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台览古和越中览古对比阅读

合集下载

2021高考语文冲刺复习系列教案:古典诗歌鉴赏第9课时

2021高考语文冲刺复习系列教案:古典诗歌鉴赏第9课时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2011高考语文冲刺复习系列教案古典诗歌鉴赏第9考点对应直练训练三鉴赏技法1.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2.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A(不超过40字)B(不超过40字)(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不超过50字)3.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l)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

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4. 阅读下面两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赵自乾)

《越中览古》(赵自乾)
写作背景
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 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历 史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 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 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 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 事。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讨论: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是 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诗人怎 样的感慨?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前三句所写景物为作者的想像之景, 《越中览古》 极力渲染出当时的热闹繁华,第四 越王勾践破吴归, 句为眼前景,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 义士还家尽锦衣。 冷落,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勾践的嘲讽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 暂时的胜利和光荣,结果只能使胜 利化为乌有。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 之处。(4分)
【答案要点】《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 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遗址的荒凉,将昔时 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苏台 览古》则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暗示 昔日的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比照变 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览古所见所感,寄托了盛衰无 常的感慨;情感的基调中含咏叹兼嘲讽。 B.这首诗讽刺了越王勾践打了胜仗之后的骄 奢傲慢与恣情欢乐。 C.诗中所用的对比方式不同寻常,前三句着 意渲染昔日的繁华与欢乐,用意在于突出今日 的破败与凄凉。 D.本诗借览古描写的是客观景物,但却蕴含 着深沉的历史思考。 B项并不是讽刺越王勾践打了胜仗之后的骄奢 傲慢与恣情欢乐。

越中览古 古诗文阅读答案

越中览古 古诗文阅读答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专注下一代成长越中览古古诗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李白的这两首怀古之作,从体裁上看,都是_________诗,都抒发了_________的感慨。

 (2)这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题材相近,但在今昔的对比上写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七绝;人事多变、盛衰无常。

 (2)《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遗址的荒凉,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苏台览古》则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暗示昔日的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比照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意对即可)
 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1930.7)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导读: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1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

——长于议论精辟。

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长于情景交融。

3、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4、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2鉴赏咏史诗三步曲1、鉴赏步骤: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即怀什么古→作者怀古的态度情感→怎么怀古【鉴赏思路】(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体悟意图、领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手法)【答题方法】寻找连接点; 归类,探求主旨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

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

这是最基本的。

2、赏析范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解题步骤】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4分)
【参考答案】:要点:《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分)
【参考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对比赏析】:
《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

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

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苏台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此诗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

全诗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旨意遥深,感人肺腑。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李白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李白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设计

李白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设计一、设计依据2019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教学建议:选修Ⅰ应注重学习“面”的广度,选修Ⅱ应注重学习“点”的深度。

本任务群在选修Ⅰ“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基础上,选择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进行深入研讨。

旨在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

(一)教材分析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有三个单元,教材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从把握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人生经历、把握作品主旨入手;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从把握诗歌的意境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诗歌声韵的角度,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代诗歌美妙的音韵,感受作者浓烈的情怀。

三个单元,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在阅读鉴赏中,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感受能力,发展学生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个诗歌单元都选入了李白的作品,第一单元《越中览古》《苏台览古》《行路难·其一》,第二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三单元《将进酒》。

这几首诗,恰好是李白青年漫游,奉诏入京后赐金放还,返回东鲁,再次漫游时期的作品。

这段时间是李白创作高峰期,也是最能代表李白诗歌风格的典范之作。

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所称道。

李白诗歌专题,利用现有文本为切入点,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古代诗歌作品的方法,感受李白诗歌的音韵美及情境美,并对诗人李白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获得情感的陶冶,获得思想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于李白及李白的诗歌并不陌生,对鉴赏古诗已初窥门径,但是由于诗词存在含蓄性和跳跃性,学生对欣赏诗词兴趣不高,即使对于熟悉的诗人的作品也有多有胆怯之处,所以利用专题学习先打消学生这种畏惧心理,鼓励他们能够独立鉴赏诗歌作品。

二、教学安排(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怀古诗类诗歌 专题训练

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怀古诗类诗歌 专题训练

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怀古诗类诗歌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满江红金陵怀古萨都剌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③坏寒螀④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⑤青,秦淮碧!〖注释〗①萨都剌,元代诗人,公元1332年任职江南,移居金陵。

②畴昔:从前。

③胭脂井:在今南京城内。

隋兵攻打金陵,陈后主与妃子避入此井,终被擒。

④寒螀jiāng:寒蝉。

⑤蒋山:钟山。

1.这首词将山川风物依旧和六朝繁华不再进行对比,抒发了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怀古感慨,下片中“ ▲ ”三字用直白的语言表现了这种情绪。

(1分)2.全诗将情感巧妙地熔铸在景物中,试举一例说明。

(2分)【答案】1.(1分)愁如织2.(2分)示例:①“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一个“急”字既烘托出夜深的静谧氛围,又形象地刻画出潮水寂寞而又不甘寂寞的情状,表现出作者孤独惆怅的心绪也如这潮水一般澎湃。

②“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词人以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秋露等意象渲染气氛,寄托情思,构成一幅意境深远而悲凉的残秋图,写出了昔荣今衰的悲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满江红金陵怀古萨都剌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③坏寒螀④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⑤青,秦淮碧!1.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中“急”字好在哪里?请简析之。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简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答案】1.一个“急”字既烘托出夜深的静谧氛围,又形象地刻画出潮水寂寞而又不甘寂寞的情状,表现出作者孤独惆怅的心绪也如这潮水一般澎湃。

2.①对比手法:拿山川风物依旧和六朝繁华不再的对比,表达惆怅孤寂之情;②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和典故入诗,点化自然,不露痕迹;③直抒胸臆:“思往事,愁如织。

苏台览古和越中览古对比阅读

苏台览古和越中览古对比阅读



山上荒台与残破的宫墙对着新绿的杨柳,
山下采菱人的歌声中一派春光锦绣。
当日这里的欢歌盛舞到
表现手法
同:两首诗都是怀古之作,主题相同,题 材相似;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异:《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 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 对比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 《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 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


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昔盛今衰之感。
异:《越中览古》通过对比,对勾践胜利
后忘乎所以进行嘲讽。
《苏台览古》通过西江月的永恒来反衬吴 宫人的薄命,包含着巨大的历史伤痛。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凯旋,六千义士都衣 锦封官。 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只有鹧鸪 飞落在断壁残垣。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⑴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其子夫 差增修,立春宵宫,与西施及宫女们为长夜之饮。越国 攻吴国,吴太子友战败,遂焚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 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览:观览。 ⑵旧苑荒台:旧时吴王的园林和荒圮的台榭,指姑 苏台。 ⑶菱歌清唱:菱歌,东南水乡老百姓采菱时唱的民 歌。清唱,指歌声清晰响亮。不胜春:不尽的春意。 ⑷西江月:西边江上的月亮。西江,或指长江,长 江在苏州西。 ⑸吴王宫里人:指吴王夫差宫廷里的嫔妃。
《苏台览古》与《越中览古》 对比阅读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⑴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故址 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⑵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 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 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⑶锦衣:华丽的衣服。 ⑷春殿:宫殿。 ⑸鹧鸪:鸟名。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 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 哥”。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对比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对比

01
本研究仅从主题、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分析,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两位诗人在其他方面的差异和共性。
研究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02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采用了文本分析的方法,未来可以结合其他研究方法,如量化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更全面地探讨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03
本研究仅选取了《越中览古》和《苏台览古》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未来可以选取更多同类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唐代文人墨客对历史兴衰变迁的情感表达。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1
研究的意义和贡献
2
3
本研究不仅揭示了两位唐代著名诗人的创作风格和特点,还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兴衰变迁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本研究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推动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本研究还为读者欣赏两位诗人的作品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和参考,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唐代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苏台览古的背景
01
写作时间
苏台览古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当时李白南游姑苏台,凭吊吴王夫差和西施等人。
02
写作地点
李白在姑苏(今江苏苏州)写下这首诗,借此抒发怀古之情。
两首诗的创作背景比较
两首诗都是李白在开元年间南游时所写,都表达了怀古之情。
相同点
李白的越中览古凭吊的是越地(今浙江)的历史名人,而苏台览古则凭吊的是吴地(今江苏)的历史名人;此外,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越中览古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自己的孤独,而苏台览古则更多地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兴衰的关注。
2023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对比》

怀古诗

怀古诗

怀古诗大全1、《苏台览古》唐·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2、《越中览古》唐·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3、《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6、《台城》唐·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7、《江南》唐·杜牧车书混一业无穷,井邑山川今古同。

戊辰年向金陵过,惆怅闲吟忆庾公。

8、《君山》唐·刘禹锡属车八十一,此地阻长风。

千载威灵尽,赭山寒水中。

9、《春草官》唐·刘长卿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

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

10、《易水》唐·马戴荆卿西去不复返,易水东流无尽期。

落日萧条蓟城北,黄沙白草任风吹。

11、《姑苏台》唐·陈羽忆昔吴王争霸日,歌钟满地上高台。

三千宫女看花处,人尽台崩花自开。

12、《景阳台》宋·徐铉后主忘家不悔,江南异代长春。

今日景阳台上,闲人何用伤神。

13、《阊门》唐·韦应物独鸟下高树,遥知吴苑园。

凄凉千古事,日暮倚阊门。

14、《吴宫》唐·陆龟蒙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15、《桃叶渡怀古》清·曹雪芹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16、《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重点中学中考语文段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重点中学中考语文段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重点中学中考语文段考试卷1. 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

苏州素有“鱼米之乡、之邦,丝绸之府、之市”的美誉。

苏州盛产鱼虾、稻米、菱藕、柑橘、枇杷、桂花等,而碧螺春茶、太湖银鱼、莼菜、珍珠和阳澄湖大闸蟹更是闻名(xiá)迩;评弹、昆曲和苏剧被(yù)为苏州文化的“三朵花”;苏绣与湖南的湘绣、四川蜀绣、广东粤绣同被(yù)为我国的“四大名绣”;桃花坞木刻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木刻齐名,世称“南桃北杨”,苏州的绰丝、雕塑、宋锦、玉石和红木雕刻等,也各有千秋,巧夺天工。

它所独有的小桥、流水、人家,在粉墙绿荫中透露出几分清秀的私家园林,在石板小巷里传来的吴侬软语,在街头巷尾、桥堍船边的茶馆、民居,处处使人感受到苏州的风情、苏州人的细腻。

而苏州又是现代的、腾飞的,城市中崛起的高楼大厦,金鸡湖畔构筑的现代都市风情,为这座城市(píng)添了更多的时尚与妩媚,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会,这就是苏州,亦古亦今、亦中亦洋,就像细腻【甲】的双面绣,将历史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完美地【乙】!(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闻名(xiá)______ 迩②(píng)______ 添(2) 根据语境,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写在相应横线上。

A.誉B.喻①评弹、昆曲和苏剧被(yù)______ 为苏州文化的“三朵花”;②苏绣与湖南的湘绣、四川蜀绣、广东粤绣同被(yù)______ 为我国的“四大名绣”;(3) 文中【甲】【乙】两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高雅对应B.优雅对应C.儒雅对接D.典雅对接(4) 根据语意,在横线上填写仿写内容。

鱼米之乡、______ 之邦,丝绸之府、______ 之市2.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 。

(______ 《渔家傲》)②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③______ ,归去。

《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教学-最新资料

《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教学-最新资料

《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教学【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这两首诗的主旨;2.比较这两首诗在主旨、写法上的异同;3.指导学生了解三种欣赏古诗的方法,力求在欣赏实践中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重点】对两首诗主旨的理解。

【难点】诗歌主旨、写法的异同点把握。

【设想】①由于学生对勾践、夫差、唐玄宗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性格;吴、越两国灭亡史;开元末年唐王朝历史现状,以及李白创作这两首诗的背景、动机等知识知之甚少,势必在解读诗歌过程中障碍多多,因此,授课前印发相关材料给学生,还原历史,将学生带到一定的历史情境中,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降低欣赏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②课前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概念和内涵(见课本P2-3),在课堂上学习运用。

③有针对性地设计预习题,布置学生预习,课前用一节课大体读懂诗歌大意;课堂中,从作品的整体出发,进一步探究两首诗的主旨和写法上的异同,切合学生思维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习惯,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时效性。

【课型及课时安排】讲解、探究、比较混合型课;一课时。

【主要内容及步骤】一、导入:以明代杨慎的《临江仙》词导入并简介背景(见李白生平,唐玄宗及开元末年唐王朝现实等文字材料)。

二、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解读《越中览古》,探究诗歌主旨。

1.李白凭吊“越宫遗址”时看到什么景象?景象特征怎样?明确:“惟有鹧鸪飞”;荒凉、衰败。

2.面对今日衰景,李白必然会想到昔日越国的强盛。

他选取了怎样的一个历史瞬间,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来反映越国强盛时君臣上下精神状态,整个王城王宫气象、面貌?明确:历史事件:吴败越胜,班师回国。

义士还家,君王回宫。

精神面貌:勾践:灭敌雪耻,踌躇满志,耀武扬威;义士:胜利归来,受封受赏,衣锦还家,骄傲得意;宫女:心存感激(不用担惊受怕),心存崇拜(勾践是英雄),争相待侍;越人:扬眉吐气,精神振奋,空前的团结,向上,其乐融融。

李白《越中览古》解析及欣赏

李白《越中览古》解析及欣赏

李白《越中览古》解析及欣赏李白《越中览古》解析及欣赏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当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高考语文《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

高考语文《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

高考语文《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一、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

——长于议论精辟。

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长于情景交融。

3、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4、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二、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三、咏史怀古诗的风格和诗人心理【心理一】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对比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对比
《苏台览古》则更多地表达了作者对苏州衰败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思考,同时也夹 杂着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04
结论
研究总结
01
本文通过对比李白《越中览古》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诗词,探讨了 两者在创作风格、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异同点。
02
研究发现,两首诗词都表现出豪放派风格和怀古主题,但在表现手法和思想感 情上存在差异。李白的诗更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而苏轼的词则更关注历史兴衰 。
研究目的:通过对两位文豪的对比研究,深入了解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探究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并分析这些因 素对后世的影响。同时,通过这一研究,也有助于推动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进一步理解和研究。
研究范围和方法
研究范围
本课题将重点研究李白《越中览古》和苏 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诗,并适当 引入其他相关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VS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收集、文本分析和 图像资料收集等方法,对两首诗进行深入 研究和对比分析。同时,将结合历史背景 、文化传统、个人背景等方面的因素,全 面探究两位文豪在诗歌创作上的异同点。
02
李白的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的背景
李白的越中览古背景
时间:唐代 地点:越中(今浙江绍兴)
创作背景:李白在游览越中时,感叹其历史变迁,写下了这首《越中览古》
03
另外,两首诗词都运用了意象、象征等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意境,但李白的诗更 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而苏轼的词则更注重历史典故的 了初步对比分析,未能从文化、历史 等角度深入探讨两首诗词的异同点。
未来可以进一步从文化传承、历史背 景等方面研究两首诗词的内在联系和 差异,拓展研究范围,丰富研究内容 。
同时,可以尝试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 法,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全面审视 两首诗词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为 文学研究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

李白《越中览古》赏析:怀古抒情与盛衰无常的深度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赏析:怀古抒情与盛衰无常的深度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赏析:怀古抒情与盛衰无常的深度赏析李白《越中览古》是一首经典的怀古诗,通过对古代历史事件的描绘,展现了盛衰无常的深刻主题。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归来,战士们都是衣锦还乡。

曾经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可惜如今只有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飞来飞去。

2、注释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

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还家:一作“还乡”。

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春殿:宫殿。

鹧鸪:鸟名。

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

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三、创作背景此诗当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时所作。

作为一首怀古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是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是一首怀古之作。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

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

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

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

举城到处可见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锦衣的战士,二十年的耻辱,一朝终于洗净,胜利的欢欣与胜利的沉醉同时流露出来。

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鉴赏

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鉴赏

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 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 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 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 同,题材近似,都用了对比手法。 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 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 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 之,转出主旨。苏台一首则着重 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 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 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 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 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 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怀古诗: 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词是抒发跟特定 的古迹相关的古人古事的忧思。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 临主体结合在一起。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要写 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
咏史诗: 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 个历史人物,直接写作者的思考、态度,不一定要写景, 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一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 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 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 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 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 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 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 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 怀才不遇的感伤。(怀古伤己)如李商隐《贾生》写汉文帝宣 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 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昔盛今衰之感。
异:《越中览古》通过对比,对勾践胜利
后忘乎所以进行嘲讽。
《苏台览古》通过西江月的永恒来反衬吴 宫人的薄命,包含着巨大的历史伤痛。
《苏台览古》与《越中览古》 对比阅读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⑴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故址 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⑵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 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 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⑶锦衣:华丽的衣服。 ⑷春殿:宫殿。 ⑸鹧鸪:鸟名。形似母鸡,头如鹑,胸有白圆点如 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叫声凄厉,音如“行不得也哥 哥”。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凯旋,六千义士都衣 锦封官。 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只有鹧鸪 飞落在断壁残垣。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⑴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其子夫 差增修,立春宵宫,与西施及宫女们为长夜之饮。越国 攻吴国,吴太子友战败,遂焚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 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览:观览。 ⑵旧苑荒台:旧时吴王的园林和荒圮的台榭,指姑 苏台。 ⑶菱歌清唱:菱歌,东南水乡老百姓采菱时唱的民 歌。清唱,指歌声清晰响亮。不胜春:不尽的春意。 ⑷西江月:西边江上的月亮。西江,或指长江,长 江在苏州西。 ⑸吴王宫里人:指吴王墙对着新绿的杨柳,
山下采菱人的歌声中一派春光锦绣。
当日这里的欢歌盛舞到何处去寻?只有那
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西江月依然如旧。
表现手法
同:两首诗都是怀古之作,主题相同,题 材相似;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异:《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 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 对比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 《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 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