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风险理论 产生、发展和演变
社会风险理论 产生、发展和演变
社会风险理论一、社会风险理论和风险社会理论的区别目前,社会风险( social risk) 和风险社会( risk society)是学术界、尤其是社会学界非常流行的两个概念。
但我国学术界有不少学者对这两个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还比较含糊,所以,有必要对它们的内涵与相互关系进行辨析,从而更深入认识这两个概念,以便正确使用它们。
在人类认识史上,风险、社会风险、风险社会这些概念不是同时出现的,其中“风险”这一概念出现最早。
据卢曼考证,英语中“风险”( risk)一词是从欧陆引进的,到17 世纪才出现。
在中世纪,拉丁词risicum是一个高度专门化的词汇,主要用于海上贸易以及随之而来的有关损或损害的法律问题。
那时,风险是指一种客观的危险,一种上帝的举动,一种不可抗力的可能性对此,不能归结为人的错误行为。
可见,早期的风险属于自然风险,用吉登斯的说法叫“外在风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的内涵才逐步扩展,将“人为风险”也包含其中。
吉登斯曾对风险这一概念做过这样的解释:“看来最初是在两个背景下出现的:它起源于探险家们前往所未知的地区的时候,还起源于早期重商主义资本家们的活动。
”而社会风险则是在人们对风险认识深化的结果———人们在对风险进行分类时,才出现诸如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等概念。
“风险社会”这一概念出现最晚,是由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提出来的。
在该书中,贝克提出并深入论证了“风险社会”这一概念。
在西方,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后遗症和英国疯牛病的蔓延,风险社会的概念才逐步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在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2003年SARS 的流行,学术界逐步接受了风险社会这一概念。
(一)认识误区但是对社会风险、风险社会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学术界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混用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这两个概念。
在我国有许多学者将风险社会等同于社会风险,不加区分的混用社会风险和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出自MBA智库百科(/)风险社会理论(risk society theoty)风险社会理论概述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说,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因为所有有主体意识的生命都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危险。
的确,风险是与人类共存的,但只是在近代之后随着人类成为风险的主要生产者,风险的结构和特征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意义的“风险”并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雏形。
这体现在两点:一是风险的“人化”。
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增多、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从而风险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二是风险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风险。
人类具有冒险的天性,但也有寻求安全的本能,而近代以来一系列制度的创建为这两种矛盾的取向提供了实现的环境以及规范性的框架。
与市场有关的诸多制度(典型的是股票市场)为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而现代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则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了保护。
但是无论是冒险取向还是安全取向的制度,其自身带来了另外一种风险,即运转失灵的风险,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制度化”风险。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塑造出现代风险的基本景观: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干预范围和深度扩大了,决策和行为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成为风险结构的主导内容;借助现代治理机制和各种治理手段,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但同时又面临着治理带来的新类型风险,即制度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技术性风险。
二者成为现代风险结构中的主要类型,具有潜在的全球性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产生全球性威胁;出现了可能性小但后果严重的风险,比如核泄漏。
这类风险诱发了全球风险意识的形成,人类在应对风险上有了整体认同。
究竟什么是风险社会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
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种理解方式:第一种是现实主义者,以劳(1au) 的“新风险”理论为代表,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如极权主义增长,种族歧视,贫富分化,民族性缺失等,以及某些局部的或突发的事件能导致或引发潜在的社会灾难,比如核危机、金融危机等。
风险社会学代表人物:乌尔里希·贝克人物简介
风险社会理论的贡献
• 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概念,为研究现代社会中的风险和 不确定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 为全球化、生态危机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的研究做出了 贡献
风险社会理论的局限性
• 风险社会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 对风险的影响 • 风险社会理论在应对全球性风险方面的具体策略和建议 尚不完善
与其他社会学流派的关系
• 风险社会学与后现代社会学关注的问题有所重叠,如对 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批判 • 风险社会学与生态社会学、科技社会学等关注的问题密 切相关,如生态危机和科技风险
03
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观点
风险社会的定义与特征
风险社会的定义
• 强调现代社会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 指出风险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02 社会学领域的重要学者
• 影响了许多社会学理论和研究 • 为全球化、生态危机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的研究做出了 贡献
03 公众启蒙和民主参与的倡导者
• 强调公众在风险治理中的作用 • 提倡民主参与和公众启蒙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的重要性
02
风险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风险社会学的起源与演变
风险社会学的起源
• 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社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 • 社会学家开始关注风险和不确定性对社会的影响
• 风险社会的治理 • 提倡民主参与和公众启蒙在风险治理中的作用 • 强调跨国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重要性
• 风险社会的挑战 -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风险 • -如何实现风险治理中的民主参与和公众启蒙
04
乌尔里希·贝克的理论应用与实践
风险社会学在国际社会政策中的应用
风险社会学对国际难民政策的影响
• 强调全球性风险对难民潮的影响 • 提倡国际社会共同应对难民问题
社会风险知觉理论
社会风险知觉理论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人为灾难不断发生,使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感受到潜在风险,风险问题由此成为当今社会争论的主题。
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风险社会”的概念来描述后工业社会,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扩展,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一个“风险社会”时代。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将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风险都归因于“人为风险”的扩大,这些人为风险包括环境风险(或生态风险)、健康风险等,它们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的“人为风险”。
1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自然的、人为的因素导致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风险”一词在现代生活中的频率越来越高。
许多社会学家把现代社会称之为“风险社会”,并从不同途径探讨风险社会的治理之道。
尽管如此,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关于风险的定义。
一、风险与社会风险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风险社会”的概念来描述后工业社会,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扩展,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一个“风险社会”时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自然的、人为的因素导致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风险”一词在现代生活中的频率越来越高。
许多社会学家把现代社会称之为“风险社会”,并从不同途径探讨风险社会的治理之道。
尽管如此,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关于风险的定义。
在西方文化中,英语词典将风险(Risk)解释为危险的潜在性或财产和价值的损失(the potential for danger or loss of an asset)。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从词源的分析中认为风险的内涵“与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概念是分不开的”。
贝克与吉登斯一样,将风险视为一个现代概念,认为风险是伴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而被发明出来用以刻画社会未来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一个概念。
它具有不确定性和损失性的特征: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们对风险的把握和预见就不可能完全正确;另一方面,风险是一个预期性概念,客观存在的损失性只有可能性,没有必然性,因而风险就具有不确定性特征;损失性揭示风险中“险”的内涵,没有损失性,也就无所谓风险。
10.风险社会理论
10.风险社会主义理论“风险社会”与“危机传播”都是近期学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将对风险社会及其特征进行阐释,对风险社会理论对于中国社会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并将对风险社会中危机传播的策略和方法进行论述。
一、风险社会及其特征1.风险社会的内涵“风险社会”(risk society),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 提出来的。
20年来不断发展,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里,由于工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全球性风险开始出现,使人类日益“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景象。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风险社会实际上指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使现今社会产生了许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而这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结果。
(风险社会不仅仅表现为社会中风险的不断涌现,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人们需要根据规避风险的原则来组织社会。
在吉登斯看来,风险社会是一个关注人类未来,尤其是规避人为风险和追求安全的社会。
“我们所有的人都需要抵御风险的保障,但也需要面对风险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待风险的能力。
”)2.风险社会的特征这个被称作“风险社会”的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风险危害的全球性近些年来,不断加快的全球化进程,既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孕育着许多风险和考验。
全球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其具有极度的不确定性和高度的风险性,从而使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一个“风险社会”。
在全球化背景下,风险的冲突点与始发点往往没有明显的联系,即使生活在远离风险源头的地方,有时也难以幸免被风险冲击而不得不承受风险的考验。
(2)风险形成的人为性贝克认为,风险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的一种反映,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一种表现,人为因素日益渗透到风险之中,成为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
而这种人为引发的风险也促进了风险社会的到来。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贝克
在四个阶段中,关于风险的争论经历了从专家和公众对技术和环境的关注到对社会的制度基础的关注的转变。这意味着风险不再是发生在局部领域中的问题,相反,它使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带来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换言之,在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工业生产的无法预测的后果转变为全球的生态困境,而这本来就不是一个所谓的环境问题,而是工业社会本身的一种意义深远的制度性危机。
(三)风险社会的理论要素
1.风险社会的焦点
贝克指出,从总体上说,风险社会指的是世界风险社会。就其轴心原则而言,它面临的挑战是现代文明制造的危险,它们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无法从社会的角度加以限定。因此,第一次的、工业现代性的基本状况和原则——阶级对立、民族的国家地位以及线性的、技术经济理性与控制的想象等,均被绕过和废除了。
2)风险概念扭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
贝克指出,作为对未来的威胁和诊断,风险拥有并发展出一种与预防性行为的实践联系。风险意识的核心不在于现在,而在于未来。在风险社会中,过去失去了它决定现在的权力,它作为当下的体验和行为之原因的位置被将来所替代,即被那些并不存在的、被建构和虚构的东西所替代。
3)风险陈述不仅仅是事实的陈述,也不仅仅是价值的陈述。
这一广义上的风险概念表明了人们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性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施战胜种种副作用。这种体现了控制要求的风险概念是以空间、时间和社会方面的明确界定的后果为前提的,这就是阶级社会的风险性质。由于阶级社会的风险及其后果是限于某个区域的,即只涉及有限的人员范围和有限的地区,因而也就可以通过保险手段予以地域。与此同时,阶级社会的风险是通过我们的感知可以明确感觉到的。
风险社会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风险社会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一)李开孟一、风险社会与社会稳定风险的产生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进入社会矛盾频发期,这是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所决定的。
纵观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都曾经历过类似阶段,而且在一些国家的表现更为严峻和激烈,如英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圈地运动。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进入现代化的一定阶段后,必然伴随社会风险的增长,并进入风险社会的发展阶段,风险是现代性的基本要素。
若国家尚未进入风险社会阶段,说明该国的现代化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
20世纪后半期,社会风险逐渐被社会学界所关注,西方许多著名社会学家如贝克、吉登斯、卢曼等都对社会风险进行过深入研究,形成了有关风险的社会学理论。
其基本假设是:我们正从一个现代化的社会进入一个新型的风险社会。
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发展和工业化推动,使人类进入一个它过去所陌生的世界;现代化逻辑本身所产生的新的社会风险,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
过去的生活经验、技术手段和组织制度,已不足以使我们防止、规避和应对新的社会风险的威胁。
进入风险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贝克认为,当前现代性正从古典工业社会的轮廓中脱颖而出,正在形成一种崭新的形式—工业化时代的“风险社会”。
吉登斯认为,风险概念标识了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的根本差异。
在自然和传统消亡后生存的世界,其特点是从“外部风险”逐渐向“人造风险”转移。
我国社会学者也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过去对社会安全问题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现代社会开始出现一种新型的社会稳定风险。
关于传统社会安全,从政法工作角度分析可以归为六种:一是“三股势力”,暴力恐怖、宗教极端、民族分裂势力;二是社会黑暗势力(即黑社会);三是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惯犯;四是贩毒集团;五是邪教骨干,如法轮功等;六是各种敌对性质的非法社团问题。
在我们传统的社会安全领域,这六个方面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但是随着群体性事件的逐步增多,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现代社会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社会稳定风险,这些风险广泛存在于工程建设、金融活动、新型传染病、恐怖袭击、网络病毒、化学物种、生态环境等不同领域。
社会风险理论 国内外研究情况、问题和趋势
社会风险理论的国内外研究情况、问题和趋势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1、研究我国社会风险的特征,原因和根源(1)当前我国社会风险的主要特征①多样性。
社会风险广布于各个领域,如经济领域中的金融风险、供需失衡等,政治领域中的民族矛盾、腐败等,社会领域中的失业、贫富分化等等。
②多发性。
当前我国社会风险的发生率极高,这表明我们已处在一个风险社会之中。
我们已无法掌握自己的生活,因为总会有各种因素打乱我们的计划,甚至彻底改变我们的命运。
正如人类刚刚诞生,面对自然时的怯弱一样,今天的人类仅仅是貌似强大,在频繁发生的社会风险面前时常感到束手无策。
③同时性。
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社会风险的发生往往会引发其它社会风险,形成多种社会风险共发的局面。
如因供需失衡引发的失业、贫富分化等。
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由发达的社会分工带来联系的广泛性,所以当前我国社会风险的发生具有同时性的特点。
④危害性大。
社会风险的前三个特征决定了其危害性较大。
一次经济波动所造成的损失也许并不小于传统社会的一次农民起义。
所以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风险的控制。
同时,由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特殊性——压缩的现代化,使得改革开放30年来人与自然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群体之间和个体之间的利益矛盾都集中地表现出来,从而表现出转型期中国社会风险的独特个性。
①风险来源多元性。
中国社会属于内生型后发展社会,随着“总体性社会”向多元社会的转变,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纷纷解组,而新的制度体系和价值规范尚未建立和适应,出现社会解组现象。
伴随着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改革的加强,我国社会面临的风险源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表现为自然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文化风险和社会风险等大量呈现。
②风险类型多样性。
由于我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处于“非纯粹传统、非纯粹现代的混合型社会形态”,社会“碎片化”和流动性增强,使得存在于不同社会形态的风险共时态存在,贝克所说的前工业时代、古典工业社会和晚期工业社会的风险和灾难都程度不同的有所表现,而且各种风险相互叠加、交错复合,加大了风险治理的难度。
社会风险的成因与预警机制的建构
型, 从而告 别以社 会动 乱为 标志 的漫长 们 的 往 往 是 其 物 质 欲 望 和 对 西 方 发 达 国
的动员 期或现 代化 时期 ,进入 了现 代性 家奢 侈生 活方 式 的崇拜 。尽 管这 些年 来 社 会 。也 就是所 谓 的 “ 代性 孕育着 稳 我 们 已取 得 了 举 世 瞩 目 的 成 就 , 但 是 仍 现 定,而现代化过程 却滋生着动乱 。”
维普资讯
2 社会颓丧 ÷流动机会= . 政治参与 3 政治参与 ÷政治制度 化= . 政治动乱
导致 价值损 失 与社会 危机 。社 会要 在较 短的 时间 内实现 社会 转变 、完 成现 代化
尽管这 些年 来我们 已取得 了举世 瞩
也就 是说 ,在一 个 现代化 社会 中, 过 程,转 型 给社 会造成 的震 荡也 会相 应 目的成 就 ,但是 仍不 可能 完全满 足人们 如果没 有足够 程度 的流 动机 会与政 治制 大 增 。事实 上,社 会 的转型 ,在 一定意 过高 的物质 需求 。这极 容易 引起 急功近 度 化 , 由 社 会 动 员 引 发 的 社 会 颓 丧 必 然 义上 也表 现 为 “ 文明与 文 明之 间一种戏 利的短 期行 为的 发生 ,而 以牺牲 文化教 导致政 治动乱 的 发生 。关 于现 代化 、社 剧性 的撞 击 ,而在 这种 撞击 中,处 于弱 育 、公 共福 利和政 治发 展等 为代价 去换 会 稳定 与现代性 之 间的关 系 ,他 的一 个 势 的文 明历来都 是 付 出了十分 沉 重的代 最 抽 象 而 广 泛 的 理 论 框 架 是 , 在 现 代 化 价 ” 另 一 方面 ,“ 发” 国 家的 示 范效 取经济的增长。 。 先 未开 始 的漫 长 的 、可 以称为 传统 社会 的 应对 中 国社 会 的转 型还 可能造 成消 极影
风险社会 贝克读书笔记
《风险社会》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于1986年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本书探讨了现代社会中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问题,并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概念。
以下是贝克在《风险社会》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和读书笔记:1. 风险社会的定义:贝克认为,传统的工业社会已经转变为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带来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问题的社会。
2. 风险的社会化:贝克指出,风险不再是个体的私事,而是社会问题。
在风险社会中,风险不再由个人自主承担,而是由整个社会共同面临和应对。
3. 风险与不平等:贝克认为,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分布不均,不同社会群体面临的风险不同。
强调了风险在社会中的不平等性,以及对社会公正和公平的影响。
4. 环境风险:贝克关注环境问题在风险社会中的重要性。
他指出,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是风险社会中最严重的风险之一。
5. 风险意识与政治行动:贝克认为,风险社会需要人们具备风险意识,并采取积极的政治行动来应对风险。
他强调了公民参与和民主决策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贝克的《风险社会》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他引入了“风险社会”概念,提出了新的社会学视角,并对风险社会的特征、机制和应对策略进
行了深入分析。
这本书对于社会学、环境学、政治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贝克_风险社会_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刘 莹 1986年,德国著名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其德文版的《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的现代性》一书中首次使用“风险社会”(risk s ocie2 ty)的概念,用来描述当今西方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从社会学层面反思、批判现代性出现以来风险因素日益突出的社会现象。
随后,贝克又发表了《全球风险社会》等著作①,形成了他关于风险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
近年来,这一理论在社会理论界、政策研究界和公众中的影响与日俱增。
本文将着重探讨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一、“风险社会”的内涵及其特性风险(risk),不同于“损失”或“冒险”,指的是依未来的可能性来计算损失。
“风险”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7世纪海上保险业中估算帆船驶入未标明水域的可能损失,后来用在银行业务或投资上,用于对投资可能结果的计算。
现代资本主义正是通过精确计算未来得失、风险大小,来赚取更多的金钱。
福利国家基本上也是一种风险管理系统,其用意是当个体在遭遇意外伤害、疾病、失业或年老时,能免受其害。
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并没有“风险”的概念,而只有“危险”。
20世纪80年代,贝克在他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中赋予“风险”一词新的涵义,他指出:“风险是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
或者换句话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
风险概念表明人们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的措施战胜种种(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②”他认为风险是一个很现代的概念,当人们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有了理性思考能力,认为能够以人为的方式介入自然界与社会生活,才有了现代风险的概念。
但是,人们为了处理可能的困境不惜使用各种方式,其结果却在解决前一个问题之时,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这就是一种“风险”。
贝克将“风险”定义为:处理因现代化本身所引起的危机(hazards)与不安全(insecu2 rities)的一套系统方法。
简析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CULTURE区域治理简析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中央财经大学 陈楠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人类社会虽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这一发展进程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难以预测,潜伏在人类社会当中,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著名的风险社会理论,他从风险社会概念、成因以及化解途径等多个方面着手分析,使人们开始意识到现代社会中潜藏危机,人们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被唤醒,在面临风险时也不再是一昧的听从专家的意见,而是凭借自身的风险认知做出相应的行动。
关键词:风险;风险社会;现代性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3-0295-0002现代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问题,这些风险难以预料,使整个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
人类无法预知当下所作出的决定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虽然每一个计划、政策的实施都是在人们可控的范围内做出的,但这些计划本身就包含着诸多不确定性,在其实施之后所产生的各种后果也是人类无法预料的。
这些不确定的、难以预料的因素在某些时刻就会引发各种风险。
因此,基于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思考,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创造性的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这一理论的理出不仅产生了跨学科的影响,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成为了各国执政者解决风险问题的理论依据。
一、何为风险社会?要理解风险社会的概念首先应该理解“风险”一词的含义。
风险是一种放射现象,它完全脱离人类的感知能力,即人类不会轻易的觉察感受到风险的到来,另外风险还包括来自空气、水、食品中的有毒物和污染物,以及由此对动植物和人所造成的短期或长期的影响。
风险所带来的损害是系统性的,通常不可逆转,大多也不可见(王小钢,2007)。
正是由于风险的逐渐增多和分配,所以整个社会的风险处境形成了。
贝克从以下几个层面对风险概念进一步阐释:风险既非毁坏也非对安全的信任,而是一种非现实;当前行为的变化会对未来产生一定的威胁;风险与人们对文化的定义以及当下生活是否可容忍相联系,它关涉到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构想;从人类行为自身所造成的不确定性这一点可以看出,政府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因此不能仅靠国家和政府来控制风险;当代的风险概念是涉及了知识和不意识以及无知识的某种特殊的综合;新产生的风险有可能既是地区性的又全球性的;日常生活中的认识也不足以识别出风险讯号,因此知识和风险的潜在影响之间存在差距;风险社会的概念消除了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差异(乌尔里希·贝克,2004:174-190)。
风险社会理论述评
风险社会理论述评一、本文概述《风险社会理论述评》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风险社会理论的演变、发展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本文首先对风险社会理论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其在不同学术领域的理论演变和应用实践。
随后,本文将重点关注风险社会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尤其是在面对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双重挑战下,风险社会理论如何揭示现代社会的风险特征、风险来源和风险应对机制。
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们将关注风险社会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风险的社会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以及这些观点如何影响我们对现代社会的理解和应对。
我们也将对风险社会理论的批评和争议进行评述,以期在全面理解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为当代社会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对风险社会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其在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背景下的新发展和新挑战。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的风险挑战。
二、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历程风险社会理论自其诞生以来,经历了从初步构想到深入发展的多个阶段。
这一理论的发展,既反映了现代社会风险问题的日益凸显,也体现了学术界对于风险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风险社会理论的初步构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
贝克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已经从传统的自然灾害、战争等转变为技术风险、生态风险、社会风险等新型风险。
这些新型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全球性、难以预测等特点,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后,风险社会理论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贝克的基础上,其他学者如安东尼·吉登斯、玛丽·道格拉斯等也对风险社会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风险社会的特点、成因和应对策略,使风险社会理论逐渐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出自MBA智库百科(/)风险社会理论(risk society theoty)风险社会理论概述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说,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因为所有有主体意识的生命都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危险。
的确,风险是与人类共存的,但只是在近代之后随着人类成为风险的主要生产者,风险的结构和特征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意义的“风险”并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雏形。
这体现在两点:一是风险的“人化”。
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增多、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从而风险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二是风险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风险。
人类具有冒险的天性,但也有寻求安全的本能,而近代以来一系列制度的创建为这两种矛盾的取向提供了实现的环境以及规范性的框架。
与市场有关的诸多制度(典型的是股票市场)为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而现代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则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了保护。
但是无论是冒险取向还是安全取向的制度,其自身带来了另外一种风险,即运转失灵的风险,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制度化”风险。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塑造出现代风险的基本景观: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干预范围和深度扩大了,决策和行为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成为风险结构的主导内容;借助现代治理机制和各种治理手段,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但同时又面临着治理带来的新类型风险,即制度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技术性风险。
二者成为现代风险结构中的主要类型,具有潜在的全球性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产生全球性威胁;出现了可能性小但后果严重的风险,比如核泄漏。
这类风险诱发了全球风险意识的形成,人类在应对风险上有了整体认同。
究竟什么是风险社会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
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种理解方式:第一种是现实主义者,以劳(1au) 的“新风险”理论为代表,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如极权主义增长,种族歧视,贫富分化,民族性缺失等,以及某些局部的或突发的事件能导致或引发潜在的社会灾难,比如核危机、金融危机等。
浅析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西方不同学者关于风险社会理论的阐述,并揭示出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其理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全球化的今天规避风险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风险;风险社会理论;乌尔里希·贝克如何规避、减少以及承担风险是个人、组织、国家以及社会维持存续与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新概念,并首创了风险社会理论。
英国疯牛病的爆发与全球性蔓延,使风险社会理论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
本文在初步分析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试图揭示风险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正确认识并驾驭未来社会可能发生的风险提供一种探讨的路径。
一、风险与风险社会理论“风险”一词在英文里是Risk,本意是指冒险和危险,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风险是具有可能性的危险,或者说是有可能发生的,会造成灾难的事件。
因此,风险概念是一种可能性的概念。
风险是风险社会的基本范畴,对风险的理解是对风险社会理解的关键。
“风险社会”一词最初的提出者是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他在其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风险社会理论,首次使用“风险社会”概念描述当今全球化时代充满风险的社会。
此后,随着金融危机、疯牛病、SARS病毒等全球性危机的蔓延,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全球学者研究的焦点。
什么是风险社会?作为风险社会理论的创始人,贝克从八个方面对风险和风险社会进行了概括。
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风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伴随物。
像地震、海啸、飓风等等一些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
但风险社会并不仅是这样意义上的概念。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对风险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吉登斯区分了两种类型的风险:外部风险与被制造出来的风险。
“外部风险就是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带来的风险。
”“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指的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我们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
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社会风险与安全管理
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社会风险与安全管理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下,社会风险与安全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整体与个体、必然与偶然、客观与主观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在这一理论视角下,如何正确认识社会风险,有效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认识社会风险。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风险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存在,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社会风险源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环境风险等。
风险的产生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必然面临的挑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风险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安全的威胁。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社会风险的本质和特点,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社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社会风险管理中,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安全是相对稳定状态的体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安全管理旨在防范各种风险带来的危害,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在安全管理实践中,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改进管理体系和应对机制,提高社会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
只有确保安全,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社会风险与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议题。
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实践,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风险,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只有
不断提升风险应对和安全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风险是辩论辩题
社会风险是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社会风险是辩论辩题对这一辩题,我认为社会风险是存在的。
首先,社会风险指的是某种行为或决策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或危害。
这种风险可能来自于个人行为、组织活动或政府政策等各个方面。
举个例子,某些公司为了谋求暂时的利润最大化,可能会采取不负责任的环境污染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对公司自身造成负面影响,也会对整个社会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风险。
其次,社会风险也可能来自于政府的决策或政策。
比如,一些政府可能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社会不稳定,从而对整个社会造成风险。
此外,名人名句也支持社会风险的存在。
比如,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曾经说过,“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
”这句话表明个人行为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都有影响,如果个人行为带来负面影响,就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风险。
综上所述,社会风险是存在的,它可能来自于个人行为、组织活动或政府政策,对整个社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反方观点:社会风险是辩论辩题对这一辩题,我认为社会风险是不存在的。
首先,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但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能被称为社会风险。
个人行为或组织活动可能会对某些人或某些群体产生负面影响,但并不一定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风险。
其次,社会风险的存在是一个主观判断,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行为或决策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一些人认为某种政府政策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而另一些人可能认为这种政策是有利的。
因此,社会风险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一个主观判断。
此外,名人名句也支持社会风险的不存在。
比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自由只有在不损害他人自由的情况下才是合法的。
”这句话表明个人行为只有在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才会被认为是有害的,而并不是所有的个人行为都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风险。
综上所述,社会风险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一个主观判断,个人行为或组织活动可能会对某些人或某些群体产生负面影响,但并不一定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风险。
社会风险评估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风险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简介社会风险评估是一种基于理性思考和科学分析的社会管理方法。
它旨在评估各种社会现象和事件在社会发展中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和预防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风险和损失。
社会风险评估的理论与实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有效应对和预防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社会风险评估的理论与实践展开讨论,以期对社会风险评估工作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为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第二章理论基础社会风险评估理论有三个基本特征:1.系统性:社会风险评估必须全面、整体、系统地考虑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因素,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联和影响,才能准确评估社会风险和影响。
2.科学性:社会风险评估必须基于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运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模型推演等手段,对社会风险和影响进行准确预测,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理和预防措施。
3.可持续性:社会风险评估必须与社会发展目标相协调,考虑到经济、环境、社会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利益和因素,尽可能实现风险评估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三章实践案例1. 某城市地铁交通安全评估某城市地铁交通是该市主要的公共交通,客流量大,重要性明显,因此对其交通安全进行评估十分必要。
评估包括制定地铁行车规程、对行车员进行培训、开展安全行车模拟训练等多个方面。
2. 某县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评估某县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严重,影响城市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
为此,该县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例如修建跨江大桥、建立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增加道路防撞护栏等,减轻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第四章社会风险预测与控制社会风险评估的目的是预测风险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这需要建立有效的预测模型和控制系统,并对其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改进。
同时,还需要不断调整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保持合理的平衡和稳定。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在实践中,社会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可以适用于诸如环境风险、公共卫生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等社会现象和事件的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风险理论一、社会风险理论和风险社会理论的区别目前,社会风险( social risk) 和风险社会( risk society)是学术界、尤其是社会学界非常流行的两个概念。
但我国学术界有不少学者对这两个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还比较含糊,所以,有必要对它们的内涵与相互关系进行辨析,从而更深入认识这两个概念,以便正确使用它们。
在人类认识史上,风险、社会风险、风险社会这些概念不是同时出现的,其中“风险”这一概念出现最早。
据卢曼考证,英语中“风险”( risk)一词是从欧陆引进的,到17 世纪才出现。
在中世纪,拉丁词risicum是一个高度专门化的词汇,主要用于海上贸易以及随之而来的有关损或损害的法律问题。
那时,风险是指一种客观的危险,一种上帝的举动,一种不可抗力的可能性对此,不能归结为人的错误行为。
可见,早期的风险属于自然风险,用吉登斯的说法叫“外在风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的内涵才逐步扩展,将“人为风险”也包含其中。
吉登斯曾对风险这一概念做过这样的解释:“看来最初是在两个背景下出现的:它起源于探险家们前往所未知的地区的时候,还起源于早期重商主义资本家们的活动。
”而社会风险则是在人们对风险认识深化的结果———人们在对风险进行分类时,才出现诸如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等概念。
“风险社会”这一概念出现最晚,是由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提出来的。
在该书中,贝克提出并深入论证了“风险社会”这一概念。
在西方,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后遗症和英国疯牛病的蔓延,风险社会的概念才逐步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在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2003年SARS 的流行,学术界逐步接受了风险社会这一概念。
(一)认识误区但是对社会风险、风险社会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学术界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混用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这两个概念。
在我国有许多学者将风险社会等同于社会风险,不加区分的混用社会风险和风险社会。
如李路路先生在《社会变迁:风险与社会控制》一文的开头就写到:“当‘风险社会’成为一个日益流行的概念,并通过例如‘9·11’恐怖袭击事件和SARS流行为社会大众所切实感受到后,说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已经进入一个‘风险社会’甚至是‘高风险社会’,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 3 ]张义祯在2005年8月23日《学习时报》上发表文章,题目是“风险社会与和谐社会”,在该文中作者也是把风险社会与社会风险混为一谈。
还如,周术国于2005年第9期《求实》杂志上发表的“风险社会与提高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一文,也犯了上述同样的错误。
第二,把风险等同于不确定性。
有些学者忽视了风险的损失性特征,把风险混同于不确定性。
在经济学界就有不少经济学家从不确定性的视角来研究风险。
如1921年经济学家奈特在其经典名著《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风险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区分:概率型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就是风险,非概率型随机事件就是不确定性。
奈特认为风险不会为经济行为提供获利的机会,相反,不确定性则提供了获利的机会。
正是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一部分人才会努力获取信息,以寻求获益的机会,而这一部分行为者也会比他人得到更多的有关利润机会的信息。
在奈特之后大多数经济学家沿着不确定视角去研究风险,甚至有些学者断定,风险和不确定性是同一个概念,如著名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就认为“风险现象,或者说不确定性或不完全信息现象,在经济生活中无处不在”。
赫什莱佛和赖利也不认同奈特对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分,而是认为风险和不确定性是同一回事。
社会学界也有一些学者将风险等同于不确定性。
如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就认为现代社会的风险是“人为制造的不确定性”。
在吉登斯看来,风险具有消极和积极两面性,它既有负功能,也有正功能。
“风险一方面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了我们所面对的各种风险———其中最大的风险是由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另一方面又使我们的注意力转向这些风险所伴生的各种机会。
风险不只是某种需要进行避免或者最大限度地减少的负面现象,它同时也是从传统和自然中脱离出来的、一个社会中充满活力的规则。
”受国外学者的影响,国内有些学者,特别是经济学界的一些学者也把风险等同于不确定性,否认风险的损失性特性,认为“风险不同于损失。
它有可能指损失的程度,也有可能指获取超额收益的程度”;“风险总是指一种动态行为,指对经济主体双重影响方式,即蒙受损失和获取收益的可能性”。
第三,否定“风险社会”这一概念。
我国有些学者认为“风险社会”是一个伪命题。
如李文钊在2004年7月25日的《中国经营报》上撰文,其题目就是“风险社会:一个有积极意义的伪命题”。
他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与风险斗争的历史,人类社会本身就是风险社会,所以,不存在一个与一般社会相区别的所谓“风险社会”。
在西方也有人否定“风险社会”,如斯本特·拉什就认为应当用风险文化取代风险社会。
他在“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一文的最后部分就明确断言:“我们可能需要开始对风险社会告别了。
它的末日已经来临,现在已经日薄西山。
我们要迎接的是风险文化,尽管仍然有些战战兢兢,但绝无恐惧和担心。
”(二)把握风险的本质我们要消除在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认识的各种误区,就必须正确认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
由于这两个概念都与风险直接相关,所以,要正确认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首先应正确把握风险的本质。
风险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不确定性,二是损失性。
风险既具有损失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如果没有损失性,也就无险可言了。
但风险又是一个预期性概念,客观存在的损失性只是可能性,没有必然性,因而风险就具有不确定性特征。
而那些把风险等同于不确定性的学者,由于忽视了风险的损失性特性,自然就会得出风险具有正反两个方面,既有可能是坏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好的结果。
问题是风险不等于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只是风险的一种属性,风险还具有损失性的属性。
如果说风险仅指不确定性,不具有损失性,既指向坏的结果,也指向好的结果,那么就不能提“防范风险”、“规避风险”、“化解风险”等,因为如果风险还有好的积极的一面,就不应该“防范”、“规避”、“化解”了。
另外,有些学者之所以认为风险有两面性,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有些人因冒险而获得了成功,就认为风险具有两面性。
其实这是误解。
有些人冒险成功了,只能说明风险带来的损失具有不确定性,不是必然性。
如果所有人冒险都失败了,那就不叫冒险,而叫蛮干了。
冒险成功正说明成功地规避了风险,而不能说风险本身能带来积极的后果。
在风险的不确定性和损失性这两种属性中,损失性是更为根本的属性。
风险中的不确定性不是其他什么不确定性,而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
所以,恰切地说,风险的本质应当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
我们已经知道风险的本质是损失的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就比较容易揭示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的内涵。
就社会风险而言,其内涵可以简单地定义为:社会风险就是社会损失的不确定性。
这一定义所揭示的社会风险内涵是社会损失的不确定性。
要正确把握社会风险的这一内涵,关键是要正确认识“社会损失”。
而要正确把握“社会损失”,首先要明确对社会的认识。
社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的巨型复杂的系统。
如果从广义的社会出发,那么,除个人损失外,人类生活中的各种损失都可以称之为社会损失,除个人风险以外的任何风险都可以称之为社会风险。
狭义的社会则是指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并列的系统,狭义的社会损失是指与政治损失、经济损失、文化损失等相并列的一种损失,狭义的社会风险是指与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金融风险、决策风险等相并列的一种风险。
广义的社会风险其外延极广,涉及许多学科,不是社会学这一学科所能研究的问题。
所以,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风险不是广义的社会风险,而是指狭义的社会风险。
狭义的社会风险所指的社会损失有自己的特定内涵,像外敌入侵,这是国家损失,不能说是社会损失;党派冲突、政变,这是政治损失,不是社会损失;经济萎缩、通货膨胀,这是经济损失,不是社会损失;银行倒闭、股市暴跌,这是金融损失,也不是社会损失。
当然,上述国家损失、政治损失、经济损失、金融损失等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化为社会损失。
作为社会大系统里的子系统,任何一个子系统的遭受损失,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子系统,使其他子系统也遭受损失,如20世纪90年代的印度尼西亚金融危机,最后就导致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
那么到底什么是社会损失呢? 简单地说,社会损失就是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我们知道,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一直在运动、变化之中。
社会运动有两种状态:有序状态和失序状态。
社会有序状态即稳定状态,社会失序状态即混乱状态。
社会之所以有序是因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成员和社会团体认可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自觉遵守现有的社会规范。
大家都能按一定的社会规范去生活,这个社会自然就处于有序、稳定的运行状态中。
社会之所以失序是因为社会有一部分成员或团体不能接受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不愿遵从现有的社会规范,做出各种反叛社会的行为。
在社会学中反叛社会的行为主要指越轨行为(Deviance Behavior)和聚合行为( collective Be2havior) ,如示威、罢工、罢课、堵塞交通、破坏、骚乱、动乱、暴乱等,这时社会就处于失序状态。
社会失序显然是社会自身所遭受的损害,这是因为有序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失序就意味着社会处于混乱状态之中,这样,社会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社会成员的利益就会遭受损失。
所以,如果一个社会正常秩序被破坏,其部分或全部处于失序和混乱状态之中,那么我们就称之为社会损失。
可见,所谓社会损失就是指社会失序和社会混乱,这种社会失序和混乱是由一部分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反叛社会行为所引起的。
有了对社会损失的深入认识,我们就可以给社会风险作出进一步界定:社会风险是由个人或团体反叛社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失序和社会混乱的可能性。
贝克作为风险社会这一概念的创立者,并没有对它下定义,而是描述了它的一些特征。
他指出,风险(或世界风险社会) 的概念意味着:第一,既非毁灭亦非信任/安全,而是一种真实的虚拟;第二,是一种有威胁性的未来,(仍然)与事实相反,成为影响当前行动的参数;第三,既是事实陈述,也是价值陈述,它在数字化道德中得以结合;第四,控制与失控,正如在人为制造的不确定性中所表现的那样;第五,在认识(再认识)冲突中所意识到的知识和无意识;第六,全球和本土被同时重组为风险的“全球性”;第七,知识、潜在影响和症候后果之间的区别;第八,一个人造的、失去了自然与文化二元论的混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