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秦汉辞赋一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教案

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教案

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教案第一章:秦汉文学概述1.1 秦汉文学的背景介绍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朝的建立等。

强调秦汉时期对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1.2 秦汉文学的特点分析秦汉文学的特点,如诗歌、散文、辞赋等。

探讨秦汉文学的主题、风格、形式等。

1.3 秦汉文学的重要作家介绍秦始皇、司马相如、曹操等重要作家。

分析他们的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楚辞汉赋2.1 楚辞的起源和发展介绍楚辞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强调楚辞在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2.2 楚辞的代表作品分析《离骚》、《九歌》等楚辞代表作品。

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情感、意象等。

2.3 汉赋的兴起与发展介绍汉赋的兴起和发展过程。

分析汉赋的特点和主要表现手法。

第三章:唐诗3.1 唐诗的背景与特点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和唐诗的起源。

强调唐诗的特点,如音乐性、抒情性、艺术性等。

3.2唐诗的代表诗人与作品介绍李白、杜甫、王维等代表诗人。

分析他们的作品风格和艺术成就。

3.3唐诗的主题与影响探讨唐诗的主题,如爱情、自然、人生等。

强调唐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地位。

第四章:宋词4.1宋词的背景与特点介绍宋朝的历史背景和宋词的起源。

强调宋词的特点,如抒情性、音乐性、形式多样性等。

4.2宋词的代表词人与作品介绍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代表词人。

分析他们的作品风格和艺术成就。

4.3宋词的主题与影响探讨宋词的主题,如爱情、自然、人生等。

强调宋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地位。

第五章:元曲5.1元曲的背景与特点介绍元朝的历史背景和元曲的起源。

强调元曲的特点,如戏曲表演、音乐性、抒情性等。

5.2元曲的代表曲家与作品介绍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代表曲家。

分析他们的作品风格和艺术成就。

5.3元曲的主题与影响探讨元曲的主题,如爱情、社会、人生等。

强调元曲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地位。

第六章:秦汉小说与散文6.1 秦汉小说的起源与发展介绍秦汉时期小说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强调小说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第二章神话第三章《诗经》第四章历史散文第五章诸子散文第六章屈原和楚辞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文学概说第二章秦及西汉散文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第四章东汉散文第五章汉代的辞赋第六章汉代的诗歌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第二章建安文学第三章正始文学第四章两晋文学第五章陶渊明第六章南北朝诗歌第七章南北朝的骈文、辞赋和散文第八章南北朝民歌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唐五代文学概说第二章隋及初唐的诗歌第三章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第四章李白第五章杜甫第六章中唐诗歌第七章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第八章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第九章晚唐诗文第十章唐代传奇第十一章唐五代词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说第二章北宋词第三章北宋诗第四章北宋散文第五章苏轼第六章南宋词第七章南宋诗第八章南宋散文第九章陆游第十章辛弃疾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说第二章关汉卿第三章《西厢记》第四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第五章南戏第六章元代散曲第七章元代诗文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说第二章《三国志演义》及其他历史演义小说第三章《水浒传》与其他英雄传奇小说第四章《西游记》与其他神魔小说第五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第六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第七章明代戏剧第八章汤显祖第九章明代诗文第八编清代文学第一章清代文学概况第二章《聊斋志异》第三章《儒林外史》第四章《红楼梦》第五章清代初期、中期其他长篇小说第六章《长生殿》与《桃花扇》第七章清代初期、中期其他戏曲第八章清代诗文词第九编近代文学第一章近代文学概况第二章近代诗词第三章近代散文第四章近代小说第五章近代戏剧。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秦汉文学之四:汉代辞赋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秦汉文学之四:汉代辞赋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秦汉文学之四:汉代辞赋中国秦汉文学之四:汉代辞赋辞赋是两汉400 年间最流行的一种文学形式。

西汉初期,是骚体赋向散体大赋的过渡时期,辞赋以抒情为主,其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枚乘。

汉武帝时代是辞赋最兴盛的时代,辞赋内容广阔、辞彩富丽、体制宏大,因此成了文苑的宠儿,共有赋400 余篇。

这一时期最有成就的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

此外,还有朱买臣、东方朔、枚皋等。

西汉末年,较有成就的辞赋家是扬雄。

东汉时期,散体大赋呈日益僵死的趋势,抒情小赋逐渐发展起来。

抒情小赋文字清新,体制短小,表现了汉赋晚期的重大变化。

其代表人物有张衡、蔡邕、赵壹等。

1.枚乘枚乘(公元——公元前140 年),字叔,淮阴(今属江苏)人。

西汉著名的辞赋家。

他生活在文景时代,初为吴王刘濞郎中,曾上书谏阻吴王谋反,未被采纳,遂投奔梁孝王,为梁孝王门客。

后来吴王发动叛乱,他又上书劝谏。

因此知名当世。

景帝召拜他为弘农都尉。

后来以病辞官,复游于梁。

" 梁客皆善辞赋,乘尤高"。

梁孝王死后,他回到老家淮阴。

汉武帝即位后,慕其文名,以安车蒲轮征其入京,卒于道中。

《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9 篇,今存《柳赋》、《菟园赋》、《七发》3 篇。

前两篇后人多怀疑是伪作。

《七发》比较可靠,它是标志汉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七发》是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说七事以启发太子。

作者铺写了8 段文字。

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序,叙述楚太子得病的缘由,指出楚太子的病根是腐化懒惰:" 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 这些话切中贵族子弟的要害,批判色彩非常鲜明。

以下7 段是吴客用7 种办法来启发楚太子,为他治病。

前6种办法分别是描述美妙的音乐、丰盛的饮食、排场的车马、宏深的宫苑、壮阔的田猎和舒心的观涛。

一问一答,逐段铺陈,一步步启发太子,诱导他改变生活方式。

结果太子都以病推辞。

秦汉课件

秦汉课件

43
秦汉文学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44
本章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项羽本纪 第三节 李将军列传 第四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本章思考题
45
第一节 《史记》概述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一)家庭的良好影响 (Fra bibliotek)广泛的阅历和交友
(三)为太史令 (四)遭李陵之祸
46
2 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
如《孔雀东南飞》
3 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

三、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
汉乐府诗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而且饱含感 情。如《孤儿行》、《陌上桑》。
35

四 形式自由多样
汉乐府诗的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
言等,句式多样,有助于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是继承楚文化的传统, 是《庄》《骚》的遗响。
24
第三节 两汉乐府诗赏析

一 《有所思》
思考〃讨论 1 此诗细腻表现了女主人公在遭受爱情挫
折时的复杂心理,试具体分析。
2 诗中提到“兄嫂”是否节外生枝?对表
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25


二 《上邪》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感情炽热,表达坦率直切,构 思新颖独特,充分表现出钟情女子感情的激动和热烈,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1 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转,反复低 徊。 如以写景发端,自然地转入抒情:《冉冉孤生竹》



如以叙事发端,自然地转入抒情:《涉江采芙蓉》
2 有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 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如 《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

• 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 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 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 雄虺九首,往来鯈忽,吞人以益其心些。 归来归来!不可以久淫些。 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 旋入雷渊,麋散而不可止些。 幸而得脱,其外旷宇些。 赤蚁倚,广大无所极些。 归来归来!恐自遗贼些。 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 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 归来归来!不可以久些。 ……
• 2、光从形式上看,赋与楚辞的区别是不大的,特 别是所谓骚体赋、小赋,更是接近楚辞。赋与楚 辞的区别,还可以从功能作用上来看: •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刘勰 《文心雕龙· 诠赋篇》) • 骚则长于言幽怨之情。(程廷祚《骚赋论上》) •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赋比骚抒情的成分少些,叙 事、咏物、说理的成分比骚多些。 • 汉赋有大赋、小赋之分,它们之间的区别不是绝 对的,而是相对的,有长短之分,也有畸于叙事 写实和畸于抒情言志之分。小赋一般同楚辞,大 赋乃汉赋之正宗,故欲识汉赋之真面目,当于正 宗求之。
• 三、汉赋的渊源
• 1、说法之一: • 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是在楚国兴起来的。最早以赋名篇的 是荀子的《赋篇》,在战国末期大力写赋的还有宋玉等作 家。 • 屈原既死之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 而以赋见称。(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谊列传》) • 2、说法之二:源于《诗经》。 • 从思想内容和作用上说,汉赋有劝谏言志的作用,它继承 《诗经》的传统。汉赋的用韵、主要的铺张手法,也是继 承了《诗》的传统的。如《三百篇》之《大雅· 韩奕》、 《鲁颂· 閟宫》、《大雅· 绵》、《卫风· 硕人》等均用了铺 张,然它们的铺张是不能与汉赋相比拟的。
3575》)
• (3)主客对问:汉赋中总有一个简单的情节,多半是主 客对问,有时是一问一答,有时多至八问八答。如枚乘 《七发》、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的《两都赋》都 是如此。 • (4)分层描写:汉赋除了主客对问外,还有一个层次问 题,内容上一层一层的,如枚乘《七发》以七件事来启发 太子。在每层的描写中还有层次,东南西北上下高低,一 层一层地描写。汉赋看起来是庞然大物,把层次一划也就 比较清楚了。主客对问和分层描写,都更便于极力地铺陈、 夸饰。

汉代辞赋

汉代辞赋
第四章 汉代辞赋
一、赋的缘起与发展演变 二、了解各个时期赋的发展 及代表作家 三、代表作品 1、贾谊《吊屈原赋》。 2、枚乘《七发》。 3、司马相如《子虚赋》等。 3、张衡《归田赋》。 四、模仿赋的形式写作。
第一节 赋的缘起及演变
一、赋的缘起及演变
1 、赋源于诗。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 也”。
东汉辞赋的发展
一、班固及其《两都赋》 1、形制。 2、与西汉赋的不同。(153) 二、张衡《二京赋》 三、张衡的抒情小赋《归田赋》 1、陈述归田原因,抒发厌倦世事之情。 2、表达了想象中的归田之乐。 3、语言清丽典雅。 4、特点:重在抒情。 作业:自学扬雄《解嘲》,并与韩愈《进学解》对
举之志。其后卒以良伤哭泣至于死绝,是亦不善处 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 默默以使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 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贾谊论》)
4.苏子瞻谓“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是不然, 且未详考贾生之事实也。高汉之初,承秦敝,土宇虽定,而 先王之礼乐、法制所以维社稷安人民者,悉敬且未当。…… 及生迁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乃过湘为赋吊屈原以至其 惓惓不忘君国之意,而故为反词以自解其伤悼之怀,又为 《鹏乌赋》以自广。观其言,殆非达天安命者不能为也,而 可谓其不善处穷者邪?……嗟乎!世多称贾生之才,而余以 为贾生之识,足以见微而知著,其志在防微杜渐,为天下筹 长治久安之策。 (方宗识《贾生论》) 5.人皆以原为楚宗室,义不可去,谓谊不知原之心。然 《离骚》、《远游》诸篇,原曾自述其志,谊所素闻。第以 负长才而不见用,偏值天下一家之世,恨不能如原之时,列 国分域,可以任其所适。此意不敢明言,聊借古人以自寄耳。 非以此责原也。与东方曼倩《答客难》同义。从来未经拈破。 (林云铭《古文析义》) 6.《吊屈原赋》在体制上虽上承《九章》,但前一段连用许 多排比句,第二段多用反诘句和感叹句,形成一种铺张扬厉 的风格,同他的名文《过秦论》相似,具有战国策士说辞那 种雄辩的余凤。 (马极高《赋史》)

文学史

文学史

第一章中国文学史出其特征的形成文化是文学的土壤文学是文化的表征1.周代,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元典,确定了包括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化的某些基本流向。

2.现代的考古研究证明:中华文明是多元并起、逐步融合的。

3.不同地域的文化之间并无显著的主从关系。

4.在中国早期多元文化相互融会的过程中,黄河流域的文化显然站了主导地位。

5.商人对自然之神的信仰和对祖先神灵的崇拜逐渐融合为一体,而其现实意义则在于确认现世君王的权威。

6.商人的观念中,君王的祖先神已经成为人间权力的来源,天界的秩序与人间的秩序具有同构性,前者证明了后者的合法与合理。

7.对鬼神的信仰和对祖先亡灵的崇拜,是原始人类最普遍的意识。

8.宗教力量的强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

9.通过抑制个体来维护社会秩序,强化群体力量的意识形态长江流域没有北方(黄河流域)发达。

10.神话是原始人类的综合的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的人适合解释,是他们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有时他们的愿望表达。

11.(1)神话意义:神话的思维充满了直觉与幻想,是人类理性逻辑尚未发展成熟时期的思维方式。

表现了人类的艺术天性。

(2)神话故事也给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12. 现存的中国上古神话资料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庄子》等。

13. 文学担当者:指从事文学创作、评判、整理、传授的人,他们对一个时代文学面貌的形成起着最直接的作用。

14. 我国上古时代,文化活动最初由巫、史二人执掌。

15. 巫:主要负责祭祀、占卜等沟通人神的活动。

16.史:主要负责君主言行、国家重大事件的记载及文献的整理与收藏。

17.巫可以说是上古时代最具有特殊语言修养的人。

18. 周王室和诸侯国都有专门的乐官,他们的职能之一就是对各种歌谣加以搜集和整理。

19. 中国文学在初期阶段,抒情诗歌外发达,属于虚构性的叙事文学类型的长篇故事诗和戏剧都没有出现。

20. 春秋以前,中国社会的学术文化是官方机构掌握的,而到了春秋时代,则出现了一种所谓“文化下移”的现象。

古代文学史秦代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

古代文学史秦代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

古代文学史秦代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古代文学史_秦代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第一章秦及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第一节秦代文学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中国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

为了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秦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那些改革,对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同时它又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严酷的思想政治。

这对学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

因此,短短十几年的秦代,几乎没有什么文学可言,更谈不上什么成就。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完成于统一前的《吕氏春秋》。

这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

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为“吕览”。

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

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

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

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

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

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

李斯,楚人,曾师事荀卿。

入秦为吕不韦舍人,后为秦丞相。

作于始皇十年的《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名作。

它首先历叙秦穆公以来,都以客致富强而成霸业,以见用人惟材,不必限于本土。

然后列举种种器物玩好,虽不产于秦,而秦用之,以与异国人材相比,揆之以事理,说之以利害,更加强了说服力: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悦)之。

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踶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文章排比铺张,有战国纵横辞说的习气。

而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流畅,与汉初散文和汉代辞赋也颇为接近。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编秦汉文学
鲁迅称“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2、 《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召其门客集体编篡而
成。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共二十余万字。 (《刻舟求剑》)
3、刻石文:中国最古老的碑文,刻于崖石或石鼓之上。 四言韵文,三句一韵。
二、汉代文学发展的趋势
(一)楚歌、楚辞由楚地向全国普及,成为汉代文学 的主要精神与创作的重要形式。
书名原为《淮南鸿烈》,“鸿”是广大 之意,“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认为此 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
《淮南子》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 系统论说散文集。
三、刘向 刘向(前77~前6),原名更生,
成帝时更为向,字子政,沛人。 是西汉后期重要的经学家、目录 学家、散文家,一生有著作多种。
《列女传》、《新序》与《说苑》 大量故事传说、寓言:如 “叶公 好龙”、 “杯弓蛇影” 。
司马迁《报任安书》说他创作《史记》的宗旨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2、立功扬名、积极进取、关注人生的价值取向。 3、从浪漫幻想到现实理性的演进 。 4、文人创作和民间创作的互动。
第二章 论说散文及辞赋
第一节
汉代论说散文
一、贾谊 1、生平 :(前200~前168),洛阳人,汉初 著名的年轻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少年 博学,被文帝召为博士。后被外放为长沙王太 傅,后又作梁怀王太傅。最终忧郁而死。年仅 33岁。
贾谊《吊屈原赋》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 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 (音踏)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2、从武帝到东汉中叶的200余年,是汉赋的兴盛时期,汉 赋的兴盛期主要是散体大赋。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汉初文教政策
• 黄老之术
(二)汉武帝的文教政策
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董仲舒站在儒家统治者的立场上,从《春秋》 大一统的观点出发,论证了儒学在封建政治中应居 于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春秋》大一统者,天 地 之常经,古今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姓殊 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 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述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 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可从也。”(《汉书· 董 仲舒传》)
(二)汉代的私学
●当时由于官学限额较严,入学有资格的规定,且制度不尽完善。 私学则自由择师,且与太学一样皆以儒经为教学内容,学成之后,同样 可以出仕。另一方面,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乱使一批名儒不愿出 仕,选择退而授徒。由于这些原因,汉代的私学异常兴旺,人数远远超 过太学。 ●汉代私学其程度有教儿童的小学,称为“学馆”、“书馆”或
●太学教学以儒家经书为主要内容。 汉代儒学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前 者附会谶纬,多迷信色彩,直接为当时封 建政治服务。后者重本源,详考据,有烦 琐、保守的倾向,汉代太学主要由今文经 学垄断。
汉代讲经画像砖
熹平石经
●太学传经有遵从“师法”、“家法”的规
定。
“师法”是指专经大师所讲的经说;“家法” 是指对经义的发挥创新,自立一家之言。
儒家博士淳于越异之,曰:“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加上
当时围绕要不要分封问题,儒、法展开的二次激烈的的争论(26、34年) 都是法家胜,所以李斯认为当时“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
黔首……而私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
出则巷议。”如果不加禁止,于国家的统一和政令的推行极端有害。他 请求秦始皇下令“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 《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 《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同罪。”始皇纳之,颁挟 书令,禁私学。

汉代辞赋

汉代辞赋

赋的规模为最大,赋即源于隐。‛(《诗论》,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 褚斌杰:赋源于民间隐语,经荀子改造而成赋。
(《记赋体的起源》,《文学遗产》增14辑,
1984年)
▲ 刘斯翰:‚赋是由楚地民间隐语演变而成的,演
变的结果,使描写成为赋的本质特征。‛(《汉
赋—唯美文学之潮》第6章,广州文化出版社, 1989年版)
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
二、枚乘与《七发》
枚乘(?—公元前140年):梁园文学群体的杰出
代表。《汉书〃艺文志》著录其赋为9篇,今存
《七发》、《梁王菟园赋》和《忘忧馆柳赋》等
篇。 梁园文学群体主要有司马相如、枚乘、公孙诡、 邹阳、严忌、羊胜、韩安国等人。
《七发》
刘勰《文心雕龙〃杂文》:‚盖七窍所发,发乎
第二时期: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
盛行鸿篇巨制的大赋。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普遍特
点是歌颂夸耀于前,又讽谕劝戒于后,而这两者统一
在一篇作品中,因而造成了这些汉代大赋思想内容
的复杂性。 赋家:司马相如、扬雄、东方朔、王褒、班固 等。 1、武帝至宣帝:汉赋发展鼎盛期
2、西汉末年至东汉中叶
第三时期: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 此时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功业,专以铺 采摛文为能事的大赋逐渐减少,而反映社会黑暗
清〃章学诚《校雠通义〃汉志诗赋》:‚古之
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
子。假设问对,《庄》、《列》寓言之遗也;
恢廓声势,苏、张纵横之体也;排比谐隐,韩
非《储说》之属也;征材聚事,《吕览》类辑
之义也。‛
[4]‚隐语‛说
▲ 朱光潜:‚中国大规模的描写诗是赋,赋就是
隐的化身‛,‚隐语为描写诗的雏形,描写诗以

古代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复习完整版

古代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复习完整版

古代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复习完整版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古代文学复习资料(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上卷·秦汉文学一、秦汉辞赋1.什么是“赋”答:赋是诗经六艺之一,是一种艺术手法,即铺陈其事而直言之。

汉代的赋是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性一种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散文的结合。

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

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

(1)骚体赋:产生于西安初年。

代表作家:贾谊。

代表作品: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淮南小三的《招隐士》等。

特点:骚体赋篇幅一般较短,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

(2)汉大赋:汉大赋是散体大赋,也叫体物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兴起于汉初,衰落于汉末,历时四百多年。

代表作家:枚乘以及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代表作品:《七发》、《子虚赋》、《上林赋》等。

其中《七发》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子虚赋》、《上林赋》是汉大赋成熟的代表作。

特点:形式上篇幅长,结构宏大,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炫丽的辞藻,对事物做了穷形极貌的描写,使汉大赋呈现一种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特征。

(3)抒情小赋:兴起于东汉末年,盛行于魏晋南北朝,真正宣告抒情小赋的诞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的作品是张衡的《归田赋》。

代表作品:《》。

特点:形式上体制短小;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艺术上继承着的,但语言较汉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讲究韵律和节奏。

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

2.什么是“九体”答:贾谊之后,出现了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体的骚体赋,其中有《九怀》、《九叹》、《九思》等作品,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大,却具有了独有的格局,与汉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4. 秦汉的辞赋

4. 秦汉的辞赋
吴客; 对话:吴客纵论富贵病因;听琴(至悲)、饮食 (至美)、跑马(至骏)、游览(靡丽皓侈广博之 乐)、出猎(校猎之至壮)、曲江观涛(怪异诡观) 以及“方术之士”的妙论(要言妙道)七个方面。
• 地位: 《七发》是标志新体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多方 面奠定了汉赋的基础。
• 小赋:小赋在形式上篇幅短小,多用韵文, 句式多样。 • 张衡 《归田赋》 突破旧的传统, 开创了 抒情小赋的先河。 • 蔡邕 《述行赋》 • 赵壹 《刺世嫉邪赋》 • 祢衡 《鹦鹉赋》
三、枚乘和《七发》
• 枚乘,字叔,淮阴人。文帝时, 吴王刘濞招四方游士,枚乘遂仕 吴,为郎中;曾上书谏吴王,不 听,于是离吴至梁,从游于梁孝 王刘武。景帝即位后,召为弘农 都尉;因不乐郡职,称病而辞, 复游梁。待梁孝王病薨,遂退归 淮阴。武帝为太子时就闻枚乘之 名,及即位,就以安车蒲轮征之, 然枚乘已年老,未至长安而卒于 道中。有赋九篇。现存三篇: 《七发》、《柳赋》、《梁王菟 园赋》。一般认为只有《七发》 可靠。
张衡 《归田赋》
• 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 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 将廻驾乎蓬庐。 弹五弦之妙指, 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 藻, 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 辱之所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 1 巨丽之美与进取精神 • 2 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 • 3 作家群体的生成
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 统治者爱好文学,以文才取士 文化机构的设立
乐府
太学
东观
鸿都门学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
• 1 赋: • 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 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 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赋对诸种 文体兼收并蓄, 形成新的体制。汉赋的文体 来源是多方面的(楚辞、战国纵横之文、 先秦史传文学、诗歌), 是一种综合型的文 学样式, 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 枚乘 司马相如 扬雄 班固 张衡

中国古代秦汉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秦汉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秦汉文学作品介绍中国古代秦汉文学是指秦代和两汉文学,秦汉文学主要在辞赋、史传文、政论文和乐府诗歌等四个方面取得较高成就,在上有较为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中国古代秦汉文学作品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秦汉文学作品介绍一、秦汉散文一、所谓“汉代散文”是指政论文及抒情、叙事文,汉代散文创作的主流,就文体说是政论文,就文风说,是切中时事,朴厚无华。

理解:秦汉散文的发展脉络。

大体说,由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变而为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再变而为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再变而为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文风几经迁转。

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理解;一、《吕氏春秋》简况。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前后,被视为杂家着作。

二、《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吕氏春秋》文章一般都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如《贵公》。

从文学角度看,《吕氏春秋》最大的成就是它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它在阐述某个道理和思想时,往往采用一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予以说明。

三、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李斯,楚国人,公元前247年入秦。

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拜为长史、客卿。

秦统一,李斯为丞相,设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下令焚书而倡导“以吏为师”。

李斯遭赵高诬陷腰斩于咸阳之市。

李斯入秦十年,因韩人郑国为秦修灌渠事,秦大臣提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所以写了《谏逐客书》。

四、秦刻石文的特点。

1、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较独特。

2、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

3、限于刻石体制,文采不足。

简单运用:《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这篇《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

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胪述秦始皇看重外国的玩好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中国古代辞赋》课件

《中国古代辞赋》课件

魏晋南北朝辞赋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 a. 形式多样:包括四言、五言、骚体等多种形 式 b. 内容丰富:涉及山水、咏史、抒情等多种题材 c. 艺术风格独特:注重音韵、对仗和用典 a. 形式多样:包括四言、五言、骚体等多种形式 b. 内容丰富:涉及山水、咏史、抒情等多种题材 c. 艺术风格独特:注重音韵、对仗和用典
辛弃疾:宋代著名的爱 国诗人,他的辞赋作品 以激昂、慷慨而著名, 如《青玉案·元夕》等。
唐宋辞赋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唐宋辞赋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形式上更加多样,内容上更加丰富。 影响:唐宋辞赋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辞赋
明清辞赋的概况和发展
唐宋辞赋的代表作家和作 品
唐宋辞赋的发展趋势和影 响
唐宋辞赋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高适:唐代著名的边 塞诗人,他的辞赋作 品以豪放、激昂而著 名,如《燕歌行》等。
岑参:唐代著名的山水 诗人,他的辞赋作品以 清新、自然而著名,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等。
苏轼:宋代著名的文 学家,他的辞赋作品 以豪放、奔放而著名, 如《赤壁赋》等。
《诗经》中的辞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辞赋是《诗经》中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情感、描绘景物
《诗经》中的辞赋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情感 《诗经》中的辞赋对于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 之一
《楚辞》中的辞赋
影响: a. 对后世辞赋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b. 对文学史 和美学史产生重要影响 c. 对当时社会文化产生一定影 响 a. 对后世辞赋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b. 对文学史和美学史产生重要影响 c. 对当时社会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辞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辞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辞赋一、秦汉辞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赵壹《刺世嫉邪赋》,张衡《归田赋》。

二、李斯《谏逐客书》、司马迁《史记项羽本记》、《报任安书》二、汉乐府民歌《战城南》、《有所思》、《上邪》、《饮马长城窟行》三、汉诗《李陵送苏武诗》,《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

以上篇目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有微调课前测试一、解释下面的句子1今之从政者殆而。

2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4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二、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并谈谈你的理解。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第四讲秦汉辞赋一、辞赋的起源与概念二、汉赋发展的几个阶段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三、贾谊《鵩鸟赋》四、枚乘《七发》五、司马相如《子虚》与《上林》六、赵壹《刺世嫉邪赋》与张衡《归田赋》古人论赋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

(《汉书艺文志》)赋者,古诗之流。

(班固《两都赋序》)赋者铺也。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歌诗辞赋简释歌,有乐有辞谓之歌诗,雅化之歌谓之诗辞,歌失其乐谓之辞(散文化的诗)赋,不歌而诵谓之赋(诗化的散文)二、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最早是骚体赋,是从楚辞向赋的过渡,骚体赋保留着抒情的内容,文中常有“兮”字;汉大赋又叫散体大赋,它往往运用对话体,规模宏大,辞藻绚烂。

汉大赋的写作常有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它的特点是:铺张扬厉,劝百讽一。

汉大赋的讽谏功能常常不能实现,故东汉文人又开始写作抒情小赋,以抒发对时代的忧愤或逃避。

孟子问答知恬斋隐机而坐,仰天而嘘,乐忘之执卷而问之:“老子之道,吾曾闻之也。

孔孟之学,未闻其详。

敢问老、孔之学何以异?”知恬斋曰:“老子,古之博大真人也。

以天地为栋宇,以人生为逆旅。

汉代辞赋

汉代辞赋

二、汉赋的概念及形式 赋是汉代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 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 赋颂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 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 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 它既有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整饬的特点, 又有散文句型自由,无严格格律限制的特点。 汉赋是汉代赋体文学的总称,它包括骚体 赋、汉大赋和小赋(抒情小赋),但典型的 汉赋是大赋。
(二)作品讲析:《七发》 1、解题: 《文选》李善注称:“《七发》者,说七事 以起发太子也。”(《文选》卷三十四) 文学史家一般以此赋为汉代散体大赋正式 形成的标志。《文选》旧题“《七发》八 首”,实即一篇分为八段。首段吴客问疾相 当于全篇之序,以下七事各为一段。
2、主要内容及主旨: 文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先 陈说音乐、饮食、车马、游观之乐,均未能 使太子兴起;再陈说田猎、观涛,引起太子 兴趣;最后向太子推荐方术之士所陈要言妙 道,而使太子“涊然汗出,霍然病已”。赋 作说明声色犬马之乐,不如圣贤的“要言妙 道”,在于劝戒淫奢,启发人们要注重精神 的追求。刘勰《文心雕龙· 杂文》称:“盖七 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 之子也。”赋中的劝诫之意十分明显,其中 所体现的逸豫亡身而明理救命的道理,所强 调的是精神健康重要性的问题。劝诫膏粱子 弟,也是劝诫世人。
贾谊赋在体制上对屈原作品多有借鉴。 《吊屈原赋》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多用 排比句,后一部分多用反问和感叹,上承 《九章》而来。《鵩鸟赋》主客问答的形式, 在《离骚》中已经采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 也继承了《离骚》的比兴传统,风格也接近 楚辞。在形式上也基本保持了楚辞的形式, 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句式整齐而又有 变化。贾谊是散文大家,其赋作也有“以文 为赋”(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的趋向。 但总体上说贾谊还是在继承着楚辞的艺术精 神,进行着模仿性的创作。

秦汉文学 汉赋

秦汉文学   汉赋

秦汉文学
五抒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赋
汉赋
如张衡的《归田赋》、蔡邕的《述行赋》
秦汉文学
六、对汉大赋的评价:
汉赋
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丰富华 丽。
秦汉文学
汉赋
缺点:汉大赋以颂扬为宗,形式呆板,文字 堆积,辞句艰深,缺乏情感,缺少现实社 会生活的反映。
秦汉文学
三枚乘的《七发》:
汉赋
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
秦汉文学 汉赋 四司马相如及其《子虚赋》、《上 林赋》
秦汉文学
散体大赋的特点:
汉赋
• • • • •
结构宏大,篇幅较长 手法上,夸张扬厉 主旨上, 既美切刺 结构上,多用主客问答方式 用韵和语言上,韵散相间
秦汉文学
东方朔的《答客难》
汉赋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 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 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身处尊位,珍宝充内,外有 廪仓,泽及后世,子孙长享。 今则不然。圣帝流德,天下震慑, 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 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 之理,物无不得其所;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 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 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 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之,困于 衣食,或失门户。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 故,安敢望侍郎乎?
秦汉文学 汉赋 汉代文学绪论


一、汉代统一强盛的政治局面 二、汉代文学与经学双向互动 三、汉代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为后世 文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汉代文学发展分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秦汉辞赋先秦时代作品,除《诗经》和《楚辞》外,本身都不是文学作品。

而《诗经》,虽然在春秋时代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典籍,但人们却又不是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来看待,而是重视它在礼仪和人伦教化方面的作用。

《楚辞》也正是对汉代文学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作品。

但必须注意其政治因素恐怕还是高于艺术因素。

再说,先秦时代的文化人,没有一个就其社会身份而言可以称为“文学家”的人。

屈原就创作成就来说是伟大的诗人,但社会身份是政治家。

也就是说:在先秦时代,没有人能够单单或主要凭藉其文学创作的成就而得到社会的承认和重视,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所以从总体上说,先秦还不是文学的价值受到重视的时代。

汉代的情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文学至少已经被看成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也就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了重视。

具体表现之一,是出现了汉赋(又泛称辞赋)这一种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

具体表现之二,是文学创作的兴盛,以汉武帝时代为例,写作辞赋的,有武帝本人,有淮南王等诸侯,有御史大夫倪宽等公卿大臣,有董仲舒、司马迁这样的名儒学者,更不用说还有司马相如等一批专门家。

作品的数量与先秦相比可谓惊人。

据班固《两都赋序》说,成帝时整理从武帝以来各种人士奏献给朝廷并且还保存着的辞赋,总数有一千余篇。

东汉张衡更用“作者鼎沸”来形容他那时辞赋创作的情况。

具体表现之三,是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他们仅仅或主要凭藉文学才能而得官职,并以文学写作为自己的主要事业。

宫廷中士人只能从纵横之士向宫廷文人转化,主要以文学活动为君王提供精神享受,同时在政治上提供一些建议、批评。

在武帝的宫廷中,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群体。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致到东汉以后,文人的活动不再局限于宫廷;开始出现在社会中活动,以作品表述自身思想情感而不再只是取悦于君主的文人。

具体表现之四,是初步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

在《史记》中可以看到,作者在论及儒学及一般学术时,多用“文学”一词;在不指学术而带有词章意义时,多用“文辞”或“文章”。

如《屈原传》说宋玉等人“皆好辞而以赋见称”,“辞”就是“文辞”的简化用法。

《汉书》中也说“文章则司马迁、相如”,“刘向、王褒以文章显”(《公孙弘传》)。

这种区分虽然不很清楚,但却是很重要的。

以上四点证明:在汉代,文学的价值确实开始受到重视。

但同时也需要指出:这种重视的程度依然是有限的,至少在理论上,文学还没有被承认具有完全独立和高尚的价值。

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说:“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汉宣帝也说:“‘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辟如女工有绮穀,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者以此虞说(娱悦)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风谕、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奕远矣!”(《汉书·王褒传》)司马相如说:“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

”这里指出赋乃是以美丽的语言形式来描述宏大的世界。

实际上,汉代文学始终就是处在两难的境地中:它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哪怕是表面上)成为儒学实践的一部分,才能得到认可而获得发展的可能;而为了这种认可,它又必须压抑自身的文学特质而难以发展。

相应的现象是:汉代虽然出现了以文学为事业的文人群体,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高。

枚皋“不通经术,诙笑类俳偶”,“见视如倡,自悔类倡也”(《汉书》本传)。

东方朔也自知他这样的人“应似俳优”(《汉书》本传)。

总而言之,对文学价值更高的重视和更深刻的认识,文人地位的进一步提高,还要等到魏晋时代才出现。

汉代文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出现了普及于全国的文学样式,和以京师为中心的全国性的文学网络。

这一点截然不同于先秦时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并在后世得到长期延续的现象。

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使汉代文人具有宏大的视野,因而产生宏大的作品,这也是汉代文学值得注意的特点。

像司马迁那种在全国范围内的漫游,颇有一种象征意味。

他所面对的,不是彼此对立的许多诸侯国,而是一个广阔而完整的世界。

这个世界必须从巨大的时空意识出发,才能给以完整的描述,于是就孕育了规模空前、包罗万象的《史记》。

《史记》在今天看来,是一部从“五帝”到汉武帝时代的中国通史,但在当时人的意识中,实际是一部人类史、世界史。

作者已经把他能够认识到的全部时空内容包举无遗。

当我们跟随司马迁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全世界的上下几千年历史上漫游,观察从帝王至平民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喜怒哀乐时,我们也不能不被那广阔的历史场景和深邃的历史意识所震撼。

固然,中国后来的历史大部分是统一的,某些朝代的版图比汉代还大,但后人已经缺乏汉代人那种第一次征服世界的新鲜感和恢宏气度(短暂的秦王朝,只能视为汉王朝的前奏)。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这样的宏愿,必须司马迁这样的天才方能实现。

但其中所包含的巨大时空意识,却又是时代的产物。

所以,汉赋虽然在今天看来颇觉板滞,手法也似乎幼稚,但那种“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气魄,那种上下左右、东西南北地观览世界的目光,那种用尽一切辞汇陈述林林总总的事物、形形色色的景象的欲望,却正是与《史记》同样的时代意识的产物。

展示了中华民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之际,那种征服世界、占有世界的自豪、骄傲,展示了那个时代繁荣富强、蓬勃向上的生气。

这里弥漫着令后人不断回首惊叹的大汉气象。

汉朝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扩展,使那个时代的作家充满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情怀。

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要置于自己的观照之下,加以艺术的再现。

司马相如说过:“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

”(《西京杂记》卷二)司马迁称,他撰写《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司马相如和司马迁,一个是辞赋大家,一个是传记文学巨匠,他们处于文学创作的不同领域,却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基本相同的主张,对作品都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宏的气势,欣赏那种使人产生崇高感的巨丽之美。

在大赋中,凡是能够写入作品的东西,都要囊括包举,细大无遗,无远不届。

在史传文学中,天文地理、中土域外、经济文化等面面俱到,远至黄帝,近至当世,从帝王将相到市井细民,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各类人物纷至沓来。

就是篇幅有限的郊祀歌,也具有兼容并包的性质。

汉代文学的巨丽之美,体现的是对大一统帝国辉煌业绩的充分肯定,它的表现对象、领域和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汉赋,是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以夸张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体。

这种辞赋,成为汉代文学的正宗和主流。

西汉前期,自汉高祖元年(前206)至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六、七十年。

汉代初期的作家集纵横家、文学家的品格于一身。

西汉前期,在传统的以抒情为主的骚体赋方面取得较高成就的是贾谊,被贬谪到楚地任长沙王太傅,因此写下了他的两篇主要赋作:《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在诸侯国吴、梁的宫廷中,聚集了许多文人,大都能赋,严忌,现在可以看到的,仅有《哀时命》一篇,完全模拟屈原的风格。

最重要的赋家要数枚乘,今存可靠而完整的,仅《七发》一篇,但这却是标志着汉代新体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多方面奠定了汉赋的基础。

第一,《七发》是在一个虚构的故事框架中以问答体展开的。

第二,《七发》脱离了楚辞的抒情特征,转化为以铺陈写物为中心的高度散文化的文体。

使用排比整齐的句法,使语言本身更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第三,《七发》所铺陈的内容,从多方面开拓了文学的题材,这些题材在后来的赋作中得到进一步发挥。

第四,《七发》已经出现道德主题与审美主题的矛盾,出现“劝百讽一”的现象,这也成为后来汉赋的基本特征。

西汉中期,自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至汉宣帝黄龙元年(前49)九十年。

武帝时期是汉赋的极盛期。

仅《汉书·艺文志》著录的这时期的辞赋,就有四百多篇。

同时还出现了汉赋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

他的赋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二十九篇,大都不传。

今存者为《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二世赋》六篇。

其中《长门赋》、《美人赋》的真伪尚有争议。

其中《子虚》、《上林》二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典型的汉代大赋的体制,由这两篇得到最后的确立。

以后大赋的作者,基本上都是模拟这二篇赋的体式,在题材和语言方面加以变化。

司马相如的其他辞赋也颇有特色。

如《哀二世赋》开了后来纪行类赋的先河。

《大人赋》开游仙文学的先河。

《长门赋》开了后世“宫怨”文学的先河。

这几篇,都属于传统的骚体赋,表现了司马相如在辞赋写作方面的多种风格和多样才能。

在武帝的宫廷文人中,枚皋与东方朔是两个诙谐滑稽之才,身份更接近于宫廷弄臣。

“诙笑嫚戏”之作,今皆已失传。

东方朔比枚皋思想深刻。

《答客难》一文说到:汉武帝逐步削弱了诸侯国,实行彻底的中央集权,这使得原先能够以客的身份在各诸侯国间自由来去的士们只能完全听任专制君主的摆布,而在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下,文人们的命运是“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这不能不使身怀不羁之才的文人们深感痛苦和绝望。

唯一的出路,只是顺应这个时代,求得苟且的生存。

说明到了西汉中期,战国时代的袅袅余音已彻底消失。

对于丧失自由的苦恼与悲哀,也表现在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董仲舒的《士不遇赋》等作品中。

在武帝时期,一些诸侯王的宫廷也仍旧保持着提倡辞赋的传统,其中最为兴盛的,是淮南王刘安,刘安本人有赋八十二篇,其群臣有赋四十四篇,数量颇可观。

但今存者仅有题为“淮南小山”作的《招隐士》完整而可靠。

主题是召唤隐士出山,“招隐”的文学作品,有显著的影响。

汉宣帝时期,辞赋创作继续繁荣不衰。

宣帝最著名的辞赋家是王褒。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十六篇,今存《洞箫赋》、《九怀》、《甘泉宫颂》、《碧鸡颂》、《僮约》、《责须髯奴辞》等,其中以《洞箫赋》与《僮约》比较出色。

《洞箫赋》是第一篇专门描写乐器与音乐的赋,王褒之首创,盖与西汉中期乐府音乐之盛有关,也与宣帝太子(即元帝)喜欢洞箫有关,开了后世的咏物赋和音乐赋的先河。

《僮约》和《责须髯奴辞》都是游戏笔墨,大约都是为了宫廷娱乐的需要而制作的,开了后来蔡邕的《青衣赋》、孔稚珪的《北山移文》等游戏文字的先河。

而且,从这两篇作品,也可以想见今已不存的枚皋和东方朔的“嫚戏”赋的大概面貌。

西汉后期和东汉前期,即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至汉章帝章和二年(88)。

这一百三十多年期间,经历了西汉崩溃和东汉再建的历史变更,但在文学上,仍可视为一个完整的阶段,即汉代文学(尤其是文人创作)的低谷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