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复习》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
3、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纸条。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导入,创设情景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2、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测量统一长度(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2、(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镇、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复习》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复习》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长度单位复复内容】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页至第10页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研究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复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观念,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知道1米=100厘米。
2.技能目标: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情感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引导学生复线段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
复重、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难点:通过同学的合作,度量物体的长度,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复准备】多媒体课件、纸条、直尺、米尺复过程】一、复铺垫,激趣引入通过学生身边的熟悉事物引入,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复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二、整理知识,建构网络一)自主疏理再现知识老师通过提问让学生自主疏理再现知识,包括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线段有哪些特征等内容。
二)交流完善,优化建构在交流中完善知识,优化建构。
例如,让学生回答1厘米到底有多长,通过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距离表示1厘米,以及生活中有哪些1厘米长的东西等问题,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三、巩固练,拓展应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巩固练,拓展应用。
例如,让学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用刻度尺画线段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归纳总结,提高思维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提高思维。
例如,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观念,并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复习课(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复习课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能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活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1. 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
2. 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1. 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2. 解决实际测量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铅笔、书本、桌子等,请学生们用语言描述这些物品的长度。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地表示这些物品的长度?从而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
二、新课内容1. 复习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米、分米、厘米。
2. 讲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等。
3. 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
三、巩固练习1. 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共同提高。
四、课堂小结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方法。
2. 强调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用尺子测量家中一件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在实际操作环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但在练习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换算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们的学习效果较好。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8)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P1—P2教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动手操作,体验统一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教师提示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学具准备。
每组有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各若干个。
2、要求量一量数学书有多宽。
3、指导比一比、量一量的方法。
4、学生动手比一比、量一量。
5、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1)选一级汇报。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去量的?用了几个东西?(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问:你们都是量数学书的宽,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小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得的结果不一样。
(2)全班同学汇报。
提问:通过测量数学书的宽,为什么用1角硬币去量都有7个那么长,用曲别针去量都有5个那么长,用三角形学具去量都有4个那么长,用方木块去量都有15个那么长?根据你们刚才的测量,从中你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3)教师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6、看书P1观察左下图,用不同颜色,大小一样的方木块量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口述:不管是什么颜色的方木块,大小一样,量得数学书的宽都是15个木块那么长。
二、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测量要求:请同学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手指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汇报提问:你用什么东西去量?量什么?有几个那么长?教师从中找出标准不同,数量相同的东西。
如没有,引导学生看书。
3、看书P1右下上图。
提问:数学书的宽有几个曲别针那么长?(5个)铅笔盒的长有几把小刀那么长?(5个)提问:它们都有5个那么长,那能说明数学书的宽与铅笔盒的长是一样长的吗?你能说出理由吗?4、看书本插图。
提问:桌子有几支铅笔那么长?(4支)铅笔盒的长有几把小刀那么长?(5把)桌子和铅笔盒比,哪个长?提问: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呢?提问:用我们手中的各种不同的东西去量物体的长度,能真正比出、量出物体的长度吗?为什么?提问:你们能想出一个好办法量出物体的长度吗?学生看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共4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共4课时)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本单元共有4个课时,分别是厘米、毫米、米和千米。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是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了解厘米、毫米、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长度单位换算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
2.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长度单位卡片、实物模型等。
2.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向学生介绍厘米、毫米、米和千米这四种长度单位,并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同时,教师讲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
3.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用尺子测量教具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然后,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并给予评价。
4. 巩固(10分钟)教师发放长度单位卡片,让学生进行分组游戏,通过卡片找出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游戏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教案2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理解“米”和“厘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米”和“厘米”计量长度;–能够简单将长度单位进行换算。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测量的方法发现长度单位的差异;–提供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概念;–通过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米”和“厘米”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长度单位计量长度。
2.难点: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测量尺、米、厘米的标尺等。
2.教学媒体:黑板、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某物的长度,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的长度单位。
2. 学习新知识•讲解“米”和“厘米”的概念,并通过实物和标尺等工具展示;•让学生动手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以加深理解。
3. 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练习。
4. 巩固•设计各种游戏和习题,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概念,学习如何使用这两个长度单位计量长度,还进行了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练习。
希望大家通过课后的复习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练习;2.自己找一些物体,用正确的方式测量它们的长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这两个长度单位进行计量。
在课后的复习中,继续巩固所学知识,做到知之于行,运用灵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共4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共4课时)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并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
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比如知道一些物体的长度,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长度单位概念。
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较强,对于新事物充满好奇,愿意尝试。
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和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测量工具、实物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长度单位练习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熊过生日”的故事,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如厘米、米,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
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参照物,体验长度单位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测量工具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测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人教版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精选11篇)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人教版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案篇1[设计理念]: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
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数学书第3页例2和练习1的1-3题。
教学目标: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教具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
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2.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3.认识角的概念;4.进行角的初步认识与运用。
二、教学准备1.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2.教学课件;3.课堂练习题;4.彩色画板、尺子、直角三角尺等教具。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长度单位的认识1.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的长度物体(如铅笔、书桌、教室等),让学生感受不同长度单位的概念;2.概念讲解:介绍厘米、分米、米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3.练习与检测: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的认识。
第二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1.复习:回顾厘米、分米、米的概念;2.换算讲解:教授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如厘米和分米的换算等;3.练习与检测:设计相关换算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第三课时:角的初步认识1.引入:通过展示不同角度的图形,让学生感受角的概念;2.角的基本概念:介绍角的概念、角的顶点、边等基本概念;3.角度的度量:教授角度的度量方法,让学生了解角度的度量方式。
第四课时:角度的应用1.角度的应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角的应用;2.角的简单应用题:设计简单的角度问题,让学生进行角度计算的训练;3.总结与复习: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对角度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2.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何,是否能积极参与?3.学生对长度单位和角度的掌握情况如何,是否需要加强训练?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长度单位和角度的知识;2.设计一些有趣的角度计算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角度,增强对角度的理解。
以上是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的详细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开展相关教学。
1.认识长度单位整理和复习(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教案:认识长度单位整理和复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的意义。
2. 常见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 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1. 长度单位的意义。
2. 常见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四、教学难点1. 长度单位的意义。
2. 常见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如铅笔、书本、桌子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物体的长度。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长度吗?长度是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长度是用来表示物体长短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等。
2. 新课内容(1)长度单位的意义展示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些长度单位的意义。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是多少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米等于10分米,1分米等于10厘米。
(2)常见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如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等。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演示如何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吗?测量时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将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起点,直尺要放平,读数时要垂直于直尺。
3. 巩固练习让学生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测量出这些物体的长度吗?测量时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注意直尺的放置和读数方法。
4.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长度单位的意义、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初步掌握
了测量的一些基本方法,并且知道这4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4个长度单位以及1毫米、1厘米、1分米和1米的表象,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动手制作长度单位复习图
来巩固这4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最后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训练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目标】
1、巩固分米和毫米这个单元的知识,帮助学生把所学的毫米、厘米、分米和
米这4个长度单位的知识系统化,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乐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复习图、课堂练习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引导学生回顾旧知
学生整理,汇报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全课总结
1。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9)
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48)
年级
二年级
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P7及练习一第8、9、10、11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 13 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
环节二
让学生猜测。
指名回答,说想法。
教学课件
的积极性。在认识厘米的时候,先呈现给学生1厘米的表象,再让学生说见过的大约1 厘米长的物体,如田字格的宽,食指的宽,图钉的长等,加深对1厘米表象的认识。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认识尺上的刻度0
由于学生带的尺子规格不同,演示的尺子又距离比较远, 因此花的时间比较多,以致后面的练习进行地比较仓促。及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环节三、
写在括号里。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
(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
第二幅图长 4 厘米,对吗?
(对,7厘米-3厘米=4厘米。)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
环节三、练习拓展
环节四.课堂小结htt
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 1
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3.做一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10)
1长度单位◎教学笔记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内容教科书P2~3例1、例2、例3,完成教科书P4上面“做一做”和P8“练习一”中第1、2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刻度尺,5厘米长的纸条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选出身高不同的两名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画一下。
你们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用手比画高多少或矮多少,也有的学生能说出具体高几厘米或矮几厘米,只要学生说的在合理范围内就行。
师:“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的身高,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认识古代人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师: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来看看古代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
(课件出示教科书P2例1的情境图)◎教学笔记师:观察这些情境图,同学们能说一说图中的人们是如何测量物体长度的吗?学生自由发言。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量石头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
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1拃、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
师:现在我们就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师:课桌的长是几拃?【学情预设】学生可能量出有4拃、5拃。
师:老师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学情预设】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1拃的长度不同,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26)
1.4认识线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1、掌握线段的特征。
2、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
学生:学生尺。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
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
)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引导学生观察说出: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互动新授1、教学例6(认识线段)。
1)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不是。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一下子看不出长短。
)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
(学生拉直毛线。
)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板书课题。
)3)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拉直,现在呢?(是线段。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4)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
1.专题复习《长度单位》(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专题复习长度单位教学准备学情分析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第一学段,我们应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了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2.教材分析教材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材提供的内容作为参考,开展贴合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结合尺子认识“米”“厘米”。
通过活动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工具从整体上来说,因为二年级学生普遍六、七岁,以形象思维为主;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在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积累习惯、迁移习惯,希望可以结合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加深长度单位的理解。
2.通过比划、判断、交流,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的表象,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需求。
3.综合长度单位的知识,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复习重点:利用思维导图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总结、整理复习难点:建立起长度单位的表象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师:第一单元我们学习已经结束,我们在长度单位的知识海洋中遨游了一圈,这节课我们一起梳理和复习一下本单元的知识吧!2.板书课题:专题复习长度单位【设计意图:通过提取关键字,制作成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为以后让学生学习用思维导图总结数学知识点奠定基础。
】二、自主梳理,初制导图(一)课前布置,自主完成思维导图(二)小组合作梳理1.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将本单元的知识初步整理,总结成了思维导图,请大家拿出自己的思维导图,组长组织交流任务一,根据思维导图回忆一下本单元的内容。
老师会根据每一小组讨论的情况,选择最认真的一组上台展示。
2.展示小组作品①生进行展示。
师:还有别的小组想要进行补充的吗?师:你能评价一下他们的展示吗?(三)师生共同合作梳理,板书三、借助导图、链接典例(一)知识点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师: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在直尺上0到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除了它,还能怎么表示1厘米?生活中食指的宽、铅笔的宽、图钉的长一般是1厘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内容】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页至第10页的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观念,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0厘米。
2、技能目标: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情感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引导学生复习线段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
【复习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难点:通过同学的合作,度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复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条、直尺、米尺
【复习过程】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