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过程1. 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1)李杜诗篇万古传。

(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 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行路难》教学设计

《行路难》教学设计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行路难》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欣赏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思考人生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了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社会和政治背景,以及李白的创作背景。

启发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2.梳理诗歌结构通过分析《行路难》的结构,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形式和结构对表达的影响。

比如,五律形式如何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紧凑有力,重复的段落如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等。

3.探究主题让学生在阅读《行路难》时,留意诗中所蕴含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如政治、哲学、社会等。

4.欣赏诵读鼓励学生诵读《行路难》,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分组朗读,比较不同组的诵读效果,从而体会到不同语调和表达风格的差异。

5.作品解读与讨论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比喻、象征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意义和隐喻。

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诗人为什么选择以行路为主题?(2)诗中的行路难是指什么?(3)诗中的“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指的是谁?(4)诗中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意象代表什么?(5)诗中的“黄鹄去后复黄鹄”有何寓意?(6)诗人通过《行路难》反映了什么现实?6.创作与写作鼓励学生通过《行路难》的启发,进行类似的主题创作。

可以让学生以行路为主题,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思考。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度,包括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提问等。

2.听取学生诵读的成果,评价其语感和表达能力。

3.通过作业评价学生的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五、延伸拓展1.为学生推荐其他相关作品,如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和思想的力量。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收听、朗读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秀5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秀5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优秀5篇〕《行路难》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上下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外表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到达了高潮。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6教材简析这首乐府古题是李白于天宝三年被以“赐金放还”的名义打发出长安时所做。

作者做翰林供奉仅两年却受奸佞权贵所害,被迫离开,此诗抒写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逆境中豪迈乐观的气概。

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感情变化,苦闷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反复诵读,理解诗句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4、赏析重点语句,品读诗人形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读诗词,感受诗人激荡的情感变化。

难点:体会诗人悲愤、失意中自信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走近李白从小到大我们是在李白诗句的浸润下长大的。

在你记忆的宝库中存了多少,请大家动手数数。

(学生回忆诗句)在丰富的诗句中,李白的形象也渐渐树立在我们心中,请你用一句诗仿照例句说说自己心中的李白。

(学生回忆自己积累的李白的诗作名句,并借助诗句归结形象。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了孤单寂寞的李白。

(投影出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真是一个千年万年读不厌、都不透的李白。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诗《行路难》,看看你又将认识一个怎样的李白。

二、初读感知扫除障碍(一)出示学习目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自主研讨,理解诗人复杂矛盾的心情。

体会诗人的高尚品格(二)学生自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1)学生自读古诗(2)集体齐读,纠正易错字音:塞(sè)(三)了解乐府古题。

学生再读古诗,把握感情基调。

(四)师生互读,走进意境。

(听着你们读,也勾起了老师的朗读欲望,大家听听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点评(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其鲜为人知的背景,谁了解这部作品的背景。

)学生点评后教师补充。

(出示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重点: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预习导学: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投箸〔〕歧路〔〕柯畔〔〕暂〔〕(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

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4、文体常识。

行路难初中教案

行路难初中教案

行路难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行路难》。

(2)了解作者李白的相关背景资料。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意义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仕途和理想的执着追求。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意象分析和象征意义。

(2)作者李白的相关背景资料。

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2)如何理解作者对友情、仕途和理想的执着追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李白及其诗歌特点。

(2)提问:同学们知道“行路难”这首诗吗?它表达了什么主题?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阐述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行路难》。

2. 写一篇关于《行路难》的作文,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5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5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5篇)《行路难》教学设计1一、导入1、在大唐盛世,有一位诗人他豪情满怀,诗酒仗剑走江湖。

他才华横溢,满怀经世治国之志。

在道士吴均的推荐下,在人生迈入第四十一个春秋之际,他由布衣登上了卿相的殿堂,满以为实现理想、施展才华的时候到了,但是皇帝昏聩无能,美梦初醒,他很快被赐金还放,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下,他陷入矛盾之中,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行路难》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

2、了解诗歌写作背景:《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二、学生朗读教师:同学们都预习过了,下面我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

请同学评价一下……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感情呢?教师: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变化:苦闷——憧憬——愁——喜悦(再读诗歌)三、分析诗歌1、诗文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丰盛的宴会图。

“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至少是五星级的标准,可是李白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诗文哪些地方暗示我们原因了吗?引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愁闷。

从课题《行路难》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

路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之路。

(学生或老师补充诗歌写作背景:李白一生追求政治理想,熬到41岁才开后门,进入朝廷却被皇帝当作点缀生活、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还来不及抒发郁闷之情,在宫廷不久被人打小报告,就被李隆基赏了一些金子给赶了出来。

为之努力了多年的政治理想就在一旦之间付之汪洋。

因此内心非常失落、悲愤、忧郁。

2、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

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吗?有点激愤的味道。

你悲愤又如何?你有才能又如何?还有吗?3、“欲渡……”怎么理解这句话?——李白想什么?(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什么让自己的仕进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呢?(“冰塞川,雪满山”,)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来进行说明。

行路难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3篇

行路难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3篇

第1篇行路难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

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

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

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诵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清节奏【学习目标】1.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预习检测(自主学习)1.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鲍()酌()踯躅()2. 解题:《行路难》是(),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首,歌咏()。

本文是第四首。

3. 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

所谓“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4.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二、精读,披文入情,咀嚼文字,体悟情感文字是情感的载体。

前面,我们已经扫清了文字障碍,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品读揣摩诗歌的语言,深入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一)自由诵读诗文,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情感:“愁”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行路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针对《行路难》这篇诗文进行深入解读和探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

《行路难》描绘了诗人行路的艰辛,但更深层次地抒发了对人生的无奈和迷茫。

李白通过诗歌的表现形式,将个人经历和对人类和世间的思考与感悟融为一体,表现出了诗人的思想和哲学境界。

因此,本教学设计将《行路难》作为中学语文课的优秀篇目,旨在通过这篇诗歌的解读,培养学生用文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和语言修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行路难》诗歌的意涵,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核心词汇。

(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诗歌鉴赏的经验和技巧,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学思想。

(3)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理解和模仿作者编织诗歌的艺术构思。

2.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结合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探究诗歌背后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感悟。

(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文学语言和表达技巧,创作出具有内涵和艺术性的散文和诗歌。

3.情感目标(1)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和看法,理解人生的苦难和追求。

(2)学生能够意识到诗歌中表现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课前导学导师为学生介绍《行路难》的作者、诗歌的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这首诗的开篇有个大致的了解。

2.课堂探究(1)诗歌的思想和主题老师为学生播放《行路难》的诗歌视频,教师带领学生聆听李白深情而又叹息的声音,体会诗人在一次艰难的旅途中,对残酷现实的控诉和对生命的追问。

老师请学生阅读《行路难》全文,体会李白在诗歌中压抑的情感和深切的呼唤,探究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2)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歌,老师需要指导学生从诗歌的韵律、结构、修辞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构造。

以下是老师的讲解:韵律:《行路难》是一首五言诗,每句最后两个字韵味悠长,读起来流畅自然,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行路难》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行路难》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行路难》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行路难》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行路难》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行路难》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长诗,全诗六百余字,共八十八句,描写了诗人的旅途艰辛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基于人教版高二选修,探索如何运用教材内容,设计《行路难》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李白的创作风格;2. 熟悉《行路难》的词语和句式结构,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寓意;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拓展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唐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2. 掌握《行路难》的词语和语言特点,理解寓意和主题;3. 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品味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唐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唐代是中国文化繁荣和诗歌黄金时期,长沙等城市产生了大量的诗人和诗歌作品。

唐代诗歌的创作规律是:以情为主,兼重形式和内容,强调诗人个性和创新。

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是:自然写实、情景交融、简练明快、含蓄深远。

2. 《行路难》的词语和语言特点《行路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的行程和思维过程。

诗歌的构思巧妙、语言精练,词句间寓意深刻。

《行路难》的语言特点是:借物抒情、自然表达、情景交融、富有哲理。

3. 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学生在阅读诗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出发点;2)分析诗歌的构成要素,寻找主题和寓意;3)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掌握文学语言的运用技巧;4)鉴赏诗歌的文学价值,拓展个人的认知和体验。

四、教学方法1. 独立阅读法学生可以自主阅读《行路难》,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了解李白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解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内涵。

2. 课堂讲授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唐代诗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李白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教师还可以根据诗歌的段落数进行分讲,分析每一段的主题和寓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读诗歌。

语文教学设计《行路难》教案

语文教学设计《行路难》教案

《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行路难》的背景知识,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和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分析2. 诗歌意象的把握3. 诗人情感变化的解读三、教学难点1. 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四、教学方法1. 引导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行路难》中的具体词句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 情感体验法: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中的哲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李白及《行路难》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的哲理。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合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李白的《行路难》,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创作与《行路难》主题相关的诗歌,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李白行路难教案

李白行路难教案

李白行路难教案【篇一:行路难优秀教案】《行路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教学重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它孕育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他们就象满天星斗一般,在璀璨的群星中,我摘取了一颗,请大家读对联,猜一猜,他是谁?出示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生:李白。

教师:(出示李白画像)没错,他就是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次走进诗仙李白,一起来学习他的《行路难》。

二、整体感知(一)读一读1、播放配乐诗朗诵。

(要求学生注意读准个别生字,如:樽、斗、羞、箸、塞、太行、岐、沧等字并以课件的形式显示标注拼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要求读准、读顺、读熟)4、个别学生朗读。

5、以小组活动形式,争取短时间内能背诵,小组派代表试着背诵(二)品一品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

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

《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13篇)《行路难》教学设计篇1一、预习《行路难》二、正课1.朗读《行路难》。

2.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终病死于当涂。

其诗多剧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喜爱祖国山河,怜悯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

他擅长从民间吸取养分,想象丰富奇怪,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剧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抱负的执着追求,展现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摆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气。

4.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非常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致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宝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亮的对比。

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是什么缘由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乐观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脆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头,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连续追求。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念。

行路难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行路难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行路难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其豪放激昂的词句、深刻的人生哲理,让人感受到人生的艰难曲折。

针对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行路难》的作者李白,以及诗文的背景。

(2)让幼儿能正确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3)让幼儿感悟到人生的艰难曲折,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让幼儿正确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

(2)难点:让幼儿感悟到人生的艰难曲折,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4.教学过程(1)导入:向幼儿介绍诗人李白,以及《行路难》的背景。

(2)朗读:让幼儿跟随老师一起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解析:讲解诗文的大意,让幼儿理解诗文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4)互动:分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如何克服。

5.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对诗文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讲解诗文大意时,我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并结合生动的图片、故事等形式,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文。

同时,在互动环节,我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经历,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到人生的艰难曲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部分幼儿对诗文的兴趣不高,可能是因为诗文内容距离他们的生活较远,难以产生共鸣。

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将诗文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他们感受到诗文的时代价值。

互动环节的组织不够严密,导致部分幼儿在分享经历时,偏离了主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互动环节的引导,确保幼儿分享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符。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增加对诗文艺术特色的讲解,让幼儿在理解诗文大意的同时,感受到诗文的审美魅力。

语文教学设计《行路难》教案

语文教学设计《行路难》教案

语文教学设计《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行路难》全诗。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能够解释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对理想追求的执着。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意象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哲理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生僻词语解释、古代文化知识等。

2. 学生准备《行路难》诗文,并在课前进行初步阅读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对《行路难》的主题进行初步思考。

2. 诗歌朗诵(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文,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诗歌讲解(15分钟):解释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心情和哲理。

4.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诗歌欣赏(5分钟):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6. 课堂小结(5分钟):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行路难》,并书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8. 课后反思(5分钟):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分享。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作业和短文写作的完成质量。

3. 理解测试: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或讨论,加深学生对诗歌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展览,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直观感受。

八、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PPT和相关资料,包括诗歌原文、生僻词语解释、古代文化知识等。

行路难说课稿

行路难说课稿

行路难说课稿一、引言《行路难》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创作的一首抒发壮志豪情的诗歌作品,通过描绘险阻的行路、坚定的意志和迎接挑战的精神,表达了对困难和挫折的勇往直前的态度。

本课我将以《行路难》为例,教授学生如何欣赏和理解古典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课堂目标1.了解李白及其代表作《行路难》的背景和创作意图;2.学习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课堂内容1.了解李白及其代表作《行路难》a)李白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唐朝文学家,被誉为诗仙。

b)《行路难》背景:本诗描绘了李白远行的艰辛和担忧。

c)分析《行路难》的主题和创作意图:从中体现出李白的豪情壮志和乐观积极的精神。

2.学习诗歌赏析方法a)理解诗歌的结构:分析诗的句法、韵律和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b)分析诗歌的意象: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等修辞手法,揭示作品的情感和主题。

c)品味诗歌的情感:从诗歌中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a)创设情境:通过诗歌背景介绍和音乐的配搭,营造诗歌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b)学生表演:分组进行诗歌朗读和表演,鼓励学生用情感表达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c)学生写作: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经历的困境和挑战,并鼓励他们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1.情景导入:通过播放相关音乐和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诗歌的赏析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情感体验:通过让学生与诗歌产生情感共鸣并进行情感表达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五、课堂设计1.导入(5分钟)a)播放古风音乐,展示《行路难》的相关图片。

b)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困难和挑战?你们是如何应对的?2.背景介绍和讲解(15分钟)a)简要介绍李白及其代表作《行路难》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行路难教案设计

行路难教案设计

行路难教案设计教案设计:行路难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李白的《行路难》这首古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李白的诗歌,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入:通过图片和音乐的搭配,创设一个远古时代的山水画境。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幅山水画,并播放与之相搭配的古典音乐。

引导学生产生关于山水的联想和想象,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 导读诗歌背景:给学生简要介绍李白这位伟大的古代诗人,让学生了解他的作品风格和创作背景。

特别提及《行路难》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即李白在挣扎和迷茫中写下了这首颇具代表性的作品。

3. 分析诗歌内容:将《行路难》分成几个部分,通过每个部分的解读,向学生展示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思考。

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每个字句,感受其中的忧愁和无奈。

4. 阅读和朗读诗歌:让学生独立阅读《行路难》,感受诗歌的诗意和表达。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让学生从口语表达上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鼓励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来传达诗歌中的情感。

5. 学习反思和讨论: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行路难》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者其他的文学作品来展开思考,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6. 创作情感画: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行路难》的情感和理解。

学生可以运用各种绘画材料将自己对诗歌的情感和形象进行表达,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7. 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收获和体验。

可以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分享自己对《行路难》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互动。

三、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2. 学生完成的情感画作品,从中可以看到学生对《行路难》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路难》教学设计无腔短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⑵、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课时: 1课时五、课型:诵读欣赏课五、教法:自主学习法、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法。

六、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七、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并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师:猜猜画中人物是谁?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课件: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如1:“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

2:“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

3:“我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读出怀才不遇的李白”。

4:“我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读出自信乐观的李白”。

师:说得真好!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

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

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唐玄宗时期,李白经朋友引荐到京城长安做了小官,这让李白很是郁闷,要知道他原想是辅佐帝王,成就伟业的。

于是李白便常和朋友饮酒作乐,更不幸的是他得罪了当时权重一时的太监高力士,被迫离开长安,离开长安前,李白写下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抑郁不平的心情,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

(板书课题)2、整体感知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

试读,学生听读正音。

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课下注释,同桌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2、词义答疑,出示重点词。

除课下注释外,可补充:“顾”:看;“安”:哪里等。

(幻灯片出示):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

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小贴士:学习一首诗,我们需要读懂大意后才能更好地朗读,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

范读(听老师配乐朗诵)3、深入研读自主探究经过初步的理解,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情感的在诗中是有变化的,下面请大家以下面句式为依托,研读这首诗。

请大家四人一组相互交流。

我从-----------------这(几句)句诗中,读出了一个---------------的李白。

因为---------------。

示例: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

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

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

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

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

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

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点明全诗的情感层次。

总结全诗。

板书。

这首诗歌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不甘消沉的李白,一个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

4、自读熟读。

请把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随后个别配乐朗读。

熟读成诵。

小贴士: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

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八、课堂小结这首诗我们要注意一句警句、两个通假字、三处用典、四句短句。

诗人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运用了“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九、作业1、背诵并默写《行路难》2、以“我心目中的李白”为话题,写出自己对李白诗歌及为人的解读。

十、板书设计1:教师在黑板上默写全诗一遍,用行草这种书法艺术。

板书设计2:《行路难》课堂实录及点评实录:余映潮点评:刘恩樵教学时间:2009年4月17日教学地点:广西南宁二中点评时间:2010年12月26日点评地点:昆山国际学校师: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我们今天学习李白的《行路难》。

【开篇导入,直截了当,非常简洁。

这样的开门见山式导入,是余老师课堂一贯的导入风格。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背景材料。

(屏显1)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

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

它表达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

(学生朗读)师:皇帝把李白召到宫里去,只让他写写诗,过了一段时间,给了他一点钱,让他离开长安。

李白于是写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快乐。

再读背景材料。

(屏显2)“行路难”是乐府古题, “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

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学生朗读)师:把“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批在课题旁边。

“怀才不遇”是说,有才能但是无法施展。

【(讲背景)两段屏显,两处讲解,精要得当。

这是对学生理解全诗的必要的铺垫。

这是教师给“梯子”给学生去攀登。

非常必要。

】师:看我们的学习任务: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屏显3)学习活动(一)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学习活动”,是余老师课堂的特色,也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

】师:吟读之前,拿起笔划出这样几个地方。

勾画两个字。

“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

注释告诉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再画两个字。

“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

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

“济”,渡过。

“箸”,筷子。

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再画两个词。

“长风破浪”,原来的表达是“乘长风破万里”,比喻的是一种境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云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因为一个“云”字,“云帆”这个词显得特别高雅。

【(讲关键词)这里的讲关键词,是为吟读做铺垫。

这是引路,不是越俎代庖。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我来听一听。

(学生齐读课文)师:好。

我觉得节奏有点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

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

(教师示范四三节奏)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如果读成“拔剑/四顾/心茫然”(教师模仿学生二二三节奏)就不行了,对不对?好,一起来读。

【(讲读法)如何读与如何理解紧密结合。

读促进理解,理解又提升朗读。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师:这次好听多了!聪明!【很自然地表扬与鼓励】我刚才听出来一个很好的地方,你们比较注意这首诗情感的抑扬。

有两句我们还能再体会一下。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是抑好还是扬好呢?一定是抑。

最后一句呢?一定是扬。

来,再试。

第二句要比较地抑,最后一句要很好地扬。

(学生第三次齐读课文)师:好。

最后一句我们再来学读一下,跟我读。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师:太好了,有些同学读得很有感受似的。

【(讲读法)读的指导,其实就是一种诗意理解的铺垫,也是引导思维的铺垫。

】师:下面思考一个问题:感受诗中的美句。

哪句美呢?哪句最美呢?开始思考,并且用笔写下你的感受里面的关键词。

(学生思考,批注)【以上的讲解与朗读,都是铺垫。

把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推到了一定的高度。

这是学生在吸收,下面就要输出(表达)。

这是符合认知规律的。

这时候,学生再来表达,才会有分量,才能有质量。

“哪句美呢?哪句最美呢?”这两个问题,也有发挥的余地,不偏窄。

】师:好,我们试着来交流一下。

刚才我看见大家很用心,现在来谈谈你所感受到的诗中美句。

请举手发言。

(学生举手)师:谢谢你。

【一句“谢谢你”,自然亲切,体现了一种尊重与和谐。

】生1:我觉得诗中美句是最后一句。

师:请你阐释。

生1:前面已经说了“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最后仍然要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表明作者虽然遭受排挤,怀才不遇,仍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觉得这是一种人格美。

师:这里表达了作者的奋发图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向往。

谢谢你。

(学生举手)师:谢谢。

生2:我觉得第四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很美。

这里运用了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和信念,这种信念美我也觉得很美。

师:用典故来说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既是一种手法,也给人以美感。

好,继续。

生3:我觉得美句是倒数第二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它说出了作者当时怀才不遇的心情,感叹内心的凄苦。

师:反复、反问,表达了一种悲怆的情感,和“长风破浪会有时”这一句形成强烈的反差,好像在给人一种迷茫的感觉的时候,突然又让我们眼前一亮。

真美。

【教师的点评提升了学生的回答,且点出了“反复”“反问”的语言表达特点。

】生4:第三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