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提出问题
( 1 )产权界定不明晰 ,信息不对 称。 产 权界定不 明晰是会计 信息失 真的根本原 因。与存 的国有产权关系所有权关系模糊 , 实际 占有权模糊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 真正分离。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 、经营者 的 选择、财务成果的监督等方面,既没有体现 国家作为所有者的权利 ,又削弱 了企业作为 市场法人代表的主体地位。信息不对称是会 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原因。信息不对称是指市 场活动 的参与者对市场特定交易信息的拥有 不平等,一些参 与者 比另一些参与者拥有更 多的信息 。 ( 2 )法 制不健 全、执法不严格、法制 观念淡薄 。①从法制建设 的角度看,近几年 我国虽然制定了不少财务会计法规及其与之 相关的经济法规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 法规没有制定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 。法律条 文过粗 ,致使执行起来依据不足、缺乏可操 作性 。近年来 ,由于不适 当地强调给企业宽 松环境 , 《 会计法 》 《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 等会计法律法规和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贯 彻执行得不够理想。②执法不严 , 升官意识 浓厚 。《 会计法 》 第十一条规定, 会计凭证 、 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真 实 、准确、完整 ,并符合会计制度 的规定 。 但在少数单位负责人心 目中, 权大于法 ,法 规意识淡薄一 ,长官意识浓厚 , 《 会计法 》 的规定以及会计法规全然不放在心上。随心 所欲 ,甚 至凭感情、关系办事,钻改革 的空 子 ,为偷逃税款、公款宴请 、公费旅游大开 方便之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的现象依然 存在。③企业法制观念淡薄。我 国的 《 会计 法 》已颁布十多年了,仍有部分企业为了 自 身的利益搞假帐真算。 ( 3) 企业监督 机构不健全 ,外部监管 不力。企业缺乏会计监督的 自觉性 。企业 的 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 发生抵触时 ,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 松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 , 削弱 了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 、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 等各种经济监督之间标准不统一 , 管理上各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090把各种不同意见都列出供参考。
再如许多教师复习时,常把《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的异同;把祥林嫂、水生嫂、母亲放在一起看她们的觉醒。
通过这样的综合比较,发现并解决一个问题,就进入一个较高的认识层次。
四、逆向思考法我们语文教学,大多用定势思维,但也要用逆向思维,它很能启发人发现思考问题。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在数千人的大会上以“回旋针的用途有多少”为题进行竞答比赛,国内参赛者最多只能说出几十种,一日本人竟说出几百种用途。
原来他是打破人们习惯的定势思维进行思索解答的。
实验者正是用这个事例宣传反定势思维的意义。
据说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往往就要采用这种思维方式。
我想语文教学要立新意、造新语,也该借助此法不可。
如前些时,关于《甲申三百年祭》中李自成该不该“负主要责任”的讨论,《柏林之围》中儒夫上校是不是“爱国英雄”的辩争,以及最近“路瓦栽夫人虚荣吗”问题的挑起等等,无不是反定势思维的结果。
再如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喻美人的是聪明人,第二个这样用的是常人,第三个就是蠢人了。
”这个简单的例子不就在倡导逆向思维吗?需要说明一下,前面说语文教学中,要一点反定势思维,以有利于发现教学。
这跟它与逻辑思维中概念的统一性是不矛盾的,与定势思维比,它并不是一种普遍可用思维方法,我只想说它只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有效方法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也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苏在这里用对比方法强调了兴趣之一是在“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可见“发现过程”的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多做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工作。
(文/李朴重庆市铜梁区安居中学)091。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知识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下面是几个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问学生:“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作文写作时,可以给学生一个有趣的话题,让他们在情境中进行写作。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词语搭配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例句,让他们自己找出固定搭配的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词汇运用能力。
组织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进行课文演讲或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学习、分享和互助。
结合实际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
例如,在学习古诗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教案中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教案中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是教师在备课时需要重点关注和考虑的内容之一。
通过巧妙的问题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
本文将从问题的选取、提问方式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指导等方面,探讨教案中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一、问题的选取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思考要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合理而有针对性的问题选取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掌握程度、课堂目标等多种因素来选择问题。
1. 开放性问题:这类问题通常有多个答案,可以引导学生提供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例如,在讲解一篇文章时,可以提问学生:"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2. 引导性问题:这类问题通常是提示性的,通过给出一定的信息或提示,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例如,在讲解一个数学问题时,可以提问学生:"你在解题过程中是怎样利用这个公式的?"3. 对比性问题:这类问题通常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地理知识时,可以提问学生:"亚洲和非洲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又有哪些不同之处?"二、提问方式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提问方式的多样性与适应性。
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1. 现场提问: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现场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这样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积极性。
2. 小组合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每个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
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 书面回答:教师可以通过书面形式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写一篇作文,关于他们对某个问题的思考和看法。
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学生回答问题的指导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引导,不仅增加答案的准确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语文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语文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场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改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一、问题分析1. 内容过于机械: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容易陷入记背熟读、填空选择的机械学习方式。
学生只顾诵读课文、抄写古诗,而没有真正理解和运用。
2. 缺乏趣味性:传统的语文课程注重考核和应试,使得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学生缺乏兴趣,学起来更加困难。
3.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普遍缺乏学习的动力。
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发现学习语文的意义和价值。
4. 缺乏实践环节:课堂上,重视知识的传授而缺少实践的指导。
学生将常常因为对知识无法应用而感到困惑。
二、建议提出1.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语文课堂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增强动脑能力。
2. 提供多样性的学习材料: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与学生生活与兴趣相关的材料,如经典文学经典作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给予新鲜的体验和启示。
同时,也应给学生展示阅读的技巧和方法,鼓励他们多读多分析。
4.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例如,组织学生编写小说、写作文等,培养他们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5.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语文教师可以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
例如,与历史老师合作,通过文言文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6. 创新评价方式:传统的语文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考试和写文章来进行,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和焦虑。
教师可以适度创新评价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演讲、展示等多样化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语文能力。
7. 和谐的课堂氛围: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环境,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引言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对于周围事物、现象提出质疑、思考、探究的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存在较大的难题。
本文将从问题意识的概念、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以及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希望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
二、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1.引导学生提问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提出引人疑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提问的习惯。
2.开展情境化教学通过情境化教学,将学习语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鼓励学生探索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更要求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4.对问题进行引导和解答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需要适时进行引导和解答。
引导学生深化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1. 创设适宜的学习氛围: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安排任务,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有趣的文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和提问。
4. 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进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5.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内外积极参加各种阅读、写作活动,在实践中形成问题意识和提问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与技巧
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与技巧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技巧。
本文将探讨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艺术与技巧,并提供一些实用建议。
一、教学艺术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学语文教师应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优秀的文学作品、讲述有趣的故事或设计游戏互动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2. 注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可以通过朗诵、鉴赏文学作品、讨论文学形式等方式来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3. 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学生优秀作文、分享有趣的语文知识、鼓励学生的创造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二、教学技巧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要注重把握教学的难度和深度,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4.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中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分小组教学或给予个别学生更多的辅导等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5.充分利用评价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应充分利用评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培养孩子的语文提问和解答能力
培养孩子的语文提问和解答能力语文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对于孩子的学习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在培养孩子的语文能力中,提问和解答是两个重要的环节。
提问能力可以帮助孩子主动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而解答能力则能够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语文提问和解答能力,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一、培养孩子的语文提问能力提问是激发孩子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关键环节。
通过做好以下几点,可以有效培养孩子的语文提问能力。
1.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提问。
可以在课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
同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勇于发问。
2. 提供多样的问题类型教师在准备教案时,应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
例如,开放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选择性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还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做推理、引导、比较等等。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问题类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问能力。
3. 引导学生合理提问除了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
例如,可以教学生使用疑问词来组织问题,比如“为什么?怎么样?如何解释?”等。
同时,教师也需要在学生提出问题后给予适当的回答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培养孩子的语文解答能力解答是培养孩子语文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语文解答能力。
1. 鼓励自主解答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问题。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和尝试解答,不要急于给出答案。
2. 提供解答策略在进行语文解答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因此,教师要适时地教授解答策略,比如如何分析问题、拆分问题、找到关键信息等。
通过让学生学会运用解答策略,可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和语文水平。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能力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备的技能之一,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呢?本文将从培养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寻找解决办法和提供支持等方面,分享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培养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拓展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与讨论;或者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和解决的必要性。
在培养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实例和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寻找解决办法的欲望。
二、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当学生面临问题时,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进行问题分析。
问题分析包括对问题的认知、问题的原因分析和问题的重要性评估。
教师可以借助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根源、影响范围和解决的必要性。
通过问题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有力的基础。
三、激发学生寻找解决办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
在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激励,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解决思路,从而激发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供支持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要,提供适当的资源和学习材料,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定的反馈和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发挥好学生解决问题的辅导员角色,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总结:通过培养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寻找解决办法和提供支持等方面的引导,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问题意识是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认识和敏感,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思考与探索欲望,提高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1. 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语文教学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提问和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本、解读材料等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2.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课文、观察现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环保问题、交通问题等,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背后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改写故事情节、编写新的诗歌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三、培养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课外阅读材料、多媒体资料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
通过广泛阅读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发现并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通过提供问题和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挑战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组织开展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比如调查研究、实验观察等,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有效的提问技巧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提问技巧:
1. 开放式问题:这种问题通常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忆或理解。
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你对这个故事的结尾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你认为主人公的行为正确吗?为什么?”
2. 演绎式问题:这种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进行推理和推断,运用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这种提问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例如:“根据故事中的描述,你认为主人公会发生什么事情?请说出你的理由。
”
3. 追问式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追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
发展想法。
例如:“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可以举出一些例子来支持你的观点吗?”
4. 比较式问题:通过将不同情况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提高他们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例如:“请比较这两个角色的性格特点。
”“你认为这两个事件有什么相似之处?有
什么不同之处?”
5. 创新式问题:这种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创新和拓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你会怎么做?”“你可以给故事加一个结局,让我们听一听。
”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技巧,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案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
教案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在教案中,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教师指导和学生参与两个方面介绍如何在教案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
一、教师指导在教案中,教师起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作用。
首先,教师应明确目标,确定问题。
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课程目标,明确想要引导学生解决的问题。
然后,教师要有效地提出问题。
问题的提出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内容要具有挑战性和引导性。
同时,问题的提出要简明扼要,避免给学生带来困惑。
其次,教师应提供适当的资源和信息。
在问题解决和决策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关的资源和信息。
教师可以提供书籍、网络资料、案例分析等,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问题的背景和相关信息。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工具或方法,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做出决策。
最后,教师要给予适度的指导和帮助。
在学生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学生参与在教案中,学生应扮演主体的角色,积极参与问题解决和决策的过程。
首先,学生要主动思考和提问。
问题解决和决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应该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学生要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其次,学生要合作学习和分享经验。
问题解决和决策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学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研究、讨论和解决问题。
在团队合作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相互借鉴和启发,提高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效果。
最后,学生要勇于决策和承担责任。
问题解决和决策过程中,学生要勇于做出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学生应该充分考虑问题的各种因素,权衡利弊,做出符合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的决策。
同时,学生还要承担决策带来的责任和后果,并从中学习和成长。
综上所述,在教案中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教案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和解决问题
教案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和解决问题引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设计合理的教案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教案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一、设立明确的目标:在编写教案时,首先需要设立明确的目标。
目标应当明确而具体,能够引导学生去进行实践探索和解决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设立一个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并解决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在教案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尝试解决。
例如,可以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提供实践机会: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需要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
在教案中,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探索和解决问题。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实验,让他们亲自去实践并解决问题。
四、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在教案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
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同时,也要教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评估和反馈:在教案执行完毕后,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评估和反馈。
评估可以包括对学生实践成果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实践过程中表现的评估。
通过评估和反馈,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的实践成果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而针对性地进行后续的教学和指导。
六、示范和引导:作为教师,我们在教案中还需要示范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和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提供一些范例,让学生了解实践探索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并且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同时,我们也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和解决问题。
结语:通过以上的方法与策略,我们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和解决问题。
让“学会提问”在语文教学中推波助澜
让“学会提问”在语文教学中推波助澜学会提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激发我们的思维,促进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推波助澜,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推动学会提问呢?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鼓励。
学会提问是一个主动的行为,需要学生敢于对自己的疑惑和困惑进行提问,而不是一味地等待教师的指导和答案。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且尊重他们的问题。
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鼓励他们勇敢地探索和思考,不要怕犯错。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会自觉地学会提问。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学会提问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文本的逻辑结构、推理作者的写作意图、对词语的深层理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提问,还可以提出更有深度、更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批判性思维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对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是有力的推动。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提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一些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学习相关的话题来提出问题,并自主地进行研究和探究。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在自主学习中培养提问的习惯,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还可以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面对和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9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9方法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研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将围绕以下方面进行探讨:1.营造积极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放松身心,敢于提问。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鼓励学生提问,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可以通过举例子、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从而愿意提问。
2.转变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提问机会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多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
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教授提问技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问并不是随意发问,而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式。
教师应该通过讲解问题的不同角度和解决方法,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同时,可以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质疑,从而增强提问的意识。
4.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能够让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从而发现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提出问题。
同时,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逐渐掌握提问的技巧。
5.开展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相提问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经验和互相提问。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6.教师榜样示范,让学生模仿提问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出示范,让学生模仿提问。
同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逐渐掌握提问的技巧。
7.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提问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索。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尝试新方法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小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
小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而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关键一环。
作为小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促进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小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首先需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室中,教师应该注重氛围的营造,在布置教室时可以配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和实物,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前播放一些激发思考的视频或音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主动提问的动力源泉。
小学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给学生讲解一些有趣的知识点、分享一些有趣的故事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及时回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问积极性。
三、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小学教师还需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学习相关的图片、实物或视频等教具,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主动提出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等活动,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问题探究的空间。
四、运用开放式问题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的过程中,小学教师可以运用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是一种无固定答案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等,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思维体系。
五、鼓励学生互动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活动,鼓励他们相互提问、回答问题,通过思维碰撞和思想交流,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及时给予鼓励和反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小学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反馈。
如何引导孩子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
如何引导孩子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被认为是单向灌输知识,而随着自主学习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者开始重视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首先,要引导孩子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就需要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
这个环境应该是充满探索和挑战的,让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去思考、提问和实践。
家长和老师可以为孩子提供各种资源和工具,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2. 培养批判性思维其次,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和推理的能力,能够帮助孩子辨别信息的真伪、逻辑是否合理,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启发式问题、讨论和辩论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鼓励多样化学习除此之外,鼓励孩子进行多样化的学习也是培养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多样化学习可以帮助孩子拓宽视野、增加知识面,从而更容易发现各种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孩子参与不同领域的活动,如科学实验、艺术创作、社会实践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和解决过程。
4. 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引导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的关键。
好奇心是激发孩子主动探索、提出问题的动力源泉,而求知欲则是持续学习、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激发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鼓励他们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引导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挑战。
5. 提倡团队合作与分享最后,提倡团队合作与分享也是培养孩子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团队合作中,孩子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并从他人身上学到新知识、新技能。
同时,在分享过程中,孩子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交流,获得反馈和启发,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如何从教案编写出发培养学生探索与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案编写是教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指南。
一份好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布置课堂任务,规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但是,一个优秀的教案还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探索与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加强活动设计,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有效的教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知识积累。
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分析,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心理状况。
教师应当对课堂任务进行科学分解,合理安排时间,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细化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巧妙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动手实践,观察现象,思考解决方法,从而在活动中完成知识框架的建构和技能的掌握。
例如,教师在编写语文教案时,应该利用绘画、配对等形式,使学生将字词与对应的意思联系起来,有序推进字词学习、句子编写、故事阅读等各项技能;在数学教案中,可以引导学生用图像、实物、口算等方式,完成对数字、运算符等概念的抽象认知,体验乘除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借助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例如,通过故事表演、民族歌曲演唱等形式,让学生在情感共鸣和艺术熏陶中发现美、探索生命的真谛;通过排队、游戏等生动形象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团队协作、积极进取的力量;通过讨论、分享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个人的差异性和共性,增进认知和情感的融合。
二、注重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该采用探究教学模式,带动学生尝试不同角度,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背景知识和新技能,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的探究活动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 素材的创新: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如实物、多媒体资料、图像、视频等。
以《皇帝的新装》为例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皇帝的新装》为例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来,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青睐,为了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体现老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精心设计一些有创新意识的提问无疑是引发创新阅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方式之一。
以《皇帝的新装》为例。
这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童话,分角色朗读,演出课本剧已是教师们公认的教学模式。
很多教师在这种让孩子们兴奋不已,近似于游戏的教学模式下无意中忽略了对本文教育意义的渗透,忽略了对童话本质上的把握,也因此失去了寓教于乐的初衷。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在游戏之余,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提问将会使本课的教学产生本质上的飞跃。
例如,为了进一步理解课文,教育孩子们敢于说真话,养成真诚的品德,我们可在疏通文章结构及基本内容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两个骗子行骗成功的理由是什么?你能设想并表演他们来到皇宫之前的策划活动吗?这一提问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表演才能,掀起课堂气氛的新高潮。
在大胆的想象中,在设身处地的情景体验中,学生能很快地讨论出骗子行骗成功的理由——瞄准了皇帝的昏庸与爱慕虚荣,摸清了大臣们的胆怯与唯唯诺诺,看透了老百姓的愚昧与不敢反抗。
总而言之都是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不敢说真话的必然结局。
这一设想性提问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培养学生真诚的品德这一教育渗透也在不言之中。
如果说设想性提问能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激活课堂的教学气氛的话,那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则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本质内涵。
仍以《皇帝的新装》为例。
为了理解安徒生创造这一家喻户晓的童话的深刻寓意,我们可以提问并让学生讨论:是皇帝要脱光衣服,还是安徒生有意让他脱光?为什么?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一般会趋向于后者,因为后者有嚼头。
因为后者已经启发了学生要思考的内容:安徒生如此安排意在何处?在讨论中,学生会得出:是以安徒生为代表的人民太痛恨昏庸无能的皇帝了,所以干脆让他脱光衣服到大街上丢丑!这就是启发性提问带来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1世纪教育的特征是创新教育。
创新源于问题,问题推动发展。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呢?
一、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乐于去发现问题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
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
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
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
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
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
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
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
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
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
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
问题的努力方向。
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
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
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经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三、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
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
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1)结课的艺术。
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
如学习《观潮》一文时,做了如下结尾:“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
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
(2)设计拓展性练习。
如《称象》结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反映人的智慧的故事?(司马光、诸葛亮)还想知道曹冲的其他故事吗?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
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
”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觉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