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先秦诸子思想的特点和价值;•掌握王好战的哲学思想,能够分析王好战的战争哲学和政治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王好战的哲学思想及其在战争和政治领域的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和当今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使其更具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三、教学过程A. 导入环节1.观看视频:《我是士兵》,引发学生对于战争和军事领域的思考。
B. 渗透环节1.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阐述各国之间的战争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2.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通过讲解《庄子》、《老子》、《孟子》等先秦诸子的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其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3.王好战的哲学思想:探究王好战的哲学思想特点和其在战争和政治领域的应用,分析其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C. 迁移环节1.现实应用:分析王好战的哲学思想在当今国际关系和政治实践中的应用,探究其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2.个人思考:学生可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和经历,探究王好战的哲学思想对于自己的启示和指导。
D. 还原环节1.思考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王好战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情况,并通过展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2.教师点评:对于学生讨论的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于王好战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估1.课前问卷:了解学生对于先秦诸子及王好战的了解情况和兴趣度。
2.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课后体验:引导学生思考王好战思想对于自己的启示和指导,并撰写体验感想。
4.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材;2.相关教学视频和文章。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先秦诸子思想的特点,掌握王好战的哲学思想并实现其应用于战争和政治领域的方法和方式。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选取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中的“战国纵横家”部分,旨在通过对王好战思想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王好战思想的渊源。
2.掌握《强法》《自立》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要点,理解王好战的立场和观点。
3.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比较的能力,探究王好战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王好战思想的渊源和背景,把握其与周、汉思想的关系。
2.理解《强法》一文的主旨和要点,以及其中关于法律的观点。
3.理解《自立》一文的主旨和要点,以及其中关于人的自由和价值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1.通过对《先秦诸子选读》中“战国纵横家”部分的介绍,呈现战国时期政治、文化、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2.通过《历史上的今天:公元前475年,少年已不再是太子》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对先秦诸子的思想产生的影响。
第二课时:《强法》的分析和比较1.让学生先阅读《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强法》一文,并让他们在读完一遍之后,思考以下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王好战提出的法律观点是什么?–王好战对于“仁”、“礼”有何评价?2.分组讨论并汇报答案,班级共同归纳答案,形成对王好战思想的初步理解。
3.对王好战的法律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究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三课时:《自立》的分析和比较1.让学生阅读《先秦诸子选读》中的《自立》一文,并提出以下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王好战对于人的自由和价值的观点是什么?–王好战对于“仁”、“礼”有何评价?2.分组讨论并汇报答案,班级共同归纳答案,形成对王好战思想的深入理解。
3.以课堂辩论的形式,对“自立”和“强法”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王好战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1.组织学生进行王好战思想的小结,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案(2课时)-人教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协助学生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把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3、情感目标:传播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置自己尊严于不顾的错误名利观。
【教学重难点】解析课文,孟子及孟子的思想【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孟子》。
【知识链接】1.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2.主要思想孟子的主要学说包括心性论(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养气与成德、道德天等),政治思想(民本说、法先王、仁政与王道、德治观念、反对霸政、恢复井田制度等)、教育主张(人格和道德教育、自由发展、因势利导等)等;并启发了宋明理学,形成了“道统”观念、“民本”思想等。
3.《孟子》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感情强烈,气势充沛,文笔犀利,论辩深刻有力;(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先纵后擒;(3)善用譬喻,形象生动,增强说服力;(4)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酣畅淋漓。
【课文探讨】1.朗读课文,教师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不可胜(shēng)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衣(yì)帛(bó)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谨庠(xiáng)序之教孝悌(tì)之义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餍(yàn)酒肉瞷(jiàn)墦(fán)讪(shàn)施(yí)从语人(yù)卒然(cù)恶(wū)乎定嗜杀(shì)苗槁(gǎo)沛然(pèi)2、分小节学习,合作解决相关问题第1节(梁惠王上)小组合作,翻译文章,并完成下列问题。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 6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2.领会孟子以寓言(比喻)说理的妙处。
3.把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分组自主、合作学习,然后再展示、教师作点评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勤政爱民”的治国理念。
2.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置自己尊严于不顾的错误名利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领会孟子善用寓言(比喻)说理的特点以及孟子的“仁政”思想。
难点:本文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特点归纳。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在语文必修三教材中学过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一课,对孟子的“仁政”思想有所了解。
在文言文学习中,通过上一单元《论语》的学习,学生对文言知识有系统的了解,掌握的可能不太扎实。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检验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目的在于进一步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方法】分组自主学习法、讨论法、互动法、提问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任务:朗读课文,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一、导入郭沫若曾以《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其言云:“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冯友兰(1895—1990)在《中国哲学史》中认为,“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孟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荀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沈博亦似之。
”二、展示本课学生学习重点——领会孟子善用寓言说理的特点三、教师范读全文,强调字音第一则:(1)弃甲曳( yè)兵(2)涂有饿莩 ( piǎo )(3)鸡豚( tún )狗彘( zhì)之畜( xù )(4)数(cù)罟( gǔ)不入洿( wū)池(5)谨庠( xiáng )序之教(6)申之以孝悌( tì)之义第二则:处( chŭ)室餍( yàn )瞷( jiàn )施( yí)从墦( fán )讪( shàn )第三则:日攘(rǎng)邻人之鸡第四则:卒(cù)然问曰天下恶(wū )乎定王知夫(fú )苗乎苗浡(bó )然兴之三、学生齐读全文,教师检查读音及断句情况四、学生分七组学习,教师抽查各小组朗读情况五、教师利用多媒体显示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学生分组、分任务自主、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巡视指导。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一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收集并整理与孟子时代背景相关的图片,如战国时期战争场景、诸侯国分布图等,以便学生直观感受历史背景。
-制作孟子辩论过程的动画或漫画,展示孟子与其他诸侯的辩论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辩论内容。
-搜集现代仁政实例,如我国贫政策、国际合作等,以视频或图片形式展示,便于学生联系现实。
-准备有关比喻、对比修辞手法的案例,以图片、图表等形式呈现,方便学生理解并运用。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一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一“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5,选自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孟子·梁惠王下》中“王好战请以战喻”一章,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以战争为喻,阐述仁政与暴政、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对比和关系。教学内容如下:
-邀请专家或社会人士进行讲座,结合时事政治,探讨孟子仁政理念的现代价值,帮助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
-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材,提前布置预习《孟子·梁惠王下》中“王好战请以战喻”章节,以便学生对文本有所了解。
-准备课文注释、翻译、背景知识等相关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a.撰写一篇关于孟子仁政理念的心得体会,要求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分析。
b.选择一位先秦诸子,对比其政治理念与孟子的仁政思想之间的异同,形成一篇小论文。
c.收集现代关于仁政的实际案例,进行整理和分析,为下节课的课堂分享做准备。
板书设计
1.教学内容:
-标题:《孟子·梁惠王下》——王好战请以战喻
2.1 王好战,请以战喻 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单元导读这一单元的文章分为七个话题。
《王好战,请以战喻》中的四篇短文讲了为人君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借用形象的事例说明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目的,否则只会缘木求鱼。
《王何必曰利》讲了维持国家要靠什么,需要的是义而不是利,说明了只顾求利的危害,现在以德治国可谓有孟子思想的影响。
这一话题分析得细致且通透,明确地告诫为政者一定要掌握好这一原则。
《民为贵》显现了孟子的思想高度,以人为本,国君把人民放在心上,那么百姓就有归宿感,就会竭尽全力地为君王服务,也就成为我们盼望的和谐社会。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演化为我们今天的立政为民、公平公正民主的精神。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体现了孟子的政治理想,与百姓同忧乐,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这样的政治环境,则会集四方之民如水之归下,在当时能有这样的远见,的确精深。
《人和》这一话题谈了内部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文章运用对偶、排比的修辞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使得表意异常酣畅,让人深信不疑。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高屋建瓴,谈了大丈夫与一般人的不同:心存道义,能够经受一切考验,在磨难中成就自我,提升自我。
“集义”这一观点更为精深,它是我们现在“终身学习”观点的本源。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说了人与非人的不同,这一话题的文章多在反面用墨,明确而警醒,数千年来华夏儿女都在接受着它的警示与监督。
学习本单元的文章,首先要注意把握孟子的思想要义,其次要注意体会孟子文章的雄浑气势,学习其说理善用比喻、行文多铺排的艺术特点,注意体会其表达效果。
作者连线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跟孔子差不多,他曾游说各国诸侯,以推行自己的主张,到过梁(即魏)、齐、宋、滕、鲁等国家,游说过齐威王、宋王偃、滕文公、梁惠王、齐宣王等国君。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833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2021/7/13Ⅱ教学重点难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难点:准确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问题整理的。
Ⅲ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评价四、合作探究析文本1、集体朗读全文。
2、梁惠王的困惑梁惠王的苦恼是什么?诵读第一段。
3、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移民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要以“王好战,请以战喻”?可喻的事物很多,之所以用打仗为喻,是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让他领悟到“五十步笑百步”的不对,比较容易。
4、怎么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明确:1、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即程度上有所区别,但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2、自读课文的五、六两段。
孟子提出了几条建议?孟子的建议: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
结果: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自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蓄,无失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结果: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文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提倡实行王道。
王道的核心是仁义,以仁义为政就是仁政。
孟子所说的仁政,是要用仁义之心来爱民。
在本文所指的是具体内容是: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
4、为什么要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比喻成“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器”?明确:此处比喻一方面说明统治者不得推卸责任,必须勇于反省自己,革除虐政;另一方面则揭穿了梁惠王前文自述的灾后板书:。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一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5Word版含解析
1 2 32 3 4 1231211121定 孰能与之2•学生各自朗读3 •学生齐读 4•指名朗读 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 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 1 • 指导学生齐读第一则 2. 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
交流,提问。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填然鼓之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贝表示假设,如果…就… 鼓:名词作动词 丧:为动用法 死:形容词作名词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谨庠序之教 序,周代叫庠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衣:名词作动词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 宾语前置 王:名词作动词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 岁:年成 3. 指导学生齐读第一则第二则 4. 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
交流,提问。
其良人出: 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必餍酒肉而后反: 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卒之东郭墦间: 与其妾讪其良人: 施施从外来: 满足、饱食。
窥视,暗中看。
坟墓。
讥讽。
喜悦自得的样子。
A 、必餍酒肉而后反: “施”通“迤”。
文中宾语前置句: “反”通“返”。
B 、蚤起:“蚤”通“早” C 、施从良人之所之: 良人未知之也。
5.理解曾学过的宾语前置句:A 、无乃尔是过与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 余之人不余欺也D 、大王来何操E 、何 厌之有 6 •指导学生齐读第第三则7.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
交流,提问。
请轻之轻:形容词作动词 减轻 日攘一鸡攘:窃取出,语人曰 语 告诉天下恶乎疋 恶 何,怎么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 统治如有不嗜杀人者如 如果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 伸长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 ,突然 卒:还有士兵,死亡,终于等意。
谁能一之 数词作动词统一 又如:四海一阿房出,统一。
另用 &指导学生齐读第四则9.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
交流,提问。
心一也:专一。
10.探究文中出现的“之”字用法 ? 文中出现的“之”有 14处,可归为4种用法:A 、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 高中语文1(1)21 2 3 412B D, CDE1 123456 2 1 2 3 3 1 21 2 3 A2AC , AB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
高中语文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新人教版高二《先秦诸子选读》语文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人物简评引入儒家亚圣——孟子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人〔今某某邹县〕。
他主要活动于旧中国时的梁惠王、齐宣王时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相传他是鲁国三桓孟孙氏的后人,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成为儒家子思学派的继承者,并发展了这一学派。
学成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游说诸侯,经历邹、任、齐、鲁、宋、滕、梁〔魏〕等国。
虽然他也曾受到黄金之礼,进位卿相之尊,但国君们并不真信用其道。
孟子特别寄意于齐、魏这样的万乘大国,虽曾反复游说进言于齐宣王、梁惠王,但终于未得任用。
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X、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生前虽未能实现其平治天下的愿望,但他的思想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的先秦儒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影响和思想影响,同时对东西方文化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孟子离开我们已经两千多年,他的性善说成为中国传统人性论的主流;他的王道、仁政学说,历代王朝奉为施政准那么;他的良知说,启发了宋明理学的革新派;他的养气说,为后来心性论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料;他的仁者无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为后世外交军事的最高指导原那么;他关心农业生产,使人民不饥不寒,几千年来被为政者奉为圭臬;他的社会和谐理论是中国古代社会和谐理论的代表,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教学要点:1、解析课文,孟子及孟子的思想。
2、掌握譬喻说理的好处。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1、讨论法2、点拨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郭沫假设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2022—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1《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
2022—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1《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通过诵读,增强文言语感。
2、积累巩固基础文言词语。
3、通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4、深入认识孟子的“王道”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积累、点拨、自主、合作学习教学重点:诵读、积累巩固基础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认识孟子的“王道”思想,体会学习孟子运用寓言式比喻说理艺术。
【学生已在课前对字词、文意作了预习】一.导入温故知新: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及其作品介绍孟子生平及思想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三、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一).齐读课文(二).指名学生口头翻译,师生共同纠正误译之处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表示假设,如果…就…②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动用法死:形容词作名词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树、衣:名词作动词⑤谨庠序之教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王:名词作动词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年成(三).指名学生翻译。
(四)文意分析1、梁惠王说自己对国家既尽心又用心,他的尽心与用心是如何体现的呢?为什么这么重视人口?(移、察)他又是举例又是比较,但是结果呢?(“民不加多”)战国中期,合纵连横,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各君王的当务之急。
“民不加多”的现状当然令梁惠王忧心忡忡。
然而,有果必有因,那么,他的“移”的做法是不是强国的根本之策?宋代的朱子解释移粟用来给老幼的不能行走。
移民是移走那些青壮年,为什么?梁惠王的一切决策都要以战争为指归,暴政所导致。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1课《王好战,请以战喻》学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高二语文李忠谊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特殊文言现象。
2.分析文意把握寓意,联络生活积累素材,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教学重点:1.文言知识梳理;2.分析文意把握寓意。
教学难点:联络生活积累素材,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合作探究法课型:新授课教学方式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闻事实导入:〔PPT展示〕2021年12月28日,湖南永州一大妈在马路上碰瓷一名女司机,一番撒泼之后终于成功讹到20块钱,拿到钱之后她边跳舞边向路边的人展示自己的“战利品〞。
还喜滋滋地举着钱跟路边的人说:帮我拍张照……她一点都不觉得自己碰瓷有什么不妥,反而很自豪地说,虽然只有20块钱,但半小时能讹250块,这样就有钱去打麻将了……说完她开心地走到了一辆银白色的轿车前,又跳了一段舞……然后就势躺在了那辆轿车前面,开场了第二段碰瓷……问:你如何评价这位大妈的行为?二、提问复习知识:孟子其人1.孟子,名〔〕字〔〕,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时期〔〕家的代表人物。
2.主要思想:〔“民贵君轻〞〕、主张实行“仁政〞、有“性善论〞说等。
成就:继承并发扬了〔〕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著有“四书〞之的〔〕。
3.孟子和其母有关的成语:〔〕、〔〕等三、点名读课文,检查预习1.给以下字词注音瞷〔〕2.施〔〕3.讪〔〕4.墦间〔〕2解释句中的词语A、卒之东郭墦间卒:〔〕墦〔〕B、瞯良人之所之瞯:〔〕C、讪其良人讪:〔〕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在下面4古今异义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其良人出,那么必餍酒肉而后反。
古义:依靠,指望古义:丈夫今义:好人今义:抬头向远方看;敬仰而有所期待5特殊句式判断〔1〕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判断句〕翻译:丈夫,是我们所依靠终生的人。
〔2〕而良人未之知也〔宾语前置句〕翻译:但是丈夫不知道〔这些事〕〔3〕由君子观之,那么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定语后置句〕翻译:〔假如〕从君子的角度看,那么那些用龌蹉的方法谋求富贵显达的人,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并且不相对泣涕于庭中的,很是少见。
_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一《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1)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词语“之、卒”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学习孟子以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说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了解孟子的礼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寓言故事说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师:课件生:预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先秦诸子散文中包含了丰富的寓言故事,与古希腊的寓言故事自成篇章不同,它们多附着在说理性的语段里,承担着将抽象转化为形象,将深奥转化为通俗的任务,为咄咄逼人的锐气披上了一件温情而美丽的衣衫。
这种说理的方式与被游说的对象多与帝王将相有关,寓言给忠言包裹了顺耳的糖衣,更易于被听者接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另外一篇寓言故事(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正音。
瞷(jiàn)墦(fán)讪(shàn)施(yí)从良人2、检测文言知识:(1)通假字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蚤起(蚤,通“早”)施从良人之所之(施,通“迤”)(2)一词多义之吾将瞷良人之所之(前一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之祭者,乞其余(走向)此其为餍足之道也(的)而良人未之知也(代词,这件事)卒卒之东郭墦间(最终)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士兵)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 (死)(3)文言句式:判断句式:“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省略句式:“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倒装句式:“而相泣于中庭”(状语后置)“良人未之知也”(宾语前置)4、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提示:序幕——妻妾良人共处;发端——良人餍酒肉而后反;发展——妻子起疑和跟踪;高潮——坟间乞讨余食余酒;结局——妻妾相泣中庭。
)三、分析理解1、分析良人形象语言描写:尽富贵——虚伪、自欺欺人动作描写:乞,顾而之他——猥琐、不顾尊严神态描写:施施、骄——厚颜无耻对比反衬:良人乞食不知羞耻;妻妾为丈夫行为羞泣2、链接:孔孟对富贵名利的态度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72
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学习孟子善于比喻、以寓言说理的写作特点。
3.把握孟子“王道思想”的中心“仁政七条”。
4.分析讨论“仁政七条”的现实意义,感受现在的美好生活,颂扬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学重难点】1.学习孟子善于用寓言讲道理的写作特点。
2.分析讨论“仁政七条”的现实意义。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学生借助工具书并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
【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先秦诸子百家里“儒家”一个重要人物的作品,这个人是哪位先贤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然后你们来猜。
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
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
可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就死得很少,为什么呢?…………有的同学已经猜到了对,原来,这个渔夫从外地购买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
那么,同学们,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谁的名言呢?对,孟子!(幻灯片1)关于孟子的思想的名言,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我们今天要阅读的就是孟子的几篇短文,在此之前,咱们先来回顾一下孟子的相关情况。
二、孟子及《孟子》回顾(幻灯片2、3、4、5)三、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在短短一节课时间里阅读《孟子》四篇短文,显然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侧重。
(幻灯片6)这是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标星号的两点,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总体阅读,探讨道理那我们就直接来探究孟子的这四篇短文。
课前同学们已经熟读了文章,也借助工具书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了各篇文意,可以说大家对每篇短文的内容已经很熟悉了。
接下来,我要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复述每篇短文的大意,并且讨论孟子在每篇短文中所要阐述的道理。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0
王好战,请以战喻一、教材分析本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一课的文章。
通过教学,能让学生掌握有关文言基础知识、孟子的思想及其文章特色。
二、学情分析学生文言基础知识薄弱,对孟子的思想及其散文特点理解不深。
因此,应引导学生掌握有关文言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孟子思想及其论辩特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2、了解孟子文章说理特点。
3、理解寓言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在合作讨论过程中中掌握孟子思想及其文章艺术特色(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孟子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四、教学重难点1、孟子文章艺术特色2、孟子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诵读法、讨论法2、学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法六、设计思想1、导入直接导入,集中学生注意力2、教法学法以合作讨论为主3、练习设计拓展,理解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七、教学策略与手段1、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八、教学准备1、学生的学习要求充分预习、分成若干小组合作讨论2、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设计、课件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选文1(二)教学要点掌握相关文言基础知识、初步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王道”学说和说理特点(三)导入直接导入,播放幻灯片1(四)孟子介绍学生回答后,师播放幻灯片2(五)学习选文1,播放幻灯片3(六)时代背景介绍,播放幻灯片4(七)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归纳文言知识。
(此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小结)1、词类活用,播放幻灯片5、62、古今异义词,播放幻灯片73、特殊句式,播放幻灯片8、9(八)合作探究1、孟子提出的“王道”措施的句子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播放幻灯片102、孟子关于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可以提醒学生根据上一问的答案来进行归纳,播放幻灯片11)3、最后一层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孟子想告诉统治者什么?点拨:对比,比喻;施行仁政。
(板书)(九)课堂小结选文1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94
《孟子》选读之《王好战,请以战喻(四则)》教案敦煌中学语文组张晓军【教学目标】1、掌握并积累相关的的文言知识。
2、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
3、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难点】掌握并积累相关的的文言知识,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和仁政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1、讨论法2、点拨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导入由上节课《寡人之于国也》引入。
二、讲析《齐人有一妻一妾》1、朗读(1)学生齐读,正音。
瞷(iàn)墦(fán)讪(hàn)施(í)从良人语人(ù)(2)学生各自朗读(3)学生齐读2、疏通文意(1)学生自译(2)小组合作(3)老师点拨3、文言知识积累(1)通假字: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反”通“返”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蚤”通“早” “施”通“迤”(2)古今异义词:其良人出古意为丈夫所仰望而终身也古意为依靠(3)词类活用:则尽富贵也形容词做名词,富贵的人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羞(4)文言句式: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判断句而相泣于中庭介词结构后置句而良人未之知也宾语前置句4、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1)分析文中“齐人”的形象。
明确:齐人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人格沦丧、大言不惭、恬不知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乞丐形象。
(2)分析文中“妻妾”的形象。
明确:明大理,知荣辱的形象。
(3)“齐人”形象的现实意义。
明确:讽刺了现实生活中为了追求荣华富贵而不择手段的“齐人”们的丑陋嘴脸。
(4)孟子塑造人物形象主要运用的手法。
(对比)对比一: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骄”的行为对比,是真相与表象的对比。
通过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
对比二:妻妾与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年高中语文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先
秦诸子选读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继续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熟读成诵,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选文内容;结合选文分析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诵读选文,积累知识
自主阅读选文,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知识。
品读选文,合作探究品读选文,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拓展延伸,深入探究获人生启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2.难点:联系选文,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话题的导入一:
品读经典,人生感悟。
易中天教授读孔子获一颗爱新构建和谐,得任。
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孔子和《论语》有了怎样的感悟
交流和大家分享。
易中天教授读孟子获“一股正气平定天下,得义。
”的感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对话孟子,你将又有怎样的人生感悟呢共同学习《王好战,请义战喻》
话题的导入二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2.孟子及孟子散文特点
(1)孟子的故事
材料1“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材料2“孟母断织”: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
有顷,复诵。
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9)
(2)孟子的思想
性善论: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着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3)孟子散文特点
说理结构严谨
比喻生动形象
感情充沛激昂
论辩雄辩有力
二.学习目标(多媒体出示)
1.积累文言知识。
2.反复诵读,疏通每则文意。
3.品读选文,读出自我感悟。
三.诵读选文,积累知识
1.自主诵读选文二
要求:以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选文,圈注字音,重点字词。
2.全班齐读选文。
3.疏通选文文义。
方法:学生翻译,互动解决,自主测试。
(多媒体出示)
(一)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1)其良人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2)必餍酒肉而后反:满足、饱食。
“反”通“返”
(3)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窥视,暗中看。
(4)卒之东郭墦间:坟墓。
(5)与其妾讪其良人:讥讽。
(6)施施从外来:喜悦自得的样子。
(二)翻译下列句子。
A. 良人未知之也。
B.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C.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有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5.齐读选文。
三.品读选文,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则寓言故事。
齐人乞墦
2.结合选文,说说“齐人”是怎样一个人,分析寓言的寓意。
“尽”。
“齐人”势利卑鄙,虚伪做作,在妻妾前威风十足,自吹自擂,显现了虚伪无耻的本性。
“必”,乞食行为的经常性,他的无耻深入骨髓。
“遍”,连都城中的普通百姓也不屑与这样的人“立谈”,更别说富贵者。
为下文铺垫。
“乞”行为的卑劣,不顾尊严,不择手段,低声下气,求取一些令人憎恶的利益。
“顾”真是贪得无厌,无耻至极。
“施施”,洋洋自得,恬不知耻。
“骄”外表的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他的厚颜无耻,欺骗虚伪,刻画的深入骨髓。
寓意:孟子以齐人的形象来讽刺那些无耻的钻营富贵利达的人们,即一般官僚。
乞墦的行径就是一幕官场现形记。
3.选文运用聊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两重对比:一是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与妻妾面前的“骄”,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傲慢自得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了尖锐的讽刺。
二是妻妾与齐人在人生准则上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自己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能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
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更深层次上揭露了齐人的丑态。
四.拓展延伸,深入探究
辩“齐乞何能有妾妻”有何现实意义
这是一篇讽刺性很强的寓言故事,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而文学的特征是合情未必合理。
如果从理上分析,这个问题是荒谬的。
但从突出主题和情节安排看,妻妾二人的互讪互助,表达效果要比一个女人自怨自艾更突出。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齐读选文。
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三.诵读选文,积累知识
1.自主诵读选文四
要求:以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选文,圈注字音,重点字词。
2.全班齐读选文。
3.疏通选文文义。
方法:学生翻译,互动解决,自主测试。
(多媒体出示)
(一)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①出,语人曰
②卒然问曰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④孰能与之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⑥天下恶乎定
⑦如有不嗜杀人者
二.品读选文,合作探究
1.探究问题(多媒体出示)
(1)用一个词概括这则选文。
枯苗盼雨
(2)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
提示: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之野心,却无王者之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
平定天下容易吗这三个问题问的很大,让人难以回答。
可见他连一些常识都没有。
他也是一个嗜杀人的国君。
史料上评价他是“一生无所作为的平庸之君”。
(3)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对他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这反映了孟子怎样的个性他对梁襄王的态度是怎样的
提示:在孟子犀利、辛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孟子的率真、耿直的性格鲜活地表现了出来。
他对这个国君印象不佳,轻慢而藐视。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着。
2.学生阅读文本合作探究问题
3.交流展示
4.点拨交流:
三.拓展延伸,深入探究
汉代赵岐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试分析本文中寓言和比喻的艺术魅力何在
结合思考练习一探究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孟子》,而且了解了《孟子》这部书的特点。
首先想告诉大家读书读经典的一种方法——比较阅读。
其次,我们的品读过《论语》《孟子》后,我们是不是发现其实这些圣贤们离我们并不遥远。
我们以前总用崇拜膜拜的目光对他们敬而远之。
而当我们真正用心和他们交流时,我们会发现其实他们离我们很近,就像我们邻家的老爷爷一样,当看我们犯错时给予我们谆谆教导(可举例说明读孔子孟子后俩位留给我们的印象)。
就暂时让这孔子和孟子这两位长者来开启我们的心智。
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这些大师们还在后面等待着给予我们以指引。
这些经典已经贯穿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希望大家能够用心去体悟他们给我们的智慧,并用我们的一生去实践它,才能真正读懂经典。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