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

古代诗歌选修《越中览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3.通过与《苏台览古》比较阅读,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意象。

2.难点:学习对比手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当李白南游吴越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

二、作者信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途。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其七绝作品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教师范读,学生背诵。

四、诗歌讲解

1.提问: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诵读时,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2.提问: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明确: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3.提问: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师问: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生答:对比写作手法。

4.与《苏台览古》比较,两诗在主旨、写法上的异同是什么?

《越中览古》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

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另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

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

词,精炼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

(对前三句昔日的繁盛前三句今日之荒凉,今古常新的自然之景

比)末句今日的凄凉末句昔日之繁华

主旨: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人事变化,盛衰无常。

越中览古教案

古代诗歌选修《越中览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3.通过与《苏台览古》比较阅读,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意象。 2.难点:学习对比手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当李白南游吴越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 二、作者信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途。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其七绝作品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教师范读,学生背诵。 四、诗歌讲解 1.提问: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桂枝香金陵怀古(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桂枝香金陵怀古(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 设计 1.导入 同学们,我国悠长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辉煌,同 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伤痛。 金陵古城,咱们现在叫南京,这个号称“六朝古 都”“十朝都会”的历史文化名城,它见证着岁月的沧桑更替。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 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先后定都于此。1700多年啊,使得南京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中国文化史上拥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而我们的前辈们他们面对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时,都 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思索和咏叹。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咏 怀这古迹的不朽篇章。特别是在晚唐,六朝繁华褪尽,王气 无存,冷寂而萧条,留给唐代诗人们是太多的思考与感叹, 你看那刘禹锡写道: “山为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切都是眼前之景,一切又都带着历史 的回音,昔日的繁华,今天的冷清。历史的变迁、王朝的兴废,无限的感慨都包含在其中了。 今天我们来看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如左思的《咏史》、李白的《越中览古》、杜甫的《咏

怀古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等等。而 其中又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有名。我为大家朗 诵一遍。(放音乐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幻灯片)师问:“这首词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答:“雄壮、豪放、有气势!” 师说:“的确,这是苏轼官贬黄州时,面对滔滔江水, 联系自己的仕途遭遇,所产生的人生体验。也是苏轼豪放词 的代表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气势雄壮的怀古之作,它是与苏轼同时代的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的作品,在这 首词中作者要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体验呢?现在,就让我们 一同走进王安石的内心世界。(板书标题) 2.互动交流(上片) 师说:“请大家翻到文学作品选读的68页。” 师说:“我们先一起把整首词读一遍,注意语速不要太快!” 师讲:“通过预习提示的介绍,我们知道这首词是王安 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之后,退居金陵时 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 华的背后确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词的上片。 师问:“词的上片主要写什么?” 生答:“写景。”

李白越中览古 Microsoft Word 文档

越中览古 李白 知人论世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文本解读 【原文】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讲解】越王勾践:勾践(约公元前520-前465),勾践实则应写作“句践”。古时并无“勾”字,用“句”字通之。勾践是大禹后裔。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因“卧薪尝胆”而名垂千古。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吴王阖闾曾于公元前496年被越军所败。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为了保存力量,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他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改革内政,休养生息。后来勾践利用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一举攻入吴国并杀死了吴太子。夫差返国后只得言和。勾践不断举兵伐吴。勾践二十四年,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锦衣:精美华丽的衣服。 【赏析】 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诵读时,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两个镜头。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明确】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明确】对比写作手法。 能够逐句串讲一下吗? 【明确】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优秀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材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李白的诗歌《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去寻找答案。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怎么理解题目?你们想到了哪个成语?居安思危 2、了解作者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过孟子,现在,请一位同学用概括的语言介绍一下孟子。 孟子,名轲,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称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书是《孟子》,孟子主张“仁政”、“王道”,我们刚刚学过他的《富贵不能淫》。 3、像《孟子》这样时代久远意蕴深厚的儒学经典,咱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更加高效地学习呢?请听一听另外一位文化名人给咱们的建议。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宋·朱熹 朱熹给我们提供了哪两种学习文言经典的方法? 第一,首先是要熟读,基本上能把文章说出来,然后思考里面的一些字词句,琢磨出它的意思。 两个关键词先是读,后是思,读要熟读,思要精思。好!我们先进入熟读篇章 二、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难点: 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1.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2.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四、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一个人能画画又会做诗歌,是挺了不起的一个人,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 (老师可以介绍一个小典故: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3、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有关知识及其鉴赏要点。 4、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探索作品丰富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作品的内涵和意蕴。 2、通过涵咏、品味作品语言,体会景物描写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丰富意蕴。 3、通过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表达的一般方法。 4、归纳总结,积累诗歌鉴赏经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诗人所处的背景,理解诗人对时代的反思和生不逢时的感慨。 2、通过对咏史怀古诗的学习,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说。 3、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有关知识及其鉴赏要点。 2、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3、归纳总结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体会景物描写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丰富意蕴。 ●学法指导 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诗歌;学会归纳总结,积累诗歌鉴赏经验;借景抒情的诗歌要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借事抒情诗歌根据事的内容理解主旨。 ●教学方法 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拓展探究法 ●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于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诗歌之部》,选修课教法不同于必修课,我们以专题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诗歌阅读经验,但零散不系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他们进行系统归纳总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项羽)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 李白 教学要点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意象,学习对比手法。 教学方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当李白南游吴越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 二、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所写,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三、诵读提示 1、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 2、二、三两句属于“承”须连读,中间停顿应短一些。 3、最后一句写诗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转”。“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4、这首诗没有“合”,也可以说是把“合”留给了读者,。因此,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鉴赏要点(今昔对比的描写) 1、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2、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3、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对比写作手法。 1)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荣(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 2)第一句写勾践破吴,众所周知,勾践之所以能破吴复国,是因为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而吴王胜利后却骄奢淫逸,自尊自大,胜负的教训可谓深刻。 第二句写越胜吴后战士衣锦还乡的得意,这回轮到新的胜利者骄傲了。要问越军为什么这么快就忘了教训,且看第三句,原来宫中夜夜笙歌,勾践本人也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第四句点题,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历史上不可一世的胜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沉忧思。 六、比较《越中览古》与李白的另一首怀古诗《苏台怀古》,按要求做题(P19)。 注:苏台即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 1、这两首诗是李白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什么题材的诗? 2、试说说《越中览古》一诗中“尽锦衣”“满春殿”两短语的表达作用。 3、试分析这两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越中览古》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越中览古》 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诗的一般特点; 2、学习诗歌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的方法; 3、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情分析: 学生为艺术生,文学修为有待提高。高二学生对于诗词的学习一直视为畏途。所以,选取课题时从简单的怀古诗入手。 重点难点: 1、重点:怀古诗最重要的就是对比手法,学生通过对比手法的学习从而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2、难点:通过意象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越中览古 放《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朗读《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并介绍这首词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以此引出怀古诗这一概念。 活动2【讲授】越中览古 一、怀古诗的特点: 元代方虚谷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愚而已。 一般选取的意象:历史人物、城池宫殿、寺庙陵墓等;

一般表达的情感:1、寄托个人境遇;2、借古讽今、忧国伤时;3、感慨人事无常。 二、课文共读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一)教师范读课文 (二)学生活动:学生朗读课文,说出诗歌大意。 (三)教师介绍有关诗歌的古人古事:吴越争霸、卧薪尝胆、勾践灭吴以及与勾践有关的一幅对联。 (四)鹧鸪意象介绍 (五)学生赏析诗歌 完成以下问题:作者选取了哪些镜头?渲染出了什么气氛?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六)朗读吟咏,读出情感。 教师可示范。 三、李白怀古诗拓展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学生赏析:诗歌大意、诗歌意象、渲染的气氛以及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课堂练习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第四单元14、唐诗五首《石头城》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第四单元14、唐诗五首《石头城》优质课公 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人刘禹锡。 (2)抓住诗歌当中的意象,分析意境,从而领悟诗中的情感。 (3)初步探讨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再加练习巩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咏史怀古诗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诗词已有一定的积累 3重点难点 抓住诗歌当中的意象,分析意境,从而领悟诗中的情感,并总结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以音乐渲染气氛 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唱出了多少历史的沉重与沧桑。在古代诗词中,咏史怀古诗是内容与思想都比较沉重的一类作品。在唐朝,咏史怀古诗辉煌的顶峰是中晚唐。随着安史之乱的出现,唐王朝迅速由盛转衰,再加之往昔六朝朝兴夕败,隋朝短暂的辉煌等旧事,给诗人们的咏史怀古留下了更宽阔的天地。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石头城》。 活动2【讲授】了解作者 认知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中唐著名诗人,晚年有“诗豪”之称。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年),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写下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石头城的历史: “金陵”的别称,即现在的南京城,它前枕长江,后傍钟岭,壮丽险峻,位置重要。

《“咏史怀古诗”专题鉴赏阅读》教学设计

《“咏史怀古诗”专题鉴赏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概念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并能应用到此类型诗歌的鉴赏阅读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鉴赏“咏史怀古诗”,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咏史怀古诗”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此类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方法:教授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刚刚结束的必修三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唐诗,可以说唐代的四位诗人带领我们用诗歌领略、见证了大唐的由盛到衰。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回到唐朝,走近诗人们笔下的“咏史怀古诗”。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时,为突出本节课的第一维知识与技能目标,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概念,并对知识进行初步感知。具体过程如下: 1、“咏史怀古诗”的涵义 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类型;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歌。

概念讲授完成后,开始讲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就是第二维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小组讨论,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咏史怀古诗”这种类型的鉴赏方法。并结合实例,对此进行详细讲解,具体过程如下: 2、“咏史怀古诗”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 ①内容:以吟咏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主。 ②情感:对于不同诗歌创作内容,作者的感情也是不一样的,或褒或贬,或讽刺批判,或同情歌颂。具体来说,可以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仰慕,或惋惜同情;对“历史事件”的赞扬、或批判;对“历史遗迹”的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历史兴替的感慨。 ③表达技巧:常使用对比、用典,写景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手法。 3、课内阅读赏析 示例1: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内容:王昭君出塞和亲。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昭君的同情与赞扬,对汉元帝的批判,并借此自伤身世。表达技巧:使用了对比、用典的表现手法。 示例2: 马嵬(其二)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内容: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流亡蜀中,杨贵妃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的讽刺,对他不理朝政的批判。 表达技巧:使用了对比、用典、反衬、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人教版-语文-高二-《越中览古》精品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 南海一中林艳芳 一、导入 背诵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及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二、解题: 这首绝句是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三、关于怀古咏史诗 (一)什么是怀古咏史诗 余秋雨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二)怀古咏史诗的思想内容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现实的不尽人意常常使诗人亲临旧地或回想史实时触景生情,感念物换星移、物是人非,慨叹昔盛今衰,独抒思古之幽情。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如 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2 .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这类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借古事、故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关照自我,畅诉衷肠。在鉴赏这类诗词时就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 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 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李白的《越中览古》: 四、研究鉴赏 1.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答: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 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越中览古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由高一《勾践灭吴》导入。 二、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所写,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关于怀古咏史诗 (一)什么是怀古咏史诗 余秋雨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二)怀古咏史诗的思想内容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现实的不尽人意常常使诗人亲临旧地或回想史实时触景生情,感念物换星移、物是人非,慨叹昔盛今衰,独抒思古之幽情。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 三、诵读提示 1、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 2、二、三两句属于“承”须连读,中间停顿应短一些。 3、最后一句写诗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转”。“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4、这首诗没有“合”,也可以说是把“合”留给了读者,。因此,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鉴赏要点 今昔对比的描写

粤教高中必修3《石头城》黄光辉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教学设计

《石头城》学科:语文编号:编写人:黄光辉审核人:使用时间: | 1 语文“阳光课堂”导学案《石头城》 | 本节课题《石头城》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刘禹锡及其生平,分析诗歌的景与情,了解怀古咏史诗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分析这首诗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这首诗所抒发情感。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景与情。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情感,了解怀古咏史诗的有关知识。预习案——课前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汉族。字梦得,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唐代文学家。《旧唐书·刘禹锡传》误作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2、写作背景:《石头城》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由和洲刺史罢归洛阳,路过金陵,漫游了这座六朝古都。诗人登临时,只见空城犹在、物是人非,六朝豪奢繁荣荡然无存。时值李唐国运衰微,力图中兴,目睹金陵残破衰败的景象,联想到唐敬

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下了《金陵五题》,《石头城》是其中的一首。 3、关于石头城:石头城: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因为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三国时孙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经过六朝繁荣,唐初高祖武德元(626年),唐定都长安,石头城废弃。 4、解读诗句,再现画面:探究案——课中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 1、这是一座空城吗?城里有什么? ? 2、为什么空了? ? 3、城空了,面对空城,刘禹锡的思想感慨不能空,他想到了什么?探究点二: 4、试探究本诗的表现手法和寄寓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石头城》学科:语文编号:编写人:黄光辉审核人:使用时间: | 2 探究点三:试比较《石头城》与《越中览古》的异同 ? 越中览古 ? 李白 ?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精讲精导知识小结借古讽今感怀身世——怀古咏史诗鉴赏 1、特点 2、情感3、表现手法训练案——课后巩固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把握意象,赏析重点字词;学习对比、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手法。 教学难点怀古诗的一般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步骤 一、窥一斑 1.导入 他曾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曾宣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曾自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是谁?他就是伟大的诗人李白。 2.解题

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览:游览。 古:古迹。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从公元前510年吴正式兴兵伐越起,吴越经历了檇李、夫椒之战,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以及进攻姑苏的反复较量,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越灭了吴。此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3.赏析 ⑴诵读:学生集体诵读诗歌;教师范读。 ⑵思考: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我们来看看诗人写了哪部分,同学们思考并讨论: ①诗歌的前三句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来描写?各自表现了什么? ②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有什么关系? ③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④诗歌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⑶解析: ①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来描写?各自表现了什么? 明确:镜头一,战士凯旋,卧薪尝胆二十载,终于得雪前耻,勾践上到将领、下到士兵,

《登金陵凤凰台》教学设计优秀篇

《登金陵凤凰台》教学设计优秀篇 《登金陵凤凰台》教学设计优秀篇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 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10、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1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1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1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1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17、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 18、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 1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有关写作趣事: 介绍李白(略) 写作趣事: 黄鹤楼与凤凰台 黄鹤楼与凤凰台同为中国历史名胜。它们的出名,是与两位诗人分不开的。传说崔颢游览黄鹤楼,留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

题乌江亭(杜牧) 优秀教案

题乌江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题乌江亭》,初步了解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2.学会把握咏史诗的感情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杜牧,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他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位晚唐诗人的《题乌江亭》,这是一首咏史诗。 这一类型的诗,我们在高一的时候已经不止一次接触过,现在大家回忆一下,以前的课本里有出现过哪一些咏史诗词? 《石头城》、《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越中览古》 这些题目都有哪些共同点? 1.出现古迹名、古人名; 2.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览古”等;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 题目中出现以上字词的有可能就是咏史诗。 咏史诗写的是古人古事,而作者不可能单纯写这些人和事,他的主要目的是借这些古人古事来表达自己情和志,所以咏史诗总的感情特点可以用“借古言志”来概括。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牧写《题乌江亭》要言的是什么志。 二、学习《题乌江亭》。 1.学生齐读(1分钟) 2.怎样把握咏史诗的感情特点(3分钟) 要了解诗歌中的古人古事。 要了解诗人的现实处境或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推敲作者对古人古事的态度。 挖掘古人古事与作者之间的连接点,归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3分钟)

——项羽乌江自刎。乌江亭,江东子弟。 华夏如果有一个战神似的人物,项羽无疑应属第一人选。他平生只失败过一次,然而,这一次失败却败得异常彻底,楚霸王几乎靠一己之力,打垮了秦国的军队,号令天下,莫敢不从。而如今,刘邦携天下之众围攻,而自己却四面楚歌。 项羽率28骑垓下突围后,来到乌江边,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至死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遂自刎而死。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 4.问: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2分钟) ——不是英雄所为,应该卷土重来。“包羞忍耻是男儿”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时不利”,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 5.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千古流传?(3分钟)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的看法,对项羽的刚愎自用进行了批评。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惋惜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借古抒怀。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6.朗读,读出诗人的情感——批判、惋惜。 7.拓展:(5分钟) 对于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论。比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中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肯:怎肯) A.李清照、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1分钟) ——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她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语言文字应用》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语言文字应用》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 计) 第一节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 教学设想 语言文字应用的第一节,除了要落实本节内容外,还要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本书其他章节内容,形成进一步走进汉语、探究汉语、更好地应用汉语的学习欲望。为此,本课试着穿插多种故事,安排有趣的练习,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汉语语音上的两个特点:声调区别的意义,音节性强。 2、了解现代汉语词汇上的特点:双音节词占优势,合成词为主,有独特的量词和语气词。 3、了解现代汉语语法上的特点:词没有形态变化,虚词重要而丰富,语序的作用非常重要。 教学难重点 1了解现代汉语语法上的特点:词没有形态变化,虚词重要而丰富,语序的作用非常重要。 教学时间

2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幻灯,问下图怎么读才能成一首七绝? 据说,有一次苏轼专程上门拜访秦观。家人告诉苏轼,他出外游玩,很可能上佛印和尚寺里去了。于是苏轼写信去询问他的情况。秦少游见苏轼来信后,便写了一封只有14字的怪信遣人带回给苏轼。苏轼看后,连声叫好。原来,秦观写的是一首回文诗,诗中描述了他在外出游玩的生活和情趣。其内容为:“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14个字组成了一首七言绝句,每个字出现两次,文字处理技巧高超。 回文诗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世界上为中国仅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回文诗是既可顺读又可倒读的诗体,无论怎样读意思大同小异,颇具欣赏价值。它将汉字遣词造句的独特奇妙之处发挥的淋漓尽致!古代文人中精于此道者不人。 2材料一:汉语热 WTO和北京申奥成功后,汉语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 在日本,开设汉语课的高中数量从1986年的40多所增加到今天的近500所。 在韩国,已有近200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汉语考试已被正式列入韩国外语高考科目。

《石头城》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

《石头城》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题解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石头城》是刘禹锡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唐诗别裁》,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写此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进行内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情国远衰微的感叹。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原是战国朝代梦国建的金陵城,三国时代吴国孙权重建,定为国都,改名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二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2、齐诵全诗。 指名回答:全诗都写了哪些“境”? (1)山围故国 (2)潮打空城 (3)月达女墙 3、分组讨论:“境”所含的“意”是什么? 境1所示:群山依然围着石头城,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有苍茫悲凉之感。 境2所示:潮水依旧,城却不再,一“空”字足见其凄凉;因而,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会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潮水如此,人何以堪?

境3所示:旧时的明月,仍旧钨地从城垛后面升起, “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见证,虽然还来,然而 许多东西已不复返。 这三境,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的衰落不着一字,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中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可见其寄意的深远。 4、比较阅读:这首诗与李白的《越中览古》均为怀古之作,但在表现主旨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两首诗均借景抒情,但刘诗并无“只今惟有”现实之景 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寄情的内容通篇都溶铸在 具体意象之中,诗境更浑厚深远。 5、译诗 群山依旧围绕在故都周围,江湖拍打城根后寂寞退回。 淮水东边那旧时的月亮,夜深时仍然还照过女墙来。 6、鉴赏 这首席诗通篇都是写景,句句都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 生凄凉的深沉感伤,表达了作者希望当时统治者应以前车之 覆为鉴的愿望。 第一句写空城四周被山峦围绕着,它虎踞龙盘的姿态并 未改变;第二句写北面的江湖拍打着空城的城根,而后带寂 寞之情又默默地退回。这两句是写山川依旧,可故都已荒废。第三句写淮水的东边升起的明月悬在空中,照着今日,也曾

越中览古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由高一《勾践灭吴》导入。 二、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所写,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三、诵读提示 1、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 2、二、三两句属于“承”须连读,中间停顿应短一些。 3、最后一句写诗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转”。“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4、这首诗没有“合”,也可以说是把“合”留给了读者,。因此,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鉴赏要点 今昔对比的描写 明确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1、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荣(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

2、第一句写勾践破吴,众所周知,勾践之所以能破吴复国,是因为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而吴王胜利后却骄奢淫逸,自尊自大,胜负的教训可谓深刻。 第二句写越胜吴后战士衣锦还乡的得意,这回轮到新的胜利者骄傲了。要问越军为什么这么快就忘了教训,且看第三句,原来宫中夜夜笙歌,勾践本人也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第四句点题,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历史上不可一世的胜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沉忧思。 刘禹锡《石头城①》原文: 山围故国②周遭③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④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⑤来。 ●注释: ①石头城,古城名。本是楚金陵城,三国时孙权重筑时用此名。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到唐时废弃。今为南京市。②故国,本来是指过去的都城,这首诗里指的就是注释①里的石头城,具体指六朝古都金陵。③周遭,四周,周围。④淮水,指的就是秦淮河。秦淮河就在这里沿着山边流入长江。⑤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或射孔的蔽身小墙,俗称城墙垛。 ●翻译: 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惜,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还是过去那轮月亮。见证历史过后,在夜深人静之际,又心恋恋地爬过凹凸的城墙,小心翼翼来窥探着什么。 ●赏析 1.刘禹锡的诗。 《唐之韵》这样评价:刘禹锡的诗,经过反复锤炼,语言精练自然,意象鲜明,内涵浓厚。乍看,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是,特别经得起咀嚼。尤其他的咏史诗,用经过精细选择和炼就的意象,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抒发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叹,又深沉又悲凉,历来为人所称道。《石头城》就是典型的例子。 2.《石头城》的写作背景。 刘禹锡写作这首诗时,大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面,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呢,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3.从诵读上看。 前两句,“故国”、“空城”之后,宜作一顿,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而“在”、“回”二字,正是诗人感慨之所在,宜重读。后两句,借月抒情,重音须落在“旧时月”和“还过”上,要能够体现出讽喻现实的意思。 4.《石头城》以不变写变。 作者并没有直接给我们提供几幅图景,来凸现金陵城这个六朝古都的历史的兴盛和现实的凄凉;只用“故国”和“空城”两个词,来对今日的凄凉作些暗示。着力写“不变的景”:山、潮、月。它们是历史的旁观者,其中的月,更是“宇宙的冷眼”。作为“由盛到衰”的见证者,不变的它们,见证了世界的残酷的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