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汉代儒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2.了解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如董仲舒、司马迁等,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3.理解汉代儒学在汉代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及其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4.能够运用历史比较法,分析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提高历史比较分析能力。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儒学,将儒学的优秀传统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现代公民。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汉代儒学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董仲舒与司马迁的儒学思想,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体现汉代儒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5.教学反思:
-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先秦儒学的基本内容,如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性善论”等。通过复习,让学生对儒学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中要体现出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展现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5.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简案)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简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代儒学的兴起背景及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2.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认识儒家思想是如何确立其主导地位的。
1.从教材和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2.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探究汉代儒学地位的上升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增强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感。
2.认识汉代儒学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从而认识到文化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
二、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主要观点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史实。
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影响。
三、教学方法本课为一课时,课型为新授课。
相应的学法有材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等;教法有讲授法、讨论法及多媒体演示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讲授]: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孟子、荀子等人发展了儒家思想,儒家与其它学派一起构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框架。
之后,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二)课堂展开【探究一:焚书坑儒】[板书]:汉代儒学一、背景[展示PPT]:材料1:“及至秦之季世,焚许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材料2: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问题1:上述材料反映哪一历史事件?(焚书坑儒)问题2: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怎样评价“焚书坑儒”?(起因:儒士议论,以古讽今、批评时政;实质:钳制思想的文化专制政策;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积极影响: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消极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过渡]: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试图通过“焚书坑儒”,来钳制思想、巩固统治,但这并未使秦朝长治久安。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程教学设计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一、教学构思:备课有一个习惯,就是先翻开书本的目录,从目录当中去分析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并进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等。
为更清晰地梳理本课教学思路,我将本课内容简化为以下结构示意图:1.教材地位:《儒学的兴起》这课是必修三专题一的第2课,上承先秦诸子百家之儒家思想,下启宋明理学之儒学的新发展,及明末清初诸位思想家动摇与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可以说在整个专题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另外在专题三第2课中还会再次涉及这一传统思想。
2.知识体系:本课由焚书坑儒的批判、罢黜百家、太学的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四目组成,其中“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一目属于学生自主阅读内容,而其他三目内容构成了秦汉时期的几个史实即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建太学。
如果是旧教材的教学则可以按照朝代顺序将几个史实的来龙去脉讲述清楚即可,但新课程的教学少不了一个核心主题,我将之确定为秦汉时期儒学的发展脉络。
3.学情分析:初中的课本中已经学过“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史实,但仅侧重于史实的描述,而高中生需要更多理性的分析和知识系统的建构,因而在教学中应适当补充史料训练思维能力。
4.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掌握秦汉儒学的发展历程及这一历程中的相关史实;【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材料、图片等信息的解读,展示秦汉之际的儒学自“祸”至“尊”的发展轨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认识思想大一统与政治大一统之间的关系。
5.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确定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和原因;本课难点确定为认识思想大一统与政治大一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于当时中国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6.教法学法:六年的教学实践,使我逐渐形成了一种教学理念:即一个主题,一条主线。
本课的教学设计也体现了这种理念,所采纳的教法学法见下列图示:老师将抽象的主题转化为具体的主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主线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主题的理性认识;最后再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和问题的探究达成本课的教学。
汉代儒学教案
汉代儒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代儒学的发展和特点。
2.了解汉代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3.培养学生对汉代儒学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汉代儒学的发展和特点(1)儒学的复兴:因为秦末汉初社会动荡,太学废置,并且汉高祖赞儒学,于是儒学得到了复兴。
(2)刘向与魏安僧伽:儒学的复兴离不开刘向和魏安僧伽的贡献。
刘向编纂了《新序》和《七略》,对经典进行了注释和整理。
魏安僧伽对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述。
2.汉代儒学的各学派(1)经学派:代表人物有郑玄、杨雄、丁令理等,主张以经典为教材,以注释为方法,注重琢磨经典内涵。
(2)文学派:代表人物有司马迁、刘向等,主张以文学来传承经典,通过文章来传播儒家思想。
(3)墨学派:代表人物有东方朔、刘歆等,主张以墨子学派的思想来解释经典和儒家思想。
(4)道学派:代表人物有扬雄、王夫之等,主张以道教的思想为基础,来阐述儒家思想。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与学生互动,让他们了解到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发展。
2.讲解汉代儒学的发展和特点。
3.介绍汉代儒学的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4.让学生分组展开小组讨论,总结并展示各学派的特点和影响。
5.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展示汉代儒学的发展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汉代儒学的发展和特点。
2.小组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展示法:通过学生的展示,加深对汉代儒学的了解和记忆。
五、教学评价1.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展示,评价学生对汉代儒学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过程的评价:通过观察和录音录像,评价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执行。
3.学生的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名师教学设计《汉代儒学》完整教学教案
太学的出现
4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过程与方法
1
“焚书坑儒”批判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
太学的出现
4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情感与价值观
1
“焚书坑儒”批判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
太学的出现
4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导入新课时,幻灯片展示:《北京天坛》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学生:。。。。。
教师:去过北京天坛的都知道,天坛是皇帝祭天的地方,在古代社会,中国人上到天子吓到平民百姓,对天都怀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比如,皇帝自称天子,皇帝的所作所为是替天行道,当老百姓家中有小孩不听话的时候,家里的老人都会对小孩子说:再哭闹下去就会天打五雷轰了。那中国人对天的这种敬畏之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多媒体提供董仲舒的思想原文
学生分组学习,概括思想主张,并按小组展示结果。
培养和检查小组合作能力
对本节课重要考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高考题进行检测。
让学生把答案写纸上并回答。
深化考点,直击高考
七、教学评价设计
类别
序号
评价内容
评价分值
2
4
6
8
知识与技能
1
“焚书坑儒”批判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汉代儒学
学科年级
高二历史
教材版本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高中历史《汉代儒学》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 课汉代儒学壱、教学目标(壱)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通过本课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弐)过程与方法1、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思想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意识,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2、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弐、教学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参、教学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进行客观评价。
四、教学过程(壱)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西安古城下马陵街和董仲舒墓的图片介绍图片:西安古城墙附近有条街叫下马陵街,为什么叫下马陵街呢?因为董仲舒墓就在这条街道上,董仲舒的墓也叫下马陵。
据说西汉时期董仲舒死后,汉武帝亲自为他选择了安葬之地并在目前修建祠堂。
此后,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汉武帝每次经过董仲舒陵前,在三十丈之外就会下马步行。
后来就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不管是骑马的还是坐轿的,只要经过董仲舒墓的,一律下来步行,董仲舒墓由此得名下马陵,这条街道也被称为下马陵街。
董仲舒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到底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让汉武帝都如此尊敬他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当中。
由此引入新课:二汉代儒学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然而, 儒家学说德治、仁政的观点,由于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而未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1.学生在认知方面:对于汉代儒学的发展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学生在兴趣方面:高二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于具有故事性、现实意义的内容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融入相关故事和现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在能力方面: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比较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相关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其思维能力。
-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梳理汉代儒学的发展脉络,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汉代儒学对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情感认同。
-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介绍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如董仲舒、司马迁等,详细讲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和贡献。
3.分析汉代儒学的基本观念,如“天人合一”、“忠孝之道”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解读。
4.对比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强调汉代儒学的特点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针对汉代儒学的基本观念和代表人物,设计一些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简答题:让学生运用汉代儒学观念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汉代儒学教案
汉代儒学教案【篇一: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教案】汉朝的儒家思想史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心灵燃烧书坑儒家,驱逐100和建立科学的基本历史;董中舒知道主要思想和评价,本质,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索,解释中国古典历史数据,加深理性分析。
3,情绪,态度和价值观: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道路意识的发展,促进和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1,皇帝放弃了垄断的垄断的100个理由2,董中秀的新儒家思想与评价三,困难教学:1,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的思考和原因2,了解儒家思想的演变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历史数据分析;教师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五,教学过程:1,进入新课幻灯片放映:让学生填写空格的形式孔子说:我自己公布了;孟子说:我是你的贵族光;un子说:我jun州人水;我说:我必须软克;庄子说:我去流;韩飞子说:把他们所有被杀mozi说:不要打在春秋期间和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巨大变化时期。
不同的阶级从他们自己的阶级利益出发,以不同的方式管理国家。
什么?(学生回答,依靠法治治理儒家思想,法律主义依法治国,道家不作)教师总结了过渡:理论家的理想是最适合当时的历史发展需要的,儒学因为它太过理想主义的统治者的关注,那么在儒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下一个历史时期将是如何更改?我们学习汉代儒家思想的第二部分2,梳理知识的骨干,加强基础一,燃烧书坑儒家批评1,背景:(1)秦代建立专制集中制(2)一些学者借用儒家经典批评政治2,概述:(1)秦始黄采用了斯里兰卡的话,除了书的实用价值之外,还有书烧(2)焚烧书后,秦始皇将违反禁令460多人在咸阳杀人3,评价:是粗略否定前秦思想文化成果的成果;是中国文化的历史大屠杀,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4,思想文化专制政策的本质教师总结过渡:建立秦代,继续运用法治主义统治国家,采取conf 书政策,使儒家思想的发展是一个重大打击,然后对汉儒主义不利的局面没有改变?(学生回答:是的,汉武帝执行的推翻100)第二,被赶走1001,背景:汉代时代中国统一形势得到巩固2,董中秀的想法和评价(1)授予君主权,天人与天地,天地诱导,加强帝国的力量,也限制皇帝的残酷行为(2)倡导统一,提出驳斥100,独家儒家满足集中化的需要,但导致中华民族封闭,保守,缺乏创新(3)提出三级五级永久,稳定的社会秩序,而是压制人们的自然欲望(4)发挥仁慈的意识形态,倡导轻型,有限的兼并,缓解社会矛盾 3,董中书儒家的根本宗旨:保持封建统治特点:儒家制度,道教吸收,法律家,阴阳家思想,外国儒家法,与神学倾向精华:是意识形态和文化专制政策4,评价:(1)积极:建立儒家的正统地位,促进民族历史文化,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民族团结;(2)消极的:各学派思想意识形态差异的结束,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老师总结了过渡:董中树博采矿100长,儒家思想的转化,更适合汉帝的需要,让皇帝的身份得以体现。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第一篇:【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人民版必修1)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罢黜百家的基本史实;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罢黜百家的目的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文言史料解读,历史视频观看,对罢黜百家感性认识,理性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影响。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教师讲授法;情景体验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趣味百家》孔子说:我仁;荀子说:我义;老子说:我以柔克刚;庄子说:我顺其自然;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墨子说:别打了!过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然而,儒家学说德治、仁政的观点,由于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而未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设计意图:用通俗、简练、幽默的语言概括各家学说,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回顾了旧的知识。
秦灭六国后,秦帝国开创法家挂帅的時代,法家成为当时的国家意识形态。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进而“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在劫难逃。
播放视频:“焚书坑儒”学生活动: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找出“焚书坑儒”的背景、焚烧的书籍实质及如何评价。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一方面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视频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
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刻形象的感知历史。
同时自主学习,符合新课程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点拨:一、焚书坑儒(秦朝)——儒学受打击背景: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2、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评价: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极大地摧残了文化,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过渡:法家思想指导下的秦王朝,穷兵黩武,暴政苛刑,很快走上了灭亡之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2汉代儒学教案1 精品
1·2 汉代儒学(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
2、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3、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导入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
那么,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兴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追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怎样评价“焚书坑儒”?一、“焚书坑儒”批判投影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学生讨论、组织答案,解答二个问题后,老师通过投影参考性小结。
A.为什么要“焚书坑儒”?①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B.对“焚书坑儒”的评价①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③消极影响: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c、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灵活穿插提问“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学生回答: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5.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6.组织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珍视传统文化,尊重儒学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关注历史发展进程,认识到儒学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演变,培养历史责任感;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交流学习心得。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强调重点,解答难点。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汉代儒学影响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减轻学业压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如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汉代儒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汉代儒学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理解汉代儒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作用;分析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评价汉代儒学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
5.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设想:
a.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展示汉代儒学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b.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c.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体会儒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d.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汉代儒学的兴起教案
汉代儒学的兴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3. 让学生了解汉代儒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汉代儒学的背景:先秦儒学的发展,秦朝的焚书坑儒,汉初的黄老之学。
2. 汉代儒学的兴起: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3. 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4. 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
5. 汉代儒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儒家经典的编纂,科举制度的建立,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的原因。
2. 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3. 汉代儒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2. 汉代儒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代儒学的背景、兴起、核心思想和代表人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汉代儒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汉代儒学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回答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的原因。
2. 学生能概括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3. 学生能分析汉代儒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辅:关于汉代儒学的兴起的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汉代儒学的背景、兴起、核心思想和代表人物的学术文章或书籍。
3. 教学多媒体:PPT、视频、图片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先秦儒学的发展和秦朝的焚书坑儒,引发学生对汉代儒学兴起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的原因,介绍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过程。
3. 分析:分析汉代儒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举例说明其思想和著作。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汉代儒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其现实意义。
5. 总结:概括汉代儒学的意义和价值,强调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汉代儒学的兴起教案
一、汉代儒学的兴起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的原因。
2. 使学生理解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和主张。
3. 培养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1. 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原因。
2. 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和主张。
四、教学难点:1. 汉代儒学的兴起原因。
2. 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和主张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原因。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在汉代得到重视和发展。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汉代儒学的背景和兴起原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2. 讲解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和主张,如仁、义、礼、智、信等。
3. 通过具体案例或故事,生动形象地解释汉代儒学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三、互动(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和主张对自己的影响。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讨论。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汉代儒学的背景、兴起原因和主要思想。
2. 强调汉代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或资料,深入了解汉代儒学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2.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汉代儒学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汉代儒学的背景、兴起原因和主要思想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汉代儒学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汉代儒学的经典著作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代儒学的经典著作。
2. 使学生理解这些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重点:1. 汉代儒学的经典著作。
2. 这些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难点:1. 汉代儒学的经典著作的记忆。
2. 这些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并结合学情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为依托,以便更形象有效的完成本课的教学。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阐述本课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本课选自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并且这一课在专题一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的部分内容在初中时期已经学习过,如: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但初中课本注重史实的描述,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应把侧重点放在理论的分析上。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围绕这一重点,我将整课的教学安排如下:略讲第一子目“焚书坑儒”的批判,教学重点放在第二子目和第三子目罢黜百家和太学的出现。
第四子目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则是设计为学生自主阅读学习。
2.教学重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史实。
3.教学难点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文化政策及文化体制的影响。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对思想史的学习不认真。
因此,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学科特点,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让学生学会挖掘本课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方法。
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和抽象思维能力以逐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说明本教学设计按照“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
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协商合作,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大要素,是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体系的构建。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K教材分析』本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中至关重要的一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儒家文化正统地位确立的重要起点。
其中“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在初中已学,初中侧重于史实的描述,高中侧重于理论分析。
本节第一目的教学重点放在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第二目教学重点放在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观点以及及汉武帝推行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
第三、第四目的重点放在“太学”和“科举制度”对成为正统思想的作用上。
K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历史史实有些了解,记忆力较强,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能力较弱,对阅读、解析史料的能力也较弱。
因此,教学时,以课文为依托,以问题为主线,适当出示史料,通过阅读、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化解知识,提升能力。
K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兴起的社会背景。
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太学建立和科举制等的基本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学习儒学兴起的内容,分析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白主学习,问题探究,文言史料解读,学会应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弘扬和培育白己的民族精神。
K教学重点』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张及评价K教学难点』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过程和原因;了解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K教学方法』白主学习法;史料分析法;教师讲授法;多媒体教学K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总结提问:上节课我们复习了〈〈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大变革时期,不同的阶级从白身阶级利益出发,出现不同的治国思想,主要有哪些呢?(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过渡:法家思想最适合当时历史发展需要,儒家因其过于理想化不受统治者重视,那么在下一个历史时期治国思想和儒家思想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讲授新课1、“焚书坑儒”批判学生阅读“焚书坑儒”批判一目及史料,探究“焚书坑儒”的原因有哪些?请学生称述过程。
汉代儒学教案 人民版(精美教案)
《汉代儒学》教案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基本适应专题式学习。
他们思维较活跃、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理解史料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法进行判断能力也有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但是,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叛逆性很强,因此,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显得格外重要。
高二学生已经完成了文理分科,本学期对于理科班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学生顺利通过会考。
如何让理科班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对于文科班学生而言,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打好基础。
教师可以尝试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史料研读法等自主性学习。
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试行)》: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要求:知道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并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思想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意识,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汉代儒学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节课共四目内容我对教材做了调整,把科举制一目删去,于学生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了解程度的不同,教学中很容易出现“炒冷饭”现象,因此教学中采取以难点突破带动知识点的落实、以问题解决来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必修Ⅲ第一个专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本课在专题一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部分内容在初中课本中已有出现,如:“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初中课本侧重于史实的描述,高中课本侧重于理论的分析。
所以在与初中课本的衔接与区别方面,本课“内容标准”是“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围绕这一重点进行教学,把第一目“焚书坑儒”汉代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进行学习,教学重点放在第二目和第三目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汉武帝兴办太学,把他整合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学情分析:我校是自治区二类示范性重点高中。
学生是在石嘴山市初中升学考试中属第二批录取,生源主要来自大武口区及矿区、附近城乡结合部的乡镇,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都有过6至8年的历史学习经历,相对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
但是,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历史列入选考考试科目,学生入校的历史成绩并不理想;而从学生的个体来看,历史水平也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高中的生源,可以说学生的素质不容乐观。
于中考突出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地位,加上中考历史实行的是开卷考,导致学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普通高中进入新课改后,历史学科的教材变化是比较大的,石嘴山市选用的是“人民版”新教材。
以往的历史教材是按通史体系编排,而新教材则按专题体系,把历史归纳成若干专题,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
每个专题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教学方法指导:1启发式教学 2历史规律方法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
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初中历史、高中必修I、必修II的相关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要求学生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阐释、概括和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儒家思想在中国延续二千多年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但其消极影响也是很大的。
因此,评价历史应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重难点突破学习重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史实。
学习难点:汉代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及汉代儒学兴起产生的影响●设计理念: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协商合作,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就更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搜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材料、图片音频等,如先秦儒家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的政绩、董仲舒的生平学说、太学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课代表搜集好在上课前交给老师。
2、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插入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图片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并利用Powerpoint 制作板书设计以加大课堂密度。
●板书设计儒学的兴起一、汉代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打击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儒学兴起的标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原因:改造儒学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3、基地:太学4、影响:三、重现光彩的儒学四、儒学现实意义的挖掘●教学设计过程导入新课:师:展示北京奥运会孔子弟子齐诵《论语》和“和”文化图片,你能从图中感悟到什么?高源:孔子是个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赵爽:看到“和”就想到了和睦,和谐,和文化。
王徐骞: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
标志。
郭喜龙:因为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师:很好,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史实。
教学过程一、汉代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活动一:孔子的疑惑解释据史书载,孔子曾周游列国陈说其学说而不被各国君主采纳。
教师课堂置疑:孔子的治国理念为什么在春秋战国得不到重用?学生思考回答:孔子的学说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教师课堂置疑:那么春秋战国哪家思想最有用?被谁采纳?学生齐答:法家,秦始皇联系当时的社会形势,想一想,为什么法家思想在秦国会受到重视?教师: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同时,为应付战争,统治者向老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兵役徭役,阶级矛盾激化。
法家主张严峻刑法、中央集权的“法治”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形势的需要,青睐。
教你一招:评价历史问题时,无论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还是各种学说思想,我们首先要把它们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其次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
教师课堂置疑: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哪个?学生回答:秦朝。
教师课堂置疑:我们知道秦二世而亡,导致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暴政。
趣)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指汉武帝。
过渡:教师:创设情境:播放《汉武大帝》主题曲。
歌词中以“奇峰”来喻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教师:汉代儒学兴起的标志?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儒学兴起的标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活动二:汉武帝的治国方略选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后,找学生回答)2、儒学兴起的原因: 改造儒学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知识链接:汉武帝即位之初的局势另一个匈奴问题,于汉初国力弱小被迫与匈奴和亲但匈奴还经常南下1、汉武帝能否象秦朝那样用法家思想来治国为什么,而将相或2、请回答: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经济状况?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此统治者采用了什么统治思想?结果如何?肖霞:经济残破,百废待兴寇婷婷:道家思想刘思佳:给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田蕾: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能力。
)知识链接: 西汉初的道家思想学生齐读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天按照自己的面目制造人,人应按照天的意志来行动,国君如果实行暴政,上天会以灾害来警告。
如果国君不知悔改,上天就会使其失去统治地位从天人相与的神学目的论出发,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命题,他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是奉天之命来统治人的间,人民应绝对服从他们凡是君主喜欢的事老百姓无条件去做。
董仲舒认为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文化的一统可以成为政治统一的的根基。
----- 百度百科教师:借此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史海无涯,大家要获取更多的历史资源,百度百科也是收集史料的方法。
进而提问:上述材料中包含董仲舒的哪些主要观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学生先解析材料,后思考、讨论、组织答案后回答。
高源:天人感应,树明:君权神授,李佳佳:春秋大一统。
教师最后归纳总结:①三则材料分别包括以下观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
②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成为新儒学从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董仲舒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他改造了儒家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所以被汉武帝采纳,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此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本质上相同,都是文化专制政策,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这是他们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共性。
教师进行历史规律的点拨:回答切中要害。
一种思想能不能被当时所应用,关键是看是否适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但是能否长期在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还要看它是否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过渡:教师提问:儒学兴起的基地是什么?学生回答:太学3、儒学兴起的基地:太学活动三:汉代太学招生简章的设计的地位,招生目的,教学内容等)根据书本知识设计一个汉代太学招生简章,要求招生简章中必须包括,最后教师投影展示如下:太学地位: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⑵培养政治人才为其进入仕途创造条件。
⑶培养儒学人才,进一步促进儒学传播太学内容:五经师资力量:博士太学目的:⑴带动全国的学风,促进文化的传播。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儒家成为正统思想产生的影响?影展示如下结合教材和前面的董仲舒学说的知识链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完成。
投4、太学兴起的影响积极影响: 1、避免了暴政、有利于巩固统治。
2、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3、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4、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发展。
下,消极影响: 1、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过渡:教师展示资料卡片和孔子学院的相关图片,提出问题思考: 如何使儒学重振光彩?世界孔子学院是介绍和推行中华文化的交流机构孔子是“形象大使”三、重振光彩的儒学史学争鸣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
有人认为儒学的思想原则有积极、健康的一面,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
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适应时代的转化。
判的继承、古为今用。
)李泽厚先生说: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懂孔子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式、思想方法等意识和无意识的底层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
此来看,儒家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体现于中国人的言谈举止中。
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与儒家思想存在着千丝万屡的联系。
教师补充资料1993年,世界各地进行了“全球伦理”的大讨论。
全球主要的宗教代表把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视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并写进《全球伦理宣言》。
可见,儒学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