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专题1: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170万年前—前221年)

合集下载

第一章: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第一章: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工业; ③商业:私商的涌现打破了官府垄断商业 的局面; ④科技:算筹记数法、《石氏星表》和人 工杂交的应用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2.生产关系的变化: ①管仲在齐国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的 政策,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土 地私有得到承认。 ②私田主人采用地租剥削方式经营土地, 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产生,地主阶级和自 耕农阶级形成。 ③小农经济的形成: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 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模式,是中国封建社 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 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 ④低生产力下的精耕细作;⑤具有不稳定 性,易于两极分化。
材 从“一个主体、两个角度、三个特点”去理解早期政治文
的 明。


从社会变革的角度去理解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理解
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
华文明的基础。
170万年前—前2070年 原始社会
单元概述:先秦指秦统一以前的历史。其 时间大致是从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 221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 展时期。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包括:一是分 封制和井田制,应准确理解二者的含义, 并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层面认识二者 之间的关系。。二是诸子百家的思想,先 秦思想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是高考的 重点内容,教学中注意从哲学、伦理学、 治国理念、道德人格等不同角度认识诸子 思想对中国的深远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 诸子思想是本章的一难点。应根据“经济基 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 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正确分析诸子 思想出现的时代背景,并列表识记诸子思 想的内容,把握其不同的思想特征。
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奴 隶制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分封制 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 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 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 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 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 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和井田 制相互影响,二者的存在成为西周奴隶制 国家兴盛的支柱。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现原始瓷器,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③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3.春秋战国时期
(1)政治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
(2)社会经济:
①农业: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水利设施
和耕作方法不断改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
的经济形态;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返回
2、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确立时期

前770------前256(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6----前221年
阶 总特征 社会大变革(社会的转型时期) 段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专 特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渐确立;国家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征 (政局;制度;政策)
儒家
法家 墨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商鞅 墨子
“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
“仁政”, 民贵君轻,性本善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人之性恶 以法治国,主君主集权,奖励耕战, “法”“术”“势”三合一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返回
②科技: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 ③文学艺术: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诗 经》 《离骚》等文学杰作和帛画《人物龙凤图》等艺术珍品。
中国古代文明从170万年前至鸦片战争前夕,大致分为先 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及明 清六个时期。
我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五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 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自古以来就是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土地私有制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经 济的基本特色;中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成就辉煌。

主题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主题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主题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阶段特征】(1)原始社会(远古—公元前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原始人类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

(2)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和鼎盛时期。

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极少量的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经济上实行“井田制”。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

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纺织业、战国治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知识清单】一、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1)概念: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二轮复习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二轮复习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专题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原始社会—前221年)一、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1.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上,处于奴隶社会,实行分封制(及其前身内外服制),中央集权尚未实现,地方势力较为强大。

(2)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大规模的集体劳作,工商食官。

(3)文化上,学在官府,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

2.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上,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央集权开始出现。

(2)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小农经济的产生,个体家庭经营取代集体劳作,私商、私营手工业出现。

(3)文化上,私人讲学开始出现,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比较繁荣。

二、具体史实㈠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上:①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工具。

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①农业: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井田制。

②手工业:“工商食官”制;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③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上:(1)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2)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3)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4)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5)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默写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默写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高三历史早练默写2016-1-25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阶段特征】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社会进入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经济的雏形;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制、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观以及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准着中华文明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社会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

【知识梳理】1、政治上: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

①最高统治权利继承秩序确立和初步完善。

启以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制,继承制度臻与完善。

②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和发展。

商实行的制度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宗法制,运用血缘纽带与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中央与,了统治区域。

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推行,以秦为代表,打破了旧的权利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制,形成的雏形。

2、经济上: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①农业。

生产工具上,石器时代为石器骨器,商周时期为,春秋末年出现;耕作方式上,商、西周时期为,春秋战国时期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基本形成;土地所有制度上,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国有制),春秋时期出现土地私有制,到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

②手工业。

与分离,成为的生产部门。

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基本为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官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

商周冶炼业发达,春秋出现业。

③商业。

商周时“”,春秋战国出现大量,出现铸币,形成都会。

3 思想文化上:中华民族的基本形成。

①上古时期的思想文化反映了先人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反映。

②“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儒家、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在各领域所形成的理论,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③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文、金文、的进化,诗歌(代表作《》《》)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也有所建树,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 高一历史纲要下同步课件(统编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 高一历史纲要下同步课件(统编版)
评价: ①与分封制互相补充,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②有利于发扬尊敬祖先的传统。 ③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和祖国统一。 ④任人唯亲、重男轻女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真题演练
1.(2019·全国Ⅰ卷)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
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生产关系的变化 (1)男子地位上升 (2)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3)国家诞生
1.(2020·上海)原始农业生产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于是人民开始
A.聚族定居
B.建立国家
C.冶炼青铜
D.创造文字
2、(2021·泰安模拟)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
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
1、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2、迁都: 多次迁都,定于殷
3、国家管理:
是最高统治者,下设 。 :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
区,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继承制度: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并存的王
位继承制。
4、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内外服制
(2)国家管理 ①夏王:最高统治者 ②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地方:聚族而居。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
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3)文化遗存: 二里头文化 (4)夏王朝的灭亡: 公元前1600年
三、商和西周
(一)商(约前1600—前1046年)
夏商的历史:对历史传说和考古史料的态度
历史传说:古文献中有一些神话色彩浓厚 的传说,透过传说可以窥见中国从部落向 国家转变的大致情况。故事传说是研究中 国远古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考古资料:文化遗存、遗迹、遗址,以实 物形态证实所处时期的历史面貌和社会发 展状况,对于历史研究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170万年前—前221年)【阶段特征】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一)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经济: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工商业,青铜时代,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政治: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

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思想文化:礼乐制度、甲骨文、傩(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经济:铁犁牛耕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促使了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和小农经济的形成。

私营工商业兴起。

政治: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各国纷纷改革推动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思想:百家争鸣推动思想的大解放。

科技:取得很高成就。

(司南、《甘石星经》、九九乘法口诀、筹算法、《黄帝内经》)文艺:帛画、《诗经》、楚辞、宫廷宴乐、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

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工商业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

思想:文化专制,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造纸术、张衡、《九章算术》、医学(《黄帝内经》、张仲景、华佗)等领先世界的成就。

文艺:秦篆汉隶、帛画、汉赋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政治: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一轮复习分期和线索一、中国史、世界史分期中国古代史(约170万年前~前2070——1840)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世界上古史(前3千纪——5世纪)西欧中古史(5世纪——15世纪)世界近代史(15世纪——20世纪初)世界现代史(20世纪初——至今)二、主题: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史:(中国古代史)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前期)(中国近代史)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1840——1912)中华文明的曲折与探索——民国时期(1912——1949)(中国现代史)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新中国时期(1949——今)核心线索:(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近代史)侵略与反抗(国家出路的探索)(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世界史:古代文明的滥觞与发展——古代的世界工业革命的开启与扩展——近代的世界现代文明的创新与调整——现代的世界核心线索:(世界古代史)世界各区域文明多元发展(世界近代史)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现代史)世界文明多元化(多样化)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时期: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2、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1)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2)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与隋唐(3)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统一:宋元时期(960——1368)3、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1368——1840)第一阶段: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约170万年前——前221)时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总体特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我国从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产生(新石器时代),阶级和早期国家(夏商周)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制度的社会转型(春秋战国)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石器时代(约170万年前——前2070年)原始社会阶段特征:(1)经济: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2)政治:由部落向政治实体转化,出现权力的萌芽(3)文化: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起源(一)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以前)——打制石器1、特征:①以打制石器为主②渔猎、采集、群居生活③学会用火2、人类遗址: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前2070)——磨制石器1、特征:①以磨制石器为主②原始农业定居生活③制陶和缫丝2、文化遗存:(1)新石器时代中期(约7000-5000年前)①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彩陶、粟)②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③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养蚕缫丝、水稻)(2)新石器时代晚期(约5000年前)①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黑陶)②辽河上游:红山文化③长江下游:良渚文化(3)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奠定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知识链接】选择性必修2 第一课“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一)采集渔猎时期(旧石器时代30万年前——1万年前)1、生产:①工具为木、骨、旧石器等(打制石器)②获取食物方式:采集、渔猎2、生活:迁徙生活、学会用火3、社会关系:女性地位高、无私产、平等(二)农业的产生:农业革命1、含义: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期),人类由采集渔猎时代过渡到定居农业时代2、根本原因:工具改进(打磨石器)→生产力水平提高3、农业起源的特点:多元性(西亚、东亚、中美洲)4、农业革命的意义/影响:(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2)促进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定居和聚落;社会分工—手工业、商业产生;宗教文化)(3)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农业发展的需要)(4)引发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力(根本原因)→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三)文明的标志(早期国家起源的标志):阶级产生、城市出现、国家形成、文字的形成等(国家是文明诞生的标志)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原生性(自身孕育)、连续性、多元一体(多元——分布广泛,各具特色;一体——相互交流走向融合,逐渐以中原地区为核心)(四)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工具改进生产力进步→原始农业产生与发展→产品出现剩余→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国家逐渐产生二、中华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的统治: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早期国家(夏商西周)的阶段特征:1、政治:神权色彩、血缘政治(贵族政治)、尚未集权(统治者未高度集权、中央对地方未高度集权)2、经济:农业——井田制下土地国有,集体劳作手工业——青铜时代(商、周)商业——工商食官确立(官府垄断手工业和商业)3、文化:夏商神鬼文化(重鬼神)→西周礼乐文化(重人事的人文色彩)汉字逐渐形成(一)政治1、从部落到国家:部落联盟——三皇时代:神话传说色彩浓厚五帝时代:①炎黄部落联盟②禅让制(故事传说是研究中国远古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传说可以窥见中国从部落向国家转变的大致情况。

一轮复习历史教案第一章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一轮复习历史教案第一章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高三年级历史备课组集体教研授课时间:年月日
经济上:(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
商业:私营工商业开始出现,封建城市的形成(城市的概念)
政治上:(旧的制度瓦解--原因、表现;新的制度确立--改革(为何要改,春秋改革和战国改革的比较,影响))争霸(如何看待春秋的争霸战争“春秋无义战”)==》改革(比较春秋战国的改革)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的瓦解封建等级制度得建立(军事上诸侯争霸)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
文化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大变革—>各阶级维护自身的利益士人著书立说百家争鸣
☆补充设计☆。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

2、耕作技术的进步:
(1)创制农具:传说神农氏创制耒耜。
(2)刀耕火种:使用石刀、石斧砍树木焚烧,用石犁 翻土播种。 (3)石器锄耕: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并懂得开沟排灌、沤制绿肥、治虫灭害等技术。 (4)铁犁牛耕: ①农具:铁农具 春秋 时期问世,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②技术:牛耕 春秋 时期开始出现, 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③历史地位: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 战国 使用范围扩大
(二)夏、商、西周的经济 1、农业 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 比较贵重,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等。末、耜仍是人 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商周时期,以沟洫将耕地分割成方块田,呈“井”字形, 故称“井田”。井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 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2、 手工业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已相当成熟,工艺精湛,器物造 型生动.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丝织业产生并发展起来。 早期的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设市 的作坊内,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 经营,不计成本;集中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一起工作。 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古代手工业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2)西周时候,后世的农作物多已具备 4、家禽家畜: 原始社会时期就会饲养猪、狗、鸡和水牛。
一、原始社会:
(二)手工业、商业:
从二里头文化(原始社会后期)开始。我国进入青铜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距今约4800年的 原始文化遗址出土有丝织品。 司 母 戊 鼎 礼三 器星 堆 青 铜
3、商业 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 统一管理,驱使他们为官府服务。

通史融会(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通史融会(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C. 郡 县 制 度 形 成 D. 官 吏 待 遇 下 降 解析: 根据材料 “俸 禄 和 等 级 基 本 以 粮 食 多 少 来 划 ” 分 反映
的是报酬方式的变化“ 。不 再 以 土 地 为 标 准 ”表 明 原 来 通 过 “授土”“授民”的 分 封 制 度 遭 到 破 坏 , 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认知纵横联通 命题权威解读 课时跟踪检测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诸侯 诸侯要定期朝见周王,定期向王室缴纳军赋和贡税,并 义务 随王出征。 (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2)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的等级序列等。 历史 (3)使周文化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 作用 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推动了 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总体看来,周天子虽 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 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认知纵横联通 命题权威解读 课时跟踪检测
(
)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解析:据 材 料 “周 幽 王 宠 幸 褒 姒 , 废 申 后 及 太 子 宜 ” 臼 和
“申 后 父 亲 申 侯 联 合 曾 国 和 犬 戎 杀 死 幽 王 , 并 拥 立 原 太 子 宜 臼为王,即周平王 ”可 知 申 侯 遵 从 血 缘 宗 族 关 系 权 力 政 治 原 则,故 A项 正 确 。 答案:A
认知纵横联通 命题权威解读 课时跟踪检测
(
)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解析:由材料“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得 知 , 分 封 的 主 体 除 王 族 和 先 代 贵 族 外 ,还 有 功 臣 ,故 A 项 错 误 ;皇 权 的 出 现 是 在 秦 朝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建 立 之 后 ,故 B 项 错 误 ;材 料 “诸侯 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说明商朝灭亡之前,国王与诸 侯的关系比较松散,“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 同”说 明 周 王 与 诸 侯 的 关 系 大 大 加 强 ,故 C 项 正 确 ;西 周 通 过 血 缘分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但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 当大的独立性,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兴起与转型——先秦史(远古——前221年)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兴起与转型——先秦史(远古——前221年)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兴起与转型——先秦史(远古——前221年)一、时间轴梳理阶段事件,总结阶段特征阶段特征:先秦是秦朝以前的时期,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时代特征:1.经济:由原始农业到井田制到向小农经济演变,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

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提高,土地私有制出现,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并发展。

2.政治: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和宗法分封制,最高统治权力传承政治秩序逐步确立和完善,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春秋战国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兴起;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3.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使教育逐步发展和平民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基础。

文学方面,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时间轴:二、专题知识结构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1)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1)历法:夏朝时出现《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文字:最早的原始文字是“图画文字”,至商代汉字已形成完三、基础知识梳理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至前771年)(一)政治:1.夏朝: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出现王位继承制度,“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

2.商朝:主要的政治制度为内外服制度。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商朝弥漫着神权色彩,以神权强化王权。

3.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

(1)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②内容: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包括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和殷商遗民。

高考一轮复习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高考一轮复习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高考一轮复习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一单元线索梳理1.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2.中华文明的奠基——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3.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4.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前207)5.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公元220)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主干知识梳理和巩固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1)概念: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3)文化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新石器时代(1)概念: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2)社会生活: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3)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4)文化遗存①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彩陶、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黑陶)。

②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丝)、良渚文化(玉器、祭坛和神庙)。

③辽河流域:红山文化。

概念解读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出现人类到青铜器的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至2000年左右。

石器时代只是个时间区段概念,石器时代并不代表那个时候的人类只会使用石器3.原始社会组织(1)三个阶段: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必修三:人类社会思想 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文明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先秦

原始社会

前21世纪

前770年

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
夏商西周
前221年
先秦时期,起于远古人类产生时期, 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期间经历了 原始时代、夏商西周时期,以及春秋、战 国时期。
要点梳理鞅变法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 地制度 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3.中国古代的商业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字的起源与书画的发展 3.中国古代的文学
材料五 宗族宗法制度的一个产物是族田义庄。族田义庄由 宋代范仲淹首创,其形式包括义田——其田租主要赡养族人, 或兼用于奖励节义;祭田——其田租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或 兼用于赡济族众;学田——其田租专供族人读书及应试等费。 族田义庄的济困功能其实是古代宗族宗法制下原始的社 会保障功能的体现。当然这种保障制度由于宗族中官僚士绅 自发提供,因而又兼具慈善性质,这也决定了其受众范围的 有限性。 由此可见,宗族宗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稳定和维护 封建统治的作用。 ——汪少琴《转型时期中国宗族宗法制的功能分析》 5、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宗法制。
材料二 汉阳诸姬如随、唐等国到达了汉水以东地区;建都于蓟 (今北京)的燕国更延伸到了东北遥远的地方;改封到今江苏丹徒 一带的宜侯更是延伸到了东南遥远的地方。 …… 西周初期这样把旁系姬姓贵族和异姓贵族分封到比较落后的地 方,深入到原来少数部族居住的地区,无疑的,会扩大中原先进文 化的影响,对此后这些地区的生产和文化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杨宽《西周史》
材料三 ‚西周王国利用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组织蜕变发展 而来的血缘宗族关系——宗法制度,作为奴隶主贵族阶级统 治的工具。‛ ‚宗法制度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继承法,也是继统法。 实行这种继承法,必须首先严格区别嫡庶关系。‛ ‚由于西周奴隶制国家体制是与宗法制关系密切联系在一 起的,所以各奴隶主贵族十分重视‘宗子’ 的特殊地位,十 分注意树立牢固的‘尊祖’观念。……西周时期,从政治上 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这就成了 维护宗法制度的基本信条。‛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 3、结合材料三分析,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及核心内容是什么?如何 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沂源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三二轮复习学案序号:01 专题1: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170万年前—前221年)编制者:李国生审核者:冯锋【考点分析】本部分的考点主要有:商周的政治制度、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科技、汉字起源、文学。

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政治模块的第一单元第1课、经济模块的第一单元、文化模块的第一、二单元。

【阶段特征】本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1、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

(1)经济: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工商业,青铜时代,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官府垄断工商业)(2)政治: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

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3)思想文化:礼乐制度、甲骨文、傩2、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1)经济:铁犁牛耕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促使了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和小农经济的形成。

私营工商业兴起。

(2)政治:各国纷纷改革推动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3)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推动思想的大解放。

科技成就突出。

文学艺术起源与初步发展。

【考点整合】一、夏商周时期1、分封制:目的、内容、作用、特点、瓦解2、宗法制:目的、内容、特点、作用3、礼乐制度:【考向研判】通过文字、图片材料或新情景,考查对中国早期(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典例分析】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

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解析】林黛玉是“外人“,贾宝玉是“自己人”,贾母强调宝玉和黛玉的远近亲疏,说明贾母宗法观念浓厚。

【变式训练】1.《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2、(2014威海模拟)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B.宗法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C.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3. 阅读周朝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从中你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①分封制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的②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③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④分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4.、辟雍(右图)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

史学家钱穆说“西周镐京,辟雍所以行礼乐,宣教化,此乃政治上之莫大任务。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其教育与政事密切相关②体现了思想自由、学术争鸣的文化特点③这有利于维护宗法分封制④这体现了当时学在官府的教育形制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二、春秋战国时期(一)经济发展:1、农业:(1)生产力: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2)生产关系:土地制度;开始通过租佃方式经营土地,说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剥削关系开始形成;自耕农经济出现,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1)冶铸业:冶炼生铁和钢;(2)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3、商业和城市:发展表现;重农抑商思想崛起。

(二)社会变革1、背景:(1)经济:(2)政治:(3)思想:2、概况:(1)赋税改革:春秋时期,鲁国和齐国进行赋税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2)变法: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和吴起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

变法实现了社会的转型,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发展②政治需要③私学促动2、概况:(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思想及地位)(2)道家:老子、庄子(思想及影响)(3)法家:韩非子(思想及影响)(4)墨家:墨子(思想及地位)(5)兵家:春秋孙武,战国孙膑。

3、影响:①促进文化发展②促进了社会变革(四)科技文化:1、科技:司南、《甘石星经》、九九乘法口诀、筹算法、《黄帝内经》2、文艺:汉字起源、帛画、《诗经》、楚辞、宫廷宴乐【考向研判】1、通过情景或材料,考查对小农经济特点的理解、考查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的关系、考查小农经济对人民思想观念的影响。

2、通过材料考查对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思想主张的理解和辨别。

【典例分析】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解析】B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人家为自己的家;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

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

而儒家的“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

【方法技巧点拨】如何避免混淆四大学派的思想主张为了避免对四派思想主张的混淆,一要熟记并理解各派的主要思想主张,二要通过列表比较各派的思想主张,三要通过做近几年的高考题,增强理解和运用能力【变式训练】1、(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2、(2013·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3、(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4、(2012广东文综,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5、伏尔泰在《礼俗论》谈及中国古代一思想流派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

”“新的精神……世界”是指A.法家的法治思想 B.道家的无为思想C.儒家的仁政思想 D.墨家的非攻思想6、(2012上海单科,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A.《孟子》B.《庄子》C. 《韩非子》D. 《道德经》7、(2013课标卷,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宁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8、阅读下面材料: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1)根据材料,人类经历了怎样的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利用“两大因素”分析春秋战国转型的原因.材料二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衽,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绫,此其分事也。

——墨子材料三(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大小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引自《史记》材料四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奴隶制度解体,奴隶主贵族独占文化的局面被打破。

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

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

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交互运用,相互影响,标新立异。

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这一时代特征是如何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体现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