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
浅谈《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
浅谈《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
重视治未病和疾病的传变是其重要思想之一。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和五脏生理病理上的联系,认识到本脏的虚损,除治疗本脏疾病以外,还应考虑到疾病可能传变的脏腑,同时治疗,达到治疗效果。
标签:《金匮要略》仲景学说治未病《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是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全书中,仲景多次提到“治未病”的思想,在疾病的治疗中也让该思想贯穿始终。
本文从“治未病”思想渊源、仲景对其的认识这两方面进行浅析。
1 “治未病”思想渊源“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内经》的“治未病”理论主要有“摄生防病”和“既病防变”两大重要思想。
1.1 摄生防病《内经》中提到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一论述,各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的理论。
1.2 既病防变《难经·七十七难》中提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很好的阐述了既病防变的思想,指导后世的治疗、用药。
仲景将《内经》的“治未病”的思想进行很好的应用和发挥,尤其以肝病为例,提出的治疗方法对后世的临床应用有深远影响。
2、仲景对“治未病“思想的认识仲景继承了《内经》中“治未病”的思想,并在临床实践中将这一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和发挥。
例如,《内经》中对“既病防变”的思想仅仅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但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深入总结,不仅加深了对“既病防变”思想的理解,还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非常有临床指导價值。
1仲景对“摄生防病”的认识仲景全面的继承了《内经》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四时风气流行,适宜于自然界气候的要求便能生长万物,若是不正常的自然气候,则能毒害万物,对于人来说,就成为了致病因素,因而摄生防病一定要顺应四时。
_金匮要略_治未病_学术思想浅析
[收稿日期]2004-03-15□医师笔谈□《金匮要略》“治未病”学术思想浅析刘永畅,陈廷淑(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重庆400036)[中图分类号]R222.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04)7-0394-01 笔者谨对《金匮要略》“治未病”学术思想、精神实质以及如何治未病试析如下。
1 学术渊源 “治未病”早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同时在《素问・刺热论》篇提出:“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在《内经》提出预防疾病的思想基础上,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病脉证篇中首先阐明了这一规律和防止传变的方法,如篇中云“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等等。
仲景以肝病为例,系统的阐述了这一传变规律,提出了治肝补脾,防止传变的原则,仲景的这些学术思想,使后世医家深受启发,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对其治未病的思想和防止疾病的传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2 精神实质 人体内部脏与脏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在病理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五行乘侮亢害关系。
一脏有病,可以依据五行运动的规律而影响另一脏产生病变,五脏的传变,向着相克相乘的方向进行。
为了防止疾病的蔓延,就应该依据这种规律,先治或先安未病的脏腑,以截断其传变的途径,从而使疾病向着痊愈的方向转化。
故治未病的主要精神实质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篇中,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首先提出了内养正气,外慎邪风的疾病预防观,未病先防,告诫人们预防疾病要从内因、外因二个方面着手,以内因占主导地位,内因决定外因发病,因而要内养正气,外慎邪风,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仲景的“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论述,体现了《内经》的整体观,说明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虚贼风,避之有时,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内因为主的发病学观。
《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举隅
10034,Liaoning,China)
terpretation Golden ventive
Abstract:IIl this paper。the Chinese on the”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of the understanding of in— to enumerate the” as a”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thinking of the three content。and Chamber”of rel
万方数据
2 0 1
0皋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RNAL MEDICINE
第24卷第12期
・・1 1・
不致染病。《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日:“夫男子平 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乎人,脉虚弱细微者, 喜盗汗也。”《水气病》篇日:“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 身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虽是 “平人”,若出现悖于常理的症象,通过分析也可以预 知即将发作的疾病。又,《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 九》云:“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外形 虽似无病,像正常健康人。但通对症状观察,就可以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邪去形安,疾病被消 灭于萌芽状态。又如:“鼻头色青,腹中痛”,为肝病 传脾;“鼻头色微黑”,为肾水侮脾;鼻头“色黄者”,为 心阳虚而寒,病及其子,肺阳虚而寒,累及其母。这即 是防微杜渐,欲病救萌。 3 在治疗上体现“治未病”思想 中医对“治未病”思想治法上的认识主要体现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已愈防复”这三个内涵。 在未病先防方面,《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指出: “上气喘而燥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风水 尚未发,但从上气喘燥等症状推测病者欲作风水,即 先以汗法侯之。又,《奔豚气病》篇日:“发汗后,脐下 悸动,欲作奔豚。”患者感觉脐下悸动,医者就要注意 治疗预将发作的奔豚。《黄疽病》篇日:“酒黄疸者, 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因预知其人欲发 黄疸,故先据脉象的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治法治之。 《妇人妊娠病》篇:“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为了使生产时顺利,并防止一些产生后病的发生,在 妊娠期预服一些补药。 在既病防变方面,《金匿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 篇》则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 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朴之;中工不晓相传,见 肝之病不能实脾,惟治肝也。”阐明了已病后对未病 脏腑在治疗上的预防措施,指出在治疗疾病时应注意 照顾未病的脏腑,防止疾病的传变,先治或先安未病 的脏腑,截断疾病的传变途径,防其蔓延为患,使疾病 向痊愈方面转化。同时还提出对已盛之病,要采取积 极的救治措施,防止病情的逆变,阻止病势的发展。 张仲景在《金匿要略》指出了肝虚病宜用甘昧以培土 荣木的生克制化规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 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人肝,焦苦人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 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 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这些既病防变思想,对临 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医家治肝虚病,用酸甘焦苦之 法,以白芍、山茱萸、五味子补肝阴,以丹参、生地、当归 养心血,以大枣、白术、炙甘草益脾气,可取得良好的治 疗效果。在《金匮要略》方剂中,属于扶正祛邪者约有 四分之一,其中多数方剂又体现了重视温补脾肾。这 是张仲景为防杂病后期出现脾肾虚衰之证,影响其他 脏腑,导致久虚不复,甚至病情变化,而采用的调补脾 肾、扶正祛邪之法,同样体现了“既病防变”的思想。 在已愈防复方面,张仲景十分重视疾病的调护,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日:“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 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强调适其所 喜,避其所恶,选用恰当的治疗药物和护理方法。又如 《金匮要略》的方剂中常用顾护脾胃的大枣、甘草等药,
《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之浅析
《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之浅析标签:《金匮要略》;治未病;浅析在《内经》、《难经》的思想基础上,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根据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阐明脏腑疾病有先后次序相传的规律,重点论述了内伤杂病“治未病”的治疗原则。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正邪是产生疾病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秉承《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思想,仲景从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强调未病之前当重视养慎,即内养正气,外慎邪风。
一是节制房事,勿令竭乏;二是注意饮食有节.避免偏嗜;三是避免邪风、虫兽、外伤等各种致病因素的伤害,即所谓“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忏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未病之时,内养正气,使气血流畅,阴阳平衡,外慎邪风,内适起居行为,使人顺应自然,与客观环境相协调,抗病力强,虽有不正常的气候,亦不会伤人致病,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反之,若五脏元真之气衰弱,营卫失调。
抗病能力减弱.则易遭受“客气邪风”的侵袭,导致疾病发生,《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有病早治若一时不慎,感受病邪,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及早采取措施,积极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这属于治未病的另一层含义。
《金匮要略》云“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以免病邪深入,病情加重,使患病之体早日康复,此即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它体现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治者治皮毛”的早期治疗观点。
又如肺痈“始萌可教,脓成则死”,强调早治者预后良好;再如“欲作刚痉”、“欲作奔豚”,在疾病将发未发之际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减轻病痛,缩短病程。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5篇)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5篇)第一篇: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浅谈《金匮要略》之治未病“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
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最早出自于《黄帝内经》之中,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学说。
“上工治未病,何也”。
《金匮要略》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仲景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对发病、预防、病因、病机、诊断、护理等均作了原则性提示,为全篇杂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而提出的“治未病”思想也就此统领其后篇章,并贯穿始终。
首先,开篇条文(1)从脏腑整体观出发论述治未病。
言五脏六腑虽各有其功能,彼此间应于五行,存在生克乘侮关系,故一脏有病,传其所克。
肝病实而疏泄太过,易传于脾,“实脾”以防肝病相传;肝病虚而疏泄不及,则用“甘味药调之”等,阐明脏腑疾病传变规律,强调治未病,论述已病防变、整体调节、虚实异治等原则。
条文(2、7)从天人整体观出发论述治未病,论述了未病前的养慎防病措施以及病后的早期治疗。
并将天人比拟水舟,用“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阐明“养慎”的道理,以防客气邪风中人而发病。
此后,条文(3)、(4)、(5)、(6)分别从四诊法论述治未病理论,如:“鼻头色青,腹中痛”,为肝病传脾;“鼻头色微黑”,为肾水侮脾;鼻头“色黄者”,为心阳虚而寒,病及其子,肺阳虚而寒,累及其母(3条)等。
条文(8)从自然整体观提示顺应自然气候。
以上都强调了未病先防的思想。
而条文(11、12)从内外整体观(脉证参合以推测预后)进行论述,说明脏属阴、腑属阳;口近乎内,四肢属外。
故脏病深重难治,即“入脏即死”;腑病浅轻易治,故“入腑即愈”等,均强调了已病防变的思想。
综上条文,《金匮要略》开篇已将仲景治未病的思想题为纲领。
而其后篇,进一步阐述治未病理论及其重要性。
概言之,包括误治与失治等方面,强调了正确治疗、及时治疗及调摄的重要性,对治未病的思想做进一步的阐发。
阴阳毒病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百合病言“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历节病言“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并且指出在饮食上,过食酸咸容易导致致历节病;衄家“不可汗“,汗出则“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亡血者“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慄而振”等,均强调了对疾病传变的预防要点。
浅谈对《金匮要略》治未病的认识及临床运用
夏 出现 胸 闷憋 气
医院 诊 为
“
次 年胸 闷加重
”
并频 发 胸痛
。
在某
来 阐 述 自 己的 论点
左 室 劳损
发烧 3 9 ℃
、
经治症 状 改 善
,
1 97 ,
2 月 年1
因此
“
决 不 能 把这些宝 贵 的 经验 和 理论 与五行 学 一概抹煞
“ , ”
、
患者 感 冒 现头 晕
、 。
,
,
服 解热药后 热 退
个月
,
,
考 的松 等
、
症状 缓 解 出院
,
。
有利 于 肝 胜 正气 的 恢复
后
病情 常 因 劳 累 而反复 耳鸣
a
,
间 断在我院 门 诊 治 疗
7
治 未 病法 则 是 以 五行学 说为说理 工 具加 以 论
,
1 9 7 0 年 出现头 晕
心慌等 血压 2 6
” ,
十 ,
八 6k
Pa
,
,
述的
,
有 些 文 字 表 面 看似 五行 家 言
中 医 研 究 1 9 9 3年
3月
第
6卷
第 1期
T CM R
e s
.
M
a r e
li
1993 V o l 6 N o
.
.
逐 饮 之 峻药 猛 攻
6
.
。
辛苦之乌 梅 如 皮水病
、 ,
、
川椒
、
黄连之属驱 虫安 蛔
,
,
又 以 人参
、
利 水化饮法中
,
治未病
《金匮要略》谓:“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未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指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中医治未病主要有三层意思。
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类经》注释“此承前篇而言圣人‘预防’之道”。
《灵枢·逆顺篇》:“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如《刺热篇》:“肾热病者,顾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脏气热于内,必先见于色,病虽未发,见其色而即刺之,名曰治未病。
”《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
”《集注》:“萌芽,始发,见其洒淅动形而即治之,不使有伤三部九候之气。
”三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发展。
《难经·七十七难》:“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相同语句又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根据五脏(五行)之间生理、病理相关原理,从整体出发,预测原发脏的病变发展趋势,采取非针对“现脏病”的“隔二、隔三脏”预防性治疗,防止继发脏病的产生,杜绝疾病发展和传变“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
可见很早以前,祖国医学就已经注意到了治未病的问题。
后世医家对治未病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
张仲景发展了《黄帝内经》以来的相关思想,他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多侧面论述了治未病的原理、方法,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治未病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说,养生保健,均有涉及;治则方药,一应齐全。
_金匮要略_对_治未病_思想的继承和发展_施璐霞
在疾病未加重 之 时,防 在 疾 病 未 演 变 之 时,防 在 疾 病 治 愈 之时。已愈防复,即 在 疾 病 恢 复 期,正 气 尚 虚,如 余 邪 未 尽,不注意调摄,就会使疾病复发。 2 “治未病”在诊断上的体现
修回日期: 2011 - 04 - 27
·2·
第 33 卷 第 6 期 2011 年 11 . 33 December 2011
克制化关系; 病理上存在乘侮亢害关系。一脏有病,可依 据自身规律 而 影 响 他 脏。 因 此,在 治 疗 时,应 依 据 这 种 规 律,先治或先安未病脏腑,以阻断疾病的传遍途径,阻止疾 病的蔓延,使疾 病 向 着 痊 愈 的 方 向 发 展[1]。《金 匮 要 略 · 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则指出: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 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 传,见肝之病不能 实 脾,惟 治 肝 也。”同 时 还 提 出 对 已 盛 之 病,要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阻止病势的发展。
·1·
檰檰殕
檰檰殕
檰檰殕
檰檰殕
学术 《金匮要略》对“治未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探讨
施璐霞
(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江苏南京 210002)
摘要:“治未病”的中医传统防治观点可总结为: 未病先防,调摄固本; 既病防变,治在证先; 已愈防复,重视调理。并以 此浅议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对“治未病”思想的发展。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张仲景在治未病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不仅在继承内经难经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治未病思想而且对后世医家完善和发展洽未病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金匮要略》_治未病_思想探析
《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探析刘德山 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早在《内经》中就提出来了。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到了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结合自己和前人的临床实践,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这一思想,使其成为更具体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观点,对临床防治疾病、保护人民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未病先防张仲景《金匮要略》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强调客气邪风虽然是致病因素,但能否引起疾病,仍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适应能力的强弱。
如果五脏元真之气充实,营卫通畅,能适应自然界反常的气候变化,则人体平和无病。
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邪能力是未病先防的关键。
《金匮要略》中还指出“人能养慎”则“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这就是说,在调摄精神、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的同时,要慎防邪气侵害,避免邪风毒气侵入肌肤经络,防病于未病之时。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则进一步强调了经络受邪,尚未深入脏腑,便应早期治疗,防微杜渐,以防病邪深入。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详细具体地提出了未病先防的措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未病先防思想。
邪气侵犯皮肤,血脉传注,壅塞四肢九窍,就用导引吐纳之法锻炼身体,促进血脉流通、关节流利,气机调畅,提高正气的抗病能力,驱邪外出。
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及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创造的“五禽戏”等,都是健身锻炼的有效实用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金匮要略》中特别重视饮食的致病防病作用,分篇列举了禽兽虫鱼禁忌和果实菜谷禁忌,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苦,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
《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体会
d i 1. 6/i n17 -792 1. .0 o: 03 9 .s. 227 .010 0 8 9 js 6 2
文 章编 号 : 17—79 (0 1 0 —0 70 622 7 2 1 )一20 1・2
中医 “ 治未病 ” 思想 最早见于 《 内经》 如 《 , 素问 ・ 四
气调神大论》言:“ 是故圣人不治 已病治未病 ,不 治已乱 治未乱 , 之谓也” 仲景将 这一思想作为其学术 的精髓 , 此 。 在 《 金匮要略》一 书中,不但体现在 防治疾病的发生发 展方面 ,而且体现在对疾 病预防性 治疗 的用药方面 。其 精 神实质是 :未病先 防,欲病救萌 ,已病 防传 ,病盛防 危 ,新愈防复等方面 。张仲景用 中医整 体观念 和五行学 说的生克制化理论 ,较全 面地补充 、发展 、继承和发扬 了 《 内经》治未病 的思想 ,对 “ 治未病 ”做 出了具体细 致 的阐述 , 内容十分丰 富,形成 了完整而严密 的体系 , 有 效指 导了临床 实践,也为后世预防医学奠定 了基础 。 1 未病先 防 张仲景在 《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中指出:“ 若人能 养慎 ,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 ,这一理 论,首先提 出 了内养 正气 ,外慎邪风 的疾病预 防观 。指出 了摄生养慎对 未病 前预防疾病有积极意义 ,并介绍 了具体的预 防措施 , : 如 “ 更能无犯王法 ,禽兽灾伤 ,房 室勿令 竭乏 ,服食节其 冷 、热 、苦 、酸 、辛、甘 ,不遗形体有 衰 ,病则无 由入 其腠理 ” ,这些摄生方法都可使人体对外抗御机 能增 强, 使腠理这一气血流行和 内脏正气通会之 处成为防御外邪 的坚强 门户 。提示人体 若能 内养正气 ,外慎风 寒 ,与 自 然 界四时气候相适应 ,就可 以抵御外邪侵袭 ,避免疾病 发 生,这是预 防疾病 的关键 之所在。“ 虚邪贼风 ,避之有 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 内守 ,病 安从来 ” ,提 出 人 的精神 活动与人体生理病理 变化有密切关系 。心情 舒 畅 ,精神愉 快,则气机调 畅,气 血和平 ,可增 强其抗 邪 能力 ,使 “ 正气存 内,邪不 可千 ” 。故调养 欲病救萌 《 金匮要略》云 : 适 中经络 ,未流传脏腑 ,即医治 “ 之 ” 四肢才觉 重滞 , 即导 引、吐纳 、针灸、膏摩 ,勿 ,“ 令九窍闭塞 ” 这 其中仲 景示 以人们若一 时不慎而感受外 。
张仲景“治未病”说
张仲景“治未病”说《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节阐述治未病。
仲景说:“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补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以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气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妙义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此其义也,余脏仿此。
”该条原文主要说明四方面的问题,一是强调治未病,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二是具体阐述了补用酸,助用焦苦,益以甘药调之的药学理论;三是提出了肝虚可用此法,实则不得用之的基本原则;最后概括提出治未病不仅肝病如此,其他脏腑之病均可仿此治法。
在这里仲景论以五行生克之理,阐明了疾病传变及治疗规律,对预防和治疗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治肝补脾释义:仲景治未病学说源于《内》《难》。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为亦晚乎。
”《难经·七十七难》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
”仲景不仅继承了《内》《难》肝病传脾理论,而且还认识到肝病传脾只有在脾虚的前提下,土虚木乘才得受病;而当四季脾旺之时,肝木不能乘土则不致相传,说明治未病也不能拘泥《内》《难》笼统之说,必须具体加以分析。
关于仲景治肝补脾的具体方法,即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药调之,是从《内经》五味益五脏的理论发展而来。
如《灵枢·五味篇》曰:“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有“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之说。
酸为肝味,肝虚补之以酸,益其本脏之体,遂其曲直之性也。
焦热使心旺而助其阳,苦寒能养其心液、泄余火,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则肝木得其养也。
基于治未病思想浅析《金匮要略》脾胃观
2020年3月第6期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基于治未病思想浅析《金匮要略》脾胃观马加路1,王宁1,陈宪海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摘要】 作为中医预防医学的核心与精髓,治未病思想源于《内经》,仲师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并将其运用于实践治疗中,且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多有论述,但通读原文不难发现,仲师尤其强调脾胃在治未病中的作用。
本文以未病先防、既病防传、病瘥防复为出发点,结合相关原文,探析仲师于治未病中注重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以期为临床中治未病思想的运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金匮要略;张仲景;治未病;脾胃观[中图分类号] R22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249(2020)06-0035-02作为“治疗杂病的典范”,《金匮要略》为辨治脏腑病证提供了指导,但其开篇即言的“治未病”思想中的脾胃观,更是为后世防治疾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且文中诸多篇章都对其进行了阐述和发挥,以致其在未病先防、既病防传、病瘥防复中无不渗透着顾护脾胃的观点,其重视脾胃的观点也成为了仲景治未病思想的最大特点之一,笔者现浅释如下。
1 未病先防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人体正气不足乃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如何固护正气便成为了疾病治疗的关键,正气是否充足对于未病先防至关重要。
正气具有防御外邪的功能,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若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腠理致密,邪不可侵,机体不易染病,即所谓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相反,若素体脾胃虚弱,则正气化源不足,无力抵御外邪,机体必然被邪气所伤。
虽然正气的强弱与先天和后天均有关系,但无疑后天的调摄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后天甚至可以去补养先天。
所以仲师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观点,强调在以预防为主的治未病思想中,脾胃功能的强大尤为重要[1]。
其后篇指出的“服食之节”,强调的“饮食以养于生”,以及教世人饮食却病之法的《禽兽鱼虫禁忌并治二十四》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二十五》,无不暗示了脾胃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2]。
《金匮要略》方看张仲景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三、方剂研究从《金匮要略》方看张仲景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预防思想在《金匮要略》中不但体现在防止疾病的发生方面,而且体现在已病后进行预防性治疗用药方面。
从其方剂的药物组成即可看出,在治疗已病时,根据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或趋向,采取预防性措施以防止变生新病;根据不同药物的功能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进行预防性用药或配伍以防止出现不良后果,这些均体现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1 既病防变方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种疾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当某一疾病发生时,可依其发展变化规律或趋向而变生他病。
因此不仅要治疗已发之病,而且要杜绝新病的发生。
防肝病传脾:奔豚汤、当归芍药散。
《奔豚气病》第二条:“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化热,随冲气上逆而发奔豚,故以奔豚汤主之。
方中甘李根白皮性味苦寒,清肝热而平降冲气;黄芩清热平肝泻火;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柔肝解郁;为防肝木乘脾土,肝邪传脾而致脾胃升降失常,出现呕逆之症,故于泻肝之时调理脾胃,伍甘草和中益脾,半夏、生姜和胃降逆;葛根既可清肝热,又能升脾阳而助胃降。
诸药共奏泻肝实脾(胃)之功。
《妇人杂病》第十七条:“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此论当归芍药散专为肝郁气滞腹痛而设。
方中重用白芍柔肝缓急止痛,重用川芎理气活血解郁,当归养肝和血:为防肝病犯脾而致脾虚生湿,出现便溏带下、面浮肢肿、小便不利等症,故配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湿,肝脾同调。
防冲气犯胃:温经汤。
《妇人杂病》第九条:“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
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
当以温经汤主之。
”本条论冲任虚寒挟瘀所致崩漏之证治。
以温经汤主之,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阿胶、当归、川芎、芍药、麦冬、丹皮滋阴养血,活血散瘀;因冲脉隶于阳明,冲脉虚寒则冲气易上逆犯胃而出现呕逆之症,故于呕吐尚未发生之前配人参、甘草补中益气,生姜、半夏和胃降逆,以调理脾胃,防止发生呕吐。
浅谈治未病
浅谈治未病在人类生存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治未病的重要性,《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首次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在今天乃至今后都是我们应当遵循的法则。
1.未病先防:这就要求人们时刻注意养生保健,慎起居,做到起居有常,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而增减衣物,居所环境要干净整洁,室内要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如有传染病流行时要注意隔离,不聚集,以阻断其传染源,节饮食,做到饮食有节,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所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戒烟限酒,在身体状况好的状态下,不过量吃肥甘厚味之品,把握好食物的荤素搭配。
此外,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大怒,不狂喜,不过分悲伤。
忧郁,焦虑,即俗话说的“拿得起,放得下”,并且还要节房事,养肾精。
1.既病防变: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就明确地提出了既病防变的思想。
因此,我们在临床治疗疾病时,对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必须要有预见性,做到即时得当的治疗,不要让疾病想纵深发展。
现在很多大型医院都没有治未病的科研项目,这也体现了今后医学科学发展道路之一。
1.加强身体的锻炼,说到底,人的身体强壮才是根本。
身体好才能有效地抵御外邪的入侵,即《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所载“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如果身体不好,多种疾病随之而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早在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就首创“五禽戏”来强身健体,到后来的太极拳,太极剑等,直至现在我们的政府大力提倡全民健身都是锻炼身体的具体体现。
展望未来,治未病的观念将继续深入人心,对我们医学科学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人们对小病普通病拖延成的大病重病将大大减少,而医务工作者对重危病,疑难病的诊治压力也将大大减轻,人们对医疗支出也随之而减少。
《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与肿瘤病学三级预防
1.中医药调理病瘥后注意调养以抗复发、 抗后遗症,对肿瘤病来说还有抗转移。每种疾病都
有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肿瘤病术后,或放化疗
后,虽用先进的仪器可能也暂时找不到癌瘤,但癌 症与其他疾病不同,转移、复发是其特质之一。中 医对痈瘤转移的认识,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将转移称作“传舍”,传指邪气的传 播、扩散,舍有居留之意。《灵枢・百病始生》篇 云:“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 ……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
瘤转移的重要条件。癌瘤的转移还与环境气候因素
律,先治或先安末病脏腑,以阻断疾病的传变途 径,防止疾病的蔓延,使疾病向着痊愈的方向发 展,这是仲景治未病的关键思想之一。对于中期的 恶性肿瘤,因正气渐衰,邪气旺盛,中医药治疗原 则应该是祛邪与扶正并重,治疗目的是部分治愈, 扶正是预防癌邪继续耗伤正气,并延缓疾病向晚期 发展。对于晚期肿瘤患者,邪气壅盛,正气已衰, 治疗应该以扶正为主要治疗原则,治疗目的足预防 癌邪进一步耗竭正气。具体治法可选补益气血,燮 理阴阳,健脾益肾等。 先安未病脏腑,应重脾肾。脾胃为后火之本,
未病先防宜调养
调、慢性疾病等内因;亦包括有毒致癌物侵袭等外 因。既知其道,当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而 避免之。占人已经明确肿瘤的发生与所处地理环 境、七情过度、人体的正气盛衰、脏腑功能强弱密 切相关。张景岳指出:“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 人,多有积聚之病”。即指出脾肾虚损对于恶性肿 瘤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未病先防”除 了加强锻炼,注意饮食、起居等以外,在用药物保 健方面,应以补益脾肾为主。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 提示,该类方剂对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及延缓衰 老有一定的疗效。通过各种方法增强体质,是达到 “正气存内,邪不可丁”,抗御肿瘤发生的方法
《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在《金匮要略》中的继承与发扬
医学前 沿 2 o l 4 年 第1 1 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黄帝内经》 治未病思想在《 金匮要略》 中的继承与发扬
宋旭 东
( 宁夏第 五人 民医院中医康复科 ,宁夏 石嘴山 7 5 3 0 0 0 ) 《 黄帝内经》 ( 以下简称“ 内经” ) 最早明确提 出“ 治未病” 思想 , 且 有丰 富的内容和详 细的论述 , 张仲景 继承其思 想 , 在《 金 匮要 略》 ( 以下简称“ 金 匮” ) 首篇首条 即提 出“ 治未病” 原则 , 并 将这 一 思想贯 穿于全书各篇 , 极大的发展与提高了治未病理论 。本文就 治未病 问题 , 从未病先防 、 欲病救萌 、 既病防变 、 病瘥 防复4 个方面 探讨 仲景治未病思想及与《 内经》 的联系、 发展和异同。 1 未病先防 未 病先 防原则是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首要基本原则 , 也是 中医 学 防治 理论 的第一要 旨。其涉及到相应方法 多种多样 , 仲景精炼 的概括 为“ 养慎” 。 养, 即调养正气 ; 慎,  ̄ p J J - , 心谨慎之意 , 凡是能够 引起机体病变 的致病因素均应谨慎预防 ,包括调摄情 志刺激 、 饮 食起居 , 慎避邪风 , 房室勿令竭乏 、 无犯王法 、 禽兽灾伤等 。 养慎的 目的就是 使“ 五脏 元真通畅 , 人 即安和 ” , 这与《 素问・ 刺 法论篇 》 “ 正气存 内, 邪不可干” , 《 素问 ・ 上古天真论篇》 “ 精神 内守 , 病安从 来” 的精神是一致 的。“ 五脏元真通畅” 一方面说 明了脏腑气血津 液充盈 , 另一方面说 明人体脏腑气血津液处于和畅流通 的状态才 是健康 的状态 , 提示疏通五脏气血津液 , 才是治病要领 。 1 . 1 法于阴阳 , 调于 四时 《 内经 》 十分重视人与 自然 的关 系 , 提 出“ 法于阴阳 , 和于术数” 的基本法则 。 该法则把“ 天人相应 ” 学说 , 作 为效法 自然 、 顺 时养生的理论依据 , 要求养生做 到“ 春夏养 阳 , 秋冬养 阴” 素问 ・ 四气调神 大论 》 ) , “ 顺 四时而适寒暑 ” ( 《 灵枢 ・ 本 神》 ) 。《 黄帝 内经 ・ 六微 旨大论 》 云: “ 帝 日: 其有 至而 至 , 有至而不 至, 有至而太过 , 何也 ?岐伯 日 : 至而至者和 。 至而不至 , 来气不及 也 。未至而至 , 来气有余也。帝 日: 至 而不至 , 未至而至 , 何 如?岐 伯日: 应则顺 , 否则逆 , 逆则变生 , 变生则病 。” 指出“ 至而不至 ” 、 “ 未至而至” 二种异常气候变化可能会变生疾病 。 仲景在此基础上 又补充 了“ 至而不去 ” 、 “ 至 而太过” 二种异常气候 。 《 脏腑经络先后 病》 第2 条篇还指 出: “ 夫人禀五常 , 因风气 而生长 , 风气 虽能生万 物, 亦能害万物 。 ” 这些都强调了人应顺应 自然界的气 候变化 以养 生, 这样可预防外邪侵入 , 防病于未然。 1 . 2 食饮 有节 , 起居有常 《 内经》 强调饮食应遵循 “ 谨和五味 ” 、 “ 食饮有节” 的法 则。《 素问 ・ 生气 通天论》 云: “ 阴之所生 , 本在五 味; 阴之五宫 , 伤在五味。” 这段经文说 明, 五味入 五脏可养五脏 , 但是五 味太过就可损 伤五脏 , 可见饮食养生必须依照 “ 谨 和五味” 的要求 。《 素问・ 脏气法时论》 指出 : “ 五谷为养 , 五果 为助 , 五畜为 益, 五菜为充” , 则强调各种食物要 合理搭配 , 均衡 营养 , 而且指 出 饮食宜 清淡 , 不宜过 多肥甘厚味 , 否则就会发生 “ 高粱之变 , 足生 大丁” ( 《 素问 ・ 生气通 天论》 ) 的病变 。 《 素问 ・ 痹论》 云: “ 饮食 自倍 , 肠 胃乃伤 。 ” 《 灵枢 ・ 五 味》 云: “ 故谷不入 , 半1 3 则气衰 , 一日 则气少 矣 。” 说明应定量饮食 , 既不可过饥又不可过饱 , 否则就会发生上 述病变 。《 灵枢 ・ 师传》 云: “ 食饮者 , 热无灼灼 , 寒无沧沧 , 寒温 中 适, 故气 将持 , 乃不致邪僻 也 。” 指 出摄取饮食 物时 , 应“ 寒 温 中 适” 。 “ 寒 温中适” 一方 面指食物属性的阴阳寒热应互相调和 , 另一 方面指饮食入腹时的生熟情况或冷烫温度要适宜 。 因为过食温热 之品, 容 易损伤脾 胃之 阴液 ; 过食寒 凉之物 , 容易 损伤脾 胃之 阳 气。 1 - 3 虚邪贼风 , 避之有时 《 素问 ・ 上古天真论》 指 出“ 虚邪贼 风 , 避之有时 ” , 《 灵枢 ・ 九宫八风》 曰: “ 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 日避 虚邪之道 , 如避矢石然 , 邪弗能害 , 此之谓也 。 ” 指出虚邪贼风是可 以加强防范 , 并能提早预防的。 仲景在《 金匮要略》 首篇第2 条也说 到: “ 若 人能养慎 , 不令 邪风干仵经络” , “ 客气邪风 , 中人 多死 。” 也 指 出客气 邪风是致病 的主要 因素 , 应 当加 强防范 , 体 现出防重于 治的预防医学思想 。 1 . 4 恬 淡虚无 , 节欲保 精 《 素问? 上古 天真论》 云: “ 以酒为浆 , 以妄为常 , 醉以人房 , 以欲竭其精 , 以耗散其真 , 不知 持满 , 不时御 神, 务 快其 心 , 逆于生乐 , 起居无节 , 故半百而衰也 。 ” 《 素 问? 痿论》
金贵要略
《金贵药略》1.治未病的含义及理论指导意义答:1)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2)一、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
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以“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
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
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
它包含着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二、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
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
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
三、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
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
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2.内伤杂病的病因及治则答:A病因: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B治则:1)有病早治2)治未病3)虚实异治-补不足,损有余4)分先后缓急:&表里同病,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急当救里;清便自调,身体疼痛,急当救表。
金匮要略读书1
读书笔记——《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治未病的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张仲景十分重视《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思想,在《金匮要略》中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和五行学说,结合实践,发展和丰富了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防病、有病早治、已病防传、未盛防盛、病盛防危、病愈防复等6个方面。
1未病防病未病防病是指在疾病未形成之前采取各种积极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张仲景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强调调摄正气,抵御邪气,防止疾病的发生又如《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谓:“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这是为了使生产顺利,并预防妊娠病,防止产后疾病的发生。
未病先防,这一养生防病思想在现代生活中十分重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预防疾病的发生可以有效地保障人类的健康,使人的寿命和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2有病早治“见微知著”,即言对于疾病应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说:“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即在经络开始受邪,尚未深入脏腑之时,应及早治疗;四肢才觉重滞,就采用导引、吐纳等方法治疗,杜绝疾病进一步发展。
3已病防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已病防传的典型例子,其精神实质在于治未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之脏,以防止疾炳的传变。
一般来说,疾病发生之后,是否会传变,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人体正气盛衰,一是受邪深浅,二是治疗是否及时得当,四是脏腑间的生克关系。
一名“上工”,应该善于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时防止或阻止疾病的蔓延、传变和恶化。
4未盛防盛未盛防盛是为了防止病情更加严重而采取的防治措施。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治未病思想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领域里的一部重要文献,它创造性地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与做法,深深地影响了古代医学的发展,并至今仍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治未病,顾名思义,就是在疾病未发作之前,就要通过一系列的保健措施和预防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种治疗理念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针对具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是在人们还没有出现任何身体不适的时候,就要加强锻炼身体和维护身体健康。
治未病观念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的医疗智慧,在中国古代医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中医最为重要的宗旨之一。
在金匮要略中,治未病可以说是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这本书中很多内容的起点和重点。
金匮要略对于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尤以调节饮食和运动为主要方向,注重静养与养生,从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首先,金匮要略指出调节饮食是保持健康的基础。
饮食对于人体的健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匮要略认为,饮食疗法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而且可以在形体养护上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金匮要略》在饮食上,把薏米、苡米、桑树、巴豆、茱萸子、麻仁等列为良药,指出这些药食能够清热、降火、解毒、祛湿,帮助身体去除害处。
同时,《金匮要略》还强调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增强肺胃的消化吸收能力,保证身体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降低患病的风险。
并提倡少吃肥甘,多吃粗细植物纤维食物,促进人体排泄物的正常排除,避免肥胖等现代疾病的发生。
其次,金匮要略还提倡适量运动有助于保持健康。
运动是人类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强体质,促进代谢,防病治病,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工作、学习压力大,容易产生身体亚健康现象,加强运动则是一种预防和缓解亚健康现象的有效措施。
金匮要略认为运动应该有适度的原则,既不要过度运动,也不要缺乏运动。
金匮要略中还对太极拳、气功等运动方式进行了推广,认为这些运动方式适合中国人的身体构造和文化传统,可以达到整体调理身体的作用。
《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探析
《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探析
刘德山
【期刊名称】《《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9(000)001
【摘要】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早在《内经》中就提出来了。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到了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结合自己和前人的临床实践,进...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刘德山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39
【相关文献】
1.《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体会 [J], 郑亮;王媛媛
2.基于治未病思想浅析《金匮要略》脾胃观 [J], 马加路; 王宁; 陈宪海
3.基于治未病思想浅析《金匮要略》脾胃观 [J], 马加路; 王宁; 陈宪海
4.扁鹊“治未病”学术思想对《金匮要略》的影响 [J], 曹玉风;张甦颖
5.吴耀南基于《金匮要略》中“治未病”理论指导肝病治疗的学术思想 [J], 庄琳伊;梁惠卿;刘垚昱;吴耀南(指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
作者:李启佳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6期
摘要:《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
重视治未病和疾病的传变是其重要思想之一。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和五脏生理病理上的联系,认识到本脏的虚损,除治疗本脏疾病以外,还应考虑到疾病可能传变的脏腑,同时治疗,达到治疗效果。
关键词:《金匮要略》仲景学说治未病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是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全书中,仲景多次提到“治未病”的思想,在疾病的治疗中也让该思想贯穿始终。
本文从“治未病”思想渊源、仲景对其的认识这两方面进行浅析。
1 “治未病”思想渊源
“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内经》的“治未病”理论主要有“摄生防病”和“既病防变”两大重要思想。
1.1 摄生防病
《内经》中提到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一论述,各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的理论。
1.2 既病防变
《难经·七十七难》中提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很好的阐述了既病防变的思想,指导后世的治疗、用药。
仲景将《内经》的“治未病”的思想进行很好的应用和发挥,尤其以肝病为例,提出的治疗方法对后世的临床应用有深远影响。
2、仲景对“治未病“思想的认识
仲景继承了《内经》中“治未病”的思想,并在临床实践中将这一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和发挥。
例如,《内经》中对“既病防变”的思想仅仅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但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深入总结,不仅加深了对“既病防变”思想的理解,还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非常有临床指导价值。
1仲景对“摄生防病”的认识
仲景全面的继承了《内经》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四时风气流行,适宜于自然界气候的要求便能生长万物,若是不正常的自然气候,则能毒害万物,对于人来说,就成为了致病因素,因而摄生防病一定要顺应四时。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即为这一思想的阐述。
“摄生防病”除顺应四时以外,还应重视饮食调养,合理饮食可以强生健体、预防疾病;饮食不节,或太过,或偏嗜,均可损害健康、引起疾病,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云:“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篇云:“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
”
2仲景对“既病防变”思想的认识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开篇云:“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这一思想对后世医家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现代临床应用上都有非常确切的疗效。
仲景还提出了治疗方法“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妙要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再用之。
”不仅充实了《内经》“既病防变”的思想内涵,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3小结
仲景被后世医家尊为“医圣”,不仅因其编著了《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这两大经典医籍,更在于其总结的临床治疗的经验、诊疗思路、用药处方、服药后的调护、平时的摄生方法在历朝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中均有效,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很强。
在张仲景之后,对杂病的诊断、治疗才有了比较规范的理论基础和治疗原则。
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位中医大家,仲景全面的继承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进行提炼和升华,提出了自己对“治未病”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影响深远。
对现在的中医从业者,应该深入细致的理解仲景“治未病”的思想,以提高临床疗效,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汉·张机.金匮要略方论.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