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分册历史知重点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15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第15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和作用;知道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作用;知道苏联的成立理解将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的原因(二)过程与方法学会全面、客观、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艰巨性和开创性,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二、重难点1、重点:理解将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的原因2、难点: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艰巨性和开创性三、教学过程导入:1、俄国二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有何影响?2、十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有何影响?第15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一、国内战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国内战争的爆发(1)、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A、依据:《和平法令》的精神B、内容:退出“一战”(2)、国内战争(1918—1921年初)A、协约国集团武装干涉苏俄B、协约国支持苏俄国内反革命武装叛乱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目的和方式(1)、目的:“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方式:按军事方式改组国民经济,实行战时经济体制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1)、实行余粮征集制(2)、加速工业国有化(3)、推行劳动义务制(4)、实行实物配给制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1)、实质:是苏俄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所采取的一系列非常政策和临时措施(2)、历史功绩: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战胜困难,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3)、不足:脱离俄国当时实际,急切地用共产主义的原则去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二、新经济政策的推行(1921年)1、推行的背景:内战胜利后的形势依然严峻(1)、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社会对政府的不满情绪蔓延,影响政治稳定2、推行的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的召开3、推行的内容(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以租让制和租赁制活跃经济,发展生产(3)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自由贸易(4)、实行以技术和效率为标准的报酬级差制4、推行的作用(1)、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次重要探索(2)、它从俄国的实际出发,以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为主要目标,通过利用市场经济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较快地恢复了国民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势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1、条件(1)、俄罗斯帝国解体,境内大部分非俄民族地区独立,出现多个苏维埃政权(2)、苏俄与各苏维埃共和国结成的军事、政治联盟为形成新的联盟国家创造了条件2、时间、标志1922年12月,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4个加盟共和国联合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此后,又有其他共和国陆续加入联盟。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关于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一、背景和条件1、原因①经济根源:15世纪以来,随着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货币需求量的增加。
②社会根源:A.欧洲人狂热追求货币和黄金。
B.《马可波罗游记》驱使欧洲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客观原因——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阻碍了东西方贸易,促使欧洲人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条件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②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如“地圆学说”的流行。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如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罗盘针的广泛应用,武器装备的改进等等。
④中央集权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大力支持远洋航行。
二、经过1、1488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2、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3、1492年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4、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三、影响1、引起了“商业革命”:①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欧洲与亚、非贸易扩大与美洲联系开始。
③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价格革命”:①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物价猛涨。
②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③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争夺,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高三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
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
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
正确看待历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4课 洋务运动
三.内容: “求强”、“求富”、培养新式人才 2.19世纪70年代起: “求富”,发展民用企业 (1)目的:解决军事工业困难,抵御外国经济侵 略 (2)实例:兴办民用企业 A.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 B.1877年:李鸿章在滦州筹办开平矿务局 C.19世纪90年代中期,创办40余家民用企业 (3)经营形式:官商合办、多数是官督商办 (4)特点:与军工相比,具有更多资本主义色彩
三.内容: “求强”、“求富”、培养新式人才 1.19世纪60-70年代: “求强”,“练兵制器”,发展军事 (1)目的:学习西方军工技术,增强军事实力 (2)实例 A.开办军事工业(60年代) a 1861年:安庆内军械所 b 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 c 各地相继创办军工企业20多家 B.整顿海防,筹建新式海军(70年代起) a 北洋水师 b 南洋水师 c 福建水师 d 北洋舰队
第4课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一.代表人物 1.中央——奕訢、文祥等 2.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二.总理衙门的设立 1.时间:1861年 2.性质: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3.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4.别称:“总署”、“译署” 5.职能: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 如外交、通商、关税、海防,后扩展到采购舰船、 设厂、开矿、筑路、派遣留学生等。
三.内容:“求强”、“求富”、培养新式人才 3.培养新式人才 (1)洋务学堂的创办 A目的:为了培养洋务人才 B洋务学堂 a京师同文馆 b广方言馆 c福州船政学堂 d天津水师学堂 C意义:培养人才,开风气之先 (2)选派留学生出国 A幼童赴美留学 B福州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
四.影响 1.进步性: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中国 现代化的开端 2.局限性 A.出于维护清王朝统治根本目的,单学器物 不改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 B.经营管理上弊病众多,严重腐败。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1课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虎门销烟
2、过程:1839.6,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 3、意义 A表现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B.同时也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二、《南京条约》
二、《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时间、标志、结果 (1)时间:1840年6月 (2)标志:英军到达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 (3)结果:清朝战败,被迫接受《南京条约》 2、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6月) 内容:(1)领土: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放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4)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三、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变化
1、五口通商:中国被强行纳入世界殖民体系 之中 (1)通过五口通商,继续对华走私鸦片 (2)通过五口通商,对华倾销商品 (3)通过五口通商,对华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三、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变化
2、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1)社会经济的变化(双重性) A自然经济瓦解(破坏) B商品经济发展(建设) (2)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A社会新思潮的兴起:“经世致用”,向西方 学习,呼吁变革 B“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提出:《海国图 志》
第一单元 天朝的危机 第1课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840—1842)
• 问题:天朝危机具体表现为什么?
• 内忧外患:两次鸦片战争、社会性质的变 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救亡图 存意识的催生、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等。
一、虎门销烟
1、背景 (1)英国积极对外殖民扩张 (2)清王朝逐渐衰落 A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危机四伏 B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禁烟运动 A战前的中英贸易:中国出超,英国入超 B鸦片走私的危害:社会风气恶化,政府财政赤字 C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重点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第一阶段:主旨:以“求强”为主,重点是“练兵制器”,旨在学习西方的军工制造及其科学技术,以增强军事实力。主要史实: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军事企业);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80年代,建立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后又建了北洋舰队。第二阶段:主旨:以“求富”为主,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由练兵制器转入民用制造。主要史实:1873年,李鸿章办上海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和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1877年,李鸿章在滦州办开平矿务局(近代中国最早使用机器采掘的大型煤矿)。
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攫取侵略权益的主要方式:提供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倾销商品。
“门户开放”政策:1)内容:为了维护和扩大本国在华侵略权益,美国政府于1899年向英、俄、德、法、日、意等过提出了有关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所有既得利益,同时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使中国成为全世界商业的一个开放市场。2)定义:“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3)影响:在扩大美国在华利益的同时,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
戊戌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戊戌政变之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
第8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主要内容: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影响:《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高中历史会考整理(第5分册)
第五册知识整理第1课1、鸦片战争的背景清朝社会矛盾激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英国头号强国,全球殖民扩张英国改变入超地位走私鸦片林则徐虎门销烟2、鸦片战争1840-18423、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五口通商、协定关税4、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社会性质变化: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到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人民历史任务变化:反封建到反帝反封建社会经济变化:自然经济到自然经济破产,商品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变化:向西方学习,魏源、林则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第2课1、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4、天津条约十口通商、外国人可游历通商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公使进京,赔款英法400万两200万两5、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赔款增至800万两6、影响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7、俄国对中国的领土占领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44万伊犁条约,7万第3课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1851-1863社会矛盾激化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2、运动的过程1851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攻克南京,改称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是绝对平均主义方案,不切实际的空想)太平军北伐和西征1856年军事上全盛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学习西方,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湘军、淮军、洋枪队)太平天国运动失败3、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旧式的农民战争无法救中国第4课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2、洋务运动的背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部分实权派向西方学习技术,维护清政府统治3、洋务运动的内容口号:自强、求富领导机构:总理衙门,奕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发展海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北洋舰队兴办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广方言馆,福州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1872年,曾国藩,容闳4、影响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得开端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不触及政体层面,不成功第5课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特点:沿海地区,轻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2、中国民资产阶级特点:反抗性:反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依赖性:第6课1、甲午战争的进程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海战:丰岛海战黄海大东沟海战:邓世昌,日本海军完全掌握黄海渤海制海权威海卫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陆战:平壤战役大连、旅顺战斗2、马关条约内容见30页德法俄三国干涉还辽,3、马关条约的影响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第7课1、洋务运动中西学传播办学兴教,翻译西书,海归介绍2、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70年代80年代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主张:对洋务运动批判,在政治、经济上改革3、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4、过程1895年康梁公车上书,运动序幕时务报创刊严复天演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1898、6、11光绪帝定国是诏9、21慈禧政变,戊戌六君子5、失败原因顽固派的反对官僚的抵触6、影响和平改良走君主立宪道路行不通,只有走民主革命暴力推翻之路第8课1、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特点资本输出为主瓜分狂潮(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共同控制中国2、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运动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口号:扶清灭洋(此口号有问题,反帝不反清,盲目性,)矛头是反帝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3、辛丑条约1901年见41页4、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第10课1、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1894年兴中会,檀香山,第一个革命团体1905年中国同盟会,东京,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民报,三民主义2、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邹容陈天华3、武昌起义1911、10、10新军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912、1、1,临时约法1912、3,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5、影响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统治,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族资产阶级救国之路行不通第11课1、20世纪初世界体系形成,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英美法德到美德英法)2、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巴尔干成为火药桶1882年三国同盟1907年三国协约第12课1、一战的根源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一战的进程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是导火线三条战线(东线、西线、南线)和三大战役:马恩河战役——德军速决战破产索姆河战役——使用坦克凡尔登战役——德军丧失西线主动权美国参战加速战争结束俄国十月革命退出战争1918年德国投降,一战结束,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第13课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远东建立的国际新格局2、1919年巴黎和会三巨头凡尔赛和约国际联盟3、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终止英日同盟五国海军协定:提升美国海军实力,英国海上优势丧失,日本受限九国公约:中国重回共同控制的局面4、战后世界英国:成为债务国殖民体系崩溃1931年英联邦成立,威斯敏斯特法四大帝国崩溃,中欧小国林立德国稳定和恢复:到威斯计划,杨格计划1925年德国恢复国际地位:洛迦诺公约第14课1、俄国革命的背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沙皇专制统治日俄战争俄国失败2、1905年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1917年十月革命一战加速革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出现2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列宁提出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1917、11、7,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胜利第15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内战内容:余粮收集制,普遍劳动义务制,实物配给制评价:特殊条件之下的非常措施,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2、1921年新经济政策内容:实行粮食税,取消余粮收集制,租赁制和租让制允许自由贸易废除食物配给制特点: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3、1922年苏联成立第19课1、1913年孙中山二次革命袁世凯暗杀宋教仁孙中山流亡海外2、1916年护国运动袁世凯签订21条袁世凯称帝蔡锷在云南护国袁世凯取消帝制,护国运动胜利2、军阀割据1916——1928北洋军阀:皖系、直系、奉系西南军阀割据的原因:相对独立的农业经济,帝国主义的支持第20课1、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主要阵地:新青年主张:科学、民主2、新文化运动从文学革命到马克思主义传播文学革命: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马克思主义传播: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第21课1、五四运动1919、5、4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过程:学生运动到工人运动意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1949)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组织基础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嘉兴制定党纲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建第22课1、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1927中共三大:1923,广州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1924,广州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内容黄埔军校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北伐战争——动摇北洋军阀统治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第23课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412反革命政变715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蒋介石南京政府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失败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第24课1、南昌起义1927、8、1周恩来、朱德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2、井冈山会师87会议:1927、武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秋收起义:毛泽东向井冈山进军,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朱德毛泽东井冈山会师:中国工农革命军3、三次反围剿胜利,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第25课1、918事变日本的侵略计划1931年9、18柳条湖1932年东北沦陷,伪满洲国建立2、129运动华北事变1935年中共领导129运动,抗日救亡新高潮到来第26课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错误思想: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战术:阵地战,消耗战2、红军长征1934、10中央红军长征1935、1遵义会议:纠正错误路线,成立3人小组挽救了党红军中国革命,是转折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1935、10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10三大红军会师甘肃会宁,长征结束第27课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根源: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最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对一战之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产生影响(美国罗斯福新政,德日法西斯道路)第28课1、1933年罗斯福当选总统2、罗斯福新政内容整顿金融工赈救济复兴工业调整农业完善社会保险改善劳资关系3、特点: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控4、影响:一定程度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社会矛盾,走出经济危机第29课1、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1922年,狂热民族主义,经济萧条2、日本军国主义社会动荡,经济危机过程:1931年918事变1936年226事变,军部统治,正式建立法西斯统治1937年全面侵华3、德国纳粹体制一战后民族复仇情绪,世界经济危机过程:1933年希特勒上台政治上一党专制经济上经济复兴民族政策上排忧主义第30课1、德国扩军:1933年退出国联1935年重建空军,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进驻莱茵非军事区2、1937年三国轴心形成3、英法绥靖政策绥靖政策:妥协退让达到避战求和、祸水东引目的1938年慕尼黑协定,德国吞并捷克苏太德区,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三、天京陷落
1、天京变乱(转折点) (1)原因:居功自傲、名利思想膨胀,严重的内 讧 (2)时间:1856年秋开始 (3)内容 A、杨秀清逼封万岁,韦昌辉大肆屠杀 B、处死韦昌辉,石达开辅政 C、石达开出走天京,全军覆没 (4)影响:太平天国由强盛转向衰落
三、天京陷落
2、太平天国挽救危局的措施 (1)起用青年将领,击溃清军、洋枪队、湘军和淮军的联 合进攻 (2)起用洪仁玕,颁布《资政新篇》 A性质:太平天国后期的一个统筹全局的方案 B内容:主张改革内政,学习西方 C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3、天京陷落:1864.7.19,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1)影响:时间长、范围广、打击中外反动势力 (2)启示:旧式农民战争不是救64年)
一、金田起义
1、太平天国运动的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2、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金田起义(1851.1) 3、太平天国的建制:永安封王,奠定立国规模 4、太平天国定都:1853年3月,攻克南京,改称天 京 5、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1)性质:太平天国的一个纲领性文件 (2)目标: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3)无法实行的原因: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
二、北伐与西征
1、原因:清兵和团练共同镇压太平军 (1)清廷建立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围困天京; (2)各地团练出击太平军:湘军 2、目的:打破清军的封锁,卫护天京 3、北伐 (1)目标:进攻清朝都城北京 (2)结果:失败 (3)失败的原因:孤军深入,后援不继
二、北伐与西征
4、西征 (1)目标:夺回长江沿岸重镇,卫护天京 (2)结果:巩固中游,取得胜利 (3)胜利原因:石达开指挥有方 5、北伐与西征的影响 (1)击溃江南、江北大营,解除天京威胁 (2)太平天国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五分册)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单元核心: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连续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从此,中国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催生了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
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率领太平军,纵横数十年,横扫大清王朝半壁江山。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刺激下,洋务派以“自强”、“求富”相号召,开展了历史30多年的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步履蹒跚的现代化之路。
一、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1.虎门销烟:①起因(实质):根本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紧全球殖民扩张,蓄意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英国走私鸦片促使虎门销烟等禁烟运动的开展。
②危害:经济→白银外流,造成银荒;社会→摧残吸食者的身心健康。
③禁烟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
④虎门销烟:1839.6,林则徐,意义是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也成为了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2.《南京条约》:①爆发:1840.6,以东南沿海一带为主,最后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②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③内容:割XX岛给英;赔款洋银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XX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3.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①五大变化(见2影响)。
②四个积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为资本主义产生创造条件(经济);打击清政府,客观冲击旧体制,动摇封建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变革(政治);惊醒天朝上国观念,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思想);打破闭关锁国,有利于吸收先进,向近代社会过渡(对外)。
③三个开端: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民族XX革命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修约”交涉:①导火线:1856.10,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②实质: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修约要求。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整理(个人原创)综述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虎门销烟(A)清王朝逐渐衰落,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但统治者仍夜郎自大,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却异常迅速。
19世纪前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进行殖民扩张。
19世纪40年代以前,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为了攫取暴利,扭转贸易逆差,英国以其所占领的印度为基地,怂恿不法商人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
美、俄等国也向中国输入鸦片。
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在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人的支持和配合下,发动军民积极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
1839年6月,林则徐将收缴的110多万公斤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一壮举,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南京条约》(B)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42年6月,清政府屈辱求和,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1.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洋银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2.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此后的百年间,在列强的威逼之下,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迭遭破坏,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化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从此,反帝反封建就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8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
三.八国联军侵华结果:《辛丑条约》 (1901.9)
1、签约国及其代表 (1)中:李鸿章和奕劻代表清政府 (2)外:英、法、美、俄、德、日、意、西、荷、比公使 2、内容 (1)赔款: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2)设使馆区:北京东交民巷,各国派兵驻守 (3)拆炮台、驻军:大沽至北京沿线炮台,各国沿线驻兵 (4)惩祸臣、禁反帝:惩“首祸诸臣”,禁反帝性质的组 织 (5)改机构: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3、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讨论:探索与争鸣P42
第8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 条约》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八国联军侵华背景
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经济:各国加大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 (2)政治: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 (3)列强竞争:美国提出对中国“门户开放”(1899年) A、原因:美西战争 B、目的:维护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 C、内容 a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既得利益 b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 D、影响: a扩大美国在华利益 B形成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局面
一.八国联军侵华背景
2、民族矛盾激化,义和团运动兴起 (1)民族矛盾激化 (2)义和团运动(1899-1900) A、主体:下层民众 B、旗帜:扶清灭洋 C、地区:山东、河南、直隶等地 D、矛头:帝国主义 E、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二.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1900-1901)
1、借口:中国“内乱”,危及列强在华利益 2、廊坊、杨村阻击战 3、天津守卫战 4、北京陷落:帝后西逃,仇外变媚外 (1)帝:光绪 (2)后:慈禧 (3)中外联合绞杀义和团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9课 清末新政
一、教学目标1、史实:“预约变法”上谕新政措施五大臣出洋考察清廷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2、史能:(1)比较辨异:清末新政与百日维新的措施之异同。
清末《钦定宪法大纲》与美国1689年《权利法案》对君权界定的差异。
(2)归纳整理:清政府先后推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背景与目的。
(3)分析理解:从清末新政的举措与过程剖析其实质与必然结果。
3、史识:(1)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
新政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预备立宪”的有名无实和“皇族内阁”的政治骗局,暴露了清政府假宪政真集权的真面目,从而使它大失民心,不可避免走向穷途末路。
二、教学要点1、重点: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2、难点:如何合理评价新政措施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导入:庚子年是哪年?“庚子国变”指何历史事件?“庚子赔款”又是怎么回事?1、庚子年:1900年2、“庚子国变”: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3、庚子赔款:1900年(庚子年),义和拳运动在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北方部分地区达到高潮,大清帝国和国际列强开战,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紫禁城皇宫。
1901年(辛丑年)9月,中国和11个国家达成了屈辱的《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也就是中国史称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
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西方人称为“拳乱赔款”(Boxer Indemnity)。
一、原因1、客观原因:经历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
义和团运动在动摇清朝统治的同时招致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深重,《辛丑条约》使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清政府大失民心,无法照旧统治下去,改革势在必然。
2、主观原因:通过改革,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6 课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第6 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一、教学目标1、史实:日本挑起甲午侵华战争大东沟海战北洋舰队覆灭《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反割台斗争2、史能:(1)分析归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2)分析理解:从《马关条约》的内容看条约对中日两国的不同影响以及对远东国际格局的间接影响。
3、史识:(1)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挑起的侵华战争,战争的结局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的程度。
(2)邓世昌等爱国将士英勇抗敌,以身殉国,台湾人民守士杀敌展开反割台斗争。
这些动人事迹充分体现中华儿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的民族气节和优良传统。
(3)甲午战争的成败结局影响了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增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忧患意识,凸现了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思变的历史真理。
二、教学要点1、重点: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对中国的危害。
三、教学过程导入:19世纪70、8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否为国家储备了与列强抗争的实力?为什么?第6 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一、黄海海战1、甲午战争的原因(1)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增强,扩张野心膨胀,将侵略矛头直指朝鲜和中国。
(根本原因)明治初年,日本提出了“大陆政策”,准备先取朝鲜,继侵中国,独霸亚洲,进而征服世界。
从1887年,制定《征讨清国策》,到1892年派间谍潜入中国,绘制地图,做好了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准备。
(2)朝鲜“东学党”起义(1894年,直接原因,侵略借口)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邀派兵赴朝“代平内乱”,日本借口保护使馆和侨民出兵朝鲜,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同时撤兵,日本拒不接受。
战争一触即发。
2、甲午战争的过程(主要战役)(1)丰岛、牙山之战(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牙山口外的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并向牙山的清军发起攻击,挑起甲午之战。
这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史称“甲午战争”。
(2)平壤之战(1894年9月中旬)清军大败,退入国境。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8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
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一、教学目标1、史实:19世纪末列强加大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2、史能:(1)阅读分析:从课文39页的图表中了解信息,明白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对中国的严重危害。
(2)比较特点:从性质、过程、结果等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似点。
(3)讨论评判:义和团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
3、史识:(1)从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史实,进一步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确定“勿忘国耻”,“忧国忧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2)《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沦为完全投靠帝国主义,维护封建统治的“洋人的朝廷”。
二、教学要点1、重点:《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
三、教学过程导入:1、至20世纪初,列强对华发动了哪些侵略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危害(影响)?2、历史上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八国”具体指哪八个国家?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一、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问题1:“甲午战争打破列强在东方的暂时均势,也改变了远东国际关系的原有格局。
”你对这句话有何理解?问题2:甲午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的表现有哪些?(1)经济控制:各国以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倾销商品等方式,加大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
19世纪末,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比例上升(2)政治控制: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形成了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起因:1897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出兵强占胶州湾,次年“租借”胶州湾,并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首开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恶例。
随后,列强纷纷仿效。
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第39页《19世纪末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简表》和《列强瓜分中国示意图》,并谈谈感想。
(完整word版)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总结(上海教材),推荐文档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根本原因: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1842年,清政府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协定关税: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5)附约: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3、《南京条约》的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历史任务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4、《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生庄(后改营旦)、汉旦、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2)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3)外国军舰和商舶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5、《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6、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后定都天京(南京)。
太平天国先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7、洋务运动此时背景,内忧:民众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外患:列强侵略加深19世纪60年代开始,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
8、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
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关。
9、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1)创办军事企业以自强(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1865年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2)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1873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民用企业)。
(3)创办洋务学堂(1862年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4)筹建新式海军以巩固国防维护专制统治(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后又建立了北洋舰队)。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第五分册考纲解读一(下)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考纲解读一(下)第五分册中国史部分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考点1:社会习俗的变革。
(A级)P-91-第一段掌握:①6个内容:发式、服装、称谓、礼节、习俗、女权②服装: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③称谓和礼节的意义:是平等意识的体现,反映了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
P-92 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C级)P-51-最后一段理解:①性质: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②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③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思想: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⑤社会:促使人们社会风俗发生了深刻变化。
⑥外交: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考点2:二次革命(1913年7月)。
(A级)P-92-第三段掌握:①背景:袁世凯在北京任临时大总统,标志:辛亥革命失败,北洋军阀统治开始②导火线:宋教仁被刺案。
③发动者:孙中山。
④开始标志:李烈钧在江西反袁。
⑤结果:失败。
理解:为何称二次革命?考点3:护国运动(1915年12月)。
(A级)P-92-最后一段掌握:①原因:1.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
2.袁世凯复辟称帝,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
②开始标志:蔡锷在云南起兵反袁。
③结果:胜利。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理解:为何称护国运动?“国”的含义?考点4:中国进入北洋军阀割据时期(1916年6月)。
(A级)P-93-最后一段掌握:①北洋三系:皖系——段琪瑞;直系——冯国璋;奉系——张作霖。
②西南两系:滇系——唐继尧;桂系——陆荣廷。
③军阀割据原因:经济上:自然经济;政治上:帝国主义分而治之政策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考点1:《新青年》(1915年9月)(A级)P-95-第四段掌握:①创办人:陈独秀。
②地点:上海(发源地)→北京(中心)③意义: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29课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第29课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经济危机对德、意、日的打击和法西斯统治建立之间的关系;知道德意日三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基本过程;认识到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危机,德、意、日三国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潮的驱动下,选择法西斯道路,急于通过战争摆脱危机。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三个国家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对内对外政策,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民族主义能凝聚本民族力量,抵御外侮,争取和保卫本民族权益,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会导致战乱和倒退;任何民族都应该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应该以对人的价值的高度尊重,彻底清算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民主和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逐步形成的最好的制度和公共生活规则。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的背景2、难点:三个法西斯国家处理经济危机的异同点三、教学过程导入:美国应对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措施是什么?效果如何?对世界有何影响?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同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于己于人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1)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
(2)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特别在舆论导向、劳工运动、权力制衡和发挥人的创造力等方面。
(3)此后,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
第29课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一、墨索里尼政权1墨索里尼政权产生的背景(1)巴黎和会拒绝战胜国意大利的领土要求,引发了狂热的民族主义浪潮;(2)战后意大利经济萧条,社会动荡;(3)墨索里尼发起的法西斯运动得到国王的支持,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1922年);(4)为摆脱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寻求出路。
2、墨索里尼政权处理经济危机的方式和特点(1)方式:组建工业复兴协会(2)特点:以国家垄断的形式,全面干预经济3、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的实质:对内独裁,对外扩张问题:从法西斯政治纲领、主要目标和行动分析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实质?(1)政治纲领:扩张主义,视恢复古罗马帝国为最大心愿。
历史第五分册复习.doc
要求掌握的基本内容第_单元1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条约内容,主要影响。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洋务运动的代表、机构、主要内容、作用影响第二单元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与抗争的表现(历史事件、时间)2.《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影响3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瓜分狂潮、义和团、八国侵华、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的主要内容(见考纲要求)第六第七单元1中国民主革命转折指的是什么转折?(旧民主主义一新民主主义学习西方一以俄为师)2学习西方的思想历程?(洋一戊戌——辛亥——新文化)3从辛亥革命到国民大革命(时间、原因、概况、影响)(二次——护国、新文化——五四——共国一大——北伐)4 土地革命时期(时间、概况、结果)国:政变--- 南京政府易帜---------- 改约国共:起义——根据地——苏维埃——反围剿一长征一遵义中日:九-一八--------- 二-九世界史 20世纪前期20世纪30、40年代 一战:1914——1918革命:1917.11.7十月革命战后:凡尔赛一盛顿体系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调整:1933年罗斯福新政变异:意德日法西斯兴起瓜分狂潮——德占胶州——势力范围租借地熊虎肠日蛙虺 门户开放1937、1939—1945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史第五册知识提纲大事年表 1840 --------------- 1919 -------------- 1949旧民主主义1840——19191840——1856——1861——1894——1898——1900——1901——1911——1915——1919 鸦战 二鸦 洋务 甲午 戊戌八国新政 辛亥新文化五四列强如何侵略?(战争、条约、影响)国人如何救亡?(层次、阶级、影响)1911——1913——1915 ------- 1917——1919辛亥 二次 护国 十月 五四 民族危机: 鸦片战争一南京条约一割地赔款开埠议税一开始沦为一社会性质、经济结构、思想观念变 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天津、北京条约一公开行贿、天经地义一进一步加深甲午战争一马关条约 ------- 二三四五——大大地加深八国侵华——辛丑条约——前进宾馆部——完全沦为 觉醒抗争: 洋务运动——洋务派——总理衙门——军事民用、海军人才——现代化资本主义一旧制度戊戌变法一公车上书——时务报进化论——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思想启蒙改良不通清末新政一废科举备立宪——皇族内阁辛亥革命一 中同盟 一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临时约 一清帝退位袁氏上台——废帝制建民国颁约一民族民主革命一社会性质未变学习西方历程器物----- —制度------- -思想洋务戊戌辛亥新文化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制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制、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新文化派奕曾李左康梁孙陈胡鲁李大事连表(工业革命)两次鸦片战一救亡T太平天国洋最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甲午战争(瓜分狂潮)——救亡飞"戊戌义和牛L八国联军清末羸新民主主义革命191 ——19491921——1922——1923 1924 ----------- 1926——1927 (国民大革命)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国民党一大北伐四一二国共为何如何合作?巴黎和会1919 ------------------- 巨头主张美一威尔逊十四点原则世界领导权法一克列蒙梭打击德国欧陆霸权英一劳合乔治大陆均衡世界霸权凡尔赛和约:1919.6.28国际联盟盟约—国际联盟1920 ------------机构:国联大会理书会秘书处使命:维护和平局限:缺乏制约评价:承前启后殖民性、强权性、局限性国际性、和平性、首创性华盛顿会议1921-1922四国条约-终止英日同盟五国协定-5:5:3:1.75:1.75对美、对英、对日九国公约-门户开放、共同支配山东归还华盛顿体系(亚太新秩序)土地革命1927——1931——1933、1934——1935——1936——1937 起义苏维埃第五次长征遵义会师合作九一八华北七七战后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德和约:领土、殖民地、军事、赔款巴黎和约:对同盟国和约凡尔赛体系(欧洲、西亚、非洲新秩序)罗斯福新政时间:1933-1941特点:国家调控干预主要内容:救济、夏兴、改革调整经济:整顿金融、以工代赈、调整生产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税制改革、劳资关系性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作用:缓解危机、他国示范(承担责任)。
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
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那么历史第五分册都有哪些知识点呢?接下来为你整理了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的背景1、大背景(1)中国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康乾盛世”过后,清王朝逐渐衰落。
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危机四伏。
但统治者仍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需求此时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迅速。
19世纪前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其在远东地区的主要侵略目标。
2、小背景: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1)原因:①1840年代以前,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一直处于入超地位。
为攫取暴利,扭转贸易逆差,英国以印度为基地,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
②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2)措施:①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②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110多万公斤。
(3)影响:①虎门销烟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②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提供了借口二、鸦片战争的过程1、开始:1840年6月,英军到达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
2、结束:1842年6月,中英签署《南京条约》(1)割地:割让香港岛(2)赔款:洋银2100万元(3)开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4)协定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的关税须与英国协商。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1、《南京条约》使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2、社会性质上:此后百年间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册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单元核心概念: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连续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从此,中国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催生了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
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率领太平军,纵横十数年,横扫大清王朝半壁江山。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刺激下,洋务派以“自强”、“求富”相号召,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步履蹒跚的现代化之路。
第1 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一、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和世界(B)国际: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殖民扩张,打开市场中国:清朝统治危机四伏;虚骄自大对外闭关锁国————中国成为侵略目标2、导火线:虎门销烟。
(A)1、鸦片走私的危害: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2、1839年,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这一壮举,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二、《南京条约》1、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B)1842年,中国战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主要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洋银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的关税,须“秉公议定则例”。
(关税协定)3、《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C)(1)社会性质的变化:《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结构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3)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化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务与历史分期的变化:反帝反封建就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的历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5)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
如: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三、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魏源的《海国图志》(A)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修约”交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A)1856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二、《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B)1、《天津条约》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增开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2、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北京条约》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主要内容:《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4、《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1、鸦片战争之后,社会矛盾不断激化,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以传教为名,组织群众,发动太平天国运动。
2、天京变乱之后,太平军在李秀成领导下进逼上海,上海地方官绅与英、法侵略者相互勾结,组织洋枪队,进行抵抗。
3、江南、江北大营覆灭之后,清政府重用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进攻天京。
第4课洋务运动一、总理衙门的设立(A)1、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奕 、文祥,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
2、总理衙门(A)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别称“总署”、“译署”,由奕 担任总理大臣。
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二、从“自强”到“求富”(A)1、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
2、北洋海军为了增强军事实力,自70年代起,开始整顿海防,筹建新式海军,初步建成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三支海军,后又建立了北洋舰队。
3、轮船招商局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三、京师同文馆(A)1、同文馆1862年,在奕 的主持下,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聘请外国人为教习,教授英、法等国文字,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2、幼童赴美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
福州船政学堂也先后派遣三批留学生赴英、法等国学习海军,其中不少人学成归国后成了北洋水师的骨干。
四、洋务运动的原因、结果、影响(B)1、洋务运动的原因(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清政府中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疆吏耳闻目睹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深受刺激。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购置外洋船炮,兴办军工企业。
(3)一些中下层士绅也要求效法西人,取其所长,以求自强,朝野上下,形成了一股倡办洋务的思潮。
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编练新式陆海军,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
3、洋务运动的结果: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4、洋务运动的影响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
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单元核心概念: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民族的命运。
甲午战争后,面对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继续探索救亡图存的出路。
无论是鼓吹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还是以“扶清灭洋”相号召的义和团运动,以王朝自救为目标的清末新政,均以失败而告终。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终结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民主共和的始基。
由此,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1、通商口岸与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A):近代民族资本企业主要在通商口岸,涉及棉纺织、面粉、火柴、造纸、印刷、机器制造、航运等行业。
2、发昌机器厂(A)1869年,铁匠作坊主方举赞在上海开设的发昌机器厂,率先使用车床进行生产。
至80年代成为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2、早期民族工业的特点(B)一方面,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制,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有反抗性;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依赖性。
二、西学传播的主要渠道:A、办学兴教b、翻译西书(江南制造局附设的译书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c、外出留学和游历者回国著述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一、黄海海战:甲午战争的时间及结果(A)1、甲午战争的开始:1894年7月,日本挑起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2、甲午战争的结果:1895年,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二、《马关条约》(B)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1895年4月,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2、《马关条约》的影响(1)对中国:《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19世纪)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引发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对国际局势:改变了列强在远东的原有均势,引起俄、德、法不满,三国干涉还辽。
日本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赎辽费第7课戊戌变法一、公车上书(A)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
从此,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时务报》与《天演论》(A)1、《时务报》创刊于1896年的《时务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
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猛烈批判顽固派的因循守旧,竭力鼓吹维新。
2、《天演论》1897年严复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理论阐述维新变法主张。
进化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百日维新(A)1、开始: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史称“戊戌变法”。
2、内容:政治上,广开言路,改订律法,澄清吏治;经济上,提倡实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
3、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四、戊戌变法的意义(B)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
戊戌政变之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
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
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一、瓜分狂潮(A)1、19世纪末列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租借”胶州湾,并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首开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恶例。
国别租借地势力范围德国胶州湾山东俄国旅顺、大连长城以北英国威海卫、“新界”长江流域法国广州湾广东、广西、云南日本---------- 福建2、“门户开放”政策:(1)背景:当德、俄、英、法、日等国在中国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正与西班牙进行争夺殖民地的战争。
战争结束时,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已经划定。
为了维护和扩大本国在华利益,美国政府向英、俄、德、法、日等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