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找规律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找规律
课题:找规律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找规律”的概念。
2. 能够通过观察数字的顺序和变化的规律找出规律,给出下一组数字。
3. 能够应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内容:数字的规律与找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老师出示一张图片,其中有四个数字,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给出下一组数字。
二、新授
1. 仍旧以上述的数字为例,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发现其中的规律的。
2. 让学生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引出找规律的概念,即通过观察数字的变化来找出规律。
3. 老师出示若干组数字,要求学生找出它们的规律,并给出下一组数字。
4. 学生分组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上台展示自己找到的规律和下一组数字,其他组员可以加以补充和修正。
三、巩固练习
1. 老师出示一些实用的问题,如一辆汽车以30km/h的速度行驶10小时,它可
以行驶多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找规律来推算答案。
2. 老师出示一些数字的图形,如线条、图形等,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
四、拓展延伸
1. 让学生自主编写一些数字序列,让同学彼此交换,进行找规律的活动。
2. 让学生发现有哪些应用需要找规律的思维方法,如网络攻击、密码破译等。
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数学的重要思维工具之一,帮助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进而发现更多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思考,培养找规律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泰州市寺巷中心小学李宝华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灵活运用这一规律。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和圆片、三角形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出规律1.山脚下住着一群小兔子,每人都采到一只大蘑菇,通过动画演示,一只小兔子接着一只大蘑菇,一只小兔子接着一只大蘑菇,一只小兔子接着一只大蘑菇,接着提问:照这样下去,接下去是什么呢?再下去呢?揭示:一一间隔,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探索规律1、出示小棒和圆片、三角形片2、师:老师这儿有小棒和圆片、三角形片,请你从中任选两种,把他们一一间隔排列请你告诉大家,你是将什么看着小兔子,蘑菇呢?谁来将他们完整地说一说?3、出示几组图片提问:谁来把它描述一下?它们的数量关系怎样?比较这两幅图,同样是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为什么有的物体一样多?有的物体不一样多?讨论:不用数,你知道那种物体多吗?说说你的发现?揭示:如果把一只苹果和一根香蕉看做一组,有一组就有一只苹果和一根香蕉,有两组就有两只苹果和两根香蕉当两端物体相同第一种多1当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一样多4、继续出事中间有省略号的图片,最后分别是苹果、香蕉提问:现在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5、如果让你用小棒和圆片、三角形片,任选两种一一间隔排列,要求两种物体一样多,该怎么放?不同呢?三、巩固练习1、出示:苹果和香蕉一一间隔排列开始苹果,最后香蕉,如果苹果有15只,那香蕉有多少根?开始苹果,最后苹果,如果香蕉有26根,那苹果有多少根?2、其实,生活中到处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出示书上的情景图,图上有哪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它们之间的数量都有那些关系?为了做篱笆,老师和工人师傅合作了一次,出示锯木头的场景图,演示锯一段、两端的过程,接着出示:想想做做2#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反过来怎么说?完成想想做做3#、4#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揭示:开放性和封闭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9篇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 1第五单元找规律一、知识点:1、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2、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目标要求: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使什么物体或图形,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典型训练题:一、按规律在括号理画出每组第32个图形。
二、有249朵花,按5朵红花,9朵黄花、13朵绿花的顺序排列,红花、黄花、绿花各有多少朵?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知识点:1、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知道列举时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学会不同的列举。
二、目标要求:1、通过实践活动,经历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并掌握用列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正确运用列举法解决问题,体验事件发生有多种的可能性结果。
2、学生能结合经验对具体情境中的有关数字信息作出合理解释;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3、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主动参与意识和质疑精神。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行和结论的确定性。
三、典型训练题:李红的书桌上有一本故事书、一本杂志,一本漫画。
她想把这三本书顺次放在书架上,她有多少种不同放法?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 2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找规律》怎么写好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找规律》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习发现规律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数学教案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让学生掌握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有规律的数字或图形,让学生观察并尝试找出规律。
然后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如何找到这些规律。
”2. 新课讲授(1) 观察规律:教师出示一组数字或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其排列规律。
(2) 分析规律: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总结,并解释规律的形成原因。
(3) 推理规律:出示新的数字或图形,让学生根据已知的规律预测下一个数字或图形。
3.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题目可以包括数字规律、图形规律以及实际生活中的规律。
4. 课堂小结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寻找规律的方法和步骤。
5.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找规律的习题,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完成作业的情况,评估他们是否掌握了找规律的方法,能否独立解决相关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 找规律 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找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找规律;2.学会不同情境下找规律的方法;3.能够应用找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找规律的概念;2.能够发现不同情境下的规律;3.能够将找到的规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1.对复杂题目的找规律;2.找到规律后如何应用到实际问题。
四、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彩笔等教学工具;2.学生准备课本、作业本;3.教师准备数学问题的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在黑板上写出 1、2、3、4、5,让学生继续写下去,直到十几个数字之后,问学生如何能够更快地写出这些数字。
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寻找规律。
2. 解决问题教师出示一个数学问题,例如「三个人同时开始跑步,A的速度比B快10米每分钟,B的速度比C快20米每分钟,如果他们每个人跑20分钟后,三人的距离加起来是多少米?」引导学生通过找规律解决问题。
3. 拓展练习教师出示若干拓展练习,让学生自己解决。
例如:(1)10, 9, 8, 7, 6, 5, 4, 3, 2, ?(2)2, 4, 6, 8, 10, 12, ?(3)5, 10, 15, 20, ?, ?, ?4. 复习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这堂课的学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找规律?2.找规律有哪些方法?3.如何将找到的规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上的拓展练习;2.认真做好课本上的作业;3.挑战更多数学问题,发现更多规律。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找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需要在实际中多加训练。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无法自己找到规律,需要老师的帮助。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让他们能够熟练运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各种问题。
《找规律》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找规律》教学设计(通用16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看,猜想,试验,推理等活动发觉图形和数的简洁的排列规律;2、培育学生初步的观看、操作及推理力量;3、初步培育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觉、观赏数学美的意识。
学具预备:红、蓝三角形各若干个;彩色笔3支;一张16k白纸的1/4。
教具预备:主题图5幅。
教学过程:一、摆摆猜猜,引出课题:1、师:请生在桌上摆出一个红的三角形,紧挨着一个蓝的三角形,一个红的三角形,一个蓝的三角形……问:猜一猜,接下去该摆出什么颜色的三角形?为什么?2、先同桌两人商议后全班沟通。
3、引出课题:“找规律”4、点:摆放三角形中有什么规律?“一红一蓝一红一蓝一红一蓝……”这样的次序排列的。
(通过摆放“一红一蓝”三角形的学具操作,引出“找规律”的主题,让学生发觉“规律”就在身边,而且很鲜亮,激起探究“规律”的欲望。
)二、建立表象,感受“规律”1、主题图1:庆“六一”联欢会,装饰教室,挂彩色的三角形(1)、接着挂什么?为什么?(2)、先两个同学商议后全班沟通:“一黄一红”的次序排列的。
(数量一样,外形一样,颜色循环变化规律的渗透,在上面操作的根底上抽取出来,按“颜色”变化规律排列。
由实践操作过渡到形象表象,感受“规律”。
)2、主题图2:教室里又挂上了彩灯漂亮吗?美丽吗?为什么漂亮美丽?“一盏红灯笼,一盏彩灯”(数量一样,外形,颜色变化规律。
)3、(黄)(红)(蓝)……你能发觉这幅画的规律吗?把发觉的规律告知你最要好的朋友。
(主题图的教学让学生感知数量、外形、颜色等变化的规律,在学问建构的过程中由简洁慢慢过度到稍简单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让学生充分感受“规律”的丰富多彩。
)(变化循环的内容由原来的2个物品拓展到3个物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培育学生更慎密的数学思想。
)三、排队嬉戏,拓展规律1、一男二女一男二女排成圆形,为下课跳圆舞曲作预备。
想一想接下去会请谁?情愿上台的请举手(通过举手了解学生发觉规律的程度:男生举手多,还是女生举手多)(数量由一个增加到2个)指名让学生自己请同伴。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 找规律 教案
标题: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找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找出图形、数字、算式中的规律,并进行推理和验证。
2. 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归纳,发现规律。
2.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让学生观察图形、数字、算式,找出规律,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规律,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形成完整的规律描述。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讲解和点评,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5. 实践应用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6.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的规律现象,与同学分享,提高观察能力。
3. 尝试编写一道找规律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数学教案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數學教案設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能够通过观察、分析,找出数列中的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找规律的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地找出数列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或者故事引入找规律的主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 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简单的数列,比如1, 3, 5, 7... 或者2, 4, 6, 8...(2) 让学生尝试找出这些数列的规律,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3) 教师总结并解释数列的规律,如奇数序列、偶数序列等。
3. 练习巩固:(1) 提供一些复杂的数列,让学生尝试找出规律。
(2)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4. 总结归纳: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找规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5.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找规律的题目作为课后作业,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结果评价:通过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找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便于下次更好地进行教学。
这只是一个基本的教学设计框架,你可以在每个部分添加更多的细节和内容,以达到1500字的要求。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找规律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找规律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找规律;2.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3.能够运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简单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点1.找规律的方法;2.运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简单数学问题。
三、教学难点1.运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稍微复杂一些的数学问题。
四、教学内容本节课程主要讲解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找规律”部分。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更具体地学习什么是找规律、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1. 什么是找规律找规律是指在一系列数据中确定一个规律,从而推导出该系列数据中的下一步或下几步数值。
通常情况下,找规律都是从数据的变化趋势中找到规律,推导下一步或下几步数值的变化趋势。
2. 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1.看数据中的变化趋势:找规律的第一步是在数据中找到其变化的趋势。
可以从“加减乘除思想找规律”、“逆向思路找规律”、“模拟找规律”、“拆分找规律”等角度来分析求解。
2.找出规律后验证规律:找规律后,我们需要验证其正确性。
可以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验证,确保规律的正确性。
3. 运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简单数学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材中的练习题来练习找规律的方法。
例如:•根据规律计算:20 + 30 + 40 + 50 + 60 = ?•给一列数,现在给出54,下一个数是71,找规律,求出这列数的第10个数是多少?五、教学方法1.演示法:首先,老师利用这种方法向学生展示“找规律”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如何验证规律是否正确;2.讨论法:老师可以在班级讨论中获得想法,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研究思考。
六、教学反馈教学结束后,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对接,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成效以及需改进的地方。
同时,老师可以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其他班级进行比较,以获得更深入的了解。
七、教学建议本节课程的重点是如何找出规律,然后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逐渐提高课程难度,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找规律技巧解决稍微复杂一些的数学问题。
四上找规律教案.doc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文章来源: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文章作者:谢洁收藏本页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和第49页“想想做做”。
学情与教材分析:“找规律”其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能够利用其解决生活屮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题让学生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分别观察、分析晾晒的手帕块数和所用夹子个数,小白兔只数和蘑菇个数,篱笆的块数和所用木桩的根数Z间的关系,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
“试一试”让学生动手操作表示上述相关现象,深化-一间隔这一规律。
“想一想”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具有类似数学规律的例子,进一步打开思路,使认识更加清晰。
“想想做做”继续呈现出了一些蕴涵同样规律的生活现象,让学生在直接运用规律回答有关问题的过程屮,巩固和深化认识。
其屮第3题还能让学生体会生活现象的复杂多样, 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看一看、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出相关的两种事物之间的规律,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屮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推理等方法发现间隔排列现象屮的简单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间隔排列现象屮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理解规律产生的原理。
教具和学具准备:每个学生都准备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感知规律(一)小棒游戏,初步感知规律1、谈话:课前老师让小朋友玩了手指夹棒的游戏,谁來交流一下课前敏学部分。
(学生用一只手夹住了4根小棒。
)提问:手指和小棒是怎么排列的呀,像这样的排列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间隔排列”。
(板书:间隔排列”)(二)利用男女学生排列,深刻理解“-间隔排列”。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找规律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电脑课件、学具卡片教学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买衣服与如何搭配裤或鞋……现在请学生看图。
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小明要买一个木偶娃娃,并给所买的木偶娃娃配上一顶帽子,要从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中选择……)2.提示课题:小明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樱唇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这其中存在什么规律呢?(板书:找规律)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自主活动。
谈话:你有办法知道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吗?请同学们先自己想办法试一试。
可以用自己小组准备的木偶娃娃和帽子动手配一配;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
学生活动。
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注意了解学生所采用的方法。
交流:你是怎样选配的?你认为一共有几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小结:小明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可以先选木偶娃娃,国为每个木偶娃娃可以配两种不同的帽子,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也可以先选帽子,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帽子,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2.有序探究。
谈话:如果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梯形表示木偶娃娃,你能用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到答案吗?学生动手操作,并组织交流。
提问:你认为用画图的方法找答案有什么好处?(便于操作;便于有条理地思考;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选配方法)3.引导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如果有2个木偶娃娃和3顶帽子,你能用画图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吗?动手操作,并交流过程和结果。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找规律_苏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五单元找规律_苏教版第五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找规律(1)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想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就地取材,以生为例1.第1排的同学起立,一起说一说他们的性别: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再找一找别的排,数一数,发现我们班的座位安排都是这样的的板书:男、女、男、女……问:为什么这里可以用“……”?(因为后面的也都是这样排下去的)指出:这样的排列很有规律,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2.“……”表示有很多很多,可事实上我们的第一排只有8个,所以我还是把它改写成:(板书)男、女、男、女、男、女、男、女问: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样的排列是怎样的排列呢?也就是具体的规律是什么?学生可能有的回答:一男一女间隔排列;两个男生中间夹着一个女生;随第一种回答,板书:间隔排列随第二种回答,继续检查并追问:“两个男生中间夹着一个女生”,这句话完全对吗?为了使这句话完全对,应该怎么改?(方案一:再增加一个男生方案二:去掉最后一个女生)——形状当排成一线的时候,外面的多1,也就是里面的少1。
当排成圈的时候,就是一样多的了三、巩固练习1.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这题主要是让学生从图中看清楚,头尾只电线杆,明白电线杆是多1的。
)2.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这种问题以前学生的作业中已出现过,所以应该是很简单的)3.比较下面两题: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案一、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找规律的概念和方法。
2.能够通过观察数据,找到其中的规律。
3.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中找到规律并进行推广。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1.找规律的概念和方法。
2.观察数据,找规律。
3.运用所学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中找规律并进行推广。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找规律的概念和方法。
2.观察数据,找规律。
教学难点:1.运用所学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中找规律并进行推广。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
2.学生自主学习。
3.学生小组合作。
教学媒体:1.书本。
2.黑板、白板。
3.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来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比如说,教师可以给出以下问题:如果有10只小鸟排成一列,第一只小鸟有1个羽毛,第二只小鸟有3个羽毛,第三只小鸟有5个羽毛,那么第十只小鸟有多少个羽毛?第二步:讲授找规律的概念和方法(15分钟)接下来,教师可以讲授找规律的概念和方法。
找规律的概念找规律是指在实际问题中,通过观察数据、分析规律,找到其中的规律性质,并根据找到的规律性质进一步探讨问题。
找规律的方法找规律的方法有多种,比如说:1.观察数据中的规律,如数据的增减、规律的周期性等。
2.利用算式求出规律,比如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3.利用图形来描述规律,如图形中的对称性、周期性等。
第三步:观察数据,找规律(25分钟)接下来,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据,找到其中的规律。
以以下数据为例:1, 3, 5, 7, …学生可以观察到,这是一个从1开始的奇数序列。
因此,这个序列的通项公式为:a(n)= 2n-1在观察数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数据中的规律,并根据所学的方法,推出规律的通项公式。
第四步:运用所学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中找规律并进行推广(30分钟)最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中找规律并进行推广。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 找规律 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中的“规律”是什么,以及“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2.能够发现以个位数为个位、十位数的差数列,设出递推式,求下一项。
3.能够发现以个位数为个位、十位数的和数列,设出递推式,求下一项。
4.能够发现以个位数为个位、十位数相同的数列,设出递推式,求下一项。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能够找规律,设出递推式,求下一项。
难点:学生初次接触“找规律”,需要教师多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数学中的“规律”是什么,以及“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可以通过讲解小故事或者教学片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检查让学生重温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记忆。
可以出一些简单的习题,让学生们交流答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3. 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用个位数为个位、十位数的差数列,和个位数为个位、十位数的和数列,以及个位数为个位、十位数相同的数列为例子,让学生了解怎么找规律,如何设出递推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预测和求和下一项。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学习到的知识点和技能。
5. 练习出一定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作业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发现和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方式1.示范法2.问答法3.探究法4.演练法5.体验法注意事项本节课重在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多举例子让学生理解,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够找规律,设出递推式,求出下一项,但是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还是需要本教师在后续课程中多加强调和练习。
此外,要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便各位学生能够用更轻松的方式学习到更丰富的知识。
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P48-49找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规律的探索,从而掌握间隔排列规律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获得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获得成功的喜悦。
渗透法制教育
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务和社会公德。
教学重难点
1.探索规律是重点;
2.能熟练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Fra bibliotek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1
一、谈话导入。
活动2
二、新课教学。
(一)出示情境图
1.整体感知情境图;
2、让学生说出从图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二)出示问题,让学生读问题,整体感知要解决的问题。
栅栏:木桩:
(五)引导归纳出间隔排列的规律:
活动3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自主完成P48试一试
2.检查完成情况。
活动4
四、教学P49想想做做
(一)教学P49第1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了解图意。
2.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务、遵守社会公德。
3.让学生自主完成,小组交流完成情况。
4.检查完成情况,有针对性的讲评。
1.兔子晒了多少块手帕?用了多少个夹子?是怎样排列的?
2.有多少个蘑菇?有几只兔子?是怎样排列的?
3.有多少个栅栏?有多少根木桩?是怎样排列的?
4.从这三个问题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有学生自主完成并小组交流,推出代表进行汇报。
(四)组织汇报(对几个问题逐一汇报,同时板书)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找规律教案一、教学背景找规律是数学中的一项基本技能,是探究数学规律和发现数学规律的方法之一。
孩子们在生活中也常常需要找规律,例如在寻找自然界中的规律、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找到其中的一定规律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此次教学是为了帮助四年级的学生掌握找规律的方法,提高他们找规律的能力,准确、熟练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找规律的概念,并能够解释它的重要性。
•在一定范围内找到规律,并能够简单地描述这些规律。
•运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了解“找规律”的概念•学会寻找规律的方法•运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情景法•对话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找规律的概念,例如:请你们思考一下:如果你每天需要完成十道数学题目,每道题目需要三分钟,那么你需要多少时间来完成所有的题目?教师可以给予一些提示,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找规律的概念。
2. 理论知识的讲解(15分钟)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找规律的概念,解释“寻找规律”的意义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加了解找规律在数学中和生活中的应用。
3. 实例操作(25分钟)在此环节中,教师选择一组简单的数据,例如“1,3,5,7,9”,让学生尝试找规律,分析规律的形式,并描述规律的规律特征。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列举更多的数据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规律的本质和推导规律的方法。
4. 应用实例(25分钟)在此环节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一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把“3,6,9,12,……”的前5个数写出来,求它们的和。
•有5个同学在同时比赛跑步,其中小A一共跑了12圈,小B跑了10圈,小C跑了8圈,小D跑了6圈,小E跑了4圈,那么他们一共跑了多少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组实际问题的练习,帮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找规律
黔西县第五小学:吴群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中的《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主要内容是教科书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和第49页“想想做做”。
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探索过一些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有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教学的探索性,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需要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抽象、概括等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并让学生在探索发现规律中体现乐趣和成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活动中用观察、操作、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规律,发异彩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发现和应用规律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精于运用的学习品质,激发了学习教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和圆片、课件。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与同学们做几个游戏,这些游戏的名字叫“跟我学”。
你们欢迎老师吗?
游戏1:跟我学跺一次脚,拍一次掌,跺一次脚,拍一次掌的游戏……。
师:要求学生猜下一次应该是跺脚还是拍掌?
游戏2:师用小棒夹在手指(左手),生跟学也用小棒夹在指间,看看是怎样放小棒的?(预设:隔一个手指——放一根小棒——手指——小棒——……)一共有几根小棒,几个手指呢?(生:一共放了4根小棒有5个手指,手指比小棒多1。
)
师:像这样把一个隔一个的排列情况叫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排列,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探索,找出它的规律呢?
师板书(找规律),然后说:“咱们就一起到兔子乐园瞧一瞧,找一找吧!”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 寻找规律
(1)出示情境图,引导观察。
下面老师带你们到小兔乐园里去找规律,小兔乐园环境优美,小兔们跳起了欢快的舞,所以我们不能破坏小动物们生存的环境,更不能殴打,猎捕小动物们,同学们知道吗?
小兔乐园里也有很多规律,老师和你们去找一找吧!
出示例题中的场景图。
师:瞧!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夹子、兔子、木桩、帕子、蘑菇、篱笆……)
师:引导学生深入观察。
这幅图中有三组排列。
谁和谁一组呢?
(生:夹子和手帕;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
并板书)
师:每一组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生:一个夹子、一块手帕、一个夹子、一块手帕……)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像图1中夹子都排在哪儿呢?
(生:夹子排在最前面和最后面。
)
师:像这种夹子排在最前面和最后面,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物体”。
追问手帕都排在哪儿呢?生:夹子的中间。
师:我们把排在中间的物体看作“中间物体”。
(板书:“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等词语。
)
师:出示第二组图和第三组图,请同学们观察。
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师:谁能说说这两组图中,两端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 探究规律
下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回答下面问题。
(1)用了多少个夹子?晒了多少块手帕?
(2)有几只兔子?有几个蘑菇?
(3)有多少根木桩?有多少块篱笆?
3. 生汇报交流
用了10个夹子,晒了9块手帕。
有8只兔子,有7个蘑菇。
有8个木桩,有7块篱笆。
4. 课件出示表格,让生观察:看到这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
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当排成一排,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还可以说成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1。
(板书:多1;少1。
)
三、动手操作,体验规律。
1. 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 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子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间摆1个圆。
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小棒根数与圆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3. 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其实小棒代表两端物体,圆片代表中间物体。
这样排列,它们的规律是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四、举例说明规律。
让学生举间隔排列物体的例子。
课件展示一些例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规律。
五、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 “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从图中看清楚,头尾是电线杆,明白广告牌的个数比电线杆的根数少1。
25-1=24(个)
2. 变式练习
“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想想结果,可以用铅笔代替木料比划一下,锯一次得几段。
小组间交流想法,集体订
正。
师小结:在锯木料时,锯成的木料段数比锯的次数多1,锯的次数比锯的段数少1。
①3+1=4(段)②6-1=5(次)
3. 拓展练习。
(1)质疑: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排成一排,但两端物体不同时,规律又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在“六·一”儿童节舞蹈比赛时小男孩和小女孩间隔排列成一排,但两端物体不一样的情况,让学生观察得到这种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一样多。
(2)质疑:当以上跳舞队形围成一圈时,规律又是什么呢?
课件出示:小男孩和小女孩间隔排列围成一周跳舞情境,让学生数一数小男孩和小女孩个数各是多少?
(生回答后师接着小结并板书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围成一周时,数量相等)。
4. 对比练习。
出示想想做做第3和第4题。
加深学生对延伸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让我们认识到生活中许多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物体间有规律的排列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以后还要探索,发现生活中的规律,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六、板书设计
课题:找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
夹子手帕
兔子蘑菇
木桩篱笆
两端物体中间物体
多1 少1
七、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
遵循学生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回顾本节课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还比较成功:
一、课开始,我通过让学生做两个有规律排列的游戏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初步感知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为研究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二、在创设情境,探索规律部分,我先出示兔子乐园情境图,借助兔子乐园环境优美,小兔跳舞的欢快场面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制教育,接着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比较兔子乐园中三组物体排列规律,小结概括出一一间隔排列的数学规律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物体相同时,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1”这一规律。
三、验证规律部分,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大量图片初步得出规律后,让学生用小棒和图片代替实物摆出一一间隔排列现象来验证规律。
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加深对一一间隔排列规律的确信。
四、在联系实际,应用规律部分,我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具有间隔排列物体的例子,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规律,再通过设计有层次的习题,让学生真正理解
规律。
又通过创设一群小朋友“六·一”跳舞队形变化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规律是: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一排,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围成一周时,两种物体数量相等等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