯与俑搭配和谐,给人一种美感。

持伞女俑西汉高26.5厘米晋宁石寨山18号墓出土绿松石扣串西汉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铜镯战国剑川县沙溪113号墓出土三鸳鸯饰铜盒西汉晋宁石寨山11号墓出土金臂甲西汉国家一级文物高18.8厘米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防护类兵器,呈圆筒状,上粗下细,与人的手臂相合;通体无纹饰;筒侧开口,边沿有长方形穿孔,造型规整,做工精细。

陶漆盒西汉昆明市官渡区羊甫头113号墓出土长方形狐边铜扣饰西汉晋宁石寨山探方二出土虎鹿牛储贝器战国国家一级文物高34.5厘米江川李家山22号墓出土筒形,束腰,底有三足,足作人形,头部及双手上托器身。

腰部阴刻人物、动物等花纹三组:一组为6只孔雀衔蛇;一组为4人,有牵牛者、赶牛者及持斧者;一组为鹿、牛及绳纹。

直径16.6厘米器盖上圆雕一组动物造型:一牛体型较大,居中,周边一虎三鹿,逆时针环绕大牛。

铸造精细,纹饰华美。

海贝西汉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孔雀盖尊西汉国家一级文物高52.4厘米昆明官渡区羊甫头13号墓出土云南羊甫头墓地规模宏大,总面积4万余平方米,发掘面积10700平方米,清理滇文化墓葬488座,东汉时期墓葬36座。

六牛铜枕战国江川李家山23号墓出土虎噬牛铜枕战国国家一级文物江川李家山出土器物整体似马鞍状,两端上桥翘,各雕铸一牛,牛静立状,恬静、可爱;枕一侧以云纹为底,饰浮雕三组虎噬牛图像,另一侧饰云纹。

是滇国特有的专供随葬用的枕具。

圆形镶石卷云纹铜扣饰西汉晋宁石寨山15号墓出土滇王玉衣西汉国家一级文物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面幕” 、“缀玉衣服”,从汉朝开始皇帝和王侯等贵族盛行以玉衣作为殓服。

云南大甸山青铜墓地简介

云南大甸山青铜墓地简介

云南大甸山青铜墓地简介
云南大甸山青铜墓地是中国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大甸山的一个考古遗址,被认为是中国青铜器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该墓地位于大甸山的山腰上,面积约有2000平方米。

墓地内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陶器、玉器等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为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云南大甸山青铜墓地被发现于1957年,经过多年的发掘研究,考古学家们发
现这里是一个距今约30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

墓地内出土的青铜器包括器皿、
刀剑、铜镜、铜钱等,这些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造型精美,展现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技艺水平。

此外,云南大甸山青铜墓地还出土了许多陶器和玉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件玉琮。

这件玉琮长21.5厘米,宽6.1厘米,厚1.1厘米,重约250克,玉质细腻,
色泽温润,雕刻精美,被誉为中国玉器艺术的杰作之一。

通过对云南大甸山青铜墓地的考古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历程,深入探究古代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变迁,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重返古滇国—云南省博物馆藏古滇国历史文物之二

重返古滇国—云南省博物馆藏古滇国历史文物之二

重返古滇国—云南省博物馆藏古滇国历史文物之二鎏金骑士贮贝器西汉国宝级文物高50厘米云南昆明晋宁石寨山10号墓出土该器为典型的束腰圆筒形贮贝器类型,腰部两侧各饰一虎形耳,虎作向上攀爬状,异常逼真、生动。

器盖上的装饰较为复杂,又可分为两层:外层雕铸呈逆时针方向排列的公牛4头,牛角长而弯,显得膘肥体壮;里层一圆柱物之上,饰一骑马之骑士形象,马昂首,翘尾,骑士佩剑,且全身鎏金,显得极外耀眼醒目。

在区区25.3厘米的直径范围内,4头环绕而行的壮牛显然代表墓主人生前拥有财富的情况。

而中间处于居高临下位置的鎏金佩剑乘骑者形象,则代表墓主人生前除了拥有大量财富外,还拥有极高的权力,其身份与地位非同一般,是王族成员,或是奴隶主贵族。

双鹿饰铜琢西汉昆明市官渡区羊甫头墓地111号墓出土存在于战国秦汉时期的古滇国,以青铜兵器作为主要的兵器。

滇青铜文化研究专家张增祺先生把这些青铜兵器分为勾刺、砍劈、击打、远射和防护五大类,包括戈、矛、钺、斧、啄、剑、臂甲等。

这些兵器在古滇国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血腥与冰冷之中,兵器攻击与反击、掠夺与被掠夺的本质显现无遗。

不过令人略感欣慰的是,滇国青铜兵器同时还向人们展示了其温暖、活泼的一面,而这则源于兵器上各种造型生动的立体装饰。

滇国青铜兵器上的立体装饰,大抵可以分为动物造型和人物造型两大类。

动物造型继承了滇青铜器写实性强的特点,以表现动物的体态行为为主。

羊角钮铜编钟春秋楚雄市万家坝1号墓出土三熊铜戈西汉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虎噬牛铜琢西汉江川县李家山24号墓出土李家山古墓群为战国至东汉初期的墓葬。

墓葬山顶部及西南坡,墓穴为竖穴土墓,除个别墓有木质棺椁外,一般均无葬具,葬式全部为仰身直肢,头向西。

按规模分两类墓葬,第一类规模化,分布于山顶墓室一般长4m、宽3m,深2m,随葬品数量、种类较多,其中出土“牛虎铜案”的24号坑就属此类;第二类规模较小,分布于西南坡,墓室一般长2m,、宽1m多、深1m左右。

【晋宁历史】历史云烟中的古滇国(三)

【晋宁历史】历史云烟中的古滇国(三)

【晋宁历史】历史云烟中的古滇国(三)昆明大团山古墓地。

位于昆明西郊4公里的黑林铺镇东侧。

1975年发掘,共清理被破坏的古墓6座,出土随葬品13件。

经专家初步判定,古墓属于滇文化的早期类型,年代约为早至春秋,晚迄战国年初。

曲靖珠街八塔台古墓群。

位于曲靖市珠街乡董家村,距曲靖市15公里。

经1977年、1978年、1979年、1980年、1981年、1982年6次发掘,共清理古墓群550多座,出土文物1000多件,其中有土坑竖穴墓220座,约为战国至两汉遗存,无墓矿的土堆基年代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更早。

石寨山古墓群。

位于晋宁县城东北12公里的上蒜镇石寨村委会,距省城昆明40公里。

在1955年至1996年的6次考古发掘中,共清理古墓葬86座,出土文物3200多件,其中金质“滇王这印”的出土,铁定了古滇王国的真实存在。

经鉴定,墓葬年代为战国至西汉时期。

江川李家山古墓群。

位于江川县旧城南约3公里,西距石寨山40公里。

经1972年、1991年两次发掘,共清理古墓86座,出土文物3300多件,其中有着名的青铜牛虎铜案。

墓葬年代大约为战国晚期至东汉初期。

安宁太极山古墓群。

位于安宁市内太极山腰。

经1958年、1964年和1993年的3次发掘,共清理古墓58座,出土了一些文物,其墓葬年代早期的与石寨山西汉初期墓同时,晚期的与石寨山的西汉中期墓相同。

羊甫头古墓群。

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小板桥镇东约3公里的一片缓坡上。

经1997年、1998年两次发掘,共清理古墓459座,出土各种文物4000余件。

汉墓其葬俗与其他滇王国古墓一致。

随葬品以青铜器为主,陶器、漆木器为辅,另有金银器、玉石器,种类有兵器、生产工具、纺织工具、生活用具、乐器等。

2000年,羊甫头古墓群的考古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按照摩尔根在其名着《古代社会》一书中的划分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的阐述作对比分析,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生活在滇中地区的部落、氏族联盟的社会生活中,已经出现了代表国家本质特征的与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的广泛运用。

博物馆文物介绍——古滇国的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

博物馆文物介绍——古滇国的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

博物馆文物介绍——古滇国的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第五期,云南省博物馆第一件闪亮登场的馆藏文物就是古滇国的存钱罐——“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

贮贝器是青铜铸造的,用以贮藏海贝的容器。

它是云南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目前仅出土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呈贡天子庙、官渡羊甫头。

石寨山等地是滇国统治的核心区域,所有的贮贝器均出土于大型墓葬中,它们是滇国王侯贵族的专用品,象征着财富、地位、权利。

可以说,贮贝器是滇文化的独特代表,它在滇国的地位与中原的鼎有些类似。

贮贝器出现后,逐渐取代铜鼓成为滇国重器。

西汉杀人祭柱场面青铜贮贝器贮贝器的出现,是以大量海贝的出现为前提的,而大量海贝的出现,是滇国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历史必然。

贮贝器至迟在战国时期的云南地区已经出现,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是贮贝器发展的高峰,汉武帝开滇之后,贮贝器在云南逐步没落,西汉晚期迅速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中。

贮贝器的盛衰与滇王的政治命运相联系,随着汉文化的深入,滇王失去了统治滇国的权力,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也未能逃过“大一统”的命运。

叠鼓形猎场面铜贮贝器对贮贝器而言,器盖是其最重要的艺术舞台,器盖上规模宏大的立体雕塑装饰代表着云南青铜器失蜡法铸造的最高成就。

表现题材十分广泛,动物题材最常见的是立牛,其他动物形象还有虎、鹿、猴、兔、狗、飞鸟等。

人物形象常与墓主生前活动有关,包括战争、祭祀、生产等场景。

主角一般形象高大,表面夔金,标志出其与众不同的地位,有单独的骑士、有狩猎的贵族、还有肩舆上的妇女等,它们是滇国社会上层建筑的生动再现,承载着滇青铜文化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

贮备器用真观、感性的立体雕塑群像,再现了滇国社会历史的鲜活场景,以具体入微的写实手法再现了滇国社会生活的一些大事件,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更堪称“青铜铸造的无声史书”。

西汉诅盟场面贮贝器云南古代滇池地区青铜文化中的贮贝器出现于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达到鼎盛,消亡于东汉时期的贮贝器是古代滇池地区社会历史画卷的缩影,其制作工艺集青铜文化之大成,显示了极高的水平,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也为后人研究青铜文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滇文化的青铜器

滇文化的青铜器

滇文化的青铜器 主持人:两千多年前,在云南滇池沿岸有过一个古老的王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然而就在司马迁将她载入典籍后不久,滇国就销声匿迹了,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亘古的谜。

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及官渡羊甫等地发掘出不少滇文化墓地,其中出土文物最多的是青铜器。

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曾经生活着一支古老的民族。

据考证,这支古老民族生活的时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的早中期,在西汉的中晚期是鼎盛时期,一直到东汉的早期,这支民族就逐渐地与汉族融合在一起了。

这支古老的民族,在司马迁的史记当中,记载的是耕田,有邑聚这样一个农业民族。

这就是神秘的滇王古国。

现在在考古学上叫石寨山文化,这支文化在我国解放以后,1955年之后开始发掘,先后发掘在云南昆明,滇池周围的很多的遗址,在这些遗址当中,就是出土了大量的滇人他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遗物,所以这个石寨山文化它的分布主要在滇池的周围,滇人他们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文化。

这些青铜器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在这些大量的青铜器当中,可以分成几种类型,一个是生产工具,还有一些手工工具,另外还有大量的兵器,还有一类是装饰品,装饰品主要大量的青铜的扣饰,在这些青铜扣饰,有浮雕,有镂空,有镶嵌。

这些扣饰上所表现的题材也是很丰富的,有很多是人物和动物的立体雕像。

这是一件牛虎图案,这件东西在滇文物当中是一件非常珍贵的精品,我们可以看到它整个案的,它的器身是由一个站立一头大牛,牛的四个蹄子做整个案的四条腿,在前后的蹄之间,有两个横梁,把它支撑起来,在牛的尾部,爬着一只虎,这个虎的口部咬住牛的尾部,另外整个虎的前爪向后拉这个牛的后胯,所以这样使得整个器身形成前后的动态的平衡。

在它的牛的背上,它做成一个案的形状,中间有点像内稍微凹进一些,它的周边有一个凸起,这个上面就可以摆放一些东西,所以牛虎图案可以做摆放祭器,拜访祭祀品做这个来用,所以这件东西它是一个非常珍贵的一件器物。

云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的简介

云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的简介

云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的简介
位于中国云南省首府昆明的云南博物馆是一座世界级的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在这座博物馆中,有一个被誉为“镇馆之宝”的珍贵展品,那就是“大理石棺”。

大理石棺是一件出土于云南大理地区的古代葬具,也是云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个大理石棺是由一块完整的大理石雕刻而成,形状类似于一个长方形的棺材,长约2米,宽约1米,高约0.7米。

整个棺材表面采用了精细的雕刻工艺,刻有各种图案和文字,展现了古代大理地区的生活和文化。

大理石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当时大理地区贵族的葬具之一。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大理石棺展现了古代大理地区贵族文化与艺术的精华,是研究该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

除了精美的雕刻工艺,大理石棺内还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器物。

这些文物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等,反映了古代大理地区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些珍贵的玉器,如玉璧、玉琮、玉饰等,它们的制作工艺和纹饰精美绝伦,展示了古代大理地区的玉器制作技艺和审美追求。

大理石棺的发现对于研究大理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大理地区的社会、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

同时,它也展示了古代大理地区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传承,为观众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和体验古代文明的机会。

云南博物馆的大理石棺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也是云南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它的珍贵价值和文化意义让它成为云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吸引着各国学者和游客的关注。

通过欣赏和研究大理石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云南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 想 战 线
29 0 年第3 第3卷№ 30 。3 0 期 5 ,0 v 2 9 15
再 看 滇 国 墓 葬 中 出土 的几 件 文物

在 云 南 晋 宁 石 寨 山 、 江 川 李 家 山 属 于 滇 国 文 化 的 墓 葬 中 出 土 了几 种 很 特 殊 的 器 物 :蚀 花 的 肉红 石 髓 珠 、 带 有 异 域 风 格 的 列 瓣 纹 金 属 盒 、
槽 内横 装 齿 舌 , 可 活 动 自如 。 槽 用 以 穿 带 , 齿 舌 用 以 扣 孔 , 正 面 有 凸 起 的 花 纹 , 中 间 为 一 只
有 翅 的 老 虎 , 右 前 瓜 持 树 枝 物 , 昂 首 翘 尾 ,雄
视 眈 眈 ,形 象 极 其 生 动 。 虎 的 双 目用 橙 黄 色 琉
认 为 该 物 可 能 是 来 自 南 亚 的 巴 基 斯 坦 或 印 度 等 地。 ②有 翼 虎 纹 银 带 扣 出 土 于 晋 宁 石 寨 山 7 号 墓
中 , 该 器 长 l 厘 米 , 宽 4 2 ~6 1厘 米 , 整 体 0 . .
此 类 造 型 的 金 属 盒 , 有 用 银 制 作 ,也 有 用 铜 制 作 , 并 用 锡 装 饰 器 表 。 因 为 这 类 器 物 的 器 身 装 饰 有 突 起 的 、 如 花 瓣 一 般 的 纹 饰 ,故 有 学 者 称 为 “列 瓣 纹 金 属 盒 ” , ⑧也 有 学 者 根 据 器 身
的纹 饰称 为蒜 子形 凸纹 。 云 南晋 宁县 石 寨 山 出 ④
土 的 那 两件 铜 盒 则 分 别 定 名 为 三 鸳 鸯 铜 盒 和 三
兽 铜 盒 ,一 件 器 高 l. 厘 米 , 口径 1 厘 米 , 25 4
盒 身 与 器盖 均 作 半 球 状 ,相 互 扣 合 后 则 成 球 状 ,
璃 珠 镶 嵌 ,全 身 错 以 极 薄 的 金 片 ,并 且 嵌 有 绿 松 石 小 珠 , 虎 身 后 作 山 石 或 云 气 缭 绕 之 状 , 制
作 工 艺 十 分 精 湛。 对 此 物 的 产 地 有 不 同 看 法 。 有 学 者i . 该 器 物 是 中 国 内 地 的 产 品 , 是 由 中 L为 原 地 区 传 入 云 南 的 。 也 有 人 认 为 它 来 源 于 西 亚
或 中 亚 地 区 , 是 “古 希 腊 的 所 谓 亚 述 式 有 翼 兽 ”,还 有 的 学 者认 为 它 可 能 是 欧 亚 草 原 的 游 牧 民 族 带 入 云 南 的 , 因 为 当 时 的 滇 国 就 有 许 多 高 鼻 深 目蓄 长 须 的 南 迁 的 北 方 游 牧 民 族 ,也 有 不 少 欧 亚 草 原 的 文 化 遗 物 。 此 带 扣 当属 其 中之 一 。
体 相 同 , 器 高 1 . 厘 米 , 口 径 l. 厘 米 , 盒 25 34 盖 上 装 饰 有 3只 小 鸟 ( 学 者 - 有 / &为 这 3 只 小 乌 是 鸳 鸯 ) 这 两件 器 物 不 是 用 银 制 作 , 而 是 用 铜 。 制 作 , 同 时还 在 器 表 镀 锡 。 广 州 市 西 汉 南越 王 赵 昧 墓 中 出土 的银 盒 , 其 造 型 与 装 饰 和 云 南晋 宁石 寨 山 l 号 墓 中的 三 2 兽 铜 盒 、 三 鸟 铜 盒 造 型 基 本 一 样 。 它 发 现 于 墓 主 棺 椁 的 “ 箱 ” 中 , 用 银 制 作 而 成 , 盖 与 身 足 饰 以 列 瓣 形 的 凸 纹 , 经 捶 揲 而 成 , 子 口 合 盖 处
器 口 为 直 口 、 鼓 腹 、 平 底 、 圈 足 。 腹 部 及 器 盖
作 盾 牌 形 , 前 端 较 宽 , 转 角 处 略 呈 弧 形 , 后 端 较 窄 ,转 角 方 直 。 带 扣 的 前 半 部 有 弧 形 孔 槽 ,
表 面 皆 有 凸 起 的 尖 瓣 纹 一 周 ,盖 上 有 3 只 小 动 物 ( 形 状 看 认 为 是 豹 子 ); 另 外 一 件 的 造 型 大 从

岗 山 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王 赵 昧 墓 等 墓 葬 中 出 土 了 器 型 、 花 纹
相 近 的 4 件 金 属 盒 。 由 此 展 开 了 对 此 类 器 物 的
重新认 识 。
有 翼 虎 纹 银 带 扣 。 蚀 花 的 肉 红 石 髓 珠 先 后 在 广 东 的 广 州 、新 疆 、 四 川 、 重 庆 等 地 有 出 土 , 但 是 数 量 较 少 。2 0世 纪 7 0年 代 考 古 学 家 夏 鼐 先 生 最 先 注 意 到 国 内 出 土 的 蚀 花 的 肉 红 石 髓 珠 , 并 对 此 进 行 了研 究 。 ①后 来 张 增 祺 等 学 者 在 研 究 滇 国文 物 时 ,也 对 蚀 花 的 肉红 石 髓 殊 进 行 了研 究 ,
錾 刻 一 周 穗 状 纹 带 , 并 有 极 薄 的 鎏 金 , 盖 上 没 有 装 饰 动 物 , 而 是 装 饰 了 类 似 小 纽 状 的 。 原 本
研 究 中 国 文 化 的 英 国 学 者 罗 森 在 谈 论 有 关 中 国 早 期 的 艺 术 时 认 为 至 少 在 公 元 前 6 世 纪 , 许 多 中 亚 或 西伯 利 亚 的 物 质 已 经 抵 达 中 国 并 且 被 仿 制 。 所 以 云 南 出 土 的 这 件 有 翼 虎 纹 银 带 扣 极 有 可 能 是 从 中 亚传 到 云 南 的 。 云 南晋 宁 石 寨 山 滇 国 墓 葬 中 出 土 的 两 件 带 有 浓厚异域 风格 的铜 盒 在 相 当 长的 一 段 时 间 内 没 有 引起 人 们 足 够 的 重 视 。但 是 从 2 世 纪 7 0 0 年 代 后 期 开 始 ,相 继 在 山 东 临 淄 西 汉 齐 王 墓 l 号 随 葬 坑 、 山 东 青 州 战 国 齐 王 基 、 广 东 广 州 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