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彰和谐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意义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意义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中,将人的需求、利益和福祉作为最重要的考量,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这种发展理念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1.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在以人为本的发
展理念下,政府和社会各界会更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和利益,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发展。
2.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可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以人为本的
发展理念将人的需求和福祉置于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企业和政府的发展战略也会更注重人的需求和福祉,将会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3.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以
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目标,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开采和污染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4.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可以促进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
以人为本
的发展理念是全球共识,各国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推动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
总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一种全面、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
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共同繁荣。
- 1 -。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明天 演讲稿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明天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
今天,让我们一起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话题。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
实现和谐社会,既是党和国家制定的战略目标,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望。
今天,我想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来探讨如何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推进社会建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首先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上。
我们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政府和市场的有效配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增强社会的发展活力和生命力。
同时,“以人为本”也意味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要推进绿色发展,注重节能减排,积极践行节约资源的理念,这不仅会呵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也会增加全民族的创造力与生产力。
另外,“以人为本”也就意味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自我完善能力。
我们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亿万人民群众从中获得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利益。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我们秉持着共享的理念,推动城乡、区域、阶级之间的共同发展。
我们要积极推动全民教育,加强人才资源的培养和挖掘,推动人民群众的智慧生产和文化创造。
最后,我认为共创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
在实现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坚定不移地实施科学发展观,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共同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各位听众,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需求。
让我们携手共创、倡导和谐,共同努力让和谐社会这一目标更快更好地实现。
谢谢大家!。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指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利益和幸福为出发点,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为目的,追求绿色、包容、公正、和谐的发展路径。
这一理念对于现代化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一个基于人民群众的理念。
人民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中央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积极推进以民为本的广泛深入的党群关系,真正确保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这种社会让人民从中感受到了来自国家和政府对于人民的尊重和重视,能够更加自主地参与社会治理、经济建设和文化创新,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
其次,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实现国家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要求多样化、个性化、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条件的深厚需求和参与作为出发点,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新上尽可能让人民群众体验到幸福和快乐。
实现这一目标的建设思想与政策措施,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更提高了个人价值和社会活力,激发了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发展格局。
最后,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强调一种维稳的意识。
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必然要求。
而当一个国家的生态、物质、文化等进入到一种积极可持续的模式下,民心稳定,社会润滑,这是反对各种腐败、暴行、反动力量入侵,确保社会经济的持久发展,保障全社会稳定安全的最佳选择。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一个基于现代化的、全面的、多层次的、系统性的、宏伟的、包容性的、多彩的发展路径。
在中国历史的演进中,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成为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和国家执政的支撑支撑。
以奉献、协作和应对挑战为主要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作为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发展和平的根本导向。
例如一些特殊的企业和社会区域,尤其是一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型产业和社区,是以打破区域壁垒和聚集创业者为小区坐标的实体体系。
以人为本共筑和谐年度企业文化总结
以人为本共筑和谐年度企业文化总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是员工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集合体。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共筑和谐年度企业文化成为了众多企业所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回顾并总结我司在过去一年中共筑和谐年度企业文化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以期能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价值观的构建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我司积极构建具有和谐氛围的企业文化,其中核心的一环就是确定了明确的价值观念:“以人为本、诚信共赢、创新高效、团结协作”。
这一价值观立足于尊重员工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倡导诚信和公正的原则,并强调创新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文化建设的措施为了贯彻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我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文化建设的成功。
首先,在员工入职培训过程中,重点强调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让员工从一开始就认同并能够符合企业文化的要求;其次,定期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如团队建设、员工培训等,以增进员工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此外,我们还建立了积极的反馈机制,鼓励员工提供意见和建议,以不断优化和改进企业文化。
三、员工关怀和激励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必然需要关注员工的福利和需求。
在过去一年中,我司加大了员工福利的投入和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为员工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此外,我们还注重员工的激励和奖励机制,通过设立年度表彰奖项和团队比赛等方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企业文化的持续发展。
四、沟通与合作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基础之上。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司注重加强内部沟通渠道的建设和优化,设立了定期的员工交流会议和开放式座谈会,使员工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加强团队之间的合作。
同时,我们还鼓励部门之间的协作和共享,推动知识和资源的共享,使团队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和高效。
五、企业文化的持续发展共筑和谐年度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司将进一步加强员工培训和发展,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和谐德育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高尚行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
而“以人为本”则是一种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本身,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中心。
坚持“以人为本”,能够有效地实现和谐德育。
坚持“以人为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当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时,学生会感到被尊重和被关心,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充分发展自己。
坚持“以人为本”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开展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培养更好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未来做好准备。
坚持“以人为本”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团队合作。
和谐德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而“以人为本”的思想则要求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他人,培养他们与他人共处的能力。
通过团队活动和合作项目的推行,学生们可以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发展互助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坚持“以人为本”能够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推动学校发展。
当学校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理念,坚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和能力时,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教育质量必然会得到提高。
学校积极推行和谐德育,建设和谐校园,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在实现和谐德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是至关重要的。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人是社会的根本,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实现和谐德育是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
在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是最重要的理念,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实现和谐德育,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文将从“以人为本”和和谐德育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教育工作的重视,以及对人文关怀的思考。
我们要明确“以人为本”是什么意思。
以人为本,是指一切工作都要以人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个体差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意味着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在教育工作中,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科知识为主导,而现代教育则更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
只有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个性,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
和谐德育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和谐德育是指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和价值观,使学生在道德、心理、意志和行为等方面达到和谐发展的境界。
和谐德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品行,而且要培养他们的心理和意志,促使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只有通过和谐德育,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的我们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兴趣、特长、性格都不同。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而不是一刀切地要求学生都要按照同样的模式去学习。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习只是学生成长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有身心健康、品德修养、社会实践等方面。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意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意愿,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指引他们走向成功之路。
实现和谐德育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是榜样的力量。
好的教师和家长是学生最好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成长。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
它强调了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把人放在中心地位,关注人的需求和利益,保证人的权利,尊重人的尊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把握发展的方向,追求全面、持续、协调的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发展的成果,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以人为本,就是要将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人的需求。
人是社会的根本,一切的发展都应该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社会建设中,要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法律制度和社会管理中,要保障人权,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只有关注人的需求,才能够为人民谋福祉,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和谐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就需要把握好各种矛盾的平衡点,注重协调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要坚持内外兼修,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在社会发展中,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好城乡差距问题,构建和谐的社会结构。
在文化建设中,要尊重多样性,促进各种文化和谐共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包容性。
只有形成内外兼修、城乡一体化、多元共存的发展格局,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
政府在推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引导社会资源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倾斜。
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的生存环境。
政府还要加强社会管理,保障人权,促进社会稳定。
以人为本共建和谐
以人为本共建和谐以人为本,共建和谐人是社会的根本,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而共建和谐的社会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本文将探讨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共建和谐的途径。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建和谐的关键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物质、精神、社会等各个方面得到平衡和提升的过程。
只有人的全面发展得到保障,才能实现共建和谐的目标。
首先,物质生活的改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共建和谐的社会应该关注每一个人的物质需求,确保人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例如,提高工资待遇、提供良好的医疗保障和教育条件等,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福利和权益。
其次,精神生活的丰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共建和谐的社会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要关注人们的精神需求。
例如,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鼓励人们参与文艺创作和体育运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
最后,社会关系的和谐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保证。
共建和谐的社会应该倡导公平正义、尊重多样性和宽容包容的社会风尚。
打破种族、性别、地域等各种界限,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二、实现共建和谐的途径实现共建和谐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以下是几个重要的途径:1. 加强教育,培养和谐的价值观。
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学校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家庭也应该注重培养子女的家庭观念、友爱精神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2.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人们基本权益和提高社会公平性的重要机制。
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减少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3. 推动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治是保障社会稳定和正义的基石。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律宣传和普及,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同时,加强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正性和透明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人为本,是一种关注人的需求,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福祉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在这个理念下,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应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和谐发展,则是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社会各个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共同繁荣。
和谐发展的核心是尊重、平等、公平和正义,致力于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和各族群体团结进步。
和谐发展主张合作、包容、共赢和共享,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以人为本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理解和满足人民的需求,尊重人民的权益,才能推动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和谐发展则是以人为本的落脚点和目标,只有通过协调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广阔的发展机会,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能够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权利,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能够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团结力,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实施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政策,确保人民的利益和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还需要激发人民的内在动力和创造力,鼓励人民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和建设,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实现社会繁荣和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
只有推动以人为本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社会稳定的可持续性和人民幸福的可持续性。
我们应当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目标,共同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为社会构建更加和谐的未来。
工会工作总结:以人为本,共建和谐企业
工会工作总结:以人为本,共建和谐企业2023年,各个企业的工会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会作为与企业直接联系的组织,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维护工人权益,共建和谐企业,发挥着倍加重要的作用。
围绕“以人为本”的精神,工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
我们不仅给职工们注重合法权益的维护,更开拓创新服务方式。
如当企业里面出现有不良数据传出,工会组织专家对公司进行安全生产的培训,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
这些服务措施形式多样,但都体现我们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工会更多地思考如何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地。
我们积极引导企业与职工共同进步,建议企业与职工一起制定和执行福利政策。
例如我们在参加全省工会对标大赛时发现其它企业的冬季品牌之一是“圣诞老人”,工会回去与职工进行咨询讨论,最终确定冬季品牌是“和心温暖”。
职工们纷纷表示,这种关爱让我们更感到企业与我们身体力行的关心和爱护。
工会秉持共建和谐企业的精神,引导企业管理者与职工互动。
如组织“对话活动”,畅通了职工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让职工把自己的想法、看法、建议反映给企业管理层。
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从更加平等、开放和双赢的角度出发,落实各项政策使得企业管理方和职工队伍能够心灵手巧地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工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文化建设。
工会积极改善企业环境,以人为本、文化守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企业理念深植企业文化中。
我们鼓励各个企业的管理者光荣榜和红旗制度,从第一线一名无名的员工成为像李小龙那个是重要员工一样有足够被围绕和赞美的职工。
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降低了员工的个人成本和企业成本,价值创造更有社会价值。
总之,工会作为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和谐企业”的理念,不断开拓创新方式,提高工作效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工会一定能够继续在建厦独树中体现自己的重要性和地位,为企业更好的发展和职工幸福奉献力量。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1. 引言1.1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则和目标。
以人为本,意味着将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感、理性和创造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关爱和尊重。
实现和谐德育,则是指学校教育要注重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构建和谐校园氛围。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和谐德育,使教育变得更加人性化、关爱性、个性化,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时代,我们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让教育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2. 正文2.1 理念的内涵“以人为本”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价值观,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需求放在首位,关注教育的主体——学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这一理念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校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自己的特长、兴趣和需求。
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灵活调整教育教学工作,注重个性化教育,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关爱和尊重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需要得到成人的尊重和关爱,需要在一个充满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平等和民主的教育方式。
学校教育要贯彻民主办学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让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决策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教育事业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实现和谐德育的基础和保障。
只有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尊重个体差异,关爱与尊重学生,倡导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的教育目标。
【理念的内涵】。
2.2 实践的路径实践是实现“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的关键路径之一。
什么是以人为本的理念_彰显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和谐单位
什么是以人为本的理念_彰显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和谐单位一个社会也好、一个行业也好、一个单位也好,它的主体是由人组成的,有了人,才有相应的岗位、职能、职责、任务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因素在社会各个层面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中是最重要、最直接、最具体的。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对象都与人密切相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构建和谐行业、和谐单位,首先要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本理念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具针对性和时效性,这样构建和谐单位才有基础和条件。
一、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单位的力量和源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树立人本理念。
人本理念的价值基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和我们党的宗旨相一致。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强调改革发展,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素质全面提高。
这就注定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价值基础都是体现以人为本,都是体现人的价值取向和内在要求。
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必然要求单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三者之间必然联系、相互作用,缺少一条,就不是以人为本,也不可能实现社会和水利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赋予了我们构建和谐单位丰富的、科学的时代内涵,也为我们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明确了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和价值基础后,这就为我们理解构建水利和谐单位,进一步深化水利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动力。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人为基础,以人的需求和发展作为价值体现,落实到水利行业和我们水利事业单位,就是要以水利干部职工为中心。
首先要体现“人”,体现广大干部职工群众。
【议论文】以人为本,创和谐教育_3000字
【议论文】以人为本,创和谐教育_3000字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始终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好的学习环境。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每一个学生视作独一无二的个体,尊重他们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优点和缺点,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给予个性化的教育。
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压力和情绪问题,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
只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就是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学习氛围。
学校是学生求知的地方,更是他们心灵成长的地方。
一个和谐的学校环境,能够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让他们在这里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
也要尊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和谐的交往关系,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创和谐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都要积极参与。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和专业水平。
学校要加强管理,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活动策划,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增强专业素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教育。
学生要尊师重道,尊重学校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学习和校园文化建设。
家长要注重孩子的成长教育,与学校和老师密切合作,共同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社会各界要鼓励支持教育事业,为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以人为本,创和谐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把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放在心上,尊重他们的差异,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学校环境,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首先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其次从以人为本和创造和谐教育环境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指以人的需求、利益和幸福为中心,通过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
促进社会的平衡和谐发展。
这一理念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要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
同时也强调各个方面的协同合作,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搭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关注人的需求。
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包括物质需求、精神需
求和社交需求等。
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要充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使每一个人都能够享
受到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福祉。
在满足物质需求的还要重视精神需求,提供良好的
教育、文化和健康等服务,保障人们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还要关注人的利益。
人们的利益有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之分,要
求合理保护个体利益的也要重视集体利益的平衡。
在实现社会公正和公平的前提下,要尊
重个体权益,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防止利益冲突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为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各个方面的关系也需要得到协调。
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
个多方共同参与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等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政
府应制定公平公正的政策和法律,保护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企业要履行社
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福利。
公民应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在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和谐
与稳定需要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显。
德育是通过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品德、思想、素质和劳动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成为拥有高尚品质的人才,这是现代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种更加注重人的因素,关注学生个性和特点的教育策略。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校德育的本质就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可以更好地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作用。
学校德育工作是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在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
如果我们只是要求学生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做,那么德育工作就会变得僵化、照本宣科。
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应该因材施教。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可以更好地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作用,使其真正把各种因素融入到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之中。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唯物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很容易让学生变得过于功利,而忽略人类文明的关键价值。
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使学生更有爱心、责任感和公义,从而更加关注他人的利益。
这种精神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和人类文明,以更高尚的情操对待生命和历史。
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引入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夯实人类文明的根基。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现代社会具有开放、多元、个性化的特点,因此,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方式也应当充分考虑他们的属于自我。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可以让学生更加认识到自我价值,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点。
在德育工作中,把学生视作主人翁,鼓励他们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负责的态度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综上所述,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从关爱学生出发。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长。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选择,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
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的成长,对他们的困惑和烦恼进行耐心倾听和解答。
只有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才能真正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实现和谐德育需要建立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
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地方,学校的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不断弘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
要打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模范示范,引导学生感知社会的美好,激励学生追求更高的精神追求。
学校要注重文明礼貌教育,加强道德修养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必须注重个性化教育。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节奏,发挥他们的优势,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困难。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因材施教,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只有在个性化的教育中,学生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要实现和谐德育,需要建立健全的教育管理制度。
学校要建立健全的德育教育工作机制,健全的教育管理制度,明确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形成共同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
在教育管理方面要注重民主和科学,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和谐德育,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努力和探索。
我们要用心关爱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学校文化,注重个性化教育,建立健全的教育管理制度。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精神品质的学生成长,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0字】。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健康氛围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健康氛围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健康氛围的文章人类作为社会动物,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需要与他人协作和互助。
只有在有人情味、友好和谐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更高效、更富有成果的工作和生活。
因此,构建和谐健康的氛围,以人为本,成为人们所秉承的一种理念与信念。
第一,以人为本,提高自身素质。
人的内在素质是影响化解矛盾、增加人际关系和谐的根本。
加强对自身的学习提升和内心修养,树立起自重、自爱、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
对于生活中的琐事,要有耐心和信任,遇到难题,要正确地面对它,认真思考、细致分析,借助其他人的支持,并将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融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扬自己的才能和潜能。
第二,加强和谐的家庭关系,打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要让家人之间产生一种相互信任、关爱和支持的气氛,家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成为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的空间。
这样的环境下,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会更加亲密,更加紧密,更加相互了解。
家庭成员也会在相互支持的氛围下,更加自信、更加勇敢做出重要的决策。
此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聚精会神的游戏、远足和打牌等,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体现家庭的强大凝聚力。
第三,以团队合作、相互支持和平等交流为基础,打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团队合作是现代企业中必备条件,让员工彼此之间产生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带来更高效的工作成果。
要让员工信任彼此,充满勇气、主动并乐意与团队中的其他人共同努力,通过集中力量攻克难题,协作工作创造互利互惠的价值。
同时,通过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和褒奖政策,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借助不同的宣传活动,还可以让员工更加了解公司文化和企业愿景,以此为基础,早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员工的个人价值。
总之,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健康氛围是现代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理念。
借助这个重要的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更加理解他人的需求,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让自己具有在复杂环境中生存的能力和适应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稳定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快节奏,压力也逐渐增大,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人是社会的基石,所有的社会活动都从人的需求和利益出发。
因此,为了达到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和保护人的权益和尊严。
只有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利益,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为了增强人的获得感和归属感,我们还需要加强社区建设,让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社区。
社区是一个人生活的基本单元,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不仅可以给人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还可以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和互助,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建设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加温馨舒适的社区环境。
在促进和谐稳定的过程中,重视教育的作用也是关键所在。
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教育培养出的优秀人才,才能够真正走向社会,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当然,促进和谐稳定还需要依托进步的科学技术和完善的立法机制。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为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机遇。
例如,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完善的立法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司法体系,才能够保障人的权利和利益,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搭建合法合理的框架。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只有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让每一个社区都充满温馨和互助,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素质优秀、能力卓越的人才,借助科技进步和完善体制机制的支持,我们才能够构建一个和谐、稳定、适宜发展的社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彰和谐胜利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明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亲切关怀指导下,宜都市陆城街道办事处胜利社区从建立以来,秉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理念,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创先争优‛等活动,通过辛勤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创新组织体系,规范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建设,关键在于抓好社区党建。
胜利社区党总支成立之初,根据上级党组织的要求,结合社区实际,确定了‚建强社区领导核心,构建社区党建网络,发挥社区党组织作用,实现居民安居乐业‛的党建工作思路,扎实抓好社区党建工作,建立起了完善的社区组织体系。
一是建强社区党建核心。
将原居委会党支部调整为社区党总支。
2010年社区党总支、居委会‚两委‛班子进行了换届选举,社区居委会干部实行‚海选‛,社区党总支实行‚两推一选‛,由广大居民和全体党员自己作主,选出自己的当家人。
通过社区‚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充分发挥了民主,推进了民主进程,使社区建设步入规范化。
社区新的‚两委‛班子成立后,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社区三年发展规划。
规划中,把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扩大民主依法自治、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社区服务、开展社区教育等方面作为三年内的发展总目标;同时,还明确了将加强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等方面作为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为确保目标任务的落实,制定了具体的保障措施。
新的发展规划,坚持从社区建设的实际出发,把老百姓关心的事作为重要内容,因而得到了广大社区成员代表的一致认同。
二是加强辖区单位联系。
着眼加强各单位党建工作联系、聚合社区单位党建工作力量,以社区单位党组织为党建基本单位,按地域分布,将57个社区单位党组织划分为个党建责任区,在各责任区确立一个单位党组织牵头,建立1个社区单位在职党员活动站,负责在职党员8小时以外的管理;在社区成立1个流动党员活动站,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社区党总支牵头,联席会主任由社区党总支书记担任,社区党组织联席会、党员活动站为社区每名党员建立了详细的个人档案,并制定了相关章程、制度,负责协调社区单位党组织相互配合齐抓社区党建,动员社区各单位共管社区事务。
三是完善社区组织网络。
在构建社区党建网络的同时,社区依托社区党组织成立了共青团、工会、妇联、计生协会等组织,使社区组织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建立了社区依法自治的运行机制。
社区工会联合会、计生协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青团、民兵连等组织机构健全,且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四是开展特色党建活动。
各社区党总支以保持党员先进性为核心,极力探索创先争优新思路,在党员中深入开展‚小巷先锋‛活动,争创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党员。
组织动员社区党员争当9类先锋,即争当助学助残、帮贫扶困的先锋;义务保洁、美化环境的先锋;调解纠纷、维护稳定的先锋;带头就业、带领创业的先锋;尊老爱功、维护公德的先锋;热心公益、便民服务的先锋;高尚娱乐、繁荣文化的先锋;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先锋;见义勇为、群防群治的先锋。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社区党员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社区党建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注重教育管理,建立长效机制胜利社区党总支发展至今,下设10个党支部,23个党小组,339名党员。
社区党员人数多,结构复杂,有长年生病卧床不起的,有多年外出打工的,有下岗失业谋生的,有长期居住外地的,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
针对社区党员的实际状况,社区党总支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紧扣‚四句话‛的目标要求,切实把学习教育抓到位,通过开展‚三个服务‛活动、发挥教育阵地作用,建立了服务群众和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是抓实学习教育活动。
社区党总支针对社区党员老弱病残行走难、集中学习组织难的‚三难‛现状,采取组织找、电话找、上门找、托人找‚四找‛的方式,通过努力,党组织与30多名外出流动党员全部取得联系。
在学习方式上,采取集中辅导学、领导带头学、送书上门学、到家帮助学、寄出资料学‚五学‛的方式,实现了‚六有‛,即每个党员有学习资料、有专用学习笔记、有学习计划、有学习场地、有学习心得体会、有学习效果。
社区党员参加集中学习1210人次,观看电教片6场300人次,写自学笔记心得体会184篇,送书上门学75人,送资料225份,有40名党员接受48名帮学人员的帮助。
外出打工的30名党员中,有21名党员寄回了学习心得体会,并寄回了党费;7名党员通过电话向党组织汇报了思想、工作、生活情况。
在学习内容上,社区党总支组织社区党员重温入党誓言、重读党的章程、重唱革命老歌,通过反思深省,不少党员感慨万千,主动参加党员生活会,畅谈学习体会,按时缴纳党的费,群众看到了希望,百姓看到了光明。
每年党员春训中,评出优秀党员15%、合格党员75%、基本合格党员10%名,尤其是通过评议、亮诺、践诺活动,广大党员受到了教育,增进了友谊,净化了灵魂,提升了人格。
二是开展‚三个服务‛活动。
根据社区党员开展的‚小巷先锋‛活动影响不大、深度不够的实际,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社区党总支提出开展‚三个服务‛,即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制定了‚三联两帮一汇报‛的工作制度,并明确了‚联、帮‛的责任要求,使党组织和每个党员都有服务群众的责任。
每个党总支成员‚三联‛,即联支部、联小区、联成员单位;‚两帮‛,即帮一名贫困党员、帮一名贫困居民;‚一汇报‛,即每季度向组织汇报一次‚联、帮‛的情况。
每个有活动能力的党员‚三联‛,即联一个楼栋、联一个居民组、联一名青少年;‚两帮‛,即帮一名贫困党员或居民、帮一名校外青少年;‚一汇报‛,即每半年向支部汇报一次情况。
社区党总支和社区居委会根据‚三个服务‛的要求,还制定了‚二十一字‛的工作目标,即服务社会求稳定,服务基层求实在,服务群众求实惠;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向社区广大居民和党员承诺,‚爱心献百姓,温暖送万家‛。
自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社区利用宣传专栏,电视专题片,社区简讯等大力宣传社区党员开展‚小巷先锋‛活动的事迹,激发了广大党员开展‚三个服务‛的积极性,涌现出一大批‚小巷先锋‛,将‚小巷先锋‛活动推向一个更深入、更广泛、更扎实的领域。
邓家巷支部书记杨红莲结合社区春训动员,自己亲手创办《小巷春风》学习资料,分发给支部的党员,使支部党员学习有资料,争创有目标,活动有方向,积极探索基层党员学习的新路子,这个举动在社区各支部首开先河,值得大力提倡;官桥二支部书记刘金传,在社区春训动员会后,认真召集支部党员学习,把春训学习内容贯穿到每一个党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金传书记用自己私房的整个二楼做支部的活动阵地,向参加学习的党员免费提供茶水、香烟、水果、瓜子、糖果,并坚持近十年,左邻右舍遇到急事全力帮忙,坏人坏事敢于斗争,好人好事极力宣扬,一贯做好事不图名,不图利,在群众危难时刻站得出来,豁得出去,用实际行动真诚诠释了共产党员在入党誓词前的庄严承诺。
三、创建文明社区,打造文化品牌一是统一思想认识,营造社区文明氛围。
针对其他兄弟社区都在近几年获得国家,省的相关荣誉,而我们社区已远远落在人后的现状,社区党总支组织社区全体工作人员认真讨论,一致认为,不能掉队要赶超,必须制定目标,作出努力,使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社区党总支决定,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整合社区资源,把胜利社区建成环境优美、治安良好、设施完备、生活便利、团结友善、人文和谐的新型社区。
社区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广泛动员干部群众和成员单位积极投身文明社区创建活动。
社区制定了以‚优化人文环境、打造平安社区‛为主题的活动方案,总结出了‚承扬良善,摈弃时弊,文明达观,厚德成远‛的胜利文化和‚团结、务实、文明、奋斗‛的胜利精神,提出了‚服务为本,教育为先,制度为基,文化为魂。
求实创新,和谐文明‛的工作理念,引导广大居民通过主题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观念,增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引导党员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小巷先锋‛活动,号召居民通过活动,提高文明素质,自己动手,共建美好家园。
二是开展创建活动,构建学习型社区。
胜利社区在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中广泛开展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班组的创建活动,通过坚持不懈的创建活动和‚五星好居民‛的培植活动,一个学习型社区正在形成。
一是人尽其才,创建学习型家庭。
胜利社区充分挖掘和发挥辖区居民的专长,调动居民的学习热情。
社区居民刘勤传、曾昭祥、李祖杰等,爱好书法、绘画,胜利社区及时给他们提供场地,由他们把居民中书画爱好者组织起来,成立了‚胜利社区老年书画室‛,挥毫泼墨,抒发对党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在刘勤传等的带领下,一批有专长的社区居民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各种形式的学习型家庭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
社区有45户学习型家庭创建户,45家成员单位与他们结对共创,各单位纷纷为这些家庭送温情,送书柜、送图书、交朋友、订报纸、订刊物,市交通运输局还赠送社区20份《三峡日报》,给20户学习型家庭提供精神食粮;二是资源共享,创建学习型单位。
由于辖区各单位积极参与学习型单位创建活动,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从一起步,就在场地、设备、资金、人才上得到了足够的保证。
胜利社区图书室开放以后,为添臵图书,市文化局、教育局、市外国语学校先后向社区捐赠书刊杂志1000余册,满足了社区居民所需。
对于社区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辖区单位更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陆城一小多次向社区文艺汇演提供设备,为社区篮球赛提供场地,为社区知识竞赛提供人员。
由于积极参加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辖区单位在学习型单位创建中你追我赶,形成了浓郁的竞争氛围。
三是拓展社区教育,活跃社区文化。
一是建好阵地,拓展居民文化活动场所。
社区建起了居民图书阅览室,建立了文明市民学校、文体活动室,办起了居民阅报栏、公开栏、宣传栏,拓展了居民文化活动阵地。
胜利社区图书室近80平方米,藏书近4000余册,可同时接纳近50人阅览,从2005年免费开放以来,已先后接待居民2000余人次;二是依托学校,加强居民教育工作。
社区依拓辖区内中小学,成立了社区教育学校,聘请兼职教师10余名,结合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定期为居民授课,今年已授课9场次,使4000余名居民受到了教育;三是开展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社区组织本辖区内热心社区文化的退休干部、专业文体人员和爱好文艺工作、有一技之长的居民群众,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桥牌队、龙灯队、腰鼓队等社区群众文艺队伍,社区文化协会下设4个部门,他们是社区文体活动的主力军。
京剧社2010年演出近10场次;老年文体队全年演出34场次;40人的腰鼓队打遍陆城,打出了社区老年人的风姿;武术健身队在2010年市‚电力杯‛老年武术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今年以来,社区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文体节目20余个,为居民义务演出20余场次,被居民亲切地称为自己的‚心连心‛艺术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