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9 故乡 学案1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9《故乡》教案1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课设计故乡人生目的不是单调的,美也不是单调的,为爱美而美,也可以说为教师的是人生目的 . 由于爱美原来是人生目的的一部分. 诉人生苦痛,写人生寄语黑暗,也不可以不说是美 .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本文运用肖像. 语言 . 动作的描述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学习在前后比较中展现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情意思的学习写法 .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落 . 农民破产 . 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看法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类难过和悲痛 .教课学习在前后比较中展现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情意思的写法要点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落.教课农民破产 . 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看法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难点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类难过和悲痛.教课自主合作研究解析谈论交流方法教学过程一. 前置性自学1.写作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今后,中国人民堕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重压迫的难过深渊 . 当时,在帝国主义帮助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以致广大农村日趋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 1919年的辛亥革命,固然颠覆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 . 帝国主义 . 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 本文写于 1921 年 1 月,《故乡》反响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趋堕入深重灾害的年月 . 辛亥革命此后,并无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依旧处于残忍的盘剥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速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批畅销商品,洋货充满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败尽家业,在政治上 . 经济上 . 精神上遭到了极大的伤害,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冷清的情形 .1919 年 12 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属迁徙北京居住,此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落情形和农民的难过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2.走近作者鲁迅( 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 . 思想家 . 革命家 . 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志》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 有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 . 《呼喊》 . 《徘徊》 . 《华盖集》 . 《坟》等 .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 鲁迅是抱着追求救国道路的愿望到日本学医的 .1904 —1906 年在仙台医学特地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相同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 . 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 可鲁迅最后并无成为一名医生,他此后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有名的文学家【自主学习】跳读课文,掌握感情基调.2. 朗读品尝,理解感情基调 . 本文作者的感情主要表此刻()和()两个方面 .3.标段落,整理生字词 .合作研究朗读小说中描述故乡光景的部分,找出令“我”悲痛的要素.教师小结:故乡是一日不如一日,往日的蓝天. 明月已销声匿迹,留下的不过“阴暗” . “苍黄”和“萧索” .教学反思。
部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9+故乡》学案(含答案)
9《故乡》课前自学(一)读一读,识记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与意义。
阴晦(hui)瓦楞(leng)胯(ua)下獾(huan)秕(bi)谷鹁鸪(bo)(gu)髀(bi)嗤(chi)笑絮絮(u)瑟(se)索蜷(quan)缩寒噤(jin)折(she)本惘(wang)然恣睢(i)(sui)潺潺(chan)黛(dai)色愕(e)然五行(hang)(二)了解鲁迅与写作背景1、作家、作品介绍: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2、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课堂活动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
2、讨论课文段落: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回故乡第二部分(至):在故乡第三部分(至):离故乡3、“我”回故乡见到的人有,小说突出刻画的人物是,其次是,线索人物是。
4、小说运用写法,通过描写故乡的和的变化表现主题思想。
二、研习课文第一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描述了“我”渐近故乡时的景象,抒发了“我”见到故乡景象时的心情感受。
第9课《故乡》学案
第9课《故乡》学案教师寄语:失去的总是美丽的。
学习目标:、能梳理小说情节,找出对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性格。
2、能结合小说反映的时代,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探究的主题学习重点: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学习难点:1、分析,归纳造成人物变化的原因,概括的主题。
2、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主题。
学习过程一、自学质疑预习任务、疏通字词,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作者情况。
3、.文中的“我”是作者鲁迅吗?4.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5、理清课文结构.6、是什么原因苦得闰土像个土偶人了?二、交流展示、展示积累词语2、展示质疑问题(1)用一句话说说鲁迅笔下的“故乡”是怎样的。
找出合适的词或句子来形容。
(2)分析本文结构。
(课文很长,把握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3)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4)是什么原因苦得闰土像个土偶人了?三、互动探究、精读课文第二部分,透视人物的心灵世界从文本中找依据,从品读重点人物的言行举止、外貌神态等描写语句人手,分析人物的发展变化。
.闰土的变化:①肖像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语言的变化:昔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③神态的变化:昔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④动作的变化昔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⑤性格的变化: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学案1:第9课 故乡
故乡〖学习目标〗1.能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出小说的主题,陶冶学生的情感。
2.通过对比手法和人物细节描写的揣摩,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点〗1.研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
2.把握“我”感情变化的脉络,尤其要体会最后三段”我”的内心独白,加深对有深层含义语句的理解。
〖学法指津〗采用多种阅读方法1. 本文是小说,由于篇幅较长,所以可以采用默读的方法,了解主要内容、故事情节;可采用跳读的方法,找出人物描写最精彩的地方,详细分析揣摩相关的描写文字;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对一些描写,或是一些关键的语句要通过精读的方式细细品味。
2. 采用对比阅读法,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主题。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隐晦.()鄙.()夷痴.()笑髀.()间愕.()然枉.()然恣睢..( )()瑟.()索2.解释下列词语。
隐晦:萧索:鄙夷:惘然:3.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鲁迅的资料写在下面,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
二、课堂学习·研讨(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2.小说以什么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依据这一线索完成文章结构图解。
一回故乡:1.故乡二在故乡 2.3.4.三离故乡:(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跳读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
2.自主阅读分析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
①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的杨二嫂有怎样的变化?②四人小组讨论,杨二嫂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杨二嫂这个人物呢?3.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想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4.精读课文86——88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我”不愿宏儿和水生“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不愿他们“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故乡》教案1 新人教版
1、合作探究:闰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前后对比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写他的变化。那么,作品是从哪几方面来进行对照的?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
2、学生速读全文,筛选信息,为文中的主要人物写一个小结。
教师指导、点拨,并提供参考示例:
杨二嫂小结:(略)
3、个性化阅读,评价人物。
教师引领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然后请学生用一两句生动的话评价人物。
(四)、情感体验,探讨主题
课堂交流,教师寻机点拨。
四、布置作业
1、课下收集有关研究本文的资料,与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参照,加深理解课文的效果。
2、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倾听。
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互相交流。
填写表格:
闰土少年中年
外貌
语言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对作品主旨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你是如何看待下列理解的,请阐说自己的见解。
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把握叙述基调。
深入研读,进入情境,分析人物形象并由此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2、小说以“我”回乡迁居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情节,哪些语句能揭示出这次故乡之行给我的感受和体验?
3、作者千里迢迢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体会到的不是激动、喜悦。而是悲哀,究其缘由是故乡景、故乡人的变化。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列一个人物表。在这些人物中,哪些又着墨较多?
4、归纳二十年后的闰土、杨二嫂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呢?
(3)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
故乡学案
《故乡》学案一[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2、理解主题,感悟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二[课文学习指导]课文题解本文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题目《故乡》有很深的含义:1、记忆中“我”孩童时代的故乡;2、“我”眼前的故乡;3、“我”希望中的故乡。
小说故事情节比较复杂,主要是因为小说中的故事时间跨度比较长:前后20年(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作者有采用了插叙的手法,因此,在阅读时我们应当按照时间的顺序把故事情节的脉络理清楚,先从真体上把握小说的内容,再作进一步的来分析。
整体感知从内容上看,小说的开端交代了“我”回故乡的原因,以及回故乡的时节:深冬,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接着写“我”在故乡,在和母亲谈话时回忆起童年时代的好友“闰土”,勾起“我”对童年时代的故乡的回忆;接下来作者以极其传神的笔法勾画了杨二嫂二十年来的变化以及润土现在的形象,对“我”与他们的隔膜产生了深深的悲哀;最后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慨。
小说描写了故乡二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刻画了“闰土”以及“杨二嫂”等为代表的故乡人们的在这二十年中的生活变迁和性格变化。
人物形象小说成功的刻画了三个人物:闰土:他是生活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少年时代的闰土,说话滔滔不绝,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儿时的“我”向往的英雄。
二十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他的外貌也在生活的重压下未老先衰;他的内心的变化更是可怕,他见了久违的“我”,以“老爷”称呼,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
杨二嫂:她是市镇上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而她家的豆腐生意很好(她的美丽不是她的“精神”需求,而是她获得物质利益的手段);二十年后,她不再年轻美丽,性格也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以便从中获得一点小便宜,甚至不惜为此诬陷别人。
“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人教版《故乡》学案
学习课题:故乡鲁迅编写人:执教人:※学习目标:1、积累课文生字词,了解课文背景及作者的生平。
2、复习小说的相关知识,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
(重点)3、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4、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体会作者情感,探讨小说的主题。
(难点)学法指导:细读品味、比较分析、研讨探究※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名、时、地、著、评)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他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野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社戏》(《呐喊》)、《阿长与<山海经>》(《朝花夕拾》)、《藤野先生》(《呐喊》)。
2、背景介绍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十分悲愤, 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3、复习小说相关知识小说的三要素是:、、。
人物塑造方法:、、、、。
小说的故事情节分:、、、。
九年级语文上册 9《故乡》教案1 新人教版
《故乡》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掌握本文生字词。
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理清本文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课型精读课教法2+2师友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余秋雨《文化苦旅》序言中关于故乡的叙述引入课文其实,所有的故乡原不都是异乡吗?所谓的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体感知1、情节把握----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杨二嫂”的变化。
个性化设计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故乡的景色怎样?(1)第二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学生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十二段12段:深兰的天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英雄少年----令人神往。
---------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并说明其作用------突出变----变后心情(烘托铺垫)板书设计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人教版 9上 : 全册学案精品:第9课《故乡》学案
故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线索,把握小说主要内容。
2、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3、理清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自主预习】1、了解作者。
2、文体知识。
A、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B、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C、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D、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为哪几个方面?各有什么作用?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3、写作背景。
小说写于1921年1月。
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
各地军阀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订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劳动人民,身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中痛苦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
【合作探究】1、小说以“我”回乡迁居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情节,哪些语句能提示出这次故乡之行给“我”的感受和体验?2、作者千里迢迢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体会到的不是激动、喜悦,而是悲哀,究其缘由是故乡景、故乡人的变化。
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列一个人物表。
在这些人物中,哪些又着墨较多?3、归纳二十年后的闰土、杨二嫂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呢?【当堂评价】作品表现的作者对“故乡”的情景态度,有哪些看法?【拓展提升】闰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前后对比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写他的变化。
那么,作品是从哪几方面来进行对照的?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课后检测】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阴晦.( ) 瓦楞.( ) 祭祀.( ) 装弶.( )( ) ( ) 獾.猪( ) 潮汛.( ) 秕.谷( ) 鹁鸪..髀.间( ) 伶.仃.( ) ( ) 愕.然( ) 鄙.夷( )嗤.笑( ) 瑟.索( ) 寒噤.( ) 惘.然( )潺.潺( ) 瓷雎( ) ( )..。
故乡学案-答案
9.故乡【预习导学】 一.预习导学:1. 背景资料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 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 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回故乡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2. 作家、作品介绍: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
原名,字豫才,鲁迅是,人。
本文选自《》(小说集)。
(《百草园》选自散文集《》。
)二、基础知识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è( )然 s è( )索 xi āo( )索 f èng x ì( ) ( ) ch ī( )笑猹.( ) 髀.( ) 秕.谷( ) 折.本( ) 鄙y í( ) 鹁鸪..( ) ( ) 獾猪( ) 颧.骨( ) 祭祀.( ) 胯.下( ) 恣睢..( ) ( ) 伶仃..( ) ( ) 寒噤.( ) 惘.然( ) 栅.栏( ) 阴晦.( ) 潺潺..( ) (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 家景:无端: 如许: 展转恣睢: 景况: 伶仃: 愕然: 寒噤:。
松松爽爽: 三、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
讨论并归纳:小说以 的活动为线索,按照“( )故乡”——“( )故乡”——“( )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三篇】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三篇】导读:本文初中语文故乡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具体的人物形象、今昔的环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分析,使学生领悟本文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材分析:1.重点:领悟在景物描写和肖像描写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2.难点:品味文中议论性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设想:这篇小说的情节比较淡化,但是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则比较丰满,对比手法的运用比较典型,所以在教学中,对情节略讲,把重点放在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的对比分析上。
第一课时主要人物是把握小说的情节、线索,理解重点语句,了解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人物,在对比中把握人物的性格变化,探究小说的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课型:讲读课—---通过讲读把握小说的情节,理解有关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把握小说的情节和线索,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由《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导入。
“乡愁”在我国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思念,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
2.那么鲁迅《故乡》中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二.检查字词(PPT):阴晦(huì)萧索(xiāo)猹(chá)五行缺土(híng)弶(jiàng)獾猪(huān)潮汛(xùn)髀(bì)愕然(è)颧骨(quúngǔ)嗤笑(chī)吓(hè)瑟缩(sè)深黛颜色(dài)惘然(wǎng)恣睢(zìsuī)三.指导阅读:(一)复习小说的知识,注意把握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9 故乡 学案1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1 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
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
1919年12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2、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9 故乡学案1 新人教版.doc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课文原标题“故乡”二字之前,加上修饰性性的词语,把课文的标题变成“……的故乡”的形式。
3、小说是通过塑造人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方法指导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9故乡学案1新人教版
学科
语文
课题
故乡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
流程
具体内容
方法指导
一、
目标
导学
【学习目标】
1.了解 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二、
自
主
学
习
检
测
1.作者简介鲁迅
2.介绍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3、给下列字注音
阴晦()瓦楞()胯()下
獾()秕()谷鹁鸪()
髀()嗤()笑絮絮()瑟()索蜷( )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
潺潺()黛()色愕()然
五行()
方法指导
自主探究,边读边思,思读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温馨提示:
(用时1 0分钟)
学生自己做,展示
三、
问
题
探
究
读小说全文,整体感知小说的内容,完成如下问题:
故乡学案1
第9课《故乡》学案班级:_____ _姓名:__________ 编号:______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线索,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的写法。
3.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4.通过小说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本文选自《呐喊》,作者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小说集有〈呐喊〉、〈仿惶〉、〈故事新编〉等。
2.时代背景: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古往今来,人事沧桑,故乡在每一个游子的心底都是种最深的隐痛。
鲁迅先生的《故乡》始作于旧中国二十年代末,小说闪烁着苦难的人情美,恢宏的结构美,浓涩的图画美,作品以悠长的忧郁道出了精神故园失落的悲哀。
学习过程一、基础预习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惘.然( ) 嗤.笑( ) 阴晦.( )恣睢..( ) ()诧.异( ) 2.(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阴晦()猹()五行()缺土弶()脚踝()髀()萧()索鄙()夷打拱()惘然()辗转()獾()猪潮xùn()è()然chī()笑sè()索dài()黑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萧索:鄙夷:展转:恣睢:伶仃:愕然:寒噤:松松爽爽:二、课文感知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2.依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分为三部分,怎样分?为什么?第一部分:(开头到第自然段)写了第二部分:(第自然段到第自然段)叙述第三部分;(第自然段到结尾)三、合作探究1.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3.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4.“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5.“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木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向中的“高墙”指什么?6.“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7.“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学案(1) 新人教版
山西省广灵县第三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学案(1)新人教版第 1 课时课题故乡学习目标初读课文,理清小说线索,把握小说内容(人物、事件、景物)。
(重点)学法指导初读前先标清段序,阅读过程中遇到小说中的人物、事件、景物时圈画出你认为的重要信息,尤其是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预习时也应格外留心。
课前预习1、作家、作品介绍2、生字注音、解释一、自主预习1、作家、作品介绍: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
原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本文选自他的小说集《》,我们还学过他的2、给加点的字注音阴晦.()瓦楞.()胯.()下秕.()谷鹁鸪..()髀.()嗤.()笑絮絮.()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黛.()色..()潺潺愕.()然五行.()3、解释下列词语阴晦:萧索:无端:苏生:愕然:鄙夷:嗤笑:惘然:瑟索:恣睢:隔膜:4、小说以序,以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按——在故乡——安排情节,小说中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可以整理成()——在故乡(悲哀) —— ( )。
二、学习 研讨1、快速跳读全文,根据小说的典型环境....、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有关信息,选定其中一个方面,说说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乡?2、合作探究 重点学习①我就要回到阔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故乡之景为何让我感慨万分?(摘录文中关键词)渐进故乡的我心情 ,开头的景物描写和我的感叹奠定了全文怎样的情感基调 。
②景既已如此,故乡的人二十年间又有怎样的变化?边阅读,边整理,完成下面的“故乡人情表”人物刻画角度二十年前二十年后性格归纳变化原因我的态度闰土外貌语言动作对待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总结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着两个人物的?有什么不同?四、巩固练习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②麻木面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雎而生活。
2021-2021九年级语文上册9故乡学案1(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故乡》
学习目标: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学习重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学习难点:
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一.自学指导(上节课中划出的有关“变化”的内容)
A 景
B 闰土
C 杨二嫂
1、根据作者描写的语句说一说杨二嫂的性格特点。
(外貌、语言、行为)
二.自主探究
4、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解决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展示自我
把你在探究过程中独到的发现见解告诉大家。
五.盘点收获
学习这篇小说后,你有什么收获和疑问,请写在下面并想办法解决疑问。
六.自我验收
A 阅读课文55---72段
(3)“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句,用了的修辞方法。
“厚障壁”是指。
新人教版九年级学案--故乡
14故乡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内容
补充
自主学习(15分钟)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题。
2.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
2.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知识链接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二、 理解填空。
1.《故乡》选自《 》,体裁是,作者,原名,文章以为线索,故事的背景是。
2.小说主要采用_ ___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反思
合作探究(15分钟)
展示反馈
1.题为“故乡”,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
2.闰土和杨二嫂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3.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分析我是个怎样的人。
点拔归纳
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生动形象);
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自主探究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渲染烘托)
训练达标(15分钟)
拓展延伸
课文中写到,杨二嫂发现会对中埋有十多个碗碟,议论之后,定说是闰土买着的,好在运灰时一起运回家。请大家讨论一下,碗碟是不是闰土埋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一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1 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
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
1919年12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2、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自主学习】1、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
2、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
本文作者的感情主要表现在()和()两个方面。
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
3、教师小结:故乡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蓝天、明月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阴晦”、“苍黄”和“萧索”。
4、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5、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合作探究】6、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7、“故乡”是谁的?8、“故乡”在哪里?9、文学作品中,除通过描写,使所记的人、事更生动外,还往往用形象化的议论来揭示事理,点明中心。
这篇小说也不例外。
请找出本小说中的议论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10、小说的主题。
通过小说的阅读和社会背景的了解,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精读精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
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的皱纹;眼睛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里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
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我躺着,听着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想着水生么。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1、选文开头写天气很冷有什么作用?12、二十余年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朋友,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13、选文加点的“终于”一词表现出闰土心理上怎样的变化?14、作者为什么在描写现实生活中的闰土外貌时,处处拿“记忆上的闰土”作比照?15、简单概括一下,选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出闰土变化之大的?(1)(2)16、俗话说“言为心声”。
请揣摩“分明的说道:‘老爷!……!’”这段话,谈谈你的感受。
17、请用课文中的三个4字短语概括鲁迅在《故乡》中所否定的三种人生:18、请指出选文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并说出其作用?19、简要说出作者对闰土的态度。
【主题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鲁迅⑴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
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
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⑵“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连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
“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
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都不要吃,尚且只有一小碗……”“这实在令人同情。
”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吗!”他高兴了。
“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晨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
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
我总得另外想法子。
可是什么法子呢?……”“我想,你总会好起来……”“是么?但愿如此。
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
可见天理没有灭绝……”⑶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⑷“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
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混账!”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
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
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你不会让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这怎么行?”“那么,你带我去看去!”⑸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⑹“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的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管他呢!”他仍然砸。
“来人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卜……”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的打滚。
⑺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⑻听到了喊声,慢慢的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⑼“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
”他恭敬而得胜的说。
“你不错。
”主人这样夸奖他。
⑽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⑾“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
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的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20、第①段中和“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的“总”“不过”分别照应的词语是、。
21、第②段中奴才听了聪明人的话后,说:“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
可见天理没有灭绝……”这句话表现出奴才什么特点?22、文中的聪明人、傻子、奴才是三类人的代表,说说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23、本文采用象征手法写成。
文中除了人物有象征意义,奴才住的黑屋子也有象征意义。
说说它象征什么。
24、第①段中,鲁迅先生写奴才只要也只能向人诉苦,那么,第③段写奴才只要也只能是。
25、你认为本文主要写哪个人物?作者主要在批判什么【拓展提升】26、“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一钱。
”这种格式在修辞学上叫回环。
请模仿这种格式写一个句子。
27、用常用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
①我们将来希望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②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老师们正在努力改进教学质量。
28、按要求改写句子。
A、我的老师是一位非常慈爱、非常公平、非常伟大的人。
(该为感叹句)B、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片,后面写着两个字\'惜别\',还说:\'希望将你的也送我。
\'(将画线部分改为转述)参考答案第九课故乡【自主学习】1、悲哀学生跳读课文中写“我”的情绪的段落。
如开头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结尾的“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
2、故乡之景、故乡之人重点阅读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注意重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等词语。
对比朗读小说中“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蓝”、“金黄”、“碧绿”等表示色彩的词语。
4、(1)闰土的变化有哪些方面令“我”悲哀?①闰土肖像的变化令“我”悲哀。
②闰土言、行、神、心的变化令“我”悲哀。
(2)杨二嫂的变化是否也令“我”悲哀?①杨二嫂肖像的变化令“我”悲哀。
②杨二嫂言、行、神的变化令“我”悲哀。
(学生分条梳理讨论的结果,特别是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学生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加以点拨和补充:闰土:外貌苍老,动作迟钝,语言含糊,对“我”谦恭,对生活丧失希望。
杨二嫂:相貌丑陋,语言尖刻,自私、势利,虚伪、庸俗。
)5、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