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分析
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
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展,交通运输方式愈加多样化,其中动力客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选择之一,也是商业经济活动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然而,动力客车在行驶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安全风险,如不良驾驶行为、车辆故障、道路情形不良等,这些因素会对乘车人员、行人和其他司机造成威逼。
因此,保障动力客车的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动力客车安全技术条件包括了各方面的要求,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将认真介绍。
一、安全防护系统1、ABS系统: ABS是浸泡在车辆的制动系统中的电子安全程序。
它可以避开车辆因急停而横冲直撞,从而提高安全性。
2、EBD系统: EBD是一种先进的电子制动力调配系统,它可以依据车辆荷载和路面情况自动调整前后轮制动力的调配,以实现更好的制动性能。
3、TCS系统: TCS是车辆安全性掌控系统。
当车辆在转弯或加速时,TCS会通过对车辆离心力的监测来确定是否需要对车辆进行制动,以保持车辆的稳定性并避开翻车。
4、ASR系统: ASR是限制车轮旋转的附加系统,可帮忙车辆在减速时保持操纵稳定。
5、ESP系统: ESP是电子稳定性掌控系统,可依据传感器和制动器等器件的数据实时监测车辆的动态情况,并在必要时对车辆进行制动,以确保车辆的稳定性。
二、车辆通信动力客车安全技术条件还包括必要的车辆通信系统。
车辆通信系统使车辆能够在道路上彼此沟通,以便更好地适应路况和其他车辆的行动。
车辆通信系统应具有以下特点:1、高牢靠性:车辆通信系统应能够在最恶劣的天气和路况下工作。
2、创新:车辆通信系统还应包含最新的技术和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3、即时性:车辆通信系统应具有最快的传输速度,以确保适时传递和接收信息。
4、无线连接:车辆通信系统应采纳无线通信技术,以削减车辆与固定设备之间的连接和移动的便利性。
三、驾驶辅佑襄助系统1、倒车雷达:倒车雷达可以帮忙司机避开倒车时发生事故,特别是对于高大或长的车型更加简单显现盲区,因此倒车雷达可以起到很好的辅佑襄助作用。
新能源客车技术标准
新能源客车技术标准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新能源客车技术标准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新能源客车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其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新能源客车技术标准需要明确车辆的动力系统。
电动客车、混合动力客车、燃料电池客车等不同类型的新能源客车,其动力系统的设计和性能指标有着显著的差异。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可以规范和引导新能源客车的研发和生产,确保车辆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环保性。
其次,新能源客车技术标准需要涵盖车辆的整车性能。
包括车辆的动力性能、续航里程、充电时间、载客量、安全性能等方面的指标。
这些性能指标直接关系到新能源客车的使用体验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技术标准的规范,可以促进新能源客车的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满足消费者对于舒适、便捷、安全的出行需求。
此外,新能源客车技术标准还需要考虑车辆的节能减排性能。
新能源客车作为替代传统燃油客车的绿色出行方式,其节能减排效果是其发展的核心价值之一。
技术标准应当明确车辆的能源利用率、排放标准、环保材料使用等方面的要求,推动新能源客车在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方面的不断提升。
最后,新能源客车技术标准需要考虑车辆的智能化和互联化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日益完善,新能源客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智能化和互联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城市交通运输的效率和便捷程度。
因此,技术标准应当鼓励新能源客车在车载通信、车载导航、智能驾驶辅助等方面的创新应用,推动新能源客车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
综上所述,新能源客车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的智能化水平,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推动新能源客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为我国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电动汽车安全标准
中国电动汽车安全标准
中国电动汽车的安全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车辆结构安全:对电动汽车的车身结构和底盘进行强度测试,确保车身能够承受碰撞和翻车等情况下的安全性。
2. 动力系统安全:对电动汽车的电池、电机等关键动力部件进
行安全性能测试,确保在正常使用和剧烈碰撞等情况下不会引发火灾
或爆炸。
3. 充电系统安全:对电动汽车的充电设备进行安全性能测试,
确保充电过程中不会发生电气故障、触电等安全问题。
4. 驾驶员安全:要求电动汽车配备符合安全标准的安全带、气
囊等安全装置,以提供驾驶员和乘客的碰撞保护。
5. 车辆辅助系统安全:对电动汽车的辅助系统,如制动系统、
转向系统等进行安全性能测试,确保其正常工作且不会引发安全隐患。
6. 可靠性测试:对电动汽车的各项安全功能进行可靠性测试,
确保在长时间使用和不同环境下都能保持正常工作。
这些安全标准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及相关部门制定和
监管,并与国际标准接轨,旨在确保电动汽车在道路行驶过程中的安
全性。
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分析
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电动客车的安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车长大于等于6m的电动客车,包括纯电动客车/城市客车、混合动力客车/城市客车(含插电式和增程式),燃料电池客车/城市客车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408—2008塑料燃烧性能的测定水平法和垂直法GB4208—20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8410—2006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GB8624—2012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T10294—2008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GB13094客车结构安全要求GB17578—2013客车上部结构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GB/T18384.3—2015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GB/T19596电动汽车术语GB20071—2006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GB/T31498—2015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QC/T29106—2014汽车电线束技术条件ISO6487碰撞试验测量技术:检测仪器(Roadvehicle-Measurement techniques in impacttests-Instrumentation)3术语和定义GB13094、GB/T18384.3—2015、GB/T19596确立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热失控thermal runaway单体蓄电池内放热反应引起不可控温升的现象。
3.2热失控扩展thermal runaway propagation蓄电池包或系统内部的单体蓄电池或单体蓄电池单元热失控,并触发该蓄电池系统中相邻或其他部位蓄电池热失控的现象。
3.3热事故信号thermal event signal蓄电池系统内发生热失控时发出的信号。
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
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408xx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8410xx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GB/T19596 电动汽车术语GB24407xx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 GB/T31498xx 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QC/T1037xx 汽车电线束技术条件3 术语和定义GB13094、GB/T18384、3、GB/T19596确立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热失控 thermal runaway单体蓄电池放热连锁反应引起电池自温升速率急剧变化的过热、起火、爆炸现象。
3、2 热失控扩展 thermal runaway propagation蓄电池包或系统内部的单体蓄电池或单体蓄电池单元热失控,并触发该蓄电池系统中相邻或其他部位蓄电池的热失控的现象。
4 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4、1 总则4、1、1 电动客车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机动车强制性标准的要求,还应符合本文件的要求。
4、1、2 其它设计安装要求参照附录A。
4、2 防水防尘性能4、2、1 车辆应以小于等于10km/h的车速匀速通过水深大于等于300mm 的涉水水池,且涉水距离应大于等于300m,完成涉水试验,时间约为2min,若水池长度不足300m,需要进行多次,总时间(包括水池外的时间)应少于10min。
4、2、2 车辆涉水试验完成后10min内,按照GB/T18384、3xx的试验条件进行:与B级电压部件相连的连接器;安装在车厢地板以下的B级电压电气设备;安装在车顶且无防护装置的B级电压电气设备。
4、3 防火性能4、3、1 车身内饰材料的阻燃性能按 GB8410xx规定的水平燃烧HB级,垂直燃烧Vxx中附录B的要求,波纹管的性能应符合QC/T29106xx表1规定的Vxx 中第 7、1、2条的振动测试要求。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国标解读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国标解读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其安全性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保障电动汽车的安全性,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是《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国家标准。
本文将针对该标准进行解读,详细介绍其主要内容和要求。
首先,该标准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车辆构造:要求电动汽车的构造必须符合安全性要求,必须安装相应的安全设备,如制动系统、安全气囊、安全带等。
2.电气系统:要求电动汽车的电气系统必须具有安全可靠的电气绝缘和电气隔离措施,防止电气系统引起火灾、爆炸等事故。
3.电池系统:要求电动汽车的电池系统必须具有安全可靠的电池管理系统和防护措施,以防止电池短路、过充、过放、过温等情况。
4.充电系统:要求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必须具有安全可靠的充电管理系统和防护措施,以防止充电火灾、充电电击等情况。
此外,该标准还对电动汽车的碰撞安全、车辆安全性能、燃油汽车转换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总的来说,该标准是为了保障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而制定的,其中的要求和规定都是针对电动汽车的特点和安全隐患而制定的,对于电动汽车的生产、销售和使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 -。
电动汽车 安全技术要求
电动汽车安全技术要求电动汽车的安全技术要求至关重要,涉及到电池、充电系统、车辆结构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电动汽车安全技术要求:1. 电池安全:-电池系统应具备过电压、过电流、过温度等保护功能,以防止电池过热、过充或过放。
-电池应采用防护措施,防止外部因素引起的损害,如碰撞、火灾等。
2. 电气系统安全:-电动汽车的电气系统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性。
-车辆应装备漏电保护装置,以防止电气故障导致的触电风险。
3. 充电系统安全:-充电系统应具备过流、过温、过压等保护功能,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
-充电插头应具备插拔保护装置,防止意外脱落或插反。
4. 车辆结构安全:-电动汽车的车身结构应符合相关碰撞标准,确保在碰撞情况下的乘员安全。
-高强度车身材料的应用,提高车身刚性,增强车辆整体安全性。
5. 防火安全:-电动汽车应采用阻燃材料,降低发生火灾的风险。
-车辆应配备灭火器或其他灭火设备,以防止火灾蔓延。
6. 车辆电子系统安全:-车辆应具备稳定的电子控制系统,确保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工作。
-车辆应具备防抱死系统(ABS)、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等电子安全装备。
7. 电池循环寿命管理:-电动汽车应具备电池寿命管理系统,确保电池的安全使用寿命。
-车辆应提供电池状态监测,方便用户了解电池的健康状态。
8. 紧急情况救援:-车辆应具备紧急救援通信系统,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与救援部门联系。
这些安全技术要求涵盖了电动汽车从设计到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以确保电动汽车在各种情况下能够提供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
这些要求通常由相关国家或地区的法规和标准制定。
电动汽车安全设计标准
电动汽车安全设计标准
电动汽车安全设计标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电池系统安全:电池系统应当具有防止短路、过充、过放、过温等安全保护措施,并能够自动切断电源避免危险情况发生。
电池系统应具备相应的安全标准,如双重保护措施等。
2. 充电安全:充电装置应当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具备过流、过压、过温等保护功能,并应当采用双重保护措施。
同时,对于电动客车等特定类型的车辆,电池仓部位碰撞、充电系统、整车防水试验条件及要求等也有更严格的安全要求。
3. 驱动系统安全:驱动系统应当具备防滑、防抱死等安全保护措施,同时应当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
4. 车身结构安全:车身结构应当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承受各种正常使用条件下的荷载,并且在碰撞时能够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
5. 试验项目:针对电池系统,应进行电池单体热失控试验,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
6. 安全要求更新: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也出台了更严格的安全要求GB38032-2020
《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GB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总的来说,电动汽车安全设计标准是确保电动汽车使用安全的规范和要求,涉及到多个方面和具体试验项目。
纯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纯电动汽车安全要求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对新能源的重视,纯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与传统燃油车相比,纯电动汽车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一些独特的问题。
本文将着重介绍纯电动汽车在安全方面需满足的要求。
电池安全•电池系统应具备完善的电池短路、过压、过充保护等相关安全措施,避免电池过度放电和过度充电等问题。
•电池系统应具备适当的结构设计和固定安装,防止电池受到冲击或振动而引起故障,并防止电池泄露等安全问题。
•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电池受到损坏或被过度充电和放电,避免引起安全事故。
电动机、控制器及其他电子系统的安全•电动机、控制器及其他电子系统应具有适当的散热设计,避免温度过高而引起故障和安全问题。
•系统应具有完善的过电压、过电流、过温度保护功能,以保障电动机和电子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系统应具有可靠的外部电源断电保护机制,以防止系统电源短路和意外启动,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
电动汽车底盘及车身结构的安全•底盘和车身结构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应对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各类因素,如撞击、颠簸等,确保车辆的安全性能。
•悬挂、制动和转向系统等关键部件,应具备可靠的安全性能和自适应能力以应对不同路况和驾驶方式的变化。
•车辆应具备完善的安全气囊、安全带和其他安全装置,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乘员在车祸中的伤害。
电动汽车安全管理和维修要求•汽车制造商和销售商应对电动汽车及其零部件进行质量把控,确保其安全性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妥善记录并反馈汽车故障情况,及时召回和处理缺陷。
•电动汽车必须在专业、有资质的维修机构进行维修和保养,以保证维修质量、确保电车安全,并合理使用和配置电动汽车的零部件。
•电动汽车的用车安全要求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驾车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掌握电动汽车的使用知识和相关的安全知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坚持遵守交通规则和安全驾驶习惯。
结论纯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着重介绍了电池、电动机、控制器及其他电子系统、底盘及车身结构等关键部分的安全要求,旨在提高纯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为消费者提供安心、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
分析新能源车辆安全设计与技术
分析新能源车辆安全设计与技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新能源车辆作为一种清洁、环保的出行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推广。
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车辆在能源消耗、排放量等方面更加优越,同时也给车辆安全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对新能源车辆安全设计与技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分析新能源车辆安全设计与技术的特点1. 高压电源系统的存在新能源车辆采用电动机驱动,需要大容量的电池组提供能量。
这就决定了新能源车辆必须有一个高压电源系统。
但是高压电源系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一旦出现故障,可能会引发电火灾等事故。
因此,新能源车辆的高压电源系统需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能量分散机制的设置为了防止一旦高压电源系统故障引起的电火灾等严重后果,新能源车辆的电气系统安全设计需要具备能量分散机制。
将车辆的电气系统分为数个独立的电气回路,以保证故障情况下,能尽量减少损失和风险。
3. 重量分布与车身结构的优化新能源车辆电动机和电池组重量都较大,且分布位置不同。
这就要求新能源车辆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其重量分布与车身结构的优化。
因为不合理的重量分布会导致车辆在操控和减速时不稳定,同时也会影响车辆抗侧翻能力。
4. 车载辅助系统的完善新能源车辆采用了许多辅助系统,如自动泊车、车道偏离警告、盲区监测等。
这些系统旨在为驾驶员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适的驾驶体验。
但是这些系统也要求车辆的软硬件设计和质量控制更为严格,以保证其稳定可靠。
5. 低噪音、低振动、低灯光辐射的要求新能源车辆的电动车辆特点是噪音小、振动小。
同时,由于新能源车辆采用的是LED灯光,具有较高的亮度和色彩还原性。
这就要求车辆的设计需要尽可能减少噪音和振动,同时还要保证灯光光线不会对其他车辆和行人产生过大的影响。
二、新能源车辆安全设计与技术应该注意的问题1. 静电防护高压电源系统是新能源车辆的核心,也是最具危险性的部分。
必须对电气系统进行静电防护。
要在设计初期就充分考虑静电防护,采用符合相关标准的材料,并进行仔细的地面连接和接地处理。
纯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2016
条件控制系统及远程监控
征求意见稿 发布正式文件
正式发布的文件中取消了对条件范围内汽车线束的相关规定; 文件中明确了在出现整车故障的时候,必须保证维持转向助力状态,禁止在行车过程中直接断 高压。(此处控制器厂家及BMS厂家需重点关注) 由于远程监控的国标已经发布,因此文件中省略了远程监控的详细规定,而是参照标准执行。
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
底盘技术科 2016年11月
条件发布背景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新能源汽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牵头部门,相关行业组织,新能源汽 车生产企业: 新能源汽车正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和关键时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安全问题既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 到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大局。各地方政府新能源汽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牵头部门、各有关生产企业要根据2016年2月 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和7月6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座谈会议精神,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 见》(国办发〔2014〕35号)有关要求,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问题,把保障安全放在工作首位, 把握关键环节,加快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要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整车产品负总责。要牢固树立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从研发制造、运行监控、维护保养 等各环节严格管控,确保推广应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安全及生产一致性。 (一)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生产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以技术保安全,努力开发先进适用的新能源 汽车车型产品。要加强供应商管理,严格把控零部件质量,并对零部件质量问题负责。要严格车辆出厂检测,确保生产一致性 和整车质量安全。自2017年1月1日起,电动客车安全国家标准出台前,所有新生产的新能源客车暂按《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 (见附件)的要求执行。 (二)建立健全企业监测平台。生产企业要建设和完善新能源汽车企业监测平台,与用户充分沟通并签订保密协议,自2017年1 月1日起对新生产的全部新能源汽车安装车载终端,通过企业监测平台对整车及动力电池等关键系统运行安全状态进行监测和管 理,按照《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GB/T32960)国家标准要求,将公共服务领域车辆相关安全状态信息上 传至地方监测平台。企业监测平台应设置与国家监测平台接口,接受国家监测平台的监督抽查,在接到国家监测平台实时数据 调用指令时,应当按指令要求将对应车辆的相关安全状态信息上传至国家监测平台。生产企业要合理设置整车及电池安全阈值, 通过企业监测平台实时监测关键系统运行参数,对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要及时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已销售的 新能源汽车产品,整车企业要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免费提供车载终端、通讯协议等相关监测系统的升级改造服务,及时通知用户 说明远程安全监测的必要性,争取逐步纳入监测平台。生产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妥善保管监测数据信息,不得泄露、篡改、 损毁或出售等。 (三)提高售后服务能力。生产企业要信守产品质保承诺,合理布局售后服务网络,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售后安全运行档案制度, 做好新能源汽车定期安全检查、保养等服务工作,特别要加强对动力电池、线束和连接器在内的高压系统的检查维护。严格执 行新版充电接口、通讯协议国家标准要求,新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要满足新版充电接口和通讯协议国家标准的要求,对已销 售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要提供免费改造升级服务,提高充电互通性和安全性。 (四)配合做好产品质量检查工作。生产企业要会同运营企业、销售公司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新能源汽车产品市场抽样核查、安全 隐患排查等工作。对发生起火、爆炸等安全事故的产品,按照要求开展调查,深入分析查找原因,对存在设计缺陷的同类产品 要立即采取改进措施。
电动汽车的安全要求
电动汽车的安全要求电动汽车正日益普及,而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
因此,为了保障电动汽车的安全性,我们需要了解电动汽车的安全要求。
1. 电池管理和安全1.1. 电池的保护装置电池的保护装置能够避免因充电或放电异常而引起火灾、爆炸等安全事件。
所有电动汽车都应该有电池热保护、电流保护、过压保护、欠压保护、短路保护等保护装置,以保证电池的安全。
1.2. 电池的防火防爆由于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可能导致发热和燃烧,因此电池要求在标准化的条件下进行安全性测试,并具备防火、防爆等措施。
1.3. 智能温控电池的温度应该在一定范围内,过低或过高会影响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
因此,对电池的温度需要进行智能控制,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寿命。
2. 车身安全2.1. 车身结构安全电动汽车的车身结构应当满足强度、刚度、耐热、耐腐蚀和耐疲劳等标准。
特别是在碰撞中,车身结构能够保护乘客和驾驶员免受伤害。
2.2. 碰撞安全电动汽车必须满足前、后、侧面撞击测试等安全标准,以确保车辆在发生碰撞时能够保护乘客和驾驶员的安全。
2.3. 刹车系统电动汽车的刹车系统需满足刹车距离、制动效率、防抱死等安全标准,从而保证平稳停车,并避免发生意外。
3. 充电安全3.1. 充电机防护充电机应具备过流保护、过压保护、过温保护等电气保护措施,避免因电气问题引起火灾或其他安全问题。
3.2. 充电桩安全充电桩需满足防水、防雷击、防护温度等安全标准,确保充电器在使用时安全。
4. 车辆的热管理电动汽车在行驶中会产生大量热量,因此需要经过热管理。
电动汽车应具备对散热器的虑尘、过温保护和自动停车等措施,以确保在严峻的气候和负载条件下车辆的正常运行。
总结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通工具,其安全问题需要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对电动汽车的安全要求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以便广大用户和相关从业人员了解电动汽车的安全性。
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加强对电动汽车安全问题的监管和处理。
GB7258-201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解读
GB7258-201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解读9月29日,GB7258-201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以下简称“新GB7258”)正式发布,并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作为机动车运行和车辆生产制造的安全标准,该标准将代替GB7258—2012《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通过增删和修改相关规定,对车辆生产制造进行更详细,更有针对性的约束和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新GB7258新增和修改了多项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具体规定,将对新能源客车生产制造产生重大影响。
一、客车运行管理方面:(一)在术语定义上对客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都做了修改。
1、客车:设计和制造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的汽车,包括驾驶人座位在内座位数超过9个。
根据是否设置有站立乘客区,分为未设置乘客站立区的客车和设有乘客站立区的客车。
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具有可外接充电功能,且有一定纯电驱动模式续驶里程的混合动力汽车,包括增程式电动汽车。
3、燃料电池汽车:以燃料电池作为主要动力电源的汽车。
(二)在车辆标识方面做了补充和修改。
二、车辆制动及稳定性方面:1、发动机中置且宽高比小于等于 0.9 的设有乘客站立区的客车的侧倾稳定性。
具体为:除设有乘客站立区的客车外,在空载、静态条件下,向左侧和右侧倾斜的侧倾稳定角均应大于等于35°。
2、车长大于11m的公路客车和旅游客车应装备符合标准规定的车道保持辅助系统和自动紧急制动系统。
3、车高大于等于 3.7m 的未设置乘客站立区的客车应装备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以保证对车辆的防侧翻控制。
4、所有客车的所有行车制动器应装备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装置。
5、采用气压制动的汽车,按照 GB12676 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时,从踩下制动踏板到最不利的制动气室响应时间(A)应小于等于 0.6s。
6、采用气压制动的汽车、在设计和制造上每个储气筒(有压力表等压力显示装置的除外)和制动气室都应具有可用于测试制动管路压力的连接器。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国标解读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国标解读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保和节能的重视,电动汽车已成为一种趋势。
但在购买过程中,人们常常会担心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
为了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电动汽车的安全要求国标,下面将对该标准进行解读。
首先,该国标指出了电动汽车的基本要求。
车辆应满足机械部件、电气安全、热管理、电磁辐射等方面的要求,并规定了车辆的刹车距离、最大速度等指标。
此外,该国标还明确规定了电动汽车的电气特性要求。
电动汽车应采用标准电压等级,而且不应产生剧烈的电磁波干扰。
车辆的电池模块也应配备独立的电池管理系统,有针对性的对车辆电池进行监控,以保障升级、更换以及驱动系统的稳定和安全运行。
另外,该国标还规定针对电动汽车的电池要求。
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源,国标中规定了电池的容量、充电速度、循环寿命、防短路等方面的要求。
除此之外,电池搭载后还要经过一系列的安全试验,以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
此外,该国标还指出了车辆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意外情况,如电磁场干扰问题、火灾问题、漏电现象问题等问题。
因此,该国标规定在车辆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车辆进行相关的试验,以确保车辆的安全性能。
最后,该国标中还规定了相关的检测和监控要求。
车辆出厂前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测,进入市场后要接受市场监督,以防止不合格的车辆流入市场。
总的来说,该国标从机械部件、电气安全、热管理、电磁辐射、电池要求等方面规定了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并规定了相应的检测和监督机制,保障了国人的用车安全。
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的几点探析
市场论 坛 4 5
气设备( 受电装置除外) 。
上述 电压 电气设 备 ,一 种是 在整 车 中的位 置 较低 , 容易 发 生涉 水 、 颗 粒进 入 的情 况 ; 另外 一 种
安装在客舱地板 以下且距地 面 5 0 0 m m
e r g y s t o r a g e s y s t e m, 以下简称 R E E S S) 质 量大 , 一般
布 置在 车辆较 低位 置 ,另外在 雨 季或路 面较 为低
以下 的 B级 电压 电气 设备 和与 B级 电压部件 相连
涉 水时 : 1 5 m i n
《 北京 『 h 推广 应用 纯 电动
用年 q i 产 企、 I 及产 品备
北 京市地 方 管 1 . 水深 :2 0 c m
理 细 则 车速 :( 2 0 ±2 )k m / h
2 水深 :3 0 c m
车 速: ( 5 ±1 )k m / h
执行 。
各项试 验要 求指 标都有 所提 升 ,对 电动 客车 的防 水提 出更高 的要求 。
2 . 2 防护等级 和浸泡 要求
2 防 水 防 尘 性 能
2 . 1 涉 水 要 求
《 条件 》 要 求 防护 等级 为 I P 6 7的有 以下 两类 部件 :
— —
电动客 车可 充 电储 能 系统 ( r e c h a r g e a b l e e n —
《 [ } 1 请 备案新 能源 产 品安 全要求 检验 规则 》
上 海市 备案 要 1 . 水深 :3 0 c m 求 车 速 :5 k m / h 涉 水 时间 I E 反 向各 :l O m i n
电动 客j 安全技 术条件
新能源客车3s安全技术要求
新能源客车3s安全技术要求
新能源客车是指采用电动或混合动力系统驱动的客车,对于这类车辆的安全技术要求尤为重要。
下面是新能源客车3s安全技术的要求:
1. 安全系统需应用先进技术:新能源客车应配备先进的安全系统,包括但不限于制动系统、防抱死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和稳定性控制系统。
这些系统将大大提高车辆在突发情况下的操控性和稳定性,确保乘客的安全。
2. 车辆电池安全要求严格:新能源客车的电池是关键部件,因此其安全要求严格。
要求电池系统具备过充保护、过放保护、过流保护、短路保护等功能,以确保电池在正常工作范围内稳定运行,防止发生火灾或爆炸等安全事故。
3. 充电系统安全性高:新能源客车的充电系统应具备高安全性,可以有效防止电击、过电流、过电压等问题。
充电接口应符合相关标准,并具备防尘、防水、防爆等功能,以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车身结构强度要求高:新能源客车的车身结构应具备足够的强度,以抵御碰撞或撞击造成的冲击。
各关键部位应采用高强度材料和合理的结构设计,以提供乘客有效的保护。
5. 安全气囊和安全带应用:新能源客车应配备安全气囊和安全带,确保乘客在碰撞中的安全。
安全气囊应设置在驾驶员和乘客位置,根据碰撞力度自动充气并缓解撞击力量。
安全带应设置在每个座位上,并易于佩戴,以确保乘客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新能源客车3s安全技术要求包括车辆整体安全性能、电池安全、充电系统安全、车身结构强度和主动安全设备的要求。
通过遵守这些要求,可以提高新能源客车的安全性能,确保乘客的安全出行。
纯电动乘用车使用技术条件
纯电动乘用车使用技术条件摘要:I.引言- 纯电动乘用车的定义和重要性- 本文的目的和结构II.纯电动乘用车的技术条件- 电池技术- 电机技术- 电控技术- 充电设施III.纯电动乘用车的性能要求- 续航里程- 最高车速- 加速时间- 能量回收系统IV.纯电动乘用车的安全要求- 电池安全- 电气安全- 碰撞安全V.纯电动乘用车的充电与维护- 充电方式- 充电时间- 电池寿命与维护VI.纯电动乘用车的未来发展- 发展趋势- 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VII.结论正文:纯电动乘用车使用技术条件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纯电动乘用车作为替代传统燃油车的重要选择,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介绍纯电动乘用车的技术条件、性能要求、安全要求、充电与维护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
一、纯电动乘用车的技术条件纯电动乘用车的主要技术条件包括电池技术、电机技术、电控技术以及充电设施。
其中,电池技术是纯电动乘用车的关键,直接影响到车辆的续航里程和性能。
电机技术则是决定车辆最高车速和加速时间的重要因素。
电控技术可以实现对电池、电机等部件的精确控制,提高整体系统的效率。
充电设施则是保障纯电动乘用车正常使用的基础。
二、纯电动乘用车的性能要求纯电动乘用车的性能要求主要包括续航里程、最高车速、加速时间和能量回收系统。
续航里程是衡量纯电动乘用车实用性的重要指标,目前市场上主流车型的续航里程已达到300-500 公里。
最高车速和加速时间则直接关系到车辆的驾驶体验。
能量回收系统可以在车辆制动时回收部分能量,提高续航里程。
三、纯电动乘用车的安全要求纯电动乘用车在安全方面主要关注电池安全、电气安全和碰撞安全。
电池安全涉及到电池的热稳定性和可靠性。
电气安全则涉及到电池、电机等部件的防护和漏电保护。
碰撞安全则涉及到车辆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用。
四、纯电动乘用车的充电与维护纯电动乘用车的充电方式有快充和慢充两种,充电时间根据充电方式和电池容量有所不同。
电池寿命与维护方面,合理的充电方式和使用习惯可以有效延长电池寿命。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是利用氢气等燃料和空气中的氧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在燃料电池中经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能,并作为主要动力源驱动的汽车。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要求极高,以下是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相关规定。
一、安全要求(一)整车安全要求1.整车氢气排放根据怠速热机状态氢气排放章节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试,在进行正常操作(包括启动和停机)时,任意连续3s内的平均氢气体积浓度应不超过4%,且瞬时氢气体积浓度不超过8%。
2.整车氢气泄漏(1)车内要求1)氢系统泄或渗透的氢燃料,不应直接排到乘客舱、行李舱/货舱,或者车辆中任何有潜在火源风险的封闭空间或半封闭空间。
2)在安装氢系统的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上方的适当位置,应至少安装一个氢气泄漏探测传感器,能实时检测氢气的浓度,并将信号传递给气泄漏报警装置。
3)在驾驶员容易识别的区域应安装氢气泄漏报警提醒装置,泄浓度与警告信号的级别由制造商根据车辆的使用环境和要求决定。
4)当封闭空间或半封闭空间中氢气体积浓度达到或超过2.0%±1.0%时,应发出警告。
5)当封闭空间或半封闭空间中氢气体积浓度达到或超过3.0%±1.0%时,应立即自动关断氢气供应,如果车辆装有多个储氢气瓶,允许仅关断有氢泄漏部分的氢气供应。
6)当氢气泄漏探测传感器发生故障时,如信号中断、断路、短路等,应能向驾驶员发出故障警告信号。
(2)车外要求对于M类车辆,在密闭空间内进行氢泄漏试验,应满足任意时刻测得的氢气体积浓度不超过1%。
3.氢气低剩余量提醒指示储氢气瓶氢气压力或氢气剩余量的仪表应安装在驾驶员易于观察的区域,如果氢气的压力或剩余量影响到车辆的行驶,应通过一个明显的信号(例如:声或光信号)装置向驾驶员发出提示。
4.电安全要求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电安全应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的规定。
(二)系统安全要求1.储氢气瓶和管路要求(1)安装位置要求管路接头不应位于完全密封的空间内。
纯电动乘用车使用技术条件
纯电动乘用车使用技术条件【最新版】目录1.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概述2.纯电动乘用车的技术要求3.纯电动乘用车的标准制定与监管4.纯电动乘用车的发展前景正文一、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概述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是指在设计和生产纯电动乘用车时需要遵循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和规定。
这些技术条件旨在保障纯电动乘用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性能,促进电动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涉及多个方面,如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的技术要求,以及车辆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环保性能等。
二、纯电动乘用车的技术要求1.电池技术要求:纯电动乘用车的电池应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寿命等特点。
此外,电池的充放电性能、温度适应性、循环寿命等也是重要的技术要求。
2.电机技术要求:纯电动乘用车的电机应具有高效率、高扭矩、低噪音等特点。
此外,电机的耐久性、可靠性、防水性能等也是重要的技术要求。
3.电控技术要求:纯电动乘用车的电控系统应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易维护等特点。
此外,电控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兼容性等也是重要的技术要求。
4.车辆性能要求:纯电动乘用车应具有良好的动力性能、制动性能、操控性能等。
此外,车辆的舒适性、安全性、环保性能等也是重要的技术要求。
三、纯电动乘用车的标准制定与监管我国已建立了一系列纯电动乘用车的技术标准和规定,如《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电动汽车安全技术规范》等。
这些标准和规定对纯电动乘用车的设计、生产、检验等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以确保纯电动乘用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性能。
同时,政府部门加强对纯电动乘用车行业的监管,对生产企业进行资质认定,对产品进行强制性检验等,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纯电动乘用车的发展前景随着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纯电动乘用车的市场份额逐年上升。
未来,随着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的突破,纯电动乘用车的性能将进一步提升,成本将逐步降低,市场竞争力将不断提高。
电动客车安全要求 标准
电动客车安全要求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电动客车在城市的公共交通领域已经逐渐得到广泛使用。
然而,与此同时,电动客车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为了确保电动客车能够安全运营,以下针对电动客车的安全要求做出以下规定。
1. 车辆质量和构造要求电动客车的车身结构必须经过充分的设计和测试,必须满足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并且必须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
车辆的主要构造部件,例如底盘、车轮、轮胎、制动系统、悬挂系统等,必须满足国家标准或者相关技术要求,并且必须经过充足的试验验证。
所有的车辆部件连接点必须保证结构牢固,以确保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不会出现安全问题。
2. 电动系统要求电动客车的电动系统必须保证安全可靠。
同时,在电动客车的设计中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相关技术要求,以达到最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如电池、电机、控制器等均需经过充分的测试验证,以确保其具备高效稳定的运行性能。
3. 安全装置要求为了确保电动客车的安全性能,必须安装必要的安全装置。
例如,在车门上加装防夹手设施、在车体上安装报警装置、在前后车轮间连接部位加装抗弯接头器等等。
同时,电动客车必须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如灭火器、急救箱等,以防应急情况的发生。
4. 乘客座椅要求电动客车的座椅必须满足国家标准或者相关技术要求,所有座椅的安装点必须具备稳定耐用的结构,以确保在行驶过程中不会出现意外情况。
此外,座椅的外部应没有锋利的棱角,以免产生安全隐患。
5. 行驶安全要求最后,电动客车的驾驶员和乘客在行驶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
驾驶员必须按照相关交通规则安全驾驶,如遵守限速、保持安全距离、减速慢行等。
乘客在乘坐电动客车时,必须要系好安全带,避免在行驶过程中拥挤,以免引发安全事故。
综上所述,为确保电动客车的安全性能,必须严格遵循以上规定,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安全出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电动客车的安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车长大于等于6m的电动客车,包括纯电动客车/城市客车、混合动力客车/城市客车(含插电式和增程式),燃料电池客车/城市客车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408—2008塑料燃烧性能的测定水平法和垂直法GB4208—20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8410—2006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GB8624—2012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T10294—2008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GB13094客车结构安全要求GB17578—2013客车上部结构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GB/T18384.3—2015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GB/T19596电动汽车术语GB20071—2006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GB/T31498—2015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QC/T29106—2014汽车电线束技术条件ISO6487碰撞试验测量技术:检测仪器(Roadvehicle-Measurement techniques in impacttests-Instrumentation)3术语和定义GB13094、GB/T18384.3—2015、GB/T19596确立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热失控thermal runaway单体蓄电池内放热反应引起不可控温升的现象。
3.2热失控扩展thermal runaway propagation蓄电池包或系统内部的单体蓄电池或单体蓄电池单元热失控,并触发该蓄电池系统中相邻或其他部位蓄电池热失控的现象。
3.3热事故信号thermal event signal蓄电池系统内发生热失控时发出的信号。
3.4圆柱电池cylindrical cell具有圆柱形硬质外壳的单体蓄电池。
3.5方形电池prismatic cell具有方形硬质外壳的单体蓄电池。
3.6软包电池pouch cell具有叠层复合金属箔外壳的单体蓄电池。
4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4.1总则电动客车应符合本文件的要求。
4.2防水防尘性能4.2.1车辆应在30cm水深的水池中,以5~10km/h的速度行驶500m,完成涉水试验,时间3~5min;若水池长度小于500m,需要进行几次,总时间(包括在水池外的时间)应少于10min。
车辆涉水试验完成后10min内,按照GB/T18384.3—2015中7.2的绝缘电阻测量方法完成测量,总绝缘电阻值应大于1MΩ。
4.2.2以下部件的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67,零部件及系统的防护等级试验按GB4208—2008的试验条件进行:——安装在客舱地板以下且距地面500mm以下的B级电压电气设备和与B级电压部件相连的连接器(充电口除外);——安装在车顶且无防护装置的B级电压电气设备(受电装置除外)。
4.2.3车辆在退电状态,在水深50cm水池浸泡24h,之后打开总火开关,并将点火开关开至ON档,2h内车辆不起火、不爆炸。
4.3防火性能4.3.1车身内饰材料的阻燃性能按GB8410—2006的方法试验,其水平燃烧速度应小于等于50mm/min。
4.3.2B级电压部件所用绝缘材料的阻燃性能应符合GB/T2408-2008规定的水平燃烧HB级,垂直燃烧V—0级。
B级电压电缆防护用波纹管及热收缩双壁管的温度等级应不低于125℃,热收缩双壁管的性能应符合QC/T29106—2014中附录B的要求,波纹管的性能应符合QC/T29106—2014中附录D的要求。
4.3.3可充电储能系统内应使用阻燃材料,阻燃材料的阻燃等级应达到GB/T2408—2008规定的水平燃烧HB级,垂直燃烧V—0级。
4.3.4可充电储能系统(或安装舱体)与客舱之间应使用阻燃隔热材料隔离,阻燃隔热材料的燃烧性能应符合GB8624—2012中规定的A级要求,并且按GB/T10294—2008进行试验,在300℃时导热系数应小于等于0.04W/(m·K)。
4.3.5发动机舱(若有)应装备发动机舱自动灭火装置,启动工作时应能通过声或光信号向驾驶人报警。
4.3.6可充电储能系统应具备火灾检测自动报警功能,应在驾驶区给驾驶员提供声或光报警信号。
4.4可充电储能系统4.4.1蓄电池单元按照附录A的热失控测试条件进行试验,测试对象不应发生起火、爆炸。
4.4.2可充电储能系统按照附录B的热失控扩展测试条件进行试验,测试对象应满足如下要求:a)如果未发生热失控,试验通过。
为了确保热失控扩展不会发生,检测机构需证明采用附录C的三种触发方法,均不会发生热失控;b)如果发生热失控,但是热事故信号发出后5min内没有发生外部起火或爆炸,且没有烟气进入乘客舱,试验通过。
上述结论应在不拆卸测试样品的前提下通过肉眼来进行判断。
4.4.3可充电储能系统安装舱体应与客舱隔离(引风装置除外),保证乘客不能触及到可充电储能系统。
若从客舱引风为可充电储能系统调节温度,则引风口应配置烟雾控制装置,保证有害气体不能从进风口进入客舱。
4.4.4可充电储能系统应安装维修开关和熔断器。
4.4.5蓄电池包应设有泄压和透气装置,泄压压力不大于50kPa。
4.5控制系统4.5.1整车控制系统应保证当制动信号和加速信号同时发生时,应只响应制动信号。
4.5.2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需要整车主动断B级高压电的车辆异常情况时,在车速大于5km/h时应保持转向系统维持助力状态或至少保持转向助力状态30s后再断B级电。
4.6车载终端和远程监控4.6.1车辆应安装车载终端,并实现和监控平台数据通讯。
4.7充电安全4.7.1整车具备多个充电接口时,充电时不工作的充电接口应不带电。
4.7.2车辆的充电插座应设置温度监控装置,该装置应能根据温度变化传送相应信号给车辆,用于实现车辆接口的温度监测和过温保护功能。
4.8车辆碰撞防护要求4.8.1若有可充电储能系统未安装在车辆顶部,则应按照附录C 进行碰撞试验。
4.8.2车辆在碰撞试验后应符合GB/T31498中4.2~4.4的要求。
4.8.3当需要考核碰撞防护性能的车型,与已经通过碰撞试验的车型相比,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时,可免于碰撞防护试验。
——可充电储能系统能量相同或减小;——箱体结构相同或加强;——箱体安装结构相同或加强;——电池包安装区域的车体结构不变或加强(结构开口尺寸相同或变小)。
4.8.4若电动客车需按GB17578进行上部结构强度验证试验,应在其可充电储能系统荷电量(SOC)30%~50%且处于上电状态下进行试验,试验后应符合GB/T31498中4.2~4.4的要求。
4.9整车4.9.1每层及每个分隔舱的出口最少数量应符合表1的规定。
但卫生间或烹调间不视为分隔舱。
不论撤离舱口数量有多少,只能计为一个应急出口。
4.9.2撤离舱口距可能给使用撤离舱口的乘客带来危险的设备(如B级电压系统等)应大于等于100mm,否则应加以隔离。
4.9.3操作乘客门应急控制器8s内应使乘客门自动打开或用手轻易打开到相应的乘客门引道量规能通过的宽度。
4.9.4电动客车应采用动力转向系统。
4.9.5前风窗应安装除霜、除雾装置。
附录A蓄电池单元热失控试验(规范性附录)A.1目的对电动客车车载可充电系统的核心化学危险源进行安全性评价与管控。
A.2测试对象电池管理系统管理的最小蓄电池单元。
A.3试验方法A.3.1除另有规定,试验应在温度为25±5℃,相对湿度为15%~90%,大气压力为86kPa~106kPa的环境中进行。
本标准所提到的室温,是指25±2℃。
A.3.2使用平面状或者棒状加热装置,并且其表面应覆盖陶瓷,金属或绝缘层,加热装置的功率要求见表A.1。
完成测试对象与加热装置的装配,加热装置与蓄电池应直接接触,加热装置的尺寸规格应不大于测试对象的被加热面;安装温度监测器,监测点温度传感器布置在远离热传导的一侧,即安装在加热装置的对侧(如图A.1)。
温度数据的采样间隔应小于1s,准确度要求为±2℃,温度传感器尖端的直径应小于1mm。
A.3.3将测试对象充电到SOC=100%后,再对测试对象用1C电流继续充电12min。
A.3.4立刻启动加热装置,并以其最大功率对测试对象进行持续加热,当发生热失控或者A.3.2定义的监测点温度达到300℃时,停止触发,关闭加热装置。
A.3.5以下是判定是否发生热失控的条件:a)测试对象产生电压降;b)监测点温度达到电池厂商规定的最高工作温度;c)监测点的温升速率dT/dt≥1℃/s当a)&c)或者b)&c)发生时,判定发生热失控。
A.3.6加热过程中及加热结束1h内,如果发生起火、爆炸现象,则试验终止。
附录B可充电储能系统热失控扩展试验(规范性附录)B.1目的在车辆的蓄电池系统发生热失控时,确保车内乘客的人身安全。
B.2测试对象测试对象为整车或完整的车载可充电储能系统或包括蓄电池及电气连接的车载可充电储能系统子系统。
制造商如果选择储能系统子系统作为测试对象,则需证明子系统的试验结果能够合理地反映完整的车载可充电储能系统在同等条件下的安全性能。
如果储能系统的电子管理单元(BMS或其它装置)没有集成在封装蓄电池的壳体内,则必须保证电子管理单元能够正常运行并发送报警信号。
B.3试验条件试验应在以下条件进行:a)除另有规定外,试验应在温度为25±5℃,相对湿度为15%~90%,大气压力为86kPa~106kPa的环境中进行。
本标准所提到的室温,是指25±2℃;b)试验开始前,测试对象的SOC应调至大于电池厂商规定的正常SOC工作范围的[90%或者95%];c)试验开始前,所有的试验装置应都必须正常运行。
若选择过充作为热失控触发方法,需关闭过充保护功能;d)试验应尽可能少地对测试样品进行改动,制造商需提交所做改动的清单;e)试验应在室内环境或者无风条件下进行。
B.4试验方法B.4.1考虑到试验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以下三种不同的方法可作为可充电储能系统热失控扩展试验的候选方法,厂商可从中选择一种方法。
加热是其中一种触发方法,另外两个可选方法分别是针刺和过充,两者均只须对蓄电池系统做很小的改动。
针刺触发要求提前在蓄电池系统的外壳上钻孔,过充触发要求在触发对象上连接额外的导线以实现过充。
B.4.2热失控触发对象:选择可通过B.4.1中其中一种方法实现热失控触发的单体蓄电池作为热失控触发对象,热失控触发对象热失控产生的热量应非常容易传递至相邻单体蓄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