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教案

合集下载

《中越览古》教案

《中越览古》教案

《中越览古》教案
中越览古教案
目标
本课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与越南之间的历史渊源,提高他们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
1. 介绍中越两国的历史关系和文化背景。

2. 分析中越览古的意义和目的。

3. 研究中越览古的历史文物和遗址。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图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中国与越南的美丽风景和丰富历史。

2. 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国与越南之间的历史关系和文化背景,包括古代的交流与贸易、儒家文化的影响等。

3. 分析:讨论中越览古的意义和目的,引导学生思考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4. 实践:组织学生参观中越览古的历史文物和遗址,让他们亲
自感受历史的魅力。

5. 总结:回顾学生的观察和体验,引导他们总结中越览古的收
获和感想。

6. 展示: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和研究成果,分享他们对中
越览古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估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学生的作品和研究成果。

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中越览古的具体历史文物
和遗址。

2. 鼓励学生与当地社区联动,参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活动。

3. 组织中越文化交流活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请注意:本教案仅供参考,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
修改。

*。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越中古迹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解读,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 掌握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文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3. 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背诵录音。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如作者陆游的生平介绍、诗文的历史背景等。

3.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简单介绍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诗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文的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达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6.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诗文。

(2)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诗文内容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越中览古》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李白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学生能够解释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提高综合素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

简述《越中览古》的内容和主题。

2.2 诗歌分析分析《越中览古》的韵律、节奏和意象。

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3 历史背景介绍越中地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分析诗歌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李白和《越中览古》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越中览古》,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义和主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3.3 分析与欣赏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诗歌背诵和写作练习。

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教材。

5.2 辅助材料李白的诗集和其他相关文学作品。

历史资料和图片,以丰富教学内容。

5.3 技术设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材料。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意象。

学生通过合作和交流,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6.2 创意表达学生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唐代的诗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越中览古》。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唐代的诗歌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领会。

(3)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美感。

(2)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越中览古》。

2. 写一篇关于《越中览古》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确保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越中览古》。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研究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研究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把握意象,赏析重点字词;研究对比、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手法。

教学难点怀古诗的一般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步骤一、窥一斑1.导入他曾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曾宣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曾自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他是谁?他就是伟大的诗人XXX。

2.解题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

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览:游览。

古:古迹。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从公元前510年吴正式兴兵伐越起,吴越经历了XXX、夫椒之战,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以及进攻姑苏的反复较量,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越灭了XXX。

此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3.赏析⑴朗读:学生个人朗读诗歌;教师范读。

⑵思考:诗歌不是汗青小说,绝句又分歧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汗青事件中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我们来看看诗人写了哪部分,同学们思考并会商:①诗歌的前三句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来描述?各自表现了什么?②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有什么关系?③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感慨?④诗歌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⑶解析:①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来描述?各自表现了什么?明确:镜头一,战士凯旋,卧薪尝胆二十载,终究得雪前耻,XXX上到将领、下到士兵,所有给予奖赏,不穿铠甲穿锦衣(华美的衣裳)。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自满的神气烘托出来。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越中览古》的诗意,掌握生字的写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珍惜现在,努力创造未来。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翻译。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深入领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内容、生字词、相关图片等。

2. 准备《越中览古》的原文和译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越中览古》的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学习诗歌内容(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字的认读和理解。

(2)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解释诗中的意象。

3. 感悟意境(1)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分享自己的感受。

(2)教师引导分析诗歌的意象,讲解诗歌的意境。

4. 欣赏与拓展(1)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5. 小结与作业(2)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七、作业设计:1. 背诵《越中览古》。

2. 写一篇关于《越中览古》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八、评价建议:1.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文学素养。

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

十、课后服务:1. 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助其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学习成绩。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越中览古》。

理解诗歌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越王勾践的敬仰之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古迹的惋惜。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越中览古》的字词理解。

2. 诗歌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的掌握。

3.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准确理解。

2. 对诗歌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

3.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越中览古》,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意思。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所提到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越中览古》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意象,为课后学习做准备。

五、课后作业: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越中览古》。

2. 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深入了解诗歌中所提到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3. 诗歌鉴赏: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环节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此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这首诗歌的情感主旨。
1、寄寓感慨,发昔盛今衰、时空流转、世事无常之感慨——伤世
2、怀古伤己,抒志士壮志难酬之幽思——伤己
3、借古讽今、曲意讽谏,起忧愤讽喻之劝——伤今
第三部分:习题检测
根据诗歌题材去读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已经对咏史怀古类诗歌的特点做了归纳和总结,接下来请大家用总结出来的成果尝试去读下面这首诗。
苏台览古(李白)
二、咏史怀古诗特点归纳
标题特点
主要内容
艺术手法
咏史怀古诗三大主题
1、
2、
3、
写后,集体进一步补充
标题特点
含“览古”、“怀古”、“古迹”、或直接以人物、历史地域等为题。
主要内容
临古地,咏古事,怀古人,抒己情。
(景) (史) (情)
艺术手法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用典/对比、虚实结合、借古讽今等。
咏史怀古诗三大主题
生:借古讽今,讽谏玄宗以史为鉴,慎始慎终,以防越国江山社稷倾覆的悲剧在唐王朝重演。破万世为王的帝王执念正是其积极之处!
小结板书:
标题:越中览古(李白)
手法
景:鹧鸪飞荒凉衰败寓情于景
内容:
古今对比
虚实结合
史:勾践破吴繁盛奢靡用典
主题:寄寓感慨
借古讽今
四、诵读提示
好,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情感之后,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去诵读诗歌。同学们注意:
生:李白于唐玄宗天宝初年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南游吴越,写下《越中览古》,他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

越中览古 教案

越中览古 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教案:越中览古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越中文化,了解越中文化的渊源和特点。

2. 能力目标:通过实地参观越中文化遗址,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倡导尊重历史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了解越中文化的渊源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问题能力。

四、教学方法实地考察、讲解、讨论、小组合作。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越中文化的背景和特点,引起学生对越中文化的兴趣,并预告今天将要参观的越中文化遗址。

Step 2:观察考察(30分钟)带领学生参观越中文化遗址,展示其中的文物和建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例如:这些文物和建筑的历史年代是多少?它们有什么特点?这些文物和建筑能为我们了解古代越中文化的特点提供什么信息?Step 3:讲解与展示(15分钟)根据学生的观察和问题,讲解越中文化遗址的历史背景、文物的特点和建筑的风格等内容。

同时,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Step 4:小组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文物或建筑,自行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介绍。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探索和分享。

Step 5:总结和反思(15分钟)学生小组进行展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感受,同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师总结整理学生的发言内容,强调越中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意义,鼓励学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

六、教学资源实地越中文化遗址、相关图片和资料。

七、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想,记录自己对越中文化遗址的观察和思考,并展示到班级分享。

八、教学反思通过实地参观越中文化遗址,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古代越中文化的特点和渊源,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鼓励学生的思考和发言,并及时总结和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深入性。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越中览古》的历史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中的意象、抒情的线索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越中览古》。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结构。

(3)分析诗中的意象、抒情的线索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事件的背景理解。

(2)杜甫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越中览古》,感知诗歌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抒情的线索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品鉴:(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析杜甫创作风格的特点,讨论其艺术价值。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越中览古》。

2. 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文内容。

3. 分析诗中的意象、抒情的线索和艺术特色,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教学过程中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越中览古》的教学内容,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PPT、诗文注释、相关的历史资料等。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资源6、教学评价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越中览古》的词句含义,准确背诵全诗。

能够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用典等。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情怀。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2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历史沧桑感和人生哲理。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评价。

3、教学方法3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2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词句含义、艺术手法等,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要点。

3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4 点拨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古代越国相关的图片或讲述越国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越中览古》这首诗。

42 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43 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正音,强调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44 词句理解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词句含义。

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和点拨,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45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形成对比,突出了历史的兴衰变化。

探讨诗歌中用典的作用,增强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46 情感体悟组织学生讨论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对历史的感慨,还是对人生的思考,或者是其他的情感。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越中地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区,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许多古代教育机构的遗迹。

以下是一份越中览古教案,帮助学生了解越中地区的古代教育。

一、教育概况越中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世纪,这里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教育体系。

古代越中地区的教育主要以儒学为中心,注重礼仪、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

教育机构多为私立学校和家庭教育,学生主要由士族子弟组成。

二、越中古代教育机构1. 国子监国子监是古代越中的最高学府,也是唯一一所拥有学士资格的学校。

这里培养了大量的政治家、学者和文人,对越中地区的教育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子监建于西晋时期,规模庞大,设有多个科目供学生选择。

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往往都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子弟。

2. 私塾私塾是越中地区古代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由私人或士族设立的小型学校。

私塾注重个性化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的科目。

私塾常年招收学生,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学生可以借助老师的帮助进行学习。

著名的越中私塾有春秋笔记和反正书院等。

3. 家庭教育在古代越中地区,家庭教育也是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

士族家庭会聘请知识渊博的教师为子弟进行家庭教育,注重礼仪、节制和文化的传承。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士族子弟能够在家庭中接受系统的教育,培养出杰出的文化素质。

三、越中古代教育内容越中古代教育注重礼仪和道德教育,主要传授儒家文化和经典。

学生需要掌握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中庸》等,同时要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经典中的道德、伦理原则。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音乐、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培养自己的审美和艺术修养。

四、越中古代教育的意义越中古代教育强调道德、伦理和文化的传承,为后世的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越中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政治家、学者和文人,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古代越中地区的教育也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学习目标】1、诵读、理解诗歌,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2、感悟本诗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3、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重点难点】1、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2、《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的异同点分析比较3、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课前预习】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相关背景: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这首诗就是李白游览越中时,有感于此事而写下的。

一、导入有这么一句话,叫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相信同学们都知道这说的是什么故事。

对,勾践灭吴。

当我们的伟大诗人李白游览越国都城的时候,有感于这件事件,写下了一首诗,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越中览古》。

二、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重难点三、课堂探究1、朗读《越中览古》,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翻译。

2、前两句诗展现了越王勾践及其将士的什么面貌?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将士们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精美华丽的衣服,昂头挺胸,班师回朝,就三个字“尽锦衣”,把越国得胜之后,那种得意、骄傲的神情全部刻画了出来。

3、第三句“宫女如花满春殿”又刻画了宫中的什么场景?越国胜利之后,是继续图谋国家大计吗?可以说是整日的听歌看舞,宫殿里那叫一个夜夜笙歌、歌舞升平啊,开始了荒淫逸乐的生活。

4、整首诗通过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慨?这首诗前三句实际上都是在写越国昔日的繁盛,而最后一句却是在写现在的荒凉,所以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

5、朗诵《苏台览古》,解释诗意。

6、比较《越中览古》和《苏台览古》两首诗歌在手法上、情感上有什么异同?同:(手法上)都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败加以对比,(感情上)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1《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是《越中览古》这一章节中的第一节课,主要学习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越”与“中”这两个词的起源和含义。

2. 学习越南史前文化的演变和越南史前文化三期的内涵。

3. 了解中越文化交流的历史和对中越文化交流的态度。

4. 接触并学会使用相关名词。

二、教学内容1. 知识点(1)“越”与“中”这两个词的起源和含义。

(2)越南史前文化的演变和越南史前文化三期的内涵。

(3)中越文化交流的历史和对中越文化交流的态度。

(4)相关名词。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

以教师授课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点。

(2)问答法。

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创设情境。

使学生有真实的感受和体验。

3. 教学媒体(1)录制的教学视频。

(2)电子课件。

(3)教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2分钟)老师先播放录制好的视频《越中览古》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知道越中览古中的越和中指的是什么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于越和中的认识。

2. 新知阐述(15分钟)根据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应结合教学短片和电子课件,将其具体、生动、形象地向同学们展示出来。

但是这里仅仅给出基本的阐述:越是由越南古老的民族之一——越人称呼自己的国家。

据《尚书》记载,有“中越”之称,最初是代指其他部族与中原的区别。

后来,越南的越与中国的中逐渐形成对比。

其中,越指越南,中指中国。

随着时代的变迁,越中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

越南的史前文化已有数千年,存在着遗址、遗物、文字、器物和图案,对于日后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史前文化被一些学者分为:石器文化、青铜器文化和铁器文化,时代跨越了数千年。

其中青铜时期是越南史前文化的鼎盛期,铜质文化品也普及于此时。

中越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随着交流不断加强,中越两国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化及中华文明对越南文化的影响是全面的。

《 越中览古》公开课教案

《 越中览古》公开课教案

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
战士凯旋,得到赏赐,不穿盔甲穿锦衣。只“尽锦衣”三
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神情烘托出
来。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
越王回宫,花朵儿样的美人,在宫殿簇拥着他,侍候着
他。锦衣战士、如花宫女,渲染出繁盛、美好、热闹、欢
乐的气氛!
镜头三:只今惟有鹧鸪飞
眼前景,“鹧鸪飞”点出凄凉之境。
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而写下的。表达
盛衰无常的感慨。古:这里指越宫遗址。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
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
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
的就是“勾践破吴”这件事。
二、
三、讨论:作者选取了哪些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借古讽今。热闹、繁华的万千门 户已是杂草丛 生,只因为一曲后庭花,揭示出统治者荒淫误国,借此讽 喻现代不要重蹈覆辙。
(07年浙江卷高考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朱雀桥旁、乌衣巷里曾一度是高门望族的聚集之处, 如今时过境迁,昔日繁华已如落花流水不复存在。全诗抒 发的是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诗人选用了意蕴 深刻的意象:野草、斜阳等。其中最具匠心的是“飞燕”的 形象,燕子彼时飞入侯门,如今那侯门深宅已成了百姓 家,飞燕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答案:描写了东晋时的朱雀桥及乌衣巷的繁华,而今 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今昔对比,感慨盛衰无常。诗人通过 对野草夕阳,及燕子易主的描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 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教学后记:
苏台览古 (苏台:姑苏台,是吴王游乐之地。)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杨柳又换新叶,采菱姑娘那清脆的歌声带来了无限的 春意。)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比较: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 有哪些相 同和不同?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用了 昔盛今衰对比手法。 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 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旨。 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 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杨柳)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 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09年福建卷高考模拟题)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今昔对比所蕴含的情感。

2.了解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3.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主旨。

2.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唐代,有一段时间,诗人李白被称为什么?(诗仙)李白你们熟悉吧?(熟悉)那么诗仙这个称号与李白所处的时期和他的诗歌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诗歌《越中览古》,相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朗读,正音。

3.划分诗歌层次,概括内容。

三、研读课文:1.诗的前两句由今引向昔,又由昔回归到今,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那么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呢?明确:对古代越王争霸的悲叹,对越王失败的惋惜。

2.“宫女如花满春殿”除了写人以外还写了什么?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明确:还写了越王班师回朝的盛况。

从美人的角度。

写宫女的美从侧面衬托了越王得意洋洋的骄态,国家的“繁荣”景象,发人深思。

3.“只今惟有鹧鸪飞”,将眼前所见与历史陈迹联系起来,写今日之衰。

而今安在哉一句有什么深意?与前文有什么联系?首尾圆合,回应紧密。

明确:盛衰无常,“人事如花雨满楼”,人们对此无可奈何。

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历史的规律。

这就使得全诗不仅只是对历史的评价问题,而是及对现实和未来的警示问题,是立意高远、气势雄浑的。

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主题。

运用的手法有:对比、衬托、用典、以小见大。

突出主旨的是最后一句“只今惟有鹧鸪飞”。

既包含了对历史的讽喻,也包含了对现实的感伤和警示。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余冠英先生的《越中览古》和李白的《越中览古》。

谈谈你的看法和感受。

(学生自由发挥)教师总结:两位大师的诗歌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余先生的诗写得平实朴素,以叙事为主,抒情为辅;李白的诗歌则写得瑰丽奇特,以抒情为主,叙事为辅。

从思想性上来说,两位大师的诗作都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作用,但余先生的诗更具有历史的价值,而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艺术的魅力。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越中览古》。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生能够运用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进行仿写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学生培养爱国情怀,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准确地背诵《越中览古》。

学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难点: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学生运用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进行仿写练习。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学生齐读《越中览古》诗文。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文内容。

学生结合注释,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学生朗读诗文,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学生齐读《越中览古》诗文。

2. 诗歌创作教师讲解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

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创作一首以“越中”为主题的诗歌。

3. 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

教师点评学生的创作,给予鼓励和建议。

4.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学生分享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越中览古》。

2. 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段描述自然景色的文字。

3. 深入研究李白的其他诗作,挑选一首进行鉴赏分析。

4.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畅地背诵《越中览古》。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并能够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教案标题:越中览古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越南和中国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2. 学习越南和中国的古代建筑和文物;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a. 引入话题:介绍越南和中国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古代建筑和文物的兴趣。

b.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越南和中国的历史,以及两国之间的关系。

2. 学习越南古代建筑(15分钟)a. 分享越南古代建筑的图片和资料,如世界文化遗产的“下龙湾”和“芽庄教堂”等。

b. 向学生介绍越南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c. 分组讨论并列举越南古代建筑的共同特征。

3. 学习中国古代建筑(15分钟)a. 分享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和资料,如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城”和“故宫”等。

b. 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c. 分组讨论并列举中国古代建筑的共同特征。

4. 比较越南和中国古代建筑(15分钟)a.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比较越南和中国古代建筑的异同点。

b.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展示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5. 观察和分析文物(15分钟)a. 学生观察越南和中国的古代文物图片,如陶器、书法等。

b. 引导学生分析文物的特点、用途和历史价值。

c.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对文物的观察和分析。

6. 跨文化交流(10分钟)a. 学生分组进行跨文化交流,讨论越南和中国古代建筑和文物的异同点,以及对两国历史文化的理解。

b.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和交流心得。

7. 总结和评价(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性。

b.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以下问题: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图片和资料展示- 小组讨论和汇报- 观察和分析文物- 跨文化交流评估方式:-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汇报中的参与度和质量;- 学生对越南和中国古代建筑和文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对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理解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中览古》
李白
教学要点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意象,学习对比手法。

教学方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当李白南游吴越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

二、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所写,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

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三、诵读提示
1、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

2、二、三两句属于“承”须连读,中间停顿应短一些。

3、最后一句写诗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转”。

“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4、这首诗没有“合”,也可以说是把“合”留给了读者,。

因此,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鉴赏要点(今昔对比的描写)
1、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

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2、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3、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对比写作手法。

1)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荣(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

2)第一句写勾践破吴,众所周知,勾践之所以能破吴复国,是因为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而吴王胜利后却骄奢淫逸,自尊自大,胜负的教训可谓深刻。

第二句写越胜吴后战士衣锦还乡的得意,这回轮到新的胜利者骄傲了。

要问越军为什么这么快就忘了教训,且看第三句,原来宫中夜夜笙歌,勾践本人也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第四句点题,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历史上不可一世的胜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

李白在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沉忧思。

六、比较《越中览古》与李白的另一首怀古诗《苏台怀古》,按要求做题(P19)。

注:苏台即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

1、这两首诗是李白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什么题材的诗?
2、试说说《越中览古》一诗中“尽锦衣”“满春殿”两短语的表达作用。

3、试分析这两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

4、说说这两首诗在构思上的相同点
答案提示:
1、是李白南游吴越时写的,看到越中古迹,联想到古今变化.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都是七言绝句。

2、“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满春殿”描摹了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但却十分形象地刻画出越王当时得意淫逸的心理状态。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3、《越中览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但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苏台怀古》一开始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

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4、《越中览古》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做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

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七、本诗小结
李白的《越中览古》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八、怀古诗总结
历史兴亡的咏叹——咏史诗
就古迹,怀古人,咏古事,抒写对前人优劣得失的褒贬,对天下治乱兴亡的见解,
有的还寄托着自己的身世怀抱。

(一)怀古诗主题:
1、登高游览,发昔盛今衰、时空流转、世事无常之叹——伤世
2、怀古伤己,抒志士壮志难酬之幽思——伤己
3、托古讽今、曲意讽谏,起忧愤讽喻之劝——伤今(伤时)
这是常见的几种主题,当然也有评论古人、描写战场、抒写个人见解。

(二)怀古诗举例:
1、关照自我
苏轼《赤壁怀古》
杜甫《蜀相》
2、感伤兴衰
李白《越中览古》
3、理性反思
李白《越中览古》
刘禹锡《台城》
(三)常用手法
今昔对比
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
用典故
联想与想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