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

合集下载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李白是唐朝最具传奇色彩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充满了豪放洒脱的风格和壮观奇幻的意象。

他的诗歌里,经常出现一些丰富多彩的描写,从自然景观到历史人物都有所涉及。

其中著名的《越中览古》就是一首代表作。

《越中览古》描绘了一位旅行者的稀奇之旅,这位旅行者来到了巨石嶙峋、沟壑纵横的岷江上游地带——越中。

越中因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而著称于世。

李白的这首诗恰恰就是通过一次“游”的过程,展示出越中的这些美丽而又令人叹服的旅游景点。

诗歌以“维峨眉之峻峙兮,俯阆若之流川”开篇,这一句在给读者呈现出一个全景式的景色:山峰高耸入云,眼前的江流奔腾湍急,峡谷深邃幽长。

整句话的旋律丰满充足,细节描写让人有了对整个场景的逼真感受。

紧接着,诗人通过极其艰难涉足的越岭古道来到壮丽的茂林寺,再之后是经过赤水河畔,兴奋不已地去探索白帝城遗址的过程表述。

这一过程不仅给人以美景的惊叹,更将我们的呼吸和脉搏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

李白的诗歌给读者的视觉、感官和心理上的各种冲击,都是十分震撼人心的。

他的文笔清新自如,而豪放奔放的风格也将越中这个地方的辉煌、古老、魅力都表现了出来。

这意味着,他不仅通过诗歌描写了自然风景,也将文化、历史和名胜古迹穿插其中,增强了整首诗的深度和丰富程度。

李白的诗歌引领着读者在越中追溯着那些流淌在山河间的岁月、那些在洪荒之中流传的文化和传统,让我们既有期待又怜惜在时间的流逝中被淹没的辉煌。

在这种情况下,李白的诗歌是一份用心的旅行指南,这份指南让我们认识到了这个古老而又美丽的世界。

《越中览古》是一首响亮的奉献,既是给所有越中孩子们学习继承的奖章,也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再次肯定,祖先的智慧和历史沉淀的精华都化入诗的语言之中。

总体来说,李白的《越中览古》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壮美、神秘而令人惊叹的景色。

李白的风格和技巧带领我们深入到一个古老的世界,让我们认识到越中地域的深度和文化的底蕴。

无疑,这首诗歌就像是一场灵魂的游戏,让我们探索到了未知的领域,激发了我们对生活和美的兴趣。

越中览古主要表现手法

越中览古主要表现手法

越中览古主要表现手法
越中览古主要通过以下手法进行表现:
1. 动态描写:越中览古作为一种文学流派,常常通过丰富的描写手法来展现古代越中地区的自然景观、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化。

作者以流畅的笔触描绘山川、河流、植物、动物等自然元素的变化,同时也通过描写古村、古寺等古代建筑以及人们的生活习俗等来展现历史文化的变迁。

2. 叙事手法:越中览古作品常常采用叙事的方式来呈现古代历史事件或故事。

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等进行故事的讲述,让读者感受到古代越中历史的魅力。

3. 对比手法:越中览古作品常常运用对比手法,将古代与现代、自然与人文、优美与丑陋等进行对比,以突出历史文化的特点和变迁。

对比的手法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差异。

4. 像征手法:越中览古作品常常通过使用象征手法来表达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和感悟。

作者通过将某一个事物或形象进行象征处理,使其代表一种深刻的含义,进一步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和体验。

《越中览古》读后感

《越中览古》读后感

《越中览古》读后感
这是一首描绘越国历史的诗歌,通过诗人的笔触,让我们领略
了越国的辉煌历史和英勇事迹。

读完这首诗,我深感震撼,对越国
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首诗以越国的地理位置为背景,展现了越国丰富的自然资源
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诗人描绘了越国的山水之美,如“山青水秀”、“江山如画”等,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景色之中。

这种对自然
的赞美,也反映出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诗人通过对越国历史的回顾,展现了越国的英勇和智慧。

诗中
提到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故事,以及越国人民在战争
中的顽强抵抗。

这些描绘都表现出了越国人民的勇敢和坚韧,以及
对国家的忠诚。

同时,诗人还提到了越国的智者范蠡,他的智慧和
谋略为越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些都让我们对越国的历史产生了
敬意。

这首诗还通过对越国历史的回顾,传达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人在诗中写道:“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岁月空悲切。

”这句诗
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这种忧
国忧民的情怀,也是古人的一种美德,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越中览古》这首诗歌通过对越国历史的回顾,展现了越国的
辉煌历史和英勇事迹,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读完这
首诗,我对越国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古人的忧国忧民情
怀产生了敬意。

《越中览古》(赵自乾)

《越中览古》(赵自乾)
写作背景
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 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历 史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 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 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 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 事。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讨论: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是 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诗人怎 样的感慨?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前三句所写景物为作者的想像之景, 《越中览古》 极力渲染出当时的热闹繁华,第四 越王勾践破吴归, 句为眼前景,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 义士还家尽锦衣。 冷落,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勾践的嘲讽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 暂时的胜利和光荣,结果只能使胜 利化为乌有。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 之处。(4分)
【答案要点】《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 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遗址的荒凉,将昔时 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苏台 览古》则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暗示 昔日的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比照变 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览古所见所感,寄托了盛衰无 常的感慨;情感的基调中含咏叹兼嘲讽。 B.这首诗讽刺了越王勾践打了胜仗之后的骄 奢傲慢与恣情欢乐。 C.诗中所用的对比方式不同寻常,前三句着 意渲染昔日的繁华与欢乐,用意在于突出今日 的破败与凄凉。 D.本诗借览古描写的是客观景物,但却蕴含 着深沉的历史思考。 B项并不是讽刺越王勾践打了胜仗之后的骄奢 傲慢与恣情欢乐。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李白是唐代文学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其中,著名的《越中览古》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不可多得的古典小品”。

本文将对《越中览古》进行全诗翻译与赏析。

一、全诗翻译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貌,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此物已,欲言又止,思无邪。

阆风吹我进簾幕,萧条断我肠心。

二、全诗赏析1、耳莫洗颍川水,口莫食首阳蕨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的敬仰,这种敬仰的表达方式比较特别,就是通过“禁食”和“禁言”来寄托情感和表示敬意。

首先,关于“耳莫洗颍川水”,是因为颍川水是汉代哲学家荀子的故乡,汉代哲学家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故乡又是颍川水这种神圣水源,因此禁食颍川水,就是为了表示对古代哲学思想体系的敬仰与敬意。

其次,“口莫食首阳蕨”也是一种类似的表达方式,首阳蕨是指一个经儒学派影响甚深的地方,也就是孔子的故里。

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体系的影响下,孔子的思想道德观念一直被奉为莫大的典范。

因此,禁食首阳蕨,也是为了表达对于孔子思想的敬仰和敬意。

2、含光混世貌,何用孤高比云月“含光混世貌”是李白在诗中对于古建筑物的形容,把它比喻成一种含蓄隐约的光芒包裹着,神秘而又庄严。

这种宏大的建筑气势表现了文化的沉淀和历史的传承,也是人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崇敬之情的象征。

“何用孤高比云月”是李白在诗中表达的对于自身社会地位的认识。

孤高比喻的是人们孤立自负、独善其身,有多疑于人、独立于世的性格特征,而云月则是传统的文化长相措辞,也是一种典型的修辞技巧。

李白不希望自己的存在过于张扬和独特,只是不想把自己和古建筑的庄严与神秘相提并论,这也是对古建筑的一种尊重。

3、吾观此物已,欲言又止,思无邪。

这是诗中的一个转折点,诗人在看到了美好的历史遗迹后,有很多心中的感慨,但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这种情感。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越中览古》全古诗翻译与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释: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②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①越王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勾践做越王,曾为吴国所败,勾践做了吴王的俘虏,后来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了吴国。

②义士:指为越王破吴的臣下。

③锦衣:做官穿的锦绣衣服。

④鹧鸪:鸟名。

⑤越中:指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古代越国的首都。

翻译: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简析:这首七绝是一首怀古诗,抚今追昔,感叹人世的兴亡盛衰——当年越王勾践破吴归来的时候,义士因破吴有功,回来时都得到官爵赏赐;宫殿里如花般的美女到处都是,如今只剩下鹧鸪鸟儿在那儿飞来飞去。

将昔盛今衰的景象作了鲜明对比,感受深切。

七绝多以第三句转,第四句结,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竭力渲染昔日之兴盛,末句突作转折,跌入今日之荒凉冷落,构成反衬,其格独创,语冷节促,盛衰之感倍烈。

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是他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该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越中览古》写的就是这件事。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越中览古(完整版)

越中览古(完整版)
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历史思考:忘却昔日 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 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
荣华传之子孙万代,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 这就是本诗的积极意义所在。
越中览古
李白


战士:尽锦衣 宫女:满春殿
战士、如花宫女,渲染出繁盛、美 好、热闹、欢乐的气氛!
怀古之作,诗人 南游吴越时所写。镜头三:只今惟有鹧鸪飞
眼前景,“鹧鸪飞”点出凄凉冷落之 境。
讨论: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 第四句是什么关 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悟 出了怎样的道理?
前三句所写景物为作者的推测想像之景,极力渲染出当时 的热闹繁华, “只今惟有鹧鸪飞”为眼前景,突然一转,写 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 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提问
比 较 阅 读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比较:两首诗在思想内容 和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相 同和不同之处?
同:都是怀古之作,题材相同,情感相似; 都用了对比手法。
常用手法
• 今昔对比 • 借古抒怀 • 借古讽今 • 用典 • 虚实结合 • 联想与想象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 注释:1、结绮临春:六朝最后一位君主陈后主所建的两栋高达 十几丈的豪华楼宇 2、后庭花:《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亲自谱曲,
填词,然后让数以千计的美人边歌边舞,后被喻为亡国之音.请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①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4分)
【参考答案】:要点:《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②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2分)
【参考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对比赏析】:
《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

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

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苏台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此诗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

全诗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旨意遥深,感人肺腑。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赏析

李⽩《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较赏析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还家尽锦⾐。

宫⼥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怀古之作,亦即诗⼈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过的著名事件⽽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说,绝句⼜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只能选取这⼀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断,⽽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三两句分写战⼠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雪了耻,战⼠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穿锦⾐。

只“尽锦⾐”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般的美⼈,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净净表达得⾮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战⼠,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结句突然⼀转,将上⾯所写的⼀切⼀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句写⼈事的变化,盛衰的⽆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孙万世之业,⽽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较难于突出的,⽽通过对⽐,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地加强。

越中览古

越中览古

越中览古
作者: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而今惟有鹧鸪飞。

注释
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②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译文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班师回朝,战士们回来时身上都穿着鲜艳华美的衣服。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越中览古主要表现手法

越中览古主要表现手法

越中览古主要表现手法
越中览古主要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种:
1. 描绘景物:越中览古通过生动的描写手法,描绘古代建筑、风景、人物等景物的细节,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古代的风貌和氛围。

2. 史料引用:越中览古经常引用古代的史书、碑铭、诗词等史料,以证实或支持自己观点的真实性。

通过引用史料,使得文章更具可信度和学术性。

3. 比兴手法:越中览古经常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比兴手法来描述古代文化和古迹,以增强表现力。

比兴手法能够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4. 对比手法:越中览古常常通过对比现实与古代的差异,强调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价值。

通过对比,使读者产生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和思考。

5. 批判性描述:越中览古还常通过批判性的描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这种表现手法既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也能够促进古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李白《越中览古》的意思及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的意思及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的意思及赏析李白《越中览古》的意思及赏析越中1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越中:唐朝的越中在今天的浙一江一绍兴。

当年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凯旋而归。

胜利的越军们享受着成功的果实,奢华富贵地穿尽了各种各样的金银珍宝。

那时整个宫殿中都是面若桃花的女子,如今只剩下鹧鸪在遗迹上飞翔。

【省略之美】绝句不是历史小说,要在短片中体现出历史的沧桑感,就需要大量地裁剪素材。

这里有“尽锦衣”与“满春殿”,写出了越军们回家之后极尽荣华的生活,当年卧薪尝胆的越王子孙如何的骄奢一婬一乱;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看着鹧鸪在遗迹上飞翔,当年的繁华已经不再,还有什么比这些鸟儿更能讽刺一时的富贵呢。

短短几字,说尽了历史的变幻无常。

【赏析】一幅是美人满宫殿、丝竹之乐盛,一幅是梁上鹧鸪飞、荒草漫无边。

两幅差距极大的画面放到一起,读者自然就能感受到落差带来的一精一神上的冲击感,也自然而然地想到李白要表达的以史为鉴的意图。

他的另一首诗《苏台览古》写到:“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一江一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把今天的景象放在前,把古代的景象移到后。

比较一下两首诗的异同。

【启示】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但是成功之后,是不是就无忧无虑了呢?李白的这首《越中览古》冷静地告诉后人,没有可以遗传万代的一江一山,只要有人遗忘了艰苦创业时的朴素、节俭、忍辱负重,他的成功果实也就会被收回。

打一江一山难,守一江一山更难,因为人们往往只有一时的热情,没有持久的恒心。

关于绍兴的唐诗

关于绍兴的唐诗

关于绍兴的唐诗以下是五首关于绍兴的唐诗:1. 《越中览古》唐·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意思: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归来,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曾经富丽堂皇的宫殿已是一片荒凉冷落,只有鹧鸪鸟在山中啼叫。

出处:此诗是李白游览越中时所作,当时李白在唐玄宗朝中担任翰林学士。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比越国曾经的繁荣和如今的荒凉,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2. 《酬郭给事》唐·王维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意思:高高的宫门和楼阁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桃李树技条茂密,柳絮随风飞舞。

宫中传来稀疏的钟声,官舍里吏人稀少,鸟儿在空中啼鸣。

早晨,我摇动玉佩,步入金殿,傍晚,我捧着诏书,回到琐闱。

想勉强追随您,无奈我已年老体衰,还将因为卧病解脱朝衣。

出处:此诗是王维写给郭给事的酬答诗。

赏析:此诗通过描绘宫廷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归隐田园的向往。

3.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意思: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出处: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 年),辞去朝廷官职,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

赏析:此诗是贺知章回到故乡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4. 《和子由渑池怀旧》宋·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意思: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白《越中览古》全诗翻译与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释: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②锦衣:华丽的衣服。

《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①越王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勾践做越王,曾为吴国所败,勾践做了吴王的俘虏,后来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灭了吴国。

②义士:指为越王破吴的臣下。

③锦衣:做官穿的锦绣衣服。

④鹧鸪:鸟名。

⑤越中:指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古代越国的首都。

翻译: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简析:这首七绝是一首怀古诗,抚今追昔,感叹人世的兴亡盛衰——当年越王勾践破吴归来的时候,义士因破吴有功,回来时都得到官爵赏赐;宫殿里如花般的美女到处都是,如今只剩下鹧鸪鸟儿在那儿飞来飞去。

将昔盛今衰的景象作了鲜明对比,感受深切。

七绝多以第三句转,第四句结,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竭力渲染昔日之兴盛,末句突作转折,跌入今日之荒凉冷落,构成反衬,其格独创,语冷节促,盛衰之感倍烈。

赏析: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是他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该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越中览古》写的就是这件事。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古诗注释版

古诗注释版

——李白1、《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译文】: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班师回朝,战士们回来时身上都穿着鲜艳华美的衣服。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赏析】: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明写昔日的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后来的荒凉,由此加以抹杀,转而引出主旨,充分体现了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2、《蜀道难》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几)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pīng)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注释】1.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中的调名,内容多写蜀道的艰险。

今存《蜀道难》诗除此之外,尚有梁简文帝二首,刘孝威二首,阴铿一首,唐张文琮一首。

本阴铿《蜀道难》“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之意。

2. 噫吁嚱:蜀方言。

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表示惊叹声。

3. 蚕丛及鱼凫:蚕丛,鱼凫,是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和翻译

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和翻译

李白《越中览古》原文和翻译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译文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班师回朝,战士们回来时身上都穿着鲜艳华美的衣服。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

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

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鲁郡。

在此期间曾西入
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后来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因受谗言出京,漫游各地。

安史之乱起,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军幕僚;后来永王为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

遇赦东归,投奔族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

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

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教学设计】一、导语设计由高一《勾践灭吴》导入。

二、背景介绍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所写,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

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关于怀古咏史诗(一)什么是怀古咏史诗余秋雨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二)怀古咏史诗的思想内容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现实的不尽人意常常使诗人亲临旧地或回想史实时触景生情,感念物换星移、物是人非,慨叹昔盛今衰,独抒思古之幽情。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三、诵读提示1、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

2、二、三两句属于“承”须连读,中间停顿应短一些。

3、最后一句写诗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转”。

“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4、这首诗没有“合”,也可以说是把“合”留给了读者,。

因此,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五、鉴赏要点今昔对比的描写明确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1、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荣(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

2、第一句写勾践破吴,众所周知,勾践之所以能破吴复国,是因为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而吴王胜利后却骄奢淫逸,自尊自大,胜负的教训可谓深刻。

第二句写越胜吴后战士衣锦还乡的得意,这回轮到新的胜利者骄傲了。

要问越军为什么这么快就忘了教训,且看第三句,原来宫中夜夜笙歌,勾践本人也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第四句点题,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历史上不可一世的胜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

李白在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深沉忧思。

六、比较分析我国古代许多大诗人都作过咏史诗,如李商隐《咏史》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注1、埭(dài):堤、坝,多用于地名2、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都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

3、钟山即紫金山。

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

”然而在李商隐看来,三百年间,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先后定都在此,并没有因此而免于亡国,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而不在地灵”(屈复)分析同:咏怀历史,寄托盛衰兴亡无常的感慨。

异:1、李商隐《咏史》第一句写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而今却是一片汪洋,满目荒凉。

第二句叙事,以竿挂降旗,形象地说明六朝相继覆灭。

第三句说,从孙吴到陈亡,纷纷更迭,只不过是一场“晓梦”,这是在感叹。

末句深化题意:说什么“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六朝都不免兴亡,哪里有什么“龙蟠”?这是讽刺,是议论。

意思是,国家的存亡,不再天险而在人杰。

2、李白的《越中览古》首句表明所怀古的内容,越王破吴雪耻凯旋。

(详见前页)。

这是首“篇终出人意表”的好诗。

七、小结李白的《越中览古》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八、当堂背诵九、作业背诵《登高》【诗歌故事】人生无常一天,诗人李白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走进其中,就像回到了那个战国时代,那个充满杀戮的时代,也是个充满哲理的时代,更是个充满个性与诗意的时代。

在那里,有着伍子胥、夫差、勾践、西施、文种、范蠡等一大批个性张扬的千古人物。

伍子胥作为一代名相,曾经使夫差的父亲成为称雄诸侯的霸主;在夫差还没有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各公子争抢着要当太子,又是他用生命在先王面前为夫差争取。

一生为吴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最后却含怨自刭而死的结局。

死后那冤死的头颅挂在南城门,看着自己亲手培养起来的宏图伟业毁于一旦。

而文种和范蠡,含辛辅佐越王勾践,苦身劳力二十年,深谋远虑,终于灭掉吴国,而且兵临中原,号令诸侯,成为霸主。

但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范蠡请辞退隐,文种被赐剑,“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而灭亡吴国,其余四术还藏于先生胸中,请先生追随先王,试行余法吧!”,而那所赐之剑,正是当年吴王赐予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属镂剑。

正是“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

”而当初的一代霸主夫差、勾践呢?谣想当年越王勾践大败吴王,消灭了敌人。

洗刷了前耻,战士们凯旋后都受到了赏赐,衣锦还乡。

老百姓站在街道的两边,夹道热烈欢迎他们心目中的英雄。

百姓们纷纷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和酒来犒劳战士,孩子们兴高采烈,蹦蹦跳跳地围在战士们的前后,举国欢庆,热闹非凡。

可是,在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乐起来。

于是,宫殿中经常可以听见银铃般的笑声,原来是花朵一样的美人,充塞了整个皇宫,她们都围着越王寻欢作乐,唱歌跳舞。

越王早就将卧薪尝胆的往事抛到九霄云外了。

现在所有的繁盛,美好,热闹,欢乐全都消失不见了。

过去的一切,今天还剩下些什么呢?只能看见几只鹧鸪在王城的古址上飞来飞去!【诗歌赏析】慨叹历史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人着眼没有放在越卧薪尝胆,攻破吴国的场面,而是截取了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自己缅怀的人物和事件。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诗篇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为鲜明的对比。

一般七绝,转折点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是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向,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这种写法,非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

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

次句接写当前景色。

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

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

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

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苏台,即姑苏台。

相传是吴王夫差特意修建来和西施嬉戏作乐为长夜之饮的地方。

李白为此写过一首《乌栖曲》,诗中写道:“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贺知章初读其诗,慨叹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这首绝诗取材与《乌栖曲》相同,但是在情感体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的处理上,却呈现出另一种韵味,同样是一首可以泣鬼神的绝唱。

兴由“苏台览古”而起,抒发古今异变,昔非今比的感慨,则今日所见之苑囿台榭,已非昔日之苑囿台榭;今日苑囿台榭的杨柳青青,无边春色,不仅令人想起它曾有过的繁华,更令人想起它曾经历过的落寞。

起句的“旧苑荒台”,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而“杨柳新”,又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

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让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显示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

第二句,继续对这种感受作进一步烘托。

由柳岸湖中传来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江南小调,更为这人世间不尽的春花春月增添了无限的柔情蜜意。

不胜,犹不尽。

“不胜春”三字,似乎将人们的欢乐推向了极致。

但此时此刻,正是这些歌声,勾引起诗人的无限怅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中的长夜之饮,都不断在诗人的脑海中盘旋浮动,使诗人躁动不安。

由此,引出了三四两句。

这是经由“旧苑荒台”逗引起的情感体验的进一步升华。

人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江山依旧,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

这两句景色凄清,情感古今,以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了新的飞跃。

永恒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宫中美人,作为一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语境,旨意遥深,感人肺腑!这首诗所表述的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