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研究综述
中国公共政策研究评述
中国公共政策研究评述[摘要]本文通过对近6年来发表于《中国行政管理》上的公共政策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分析近年来关于公共政策有哪些人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做着怎样的研究。
通过评估我国公共政策研究现状,一方面了解我国公共政策研究取得的成果,对目前的研究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反思公共政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寻未来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公共政策;研究评述;中国行政管理1 问题的提出“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是近十多年来在中国新闻媒体、书刊杂志、政府文件上出现频率较高的术语。
公共政策作为公共行政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在社会处于变革和转型时期所进行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往往是名词概念出现在前,真正的研究、实践在后。
虽然“公共政策”一词在人们口头上和书面中已经使用了一些年,但是在中国真正的公共政策研究才刚刚起步,就连有关公共政策的学科定位和自身概念在学界还存在着模糊认识;至于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这些具体的环节上,学者们的争议则更多。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公共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
关于“公共政策”,有哪些人在研究?都说了些什么?主要采用哪些方法进行研究?本文试图解答这些问题从而探寻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发展方向。
2 样本来源及指标设计2.1 样本来源本文对公共政策研究的评述选取的刊物是《中国行政管理》,选取的时间段为2004—2009年。
剔除了非学术性的书评、会议综述等文章后,最后所获得的总样本量为70篇。
需要说明的是,样本的选择标准是论文具有明显的公共政策学学科取向或问题取向,即主要从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判断是否符合样本要求而非标题中有“公共政策”字样。
《中国行政管理》是目前我国行政(公共)管理学科唯一大型综合性权威学术月刊。
其理论成果反映了目前我国公共政策研究的较高水平,从中我们可以对中国目前公共政策研究的现状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2.2 指标设计基于评估的需要,本次评估设计了一些具体指标,包括:(1)论文发表年份。
公共政策分析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关 于 公 共 政 策 分 析 的 理 论
( 1 ) 国外相 关 理 论 拉断书尔作为公共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提出了 “ 功能过程理论 J I ’ ,这
中的价值分析 ,把握价值分析的客观性与科 学性 ,从 而能够很好地 促进 政策 目标确立的科学化。 追求公共政策的科学性 、合理性是政府锟 I 定公 共政策的重要 目标之 在许多政策制定的实践中发现 ,坚持科 学与价值 相结合 的原 则 ,把 公众利益和社会发展作为政策 目标 ,是一切公共政策制定的根本 出发点 和落脚点 。公共政策被称为 “ 公共 ” 的原 因来 源于 公共 政策 目标 的公 共性 ,但是在实施的过程 中很多没有考虑到民众的利益 ,就违背 了政策 的 目标 ,达 不 到 预 期 的 效 果 。 四 、关 于 公 共 政 策 分 析 的 执 行 公共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有偏差 ,提高公共政策执行 的效率是 公共政策执行学者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引起公共政策执行偏差 的主要 原 因源于政策执行 的主体 。高建华在研究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 主体因
随着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理论的 日益现代化 , 公 共政策分析成 为一 个热门研究领域 ,在实际的操作 过程中 ,人们不 只是把 公共政策分 析限 制于方案的选择过程 ,它还与公共政策制定 、执行等有紧密 的联系 ,公 共政策分析不仅为政策的制定提供 了相关依据 ,而且 这~概念本身 包含 了 “ 理论基础—分析方 法一政策 目标一效 果评估 ” 这 样一个 过程 。通 过对这个过程 的分 析,人们 可 以很好 地对 公共 政策 作 出全面 评价 和判 断。通过 中国知网查阅了相关文献 ,目前关于公共政策分析 的文献 近 1 O 篇 ,其 中代表性期刊论文 6篇 、学术论 文 2篇 、著 作 2篇 。总体 而言 , 上述文献是从 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公共政策析 的理论作 了思考 ,他对戴 维 ・ 伊斯 顿的理论进行修正 ,认为 “ 公共政策 的本质 不是对全社 会 的价 值分配 ,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旨在为本国或本地区的行政机构、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等的社会公共行为提供规范性、指导性的方向,以此来达到缓解社会矛盾、预防社会暴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政策执行的目的,从而为人民提供一个良好、有序的社会环境。
公共政策的表达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
公共政策制定从程序上讲,包含目标确立、政策方案设计、评估论证方案与抉择四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阶段或环节。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盈利性组织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有质的区别,并且过程呈现复杂多样、动态的特征。
一、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1.政策输入机制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策科学界逐渐形成了理性模式和渐进模式两种政策制定过程分析模式。
理性模式从最初的过于理想化的理性分析模式经过创新后发展为以赫伯特·西蒙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有限理性分析模式。
渐进分析模式包括两种决策模式:多元决策模式和精英决策模式,美国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中国,由于政策制定是在社会结构分化程度偏低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而且大部分的制定政策的任务都不能被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结构来承担,大都是政治系统中的政治精英按照自己所认为的政治发展走向来确定政策制定的内容。
因此,就呈现出一种“内输入”的政策制定特点。
2.公众的参与性公共政策制定的最根本的受众目标就是人民群众,公共政策从开始的信息采集到政策分析再到政策制定与执行,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与公众对将要制定的政策进行沟通与协调。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形成了重大政策的形成一定要和群众通过自上而下而后又自下而上的过程来反复沟通、实践、修正。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就曾说过:“群众既制定政策,又执行政策”。
也正是因为共产党对民意、民心的重视,以及对群众路线的坚持不懈的贯彻执行,才会出现党、军、民一条心开创并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新面貌。
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综述
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综述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综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 xxx指导老师 xxx摘要:公共政策是解决公共问题的方案,更是政治主体的意志表现。
而公共政策执行则是政策过程的重要部分,也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
无论多么完善的公共政策,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都无法达到政策目标。
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现状,对公共政执行中的问题、影响因素、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简要评述,进一步探析该领域今后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国内外研究现状;公共政策执行问题;对策建议Review of studies on policy implementationStudent majoring in Labor & Social Security Hongbo LiTutor Meirong WangAbstract:Public policy is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e public, but also a political subject the will of the performance. The public policy execu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licy process, also is the key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goals, is the only way to policy objectives into reality. No matter how perfect public policy, didn't get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can achieve policy objectives. This paper comb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the research status of public policy execution, problems of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fluence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briefly reviewed,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 in this field.Key words:policy implementation;th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blem;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一、引言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公共政策的执行则是实现政府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必经之路。
论公共政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论公共政策分析的文献综述摘要:在这个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公共政策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并且成了社会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程序化制定的政策就更能符合社会生活和公众情感的需要。
程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规范政府行为的经常性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现实有效的主要途径”。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包括分析可行性、专家论证、防范风险、严格责任制等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环节。
政策分析的程序在政策制定和政策评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基本步骤包括界定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搜寻备选方案、预测方案结果、选择政策方案、评估政策效果等。
然而,在目前的公共政策实践中,随着一些功能环节的缺失,科学合理的政策程序并未被完全确立起来。
因此,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分析阻滞政策执行的因素、完善改进措施是改进公共政策的必要环节。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制定程序、政策分析一、公共政策概念界定及评述公共政策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不同的研究者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主要观点可概括为如下:(一)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先生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制定的并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这一定义主要是从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角度对公共政策进行界定,对理解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它很不全面,政策制定的人不只限于政治家。
其次,执行政策的人与不仅限于国家公务人员,还应包括一些政治家、司法人员和有关群众。
最后,公共政策的表现多种多样,如政府的大型计划、政治首脑的讲话和指示等。
(二)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维尔在创立政策科学时曾提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这一定义强调了公共政策的设计功能和目标取向,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理性的政策制定通常会有科学的论证和合理的程序。
但是,行动计划和方案难以涵盖所有的公共政策。
(三)罗伯特·艾斯顿在《公共政策的思路:对政策领导的研究》一书中指出,“从广义上讲”,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构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研究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公共政策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有许多因素需要考虑,包括政府、民间组织、个人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政策目标的合理性等等。
本文将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进行研究,探讨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一、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府实施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其中包括政策目标的合理性、政策分配的效率与公正性等等。
此外,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政策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公共政策的目标是制定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政府制定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进步。
政策目标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行性是政策制定的两个基本前提。
一方面,政策目标应该符合社会和经济的实际情况,并且应该考虑到长远的发展和变化趋势。
另一方面,政策目标也需要充分考虑社会成本和效益,尽可能地提高政策的实现效率。
其次,政策分配应该同时考虑效率和公正性。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合理地分配公共资源,使其可以被最有效地利用。
但是,在分配公共资源时,政府也需要保证公正性。
消极的效应发生时,反而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阻碍。
二、公共政策的执行制定政策是开始,而落实好每一项政策才是真正完成的目标。
一旦政策得到制定,需要政府好好的措施以确保它被有效地执行。
由于政策本身可能会受到许多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以下是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三个重要问题。
第一,政策执行需要清晰的责任分配。
政策的成功执行依赖于责任的清晰分配和承担。
政府需要根据合理的政策目标把任务分配给不同的机构,以确保每个机构都有清晰的责任和承担责任的义务。
合理的责任分配也增加了政府在运营政策执行时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第二,政策执行需要专业化、专业人员以及系统化的方法。
为了实现政策执行的目标,政府需要为之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招聘和培训专业人员,并彻底优化操作的流程。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研究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研究一、引言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问题和公共利益所做的决策,旨在引导社会走向更好的方向。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政府重要的职能之一,旨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众福祉。
本文将探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研究。
二、公共政策的制定1.政策制定者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政策制定者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机构、利益集团、专家学者、媒体、公众等。
政府机构是最重要的政策制定者之一,政府部门对议程制定、政策设计,以及实施和评估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利益集团是影响政策制定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强大的议程推动和影响力。
专家学者是政策制定中的第三方,其在政策研究、意见反馈以及政策评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媒体也是政策制定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们可以影响社会公众的态度和信念。
2.制定程序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议程设置、政策设计、实施和评估。
议程设置是指政策制定者确定的要解决的问题或政策目标。
政策设计是指制定方案和详细计划,以实现政策目标。
实施是指将政策落实到行动计划中,并分配资源以支持实施。
评估是指对政策的结果和影响进行评估,以确定它们是否达到了政策目标。
3.制定挑战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因素都可能对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
此外,制定过程中的政治和制度环境、利益集团的压力、资源分配中的争议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政策的制定。
三、公共政策实施1.实施者公共政策的实施者包括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社会企业和市场力量等。
在政府机构中,责任最大的是政策实施部门,他们通常拥有实施政策所需的资源、权力和工具。
非政府组织在公共政策实施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非营利组织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向政府提供信息和建议来影响政策制定和实施。
社会企业是一种特殊的非营利组织,其经营模式的特殊性使得它们能够在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中发挥作用。
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和经验
其次,集权造成行政程序复杂化,常常是一个简单的政策问 题,下级需要请示上级,上级需要请示中央,行政效率在 “公文旅行”式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大大降低,导致有些政策 制定出来后就已过时。再次,权力过分集中,地方政府没有 足够的自主权,在权责不清的情况下,一些行政主体对于有 利可图、易出政绩的政策问题争相处理,而对于棘手的问题 则相互推委。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等现象就不可 避免,政府官员的短期行为也就比比皆是。如我国重复建设 经历三阶段:第一阶段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各地竞相上马以 彩电、冰箱为代表的家电制造业。第二阶段贯穿于上世纪90 年代,汽车、钢铁成为投资热点。第三阶段从2000年开始到 现在,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为代表的高科技 领域。危害:占用大量的土地、资金等资源,造成巨大浪费; 造成企业和项目小型化、分散化,降低产业竞争力;一些地 方滥用优惠政策,造成国家财政收入流失;增加金融风险, 加大经济动荡的可能性。《经济学消息报》曾经发表题为 《薄熙来为何种草不种树》的文章抨击政府决策中的短期行 为。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随着党和政 府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意识的逐步增强,随着 科学发展观的逐步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的政策失误 会越来越少,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制定过程模式:
1.机构 制度模式 机构—制度模式 机构 制度模式。这个模式以美国政治学家戴伊为代表, 他认为:无论何种政策体系,政府权力机构都是公共政策的 制定者和执行者;而那些规范政府权力机构的各种制度都必 然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方式和执行方式,影响着政策选择、 政策内容和政策结果。 2.集团模式。以美国政治学家莱瑟姆为代表。这个模式假 .集团模式 定:现代政治实际上是各个利益集团为影响公共政策而展开 的一系列活动;政府的作用只在于平衡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 利益。 3.精英模式 精英模式。戴伊和齐格勒于2001年出版了《自上而下的 精英模式 政策制定》一书,揭示了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 于人民”与实际上由掌管政权的少数人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 悖论,公共政策本质上总是统治阶级的政策。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研究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研究一、引言公共政策是指国家层面或地方政府为了满足人民日常生活或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或实施的各种方案和政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长期性。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进行深入研究。
二、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指根据社会需要及政策制订流程,调研政策信息及数据,最终形成有关方案的过程。
1.政策制订流程政策制订流程是指制订公共政策的步骤和程序。
一般包括问题鉴定、立项、方案研究、政策制定、政策检查、决策、论证、星座和派工等环节。
政策制订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和重要性都不可忽视。
政策制订需要重视问题的准确定位和对解决问题的深入分析。
2.调研政策信息及数据政策研究需要整合社会的资源和信息,收集不同领域的数据、研究和分析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深入调研关键的问题、方向以及各方面的约束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有效机制,从而逐步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质量和成效。
3.形成有关方案政策创新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提起最为关键的环节,需要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新的事实和情况,制定优化政策,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有益贡献。
方案的成型离不开科学的决策流程,同时也要注重中央和地方的分权,做到权责分明,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且公正合理的决策机制。
三、公共政策的执行公共政策的执行称为政策实施,是指将政策制定文本转化为现实行动的过程。
政策执行决定了政策的有效性和延续性。
1.政策执行过程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需要依据政策制定文件,按照过程推广和实施,必须依据过程推广实施,通过政策的各种措施,促使政策顺利落地。
政策执行要实现从实施机构内部到外部各方面的组织分工、工作协调、人员培训、工作考核等工作,确保重要的环节不出现意外。
2.政策执行效果政策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政策的执行质量和有效性。
政策执行好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关系会存在良性循环,生产、销售、股票市场等会带来积极的效益。
论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论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或达成公共目标所制定的计划和措施。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涉及到政府、社会、市场等多个主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政策制定的流程、政策实施的问题和政策评估的重要性三个方面探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一、政策制定的流程政策制定的流程一般包括问题鉴定、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四个阶段。
(一)问题鉴定问题鉴定是政策制定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问题鉴定的重点是发现社会存在的问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并对其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
只有深入剖析问题,并找出其根源,才能更好地制定解决问题的政策。
(二)政策制定政策制定是政策制定流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政策制定的核心。
政策制定需要明确政策目的和范围,并建立相关的政策制定机制,制定出符合国情和实际情况的政策。
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要注意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集体智慧,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度。
(三)政策实施政策实施是政策制定的核心任务之一。
政策实施的重点是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和执行体系。
政策实施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组织和管理,制定相关的政策配套措施,确保政策具有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与此同时,政策实施也需要加强信息公开和舆情引导,为政策实施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四)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政策制定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政策制定的最后一个环节。
政策评估的核心在于对政策执行效果和影响进行客观地量化和分析,以评估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从而为下一轮政策制定提供数据和依据。
二、政策实施中的问题政策的制定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政策能否被有效地实施。
政策实施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包括:(一)政策理解的问题政策往往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有时难以被正确定义和理解。
一些政策的目的和原意可能会因为实施者的个人理解和解读而偏离本意,导致政策执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二)政策执行缺乏统一标准政策执行中缺乏明确的执行标准,不同地方、不同部门对政策的执行方式和具体实施措施会有差异,甚至出现扭曲甚至偏离原意的执行方式。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研究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研究第一章:引言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政府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公众的利益和生活质量。
在不同阶段,政府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制定和调整公共政策,以达到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具有复杂性和难度性,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协调一致,还需要各个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成为了政策制定和执行者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和难题。
本文将从公共政策制定的概念、过程和实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深入理解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本质和规律,为政策制定和执行者提供科学指导和实践意义。
第二章:公共政策制定的概念与特征公共政策制定是指政府或政府机关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机制,制定聚焦于公共利益的政策。
公共政策制定具有以下特征:(1)政纲性:公共政策制定通常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和利益,具有政纲性和战略性的特征,是政府治理的重要方面。
(2)专业性:公共政策涉及到的领域和问题十分复杂和专业,要求政策制定者具备专业性和科学性,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的政策。
(3)参与性:公共政策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需要政府、市民、企业、学术界等多方面的参与和协作,才能制定出符合公共利益和社会期望的政策。
第三章: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公共政策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政策议程设置:政策议程设置是公共政策制定的起点,通常由政府、利益代表、媒体等提出,政策制定者需要筛选和确定优先考虑的议题。
(2)政策制定: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制定的核心环节,政策制定者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和需求,收集、分析和评估各种信息和数据,制定出符合政策目标和利益的政策。
(3)政策实施:政策实施是政策制度生命力的体现,政策制定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政策实施方案,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4)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政策制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政策制定者需要对政策实施结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以调整和完善政策。
公共政策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公共政策的制定及监督一:公共政策制定的发展趋势政策制定机制由政策制定的体制、程序、方式、主体等多种因素构成。
我国现有的公共(一)公共参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公民参与是当前政治学、公共行政与公共政策等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根据美国政治学家马克.彼特拉克的观点:“公民参与是民主的希望。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公民参与及相关研究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按照学者伯纳的观点,主张公民参与到过程治理过程中,这是根植于美国政治学的杰佛逊思想传统。
“杰佛逊倡导以地方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的政府,它对公民负责,并且他认为公民冷漠对公民的健康是危险的。
”只有通过公民参与,社会公众才具有影响政府行为的机会。
而这也是保证政府政策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政府的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其公共管理的根本宗旨只能是为人们服务,这种服务的主要途径是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
而其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征询广大人民的意见。
公民广泛参与政策的制定的必不可少的,有着其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论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中李学余强调:公众参与是公共政策本质属性———公共性的内在要求, 是政治民主化、行政民主化发展的需要, 是治道变革———政府治理工具选择转变的需要, 是增强党和政府合法性的需要, 公众参与可以弥补政府决策的有限理性。
(来源:《广东行政学院学报》第16 卷第6 期2004 年12 月)。
王宁在《关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思考》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民主的发展、全球化的国际形势等, 都要求我国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实现更多的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具有必要性,其具体体现在:1、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我国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2、公民参与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是正确制定公共政策的客观需要 3、公民参与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4、公民参与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是对权力实现监督制约, 防止腐败的有效途径。
关于公共政策的评估文献综述
关于公共政策的评估文献综述一、国内研究综述(一)、关于公共政策评估内涵的研究1、政策评估,是一种对既往公共政策发生的全过程总结行为,又是一种对未来政策有指导意义的政治行为。
因为其会影响到公共利益,需要对已经执行的政策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其造成的影响并得到有价值的反馈,从而促进诞生新的合理的政策。
就像当初陈振明所提出的观点,公共政策评估是一种政治行为,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标准,评估主体进行价值判断,针对政策的效率、效果、效益等方面,旨在取得这些方面的相关信息,为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提供依据。
12、简单说, 政策评估、评价是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定、衡量、检验。
当然也有更加技术化的表达:“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 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等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 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 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23、公共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政策科学研究将重点放在政策制定环节上, 认为公共政策的根本问题是对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
当代政策科学将公共政策视为包括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调整的系统, 重视对包括政策评估在内的政策科学的各个环节的研究。
34、谢明总结了当前学术界关于公共政策评估内涵最主要的四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公共政策评估是针对政策方案进行的评估,评估的焦点集中在政策的预期结果,即人们通常说的前评估;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共政策评估是针对政策环节的评估,主要侧重政策内容的阶段性分析,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阶段评估;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全过程的评估,是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政策项目形成到实施的整个过程)的功能性活动,即人们通常说的过程评估;第四种观点认为,公共政策评估是针对政策实际效果进行评估,是发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活动,即我们通常说的后评估。
45、徐家良也给公共政策评估下了定义:“公共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目标群体需要、价值、机会和程度的活动。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分析与实践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分析与实践公共政策是政府制定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指令或计划。
政府基于政策分析和不同利益方之间的谈判,将政策导向具体干预措施的执行中。
这个过程涉及到政策制定的不同阶段,包括问题定义、议程设定、政策设计、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等环节。
本文聚焦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分析与实践,探究政策制定的基本框架、问题和挑战,并提供一些成功经验的分享。
一、政策制定框架公共政策制定是一个多方利益、多参与者的过程。
政府可能在决策过程中参与、社区、业务、政策专家或学者也可能参与进来。
政策制定过程应是一个协商、透明和公正的过程,也必须符合民主原则。
制定公共政策有许多步骤,其中一些远离公众视线。
政策形成的关键指标有时间、变革、支持、配合和柔性,而其中的处理涉及到多个层面。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应当在问题表述阶段展开,这一阶段的导向是问题发现和问题识别,然后是案例分析和研究,接着是决策支持,最后是执行和检测。
二、政策制定问题公共政策制定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具有挑战性,需要仔细分析和解决。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分歧政策制定涉及到多个利益方,因此不同的意见被提出来,并且由于不同的利益被披露出来,制定政策的过程变得十分复杂。
(二)政策制定反应滞后公共政策制定有时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确立,这是因为不同利益方之间的制约和约束以及政治和经济的因素等。
政策的实施需要某些时间,因此政策制定和实施之间的时间差异可能导致政策制定不能适应新变化。
(三)预算不足公共政策制定的执行和检测需要预算。
预算不足甚至没有预算会给政策制定过程带来巨大的困难。
(四)政策执行和监督困难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个常见问题是缺乏有效的政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这可能会导致政策的效果不佳,缺乏透明度和界定。
三、成功经验分享尽管政策制定过程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但是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分享。
以下是几个例子:(一)利用社区的力量社区组织和居民可以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作用。
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公共政策执行研究是政治学、公共管理、法律等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公共政策在执行实践中的过程、机制以及结果等方面。
本文将对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分析其研究现状、关注点和趋势,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公共政策执行研究概述公共政策执行研究源于对政府实践的探究,政府实践是构成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础和核心。
公共政策执行研究涵盖广泛,主要包括政策执行的主体、执行过程及其机制、执行结果和效应等方面。
政策执行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公共组织、社会力量等,其执行过程和机制主要包括授权、监督、评估和改进等环节,执行的结果和效应则涉及社会经济、政治、行政等领域。
公共政策执行研究体系架构上,主要涵盖政策执行指导理论、概念模型、政策执行也详细阐述国家、政府、社会、市场等角色,对标准化管理、财政管理、绩效评估等方面进行重要探讨,适用性广泛,研究领域包括政策执行效率、公共服务质量、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执行成本效益以及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环境等因素。
二、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现状公共政策执行研究一直是政治学、公共管理、法律、经济学等领域的重要分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管理的不断改革,公共政策执行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
目前,公共政策执行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学者们通过关注执行的主体、执行的过程、执行的结果等方面,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公共政策的执行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从政府部门的执行角度,学者们探讨了政策执行的授权、监督、评估和改进等机制,以及政府部门在政策执行中的角色、职责和能力等方面。
从公共服务的角度,学者们探讨了公共服务的质量、效率、成本效益等问题。
从利益相关方的角度,学者们探讨了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需求反馈等问题。
同时,公共政策执行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研究方法不够成熟,难以准确地评估政策执行的结果和效应。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非常复杂,政策执行的主体、执行环境和执行过程也十分复杂,因此需要更加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研究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研究第一章引言公共政策制定是政府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政策的制定涉及到政府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领域,是政府施政的重要体现。
但是,同时,公共政策制定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更加突出和复杂。
因此,本文将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第二章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府行为的基础,它反映了政府在不同领域中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
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议程设置、政策制定和政策评估。
1.议程设置议程设置是指政策制定为解决公共问题而着手考虑该问题的整个过程。
议程设置的特点是:明确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统一意见与利益。
在确定议程时,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反馈,这有助于确立政策制定的方向和范围。
2.政策制定政策制定是将议程所进行的方案以具体政策文件形式完成的过程。
政策制定者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和反馈,利用技术分析和社会调查等方法,确定政策的内容、目标和实施措施。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如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以确保政策能够实现。
3.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制度中重要的环节,也是制定政策的关键。
政策评估主要指对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价和调查。
政策评估的结果可能引起政策的调整和改进,从而使政策的执行和效果更加成功。
第三章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策制定后,开展具体实施步骤的全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会面临许多的问题和挑战,如预算不足、制度不完善等。
1.预算不足预算不足是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问题之一。
预算不足会影响政策的质量和效果,使得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很多不稳定和不确定问题。
政府应注意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合理预算,确保可行性,以确保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
2.制度不完善制度不完善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另一关键因素。
缺乏合适的制度设计和完整的管理制度将会导致政策执行的不成功。
政府应注意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管理,以确保公共政策的正常推进。
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研究
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研究第一章序言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现代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
随着科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人们在生产、生活、环保、社会服务、人权平等等各个领域都有不同需求,政府需要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满足公众的需求,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因此,如何制定及实施公共政策,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学者研究的重点。
本文主要将从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制定流程、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以及其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是指政府在公共领域对公众进行管理和干预的一种手段。
其本质是政府为了整个社会和谐、公正、平等而进行的决策与行动。
制定公共政策时,政策制定者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方向,参考社会民意进行制定,使公众满意。
第三章公共政策制定流程公共政策制定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议程设置、政策分析、决策、实施、监督和评估。
A.议程设置议程设置是指政策制定者选取并确定议题,将其纳入到政府的议程中。
议程设置既考虑到国家、地区和民众对政策的需要,也考虑到立法程序、相关部门、财力等因素。
B.政策分析政策分析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环节,从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对政策的依据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可行的政策方案。
政策分析需要依据客观、科学、和合法的原则来进行,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C.决策决策阶段是政策制定的关键阶段,需要政策制定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然后对政策进行正式的决策和批准,确保政策能够得到执行。
D.实施实施阶段是公共政策落地的重要环节,政策制定者需要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安排,确保政策可以顺利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政府需要明确责任和任务,协调资源,提供服务,从而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
E.监督与评估公共政策实施后需要对其进行监督与评估。
监督是指政府监察机构通过各种手段确保政策的执行情况。
评估是从政策的目标、效果、成本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可以为政策的后续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
解读现代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解读现代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在当今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教育、医疗到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每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都经历了复杂而严谨的过程。
那么,现代公共政策究竟是如何制定的呢?首先,公共政策的制定始于问题的识别与界定。
这就好比医生看病,得先找准病症,才能对症下药。
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显而易见,比如交通拥堵;有些则相对隐蔽,比如某些地区的教育资源不均衡。
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如民意调查、数据分析、专家研究等,来发现和明确这些问题。
同时,还要对问题的性质、范围、严重程度以及影响进行准确的评估和界定。
一旦问题明确了,接下来就是设定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的设定要具有明确性、可衡量性、可实现性、相关性和时效性。
比如,如果要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政策目标可能是在未来一年内,将高峰时段主要路段的平均车速提高 20%。
目标不能过于模糊或不切实际,否则政策的实施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
在设定好目标之后,就进入了方案的设计与选择阶段。
这就像是在众多的解题方法中挑选出最合适的那一个。
设计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的可用性、技术的可行性、社会的接受程度等。
可能会提出多个备选方案,然后通过比较和评估,权衡各个方案的优缺点,最终选择出最优方案。
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和权衡。
方案选定后,接下来就是政策的合法化。
这意味着政策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程序的要求。
在我国,政策的合法化通常需要经过特定的决策程序,如政府常务会议的审议、人大的批准等。
只有经过合法程序批准的政策,才能具有权威性和执行力。
政策制定出来了,并不意味着工作就结束了,还需要进行政策的执行。
政策执行是将政策方案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这是政策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
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和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保障政策的顺利实施。
同时,要做好资源的调配和管理,确保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政策的执行。
新时期的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研究
新时期的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研究公共政策是现代社会中政府与社会相互作用的重要形式,也是促进社会发展与改进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
在新时期,在传统公共政策的基础上,需要更加注重因地制宜、立足实际、促进共同发展,才能达到最佳的制定与实施效果。
本文将就新时期的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提高公共政策的积极作用。
一、公共政策的背景及意义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政策在政府治理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成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民生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而在新时期,公共政策的意义更加凸显。
一方面,新时期面临的社会问题更加复杂,如环保、医改等,需要更加优质的公共政策来解决;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与公民参与度增加,为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动力。
二、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特点在新时期,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具有以下特点:1.因地制宜。
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居民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制定公共政策也需因地制宜,因企施策,细化政策。
2.立足实际。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立足于具体问题和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避免将一揽子政策套用到所有问题上。
3.促进共同发展。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发展,帮助减少社会贫困和不公问题的出现。
三、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问题在新时期,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也面临着各种问题。
其中,一些重要问题包括:1.调研不足。
公共政策制定的基础是充分调研,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如时限压力或预算限制等原因,政策制定者可能会忽略某些重要信息或者视野过窄,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
2.实施不到位。
某些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着效率低下或者资源匮乏等问题,需要加强监督与整合以提高实施效果。
四、优化公共政策的建议鉴于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优化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措施:1.加强社会参与。
政府应加强与社会组织与公民的协作,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反馈,以促进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浅谈当代中国政策过程_鄞益奋
外,同时还有政治参与、政治沟通和政治监督等具体 合,形成双轨执行系统。这一执行系统跟中枢系统一
过程。但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在政策过程中处于核 样,也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其中包
心地位,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探讨当代中国的政 括:党、国家和军队的行政官僚机构,以及它们所控
策过程。
制的大众传媒系统;初级单位的管理机关;各种群众
有待提高。主要原因在于:
两者的互动必须服从统一的前提,决策过程和
)*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 %
执行过程首先都要服从于国家意志。在这个前提下, 出执行领域。这样,形成党政双轨执行系统,造成执
才能允许两者互动关系的存在。“政治与行政的统 行权力整合度的不足。
一,表现于政治对行政的必要控制。”&#% ’ 现代社会
议程一般可分为公众议程和正式议程两种。公众议 的整合程度。如果党政间执行功能不能取得一致,执
程是指一种利益要求或社会问题引起公众的普遍关 行效率就低。其次,行政权力整合程度的削弱,还在
注而建立政策议程的过程。正式议程则是由政府决 于中国行政体系的矩阵组织结构的存在,地方行政
策者积极关心或密切注意使特定的社会问题进入政 机构和人员都要同时接受来自条条和块块两方面的
而多变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决策时未能预料到的
信息系统是帮助决策机构和决策者作出正确决
新问题,这就要求执行人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 策的辅助机构。当代中国决策有各种各样的信息来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适当的政策变通,将原则 源渠道,本文拟把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也
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归入到信息系统中。 “人大和政协的立法和决策的功
%、政策过程ຫໍສະໝຸດ 能目前还是形式的,而其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第2期(总第80期)Vol.11No.2General No.80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PETROLEUM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XINJIANG 2010年第2期NO.22010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研究综述洪园(云南大学,昆明650091)作者简介:洪园(1983—),女,广西南宁人,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是政府运用其所掌握的政治权力,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对全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我国理论界从不同的学科视野和角度对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做了大量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本文就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研究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406.17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重新认识和科学总结过去重大决策的严重失误,克服决策体制的弊端、决策过程的无序性以及决策手段的落后性,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成为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所谓公共政策是指公共权威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指定和选择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规范和指南。
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核心。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委托执行者,应从确保公共利益的基本点出发来制定公共政策,加强和完善公众决策参与机制,保证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更加明晰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一、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现状研究我国理论界从不同的学科视野和角度对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做了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可以发现,理论界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研究成果还不算很丰富。
公共政策制定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对整个政策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一项政策制定的正确与否往往是其实施成败的前提。
许多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公民要求参与决策的意识逐渐增强,我国的公共政策体制已经向现代化的政策体制逐步迈近,譬如参与的形式逐步多样化、逐步推行政务公开等等得到了实现,但现代化的政策决策体制并未最终确立起来,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
经笔者梳理,就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现状研究作如下综述:对于公众参与程度的研究,何祖洪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公众作为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与的意识和要求也随之增强。
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公众参与的意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引导公众有序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推进政策民主化、科学化,提高决策水平,已成为现代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小玉,高沛煊,刘兰兰认为,近年来,科技不断进步使传播手段日益现代化,促进了法律知识的普及,公民的民主观念明显增强,参政自觉性不断提高,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利的内部条件。
关于参与方式的研究,谭颖、颜世磊指出,目前我国公民进入政策系统的方式大致有参与选举活动、听证会、信访、社会组织活动、政党活动以及利用网络、媒体等中介工具表达意见,通过这些制度性参与和非制度性参与等形式,公民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降低了决策风险,有利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但是,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还存在着障碍性因素。
”梁巨龙叙述道,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正式渠道有两个:其一,人民通过选举人民代表和推荐政协委员的方式参与政策规程;其二,党和政府开设的来信来访、各种不定期的座谈会等等。
周丽君、张凤军认为,总的说来,目前我国政策制定过程呈现一种“内输入”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引下,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变化主要表现为由政治运动式参与向分配性、利益性参与发展,由单一的官方参与渠道向多样化民间参与渠道发展,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发展。
实践中表现为水电涨价听证会、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评定中的问卷调查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公众参与。
中国特色的公众参与正步入健康有序的轨道。
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公众参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
二、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问题研究以人为本、社会公正、和谐稳定等都是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然而,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偏离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的现象。
当前我国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贾金臻指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公共决策信息失真,偏离公共原则;二是违反程序导致决策失误,损害公共利益。
我国的行政体系普遍存在着权力过大、闭门决策的问题。
没有监督和制约,没有听证和预审,在决策制定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超越权限决策,是无法保证公共利益的。
三是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偏颇,违背公正原则。
一些垄断性行业,比如民用航空和电信业出台违背市场规律的垄断性政策谋取部门私利,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以保护主义为价值取向,制定出一些损害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这些都是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偏颇,违背公正原则的客观体现。
谭颖、颜世磊分析了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还存在着障碍性因素。
其一,政府和公民对公民参与的认识存在误区。
政府在促进公民参与的主动性不强,公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甚至造成了公民心理上的政治冷漠和对政府的不信任。
其二,公民组织发育不成熟。
部分公民组织管理欠佳、自律性差、监督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利益表达组织化不足,公民对民间组织的认同度低,影响了公民通过民间组织参与政策过程的积极性。
其三,制度化缺失。
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是由政府精英代替人民进行利益的整合与表达,尽管很多地方政府和部门都鼓励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但这都是以非制度化的形式出现的,并没有法律上的制度保障。
罗琳娜指出,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公共政策系统及机构方面存在缺陷。
如党政政策的权力职责划分不甚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的政策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的党政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有待加强;民间的政策研究组织不仅数量少且功能不全;地方某些部门仅仅将政策研究组织作为一种摆设,根本不能发挥作用。
二方面公共政策研究系统的软件条件落后。
人员分配不合理,合理,此外,国家对于政策研究人员不够重视也直接造成了一些优秀人才的流失。
三方面公共政策的逆境研究分析不够。
我国在公共政策的逆境研究中也同样遇到问题,汶川地震是对我国公共政策在逆境下的执行的一个很好的考验,虽然尽可能地挽回了灾区人们的生命,但其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公共政策学者研究探讨。
梁巨龙将公民政策参与的困境分为:一、主体性困境,表现为公民缺乏参与意识。
二、渠道性困境。
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正式渠道有两个:其一,人民通过选举人民代表和推荐政协委员的方式参与政策规程;其二,党和政府开设的来·4·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研究综述第2期信来访、各种不定期的座谈会等等。
第一种渠道具有周期性和不完备性,公民不能确保人大代表切实代表选民的利益需求,且缺乏对人大代表的制约和监督。
第二种渠道有助于公民表达自身的利益需求,但缺乏相应的强制力,使公民的利益表达流于形式。
三、信息性困境。
具体为政策信息缺乏导致公民政策参与的缺失和政策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障。
四、组织性困境。
很多利益代表组织实际上具有官方或半官方的特性,不能充分代表民意,造成了公民在政策参与中陷入多重困境。
三、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对策研究关于解决公共政策制定过程问题,理论界多从加大行政主体公共意识的培养、完善公民参与决策的制度和机制,通畅利益表达渠道、增强公民意识和能力,营造和谐参与氛围等方面提出对策。
顾兴华认为,解决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失败问题的对策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保证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
强化公共决策信息系统,提高决策信息的完备程度,尽量减少政策本身的缺陷;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实现决策过程的程序化;加强对政策制定主体的监控;还要加强对政策制定过程的监控。
二是实现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
政策制定要强调公民参与,一些政策研究、咨询组织的作用,进一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和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对政策制定过程的监督。
三是规范决策程序,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来规范、约束决策行为。
四是提高政策制定主体的素质。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两项措施:一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确保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进入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并不断更新。
二是健全在职培训和研修制度,促使政策制定者在任职期间不断学习和提高。
谭颖、颜世磊指出,促进公民参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而政府的作用要体现在制度完善方面以及提供各种技术支持,用制度构造一个民主参与的氛围,用技术方法实现参与,实现四个“要”。
一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根本途径。
应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覆盖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增加农民、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代表人数,还应提高人大代表的直选层次和采取人大代表自由竞争的方式;二要完善听证制度是实现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技术性保障。
扩大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建立健全行政听证主持人制度,增强听证参与者遴选的有效广泛代表性,鼓励公民参与,调动积极性,使听证制度不流于形式。
三要培育成熟的公民社会。
政府应切实帮助各种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抓紧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政策,改善公民组织成长的制度环境。
公民组织本身要注重提高素质,增强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公共意识。
四要现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
我国政府要通过法规促进各级政府和部门尽快的推行电子政务,要善于利用网络和其他手段的结合,如网上调查与实地调查的结合、网上咨询和听证会的结合等等。
何祖洪认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推进公众参与上,也应该从培育公众的民主法治意识,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信息公开,扩大公众的知情权、加强公众参与的制度化、程序化建设、为公众参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重视并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等方面着手努力。
与其他学者不同的是,作者还提出,要建立公众参与的资金保障体系。
公众不是全能专家,因此需要请专家来做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公众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和相关的专家咨询费也需要政府来开支,因而建立公众的资金保障体系,是实现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有一些学者,如王丽忠、刘振宇提出公共政策制定的路径中,依托“赛博”模式,建立电子政府应当予以推广和实践。
“赛博”模式是一种利用网络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包括各个领域的专家在内的志同道合的人们以会员的身份不断交流自己掌握的信息,广泛征求别人的意见,并通过咨询随时获取必要的信息。
同时政府也可通过“赛博”模式提出政策方案,且创造向民众做必要的解释和说明的机会。
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式和程序还有多种多样。
除立法机关代表制度外,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包括允许公众旁听会议制度,议会辩论日志出版制度,议会活动全程实况转播制度,议会网站制度等)、听证会制度,院外游说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公民请愿和公民投票制度都是实现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基本制度,以上的制度方式已经在国外一些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并证明了其合理性,我国可以根据国情和当地实际对其进行借鉴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