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的研究
激励理论发展及趋势分析
激励理论发展及趋势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激励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各种激励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同时展望激励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激励理论的深入研究,旨在帮助企业和组织更好地理解员工需求,优化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进而推动企业和组织的持续发展。
文章首先回顾了激励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激励理论观点,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
接着,文章分析了这些理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探讨了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效果与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激励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个性化激励、多元化激励、动态激励等方面的内容。
文章提出了针对企业和组织在激励实践中的几点建议,以期为企业和组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激励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激励理论,作为管理学和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其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初。
当时,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生产效率成为了企业竞争的核心。
在这一背景下,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他提出了“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即通过奖励和惩罚来驱动员工的行为,这可以被视为早期激励理论的雏形。
随后,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开始深入研究激励的心理学机制。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及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经典激励理论相继问世。
这些理论从人的需求、动机和满足感等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激励的本质和作用机制。
随着研究的深入,激励理论逐渐从单一的理论模型发展为多元化的理论体系。
从内容型激励理论到过程型激励理论,再到综合型激励理论,激励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
例如,期望理论、公平理论以及目标设置理论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激励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全球化的加速,激励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知识型员工的崛起使得传统的物质激励方式逐渐失效,非物质激励如职业发展、工作挑战、团队合作等逐渐成为激励的新焦点。
激励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激励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激励理论是心理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认为个人的行为会受到激励的影响。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管理者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和积极性,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
因此,学校管理者应该了解激励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学校管理中。
一、激励理论的基本原理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动机和激励两个部分。
动机是指个体行为背后的动力,而激励是指这种动力的来源。
激励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本能需要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本能需要的影响,并且人会通过满足本能需要来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2、刺激-反应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并且这种刺激可以通过惩罚来消除或通过奖励来加强行为。
3、期望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会根据自己的期望和目标来决定行为,在行动之前,人会进行思考,并对行为可能实现的结果进行估计。
二、激励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学校管理者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机,以此为基础制定学校的管理政策。
在学校管理中,激励理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应用:1、建立激励机制学校管理者应该建立各种激励机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这些激励机制可以包括班级排名、优秀学生荣誉、比赛获奖等。
同时,学校管理者应该让学生知道这些奖励的存在,并且让他们知道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来获得这些奖励。
2、给予合适的奖励学校管理者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来支持成绩较好的学生,同时也应该给予一定的激励来支持成绩较差的学生。
例如:为学生设置成长环节、走进名企、到玩转科技园区、考察历史名城等相关的社会体验等。
3、倡导积极心态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正面心理暗示来鼓励学生的积极心态。
注意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多次尝试,养成“能够做到”的信念,帮助学生克服挫败感,鼓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
4、制定明确的规则学校管理者应该制定明确的规则,并明确表达奖励和惩罚的标准。
这些规定应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并为他们提供了明确的目标。
三、结论总体而言,激励理论在学校管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实践价值。
激励理论的研究-浅析怎样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南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浅析如何运用激励理论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作者谭敏院系继续教育学院专业工商管理年级2009届指导教师刘保平答辩日期成绩中文摘要为了研究激励理论,对如何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探究,发现可以通过运用激励、人本管理与激励相结合、员工培训与激励相结合、管理者用自身的行为和创新思维管理方式等从各方面调动、培养出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但每种激励方式都有一定的使用环境,不同的公司需要不同的激励方式,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激励措施。
随着员工的素质越来越高,他们对公司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作为企业来说,首先必须满足员工合理的物质需要(基础动因),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很难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其次,需要提供给他们合适的工作,足够的权利、事业的责任和价值的认可,从而能够尽量避免“大材小用”、“小才大用”的情况。
激励的过程直接涉及到员工的个人利益,激励直接影响到能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激励的实质便是调动员工创造性和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始终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
激励的过程就是激发员工内在的动力和要求,从而使他们奋发努力工作去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和任务。
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需要,都有实现这种需要的内在的强大动力,这种动力会促使他去为实现自己的需求而努力工作。
关键词:激励人本管理企业文化目录引言 (3)1、用激励机制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3)1.1、物质激励 (4)1.2、精神激励 (4)1.3、工作激励 (5)2、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6)2.1、人的价值是什么 (6)2.2、激励与人本管理的关系 (6)2.3、自主管理 (7)3、通过培训教育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8)3.1、用企业文化的教育方式 (8)3.2、通过培训教育的方式 (9)3.3、人的学习发展能力决定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10)4、管理者的行为与创新管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10)4.1、管理者行为的影响力 (10)4.2、用“能力人”的管理方式 (11)5、结论 (11)激励理论的研究——浅析怎样才能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给予员工基本的物质激励,还要根据组织活动的需要和个人素质与能力的差异,将不同的人安排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他们规定不同的职责和任务,还要分析他们的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创造并维持一种良好的工作环境,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改变和指引他们的行为,所以成功的管理者必须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有效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激励理论的原理及应用
激励理论的原理及应用概述激励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研究人们如何被外部因素所激励,以及这种激励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动机。
激励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受到激励的驱动,而适当的激励可以增强人们的动机和绩效。
激励理论在教育、管理、销售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原理激励理论的核心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需求理论需要理论是激励理论的基础,它认为人类有一系列的需求,在满足这些需求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激励。
这些需求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论分类,比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将需求分为满足因素和激励因素两个维度。
2. 动机激励理论认为,动机是人们行为的驱动力。
人们受到激励时,会产生动机,驱使他们采取行动以满足需求。
激励理论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
内在动机是指来源于个体内心的驱动力,比如个人的兴趣、热情和满足感;外在动机是指来源于外部奖励或惩罚的驱动力,比如金钱、奖励和惩罚。
3. 激励效果激励理论认为,适当的激励可以提高人们的动机和绩效。
激励效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提高动机:适当的激励可以增强人们的动机和投入程度,使其更加专注和努力地完成任务。
•增强绩效:适当的激励可以提高人们的绩效和表现,使其在工作中更加出色和高效。
•形成习惯:适当的激励可以帮助人们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并促使其持续改进和进步。
应用激励理论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教育在教育中,激励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比如奖励、赞扬和认可,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2. 管理在管理中,激励理论可以帮助管理者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并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
管理者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奖励制度,来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目标。
激励理论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激励理论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激励理论是企业管理中常被应用的管理理论之一,其主旨是通过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对企业的热爱与归属感,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
在我国企业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了各级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话题之一。
本文将从激励理论的定义、应用模式、有效性,以及适用情况和不足之处几个方面对激励理论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行讨论。
一、激励理论的定义激励理论是指通过在工作中赋予员工某种有意义的、正面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激发员工面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这种理论在企业管理中被广泛应用,包括在任务、薪酬、制度、团队等各方面进行需求和激励的匹配。
二、激励理论的应用模式激励理论的应用模式主要包括任务、薪酬、制度和团队四个方面。
1、任务方面的激励任务方面的激励主要是让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从而提高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任务激励的核心是可以让员工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感受到自己对企业的贡献。
2、薪酬方面的激励薪酬方面的激励强调的是通过金钱奖励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努力。
在我国的企业中,薪酬激励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激励方式,而且对于一些比较富有竞争性的岗位和国际化企业,薪酬激励更是变得格外重要。
3、制度方面的激励制度方面的激励强调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公正、透明的制度体系,使员工可以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取奖励和晋升机会。
这种激励方式的核心是让员工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意识。
4、团队方面的激励团队方面的激励着重强调了通过团队建设和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协作,提高企业整体的绩效。
为了实现这种激励,企业必须重视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构建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
三、激励理论的有效性激励理论的有效性已经在很多企业的实际操作中得到了证明。
从任务激励来看,员工增加了对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并取得了更好的工作表现和更高的工作满意度;从薪酬激励的角度来看,员工的薪资福利与公司增长同步,员工的工作信心和自我满足感也得到了提高;从制度激励的角度来看,员工有了更多的参与管理的权利,公司得到了更强大的组织力。
激励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详述
激励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详述经济学院07级电子商务谢建I 50714045目录一、摘要 (1)二、西方激励理论研究现状 (1)(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2)(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3)(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4)(四)、综合型激励理论 (6)二、中国激励理论研究现状 (6)(一)、同步激励理论 (6)(一)、公平差别理论 (6)三、总结 (7)摘要: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它是现代管理中的重要职能,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也是组织行为学当中的热门课题,中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激励理论进行了突破性的研究, 关键字:激励理论不同的角度研究一、西方激励理论研究现状:(一)、内容型激励理论:内容性激励理论重点研究激发动机的诱因。
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等。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这是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动机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身体需要。
2)安全需要——保证身心免受伤害。
3)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感情、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
4)尊重的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和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2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2]激励理论-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
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激励理论研究
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 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 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这些理论按照形成 时间及其所研究的侧面不同,可分为内容型激 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 论3大类。
激励理论中的过程学派认为,通过满足人的 需要实现组织的目标有一个过程,即需要通过 制订一定的目标影响人们的需要,从而激发人 的行动,包括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洛克和休斯 的目标设置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等。
什么是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 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投其所好的需要层次理论
• 员工的需求大致有三种:
从心理上
一是: 权力的需要
二是: 归属的需要
三是:成就的需要
14
投其所好的需要层次理论 •员工的需求大致有三种:
从现实中:
一是: 在薪酬、福利等方面得到 公的待遇;
和谐的人际 关系和团队 士气, 35%
二是: 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三是: 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友谊 良好的人际关 访谈制度 利润分配制度、 团体的接
系
纳与组织的一致、活动制度、互助金
制度、娱乐制度、教育培训制度
地位 名分权力 责 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
任
表彰制度、奖金制度、选拔
进修制度、委员会参与制度
促进个体发展的组 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环境 、有
织的需要
挑战性的工作 研究委员会计划、
激励理论与应用
第十四章 激励理论研究
第一节 激励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内容型激励理论 第三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 第四节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的案例分析
激励理论的案例分析激励理论是指通过激励手段来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促使其产生行为动力的一种管理理论。
在现代组织管理中,激励理论被广泛应用,它可以帮助企业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分析激励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案例一,谷歌的激励机制。
谷歌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其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激励机制。
谷歌为员工提供丰厚的薪酬福利,但更重要的是,谷歌给予员工充分的自主权和创造空间。
员工可以利用20%的工作时间去进行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这种自主权激励了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使谷歌成为了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公司之一。
案例二,中国移动的激励实践。
中国移动作为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其员工数量庞大,如何激励员工成为了关键问题。
中国移动采取了多种激励手段,包括薪酬激励、晋升激励、培训激励等。
同时,中国移动还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和成长,为员工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
这些激励措施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案例三,亚马逊的激励机制。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亚马逊的成功得益于其独特的激励机制。
亚马逊提倡“双向门”,即领导者可以随时向下属学习,这种扁平化的管理结构激发了员工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此外,亚马逊还注重员工的成长和发展,为员工提供广阔的晋升空间和培训机会。
这些激励措施使得亚马逊成为了全球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企业之一。
综上所述,激励理论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企业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
因此,企业在实践中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激励政策,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共赢局面。
激励理论相关性研究
通 过 梅 奥 的霍 桑 实 验 可 以得 知 . 职工是社会人 . 员 工 还
要追求人与人之 间的友情 、 安全感 、 归 属 感 等 社 会 和 心 理 欲 望 的满 足 。 梅奥曾说, 人 是 独 特 的社 会 动 物 , 只有 把 自 己完 全
投 入 到 集 体 之 中 才 能 实 现 彻 底 的 自由 :从 社 会 人 的 角 度 出 发. 士气的高低取决 于安全感 、 归 属 感 等 社 会 心 理 方 面 的 欲
一
般不 愿 意 用创 造性 的方 法 去解 决 在工 作 中 遇 到 的 问题 . 自
我 学 习 的 能 力 也 比较 差 对 于 这类 人 . 采 用 严 格 的 规 章 制 度
去约束 . 采用重赏重罚 的激励手 段 . 会 使 得 他 战 胜 厌 恶 工 作
的倾 向 :批 评 和 取 消他 所 喜欢 的 奖金 或 者减 少 他 的工 资 , 会
科学操作方法 、 对工人科 学的选择培 训和提高 、 制 定 科 学 的
工也 加 大 了 对 员 工 的 压
激励 理论 的 内在联 系
榨程度 . 在实行泰罗科 学管理理论 的工厂里 , 没 有 一 个 多 余
的工人 . 工 人 没 有 一 个 无 用 的动 作 此 时 计 划 和 劳 动 已经 发 生了分离 . 而 且 管 理 者 专 职 研 究 管 理 方 法 的 改 进 和 生 产 效 率 的提高 . 而 基 本 没 有 提 及 如 何 发 挥 员 工 的创 造 力 和 积 极 主 动 性 因此 这 种 理论 的假 设 前 提 也 是经 济 人 假 设 。 2 . 社 会人 假 设 这 种 假 设认 为 在 社 会 上 活 动 的员 工 不 是 各 自孤 立存 在 的 .而 是 作 为 某 一 个 群 体 的 一 员 有 所 归 属 的 “ 社会人” , 是社会存在。 人 具 有 社 会 性 的 需求 , 人 与 人 之 间 的 关 系和 组 织 的归 属 感 比经 济 报 酬 更 能 激 励 人 的 行 为 。 “ 社 会 人 ” 不 仅 有 追 求 收 入 的 动机 和需 求 . 他 在 生 活 工 作 中还 需 要 得 到友 谊 、 安全 、 尊 重 和归 属 等 。 涉及 到社 会 人 假 设 的 激 励 理 论 有人 群 关 系论 、 马 斯 洛 需 要 层 次 理论 、 双 因素 理 论 、 管 理 方
激励理论研究综述
激励理论研究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激励理论为企业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激励理论有助于深入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动机,为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激励理论研究对于推动组织变革和提升组织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
激励理论的研究仍存在局限性,例如缺乏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激励因素的研究。 现有激励理论在某些领域的应用效果不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未来研究可以探索更多元化的激励手段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 针对不同行业和组织的特点,需要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激励方案。
PART FOUR
定义:文献综述法是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价的方法 步骤:收集文献、整理文献、分析文献、撰写综述文章 目的:了解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作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研究效率
定义: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目的: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总结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或规律 适用范围:适用于探究特定情境下的现象和问题,以及验证理论或假说 步骤:选择案例、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综合型激励理论: 将早期、行为主 义和认知主义理 论综合起来,形 成更为全面和系 统的激励理论体 系。
PART THREE
引言:介绍激励理论的重要性和研究意 义
理论框架:阐述激励理论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研究方法
理论发展:梳理激励理论的演变历程和 主要代表人物
理论应用:分析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具 体应用和效果评估
PART SIX
汇报人: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CONTENTS
PART ONE
PART TWO
第六章激励理论探讨(1)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激励理论探讨(1)
➢在人群关系理论基础上,马斯洛(A ·Maslow) 将各种需要归并为五类,由低到高形成层次, 并以自尊心、满足感、自我实现为最高层次需 要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激励理论探讨(1)
激励过程虽于目标达成与否紧密相关, 但目标达成之后的绩效评价与奖惩对于激励 对象的满足程度影响也很大。为此引出激励 过程第三模式。
这是一种多阶段的激励模式。一方面以 绩效自评满足自豪感,另一方面以他人评价 急于经济奖励。当重新评价的需要未能得到 满足时,激励过程仍需重复进行。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激励理论探讨(1)
• 三、激励模式:
1.激励模式之一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刺激 (内外诱因)、个体需要、动机、行为、目 标、反馈等。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激励理论探讨(1)
心理学家认为,所有人的行为,都是打算达到 一定的目的和目标。这种“目标—目的”行为又总 是围绕着满足需求欲望进行的。一种未得到满足的 需求是调动积极性的起点,是引起一系列导向行为 的初始动机,因为未得到满足的要求会造成个人内 心紧张,导致个人采取某种行为以满足需求来解除 或减轻其紧张程度。由于这一活动是针对某一目的, 目的达到时,需求满足,激励过程亦告完成。可见, 激励过程是以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开始,以需求得 到满足而告终,这 便构成了需求第一模式。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激励理论探讨(1)
(1)、内容型激励理论(Content Theory)
这是研究需要这个激励的基础的理论,
教育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实践激励是教育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方法。
它涉及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教育学家们通过研究激励理论,探索了不同的激励策略和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激励理论,并探讨它们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维克多·弗兰克尔的人本主义激励理论维克多·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人本主义激励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而激励是引导人们实现自我潜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可以运用这一理论,通过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二、阿尔伯特·班杜拉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阿尔伯特·班杜拉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来产生和改变的。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来设计激励策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习惯和行为。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积分或奖励系统,将学习目标细化为小步骤,每完成一个小步骤就给予学生相应的奖励或认可,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
三、爱德华·迪基的动机理论爱德华·迪基的动机理论认为,动机是人们行为的驱动力,它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源于个体内部的需求和志向,而外在动机则是来自于外部的奖励和惩罚。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理论,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制定不同的激励策略。
比如,对于那些有内在动机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他们能够更自主地学习和探索。
而对于那些更需要外部奖励和认可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奖励措施,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表扬。
四、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不仅通过自身经验的结果来实现,还受到他人行为的观察和模仿的影响。
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激励理论是一种关于人们行为动机的理论,它关注人们是如何被激励去完成某些任务的。
在企业管理中,激励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员工激励和绩效管理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一、激励理论的起源激励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被广泛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理论模型。
其中最著名的是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这些理论试图解释人们通过什么方式被激励去完成某些任务,以及这种激励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1、员工激励员工激励是企业管理中常见的一种方式,旨在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意愿,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业绩。
在员工激励方面,激励理论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实践中,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激励理论的不同模型,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如薪酬激励、晋升激励、培训激励、社会关系激励等,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2、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在企业管理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激励理论为绩效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企业管理者可以运用激励理论中的不同模型,如双因素理论、奖罚激励等,制定出相应的绩效管理制度,对员工的绩效进行有效评估和管理,进而提高企业的业绩。
3、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团队内部协作、沟通和合作等方面。
激励理论为团队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激励理论的不同模型,如认知评价激励、合作激励等,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活力。
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是有限的。
因为激励理论过于简化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很多时候无法准确地预测和解释人类行为。
此外,激励理论过度强调物质激励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非物质激励的重要性,如社会联系、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等,这也限制了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结论综上所述,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模型。
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激励理论指的是一种关于人类行为和动机的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人们的行为是受到奖励和惩罚的影响,通过激励来促进人们积极参与工作,提高绩效和个人成长。
在实践中,激励理论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提高了企业、组织、国家等整体素质。
本文将从激励理论的基本原则、激励理论的分类、实践中的运用、激励理论的现状和趋势等方面,综合分析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一、激励理论的基本原则1.奖励和惩罚原则奖励是一种积极的激励方式,可以增加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服务和承诺;惩罚是一种消极的激励方式,可以减少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服务和承诺。
奖励和惩罚原则是激励理论的核心原则,通过明确奖励和惩罚的标准,可以有效地调动个体或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认同和社会性原则人是社会性动物,对集体认同可以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从而更好地参与工作。
因此,在激励方案中,应注重个人的集体认同感,并明确其服务和承诺的社会性价值和意义。
3.期望和反馈原则期望是个体参与工作的基础,期望越高,参与工作的热情越高。
同时,反馈也是激励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及时告知个体其工作绩效的情况,从而调整其工作目标和方法,更好地完成工作。
二、激励理论的分类常见的激励理论包括:1.经典激励理论:又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是满足需求,人需要先满足基本需求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2.期望理论:由弗拉德·夫·维姆理论提出,指出人通过比较自己的工作表现和期望值,来决定其感知的满意度和努力程度。
3.公平理论:由亚当·史密斯理论提出,指出个体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努力程度,取决于个体所感知的收入公平程度。
三、实践中的运用1.货币奖励:在企业中常用的激励方式。
可以根据个体或团队的工作表现来给予奖励,增加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晋升机会:可以为个体或团队提供晋升的机会,可以激发个体和团队的自我激励和归属感。
激励理论的研究(DOC)
激励理论的研究(DOC)激励理论是研究人们行为背后激发力的重要理论。
它旨在弄清楚人们怎样才能获得足够激励以表现出预期的行为,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或改变持续的行为状态。
激励论研究是通过探索其调节技术来实现个人和群体特定的行为目标。
激励理论的研究所考虑的因素有多种,其中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是指个体行为决定的主观因素,包括激励本身以及内部动机、需求和倾向。
例如,个体可能具备主动发现,探索和试验的天性,也可能有享受成功的满足感,或者有担心失败的犹豫不前等情绪体验。
而外在因素则是指个体行为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客观因素,例如参与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可以获得的社会支持及资源等。
激励理论也考虑到技术环境如何影响个体行为,它探究了技术环境如何影响个体行为,以及选择性记忆所能发挥的作用。
实验研究发现,当技术环境带来负面结果时,个体会把它们排除在它们的记忆体系之外,只关注环境中积极的内容,而忽视掉负面的内容,这就形成了一个“积极的记忆”环境,从而更容易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
通常来说,激励理论指的是有关将激励应用于达到某种目标而设计的个体动机结构,它应用于研究鼓励个体参与新的行为模式、变革已有行为模式或增强已有技能的情况。
历史上,经济学家为了理解人们行为的动机,开发了许多激励理论模型,这些模型都基于时间性假设,即给出过去行为结果后,它们将影响未来的行为。
而在管理学领域,激励理论一般指的是一种研究课题,旨在探究如何增强个体和组织可持续发挥的能力,以达到共同的绩效目标。
它从不同角度考虑到激励力量能够激发和引导员工工作,这些激励力量包括支付回报、职业发展机会、发现和新颖性、员工关系等。
因此,有效的激励管理结构的实施有可能提高员工绩效,从而达到组织期望的目标。
综上,激励理论是研究如何通过激励,改变和增强个体和群体之间健康、有效的互动和建立有效行为模式来实现目标的重要理论。
此外,它还探究了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如何影响激励力,以及技术环境所发挥的作用,这些结论提高了对激励力下行为模式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有助于企业构建有效的员工激励管理结构。
激励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详述
激励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详述激励理论作为一种管理理论,主要关注员工在工作中的动机和激励机制。
它已经成为管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并且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本文将详述激励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激励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层次理论:这是激励理论的经典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布拉哈姆·马斯洛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
研究者通过对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与员工动机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寻找激励员工的有效方式。
2.期望理论:由加拿大心理学家维多利亚·亚当斯提出,该理论认为员工的动机与他们对于达到特定结果的期望程度和期望结果的价值程度有关。
研究者通过调查员工对于不同行动的期望程度和结果的价值程度,来确定如何激励员工。
3.公平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亚当斯提出,该理论认为员工对待公平的期望会影响他们的动机水平。
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员工对不同形式激励的满意度,以了解公平对于员工动机的影响。
二、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1.员工激励方式: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研究,探讨不同的员工激励方式对员工动机和绩效的影响。
如薪酬激励、晋升激励、非货币激励等。
2.组织文化和激励:研究者通过对不同组织文化下的员工激励机制的研究,探讨组织文化对员工激励效果的影响。
如自由度、信任度和公平度等。
3.激励与员工绩效:研究者探讨激励与员工绩效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不同激励方式对员工绩效的影响。
如身份认同、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等。
总之,激励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较为丰富,研究者们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来探讨激励机制对员工动机和绩效的影响。
这些研究对于提高员工激励水平、促进组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激励理论的概念和原理
激励理论的概念和原理激励理论是管理学和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关注的是个体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激励机制。
激励理论的提出者之一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他在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并认为只有满足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后,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激励理论的核心原理是人们会受到内部或外部的动机和激励因素影响而展现出不同的行为。
在组织和管理中,激励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员工行为的激励和管理,以达到激励员工、提高绩效的目的。
激励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在动机、外在奖励、需求满足、期望和目标设定等。
激励理论包括很多不同的概念和原理,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重要的激励理论及其原理。
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代表作《人的一生》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首先会追求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食物、水和休息,然后是安全需求,如住房和安全感。
在满足了这些需求后,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包括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于理解个体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激励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2.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在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他认为工作激励的因素可以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个维度。
满意的因素包括工作本身的成就感、认可和成长机会,而不满意的因素包括工作环境、薪酬和公司政策。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提高员工绩效和满意度的关键在于满意因素的提升,而不满意因素只是能够防止员工不满意,但并不能提高其绩效。
3. VIE理论VIE理论是由维克托·弗鲁姆与埃德沃德·劳勒在1968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个体的激励取决于三个因素:价值、期望和工作绩效。
激励理论的调研报告
激励理论的调研报告
激励理论是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研究人们在工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的动力机制。
激励理论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报告将对激励理论进行调研,并重点介绍目标设定理论和期望理论两个重要的激励理论。
目标设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德温·洛克和加里·亚德斯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设定具体明确的工作目标能够激发员工的动力和积极性,推动他们向目标努力并完成工作。
目标设定理论强调目标应该具备明确、具体、可衡量的特点,并和员工的能力和情境相匹配。
研究表明,目标设定理论能够显著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和满意度。
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鲁哈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员工对于工作的激励来自于他们对于实现工作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和能够获得的奖励之间的期望。
期望理论强调员工的努力和绩效之间的联系,以及奖励和绩效之间的联系。
员工对于这些联系的感知程度将决定他们的激励水平。
研究表明,期望理论能够帮助组织制定合适的奖励制度,激励员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除了目标设定理论和期望理论,还有一些其他的激励理论也具有重要作用,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员工的激励机制,为组织提供了多样化的激励策略。
综上所述,激励理论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标设定理论和期望理论是其中两个重要的激励理论,并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和验证。
研究激励理论及其应用,可以帮助组织制定有效的激励策略,提升员工的工作动力和满意度,从而推动组织的发展。
激励研究方案范文
激励研究方案范文一、研究背景和目的在现代社会,激励是组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激励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从而对组织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很多组织并没有对激励措施进行科学规划和系统实施,导致激励措施的效果不佳。
因此,对于激励研究的深入探讨和方案设计势在必行。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激励理论和实践,设计出一套科学有效、适用于各类组织的激励方案,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2.1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激励理论:对激励理论进行综述和分析,探讨其内涵和应用范围,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激励措施:调查不同类型组织中已经实施的激励措施,分析其效果和问题,并进行比较研究,确定适用于不同组织的激励措施。
3.激励方案设计:基于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分析,设计出针对不同组织的激励方案,包括目标设定、激励手段选择、激励措施具体操作等。
2.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对相关的学术文献和专业书籍进行综述和分析,梳理已有的激励理论和研究成果。
2.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不同组织中激励措施的实际运行情况,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
3.实践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组织,深入研究其激励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情况,分析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从中总结出有效的激励实践经验。
4.方案设计和评估:根据研究结果,设计出适用于不同组织的激励方案,并进行评估,确定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获得以下结果:1.深入理解激励理论:通过对激励理论的综述和分析,提升对激励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设计科学有效的激励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2.有效激励措施的确定:通过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确定适用于不同组织的有效激励措施,提供实践指导。
3.科学有效的激励方案设计:基于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分析,设计出科学有效的激励方案,提高组织的激励效果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长春一汽集团激励理论的研究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能在企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知识和技能的拥有者——知识型员工的表现将成为决定企业效率高低、发展快慢的关键所在。
而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效果将直接影响员工的表现,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世界面临着信息化、全球化的两大趋势。
竞争环境不断改变,激烈程度日趋增强,企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从而导致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与管理跟不上企业的发展。
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员工流动频繁现今社会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才的竞争战愈演愈烈。
社会对科学技术和信息的渴求,一方面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宏观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国与国之间界限变得模糊,空间距离已不是很重要,这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可能。
以新兴行业为例,据国际资料公司介绍,2000年全世界共有160万的左右的职位空缺。
一个出色的人才通常被几家公司争夺,人才的稀缺程度越高,人员流出的拉力越大。
一些企业的知识型员工的流动率高达50%以上。
由于流动的加速,企业人力投资风险由谁来承担成为企业面临的一个困境。
知识型员工的流失,对企业来说,损失的不仅仅是人才,还会给企业带来许多风险。
如: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泄漏;经营发展战略的更改;对企业绩效的损害;企业成本大幅上升;知识型员工的离职可能导致企业关键岗位的空缺;使团队士气涣散,造成企业内人气损伤等。
(二)绩效难以考核知识型员工从事的工作具有较高的知识含量和较强的创造性。
因此,对其工作业绩考核面临着与一般工作考核不同的新问题。
第一,工作过程难于监控。
由于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性的,工作过程往往是无形的,没有确定的流程和步骤,不存在固定的工作规则。
这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一个困难:如何监控和评价知识型员工的劳动过程,以帮助企业和员工及时了解其工作进展中的问题。
第二,工作成果难以衡量。
知识型员工工作成果的评价更多的是注重其工作完成的质量而非数量。
如何进行公正合理的定量化考核,是知识型员工绩效考核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另外,介于工作的复杂性、不确定性、风险性,这就不得不允许其在工作中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失误。
但是,什么样的失误,多大程度上的失误是允许的呢?第三,个人绩效难以评定。
知识型员工的劳动成果多是团队智慧的结晶,工作更多依赖于团队合作而非个人力量。
这使得考核个人绩效变得困难,其团队合作的成果如何分割到每个人身上成为考核难题。
第四,考核标准难以设定。
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内容往往是高知识含量、高挑战性的,完成需要较长时间,工作成果在短期内难以体现出来。
因此,如何对知识型员工进行阶段性考核,如何设定工作过程的考核标准成为考核中的一大问题。
(三)自我管理效果不理想人们一谈到管理,往往过多强调了“约束”和“压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管理中“尊重”和“激励”的重要性。
推行知识型员工的自我管理,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精神,让员工认同企业目标,凭自己的良心做事。
管理大师杜拉克说:“注重管理行为的结果而不是监控行为,让管理进入一个自我控制的管理状态。
”企业管理者给知识型员工创造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授权给知识型员工让其通过自我引导、自我管理来发挥其工作战斗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然而,知识型员工的集体跳槽、集体应聘仍普遍存在。
过分授权的失控造成的企业损失、风险屡有发生。
知识型员工自我管理的成效不如预期理想,是否该广泛推行,仍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
二、激励效果不佳的原因2005年4月22日,长春一汽集团采取了适合本身企业发展的激励制度,有效的拉动了企业经济的飞速增长。
由此可见,激励制度只要运用的恰当,适合企业本身的特点,它将发挥巨人般的力量,长春一汽集团的案例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道理。
但是目前实行激励制度的很多,效果却多数不尽如人意。
知识型员工激励中存在的问题归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重视组织价值,忽视个体需要知识型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及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共识。
但是这种认识基本上还是停留于“组织本位论”的水平上。
即仅仅把知识型员工及其它人力资源看作组织运作过程中的投入要素;看重这种投入要素对组织目标的贡献价值,而忽略了知识型员工这种特殊生产要素自身目标价值的实现。
没有考虑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更没有把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与企业目标的实现相匹配,形成互为动力的综合发展途径。
(二)薪酬制度欠合理在新经济时代,员工价值贡献差异很大,对价值回报的渴望也大。
物质待遇虽是低层次需求,但它已是一个人社会声望的标志,变成一种成就层次上的满足。
与其它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多的是考虑个人发展的潜能和成就感,并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合理公正的报酬。
而许多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报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基薪加提成的办法,明显不能满足知识型员工的多样化需求,也无法满足企业长远发展对留住人才的需求。
不合理的薪酬制度,将不能有效地发挥薪酬制度的激励作用。
(三)重视激励的短期作用、忽视激励的长期作用企业的管理者激励制度是短期激励加强而长期激励不足。
一般来说,工资加奖金,或者年薪制,激励的重点是党旗的经营绩效,属于短期激励,在这方面的激励近年来普遍有所提高。
但经营者如果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许多决策行为的成效往往需要几年之后才能显现,如果没有相应的长期激励,皆可能诱发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而损害出资人的根本利益。
但许多长期激励的措施,如股票期权、经营者持股等,尽管企业有这方面的要求,但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暂时还难以实行。
(四)激励政策过于统一化许多企业在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未对员工的需求进行具体的分析,而是“一刀切”地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
从外部看,统一激励措施在不同的企业环境下,会得到不同的激励结果;从企业内部看,激励至少存在两个层面,一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激励,另一层次是管理人员对员工激励。
不分对象和层次的激励就犹如泛滥药方,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刘力和李兵是同事,两人的能力相当,在过去的一年当中都为公司新产品的研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并最终取得了成功,为企业成功地占领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企业决定每人奖励两万元,希望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
但不久公司领导就发现了刘力的干劲更大了,而李兵却显得无精打采的,其工作绩效明显不如从前。
经过调查才明白,刘力刚从学校毕业,而且家庭比较困难,所以奖金能够缓解他的经济困难;而李兵参加工作已经几年,所期望的并不是高额的奖励,他更希望自己事业的发展,也就是说,从短期来说更期望得到提升。
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激励政策统一化不能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在实践中一定要遵循个性区别的原则,要因人而异、按需激励,要防止“一刀切”的激励方式。
三、改进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建议每种激励制度都有一定的使用环境,不同的公司需要不同的激励制度,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激励措施。
随着员工的素质越来越高,他们对公司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企业来说,首先必须满足员工合理的物质需要,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很难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其次,需要提供给他们合适的工作,足够的权利、事业的责任和价值的认可,从而能够尽量避免“大材小用”、“小才大用”的情况。
激励的过程直接涉及到员工的个人利益,激励直接影响到能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激励的实质便是调动员工创造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始终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
激励的过程就是激发员工内在的动力和要求,从而使他们奋发努力工作去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和任务。
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需要,都有实现这种需要的内在的强大动力,这种动力会促使他去为实现自己的需求而努力工作。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体系,并严格执行。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励知识型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下面提出几点具体激励措施的改进建议:(一)加强成就激励—满足员工个体需要成就激励因素只所以更能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绩效,是因为很少有那种需要会像实现自己的梦想,即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这种需要更为强烈。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些组织的薪酬水平不低,但员工的工作及积极性并不高且人员流动率比较大。
究其原因,在于这些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体现在对知识型员工在工作上的自由度限制比较大,缺乏良好的双向沟通管道,员工没有机会和正式的管道来反映和表达自己的意见,绩效结果不能得到及时地回馈以及不能参与组织的决策等方面。
因此,为了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绩效,增强他们对组织的忠诚度,就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彻底的变革,变“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为此,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当一名新员工进入公司后,部门经理与他进行一次深入的长谈,了解他到本公司后,对个人的发展有什么打算,一年之内要达到什么目标,三年之内要达到什么目标,为了实现目标,除了个人努力之外,需要公司提供什么帮助。
每年年末,部门经理都要和员工一一对照上一年的规划进行检查,然后制订下一年的规划。
职业生涯计划不仅为员工架起了成长的阶梯,而且使公司的发展获得永不衰竭的能量。
也正是这种为员工的长远发展着想的制度,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真正感受到自己得到了公司的重视,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尤其是在国内公司在这方面欠缺的情况下,这无疑是吸引大量人才的“杀手锏”。
长春一汽集团激励知识型员工的五大法则的第二条:根据员工个人的兴趣和追求,帮助他们实现职业梦想。
长春一汽集团每年会召开两次大型的内部会议,分别是“年中职业讨论”和“年底职业评审”。
年中的会议主要是由员工谈他们对职业生涯长期发展的构想以及学习所得与不足,同时员工们还要给自己的老板打分——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把握员工的思想变化,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
2、为员工提供升职机会和角色转换如果条件允许,管理者应当为员工提供无比广阔的舞台——知识型员工对其个人职业生涯的构想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遵循某种线形的发展轨迹,这群人目标明确,他们渴望征服、渴望超越、渴望挑战更高——针对此类需求。
长春一汽集团为员工们提供了没有天花板的上升空间。
晋升不靠论资排辈,更不靠老板的“一语定乾坤”,只要员工在某一个职别上表现出了超越平凡的实力,他们便会被发现和拔擢。
另一种员工总是希望尝试开拓新的职业领域,例如,设计和开发人员想从事Program Manager(PM)的工作,此时他们便可向管理者提出要求,而管理者则会安排他们做一些本属PM职能范围内的事,并对其表现进行评估。
若他们的业绩能够满足工程院对PM的要求,很快地,这些人将如愿以偿地走上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