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制定的两种模式

合集下载

政策制定

政策制定

第五章政策制定政策制定(Policy-making)是政策过程的第一和首要的阶段,是政策科学的核心主题。

何谓政策制定?政策科学文献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理解。

有些政策科学家如德洛尔将政策制定理解为整个政策过程,把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环节称为后政策制定阶段。

大多数政策科学家则对政策制定作了狭义的理解,即把它理解为政策形成(Policy formation)或政策规划(Policy formulation),指从问题界定到方案抉择以及合法化的过程。

我们从后一种意义上来理解政策制定。

本章将讨论政策制定过程的各阶段、环节或功能活动。

第一节政策议程政策制定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它由一系列功能活动或环节所构成。

安德森认为政策形成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公共问题是怎样引起决策者注意的;解决特定问题的政策意见是怎样形成的;某一建议是怎样从相互匹敌的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中被选中的。

①查尔斯·琼斯和迪特·马瑟斯在《政策形成》一文中认为政策形成包括了这样一些问题:政策问题来自何方?如何分清轻重缓急?问题怎样随时间变化?什么人与提案的形成有关?他们怎么做?如何支持提案?体制对方案的形成有何影响?以及出现了什么跨体制因素促成方案发展?等等。

②由此可见政策制定过程包含了议程设立、方案规划和方案的合法化等功能活动环节或阶段,而设立议程是政策制定过程中起始阶段的功能活动。

一、政策议程的种类政策议程实际上也就是政治组织,尤其是国家(政府)确定政策问题的轻重缓急。

社会向政府提出了大量的需要采取行动的要求,而在这成千上万的要求中,只有少量受到政策制定者的注意,那些被决策者所关注并感到必须加以处理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科布和爱尔德将政策议程定义为:“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议程”。

我国学者张金马给政策议程下了这样的定义:“政策议程就是将政策问题纳入政治或政策机构的行动计划的过程,它提供了一条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过程的渠道和一些需要给予考虑的事项。

中国产业政策的两种模式与转换取向

中国产业政策的两种模式与转换取向

I经济中国产业政策的两种模式与转换取向闫振坤摘要:纵观产业政策争议的历程,本质上产业政策分析的终极逻辑在于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 塑造政府和市场的协同机制,“由选择性产业政策向功能性产业政策转换”是众多研究产业政策 学者的普遍看法,但从产业演进的动态视角来看,这种理论指向并不符合产业演进阶段的发展诉 求。

“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在当前产业政策转换的关键阶段既有继承又有批判创新意 蕴,其最终目标仍在于契合产业政策转换阶段的基本特征,努力构建政策信号与市场信号在不同 领域发挥协同作用的模式。

相较原有的选择性产业政策和功能性产业政策要旨,现阶段构建新的 产业政策取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市场调节的方式,加快过剩产能的退出 力度,规避“泛市场化”风险;二是积极构筑完善市场机制、弥补市场缺陷为主体的功能性产业 政策体系,尤其要消除政府主导创新资源配置的传统模式,逐步将产业政策的重点转移到鼓励技 术创新和营造市场环境的路径上来。

关键词:赶超型产业政策;成熟型产业政策;供给侧改革;宏观经济调控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经济特区产业转型与发展机会的社 会分配研究”(项目编号:15DDZONGHE03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海上丝绸之路战略 下东南沿海湾区经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5B儿11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转型期我国产业政策的调整取向研究”(项目编号:000022070130)和“广东省技术创新效率地 区差异的制度成因研究”(项目编号:000022070129)中图分类号:H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7 )01-0037-06—、引言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一直都是经济学领域最 具争论性的话题。

继1994年克鲁格曼发表引发广 泛争议的“东亚奇迹”批评①以来,中国近年来争 议甚嚣尘上的“战略新兴产业产能过剩”@、“政 府微观领域干预过多”等诸多言论都将产业政策的 讨论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政策制定模式

政策制定模式

政策制定模式
政策制定模式是指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和决策过程。

常见的政策制定模式包括以下几种:
1.行政命令制定模式:政策制定者通过行政命令来实现政策目标。

2.咨询制定模式:政策制定者通过咨询专家、学者等来获取政
策制定所需的信息和建议。

3.利益协商制定模式:政策制定者与各方利益相关者进行协商
和谈判,在其利益范围内达成共识以制定政策。

4.民主参与制定模式:政策制定者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讨论
和投票等方式来确定政策制定方向和具体措施。

5.实验试点制定模式:政策制定者通过在局部地区试点实验,
不断调整、修正政策方案,最终达到全国范围的政策制定目的。

6.启示式制定模式:政策制定者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地区或行
业的政策经验来制定相应的政策。

政策制定模型

政策制定模型

政策制定模型
政策制定模型是指政府或决策者为解决特定问题或达成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方法、原则和流程。

它可以帮助政府或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系统性地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政策目标、政策措施、政策工具、政策评估等。

政策制定模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问题定义与目标设定:明确政策制定的背景和目标,界定问题范围,确定政策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和达到的目标。

2. 政策分析与评估: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评估各种可行的政策选项,并预测其可能的影响。

3. 政策制定与实施:在确定最优政策选项后,制定具体的政策方案,包括政策的具体内容、实施细节、时间表等。

4. 资源分配与行动计划:根据政策方案确定资源分配计划,包括预算分配、人力分配等,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

5. 监测与评估: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对政策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政策措施,确保政策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常见的政策制定模型包括有合理选择模型、增量模型、政策过程模型等。

这些模型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从而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两种政策制定模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两种政策制定模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两种政策制定模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①1.3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自上而下政策制定模式描述的是,国家的精英集团通过什么样的过程将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兴趣喜好转化为公共政策。

为便于分析,我们可以将这些过程想像为彼此独立的路径,通过这些路径,政策自上而下地贯通(见图1-1)。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些过程虽有各自的独立性,而且每一个过程都包含一些主要组织机构的专业功能差别,但所有的过程都趋向于纵横交织在一起。

这样,通过每一个过程的运作,精英集团的政策取舍也就得到同步传达沟通。

①节选自托马斯·R·戴伊著,鞠方安,吴忧译.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章第3、4节,P5~17。

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的制定过程始于决定什么事情需要做出决策。

确定或者界定社会问题,即设定议事日程,是自上而下政策制定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那些不被界定为问题的社会状况永远不会成为政策间题,永远不会成为新闻,永远不会引起政府官员的关注。

确定问题是什么比认定解决问题的答案是什么甚至更为重要。

议事日程的设定始于银行家和企业家的会议室里,始于律师事务所和投资公司的起居室里,始于媒体大王的编辑部会议室里,始于基金会和智囊团代理人的聚会里。

先确定问题然后讨论不同的解决方案。

强有力的人物开始琢磨社会问题,如果他们认为有,便接着考虑如何对付它。

精英集团大量的公司社团之间的来往、大量的职业交往、大量的社会接触,都促使精英集团就什么社会状况值得国家关注达成一致。

精英集团的所思所想被传达到各种基金会、智囊团以及政策策划组织之后,政策制定的过程便拉开了序幕。

精英人物们可以直接施加影响或者控制各种基金会的董事会,是这些基金会为政策的研究提供所需资金的来源,例如福特基金会(the Ford),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 eller ),卡耐基公司( Carnegie),斯隆(Sloan),斯凯夫基金会(Scaife),梅隆(Mellon),布拉德利基金会(Bradley),里利捐助基金会(Lilly),以及奥林基金会(Olin Foundations)(参见本书第3章)。

公共政策决策模式

公共政策决策模式

公共政策决策模式公共政策决策模式,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理性主义模式和渐进主义模式。

后来,随着学科发展,产生了旨在融合两大模式优点的混合扫描模式,以及对它们进行超越的垃圾桶模式。

(1)理性主义模式理性主义模式分为全面理性模式(又称纯粹理性模式)和有限理性模式。

全面理性主义模式首先是在经济分析领域兴起,并迅速发展到对人类社会和政治行为的分析。

它假定:人们可以找出整体社会对于某项政策目标的偏好,可以收集所有相关的信息,设计所有可行的备选方案,同时可以准确地预测方案所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这种理性模式可概括为:一位行动者知悉一项问题、设定目标、仔细衡量各种手段,并且根据他所估计的各自优点,参考他所偏好的事务状态,从中加以选择。

全面理性模式实际上是在公共政策研究领域借用了自然科学的实证经验方法,它隐含着两个前提:一是认识论上的前提,理性的个人既然可以“科学地”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也就可以通过同样的努力来认识社会现象以及社会问题;二是社会存在着一致的价值序列,个人偏好可以聚合。

全面理性模式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探索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科学方法,为政策决策带来了某种程度的精确性和严谨性,是十分重要的决策模式。

但是,这一模式是相当理想化的,是一个“非现实的决策模式”。

全面理性决策模式在知识性和实用性两个方面都受到质疑。

在知识性方面,它被认为过分简化了复杂的现实,未能增加对于实际上的政策制定过程的知识。

在实用性方面,信息收集处理、公共问题的成本效益分析等问题都使它被认为在技术方法上是无法实现的。

行为主义学者赫伯特˙西蒙认为,对理性的制约因素,不是简单的可以通过更为仔细的分析能够克服的,或者只在异常条件下突然出现的“偏离”。

这些不足是不可能避免的,而且严重程度足以破坏任何关于“纯粹”理性和利益最大化的观念。

西蒙认为,公共决策在实践中并没有使得效益最大化,决策者只能做到满足自己所设置的标准。

决策者在“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之下,追求的不是最优的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无须再去检视“所有的”可能备选方案。

《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评析

《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评析

《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评析一、政策制定过程分析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强调政策制定源自于政府上层,通过官僚体制自上而下地推广和执行。

这一过程具有明确的层级结构和决策权威,有助于快速和高效地制定政策。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忽视地方实际情况和民众需求,缺乏多元参与和反馈机制。

二、政策目标与结果评估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往往注重宏观目标,可能忽视具体执行中的细节问题。

同时,由于缺乏中下层执行者的参与,可能导致目标与实际执行脱节。

在结果评估上,这种模式通常侧重于短期效益,而对长期影响和副作用关注不足。

三、政策执行与监督机制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下,政策的执行通常依赖于官僚体制中的中下层官员。

由于他们可能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和资源,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折扣现象。

此外,监督机制的缺失或不健全也是这种模式的常见问题,导致政策执行中的不公和不透明。

四、政策制定中的权力关系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强调上层决策者的权威,可能导致下层执行者的权力和利益被忽视。

这种模式也可能加剧政府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权力争夺,影响政策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五、政策制定中的社会参与在这种模式下,社会参与通常被视为次要因素,民众的意见和需求往往得不到充分反映。

这不仅削弱了政策的代表性和正当性,还可能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六、政策制定的合法性与正当性缺乏广泛的社会参与可能导致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缺乏足够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基础。

民众对政策的不了解或误解可能引发抵触和反抗,影响政策的顺利实施。

七、政策制定的效率与公平性尽管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可能在效率上表现出色,但由于缺乏多元参与和反馈机制,可能导致政策偏重于某些利益群体的需求,而忽视其他群体的利益,从而影响政策的公平性。

八、政策制定的未来展望随着社会多元化和民主化的发展,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可能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未来,政策制定过程可能需要更加注重民众参与和社会多元利益的综合平衡,以提高政策的合法性、正当性、效率和公平性。

政策制定模型

政策制定模型

政策制定模型1. 引言政策制定是指政府或其他决策机构根据特定目标和需求,通过一系列程序和方法制定出适当的政策措施。

政策制定模型是一种理论框架,用于指导政府在制定政策时的决策过程。

本文将介绍政策制定模型的基本概念、主要步骤以及各个步骤的具体内容。

2. 政策制定模型的基本概念政策制定模型是指在特定背景下,通过对问题、目标、资源和利益相关者等因素的分析,建立起一种规范化的决策过程。

它可以帮助决策者系统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并最终形成可行且有效的政策。

常见的政策制定模型包括:•墨菲环路模型(Causal Loop Diagram)•等级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政治经济学模型(Political Economy Model)•制度分析模型(Institutional Analysis Model)这些模型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问题。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个典型的政策制定模型——墨菲环路模型。

3. 墨菲环路模型墨菲环路模型是一种系统动力学的政策制定模型,它通过对问题的因果关系进行建模,帮助决策者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该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明确问题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问题的性质、范围和影响。

这包括对问题的定义、背景分析和利益相关者的识别等。

通过明确问题,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政策制定的目标和需求。

步骤二:建立因果关系图在墨菲环路模型中,建立因果关系图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分析问题中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形成一个全面而准确的因果关系图。

这有助于决策者理清问题的逻辑链条和潜在变量。

步骤三:量化变量为了使模型更具可操作性,需要对各个变量进行量化。

这涉及到数据收集、指标选择和数据处理等工作。

通过量化变量,可以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和预测,并为后续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步骤四:模拟和分析在墨菲环路模型中,可以通过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因果关系图进行模拟和分析。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融合的政策设计基于农村发展扶贫项目的经验分析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融合的政策设计基于农村发展扶贫项目的经验分析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融合的政策设计基于农村发展扶贫项目的经验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减贫事业的深入推进,政策设计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政策设计模式在实践中各有优劣,如何将两者有效融合,以更好地推动农村发展扶贫项目,成为当前政策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发展扶贫项目的经验分析,探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融合的政策设计模式,以期为未来的扶贫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将对“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政策设计模式进行简要概述,分析它们在扶贫工作中的主要特点和应用情况。

接着,结合具体的农村发展扶贫项目案例,深入剖析两种政策设计模式在实践中的运作机制和实际效果,探讨它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如何将这两种模式进行有机融合,以更好地适应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自上而下”政策设计模式分析1. 定义与特点政策设计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政策的理念、目标、实施机制以及预期效果的综合规划。

在传统的政策制定模式中,主要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式。

所谓的“自上而下”(TopDown)模式,是指政策由中央政府或权力较高的层级制定,然后逐级向下传达和执行。

这种模式通常具有权威性强、执行力高、资源集中等优点,但也存在缺乏灵活性、忽视地方差异和民众需求等缺点。

相对的,“自下而上”(BottomUp)模式则强调从基层出发,充分听取和吸收民众意见,使政策更加贴近实际、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政策的社会接受度和实施效果,但可能面临资源分散、效率低下等问题。

本文所探讨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融合的政策设计模式,旨在结合两种模式的优点,克服各自的不足。

这种融合模式强调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中央政府的指导和规划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上下联动、协同推进。

政策制定模式范文

政策制定模式范文

政策制定模式范文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政策制定模式:
1.顶层设计模式: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充分发挥决策者的权威和专业能力,通过集中决策、统一规划等方式制定政策。

这种模式通常适用于国家
发展战略及重大政策的制定,政府在顶层设计模式中起到了主导和引领的
作用。

3.市场导向模式: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更多地依据市场和经济规律,充
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政府将政策的制定交给市场参与者来决定,通过
竞争和供需的调节来达成社会目标。

这种模式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政府主要扮演监管者和协调者的角色。

4.公众参与模式: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重视公众的参与,通过
征求民意、开展公开听证会、接受公众意见等方式来获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政府在政策制定中扮演着媒介和组织者的角色,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
声音纳入到政策制定中,以实现决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5.实证模式: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以现实和实证研究为依据,通过调查
研究、实证分析等方式来查明问题的原因、解决方法和政策的效果。

政策
的制定基于实证研究可以减少主观性和片面性,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
客观性。

不同的政策制定模式各有优缺点,具体选择何种模式需考虑政府的执
政理念、国家实际情况以及政策目标等因素。

政策制定模式的选择也会对
政策的效果和执行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合
理选择制定方式和模式,并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进行监测和评估,以便不断
调整和改进政策。

政策制定的其它模式

政策制定的其它模式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二、渐进模式
相反,由于时间、信息和成本的限制,决策者无法对所有政策选项及 其后果进行充分的评估。由于政治的限制,要想清楚确定社会目标和 进行精确的成本-收益计算往往无法实现。 渐进式将现有项目、政策和开支作为思考问题的基础,对新项目和新 政策关注的焦点是对现有项目进行那些改动。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二、渐进模式
• 渐进主义也是一种政治上的权宜之计,只有当争议的问 题是减少或者增加预算,或者现有计划进行微调是,在 政策制定过程中才比较容易达成共识。 • 决策者自身的特点也对渐进模式有影响,很少有人能根 据自身价值最大化标准来行事;而是在“他们找到了一 个有效的办法”后,就会结束自己的搜寻。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案例分析
通过联邦主义走出“财政联邦制” 通过联邦主义走出“财政联邦制”困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政府都有三只手: 一只是受所谓“ 狭隘利益” 政府都有三只手 : 一只是受所谓 “ 狭隘利益 ” 所引导的 掠夺之手” 另一只是受“涵盖利益”引导的“ “ 掠夺之手” ;另一只是受“ 涵盖利益” 引导的“ 扶 助之手”。 掠夺之手掠夺的是企业利益, 扶助之手扶 助之手 ” 掠夺之手掠夺的是企业利益, 助的是私人企业和公共投资。但是, 助的是私人企业和公共投资。 但是 ,政府还有第三只 看得见的手,那就是对市场的干预之手。 看得见的手, 那就是对市场的干预之手。 无论政府在 “ 掠夺”的时候,还是在“扶助”的时候,这只手都 掠夺” 的时候, 还是在“ 扶助” 的时候, 会伸出来。 会伸出来。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三、团体模式

政策制定的两种模式

政策制定的两种模式

漸進模式
漸進主義(Incrementalism): Charles Lindblom認為: • 政策制訂過程中,決策者大都受以往政策與決 策環境的限制,很難突破。因此多半承襲以往 傳統,變更幅度甚小。 • 人類歷史上的重大變動,事實上是無數小變動 的結果。大幅度改變的決策很少,且不易產生 預期效果。 • 因此漸進的改革在政治上事理性的
政治模式
因此,大部分的決策是: • 維持現狀 • 多種政策同時採行,可能相互矛盾
政策制訂的程序
• 界定社會問題 • 訂定政策選項 • 合法化過程:立法、公布、施行細則訂 定、預算編列、政令宣導等 • 政策的執行 • 政策的評估 以上每個程序都牽涉政治的過程
政策制訂的程序
• 以上每個程序都牽涉政治的過程 例如:問題的界定 • 政策制訂可能在以上任何一個程序中斷
政治模式的假設
• 決策者的政治環境使其無法衡量各種不同社會 價值,尤其是弱勢團體的社會價值常無法在決 策程序中」反映出來。 • 決策者的決策未必基於社會價值,可能是為其 自身的目的,例如權力的擴張、地位的提升、 和其他的物質報酬等。 • 決策程序很難將所有不同利益吸納進來,讓所 有的團體或個人都獲得參與。
理性決策模式
要達成以上條件,社會必須是同質一體 的,沒有個別利益團體,且決策者需有 充分資訊,需有預測能力,且有智慧或 工具去計算成本效益。最後,也是最重 要的,是決策環境讓決策者能做理性的 選擇。
限制理性決策的因素
• Unintended consequence:targeted pop. • Spill-over effects:non-targeted pop. • Sleeper effects • 社會價值難以衡量
歷史制度論

政策制定的模式

政策制定的模式

政策制定的‎模式上述政策制‎定的过程尚‎是一般意义‎上的程序,而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区‎以及再不同‎的情况下还‎会形成不同‎的、相对稳定的‎、具体的制定‎程序与步骤‎,于是就出现‎了教育政策‎的制定模式‎。

1.政策制定模‎式的涵义政策制定的‎模式是指政‎策制定的机‎构和人员本‎着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去应对或解‎决面临的政‎策问题。

政策制定模‎式的研究在‎于促进决策‎的合理性和‎目标的达成‎。

现实问题是‎复杂多样的‎,针对不同问‎题制定政策‎,显然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此政策制‎定的模式也‎不是唯一的‎。

有学者根据‎国外戴伊(P.R.Dye)、艾兹厄尼(A.Etzio‎n i)与德罗尔(Y.Dror)的分类和观‎点,将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模式分为八‎类,即理性模式‎、渐进模式、综合模式、组织模式、团体模式、精英模式、竞争模式、系统模式。

下面将就其‎中的三种模‎式进行介绍‎。

2.教育政策制‎定的三种模‎式(1)理性模式(Ratio‎n al Model‎)理性模式指‎政策制定者‎根据一套近‎似完美的、合乎理性的‎政策制定程‎序来制定政‎策。

崇尚该模式‎的人认为,政策制定应‎该有一套程‎序,借此程序,决策者就能‎制定出一个‎有最大净价‎值成效的合‎理政策,即用最小的‎投入(包括时间、人力及其它‎资源)来获取最大‎的收获。

效率是理性‎模式的最终‎目的。

具体来说,理性模式的‎决策过程可‎分为这么几‎个步骤:①确认可操作‎的政策目标‎;②准备完整的‎政策方案;③建立各种价‎值标准及社‎会资源;④预测每一政‎策方案的成‎本与效益;⑤估计每个方‎案的净效益‎情况;⑥比较每个方‎案的优劣次‎序;⑦制定出理性‎和优化的政‎策方案。

虽然按照理‎性模式能够‎制定出最优‎化的政策,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满‎足下列条件‎:知道所有的‎社会价值及‎其相对的重‎要性;知道所有可‎能的政策方‎案;知道每一政‎策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能估计政策‎方案所能得‎到的与失去‎的社会价值‎的比值;能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政策‎方案。

中国政策制定模式分析

中国政策制定模式分析

中国政策制定模式分析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两个模式: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和自下而上的政策制定模式。

(上下来去的政策制定模式)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的特点是,权威机关、政治家集团和政治精英从一个伟大的目标(甚至可能是人类的目标、诸如共产主义制度)出发,科学界定所处的历史阶段,正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政策环境),提出适度的目标和历史任务,为实现目标任务确定法定的行动纲领、行为准则,通过自上而下的执行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目标追加决策的政策制定过程。

如我们党在“文革”结束后,科学界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正确地把握了和平和发展时代特征,提出本世纪末国民经济翻二番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确定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系列基本政策,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行动纲领,并适时调整发展目标和进程,不断修正政策目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

自下而上的政策制定模式的特点是,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从解决基本问题(如民生问题)出发,从不合法到合法,从基层到高层,最后被政治权威、权威机关确认为的政策制定过程。

如安徽四川省基层农民组织面对国家贫穷、集体受困、自已吃不饱肚子的问题,自发的以不合法的隐蔽的形式采取“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自已的”大包干的举措,受到当时省主要领导万里和赵紫阳的鼓励和支持(时有民谚“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后来被中央和邓小平同志肯定,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在农村的重要政策。

中国两个公共政策制定模式的关系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制定实践,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两个模式之间关系的八个先验假设,也可以称之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制定模式的特点。

归纳起来。

主要是指:(1)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2)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大多体现其前瞻性、全局性,往往从理论开始;自下而上的政策制定大多体现在现实性、可操作性,往往从试点开始;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往往从价值出发,自下而上的政策制定往往从利益出发。

两种政策制定模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两种政策制定模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两种政策制定模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①1.3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自上而下政策制定模式描述的是,国家的精英集团通过什么样的过程将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兴趣喜好转化为公共政策。

为便于分析,我们可以将这些过程想像为彼此独立的路径,通过这些路径,政策自上而下地贯通(见图1-1)。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些过程虽有各自的独立性,而且每一个过程都包含一些主要组织机构的专业功能差别,但所有的过程都趋向于纵横交织在一起。

这样,通过每一个过程的运作,精英集团的政策取舍也就得到同步传达沟通。

①节选自托马斯·R·戴伊著,鞠方安,吴忧译.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章第3、4节,P5~17。

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的制定过程始于决定什么事情需要做出决策。

确定或者界定社会问题,即设定议事日程,是自上而下政策制定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那些不被界定为问题的社会状况永远不会成为政策间题,永远不会成为新闻,永远不会引起政府官员的关注。

确定问题是什么比认定解决问题的答案是什么甚至更为重要。

议事日程的设定始于银行家和企业家的会议室里,始于律师事务所和投资公司的起居室里,始于媒体大王的编辑部会议室里,始于基金会和智囊团代理人的聚会里。

先确定问题然后讨论不同的解决方案。

强有力的人物开始琢磨社会问题,如果他们认为有,便接着考虑如何对付它。

精英集团大量的公司社团之间的来往、大量的职业交往、大量的社会接触,都促使精英集团就什么社会状况值得国家关注达成一致。

精英集团的所思所想被传达到各种基金会、智囊团以及政策策划组织之后,政策制定的过程便拉开了序幕。

精英人物们可以直接施加影响或者控制各种基金会的董事会,是这些基金会为政策的研究提供所需资金的来源,例如福特基金会(the Ford),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 eller ),卡耐基公司( Carnegie),斯隆(Sloan),斯凯夫基金会(Scaife),梅隆(Mellon),布拉德利基金会(Bradley),里利捐助基金会(Lilly),以及奥林基金会(Olin Foundations)(参见本书第3章)。

公共政策制定模式及我国的模式选择

公共政策制定模式及我国的模式选择

公共政策制定模式及我国的模式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102)所谓公共政策制定,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就某个公共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应的政策目标、政策方案,并经过严格的论证后,确定最后方案的过程。

从政策科学在西方学界兴起以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和分析政策制定,以期改进政策制定的方法,并制定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好的政策,由此也产生了不同的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式。

常见的两大类模式,一个是“综合型”与“反综合型”模式,另一个是“开放式”和“封闭式”模式。

一、公共政策的逻辑及制定原则(一)公共政策制定的逻辑所谓公共政策的逻辑,即是要回答公共政策为什么会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公共政策是市场经济下的一种应然选择。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行政成本可能比较高,尤其当许多不同活动集中在单个组织的控制之下时更是如此。

由此,由政府直接管制并强制性地规定人们必须做什么或不得做什么,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减少交易成本的有效途径。

因此,公共政策是一种在市场、企业的社会成本很高的情况下的现实选择。

[1]多重利益冲突、多种价值目标混杂是公共政策产生的主观状态。

现实社会中存在诸多利益群体,以及由此产生的多个价值目标,这其中就存在一个均衡的问题。

这是公共政策之所以要存在的主观因素。

多重规律互动和制约是公共政策存在的客观基础。

社会是一个动态系统,其中的各因素均受到与之相关的各种规律的影响和制约,这既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又对社会更好的运转提出了高要求。

这构成了公共政策产生的客观环境和条件。

[2](二)公共政策制定应遵循的原则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相对独立性,为了使政策制定更加合理、公正和有效,并更能反映社会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制定至少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正义性原则。

正义是公共政策本身所追求的最重要的价值目标,关系到社会凝聚力、民众对政府及相应制度的信任程度,以及社会稳定。

正义性原则不仅要体现在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参与层面,还要体现在制定程序及其所代表的利益诉求上。

政策制定模型

政策制定模型

政策制定模型
摘要:
1.政策制定模型的定义和重要性
2.政策制定模型的分类
3.政策制定模型的实际应用
4.政策制定模型的优缺点分析
5.我国的政策制定模型现状及发展方向
正文:
政策制定模型是指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用来指导和规范政策制定的一种模型。

它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政府或其他组织更加有效地制定政策,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

政策制定模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经济学理论的政策制定模型,如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公共支出模型等;另一类是基于社会学、政治学理论的政策制定模型,如利益集团模型、精英模型等。

政策制定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帮助政府或组织预测政策的效果,评估政策的可行性,避免政策的负面影响,提高政策的实施效率。

比如,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可以帮助政府确定一项政策的成本和效益,从而决定是否实施该政策。

政策制定模型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比如,模型的建立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如果数据或信息不足,模型的预测结果可能会出现偏差。

此外,模型的预测结果也受模型本身的假设和限制的影响。

我国的政策制定模型现状是,在一些领域已经建立了一些有效的政策制定模型,但在一些领域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模型体系。

【公共政策分析】_政策制定的模式和影响因素

【公共政策分析】_政策制定的模式和影响因素

接上
n 利益集团的政治影响力和投入的政治压力决定着 公共部门是否接受利益集团的影响以及接受的程 度,但公共部门有充分的自主性进行决定。
n 决策权和影响权是现代政府政策制定体制中既相 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两个基本的权力要素。
n 公共部门决策者也是一个有利益偏好的利益群体, 当没有开放的、多元社会利益集团的影响时,公 共部门的政策就可能成为实现某个官僚集团利益 的工具。公共部门这个公共权力机构就可能异化 为实现特权利益的工具,成为社会的祸害。
n 一些国家的非执政党一般称为反对党或在野党。他们的目的 往往首先在于推翻现政府,由自己取而代之,因此常常是集中 力量对政府进行攻击,从而大大影响公共政策。非执政党通常 是指挥有关党员和舆论机构向政府施加压力。不管各党使用什 么样的手段,但是必须注意到当今各国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 由政党影响或直接制定的。
8-2 政策制定的模式和影响因素
n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由于公共政策对象和政策制定者所 处环境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多变性,使众多的相关因 素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n 为了准确、迅速地制定出公共政策,人们根据制定政策 的长期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从复杂的政策相关因素及 其关系中抽象出主要的因素,形成在政策分析时可供参 考的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也就是政策制定模式。
n 渐进决策模式也有其缺点。普遍的观点认为,渐进模式较 适合稳定的比较安稳和变动不大的环境,但一旦社会条件 和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需要对以往的政策做出大幅调整, 甚至需要抛弃以前的政策而重新确立新的政策时就显得消 极保守。
(四)综合决策模式
n 综合决策模式是国际著名政策研究学者德洛尔提出的一种政策 分析模式,这一模式是力图发扬理性决策模式和渐进决策模式 的合理性而避免其缺陷。

试论政策的两种类型

试论政策的两种类型

作者: 王学杰
作者机构: 中共湖南省常德市委党校
出版物刊名: 湖湘论坛
页码: 95-95页
主题词: 层次划分;农业政策;工业政策;规范型;部门划分;数量分析;特定历史阶段;实施手段;
政策研究者;研究方法
摘要: 在实践中,我们已有多种政策的划分方法,如按层次划分则有总政策和具体政策,按部门划分则有工业政策和农业政策等等。

我们认为,如果进一步对政策作科学意义上的分类,则可把政策分为规范型政策和实证型政策两种类型。

规范型政策是一种用来调动或者约束社会力量,以实现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路线而规定的行为准则;实证型政策则是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采取的对策。

两类政。

政策制定的名词解释

政策制定的名词解释

政策制定的名词解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政策制定成为了重要的社会管理工作。

政策制定是指政府、组织或者个人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行动、规定和指导原则,旨在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运行机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政策制定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政策制定的过程与关键概念。

一、政策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或组织针对特定领域或问题制定的一种行动准则或行为指导原则。

它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方面所采取的行动的总称。

政策的制定通常涉及利益平衡、资源配置和决策权力等问题,旨在指导和推动特定领域的发展。

二、政策制定过程政策制定过程是指从问题发现到政策实施的整个过程,包括问题鉴定、政策分析、政策选择、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等环节。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通过政策调研、专家咨询和社会参与等方式,共同参与决策,以确保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三、政策制定的原则政策制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满足各方利益的平衡。

其中包括:1. 公平性原则:政策制定应追求公平和正义,平衡各类人群的权益,避免特定群体的利益受损。

2. 可行性原则:政策制定应考虑到现实条件和可行性,确保政策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3. 健康发展原则:政策制定应关注长远利益,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4. 公众参与原则:政策制定应充分尊重和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加强社会参与,增加政策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四、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实施效果、影响及其合理性进行全面评价的过程。

它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旨在了解政策的成效、问题和不足之处,为政策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政策评估通常涉及数据采集、分析和社会反馈等综合手段,以科学客观的方式评估政策的效果。

五、政策工具政策工具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类手段和方法。

不同类型的政策常常需要采用不同的工具来达到预期目标。

常见的政策工具有经济手段、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等。

政策工具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政策目标相结合,以实现最佳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漸進模式
漸進主義(Incrementalism): Charles Lindblom認為: • 政策制訂過程中,決策者大都受以往政策與決 策環境的限制,很難突破。因此多半承襲以往 傳統,變更幅度甚小。 • 人類歷史上的重大變動,事實上是無數小變動 的結果。大幅度改變的決策很少,且不易產生 預期效果。 • 因此漸進的改革在政治上事理性的
Hale Waihona Puke 政治模式的假設• 決策者的政治環境使其無法衡量各種不同社會 價值,尤其是弱勢團體的社會價值常無法在決 策程序中」反映出來。 • 決策者的決策未必基於社會價值,可能是為其 自身的目的,例如權力的擴張、地位的提升、 和其他的物質報酬等。 • 決策程序很難將所有不同利益吸納進來,讓所 有的團體或個人都獲得參與。
政治模式
因此,大部分的決策是: • 維持現狀 • 多種政策同時採行,可能相互矛盾
政策制訂的程序
• 界定社會問題 • 訂定政策選項 • 合法化過程:立法、公布、施行細則訂 定、預算編列、政令宣導等 • 政策的執行 • 政策的評估 以上每個程序都牽涉政治的過程
政策制訂的程序
• 以上每個程序都牽涉政治的過程 例如:問題的界定 • 政策制訂可能在以上任何一個程序中斷
台灣的國民年金發展
傅立葉 2010-1-5 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
政策制訂的兩種模式
• DiNitto, D. M. and Dye, Thoma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1983, Social Welfare: 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
「完全理性」的不理性
諾貝爾獎得主Herbert A. Simon指出: 一個完全理性的決策程序是很耗時和昂 貴的。而決策者並未將這些成本計算在 內,其對決策的改善,可能不及為此目 的所做的投資。
有限的理性模式
Bounded Rationality: 決策者不在追求最高的效益,而在追求 大致上可以令人滿意的效益,也就是差 強人意的效果。這是在有限資源(包括 資訊、分析工具…)下的妥協。
歷史制度論
• 先前政策制度會對後來政策制度的發展 產生形塑的作用 • 先前政策制度所累積的經驗、知識、組 織、文化、及人民對政策的理解與想像 • 先前政策制度對社會(利益)團體的分 化、結盟、與衝突所產生的制約性影響 • 「路徑依賴」的假設
從以上觀點思考 台灣的國民年金政策發展
國民年金內容請參考附件
政治模式
• 對理性模式的反動 • 採取衝突的觀點看社會問題 • 認為政策制訂基本上是一個政治過程, 這個過程決定“who get what, when and how?” • 決策的中心是衝突,是因為社會價值分 配產生的衝突
政治模式的假設
• 社會沒有一致的社會價值,只有個別團體或個 人的價值,而這些價值常識互相衝突的。 • 社會成員對問題無法有共同的定義,對某些人 而言是問題,對另一些人可能是利益。 • 社會價值和其成本是無法衡量的。 • 決策者無論有多麼先進的技術,也無法預測各 種政策選項的效果或計算其成本效益。
理性決策模式
要達成以上條件,社會必須是同質一體 的,沒有個別利益團體,且決策者需有 充分資訊,需有預測能力,且有智慧或 工具去計算成本效益。最後,也是最重 要的,是決策環境讓決策者能做理性的 選擇。
限制理性決策的因素
• Unintended consequence:targeted pop. • Spill-over effects:non-targeted pop. • Sleeper effects • 社會價值難以衡量
政策制訂有兩種模式:
– 理性模式 – 政治模式
理性模式
理性:
此概念由經濟學而來,在社會科學中指人類能 清楚認知行動的目標,並訂定所有行動選項, 然後根據「功利」(utility,亦即獲利減去成 本所得的純利)的大小,選擇最佳的行動選項。
理性決策模式的假設
• • • • • • 社會大眾對問題有共同的認知 所有社會價值必須陳列出來並加以衡量 所有解決問題的方案都被陳列出來並加以考慮 每一種政策選項的成本及效益都被充分瞭解 決策者必須計算每一政策選項的成本效益比例 決策者必須選擇淨價值最高的政策選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