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教育与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试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论文
试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论文试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论文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理念创新教师角色转换论文摘要:语文课程理念的一系列重要更新,热切呼唤着教师角色相应做出深刻的转换。
这种转换是教师伴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新成长而发生的,是教师面向教育未来的发展性建构。
这就需要首先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使之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感之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者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
换言之,语文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经过多年广泛论证和反复实验,终于出台。
这一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领性文件,集中体现了课程理念的创新,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纲要》对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的标准、课程的评价、课程的管理、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教学过程、教材的开发与管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
新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熟悉新课程标准应当是语文教学的前置条件,每个语文教师都要认真学习领会,并自始至终予以贯彻落实。
同时,要搞好新教材通研,熟悉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以达到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广实施,语文教师在教育舞台上的历史定位发生变迁,语文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基础重新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成为一名开放型教师,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
新课程向广大语文老师提出了新的思考、新的挑战,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的转换很有必要。
一、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具备先进、明晰的教学思想新一轮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换,主要在于如何看待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者、信息的提供者、意义的建构者、学习的帮助者。
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要想走进新课程,必须了解新课程。
只有走进了新课程,才能构建出生命的课堂。
只有构建出生命的课堂,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生命价值,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更加色彩斑斓。
标签:新课程理念定位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也正是在此思想理念的指引下进行了重大创新与突破。
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全新的评价视角,审视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它要求教师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
一、新的语文课程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时代性、实践性和科学性,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体现了民族创新的精神。
1.理念上的创新新的语文课程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四个基本理念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精神,体现了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体现了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
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丰富内涵和多重教育功能,突出了语文教育在人的终身发展中的奠基作用。
2.内容上的突破新的语文课程是围绕着人的发展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
在课程目标上,新的语文课程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
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不只是“知识、能力”的达成度。
三个维度的要求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的目标中。
3.要求上的科学新的语文课程对我们的培养目标,教育思想都提出了非常科学的要求。
3.1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的语文课程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成为新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同时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
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语文课程性质观、语文课程目标观、语文课程内容观、语文课程资源观和语文课程评判观五个方面都有深刻创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角色进行历史性转换,即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由教科书的被动使用者而成为新课程的塑造者,由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而成为课程学习和进展的鼓舞者。
:语文课程;理念创新;教师角色转换全球化进程给中国教育带来了严肃的挑战。
在现在代背景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格外令人关注。
其中,近年来毁誉参半的语文课程,以其凸显自身个性活力的崭新理念而走在课程改革的前沿。
解读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1],深感字里行间内蕴丰富、新意迭出。
它积淀着几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对现代母语课程的曲折探求和深沉摸索,充满着科学理性与人文主义精神相辉映的专门风采。
一、关于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至今还慎重地标注为“实验稿”的那个语文课程标准,事实上早在20 21年即已正式启动研制工作。
2021年先行出台的《全日制一般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尽管只是一个过渡性文件,但已在语文课程的差不多理念方面较前有了一定的突破。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是此后在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学者、教师乃至企业界高层领导意见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与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更具有开拓性和完整性,顺应国际母语教育改革的宏观趋势和素养教育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观的创新要紧表达在对课程特点的准确界定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差不多特点。
”那个地点融入了语文教育界通过长期探究而达成的一种共识,为语文课程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施作出了理性的定位。
正是由于对语文课程性质全方位的、内蕴丰富的定位,进而才形成了囊括工具性知识、技能和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及个性风采的课程新概念“语文素养”。
那个新概念,标志着语文课程的一种理想境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着重大的转变。
过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的代表,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但是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教师的角色正在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首先,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更多地扮演着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角色。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接受,而现代教学更注重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常常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激发兴趣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中不再感到枯燥和被动。
其次,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更多地扮演着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学习环境的创造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主要来源,而现在,随着信息的快速更新和获取方式的多样化,教师更多地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资源的引导者和管理者。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如图书、网络、实地考察等,让学生在广泛的资源中获取知识和信息,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另外,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还应该扮演着学习过程的监督者和评价者。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绩进行评价和反馈,而现在,教师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者和引导者。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学习检测、作业反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正在不断发生着转变。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更多地扮演着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资源的提供者和学习过程的监督者。
这种转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希望未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引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朱立会论文提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观、语文课程目标观、语文课程内容观、语文课程资源观、语文学习方式或学习观和语文课程评价观六个方面都有深刻创新。
在课程理念有所更新的情况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必然要求随之转换,即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育意义上的对话者,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为主动创造者,由课程成绩的评判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创新教师角色转换当今世界上,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已经提高到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由此给中国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格外令人关注。
尤其是近年来毁誉参半的语文课程更是以其崭新的课程理念走在课程改革的前沿。
解读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深感字里行间内蕴丰富、新意迭出。
处处体现着科学理性和人文主义精神。
本文拟就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谈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
一、关于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三个部分,课程的内容结合在“目标”中作了阐述。
“前言”即是这个标准的基本理念部分。
而基本理念又渗透于“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之中。
这个标准突破了学科中心,将素质教育新的理念融注于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据此可将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归结为:语文课程性质观的创新、语文课程目标观的创新、语文课程内容观的创新、语文课程资源观的创新、语文学习方式或学习观的创新、语文课程评价观的创新。
(一)语文课程性质观的创新是语文教育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
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
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角色转变
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角色转变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角色也在不断发生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引导者,但现在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还需要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求,扮演更多的角色。
下面将从学习主体转变、教育观念转变以及教学方式转变这三个方面探讨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角色转变。
一、学习主体转变过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教师通过讲授知识点和传授技能来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然而,在现代教育中,学生已经演变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需要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位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育观念转变过去,教育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科的学习,而现在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再仅仅传递语文知识,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的学习能力。
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和实践实践。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以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式转变教师的角色转变也体现在教学方式上。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听课,以教师为中心。
而现代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
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讨论、研讨、小组合作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特点,设计情境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角色正在发生着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促进者。
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理念创新与角色转换
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理念创新与角色转换语文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
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换角色,更新教学方法,使自己尽快融入新课程中,并伴随新课程的实践而成长。
教师必须首先认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换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从语文学习的本质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必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
语文新课程体系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使语文教学将变得更加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因此语文教师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
1 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1.1 语文课程目标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基于对语文课程特点的深刻反思,首次正式提出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明确要求“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措词委婉,观点鲜明,标志着语文课程目标由知识中心向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的转变,也表明在素质教育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语文课程功能的显著升华。
新课标中提出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其中包括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语言能力是指以语言积累为基础、语感培养为指向的实践性能力,分别表现为注重情感体验、丰富精神世界、独立自主的阅读能力,耐心专注地倾听、文明得体地表达和沟通、富有感染性和说服力的口语交际能力,感情真挚、条理明确、追求独特感受、有创意的写作能力,以及全球化时代所必备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思维能力则是与语言能力互为表里、同步发展的,由于课程评价趋向注重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和发展性,故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型语言能力之发展,必然内在地刺激着个体思维能力之成长,并进而开发出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
小学语文对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工作都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心灵和情感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改变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为此,作为一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应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而转变。
1树立新型的教学观1.1由课程的执行者、重复者向课程的创造者与建设者转变。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着眼于知识技能,忽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应从“教书匠”变为研究者。
传统的语文教师所扮演的“教书匠”角色,其实质就是教材的执行者、重复者。
而学生则在个性、智力、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教书匠”难以顾及这种特点,所以教学方法死板。
新课程立体、开放的特点打破了学科知识的界限,课程的开放代替了封闭,知识的多向流动代替了单向输送。
语文教师作为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者,必须以开放的胸怀走向社会,走进别的学科,变为教材的建设者。
积极开发具有“个性”的语文课程,使语文课程不断地丰富、完善。
1.2由传授者向参与者、指导者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一元资源,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
因此,语文教师要变为“参与者”。
在信息社会,语文教师不再是学生信息来源的唯一通道,学生在某些方面的信息也许比教师还丰富,语文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
因此,语文教师要通过积极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困难,了解学生品德、个性发展的状态,鼓励学生、欣赏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适时地指导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提出质疑,敢于创新,指导学生树立自信,提高学习效率。
1.3由教学活动的统治者向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转变。
试论语文创新教育中教师角色的转变(1)
%&
(总第 %#% 期) 教育探索 #$$% 年第 & 期
主客观因素影响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允许不同 见解、不同观点存在,如果强求统一,就会堵塞创造思 维。 ! 二 " 遵循思维规律,强化创造型的语文能力训练 创造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经过独立的分析、综合、联想、想像、比较、抽象、概 括,让已知与未知形成新的联系,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的一种能力。培养创造力,就应在教会学生学的过程中 设计丰富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不仅思考这问题该怎么 回答 ,而且 要思考 “老师为 什么提 出这个 问题” 。因 此,它不仅是进行创造思维训练的过程,也是教师示范 如何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 挣脱教参束缚,巧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运用比 较、联想等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比较是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和关系的思 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既可用于对知识的理解,也可用 于能力迁移以及对课文的评说探究。另外,“联想”是 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阅读及其他学科学习所 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渐进的特点, 要让学生必须经过多层思维才能有新的发现,这样的问 题才具有训练价值。 %$ 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激发学生求异思维,保护 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像能力 教师据 此 设 定 的 问 题 的 特 点 是 目 标 确 定 , 但 没 有 也不 需要有 固定的 答案,这 是培养 想像能 力的重 要途 径。 鼓励学 生围绕 一个问题 ,从同 一端点 出发, 沿着 各种 不同的 方向去 思考,探 求为数 众多的 答案, 寻求 角度 迥异的 途径, 不强求答 案的完 全统一 ,但应 比较 求异 的优劣 ,鼓励 “最佳” 。设计 此类问 题要注 意保 护学 生的求 异思维 ,求异思 维是一 种非线 性思维 ,它 是分 散的、 辐射的 、扩散的 ;而求 同思维 则是一 种线 性思 维,它的活 动方式是集 中的、融 合的、 聚敛的。 创造 思维的 训练应 是两种思 维新颖 的、灵 活的、 有机 的结合。 ! 三 " 确立大语文教学观,使课堂成为学生语文积累 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 要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观念。要摈弃过去那种 把学生只局限在教科书内和教师意图中的简单做法,但 课堂教学仍是进行语文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立足 课堂和教学内容,放眼广阔的社会生活,着眼于语文创 造力的培养,使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语文能力链条上不 可或缺的环节。例如词语教学中的语境模拟、文言词语 的古今联系、各种语体的比较、作文教学中的观察能力 培养等等,都离不开社会生活这一广阔的大舞台。在课 堂教 学中引 导学生 将社会生 活的体 验融入 课堂语 文学 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而 且不同对象的不同体验本身就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充分发 挥学 生的主 体作用 ,利用多 种手段 激发学 生联想 和想 像, 积极将 语文课 堂向课外 延伸, 优化大 语文学 习环 境,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一切活动,激发学生的语文创 造思维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转变 素质 教 育 、 创 新教 育 等 适 应 时 代 精 神 的 教 育 思 想 的确 立,必 然要求 有一种与 之相适 应的教 育手段 。以 多媒 体为代 表的现 代化教育 手段尽 管只是 属于形 式范 畴, 但是形 式对内 容具有反 作用, 在一定 条件下 ,还 能推 动内容的变 革。在课堂 教学中运 用多媒 体手段, 必然 会像历 史上的 历次变革 一样给 教育教 学的诸 多方 面带 来一系 列的冲 击,从而 使我们 真正迈 进教育 信息 技术时代。 运用传统手段 ! 例如粉笔、黑板、挂图、实物、模 型等 " 教学,大多是以语言、文字、符号为信息载体, 适宜 传授知 识型信 息,语文 教学中 的汉字 知识、 语法 理论 、文学 常识等 均属此类 。而阅 读教学 ,尤其 是文 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比如诗歌、散文、戏剧等的教 学, 则是通 过借助 知识型信 息这一 工具达 到对文 学形 象的 理解、 欣赏和 感悟,从 而实现 对阅读 对象的 理性 把握。由于学生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采用一支粉 笔、 一张嘴 巴的传 统教法, 很难使 全体学 生都达 到理 想的 目标。 因为学 生阅读时 虽然接 触的是 非常形 象的 语言 描绘, 但仍不 是形象本 身。研 究表明 ,一个 人接 受形象的比率,听觉的接受率为 ##& ,而视觉的接受 率 为 ’(& ; 人 对 有 声 语 言 的 接 受 能 力 为 每 秒 )$ )* 比 特,而对画面传递的形象接受能力为每秒 )) 比特。所 以,语文教学中采用影视、图像等形象手段辅助教 学,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接受信息,是优化课堂形 式、 提高教 学效率 的好办法 。多媒 体所特 有的形 象性 为语文教学开拓了崭新的天地。 运 用 多媒 体 手 段 革新 课 堂 教 学 形 式 , 必 然带 来 教 学观 念的重 大变革 。我们要 尽快掌 握以计 算机为 代表 的现 代教育 技术, 不断优化 语文课 堂教学 ,为祖 国培 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教育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创新正在全球范围内重塑教育体系与教学方法。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无法满足新一代学生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也面临着重大的转变。
教育创新不仅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还涉及到教育环境、技术应用以及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深刻变化。
首先,教育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在线学习平台、电子教科书、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工具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手段。
例如,通过网络课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教师的角色不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教师需要掌握这些新技术,并灵活运用,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教师的角色转变还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上。
以往,传统课堂中通常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来源。
如今,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开始流行。
翻转课堂的模式使教师能够将课堂的重心从讲授知识转向引导讨论和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项目式学习则强调学生通过实际项目来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变为指导者和顾问。
此外,评价方式的变化也推动了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
评估不再仅仅基于考试成绩,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教师需要设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而不仅仅关注结果性评价。
这项转变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与评估能力,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社交发展,在教育创新的背景下,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要提供知识的支持,还需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社会需求,成为鼓励与启发的来源。
这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不同行为模式的应对能力。
教师角色转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跨学科合作。
教育创新呼唤教师之间的协同工作,不再是独立授课的个体,而是需要共同参与到课程设计与实施中。
这种跨学科合作不仅能提高教育质量,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创新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创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变成了学生思维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引导者和推动者。
本文将从课堂教学设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等方面阐述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创新。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角色转变与创新是关键。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景对话、游戏化学习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到课堂中,主动思考和思辨。
其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是教师角色转变与创新的重要体现。
传统教师往往以讲解为主,在课堂上学生只需要被动地听讲。
而现代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和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观点。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最后,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角色转变与创新的基础。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
通过参加教师培训、研讨会等形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了解最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此外,教师还需注重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推动者,注重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十分重要,通过互动与学生积极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后,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是教师角色转变与创新的基础,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语文教学中的角色转变与创新
语文教学中的角色转变与创新语文教学一直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语文教学需要进行角色转变与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和评判者的角色。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获取已经不再是教师的专利。
在现代化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更多地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指导者。
首先,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的教师往往过分强调教学的一对多模式,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
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他们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资源进行知识的获取和整合。
其次,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
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和艺术性,教师应该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可以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游戏化教学等方式,增加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主动参与度。
最后,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引导者。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跨学科思维,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记忆,注重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方式。
然而,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可以轻松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因此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首先,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作文创作等活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次,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多样化的教学。
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许多创新的机遇。
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转变与思考
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转变与思考2023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到现代的教育引导者和文化传承者,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转变和思考。
一、教师的角色转变传统上,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其任务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背诵和记忆。
然而,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网络普及的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各种知识和信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减弱。
因此,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者,而是需要扮演更多的角色。
首先,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现在,学生已经具有了越来越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不再需要老师像过去那样亲自传授知识。
因此,教师需要提供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发掘自己的潜力。
其次,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启发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习需要的并不仅仅是直接的知识,还需要的是对于文化的理解和鉴赏。
教师可以从文化的层面出发,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发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让他们更加喜欢和热爱语文学习。
最后,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文化传承者,关注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的冲击越来越严重,为了传承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教师需要把自己的文化素养进行提升,提高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能力。
二、教师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这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思考。
首先,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和指导学生,实现教育目标。
其次,教师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注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教师应该致力于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最后,教师需要有对未来的抱负和远见。
教师在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学中的角色转变与发展
教师在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学中的角色转变与发展2023年,在小学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任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转变。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既是受益者,也是推动者。
以下将从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课程内容的拓展以及评价方式的改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师的角色转变过去,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传授知识,强调口头表达和听取。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道授业的教育者,而是成为学生圆梦路上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学生逐渐成为教育者的对等合作伙伴。
未来的教师将主要负责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的角色主要是:1.引领者:教师要带领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引导者: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和思考,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问、探究、反思和创新。
3.服务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价值观。
4.评价者:教师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充分关心并引导学生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从过去“讲->听->背->写”的方式,到现在的“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创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需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使学生在这样的习惯形成下更好地进行自我学习和创新。
具体而言,教学方式的创新有三点:1.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少讲一些知识,而是通过提问和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来引导学生。
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注重合作学习。
学生间合作学习的模式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团结合作的力量,如小组讨论、集体答题等。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分享彼此的知识、想法和经验,并促进学生互相协助、相互理解和相互合作。
3.利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现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教育软件、网络教学、慕课、虚拟实验等先进的教育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探究。
语文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
语文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上,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权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转变。
本文将探讨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并提出一些方法和策略。
一、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过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主要通过课堂讲解和授课来向学生传授知识。
然而,仅仅传授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的快速更新,学生需要的是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能力培养。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提供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单向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互动的学习方式过去,教师往往是在讲台上讲课,学生被动地听讲和接受知识。
这种单向的知识传授方式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学生的参与度低、学习效果不佳等。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需要转变为与学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过去,教师往往是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
然而,现实生活中,学生需要具备创造和创新的能力,来应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情况。
因此,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创意,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四、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在教师角色转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不同的兴趣、优势和学习风格。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例如,对于喜欢阅读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和推荐书目;对于喜欢写作的学生,可以组织写作比赛和创作活动等。
教师角色转变与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建构
教师角色转变与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建构当前,教师角色转变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建构而言,教师角色转变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师角色转变对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建构的影响。
一、教师角色转变的概念与重要性教师角色转变,是指教师从传统的传播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评价者等多重角色的转变过程。
教师角色转变是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密切相关。
它反映了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和制约因素。
因此,强调教师角色转变的目的在于推进教育体制、教育生态的变革,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
教师角色转变是语文教师必须要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随着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学生的认知、心理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角色转变为更加主动、自我调节、积极互动、具有人本主义精神的导师。
教师的角色转变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效果。
二、教师角色转变对语文教学环境建构的影响教师角色转变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教师的角色转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效果。
下面就教师角色转变对语文教学环境建构的影响作以下阐述:1、注重个性化教育教师的角色转变是从重视知识传授到注重个性化教育的转变。
教师不再是机械的知识传递者,而是教育者,因此,教育的目的和方法都发生了变化,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通过针对个体差异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创造良好的情境,尽可能地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
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有效地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图表、歌曲、情境、游戏、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从而创造良好的相互协作的教育环境。
论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
论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一、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应该指出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提出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新”。
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二、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式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式,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学生基本在“苦读+科举”的恶性循环下读书,单从各学科国际竞赛的试卷测试成绩看,中国学生都会捧回金杯为国争光。
但认真分析喜讯的内容时,不免又带有遗憾,因为取得的奖杯都在笔试中取得,根本没有人从动手操作上拿过奖,中国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却从来没拿过国际上享有盛名的诺贝尔奖,也缺乏世界公认的人文社科的自然科学的创新大师,从而可以看出中国的教学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中严重脱节。
1992年“国际教育进展评价(IAEP)组织”对全球学识较好的地区中抽了21个国家和地区的13岁儿童作了统一检测的成绩上看,中国的分数最高,名列第一,可在庆贺之余,我们应该看到:1、中国小学生用比外国同龄学生多一倍甚至几倍的时间演练数学,作业是全世界最多的,看电视是全世界最少的,加州大学的一名有威望的教授武义曾问,我们的效率高吗?用这么多的时间换取这点成绩是否值得。
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及教师角色的转换
论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教师角色的转换.安塞县化子坪中学X光艳摘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改革必须创新课程理念。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变化,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探讨出“自主质疑——合作讨论——探究升华”三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以请教于大方之家。
相应的语文教师角色也要进行历史性转换,作为一名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应转变自身的角色,即要改变教师以往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特征。
只有找准自己的角色,我们才会走进另一种课堂,展现教育的一个新面貌。
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学语文,帮助学生学语文,逐渐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成为学生的终生伴侣!关键词:语文课程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角色转换全球化进程给中国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在此时代背景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格外令人关注。
其中,近年来毁誉参半的语文课程,以其凸显自身个性活力的崭新理念而走在课程改革的前沿。
解读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1],深感字里行间内蕴丰富、新意迭出。
它积淀着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对现代母语课程的曲折探求和深沉思考,洋溢着科学理性与人文主义精神相辉映的独特风采。
一、关于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一).课程理念的创新的认识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纵观国际教育,很多国家都在进行适应新世纪的课程改革,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通过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应付未来社会的挑战。
为此,教育部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进行了课程改革的实验,我们安塞县荣幸的成为实验行列中的一员。
教师在创新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教师在创新教学中的角色转变引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界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教师在创学中的角色转变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教师在创学中的角色转变以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创学的重要性创学是指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技术,以提供更有效和个性化的研究体验。
在创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到研究中来。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在创学中的角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与学生一同探索和创造。
他们需要学会提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引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成为学生的导师和支持者。
他们应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提供适当的指导,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
通过有效的反馈和鼓励,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自主研究的能力。
教师的影响力教师在创学中的角色转变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研究。
其次,学生在创学中可以更好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最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研究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持续研究的意识。
结论教师在创新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是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角色,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导师和激励者。
这种转变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应该重视教师在创新教学中的作用,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以推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卷第2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06月创造教育与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刘光成(湖南师范大学社科处,湖南 长沙 410081)摘 要:创造的时代需要创造的人才,创造人才的培养,要靠创造教育。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人格、创造思维等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从创造教育的内涵特征入手,明确语文创造教育的主要任务,并阐明实施语文创造教育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转换角色。
关键词:创造教育;语文教师;转换角色中图分类号:G451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直接孕育创造思维的诸多品质,在创造教育中有相对独立的领域优势,而且渗透在其他学科之中,内化为各个学科的重要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提高语文教育的创造程度,已直接关系到创造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 创造教育的内涵特征说到语文创造教育,先得从创造能力说起。
究竟什么是创造能力,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现在比较多的学者倾向于将创造能力看做一个综合体,例如,美国教育家阿玛拜尔提出创造力由知识基础、认知风格和人格因素三种成分组成。
创造能力有高低层次之分。
高者指历史上前所未有,对人类、国家或社会有惊人贡献的那些重大科学发现和创造。
低者则不涉及社会价值,仅对个体的发展有意义,儿童、青少年身上的创造力大多属于这一层次[1]。
什么是创造教育呢?许多人都认为似乎创造教育只是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局部性质的问题,或者说,都认为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仅仅是属于智育范畴的问题。
我们认为,培养和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问题,涉及人的培养的质量规格问题。
它首先是一个确立现代化的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目的现代化的问题,而远不止是课程、教法或单纯的智育问题。
再从创造能力的本质看,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心理概念,不仅仅是思维方式或智力操作技能,而是包涵知识经验因素、智力因素和个性因素的人的心理结构的整体功能,是在人的心理活动上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
因此,培养创造能力的教育,也决不是一种单项教育或特殊教育,而应当是一种综合教育。
由此可见,所谓创造教育就是学校和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教育、教学和各项活动,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发展其个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一代新人奠定基础。
它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创造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创造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智慧品质的教育;!创造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品质的教育;∀创造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精神的探究式教育;#创造教育是终身教育。
二 语文创造教育的主要任务创造教育是一个动态系统,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侧重点。
语文创造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的意识是创造的关键所在。
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产生创造思维和作出发明创造。
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着重于三个方面:其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其二,培养批评意识。
其三,培养审美意识。
2 培养学生的创造毅力创造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活收稿日期:2004 04 07作者简介:刘光成(1970 ),男,湖南永顺人,湖南师范大学讲师.动,是没有现存道路可走的活动,在创造活动进行过程中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所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困难,对待挫折和失败,常常就会对创造活动的最终的成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语文创造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毅力,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创造激情。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各种思维的综合,它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集合式思维以及灵感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到儒家中庸思想和从众心理的影响,往往强调单一的集合思维即求同思维,而忽视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的训练。
语文教师应从横向、纵向、逆向、侧向、分合、颠倒、质疑、克弱、信息交合等多方面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
4 传授创造的技巧和方法创造学中对创造思维的过程提出了种种模式。
有∃三阶段说%、∃四阶段说%,还有五阶段说、六阶段说和七阶段说[2]。
这里我们采用五阶段说。
提出问题阶段。
也就是创造者在外界的刺激下,头脑中产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语文创造教育就是使学生的大脑绷紧弦,并使大脑对外界的刺激有快速的反映,并能抓住问题。
准备阶段。
即为解决问题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收集信息资料。
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情报处理的方法。
!思考阶段。
即对问题的产生、关键和发展状况作缜密的思考。
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思维集合阶段。
通过逐个分析以后,在头脑中形成了许多想法和判断,然后进行综合整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语文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归纳、综合的方法。
#修正阶段。
即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时,还有不断修正那些不科学的地方,使之臻于完善,最后取得创造性成果。
三 创造教育对语文教师的角色要求实施语文创造教育的关键在语文教师。
面对创造教育,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
1 由被动型变为主动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了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
实施创造教育,教师必须改变学科本位论的观点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
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开发的参与者。
语文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宽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让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2 由传授型变为促进型一直以来,教师是知识的象征,教师的作用就是把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更新加快,教师不可能成为知识的∃代言人%,不可能,也不必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被动摇了。
在语文创造教育中,语文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学生语文创造力的发展。
包括: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语文观察力、语文记忆力、语文想象力、语文思维力、语文操作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文情动力、语文注意力、语文意志力、语文自评力、语文调控力的形成。
3 由主导型变成引导型教师作为班集体的领导和管理者,具有奖励和惩罚、维持教学秩序、安排集体活动等权力,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长期以来在教育中都存在着不当的管理倾向,如中国古代的∃师道尊严%,近代德国赫尔巴特的∃教学中心论%,原苏联凯洛夫的∃三中心%说,都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把学生定位于被动接受的∃塑造对象%,造成师生间的接受、主次、上下、尊卑关系十分明显,这对于学生的心智发展极为不利。
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条件就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探索学习。
因此,语文教师要破除∃唯我独尊%、∃唯我独能%的观念,增强教学民主意识,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志趣,努力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4 由教学型变为研究型在传统中,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
教学活动是一线教师的任务,研究活动则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
教师很少有研究的意识和研究的(下转第146页)的变化。
表现为学生对自己所要学的东西缺乏信心,失望消沉,出现抵触情绪。
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能做到灵活多样化,讲解清晰、准确,示范标准,学生则半数以上表现出兴奋愉快,注意力集中,积极性高等。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教学内容及教学环境的不同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的情绪,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3)学习环境。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当场地舒适、天气良好时,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现出兴奋愉快、积极性高的情绪;四周安静时,160人中有129人的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占总人数的80%;音乐效果好时,96%的人兴奋愉快,积极性高。
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环境会给学生一种清晰爽快之感,从而激发其积极情绪。
由此可见,如果是一个场地较差,天气沉闷、四周喧闹而又音乐效果不好的环境,学生最主要的情绪表现有心情烦躁,无精打采,不想练习,有的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希望老师早下课。
2 主观因素1)个人的基础条件。
个人的基础条件不同,在健美操的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情绪体验。
例如,同样是一个教学内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学起来会感到轻松,心理上没有压力,从而会充满自信,接受动作快;而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学起来会存在一些困难,一旦压力过大将失去信心,产生自卑感,引起情绪上的波动。
2)课前的个人准备状态。
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休息好,没有充足的睡眠,带着疲惫的身体走进课堂,这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更易疲劳,出现无精打采,不想练习的情绪。
课前学生的情绪不佳,如不及时地进行调节,这种不良的心境也会导致课中的心情烦躁等消极情绪,另外,课前的突发事件、课前的服装与器械准备等也可能导致课堂不良情绪的产生。
3)在学习中遇到困难。
进行体育运动,遇到小伤小痛总是难免的,因此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也多种多样,有的无精打采,不想练习,有的感觉到打击与挫折,出现消极情绪,大部分人表现为心情烦躁,容易疲劳,易激动、生气。
另外,同样的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情感倾向,意志品质不同的学生所引起的情绪变化也不同。
这与学生其本身的主观态度、个性特点有关系。
总之,积极的情绪能使人在精神上增添向上的力量,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并且能产生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促进学生尽快掌握运动技能。
而消极情绪则使人过度紧张,思维迟钝,记忆困难,降低学习效果,而且阻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三 建 议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现列举以下几种调节情绪的方法。
1)明确目的,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2)教师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以和蔼的口吻、诱导的方式教育学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心境。
3)合理组织教学,灵活多样的练习方法和适宜的运动量,可以提高和稳定学生的情绪。
4)运用测验、竞赛法调节学生的情绪。
5)排除干扰因素,教会学生用自我暗示法调节情绪。
(上接第136页)机会,即使有也只是∃外加%的,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
在创造教育中,语文教师应该成为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如对课程的研究,对各种教材进行评监,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研究、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