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导学案
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抒情方式)(导学案)
【古诗今译】
答:
【课题】: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读懂诗歌;
2能辨析诗歌所运用的各种“抒情”手法。
【试题说明】:此部分试题对应“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的讲稿
这首诗向人们表明了怎样的心迹?运用了什么手法?
【注释】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③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不堪:一本作“那堪”。
④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古诗今译】
答:
【课后反思】
【合作探究】
【课堂练习】
【课后反思】
【随笔】
【试题参考】: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
【学习内容】:
3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怨①(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②上翠楼③。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说说你的理由。
【注释】
①闺:指闺房。②凝妆:盛妆。③翠楼:指少妇居处
【古诗今译】
答:
4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①西涧(壭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②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③。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注释】
①滁(chú)州:今安徽省滁州市。②黄鹂:黄莺。③横:指随意漂浮。
考点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案
耀辞\ L T -M J考点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指诗(词)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
近年来,从考查角度来看,高考主要从4个角度命题: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
一、构建“4类”表达技巧知识网络二比响、比拟、桔代、淋偶、夸兼、进:问、反常、闵何.2、互:丈等 表现惜址抒权托樹?rk 虚实翳、K 命矿:托、对出、联里擢宾用典暫「4£3f^.J.J I E.IB.IB■■■■■■■■■■■■■■■■!■!■■L 靈那耐(一)修辞手法 类型 概念 效果 赏析要点比喻明喻暗喻 借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以水喻愁,将愁思写得生动形象,含蓄地显示出愁思长流不断、无穷无尽的特点。
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赏析时,应抓住本体与喻体间的关联,扣住相似处分析,可用 “将……比 作……啲句式。
聊门见山蓟I 勒贱j v_I r …厳…〕極:、蕊;匸痙线二」 ,一\观听卸合、现菸顺序、圧憫红:L 合,型鮒含、臨实站合、划:英韓—自描C'立抒腳.雒 (W )J ;丽谕i 寤讯,楷爭~1扌肺、桝斗同余、托物兀乩联」丄上P£*«JTlfir1请指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⑴明月不谙离恨苦,(2) 剪不断,理还乱,(3) 终岁不闻丝竹声。
(4) 忽如一夜春风来,斜光到晓穿朱户。
是离愁。
千树(5)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6)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 ( ( ( ( ( ) ) ) ) )(8)主人下马客在船。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答案](1)拟人(2)拟物(3)借代(4)比喻、夸张(5)比喻、夸张(6)设问、借代(7)双关(8)互文(9)对比、借代(10)比喻、夸张(11)对偶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一、表达技巧简介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
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算是直接抒情。
而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对比、烘托、反衬、托物言志、拟人化等等,不一而足。
例1: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
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
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
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两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熟悉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2.辨认修辞手法并具体解说3.说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辨认修辞手法并具体解说教学难点:说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知否知否》(胡夏/郁可唯)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借代、拟人、设问二、带领学生回顾常见的修辞手法含义及作用。
(一)比喻含义: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与道理,来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与道理的一种修辞手法。
表达对象叫本体,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叫喻体,表示相似的词语叫比喻词。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二)夸张含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三)对偶含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四)比拟含义: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作用:使物人格化(拟人)或者使人物化(拟物),使描写的人、物更形象生动。
(五)排比含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作用:使语言更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六)借代含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分为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本体三类。
作用: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语言简练、含蓄。
(七)设问含义: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
作用:开头设问,引入问题,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八)反问含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表达技巧,了解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对诗歌的重要性。
2.理解并熟练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
(重点)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准确识别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难点)2.能够按照题干的要求规范答题,力争得满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展现中国诗歌的意境和魅力2.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充分尊重审美必经的形成规律,通过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修辞手法的美。
【教学方法】讲授、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巩固练习【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如果说诗歌的形象是人、景、物三者融合而成的素面朝天的女子,诗歌语言是一个追求美妙绝伦的女子,那么诗歌的修辞手法则是女子精心的装扮,无则俗,多则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
二、考点大盘点(一)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2、表现手法——起兴、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渲染3、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4、结构技巧——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二)常见修辞手法及其效果1、比喻: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比拟: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借代: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使特点更鲜明。
4、夸张:烘托气氛、引发想象5、对偶:整齐和谐、表意凝练6、排比: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气势,加强表达效果7、设问:启发思考、加强印象8、反问:加强语气,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9、双关:含蓄委婉、趣味性强三、精讲细读,共研考题对于上题,我们并不急于立即作答,而是先解决下面几个小问题,通过寻找答案之间的关联性,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一、学习目标1、明确古诗词表达技巧的内容2、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方法3、运用表达技巧的术语分析问题二、学习重难点古诗词表达技巧的说明和分析三、教学过程表达技巧的鉴赏是对古代诗词鉴赏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也是考点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普遍在概念、方法等方面无法把握,在此,特专门作讲解。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设问、反问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白描、动静描写、烘托、借古讽今、对比等。
(一)诗歌鉴赏系列之一——诗歌的修辞手法。
在对诗歌修辞手法的考查中,以比喻、拟人、借代、夸张为主.【练习体会】下列诗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反问)2、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借代)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邀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拟人、想象)4、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设问)“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比喻)【走近高考】1、(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及结构技巧导学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及结构技巧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知表现手法及结构技巧概念(重点)2、明确诗歌表现手法、结构技巧高考常见设问方式3、通过例题分析,提升答题技巧与规范(难点)一、导:相关知识梳理(早读完成,课堂检查)【高考真题再现】①“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采用何种表现手法?(2011江苏卷)②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赏析。
(2014年全国二卷)③前人认为全诗的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2009年江西卷)④这首诗首联抒情有什么特点?(2011年江西卷)【题型一:鉴赏表现手法】一、常见表现手法梳理(一)表现手法之写景手法写景手法常见的思考方向1、各种修辞(详见上节学案)2、观察的角度高低、远近的结合,俯视、仰视,按空间顺序多角度写景方法,能使所写景物层次分明,立体生动,读者可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3、各种感官的结合五觉结合是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来写景,利用各种感官多角度写景,景物富于立体感,鲜明生动。
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4、色彩渲染。
如王禹偁《村行》: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5、其他常用的写景手法①动静结合,可分为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等写法。
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泉水流淌的清音衬托山林的幽静。
②点面结合,“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在写景状物时点面结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马子严的《阮郎归·西湖春暮》(2014年安徽卷)中上片的“香红渐渐稀”是面的描写,下片的“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
点面结合,细腻传神写出了春意阑珊的景象。
③正侧结合,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景方法。
正面描写是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从与景物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景物的特点就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导学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导学案编写: 时间:2014/10/29使用者:【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及诗歌鉴赏中修辞技巧的命题特点2.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辞技巧的运用。
3.掌握和规范诗歌鉴赏修辞技巧题目的答题步骤。
【学习过程】一、回顾古典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1、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2、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杜牧)()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4、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杜牧《题乌江》)()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6、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8、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9、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1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1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1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13、“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14、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15、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梅尧臣《陶者》)()1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17、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18、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19、“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20、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表达技巧导学案教师版
整理:杜文彬审核:甘永 2014、12、2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范畴与内涵2、明确高考试题“表达技巧类”试题的命题特点3、掌握此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二、考点解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所谓鉴赏,实际就是对作品进行“品评”。
鉴赏的前提是鉴别,而鉴别则是与阅读中的理解相关联的,离开了理解就无从鉴别: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的享受。
鉴赏的目的是批评,批评也是—种审美活动,它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审美判断,评价作品的高下优劣得失,或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获得某种新的感受和认识。
鉴赏与阅读,密不可分,可以说,鉴赏的每一内容无不以阅渎理解为基础;而阅读的每个环节,也无不可提到鉴赏的高度。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三、真题回放(2012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4分)解析: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
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参考答案: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四、质疑探究【典题导航】◆题目示例一: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明手法)。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阐运用)。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析效果)。
解析——“驼褐”,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
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学目的:①引导学生建构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知识体系。
②培养并增强学生针对性作答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典例分析,引导学生完善表达技巧知识体系的建构。
教学难点:增强学生针对性作答的能力。
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高考命题透视1.命题特点:①古代诗歌鉴赏在具体内容上,侧重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考查。
对表达技巧的考查是古代诗词鉴赏题中命题的重点之一。
②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在高考题中往往综合考查,很少单独命题。
2.备考建议:完善知识结构,加强技巧训练。
3.答题建议:读懂诗词,立足文本;读懂题干,有的放矢。
二、典例分析1、高考真题演练【2017年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8分)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
铁锹。
思考: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6分)2、归纳答题思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第一步:明手法指明运用了哪一种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该手法在诗文中如何运用。
第三步:析效果指出该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怎样的感情。
3、习题解析本题题干要求答出“叙述与对比”手法的特色。
解答时,对“叙述手法”可以从叙述角度、叙述顺序、叙述特点等角度分析,首先指出诗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角度、叙述顺序,有什么样的叙述特点,然后分别指出其表达效果。
(出示参考答案)对“对比手法”的分析则要先通读全诗,找出诗中用到对比手法的具体内容,逐一列出,然后再分析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突出了怎样的主题,有什么表达效果。
(出示参考答案)4、出示完整版参考答案,研读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教案】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教案】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识别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分析和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修辞手法的概念和分类。
2.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3.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修辞手法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古代诗歌中常见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
2. 教学难点: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欣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修辞手法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修辞手法。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介绍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修辞手法的分类,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静夜思》中的比喻和拟人。
4.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尝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环节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创意和效果。
七、课后作业1. 阅读一首古代诗歌,识别并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
2. 尝试创作一首诗歌,运用至少三种修辞手法。
八、教学资源1. 古代诗歌文本:提供不同朝代和风格的诗歌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修辞手法的解析和案例分析。
3. 创作工具:提供纸笔或电子设备供学生创作。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修辞手法的概念和分类。
2. 第二课时:分析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案例。
3. 第三课时:互动讨论和创作实践。
十、教学反思1.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如何?2. 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安排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和优化教学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和说明: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强调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性,以便他们在阅读和欣赏古代诗歌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最详细最实用)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设题方式:(1)诗词中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表现手法)?⑵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作用。
谨记:表达效果是为内容、结构服务的。
1、为形象服务。
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
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
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表达技巧的种类: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及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第一类、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高考语文复习:《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导学案
班级:姓名: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掌握诗歌修辞手法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课前预习案一、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真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教学目标:1、知识: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类型及名称;掌握判断诗歌常见表达技巧的一般方法;掌握技巧问题答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2、能力:运用一般方法判断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学会分析鉴赏表达技巧,解答诗歌中常见的有关表达技巧方面的问题;掌握一般答题要领和步骤。
第一课时学习任务:掌握常见表达技巧的名称、判断方法、常见名词术语,能准确判断所用手法过程:一、考点分析考纲中有“鉴赏文学作品(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叙说,关于“表达技巧”,究竟有哪些,分成那些类别,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说法,综合起来看,大致上表达技巧包含了:语言方面的表达方式、写景抒情方面的写作手法、词句方面的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的艺术手法四个方面。
“鉴赏”,就是判断使用的手法名称,并赏析“运用手法的过程和效果”。
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先要掌握常见的手法名称,和常用的术语说法。
二、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考查表达技巧情况统计04年高考05年高考06年高考07年高考08年高考考查技巧省数4省市8省市8省市11省市10省市广东诗词考点内容意象、技巧、情感技巧、情感、内容炼字、意象炼字、意象手法、形象三、知识要点整理一览表写景手法:描写、白描、渲染、烘托、衬托(正衬、反衬:以动衬静、有声衬无声)、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提问方式:这首诗写景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变形:这首诗怎样写景的?/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景物特……的?/ 这首诗写景有何特色?1、判明考点2、判明手法;3、确定思路:指出手法名称、说明运用过程、点出效果。
问题所涉及的是诗歌的几个写景句子的技巧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托物寓理(哲理诗)、用典抒情、叙事抒情、借古讽今、主客移位、联想、想象、象征。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变形:这首诗是怎样抒情的?/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的?/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问题所涉及的或者是全诗,或者是抒情句、叙事句。
表达技巧(虚实结合)
h e i r be i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导学案制作人:郝海生 于俊云 审核人:刘学伟 高兴华【学习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规范答案。
【自主学习】(一)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现实存在的实景、实物,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通过诗人的主观想象或联想而得到的景或物。
虚实结合,即是用现实中的景或物与想象中的景或物互相映衬,从而共同表达诗人情感的一种表现手法。
(二)在古典诗歌中,虚写常包括三类: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B.已经逝去的景物或情景。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景是诗人主观想像出来的、现在还没有发生的景象。
它表示诗人的某种情感将一直延伸到未来的某个时刻而不断绝。
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通过想像别后的情景,诗人的离愁别绪、凄楚惆怅、孤独忧伤之情,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示。
(三)虚景与实景的关系与作用虚实结合,虚景实景相辅相成,相互烘托,可以形成强烈的对照效果,从而大大强化诗人的思想情感。
【牛刀小试】下列诗句描写的画面是实写,是虚写,还是虚实结合?请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复习•古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导学案(一)
一、学习目标:
1、准确判定古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并能略作分析。
2、掌握鉴赏表达技巧题的审题与答题规范要领。
二、先学后教:
1、判断下面诗句所用的表达技巧。
(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4)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6)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7)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8)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9)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10)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1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方法点拨
解答古诗表达技巧题最关键的一步是表达技巧的准确判定。
如何准确判定呢?除了熟练掌握各种常用表达技巧的特征,重点辨析最常见的六种表达技巧外,更要懂得判定的切入角度。
所谓切入角度,主要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四个角度。
那么,对于那些未指明鉴赏类别的试题,哪个角度应优先考虑呢?判定整首诗的表达技巧时,“表现手法”应优先考虑,“修辞手法”不宜优先考虑;判定某一句(联)或某一片时,“修辞手法”应优先考虑,其次才是表现手法。
“结构技巧”一般只有题干上问到了才考虑。
简而言之,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
演练体悟
1.指出下面这首诗所用的表现手法。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驿台
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分条简析。
答:
三、由例及理:
1、审题
鉴赏古诗表达技巧题的题干一般由范围语和角度语两部分信息构成,“范围语”限定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鉴赏范围大小,试题可分为分析局部题和分析全诗题两种。
“角度语”限定分析手法的角度,依据分析角度不同,试题可分为明示型和暗示型两种。
明示题指明确指出考的是表达技巧,它又分为未指出手法类别、指出手法类别和给出运用的手法类别三种。
暗示题是未明确指出考表达技巧,
但题干语“如何写出”“请赏析”已包含了表达技巧在其中。
示例
指出下面古诗鉴赏表达技巧题设题方式的不同点。
(1)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2009年安徽卷)
(2)“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009年江苏卷)
(3)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2009年湖北卷)
(4)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006年天津卷)
分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掌握方法,规范答题
要答好表达技巧题,必须把握住“大三小三二式答题法”。
所谓“大三”就是答题三步骤:指(出手法)→析(分析运用)→点(出表达效果)。
(当然,要视问法而定,有的题不一定把这三步全部答出。
)所谓“小三二”,“三”就是指在第二步——分析运用时要答出三个要点。
如“借景抒情”包括何景、何情、景与情的关系三个要点。
“衬托”包括何为主体、何为衬体、主体与衬体何关系。
“虚实结合”包括何为实景、何为虚景、虚景与实景间关系三个要点。
“二”就是在第三步——点出表达效果时应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这种手法本身的表达效果,二是这种手法(技巧)给表达的思想感情带来何种效果。
示例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
幌子。
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种手法?请作具体分析。
四、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2010•安徽卷)
岁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
答案
1.(1)虚写(想象),夸张(2)设问,借代(3)对偶,对比(4)拟人(5)象征(6)反语(7)虚写(想象)(8)象征,比喻(9)借景抒情(10)侧面描写(11)对偶,反衬(12)衬托(13)对比,借代(14)反问,用典(15)互文
1.①首联:直抒胸臆(出句)+融情于景(对句)。
②颔联:比喻+象征+双关(“丝”谐“思”)。
③颈联:想象(虚写)+对写法(对句)。
④尾联:用典。
2.①以虚写实。
闺妇看“当窗柳”遥思宦游人,宦游人见“扑地花”远想闺妇,两下思念的伤感皆是诗人的想象,却真切动人,收“实”之功效。
②情景交融,以物衬情。
闺妇见柳丝柔长、柳色萋萋,思念宦游人;宦游人见花飞遍地、满目凋残,遥想妻子空闺独守、盼夫归来。
写尽花柳伤春意,烘托两地相思苦、惆怅情。
③对仗与比喻。
一、二句巧用对仗,使诗文形式整齐、音节顿挫。
“柳”喻“留”,隐指闺妇情愫如柳丝不绝;“花”喻“妇”,隐指妻子韶华流逝如落花随春而去。
④从“双方”同时写起,即“居人思客客思家”,则更为感人至深。
这四道题的题干都由范围语和角度语两部分信息构成(以“||”为界)。
从分析范围看,(1)(4)属分析全诗型,(2)(3)属分析局部型。
从分析角度看,(1)(2)(4)属明示型。
(2)要求分析“修辞手法”,属于指出手法类别题。
(1)属未指明具体手法类别题。
(4)已具体指出全诗运用的三种表现手法,属给出运用的手法类别题。
(3)属暗示型。
运用了对比手法指(注:不可答成“拟人”,拟人只在第一句有),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析放的荠菜花相对比析,鲜明地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点
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点。
1.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颔联“烟尘”代指边境战事,已经延及雪岭,军中鼓角声声撼动江城,可见局势危急,且对仗工整。
颈联“天地”极言范围之广,程度之深。
作者不写将士流血,不写百姓流血,而是天地在流血,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忧戚。
“请缨”运用了《汉书•终军传》中“终军请缨”的典故,丰富了诗文的内涵。
作者有一腔报国热情,哪里会贪生怕死呢?反问句式加强了作者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感情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