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

合集下载

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轵城三中徐夏艳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的新教育理念。

课堂教学以导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改变以前讲为主为以引导为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学生能讲能说的要让学生说,让学生讲,把课堂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那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参与意识。

学习动机是学生参与英语学习活动所需的内部驱动力,而学习动机又来自于学生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果说“精讲”体现教师课堂中的“主导”作用,那么“多练”正是学生“主体”作用的集中体现。

英语课堂中,“练”的最好形式就是“交际”。

只有让同学们动起来,浸泡在一定的语境当中,学生们也就能乐在其中了。

1. 创设情景,开展英语游戏。

游戏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把游戏广泛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为学生提供引人入胜的练习形式,还能满足学生旺盛的学习欲望。

在游戏中,学生可以放松大胆地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快乐。

2.创设情境,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我在课堂教学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给予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生活环境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才的重要因素,同样课堂环境对学生课堂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需要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相信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节奏,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他们。

只有当教师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

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能够让学生感到自由和安全,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即使学生的回答存在错误,也不能简单地批评和否定,而是要给予耐心的引导和鼓励。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和存在感。

再者,教学方法的选择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

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来获取知识;项目式学习则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和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收集数据、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最终展示成果。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是指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导地位,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扮演着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角色。

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应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有趣的教学设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材料,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学习。

引导与促进学习:教师应该通过合理的问题引导、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尊重个体差异: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潜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特长。

反馈与评价: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学习态度。

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如何在教案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在教案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不仅要关注课程内容的传递,还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教案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采用任务导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导向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讨论、讲解、实验等多种方式将知识点与任务相结合,让学生在任务中自主探索,逐渐形成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任务导向式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任务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承担任务的各个环节,最终实现自我提高。

二、建立师生互动机制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师可以通过设问、讨论、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反馈,让学生感觉自己的问题被认真听取和回答。

教师还可以通过定期学生评价、互评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寻找问题、自主探索、创新设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实施多元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实施多元评价,包括学习项目、考试、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既可以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同时也评价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还可以将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公开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主角,实现教学目标。

采用任务导向式教学,建立师生互动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实施多元评价,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

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努力改进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克服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等现象,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学的兴趣
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好功课的内在动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调动一切因素,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渴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问题。

三、教师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善于创设情景,设计疑问,让学生有需求感、好奇心,激发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善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去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加以引导、点拨,起到为学生“导航”的作用,决不可以越俎代庖,让学生在多种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四、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多鼓励表扬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营造接纳的、支持性的、开放的课堂氛围。

语文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龙源期刊网 语文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者:曾红来源:《新课程·小学》2015年第03期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我们都知道,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起的是主导作用。

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是学习的真正主体。

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落实好三点,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那么,在课堂中教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呢?(1)教师要确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学生的伙伴,在生活中做学生的朋友。

在备教材、备教法的同时,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层次及优点、缺点,这样在教学中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因材施教。

(2)教师要做到教学民主,充分信任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感情等,绝不能讽刺、挖苦、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3)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的机会,与学生互动、交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因此,教师教学策略的核心必须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探知过程提供可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参与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主探究,自我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换自己的角色,注意把关注的焦点着力放在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历程上,积极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使自己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

发扬教学民主,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开放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究的基础上。

合理开放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式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开展互动交流的过程。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很多教师的教学工作没有完全摆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标的教学体系。

很少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从而导致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

如何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以下结合自己从事教学教育工作,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贯穿启发式教学原则,调动学生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乐学的境地,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设置了情景,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才会乐于学习知识。

2.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电视和多媒体等,能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知背景,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创造。

二、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1.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既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把知识的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没能让学生去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

记得我一次去听一位教师的课,她采用多媒体上课,几乎整节课都是她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讲和不停地演示,很少提出问题,导致整个课堂气氛很沉闷,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几乎都是低着头看自己的书,毫无兴趣。

对此,我们必须将教学变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去参与这个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成为研究者,去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增强他们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豪感。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堂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世纪,知识经济迅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代,我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学习,认为新的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的的脑动起来教学最本质的一面就是要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思维能力,学会自己思考。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被当成容器进行灌输,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自己的思维往往处于沉睡状态,其内心很难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勇气,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性,湮灭了学生的的学习热情。

所以如何唤醒学生的自主思维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节。

我在数学课堂上的做法是不束缚学生的思维,不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尽可能让学生积极思维,敢于思考。

《课堂纪律》就有一条明确规定:“课堂上的发言,无论对错,只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观点,就是成功的,就值得骄傲!”科学家判断问题尚且出错,学生出现问题更是在所难免,接纳学生不同意见和答案(即或有不足和错误),敢说才有想,如果课堂学生思考,学生发言,你不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难啊!只有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学生的脑才能象高速发动机转起来。

(二)、实践体验,让学生的手动起来“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

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常常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发,这是空洞抽象的讲解无法代替的。

我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空间,让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的疑问。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我让同学们收集了各种包装盒(动手)。

到上课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动脑)然后动手量一量,说说他们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教具、实物,很容易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通过动手量一量,不同之处是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而长方体的12条棱分成了3组(即长、宽、高),每组都有4条是相等的。

举例说出在教学中你是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举例说出在教学中你是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1.举例说出在教学中你是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的?2.选择一个需要显微镜观察的探究性实验的课题,写出组织探究性活动的过程,以及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3.举例说明在重要概念的实际教学中,你经常会使用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答题内容:1:举例说出在教学中你是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互动的合体。

学生作为学习的独立个体,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决定他们应该是教师的朋友。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应该赋予学生必要的自由活动时间和自我发挥空间,应该尊重学生的内心思维活动,突出其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要做到这些,教师就得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即做到两点,即允许学生说话,允许学生选择,让学生在独立平等、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学习个性,实现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一、允许学生说话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常常是通过双方“说话”而实现的,即不但教师要说话,而且学生也要说话,才能实现教学中的有效沟通。

允许学生说话,让学生有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畅谈中培养敢想敢说、勇于提问、勇于争辩的创新品质,最大限度地释放各自的潜能。

二、允许学生选择选择是自主意识的行动表现。

在选择中,特别是在自主选择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被唤醒,创造力的培养才有可能。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不可动摇的主宰地位,而学生则是亦步亦趋地奉命执行。

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强制性的灌输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因此,课堂教学应当逐步减少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开放性和选择性,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

总之,新课改下的教学宗旨,就是要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动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善于发问,勤于思考,学会学习,受益终身。

认真回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这门课,课程中哪一个观点或一句话让您印象最深?给您什么启发或反思?1.要求:自己组织语言作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河边,但你不能逼他喝水。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对象。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观,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人才观。

语文教学主体地位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对象。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观,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人才观。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对此浅谈如下几点:一、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选择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性,突出地表现在对学习对象(客体)的选择上。

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一连串的选择活动,从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到学习手段,无一不是选择的结果;从”学什么”到”怎么学”也无一不是选择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是随便将什么内容都作为学习的客体来对待,也不会将学习客体的随便什么方面作为深入思考的主攻方向,而总是有所选择的,总是选择那些最合意的即自以为最有意义的内容作为学习客体,总是选择那些自以为最有价值的学习客体的某一方面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同时,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加工、整合和改造也都是有选择的,都要进行过滤、筛选和优化组合。

学生选择的正确与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自主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教材、学习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把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其次,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做是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老师质疑、请教,要求答疑,相互研讨,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这在学生的自学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素质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具体表现之一。

教学过程的最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课堂上要重视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利用教具、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不仅眼看、手动、口讲、脑想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我在课堂教学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板上画一个半径为10厘米的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再让学生在剪下的圆上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同心圆,剪下并计算其面积,通过直观感知,使学生知道剩下的就是环形,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很快算出环形面积。

二、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时,注意力就十分集中,求知欲就空前旺盛,思维就非常敏捷、灵活。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

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巧提问题,促进思维发展;操作训练,提供实践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

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作为深化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育中,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说明了学生是我们教育的根本,是教学围绕的中心。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放在主要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么,如何做,才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一、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几种关系(一)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一个成功的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因此,师生关系是影响课堂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建立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师生关系。

一般来说,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有利于其遵从内心本真的想法,展现其个性。

所以,处于引导地位的教师,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不有意压制学生,学生不畏惧教师的威严,能大胆地提出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无所顾忌地展现自己的个性。

(二)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之间的关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让他们在学习中有主动权和自主性,能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学习计划、调整学习节奏。

这样的学习符合学生们的发展规律,值得提倡。

但是,小学生毕竟年龄小,思想和行为都不成熟,若只注重他们在学生上的自主性,则容易导致他们在学习上走弯路,学习效率低下、学习目标不明确等等,所以要保证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的介入。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要把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做得不足的地方都指正出来,告诉他们合理、正确的学习方式,并监督他们改正过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效益。

(三)处理好教学设计和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课堂预设,它是对课堂的勾画,是对教学工作的构想,好的课堂设计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但是,再完美的教学设计在实践中都会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出现的原因在学生,教学设计是既定的,但教学活动是动态的,计划是死的,学生是活的。

因此,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处理好教学设计和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让好的教学计划为教学活动服务,促使课堂教学的稳步进行。

如何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促进教学民主化和个性化,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一、探求民主、平等的课堂模式,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一种民主、平等的和谐环境,这样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沟通理解。

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表现出来。

如何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呢?1.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使教师把自己赤诚的爱献给自己从事的工作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的热情,积极、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

另外,学生对教师的爱会迁移到教学活动中,他们会勤奋、努力并积极配合教师,师生在课堂上实现情感合作。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做到什么?第一,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作平等的社会成员,尽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当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时,不是自上而下地给予,而是“蹲下来”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经验与知识,鼓励、信任学生。

我在实际教学中通常不站在讲台上,而是站在教室中间,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对话。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并对他们充满关心和期待,才会对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对学生要充满爱。

众所周知,师爱是教育学生的基础和前提,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与自尊心。

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眼神、手势、姿态以及适当的口语等方式去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要通过这种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去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创造有利的条件。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步走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步走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步走摘要长期以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职责被人们普遍接受,认为教师应是教学的主体,是课堂的权威、是教学的中心。

正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不少教师也一直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或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认为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得怎么做,学生的学习完全受控于教师的“教”的行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心智受到压抑,个性发展受到限制。

关键词主体地位;心智;个性发展一、课前,未雨绸缪,了解学生,做好预设备好课,确定学生主体观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更应凸显,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交际需要的语言积淀应从语文教学开始,因此,如何设计好一堂课尤其重要。

我以为设计教学时要明确一个目标: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讨论、探究的场所,对生活中的人或事,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课堂教学要能拓展到学生生活的天地、发展的社会中去,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教师做“甩手掌柜”,由学生商量决定课的重难点教学重难点由学生决定?这似乎是无稽之谈。

但在学生充分自学教材前提下,如果以学生的现有理解水平来解读文本,那么,他们弄不明白的各类问题都可能是他们此次学习的重难点,在他们互相帮忙解决了这些重难点之后,他们又会有新的发现,又会提出新的问题,……于是学生就在不断的自学、发现、解决过程中完成文本的学习。

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主宰课堂当老师,这是一种许多年轻教师都在采用的较高明的做法。

如果学生对教材内容发生兴趣,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畅所欲言,课堂就鲜活了,而教师做“甩手掌柜”,少为学生做主,只要适时掌控课堂即可。

2.教师“装聋作哑”,让学生讨论解决疑难点课堂讨论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思辨和归纳总结等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之间的单向、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交流,架起了课堂信息交换的立交桥,在交流中,不同层次、不同见解的学生得到了个体所没有信息,此时,教师只是“装聋作哑”当观众。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导言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从教师角度出发,探讨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了解学生背景,个性化教学学生个体差异是非常显著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

了解学生的背景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调查方式,如问卷调查、家访等,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习情况以及兴趣爱好。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不足,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对象。

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为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问题、讨论、小组合作等互动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三、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

情境是学生学习的背景和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如家庭、校园、社会等,将学习内容融入到情境中,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涵,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任务和活动,如写作、口语表达、阅读实践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水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

但是,从作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

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很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

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

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

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使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能够随心舍弃了。

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很多于300字。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使用默读。

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

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

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

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

不过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

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

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实行教学。

表面上看是教
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

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笨梢月穑慷导噬希颐浅3?吹降闹皇墙淌π榛我磺梗罢嬷饕猓偕塘俊倍选=淌ψ苁怯邪旆ǜ献叛杓坪玫娜ψ永镒辍?br /
4.“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

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

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准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

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

不过,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