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第2节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能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确定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意义,能够运用代入法检验根的正确性.数学思考: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解决: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情感态度:通过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二、教学重难点: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形式ax2+bx+c=0(a≠0)及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教学时间:两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洋葱小视频分享一、有关解方程的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

洋葱小视频分享二、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讲解,激发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提前预习,轻松学习知识。

(一)、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下列题目,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1.一元一次方程中的“一元”是指__1个未知数__,“一次”是指__未知数的次数是1__,一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都是__整式__的形式.2.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__ax+b=0(a,b是常数,且a≠0)__.若关于x的方程(m+1)x|m|+1=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____1____.3.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如何判断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若已知x=1是方程ax+3=0的解,则a=__-3__.(二)、【课堂引入】问题1: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宽50 cm,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 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加比赛?学生先自主探究、分析,再在小组内合作讨论,设出合适的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1.探究交流观察[课堂引入]中所列的方程,分析以上两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它们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得到所列方程的特点:①整式;②一元;③二次.引入课题(板书):一元二次方程.2.归纳定义问题:根据找出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你能给一元二次方程下个定义吗?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列方程的三个特征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名称,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板书:整式;一元;二次.(三)、新知探究运用1、(试一试)抢答:下列各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①3x+2=5x-2;②2x2-2x=0;③x2=0;④-=0;⑤3y2=(3y+1)(y-2);⑥ax2+bx+c=0;⑦3x2=5x-1;⑧(x+3)(2x-4)=0.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简单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判断二、新知探究:(一)、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问题1: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你能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说出各项的名称吗?师生共同小结(板书):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试一试)抢答:指出下列各方程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①3x2+2x-1=0;②2x2=3;③=0.(二)、问题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定义,你能给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下定义吗?师生共同小结(板书):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试一试)下列哪些数是方程x2+x-12=0的根?-4,-3,-2,-1,0,1,2,3,4.(三)、【应用举例】例1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变式练习:将方程(8-2x)(5-2x)=18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例2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x+k2=0的一个根是1,那么k的值是________.变式练习: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ax+b=0有一个非零根-b,则a-b的值为________.(四)、【拓展提升】例3已知关于x的方程(2a-4)x2-2x+a=0,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例4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1)x2+x+a2-1=0的一个根是0,求a的值.例5求证:关于x的方程(m2-8m+17)x2+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做好指导,最后由个别学生进行课堂解答,教师给予评价和辅导.教师指出解答问题的易错点和方法应用.三、【达标测评】1.若方程mx2-2x+m=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 C )A.m为任意实数B.m=0C.m≠0 D.m=0或m=12.下列方程中,不含一次项的是(D)A.3x2-5=2x B.16x=x2C.x(x-7)=0 D.(x+5)(x-5)=03.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有一个根为1,则a+b+c=__0__;若a-b+c=0,则方程必有一根为__-1__.4.一元二次方程2x2=1-4x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之和为__5__.5.若关于x的方程(k-1)x|k|-1-x-2=0是一元二次方程,求k的值.学生进行当堂检测,完成后,教师进行批阅、点评、讲解.四、课堂总结:(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2)本节课还有哪些疑惑?说一说!五、【教学反思】①[授课流程反思]在问题导入环节中,出示的问题有难度,需要教师进一步讲解;在新知探究环节中,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总结新知能力较强;在能力训练环节中,学生完成较好,值得鼓励与表扬.②[讲授效果反思]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教师必须强调:(1)把握一般形式;(2)二次项系数不为0;(3)分清各项系数.③[师生互动反思]从课堂过程和效果分析,学生能够充分交流、合作,对于问题思考和解答都有独立性,效果较好.。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用资料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 2+bx +c =0(a ≠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重点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 2+bx +c =0(a ≠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难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活动1 复习旧知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2x -1 (2)mx +n =0 (3)1x+1=0 (4)x 2=1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 -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 .0 B .1 C .2 D .3 活动2 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方程.1.教材第2页 问题1.提出问题:(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 (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页 问题2.提出问题:(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3)如果有x 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提出问题: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活动3 归纳概念 提出问题:(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提出问题:(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2)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0吗?(3)2x2-x+1=0的一次项系数是1吗?为什么?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活动4例题与练习例1在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__.(1)4x2=81;(2)2x2-1=3y;(3)1x2+1x=2;(4)2x2-2x(x+7)=0.总结: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1)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注意有些方程化简前含有二次项,但是化简后二次项系数为0,这样的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例2教材第3页例题.例3以-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A.x2+2x-1=0 B.x2-x-2=0C.x2+x+2=0 D.x2+x-2=0总结: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可以将这个数代入方程,判断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练习:1.若(a-1)x2+3ax-1=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2.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4x2=81;(2)(3x-2)(x+1)=8x-3.3.教材第4页练习第2题.4.若-4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7x-k=0的一个根,则k的值为________.答案:1.a≠1;2.略;3.略;4.k=4.活动5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知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一般形式中有什么限制?你能解一元二次方程吗?作业布置教材第4页习题21.1第1~7题.21.2解一元二次方程21.2.1配方法(3课时)第1课时直接开平方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c =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 +f)2+c =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 +m)2=n(n ≥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难点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 2=n 的方程,将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 +m)2=n(n ≥0)的方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1)x 2-8x +________=(x -________)2;(2)9x 2+12x +________=(3x +________)2;(3)x 2+px +________=(x +________)2.解: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p 2)2 p2.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二、探索新知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 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 =±3,如果x 换元为2t +1,即(2t +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学生分组讨论)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 +1变为上面的x ,那么2t +1=±3 即2t +1=3,2t +1=-3 方程的两根为t 1=1,t 2=-2例1 解方程:(1)x 2+4x +4=1 (2)x 2+6x +9=2分析:(1)x 2+4x +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 +2)2=1. (2)由已知,得:(x +3)2=2直接开平方,得:x +3=±2 即x +3=2,x +3=- 2所以,方程的两根x 1=-3+2,x 2=-3- 2 解:略.例2 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 m 2提高到14.4 m 2,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 =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 =10(1+x)2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则:10(1+x)2=14.4 (1+x)2=1.44直接开平方,得1+x =±1.2 即1+x =1.2,1+x =-1.2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 1=0.2=20%,x 2=-2.2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 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三、巩固练习教材第6页练习.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的方程,那么x=±p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的方程,那么mx+n=±p,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0则方程无解.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6页复习巩固1.第2课时配方法的基本形式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重点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难点将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1)3x2-1=5(2)4(x-1)2-9=0(3)4x2+16x+16=9(4)4x2+16x=-7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x=±p或mx+n=±p(p≥0).如:4x2+16x+16=(2x+4)2,你能把4x2+16x=-7化成(2x+4)2=9吗?二、探索新知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2)能否直接用上面前三个方程的解法呢?问题: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 m,并且面积为16 m2,求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 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此特征.(2)不能.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x2+6x-16=0移项→x2+6x=16两边加(6/2)2使左边配成x2+2bx+b2的形式→x2+6x+32=16+9左边写成平方形式→(x+3)2=25降次→x+3=±5即x+3=5或x+3=-5解一次方程→x1=2,x2=-8可以验证:x1=2,x2=-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是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m ,长为8 m .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 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例1 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 的方程: (1)x 2-8x +1=0 (2)x 2-2x -12=0分析:(1)显然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2)同上.解:略.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9页 练习1,2.(1)(2).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左边不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 复习巩固2,3.(1)(2).第3课时 配方法的灵活运用了解配方法的概念,掌握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解题方法,给出配方法的概念,然后运用配方法解决一些具体题目.重点讲清配方法的解题步骤. 难点对于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通常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后,两边加上的常数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要先化二次项系数为1,再用配方法求解.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x 2-4x +7=0 (2)2x 2-8x +1=0 老师点评: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如何解左边不含有x 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不可以直接开方降次解方程的转化问题,那么这两道题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解题.解:略. (2)与(1)有何关联? 二、探索新知讨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5)变形为(x +p)2=q 的形式,如果q ≥0,方程的根是x =-p±q ;如果q <0,方程无实根.例1解下列方程:(1)2x2+1=3x(2)3x2-6x+4=0(3)(1+x)2+2(1+x)-4=0分析:我们已经介绍了配方法,因此,我们解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解:略.三、巩固练习教材第9页练习2.(3)(4)(5)(6).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配方法的概念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2.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也可通过配方,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判断代数式的正负性.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还将经常用到.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复习巩固3.(3)(4).补充:(1)已知x2+y2+z2-2x+4y-6z+14=0,求x+y+z的值.(2)求证:无论x,y取任何实数,多项式x2+y2-2x-4y+16的值总是正数.21.2.2公式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一、复习引入1.前面我们学习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比如,方程(1)x2=4(2)(x-2)2=7提问1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提问2这种解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只对那种“平方式等于非负数”的特殊二次方程有效,不能实施于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2.面对这种局限性,怎么办?(使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配方成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形式.)(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方程2x2+3=7x(老师点评)略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化二次项系数为1;(3)常数项移到右边;(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5)变形为(x +p)2=q 的形式,如果q ≥0,方程的根是x =-p±q ;如果q <0,方程无实根.二、探索新知 用配方法解方程:(1)ax 2-7x +3=0 (2)ax 2+bx +3=0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 2+bx +c =0(a ≠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问题:已知ax 2+bx +c =0(a ≠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 1=-b +b 2-4ac 2a,x 2=-b -b 2-4ac2a(这个方程一定有解吗?什么情况下有解?)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 ,b ,c 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解:移项,得:ax 2+bx =-c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b a x =-ca配方,得:x 2+b a x +(b 2a )2=-c a +(b2a )2即(x +b 2a )2=b 2-4ac4a 2∵4a 2>0,当b 2-4ac ≥0时,b 2-4ac4a 2≥0∴(x +b 2a )2=(b 2-4ac 2a)2直接开平方,得:x +b2a =±b 2-4ac 2a即x =-b±b 2-4ac2a∴x 1=-b +b 2-4ac 2a ,x 2=-b -b 2-4ac 2a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 +c =0,当b 2-4ac ≥0时,将a ,b ,c 代入式子x =-b±b 2-4ac2a就得到方程的根.(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公式的理解(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例1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2x 2-x -1=0 (2)x 2+1.5=-3x (3)x 2-2x +12=0 (4)4x 2-3x +2=0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补:(5)(x -2)(3x -5)=0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2页 练习1.(1)(3)(5)或(2)(4)(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 (2)公式法的概念;(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将所给的方程变成一般形式,注意移项要变号,尽量让a>0;2)找出系数a ,b ,c ,注意各项的系数包括符号;3)计算b 2-4ac ,若结果为负数,方程无解;4)若结果为非负数,代入求根公式,算出结果.(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 习题4,5.21.2.3 因式分解法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1)2x 2+x =0(用配方法) (2)3x 2+6x =0(用公式法)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 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1)x(2x +1)=0 (2)3x(x +2)=0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 =0或2x +1=0,所以x 1=0,x 2=-12.(2)3x =0或x +2=0,所以x 1=0,x 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例1 解方程:(1)10x -4.9x 2=0 (2)x(x -2)+x -2=0 (3)5x 2-2x -14=x 2-2x +34 (4)(x -1)2=(3-2x)2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解:略 (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A .(x -3)(x -5)=10×2,∴x -3=10,x -5=2,∴x 1=13,x 2=7B .(2-5x)+(5x -2)2=0,∴(5x -2)(5x -3)=0,∴x 1=25,x 2=35C .(x +2)2+4x =0,∴x 1=2,x 2=-2D .x 2=x ,两边同除以x ,得x =1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14页 练习1,2.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五、作业布置教材第17页 习题6,8,10,11.21.2.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初步应用. 2.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4.培养学生去发现规律的积极性及勇于探索的精神.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 难点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一、复习引入1.已知方程x 2-ax -3a =0的一个根是6,则求a 及另一个根的值.2.由上题可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与根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我们已学过的求根公式也反映了根与系数的关系,这种关系比较复杂,是否有更简洁的关系?3.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根为x 1=-b +b 2-4ac 2a,x 2=-b -b 2-4ac 2a .观察两式右边,分母相同,分子是-b +b 2-4ac 与-b -b 2-4ac.两根之间通过什么计算才能得到更简洁的关系?二、探索新知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1)关于x 的方程x 2+px +q =0(p ,q 为常数,p 2-4q ≥0)的两根x 1,x 2与系数p ,q 之间有什么关系?(2)关于x 的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根x 1,x 2与系数a ,b ,c 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1)关于x 的方程x 2+px +q =0(p ,q 为常数,p 2-4q ≥0)的两根x 1,x 2与系数p ,q 的关系是:x 1+x 2=-p ,x 1·x 2=q(注意: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条件是根的判别式必须大于或等于零.)(2)形如ax 2+bx +c =0(a ≠0)的方程,可以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利用上面的结论.即:对于方程 ax 2+bx +c =0(a ≠0) ∵a ≠0,∴x 2+b a x +c a =0∴x 1+x 2=-b a ,x 1·x 2=ca(可以利用求根公式给出证明)例1 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 2-3x -1=0 (2)2x 2+3x -5=0 (3)13x 2-2x =0 (4)2x 2+6x = 3 (5)x 2-1=0 (6)x 2-2x +1=0例2 不解方程,检验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1)x 2-22x +1=0 (x 1=2+1,x 2=2-1)(2)2x 2-3x -8=0 (x 1=7+734,x 2=5-734) 例3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是-1和2,请你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方程.(你有几种方法?) 例4 已知方程2x 2+kx -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 的值.变式一:已知方程x 2-2kx -9=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求k ;变式二:已知方程2x 2-5x +k =0的两根互为倒数,求k.三、课堂小结1.根与系数的关系.2.根与系数关系使用的前提是:(1)是一元二次方程;(2)判别式大于等于零.四、作业布置1.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1)x 2-5x -3=0 (2)9x +2=x 2 (3)6x 2-3x +2=0(4)3x 2+x +1=02.已知方程x 2-3x +m =0的一个根为1,求另一根及m 的值.3.已知方程x 2+bx +6=0的一个根为-2,求另一根及b 的值.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第1课时 解决代数问题1.经历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总结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会根据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熟悉解题的具体步骤.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重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难点如果理解传播问题的传播过程和百分率问题中的增长(降低)过程,找到传播问题和百分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一、引入新课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2.科学家在细胞研究过程中发现:(1)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个,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2)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x 个,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3)如是一个细胞一次可分裂成2个,分裂后原有细胞仍然存在并能再次分裂,试问经过3次分裂后共有多少个细胞?二、教学活动活动1:自学教材第19页探究1,思考教师所提问题.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1)如何理解“两轮传染”?如果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第二轮传染后共有________人患流感.(2)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有x(1+x)人被传染上了流感.于是可列方程:1+x+x(1+x)=121解方程得x1=10,x2=-12(不合题意舍去)因此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变式练习:如果按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了流感?活动2:自学教材第19页~第20页探究2,思考老师所提问题.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1)如何理解年平均下降额与年平均下降率?它们相等吗?(2)若设甲种药品年平均下降率为x,则一年后,甲种药品的成本下降了________元,此时成本为________元;两年后,甲种药品下降了________元,此时成本为________元.(3)增长率(下降率)公式的归纳:设基准数为a,增长率为x,则一月(或一年)后产量为a(1±x);二月(或二年)后产量为a(1±x)2;n月(或n年)后产量为a(1±x)n;如果已知n月(n年)后总产量为M,则有下面等式:M=a(1±x)n.(4)对甲种药品而言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三、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答.最后要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2.传播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传播源的确定和等量关系的建立.3.若平均增长(降低)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基准数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有:a(1±x)n=b(常见n=2).4.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较大,成本下降额较小的药品,它的下降率不一定也较小.作业布置教材第21-22页习题21.3第2-7题.第2课时解决几何问题1.通过探究,学会分析几何问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几何问题.2.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在几何问题中可以将图形进行适当变换,使列方程更容易.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再次让学生认识到对方程的解必须要进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舍去要以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为标准.重点通过实际图形问题,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难点在探究几何问题的过程中,找出数量关系,正确地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活动1创设情境1.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面积________,长方体的体积公式________.2.如图所示:(1)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10 cm,宽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2 cm的小正方形,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2)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10 cm,宽是8 cm,四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x cm的小正方形,制成一个长方体容器,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是________,高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活动2自学教材第20页~第21页探究3,思考老师所提问题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 cm,宽21 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 cm).(1)要设计书本封面的长与宽的比是________,则正中央矩形的长与宽的比是________.(2)为什么说上下边衬宽与左右边衬宽之比为9∶7?试与同伴交流一下.(3)若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 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 cm,则中央矩形的长为________cm,宽为________cm,面积为________cm2.(4)根据等量关系:________,可列方程为:________.(5)你能写出解题过程吗?(注意对结果是否合理进行检验.)(6)思考如果设正中央矩形的长与宽分别为9x cm和7x cm,你又怎样去求上下、左右边衬的宽?活动3变式练习如图所示,在一个长为50米,宽为3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花园的面积占整块面积的75%,等宽且互相垂直的两条路的面积占25%,求路的宽度.答案:路的宽度为5米.活动4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课堂小结1.利用已学的特殊图形的面积(或体积)公式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2.根据面积与面积(或体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能正确解方程,最后对所得结果是否合理要进行检验.作业布置教材第22页习题21.3第8,10题.。

人教版初中数学课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 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共17张PPT)

人教版初中数学课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 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共17张PPT)


10x - 4.9x 2 = 0


降 配方法


次 公式法
简 便

的 方
x1=
0
,x2 =
100 49
2.04
法 吗 ?
探究新知
观察方程 10x - 4.9x2 = 0,它有什么特点?你能根据 它的特点找到更简便的方法吗?
10x - 4.9x2 = 0
左边因式分解
x(10 - 4.9x)= 0
用降次法中的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复习引入
1、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把二次方程转化为一次方程即降次
2、我们学过了用降次法中的哪几种方法来 解一元二次方程?
配方法和公式法
复习引入
3、什么叫因式分解?因式分解有哪几种方 法?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 分解或分解因式;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1.8.2421.8.2422:38:5422:38:54August 24, 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24日星期二下午10时38分54秒22:38:5421.8.24
应用新知
1、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3x2+6x=0
(2)y(y-1)=2y-2
解 (1)3x(x+2)=0

∴3x=0或x+2=0
∴x1=0,x2=-2
(2)y(y-1)-2(y-1)=0 (y-1)(y-2)=0
∴y-1=0或y-2=0

21.2.2公式法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应用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21.2.2公式法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应用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判别式的计算方法和判别式与方程根的关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际方程的例子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计算不同方程的判别式,观察根的情况,从而验证判别式的有效性。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应用。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判别式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他们在理解判别式与方程根的关系上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解释和演示,让学生逐步理解判别式的意义和作用。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在计算判别式时容易犯错。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公式不够熟悉,或者在进行计算时粗心大意。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多加练习,提高他们的计算准确率。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另外,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性质理解不够透彻,容易混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通过图示和动画等形式,直观地展示不同判别式值对应的根的情况。
此外,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能将判别式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但在分享讨论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可能是因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21.3.2平均变化率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21.3.2平均变化率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平均变化率问题
【问题1】思考,并填空:
1.某户的粮食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 10%,第一年的产量为6t,第二年的
产量为___________t,第三年的产量___________t.
2.某厂今年一月份的总产量为500吨,二月份的总产量为720吨,则第 一个月比第二个月产量增长_________,增长率是 __________.
2.解决“传播问题” 探究 有一个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 121
个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
(1)本题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2)每一轮的传染源和传染之后的患流感人数是 多少?
2.解决“传播问题”
探究 有一个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 121个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 人?
种药品的成本是
元.
【问题2】你能归纳上述两个问题中蕴含的共同等量关系吗?
两年后: “变化率”问题公式:a(1±x)n=b
x为平均增长(或降低)百分率, a是增长(或降低)前的量, b是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 其中增长取“+”,降低取“-” 。
【例1】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
设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为 y
6000(1-y)2=3600
解得y1≈0.225,y2≈1.775(不合题意,舍去)
∴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约为 22.5%.
答:两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一样大。
【例2】某公司去年的各项经营中,一月份的营业额为200万元 ,第一季度的营业额共950万元,如果平均每月营业额的增长率 相同,求这个增长率. 解:设这个增长率为x.根据题意,得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面积问题的教学设计说明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面积问题的教学设计说明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面积问题的教学设计说明一、教材分析:生活中不少实际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方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用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本节内容是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两类实际问题:面积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加以巩固,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又是后面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农村镇级中学,学生大多是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

所以他们对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知之甚少。

更不要说理论联系实际。

但是就这个年龄段的小孩都有一颗好奇的心理。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也为同学们对知识的学以致用思想打下基础。

知识掌握方面: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已经熟悉,适合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方式。

学生年龄特点:九年级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好胜心理。

容易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适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

三、本课例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1.如何审题,以及从繁琐的题目文字当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

2.如何把实际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

3.如何发挥学生自学、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

4.如何渗透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

四、教学过程:1.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依据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依据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的理念,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

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亲身感受”。

2.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检验。

过程和方法目标: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其进行描述。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21.2解一元二次方程21.2.2公式法教案新人教版(2021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21.2解一元二次方程21.2.2公式法教案新人教版(2021

2018-2019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21.2.2 公式法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21.2.2 公式法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21.2.2 公式法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1.2.2 公式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2。

能利用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求根公式的过程,加强推理技能,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培养严禁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前面我们学习过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比如,方程24x,227x:提问1 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提问2 这种解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只对那种“平方式等于非负数"的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有效,不能实施于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2.面对这种局限性,我们该怎么办?(使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形式)(学生活动) 用配方法解方程:2x x.237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二次项系数化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般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2x np 的形式,如果0p ,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如果0p ,则一元二次方程无解.二、探索新知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根?移项,得2ax bxc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2b cx xa a. 配方,得22222b b c b xx a aaa,即222424b b ac x aa .此时,教师应作适当停顿,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探究:(1)两边能直接开平方吗?为什么? (2)你认为下一步该怎么办?师生共同完善认知:(1)当b 2—4ac >0时,两边可直接开平方,得242b b ac x a,∴2142bb ac x a,2242bb ac x a;(2)当b 2—4ac =0时,有202b x a 。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学课件 第21章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第2课时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学课件 第21章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第2课时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不等式

∴ 点 B 的横坐标为 -6.
B
根据图象可以看出,
kx + 1>ax2 + bx - 2 的解集为
-6<x<1.
y
y2
OA x
y1
课堂小结
b2-4ac 的符号 二次函数
b2-4ac>0
y
y = ax2+bx+c (a>0) 的图象
O
x1
x2 x
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 = 0 (a ≠ 0) 的根
y
02 x
0
x
y=-x2+x-2
二次函数 y = ax2 + bx + c 的图象与 x 轴交点的坐标 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二次函数 y = ax2+bx+c 的 图象与 x 轴交点
a>0 时的解集
a<0 时的解集
有两个交点 (x1,0),
有(x2一,0)个(x交1<点x2) (x0,0)
没有交点
不等式 ax2 + bx + c < 2 的解集是__−_2_<__x__<_4___.
问题2:如果不等式 ax2 + bx + c>0 (a ≠ 0) 的解集是 x ≠ 2
的一切实数,那么函数 y = ax2 + bx + c 的图象与 x 轴有
__1__ 个交点,坐标是 (2 ,0) . 方程 ax2 + bx + c = 0 的根
0<x<3
ax2 bx<kx
由图可知,不等式
ax2 bx>kx 的解集为 x<0或 x>3.
方法归纳
不等式 ax2 bx c>mx n 的解集是二次函数

临猗县第一中学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21.2解一元二次方程21.2.2公式法导学案新版

临猗县第一中学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21.2解一元二次方程21.2.2公式法导学案新版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2 公式法学习目标:1.经历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2.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理解并会计算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4.会用判别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重点: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一、知识链接如何用配方法解方程2x 2+4x -1=0?二、要点探究探究点1:求根公式的推导合作探究 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写成一般形式ax 2+bx +c =0(a ≠0),能否也用配方法得出它的解呢?问题1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解:移项,得ax 2+bx =-c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 x =c a配方,得x 2+ x +( )2=( )2c a即(x +2b a)2=2244b aca ①问题2 对于方程①接下来能直接开平方解吗?要点归纳:∵a ≠0,∴4a 2>0.要注意式子b 2-4ac 的值有大于0、小于0和等于0三种情况. 探究点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22= b 2-4ac.练一练 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4403x21103x x 10的值x 2+x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该方程无实数根D.该方程根的情况不确定例2 不解方程,判断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1) 3x 2+4x -3=0; (2) 4x 2=12x -9; (3) 7y =5(y 2+1).方法总结:现将方程变形为一般形式ax 2+bx +c =0,再根据根的判别式求解即可.例3 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8x +q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q 的取值范围是( ) A. q ≤4 B. q ≥4C. q <16D. q >16【变式题】二次项系数含字母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kx 2-2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A. k >-1 B. k >-1且k ≠0C. k <1D. k <1且k ≠0方法总结:当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字母时,一定要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0,再根据根的判别式求字母的取值范围.【变式题】删除限制条件“二次”若关于x 的方程kx 2-2x -1=0有实数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A. k ≥-1 B.k ≥-1且k ≠0C.k <1D.k <1且k ≠0探究点3:用公式法解方程由上可知,当≥0时,方程ax 2+bx +c =0 (a ≠0)的实数根可写为242bb acxa的形式,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的求根公式.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p11例2)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 x 2-4x -7=0; (2) 2x 2-+1=0;(2) 5x 2-3x =x +1; (4) x 2+17=8x .要点归纳:公式法解方程的步骤: 1.变形:化已知方程为一般形式; 2.确定系数:用a ,b ,c 写出各项系数;3.计算:b 2-4ac 的值;4.判断:若b 2-4ac ≥0,则利用求根公式求出;若b 2-4ac <0,则方程没有实数根.1.不解方程,判断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1) 2x 2+3x -4=0; (2) x 2-x +14=0; (3) x 2-x +1=0.2.解方程:x 2+7x –18 = 0.3.解方程:(x -2) (1-3x ) = 6.4.解方程:2x 2- + 3 = 0.5.(1)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20x x m有两个实根,则m的取值范围是;(2)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2mx+m=2有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6.不解方程,判别关于x的方程22x kx k的根的情况.220能力提升:在等腰△ABC中,三边分别为a,b,c,其中a=5,若关于x的方程x2+(b+2)x+6-b=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ABC的周长.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解:方程整理得212.2x x 配方,得23+12x .直接开平方,得6+12x ,∴12661122x x ,.课堂探究 二、要点探究探究点1:求根公式的推导问题1 b a b a 2b a 2ba问题2 不能,需要注意右边式子有大于0,等于0,小于0三种情况.探究点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两个不相等实数根 两个相等实数根 没有实数根 两个实数根练一练 从上往下,从左到右依次为0,13,4,有两个相等实数根,没有实数根,有两个不相等的实解析:原方程变形为x 2+x -1=0.∵b 2-4ac =1-4×1×(-1)=5>0,∴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故选B.例2 解:(1)3x 2+4x -3=0,a =3,b =4,c =-3,∴b 2-4ac =42-4×3×(-3)=52>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方程化为:4x 2-12x +9=0,∴b 2-4ac =(-12)2-4×4×9=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方程化为:5y 2-7y +5=0,∴b 2-4ac =(-7)2-4×5×5=-51<0.∴方程无实数根.例3 C 解析:由根的判别式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b 2-4ac >0,即82-4q >0.解得q <16,故选C.【变式题】B 解析: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b 2-4ac >0,即(-2)2+4k >0.又二次项系数不为0,可得k >-1且k ≠0,故选B.【变式题】A 思路分析:分k =0或k ≠0两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 探究点3:用公式法解方程例4 解:(1)a =1,b =-4,c =-7,b 2-4ac =(-4)2-4×1×(-7)=44>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4(4)44211.221bb ac xa即12211211x x ,.(2)a =2,b =22,c =1,b 2-4ac =(22)2-4×1×2=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212422022222bb ac x x a. (3)方程化为5x 2-4x -1=0,a =5,b =-4,c =-1,b 2-4ac =(-4)2-4×5×(-1)=36>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4(4)3646.22510bb ac xa 即12115x x ,. (4)方程化为x 2-8x +17=0,a =1,b =-8,c =17,b 2-4ac =(-8)2-4×1×17=-4<0.方程无实数根. 当堂检测1.解:(1)a =2,b =3,c =-4,b 2-4ac =32-4×2×(-4)=41>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a =1,b =-1,c =14,b 2-4ac =(-1)2-4×1×14=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a =1,b =-1,c =1,b 2-4ac =(-1)2-4×1×1=-3<0.方程无实数根.2.解:这里a =1,b =7,c =-18,b 2-4ac =72-4×1×(-18)=121>0.∴247121711.2212bb ac xa1292x x ,.3. 解:去括号,得x -2-3x 2+ 6x = 6,化为一般式为3x 2-7x + 8 = 0,这里a =3,b =-7,c =8,b 2-4ac =(-7)2–4×3×8 =49-96=-47<0.∴原方程无实数根. 4.这里a =2,b =33,c =3,b 2-4ac =(33)2-4×2×3=3>0. ∴24333.24bb acxa12332x x ,. 5.(1)m ≤1(2)解:化为一般式(m -1)x 2-2mx +m -2=0.Δ=4m 2−4(m −1)(m −2)≥0,且m -1≠0,解得23m且m ≠1. 6.解:222222241844kk k k k ,∵20k ,∴240k ,∴0.∴方程有两个实数根.能力提升解:关于x 的方程x 2+(b +2)x +6-b =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所以Δ=b 2-4ac =(b -2)2-4(6-b )=b 2+8b -20=0.所以b =-10或b =2.将b =-10代入原方程得x 2-8x +16=0,x 1=x 2=4;将b =2代入原方程得x 2+4x +4=0,x 1=x 2=-2(舍去); 所以△ABC 的三边长为4,4,5,其周长为4+4+5=13.第2章圆2.1 圆的对称性【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理解圆的定义.2.结合图形理解弧、等弧、弦、等圆、半圆、直径等有关概念.3.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4.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举出生活中常见圆的例子,经历观察画图的过程多角度体会和认识圆.【情感态度】结合本课教学特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育渗透.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教学重点】圆、等圆、弧、等弧、弦、半圆、直径等有关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圆、等圆、弧、等弧、弦、半圆、直径等有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圆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许多物体都给我们以圆的形象.1.观察以上图形,体验圆的和谐与美丽.请大家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圆形.2.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用圆规画圆,体验画圆的过程,想想圆是怎样形成的.【教学说明】学生很容易找出生活中关于圆的例子,通过画圆,有利于学生从直观形象认识上升到抽象理性认识.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圆的定义问题如教材P43图所示,通过用绳子和圆规画圆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教学说明】由于学生通过操作已经得出圆的定义,教师加以规范,有利于加深印象.如右图: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圆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注意:圆指的是圆周,不是圆面.【教学说明】使学生能准确地理解并掌握圆的定义.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般地,设⊙O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O的距离为d,则有(1)点P在⊙O内d<r(2)点P在⊙O上d=r(3)点P在⊙O外d>r3.与圆有关的概念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如:线段AB、AC)直径:经过圆心的弦(如AB)叫做直径.注:直径是特殊的弦,但弦不一定是直径.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如图,以A、B为端点的弧记作,AB,读作:弧AB.注:①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②大于半圆的弧,用三个点表示,如图中的ABC,叫做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用两个点表示,如图中的AC,叫做劣弧.等圆:能够重合的两个圆叫做等圆.注:半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反过来,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等弧:在等圆或同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等弧.注:①等弧是全等的,不仅是弧的长度相等.②等弧只存在于同圆或等圆中.【教学说明】结合图形,使学生准确地掌握与圆有关的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4.圆的对称性(1)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心是它的对称中心.(2)圆是轴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教学说明】上述两个结论是通过教材P44探究1、2而得出来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必要时可通过画图或折叠圆心纸片演示.思考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如果车轮不是圆的(如椭圆或正方形等),坐车人会是什么感觉?【分析】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面滚动时,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车辆在平路上行驶时,坐车的人会感到非常平稳.如果车轮不是圆的,车辆在行驶时,坐车人会感觉到上下颠簸,不舒服.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在Rt△ABC中,∠C=90°,AB=3cm,BC=2cm,以点A为圆心,2cm长为半径作圆,则点C()A.在⊙A内B.在⊙A上C.在⊙A外D.可能在⊙A上也可能在⊙A外2.(1)以点A为圆心,可以画____个圆.(2)以已知线段AB的长为半径,可以画____个圆.(3)以A为圆心,AB长为半径,可以画___个圆.3.如图,半圆的直径AB=________.第3题图第4题图4.如图,图中共有____条弦.【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检测对圆的有关概念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及时指导,并进行强化.【答案】1.C 2.(1)无数(2)无数(3)1 3.22 4.2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圆的两种定义,弦(直径),弧(半圆、优弧、劣弧、等弧),等圆等知识点.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请与同伴交流.【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进行知识提炼和知识归纳,对于某些概念性的知识,要结合图形加以区别和理解.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1”中选取.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节课是从学生感受生活中圆的应用开始,到通过学生动手画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在操作过程中观察圆的特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应用知识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1.抛物线2283y x x =--与x 轴有______个交点,因为其判别式24b ac -=_____0,相应二次方程23280x x -+=的根的情况为_______.2.二次函数269y x x =-+-的图像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________.3.关于x 的方程25mx mx m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相应二次函数25y mx mx m =++-与x 轴必然相交于 ______点,此时m =__________.4. 函数22y mx x m =+-(m 是常数)的图像与x 轴的交点个数为() A.0个 B.1个 C.2个 D.1个或2个5.关于x 的二次函数22(81)8y mx m x m =+++的图像与x 轴有交点,则m 的范围是( ) A.116m <-B.116m -≥且0m ≠ C.116m =- D.116m >-且0m ≠ 6.函数2y ax bx c =++的图象如图所示,那么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30ax bx c ++-=的根的情况是( )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有两个异号的实数根 C.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D.没有实数根7. 若二次函数2y ax c =+,当x 取1x 、2x (12x x ≠)时,函数值相等,则当x 取12x x +时,函数值为( )A.a c + B.a c - C.c - D.c8.已知抛物线21()3y x h k =--+的顶点在抛物线2y x =上,且抛物线在x 轴上截得的线段长是h 和k 的值.9.已知函数22y x mx m =-+-. (1)求证:不论m 为何实数,此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 轴都有两个不同交点;(2)若函数y 有最小值54-,求函数表达式.10.已知二次函数2224y x mx m =-+.(1)求证:当0m ≠时,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 轴有两个不同交点;(2)若这个函数的图像与x 轴交点为A ,B ,顶点为C ,且△ABC的面积为此二次函数的函数表达式.11.已知抛物线2y ax bx c =++与y 轴交于C 点,与x 轴交于1(0)A x ,,212(0)()B x x x <,两点,顶点M 的纵坐标为4-,若1x ,2x 是方程222(1)70x m x m --+-=的两根,且221210x x +=.(1)求A ,B 两点坐标;(2)求抛物线表达式及点C 坐标;(3)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着点P,使△PAB面积等于四边形ACMB面积的2倍,若存在,求出P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21章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21章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直接开平方法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内容选自人教版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章一元一次方程第2节。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一个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直接开平方法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起始课,直接接开平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方法。

它的推导建立在平方根意义和开方运算的基础上,首先它配方法的基础,其次再求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等问题中都必须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同时,这一届教材的编写中突出体现了化归、类比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因此这一届不仅是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一节课,更是让学生体验并逐步掌握相关数学思想方法的一节课。

为此,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2=p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并对其进行取舍.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使学生体会一元二次方程应用价值并意识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性,理解直接开平方法的数学依据,并能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让学生经历由简到繁过程,体验类比、化归、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计算等思维能力及应用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具体问题的思考、讨论、交流,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让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分析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起始课,教学重点是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是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归”的转化方法与技巧.四、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本节课采用启发式和自主探究式与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以启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形式展开,利用已有的知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简介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简介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章建跃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实际应用是初中阶段的核心内容。

前面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分式方程等,本章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讨论与方程的根有关的几个基本问题(判别式与方程的根、根与系数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学习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章的学习将为后续的勾股定理、二次函数等打下学习基础,在学生的“四基”、“四能”的发展,特别是在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和应用意识的培养上可以发挥较大作用。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3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21.1 一元二次方程1课时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 7课时21.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3课时数学活动小结2课时一、教科书内容和本章学习目标1.本章知识结构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抽象为一元二次方程。

因此,从深化数学模型思想、加强应用意识的角度看,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求出它的根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学习的一条主线。

学生已经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实际应用,知道可以利用运算律、等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求出它的解。

学生还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和实际应用,知道可以通过消元,将它们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从数学知识的内部发展看,二元、三元一次方程组可以看成是对一元一次方程在“元”上的推广。

自然地,如果在次数上做推广,首先就是一元二次方程。

类比二(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可以想到:能否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如何转化?因此,利用什么方法将“二次”降为“一次”,这是本章学习的另一条主线。

与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相比,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涉及更多的知识,可以根据方程的具体特点,选择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对方程进行求解。

这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特别是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的机会。

九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九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21.1 一元二次方程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 2+bx +c =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重点]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 2+bx +c =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难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活动1 复习旧知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2x -1 (2)mx +n =0 (3)1x +1=0 (4)x 2=1·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 -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 .0 B .1 C .2 D .3 活动2 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方程.1.教材第2页 问题1. 提出问题:(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页 问题2. 提出问题:(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3)如果有x 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 提出问题: <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活动3 归纳概念 提出问题:(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 (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 2+bx +c =0(a≠0),其中ax 2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提出问题:(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要限制a≠0,b ,c 可以为0吗(3)2x 2-x +1=0的一次项系数是1吗为什么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活动4 例题与练习例1 在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__. ,(1)4x 2=81;(2)2x 2-1=3y ;(3)1x 2+1x =2;(4)2x 2-2x(x +7)=0.总结: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1)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注意有些方程化简前含有二次项,但是化简后二次项系数为0,这样的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例2 教材第3页 例题.例3 以-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 A .x 2+2x -1=0 B .x 2-x -2=0 C .x 2+x +2=0 D .x 2+x -2=0总结: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可以将这个数代入方程,判断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 ;练习:1.若(a -1)x 2+3ax -1=0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4x 2=81;(2)(3x -2)(x +1)=8x -3. 3.教材第4页 练习第2题.4.若-4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x 2+7x -k =0的一个根,则k 的值为________. 答案:≠1;2.略;3.略;=4. 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知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一般形式中有什么限制你能解一元二次方程吗作业布置教材第4页 习题第1~7题. 解一元二次方程21. 配方法(3课时) 第1课时 直接开平方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c =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 +f)2+c =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 +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难点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 2=n 的方程,将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 +m)2=n(n≥0)的方程.。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课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五)十字相乘法》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课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五)十字相乘法》

45可以分成哪
-15可以分成哪
两个整数的积?
两个整数的积?
(1) x2 14x 45 0
(2) x2 2x 15 0
x
9
x
-5
x
5x 9x=14x
5
x
-5x 3x=-2x
3
解: (x+9)(x 5) 0 x+9=0或x 5 0
解:(x-5)(x 3) 0 x-5 0或x 3 0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二次方程化为一次方程,即降次.
知识精讲
计算:
(1) (x 5)(x 9)
x2 14x 45
(2) (x 12)(x 5) x2 7x 60
(3) (x 23)(x 6) x2 29x 138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4) (x 4)(x 18) x2 14x 72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2)x2 8x 15 0
解:(x 5)(x 3) 0 x 5=0或x 3 0
x1=5,x2 3.
针对练习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x2 5x 6 0
解:(x 3)(x 2)=0 x 3=0或x 2=0
x1=3,x2 2.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2)x2 7x 12 0
通过上面的运算我们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x a)(x b) x2 (a b)x ab
知识精讲
反过来:
(1) x2 14x 45
(x 5)(x 9)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2) x2 7x 60 (x 12)(x 5)
(3) x2 29x 138 (x 23)(x 6)
小结梳理
十字相乘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1章第2节《直接开平方法》优秀课件第1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1章第2节《直接开平方法》优秀课件第1课时
(1)(x+1)2= 2 ;
解析:第1小题中只要将(x+1)看成是一个整体,
就可以运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解:(1)∵x+1是2的平方根,
∴x+1= 2. 即x1=-1+ 2 ,x2=-1- 2.
例2 解下列方程:
(2) x-1)2-4 = 0;
解析:第2小题先将-4移到方程的右边,再同第1小题一 样地解.
探究归纳
一般的,对于可化为方程 x2 = p,(I) (1)当p>0 时,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方程(I)有两个不等
的实数根 x1 p ,x2 p ;
(2)当p=0 时,方程(I)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1 x2=0;
(3)当p<0 时,因为任何实数x,都有x2≥0 ,所以方程(I)
无实数根.
归纳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 方程的根的方法叫直接开平方法.
解:(2)移项,得(x-1)2=4. ∵x-1是4的平方根, ∴x-1=±2. 即x1=3,x2=-1.
(3) 12(3-2x)2-3 = 0.
解析:第3小题先将-3移到方程的右边,再两边都除以12, 再同第1小题一样地去解,然后两边都除以-2即可.
解:(3)移项,得12(3-2x)2=3, 两边都除以12,得(3-2x)2=0.25.
2 9x2+6x+1 4 解: 3x 12 4,
3x 1 2,
3x 1 2, 3x 1 2,
方程的两根为
x1
1 3
x2 1.
探讨交流 1.能用直接开平方法解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什么特点?
如果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具有x2=p或(x+n)2= p(p≥0)
的形式,那么就可以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3-2x是0.25的平方根,

巅峰突破之数学(九上)

巅峰突破之数学(九上)

第一节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1.若04122=---x x ,则满足该方程的所有根之和为 。

2.已知:n n x x ',是关于x 的方程)(04412+>=-+-n n n n n a a n a x a x a 的两个实数根,n n x x '<,其中n 为正整数,且11=a 。

(1)11x x -'的值为 ; (2)当n 分别取1、2、3、…、2013时,相对应的有2013个方程,将这些方程的所有实数根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相邻两数的差恒为)(11x x -'的值,则=-'20122013x x 。

第二节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3.对于实数v u ,,定义一种运算“*”为:v uv v u +=*;若关于x 的方程()41-=**x a x 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则满足条件的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4.如果关于x 的方程()()()()()()0=++++++++a x c x c x b x b x a x (其中c b a ,,均为正数)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证明:以c b a ,,为长的线段能够组成一个正三解形。

5.如图所示,在∆ABC 中,∠B=90°,点P 从点A 开始,沿AB 边向点B 以1厘米/秒的速度移动,点Q 从点B 开始,沿BC 边向点C 以2厘米/秒的速度移动,如果AB=5厘米,BC=7厘米,P 、Q 两点同时出发,(1)几秒后∆PBQ 的面积等于4平方厘米?(2)如果P 、Q 分别从A 、B 同时出发,几秒后PQ 的长度等于5厘米?(3)在(1)中,∆PBQ 的面积能否等于7平方厘米?说明理由。

6.如图所示,在∆ABC 中,∠BAC=45°,AD ⊥BC 于点D ,将∆ABD 沿AB 所在的直线折叠,使点D 落在E 处;将∆ACD 沿AC 所在的直线折叠,使点D 落在点F 处,分别延长EB 、FC 使其交于点M 。

永春县第五中学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21.2.3 因式分解

永春县第五中学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21.2.3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法【知识与技能】1.会用因式分解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2.能根据方程的具体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探索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及依据方程特征选择恰当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情感态度】通过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重点】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根据物理学规律,如果把一个物体从地面以10m/s的速度竖直上抛,那么经过x s物体离地面的高度(单位:m)为10x-4.9x2.你能根据上述规律求出物体经过多少秒落回地面吗?(精确到0.01s)想一想你能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吗?你能想出解此方程的简捷方法吗?【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具体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入新课.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方程为10x-4.9x2=0.在学生用配方法或公式法求出上述方程的解后,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找出其简捷解法为:x(10-4.9x)=0. ∴x=0或10-4.9x=0, ∴x1=0,x2=10049≈2.04.从而可知物体被抛出约2.04s后落回到地面.想一想以上解方程的方法是如何使二次方程降为一次方程的?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可归纳为:当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可以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利用a·b=0,则a=0或b=0,把一元二次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求出方程的解.这种解法称为因式分解法.【教学说明】让学生自主探索,进行归纳总结,既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又能培养总结化归能力,并从中体验转化、降次的思想方法.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 解下列方程:(1)x(x-2)+x-2=0; (2)5x2-2x-14=x2-2x+34.解:(1)因式分解,得(x-2)(x+1)=0.故有x-2=0或x+1=0.∴x1=2,x2=-1;(2)原方程整理为4x2-1=0.因式分解,得(2x+1)(2x-1)=0.∴2x+1=0或2x-1=0.∴x1=-12,x2=12.想一想以上两个方程可以用配方法或公式法来解决吗?如果可以,请比较它们与因式分解法的优缺点.例2 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1)3x2+x-1=0; (2)2(2x-3)2=12;(3)(3x-2)2=4(3-x)2; (4)(x-1)(x+2)=-2.分析:根据方程的结构特征,灵活选择恰当的方法来求解.【教学说明】以上两例均应先让学生自主完成,最后共同评析,达到深化理解本节知识的目的.教学时,可选派学生代表上黑板完成.对于学生的解法只要合理就应给予肯定,若有更简捷解法时再予以说明.思考请你谈谈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种方法的特点,与同伴交流.【归纳结论】1.配方法要先配方,再降次;公式法可直接套用公式;因式分解法要先使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能用提公因式法或公式法分解因式,从而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因式的积为0,达到降次目的,从而解出方程;2.配方法、公式法适用于所有一元二次方程,而因式分解法则只适用于某些一元二次方程,不是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适用因式分解法来求解.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下列方程中正确的是()A.(2x-2)(3x-4)=0,∴2x-2=0或3x-4=0B.(x+3)(x-1)=1,∴x+3=0或x-1=1C.(x+2)(x-3)=6,∴x+2=3或x-3=2D.x(x+2)=0,∴x+2=02.当x= 时,代数式x2-3x的值是-2.3.已知y=x2+x-6,当x= 时,y的值等于0.当x= 时,y的值等于24.(注:4~5题为教材第14页练习)4.解下列方程:(1)x2+x=0; (2)x2-23x=0;(3)3x2-6x=-3; (4)4x2-121=0;(5)3x(2x+1)=4x+2; (6)(x-4)2=(5-2x)2.5.如图,把小圆形场地的半径增加5m得到大圆形场地,场地面积扩大了一倍.求小圆形场地的半径.【教学说明】针对所设置的作业,可因不同的学生分层次布置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数学的学习,激发学习热情.【答案】1.A 2.1或2 3.2或-35或-6 4~5略.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哪些优缺点?需注意哪些细节问题?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教学说明】设计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的学习过程,反思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查漏补缺,完善认知.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1.2”中选取.2.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1.本节课围绕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重点内容,教师通过问题情境以及学生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的问题凸现出来,让学生迅速掌握解题技能,并探讨出解题的一般步骤,使学生知道因式分解法是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简便方法,提高解题速度.2.学生已经学过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所以对本课内容并不陌生,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更能领会因式分解在数学领域的广泛应用.3.本节课有大量的基础计算问题,也有符合不同学生层次的问题,力争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提高课堂效率.4.解一元二次方程是本章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正确选择用不同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关键,本节课中的计算题有一题多解问题,体现了选择“最优化”解方程方法的问题.第四章检测题(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面不是相似图形的是(A) ,A ) ,B ) ,C ) ,D )2.下列选项中,四条线段成比例的是(C)A .1,2,3,4B .5,6,7,8C .1,2,2,4D .3,5,6,93.已知△ABC∽△DEF,相似比为3∶1,且△ABC 的周长为18,则△DEF 的周长为(C ) A .2 B .3 C .6 D .544.如图,为估算某河的宽度,在河对岸选定一个目标点,在近岸取点B ,C ,D ,使得AB⊥BC,CD ⊥BC ,点E 在BC 上,并且点A ,E ,D 在同一条直线上.若测得BE =20 m ,CE =10 m ,CD =20 m ,则河的宽度AB 等于(B )A .60 mB .40 mC .30 mD .20 m,第4题图) ,第5题图) ,第6题图) ,第8题图)5.(2018·贵港)如图,在△ABC 中,EF ∥BC ,AB =3AE ,若S 四边形BCFE =16,则S △ABC =(B)A .16B .18C .20D .246.如图,P 是△ABC 的AC 边上一点,连接BP ,以下条件中不能判定△ABP∽△ACB 的是(B)A .AB 2=AP·AC B .AC ·BC =AB·BP C .∠ABP =∠CD .∠APB =∠ABC7.已知两点A(5,6),B(7,2),先将线段AB 向左平移1个单位长度,再以原点O 为位似中心,在第一象限内将其缩小为原来的12得到线段CD ,则点A 的对应点C 的坐标为(A)A .(2,3)B .(3,1)C .(2,1)D .(3,3)8.如图,点E ,点F 分别在菱形ABCD 的边AB ,AD 上,且AE =DF ,BF 交DE 于点G ,延长BF 交CD 的延长线于H ,若AF DF =2,则HFBG的值为(B)A .23B .712C .12D .5129.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是BC 的中点,F 是CD 上一点,AE ⊥EF ,下列结论:①∠BAE=30°;②△ABE∽△AEF;③CF=13CD ;④S △ABE =4S △ECF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B)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第9题图) ,第10题图) ,第12题图)10.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ABC =90°,AB =8,AD =3,BC =4,点P 为AB 边上一动点,若△PAD 与△PBC 是相似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P 的个数是(C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1.若m n =38,则m +n n =118.12.如图是两个形状相同的红绿灯图案,则根据图中给出的部分数值,得到x 的值是__16__.13.在△ABC 中,AB =8,AC =6,在△DEF 中,DE =4,DF =3,要使△ABC 与△DEF 相似,则需要添加一个条件是__∠A =∠D (或BC∶EF =2∶1)__.(写出一种情况即可)14.已知P 是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AB =6 cm ,AP >BP ,那么AP =3(5-1)cm . 15.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2,BC =3,点E 是AD 的中点,CF ⊥BE 于点F ,则CF=__125__.,第15题图) ,第16题图) ,第17题图) ,第18题图)16.如图,以点O 为位似中心,将△ABC 缩小后得△A′B′C′,已知OB =3OB′,则△A′B′C′与△ABC 的面积之比为__1∶9__.17.(2018·岳阳)《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书中有下列问题:“今有勾五步,股十二步,问勾中容方几何?”其意思为:“今有直角三角形,勾(短直角边)长为5步,股(长直角边)长为12步,问该直角三角形能容纳的正方形边长最大是多少步?”该问题的答案是6017步.18.(2018·包头)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D 平分∠ABC,∠BAD =∠BDC=90°,E为BC 的中点,AE 与BD 相交于点F.若BC =4,∠CBD =30°,则DF 的长为453.三、解答题(共66分)19.(6分)已知△ABC∽△DEF,△ABC 和△DEF 的周长分别为20 cm 和25 cm ,且BC =5 cm ,DF =4 cm ,求EF 和AC 的长.解:∵△ABC∽△DEF ,∴BC EF =C △ABC C △DEF ,∴5EF =2025,∴EF =254;AC DF =C △ABC C △DEF ,∴AC 4=2025,∴AC =165.20.(6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1,2),B(-3,4),C(-2,6).(1)画出△ABC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的△A 1B 1C 1;(2)在网格内以原点O 为位似中心,画出将△A 1B 1C 1三条边放大为原来的2倍后的△A 2B 2C 2.解:(1)(2)如图所示21.(8分)如图,矩形ABCD 为台球桌面.AD =260 cm ,AB =130 cm .球目前在E 点位置,AE =60 cm .如果小丁瞄准了BC 边上的点F 将球打过去,经过反弹后,球刚好弹到D 点位置.(1)求证:△BEF∽△CDF; (2)求CF 的长.解:(1)证明:∵FG⊥BC ,∠EFG =∠DFG ,∴∠BFE =∠CFD.又∵∠B =∠C =90°,∴△BEF ∽△CDF.(2)设CF =x ,则BF =260-x.∵AB =130,AE =60,∴BE =70.由(1)得,△BEF ∽△CDF ,∴BE CD =BF CF ,即70130=260-xx ,∴x =169,即CF =169 cm.22.(10分)如图,在△ABC 中,AD 是中线,且CD 2=BE·BA.求证:ED·AB=AD·BD.证明:∵AD 是中线,∴BD =CD.又CD 2=BE ·BA ,∴BD 2=BE ·BA ,即BE BD =BD AB,又∠B =∠B ,∴△BED ∽△BDA ,∴ED AD =BDAB,∴ED ·AB =AD·BD.23.(10分)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E 在边BC 上移动(点E 不与点B ,C 重合),满足∠DEF=∠B,且点D ,F 分别在边AB ,AC 上.(1)求证:△BDE∽△CEF;(2)当点E 移动到BC 的中点时,求证:FE 平分∠DFC.解:(1)证明:∵AB =AC ,∴∠B =∠C.∵∠BDE =180°-∠B -∠DEB ,∠CEF =180°-∠DEF -∠DEB ,且∠DEF =∠B ,∴∠BDE =∠CEF ,∴△BDE ∽△CEF.(2)∵△BDE∽△CEF ,∴BE CF =DE EF.∵点E 是BC 的中点,∴BE =CE ,∴CE CF =DEEF.∵∠DEF =∠B =∠C ,∴△DEF ∽△ECF ,∴∠DFE =∠CFE ,∴FE 平分∠DFC.24.(12分)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过点A 作AE⊥BC,垂足为点E ,连接DE ,点F 为线段DE 上一点,且∠AFE=∠B.(1)求证:△ADF∽△DEC;(2)若AB =8,AD =63,AF =43,求AE 的长.解:(1)证明:∵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B ∥CD ,AD ∥BC ,∴∠C +∠B =180°,∠ADF =∠DEC.∵∠AFD +∠AFE =180°,∠AFE =∠B ,∴∠AFD =∠C ,∴△AD F∽△DEC.(2)∵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CD =AB =8.由(1)知△ADF∽△DEC ,∴AD DE =AFCD ,∴DE =AD·CD AF =63×843=12.在Rt △ADE 中,由勾股定理得AE =DE 2-AD 2=122-(63)2=6.25.(14分)从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一个顶点引出一条射线与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把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两个小三角形,如果分得的两个小三角形中一个为等腰三角形,另一个与原三角形相似,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完美分割线.(1)如图①,在△ABC 中,CD 为角平分线,∠A =40°,∠B =60°,求证:CD 为△ABC 的完美分割线;(2)在△ABC 中,∠A =48°,CD 是△ABC 的完美分割线,且△ACD 为等腰三角形,求∠ACB 的度数;(3)如图②,△ABC 中,AC =2,BC =2,CD 是△ABC 的完美分割线,且△ACD 是以CD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求完美分割线CD 的长.解:(1)证明:∵∠A =40°,∠B =60°,∴∠ACB =80°,∴△ABC 不是等腰三角形.∵CD 平分∠ACB ,∴∠ACD =∠BCD =12∠ACB =40°,∴∠ACD =∠A =40°,∴△ACD 为等腰三角形.∵∠DCB =∠A =40°,∠CBD =∠ABC ,∴△BCD ∽△BAC ,∴CD 是△ABC 的完美分割线.(2)①当AD =CD 时,∠ACD =∠A =48°.∵△BDC ∽△BCA ,∴∠BCD =∠A =48°,∴∠ACB =∠ACD +∠BCD =96°;②当AD =AC 时,∠ACD =∠ADC =180°-48°2=66°,∵△BDC ∽△BCA ,∴∠BCD =∠A =48°,∴∠ACB =∠ACD +∠BCD =114°;③当AC =CD 时,∠ADC =∠A =48°,∵△BDC ∽△BCA ,∴∠BCD =∠A =48°,∵∠ADC >∠BCD ,矛盾,舍弃.∴∠ACB =96°或114°.(3)由已知AC =AD =2,∵△BCD ∽△BAC ,∴BC BA =BD BC ,设BD =x ,∴(2)2=x (x +2).∵x >0,∴x =3-1.∵△BCD ∽△BAC ,∴CD AC =BD BC =3-12,∴CD =3-12×2=6-2.2.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象和性质第2课时 二次函数y =a (x +h )2的图象和性质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利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 =a(x+h)2的图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
二次函数c bx ax y ++=2
(0≠a )与一元二次方程02
=++c bx ax (0≠a )之间的关系,利用二次函数图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

2.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与二次函数图像与x 轴位置关系的联系,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

三. 具体内容:
1. 如果抛物线c bx ax y ++=2与x 轴有公共点,公共点的横坐标是0x ,那么当0x x =时,
函数的值是0,因此0x x =就是方程02
=++c bx ax 的一根。

2. 二次函数c bx ax y ++=2
(0≠a )图像与x 轴的关系有3种: (1)没有公共点:此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根,即0<∆;
(2)有一个公共点:此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即0=∆; (3)有二个公共点:此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即0>∆ 3.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般是近似的。

【典型例题】
[例1] 已知函数2
4x x y --=,利用函数图像求出042
=+--x x 的根。

(精确到0.1)
解:做出24x x y --=的图像,如图,它与x 轴的公共点的横坐标大约为6.2-,6.1 ∴ 方程042
=+--x x 的实数根为6.1,6.221≈-≈x x
(2)是否存在正数m ,使已知抛物线与x 轴两交点的距离等于1
-m ? 若存在,求出m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1)2
2
2
916)5(m m m =-=∆
∵ 02
≥m ∴ 0≥∆ ∴ 抛物线与x 轴一定有交点。

(2)假设存在正数m ,使已知抛物线与x 轴两交点距离为1
6
-m 设抛物线与x 轴两交点的横坐标为21,x x
解方程:0452
2
=+-m mx x 得m x m x 4,21-=-= ∴ m m x x 3321==-(∵ 0>m )
[例5] 已知实数q p <,抛物线q px x y 22
1+-=与p qx x y 22
2+-=在x 轴上有相同的交
点A 。

(1)求点A 的坐标,(2)求p+q 的值;(3)设m ,n 为正整数,并且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42
=++n mx x 有实数根p ,q ,求m ,n 的值。

解:(1)设点A 的坐标为(0,a ),由题意得⎪⎩⎪⎨⎧=+-=+-)
2(02)
1(0222
p qa a q pa a
由(1)-(2)得0)(2)(=-+-p q a p q ∴ 0)2)((=+-a p q
故可设抛物线y '的解析式为:)]5.1()][5.1([--+-='a x a x y 化顶点式为:2
2
5.1)(--='a x y ∵ 原抛物线顶点在抛物线52
+-=x y 上
∴ y '的顶点)5.1,(2
-a 在抛物线2x y -=上
∴ 225.1-=-a
∴ 5.1±=a ∴ y '的解析式为2
2
5.1)5.1(-±='x y ∴ x x y 32
+='或x x y 32
-='
由此得原抛物线解析式为532
++=x x y 或532
+-=x x y
6. 如图所示,二次函数
c bx x y ++=2
的图像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与y 轴交于点
)3,0(-C ,且OB=OC ,则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点A 的坐标为 。

二. 解答题
7. 已知函数122
--=x x y
(1)画出函数图像;
(2)利用图像回答方程0122=--x x 的解是多少?x 取什么值时,函数值大于0?x 取什么值时,函数值小于0?
8. 已知抛物线m m x m x y -+--=2
2
)12(。

(1)求证:此抛物线与x 轴必有两个公共点;
(2)若此抛物线与直线43+-=m x y 的一个交点在y 轴上,求m 的值。

【试题答案】
一. 1. 5
2. 3.3-
3. 上方; 下方
4. 6;5-
5. <;>;>
6. 322--=x x y ;)0,1(-
二.
7. (1)略 (2)1;1或;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