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说课课件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梯形的认识课件PPT
04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发展趋势
01
形势倒逼
02
内在需求
03
点击请替换文字内容 请替换文字内容,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点击请替换文字内容 请替换文字内容,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四年级数学上册(RJ) 教学课件
第 5 课时 梯 形 的 认 识
第 5 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你见过下面这样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一、学习新知
3
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上底
下底
腰
腰
高
平行的两条边分别叫做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通过上底一个顶点向对边(下底)引垂线, 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单击添加标题
教学过程
在此输入主标题概述文字在此输入主标题概述文字
点击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点击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点击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点击请替换文字内容 请替换文字内容,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教学反思
添加 内容
添加 内容
添加 内容
添加 内容
请在此处添加详细描述文本,尽量与标题文本语言风格相符合,语言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说课教学课件复习指导
对边
垂足
除了过平行四边形顶点画高外,还可以 怎样画高?
课堂活动 1.摆四边形,并说出所摆四边形的特征。
2.议一议,下面图中的虚线是不是平行 四边形的高。
3.在下面平行四边形的底上画一条高。
随堂练习 1.说出下图中你认识的图形名称。
2.在下图中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高
高
底
底
3.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126cm,一边的长 为16cm,另外三边的长分别是(16 ) ,(47 ),(47 )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不稳性
生活中的应用:
伸缩门
升降机
你还见过应用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这一特征的 事例吗?
二、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
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
高
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
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
底
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3 画一画。
顶点
自己画一个平行
四边形,试着画
高
出它的高。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平行四边形
课件
本节课我们主要来认识平行四 边形,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理 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以 及组成,能够用直尺画出平行 四边形的高,可以解决相关的
实际问题。
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 分别平行 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 不是 )
(是 )
( 不是 )
( 不是 )
(是 )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 你们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
4
6
1
4
2
3
上下边都是
25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共31张PPT)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共31张PPT)(共31张PPT)《梯形的面积》说课稿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的课文内容。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
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梯形的面积》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课文内容。
针对课程标准,认真挖掘教材资源,紧紧把握住教学目标,把重点放在学生通过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学有所获的空间。
二、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在注意力方面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比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感受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长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推导公式过程中梯形上、下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五、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目标导学法、以读代讲法;学法为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
六、说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导入(教师板书: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前几节课我们通过转化的方法已经学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指名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梯形说课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教学环节
合作,我们共赢 探索,我能发现 练习,我能提升 拓展,我能升华 归纳,我能飞跃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合作,我们共赢
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剪出或拼出梯形 (1)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 三角形 (2)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全等的直角 三角形、矩形、等边三角形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探究式、师生合 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 察猜想和逻辑论证得到结果。教学中不仅 是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 和乐学。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 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团结互助 的精神和主动探索、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合作,我们共赢
1.怎样剪才能得到一个梯形? 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够剪出一个等腰梯形?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探索,我能发现
符号语言: ∵梯形ABCD中,AD∥BC, ∠B=∠C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定理: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判断: (1)有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2)有两条边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3)有两个内角都等于80°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4)两组对角分别互补的四边形一定是等腰梯形()
练习,我能提升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说课稿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梯形》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梯形》是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梯形的定义、性质和相关计算方法。
通过学习这一内容,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梯形的几何特征,掌握计算梯形面积和周长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梯形的定义和性质。
–理解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掌握梯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能够灵活运用梯形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能够观察、描述和比较梯形的不同特征。
–使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梯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运用数学思维解决与梯形相关的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形体的兴趣和好奇心。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梯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定义和性质。
–熟练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能够灵活运用梯形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运用梯形计算方法解决复杂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引导学生回顾并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并与梯形进行比较,引发学生对梯形的思考和探索。
2. 学习和讨论通过展示梯形的定义和几何特征,引导学生讨论梯形的性质和特点,并由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说明。
3. 计算面积与周长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讨论,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的示例进行练习。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总结出计算梯形周长的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4. 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设计一些与梯形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5. 归纳与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归纳梯形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并与学生一同总结学习心得。
五、教学手段与措施1.演示法:通过示范绘制梯形、计算面积和周长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2.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的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PPT之一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14 15 12
×A、(14+8)×9÷2 ×B、(15+9)×8
9 √C、(15+9)×8÷2
√D、 12×8
8 (单位:㎝)
中位线 ×高
操作探究
上底
中位线
高
下底 中位线旳长度与梯形上下底之间旳关系?
中位线=(上底+下底)÷2
m=(a+b)÷2
中位线=(上底+下底)÷2
?
25㎝
中位线
28㎝
25×2-28
22
18
10
20 解:m=(a+b)÷2
=(18+10)÷2 =14(㎝)
填表(单位:cm)
图形 底 高 中位线 面积
梯形
a 14 b6
7.5
梯形
a b
8
4?
5
10 75 6 30
梯形 a 10 b2
8
6 48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用梯形旳中位线 来求梯形旳面积,你学习旳怎么样?和 同桌说一说这一节课你都掌握了哪些内 容?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梯形旳面积,在掌 握用拼、割两种措施推导梯形旳面积公式 旳基础上我们来探究梯形旳中位线和梯形 旳面积旳关系,同学们要了解并掌握用梯 形旳中位线表达梯形面积旳措施,并能处 理实际旳问题。
判断
两个上底、下底和高分别相等
旳 梯形 ,形状也相等。×
两个面积相等旳梯形能够拼成
用割补旳措施推导
上底
中位线
高பைடு நூலகம்
下底
梯形面积=中位线×高
S=mh
归纳
梯形旳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S=(a+b)÷2×h
说课稿:认识梯形
说课稿:认识梯形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能够:
了解并认识梯形的定义和性质
掌握梯形的特点和判定方法
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推理能力
提高学生的几何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认识梯形的定义和性质,并掌握梯形的特点和判定方法。
三、教学准备
相关的教具和教材
课堂活动所需的图片和示例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示例,引发学生对梯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梯形的定义和性质的学习
讲解梯形的定义和性质,帮助学生理解梯形的特点和属性,并进行相关的练习和探究。
3. 梯形的特点和判定方法的掌握
引导学生掌握梯形的特点和判定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判定方法,加深对梯形的认识。
4. 几何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组织学生进行与梯形相关的几何思维和推理活动,如问题解决、证明推理等,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推理能力,并进行相关的评价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了解并认识了梯形的定义和性质,掌握了梯形的特点和判定方法,培养了几何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了几何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学生通过几何思维和推理活动来解决问题和进行证明推理,展示自己的几何能力,对梯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认识说课课件ppt PPT课件
五、课堂评价
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 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 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贴近生 活,贴近实际,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 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充分体现了课堂 教学中互动生成的动态结构模式,达到了预设的 教学目标。
谢谢大家!欢 迎多提宝贵意见
一、说教材
4.教学的重点难点
•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 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情景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
二、 说学法
观察讨论法 自主探究法 动手操作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好,我们玩一个游戏,名字叫做 猜图形。谁想来?其他同学们向他提供准确的信息,不能 比划图形的形状,信息里不能包括这个图形的名字。好. 开始! 教师逐个板贴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生逐个提供信息逐个猜(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即时评价 学生或纠正学生的错误)。
三、说教学过程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了 什么? 2.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这幅校园情景图中, 哪儿用到了四边形呢?(小组讨论交流)
三、说教学过程
(三)认识特征,明确关系
1. 2. 3. 4. 5. 6. 7.
画四边形 作品展示 作品分类 观察图形 验证结论 生活中的应用 探讨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学过程
(四)引导看书,巩固练习
1.
2.
3.
自由看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做一做:用小棒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件出示:剪一剪
四、板书设计
梯形
正方形
三、说教学过程
(五)布置作业,拓展应用
1.猜图形。
梯形(修改)-说课课件(冀教)
我觉得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 点: 一是整体节奏把握不好,时间上有 些前松后紧; 再就是课堂容量较大,有些问题处 理得有点快,有些粗.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领导 和老师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谢谢大家!
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思考—交流—解 决—提高”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媒体的直观 演示,让学生观察、猜想、分析、说明、推理、 论证得出结论,并采用“引申拓展”及“智力 闯关”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上节课刚学完了特殊的 平行四边形,掌握了本节课所需要的 基础知识,也具有一定的观察、探索 能力,且本班学生求知欲、表现欲强, 合作交流的积极性高,学生参加探索 活动的热情具备,因此,我把本节课 设计成了一节探索活动课.
B
A
D
O C
同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B= ∠C ∠A= ∠D 观察 角: 猜想 对角线: 两条对角线相等 AC=BD
推理 论证
性质一:等腰梯形同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性质二: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已知: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 说明:∠B=∠C,∠A=∠D
解: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 ∵ AD∥BC ∴四边形ABED为平行四边形 ∴ AB=DE 又∵ AB=DC ∴ DC=DE ∴∠1=∠C 又∵ DE∥AB 1 ∴∠1=∠B. ∴∠B=∠C. 又∵ AD∥BC 0 0 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 ∴∠B+∠A=180 ∠C+∠ADC=180 平 移 一 腰 ∴∠A=∠ADC.
本节教学中,为了处理好图形的 分析、辅助线的作法等问题,加之学 生对图形的接受水平较低,我借助了 多媒体演示。这样做不仅在表现力上 直观形象,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加课堂容量,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梯形面积》说课课件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我以“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是如何推导出了梯形
的面积,还有什么问题?”这样的提问来结束这节课,在学 生巩固内容的同时,思考是否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让学生 能够真正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从而突破重难点。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为了让学生在课后更好地巩固这节课的内容,除了教材 书面作业还让学生自己画一个梯形,通过对上底、下底、高 的测量求出面积,在学生巩固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运 用了情境教学法、引导启发法、归纳总结法三种教法。运用 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引导启发, 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应用中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最后通过归 纳总结,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如何的学是非常重 要的,我对学法也进行了分析,小组讨论、动手操作与合作 交流相结合,结合我所创设的情境,小组讨论我所提出的问 题,通过剪、割、拼等一定的教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概 括、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变式练习(46-20) × 20÷2 =26 × 20÷2
软
=10530(平方米) 答:它的面积是10530平方米。
=260(平方米)
板
答:这个花坛的面积是260平方
米。
件
块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梯形面积的公式推导过程。
我对学生利用已知图形可能拼摆出的梯形进行了预设: 1、两个完全相同的任意梯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 形的一半就是一个梯形的面积,两个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合成平行四边形的边, 梯形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同); 2、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上底加下底等于长, 宽等于高) 3、把一个任意梯形剪成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面积 公式推导) 4、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5、把梯形通过分割和割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五种预设都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但在教学中我把预设1作为重 点,最后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字母表示 S=(a +b)h÷2。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梯形》 (一)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梯形》 (一)尊敬的家长们:大家好!首先,我要感谢各位家长的支持和信任,让我们有机会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服务。
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本班幼儿园数学课程的一部分——梯形。
一、梯形的定义和特点梯形是指一种有四条边的图形,其中有两条平行边,分别称为上底和下底,另外两条边分别连接上底和下底的两个端点,称为斜边。
梯形还有两个特点:1. 上底和下底两边之间的距离称为梯形的高。
2. 两个相邻角的和等于180度,这也被称为“补角”。
二、梯形的分类从上底和下底是否相等可以将梯形分为两类——等腰梯形和不等腰梯形,其中等腰梯形的两个平行边相等,而不等腰梯形则是两个平行边不等。
三、梯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梯形的周长是指所有边的长度之和,可以通过公式“周长=上底+下底+斜边1+斜边2”来计算。
梯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公式“面积=(上底+下底)×高÷2”来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该公式的“上底+下底”结果必须是整数,如果不是,则需要进行适当的转化。
四、数学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活动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梯形的概念和特点:1. 通过摆放不同大小和形状的木制梯形来让幼儿感性地认识梯形的特点。
2. 通过按照要求将图形切割成不同的梯形,并进行面积和周长的测量来让幼儿理解计算公式。
3. 在游戏中加入梯形的元素,如通过在地上画梯形来进行踩点游戏,或通过将梯形跑道作为比赛的赛道等等。
以上就是本班幼儿园数学课程的一部分——梯形的讲解。
希望家长们能够通过本次说课更好地了解孩子们所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也希望能够与各位家长共同努力,帮助孩子们取得更好的成绩和发展。
谢谢大家!。
梯形面积的计算说课课件
教学目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 、知识目标: 面积的计算公式, 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 行计算。 行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 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 、情感目标: 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五个步骤来进行。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五个步骤来进行。 (一)复习旧知,渗透转化 复习旧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 课一开始,我说: “数学来源于生活”。课一开始,我说:“大家都坐过汽 车吧?那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是什么形状呢? 车吧?那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是什么形状呢?”(出示汽车 挡风玻璃的课件)这样一下子就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接 挡风玻璃的课件)这样一下子就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着再问: 你能不能计算这块汽车挡风玻璃的面积呢? 着再问:“你能不能计算这块汽车挡风玻璃的面积呢?”引 出课题并板书: 梯形面积的计算” 出课题并板书:“梯形面积的计算”。 接着,让学生重温三角形、 接着,让学生重温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以及公 式的推导过程,再用课件展示。之后,我用迁移性揭示课题: 式的推导过程,再用课件展示。之后,我用迁移性揭示课题: 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如何推导呢? “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如何推导呢?”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 “转—移—拼”的实验操作方法,于是一个个都兴奋起来。 移 拼 的实验操作方法,于是一个个都兴奋起来。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过程,为梯形面积公式推导作了铺垫,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过程,为梯形面积公式推导作了铺垫,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 学是有意义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学是有意义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梯形》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梯形》一、说教材1. 教材内容本节课将围绕《梯形》展开,介绍梯形的定义、性质以及相关的简单数学运算。
2. 教材分析通过学习梯形,帮助幼儿建立几何图像的概念,培养幼儿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掌握梯形的定义,能够正确识别梯形;2.让学生了解梯形的性质,能够判断图形是否为梯形;3.让学生学会计算梯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梯形的定义和性质;2.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梯形的定义和性质;2.帮助学生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多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请学生观察并找出哪个是梯形,引入“梯形”的概念。
2. 学习梯形的定义和性质1.介绍梯形的定义和特点;2.让学生观察多个梯形图形,分析并总结梯形的性质。
3. 计算梯形的面积1.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2.练习计算梯形的面积,巩固学习成果。
4. 拓展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拓展思维。
五、说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对梯形的认识得到了提升,但在梯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中,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课堂中加强练习。
同时,通过设计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几何基础,为今后学习更深入的数学知识做好铺垫。
梯形的认识说课稿
梯形的认识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认识梯形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梯形的分类和特征;3. 能够运用梯形的性质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
二、教学重点1. 梯形的定义和性质;2. 梯形的分类和特征。
三、教学难点梯形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几何教材第三章;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直尺、量角器;3. 学具:梯形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出示一张梯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1)你能看出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吗?(2)你认为这个图形叫什么名字?2. 梯形的定义和性质(10分钟)(1)出示梯形的定义:“四边形的两边是平行线段,此外两边不平行。
”(2)让学生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图中各边的长度和各角的大小,并填写到表格中。
(3)引导学生总结梯形的性质,如内角和为180度,底边平行等。
3. 梯形的分类和特征(15分钟)(1)出示不同形状的梯形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它们的特点。
(2)引导学生总结梯形的分类和特征,如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
(3)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梯形分类和特征的理解。
4. 梯形的应用(15分钟)(1)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的书包是一个梯形,底边长为30厘米,顶边长为20厘米,高为15厘米,求书包的面积。
”(2)引导学生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过程。
(3)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5. 梯形的性质应用(15分钟)(1)出示一个实际问题:“一个梯形的底边长为12厘米,顶边长为8厘米,高为10厘米,求这个梯形的周长。
”(2)引导学生运用梯形的性质和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行解答,并解释计算过程。
(3)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梯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6. 梯形的性质综合练习(15分钟)出示一些综合性的梯形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梯形性质解决问题,并让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7. 总结与拓展(5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梯形的定义和性质的重要性;(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说课课件教学
答:不对,这是从腰到腰的一根平行线段, 不是高。
请看,像这样画出梯 形的高,对吗?如果 不对,为什么?应该 怎样画?
梯形的高:从上底的一点到下底的 垂直线段。正确的画法如下:
请看,像这样画出梯 形的高,对吗?如果 不对,为什么?应该 怎样画?
2 填空。
1、平行四边形有( 两 )组对边平行,梯形只有 ( 一)组对边平行。
【重点】认识梯形和梯形所具有的特点。 【难点】能提取和概括梯形的意义。
请在在生书活本中第,1大12家的多方多格少图少中应设该计都一听个说你并喜了欢解的一 图点案点,“梯再形简”吧单?交和代三一角下形你、希平望行如四何边平形移相,比最,后 交你给觉你得的梯同形桌的,特互征相应挑该战是一怎下样吧的!呢?你能解释 一下,或者比划一下吗?
1cm 1cm
2cm
3cm
3cm 2cm
4
想用一根木棍试试水 槽的深度,这种方法 对吗?如果是你,你 该怎么做?
答:不对,应该要“竖”起来,像一根垂直线段。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互相平行的一 组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 是梯形的腰。 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1
请对在于书三本角第形1,12我的们方已格经图有中了设不计少一的个认你识喜。欢我的们 图还案根,据再角简的单特交征代把一所下有你的希三望角如形何分平成移了,三最类后, 交你给还你记的得同是桌怎,样互分相的挑吗战?一下吧! 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
按角分类
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直角 三角形
钝角 三角形
也有不少三角形,它们的边还具有一定的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按照边的一些特征, 我们也可以命名一些三角形。 你有哪些猜想呢?不妨说一说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来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梯形的定义,能正确识别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掌握并理解等腰梯形的性质。 (2)能力目标: 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说理的意识、主动探究的习
惯,体会平移、轴对称的变换在研究梯形性质中的运用;
通过添加辅助线,体会并应用转化的思想方法。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九 章第三节《梯形》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 已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并在此基础上学
习了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
判定,三角形的中位线以及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作 辅助线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已经有一定的了解。这 一节主要是学习作辅助线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
二、学情分析
梯形是本章研究的最后一类特殊四边形,学生通 过对平行四边形概念、性质 、判定的学习,已经掌握 了研究四边形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在 此基础上学习梯形的概念、性质,学生更容易理解和 掌握。
三、 教法与学法
1.教法选择: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 2.学法指导:以学习小组为载体,学生 动手实践、自主互助、合作探究。
1
∴∠1=∠C,
B E
平 移 一 腰
C
∴∠B=∠C. 又∵∠B+∠A=1800 ∠C+∠ADC=1800 ∴∠A=∠ADC.
转
化
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
上的两个角相等。
例1:如图:延长等腰梯形ABCD的两腰BA和CD, 相交于点E.求证:△EBC和△EAD都是等腰三角形 . E
(3)情感目标 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数学知 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学习能感受梯形的应用价值, 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基于以上目标,结合对教材的理解,确定本节 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梯形的性质证明及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教学难点: 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证明, 正确的添加辅 助线:
四、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导入新课
观察图片,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梯子
手
提 袋
(一)概念形成与深化
1.图中有你熟悉的图 形吗? 2.他们有什么共同特 点?与平行四边形有 什么不同?
D 腰 高
上底
C 腰
A
E
下底
B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 形.
等腰梯形
梯形
直角梯形
A
D O
1
10 2
D
B
600 18
C
第十九章 四边形
转化思想
A B
D
E
平移一腰
E
C
A
D
ACBD CBEF作高线
延长两腰
小 结
1.梯形的定义及类型:
一组对边平行而
四边形
等腰梯形
梯形
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2.等腰梯形的性质 边 角 (1)两底平行,两腰相等 AD∥BC, AB=CD (2)同一底上的两角相等 ∠A= ∠D, ∠B= ∠C B A D
3.梯形与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有关概 念、性质上都存在密切联系。在解决梯 形问题时,往往需要通过添加辅助线转 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4.“观察、猜想、证明”是解决数学问 题的一种常用方法。
证明:∵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B=∠C, ∴△EBC是等腰三角形. ∵AD∥BC, ∴∠1=∠B ∠2=∠C ∴∠1=∠2. ∴△EAD是等腰三角形.
A
1
2
D
B
C
延 长 两 腰
例1:如图:延长等腰梯形ABCD的两腰BA和CD, 相交于点E.求证:△EBC和△EAD都是等腰三角形 . E 变式:在例1的条件下 若∠B=60°,AD=10,BC=18, 求:梯形ABCD的周长. A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已知: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 求证:∠B=∠C,∠A=∠D 作 高 线
A
D
A
D
B
E
C
B E
F
C
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 平 移 一 腰
过点A作AE⊥BC于点E
过点D作DF⊥BC于点F
A
O B
D
C
AD//BC AB=DC ∠B= ∠C ∠A= ∠D
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 角:
{
边: 两底平行,两腰相等
对角线:两条对角线相等
AC=BD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已知:AD∥BC,AB=DC, 求证:∠B=∠C,∠A=∠D
A
D
证明: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
∴∠1=∠B. 又 ∵ AD∥BC ∴四边形ABED为平行四边形. ∴ AB=DE, ∴ DC=DE ,
直角梯形
C
对角线 (3)对角线相等 (4)是轴对称图形
AC=BD
一、四边形的分类及转化
两组对边平行 平行四边形
矩形
正方形 任意四边形 菱 形 等腰梯形 一组对边平行 梯形
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直角梯形
(三)课堂小结
1.梯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的特征 是”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或者“一组对边平行但不相等”。 2.定理“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边平 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不仅反映了 梯形的重要性质,也提供了一种证明两 条线段相等的新方法。
B
C
问题(1)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2)它的对称轴在哪里? (3)你能发现哪些相等的线段吗? (4)相等的角有哪些?
A
D O
A
D
B
C
B
C
等腰梯形
{
AD//BC 边: 两底平行,两腰相等 AB=DC ∠B= ∠C 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A= ∠D 角:
对角线: 两条对角线相等
AC=BD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 19.3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新寨中学的罗仁品。今天我说课 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九章第三节《梯形 》第一课时。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与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