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踝内外翻等速肌力研究

合集下载

踝关节JOA评分表

踝关节JOA评分表

踝关节JOA评分表介绍踝关节JOA评分表(___)是评估踝关节骨关节炎程度和功能障碍程度的一种常用评分工具。

该评分表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功能进行评估,旨在帮助医生客观地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指导治疗和康复计划的制定。

评分项踝关节JOA评分表包含以下几个评分项:1.症状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和肿胀程度,分为4个等级,从无症状到严重症状。

2.体征评分:评估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和关节稳定性,包括关节活动度和关节稳定性两个方面。

关节活动度根据足背伸展、足背屈曲和外翻等指标进行评估,分为4个等级,从正常到无法活动。

关节稳定性根据前踝滑动试验进行评估,分为3个等级,从稳定到不稳定。

3.功能评分: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运动功能,包括行走、上下楼梯、跑步等方面。

根据患者的自我评估和医生的观察,分为4个等级,从无功能障碍到严重功能障碍。

4.总分评定:将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和功能评分进行加权求和得出总分,总分范围为0-100分。

分数越低,表示踝关节的症状和功能障碍越严重。

应用范围踝关节JOA评分表适用于评估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症状和功能障碍程度。

它可用于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康复效果的评估。

评分表的结果可以提供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交流基础,有助于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情况,合理制定康复计划。

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踝关节JOA评分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评分应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资料综合评估。

2.在评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评分表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评估,确保评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评分结果仅作为参考依据,不能单纯依靠评分结果进行治疗决策,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4.评分表的使用应符合伦理和法律规定,保护患者的隐私和权益。

结论踝关节JOA评分表是一种常用的评估踝关节骨关节炎程度和功能障碍程度的工具,可以帮助医生客观地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和康复计划。

在使用评分表时,需要注意评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评分结果的科学合理性。

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步态动力学特征及平衡训练研究进展

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步态动力学特征及平衡训练研究进展

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步态动力学特征及平衡训练研究进展李其志,雷宗恒,姚东,程政,瞿玉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3)摘 要 慢性踝关节不稳可导致踝关节反复扭伤,病情严重时需行手术治疗。

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步态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为该病的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本文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步态动力学特征及平衡训练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踝关节;关节不稳定性;步态;平衡训练 踝关节严重扭伤后,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使踝关节周围松弛或断裂的韧带无法得到良好修复,随着病情发展,可形成慢性踝关节不稳[1]。

多数慢性踝关节不稳继发于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表现为踝关节疼痛、不稳定或反复扭伤,病情严重时需行手术治疗[2]。

慢性踝关节不稳不仅可引起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还可增加下肢韧带损伤的风险[3]。

由于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存在步态动力学特征异常[4]及踝关节动态平衡能力下降[5-6]等问题,以步态动力学特征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并量化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运动能力,可为该病的康复训练提供客观依据[7]。

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诊断与疗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及基于患者主观感受的问卷调查,这些方法的准确性目前尚存在争议[8]。

步态分析对运动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步态动力学分析在慢性踝关节不稳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尚未引起临床重视。

本文就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步态动力学特征及平衡训练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步态动力学特征步态动力学分析,是对步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强度、方向及时间等的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地面反作用力、力矩及肌肉活动。

1.1 地面反作用力 步行状态下,在支撑相早期,足与地面接触产生地面反作用力,主要包括垂直分力(反映垂直方向支撑下肢的负重和离地能力)、矢状分力(反映前后方向支撑下肢的驱动和制动能力)及冠状分力(反映内外方向支撑下肢的稳定能力)[9]。

踝关节扭伤防护及其康复研究进展

踝关节扭伤防护及其康复研究进展

踝关节扭伤防护及其康复研究进展踝关节扭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通常是由于不正确的姿势或缺乏适当的锻炼导致的。

扭伤后,患者的踝关节可能会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

因此,对踝关节扭伤的防护及其康复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踝关节扭伤的原因与机制、临床治疗方法、康复研究进展以及预防措施,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踝关节扭伤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动前准备不足,如缺乏热身或鞋子不合适等;二是运动姿势不正确,如跳跃落地时重心不稳或过度内翻等;三是肌力不足或不平衡,如足部肌肉力量不足或踝关节稳定性差等。

当患者出现踝关节扭伤时,通常是由于踝关节周围的韧带受到过度牵拉或超出其承受范围而导致撕裂或断裂。

对于踝关节扭伤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急性期冷敷、压迫包扎、抬高受伤部位以及使用消炎止痛药物等,以减轻患者疼痛和肿胀症状。

还可以采用一些物理治疗手段,如超声波、电磁波等,以促进损伤部位的愈合和功能恢复。

手术治疗主要针对一些较为严重的踝关节扭伤,如韧带完全断裂等情况,通过手术修复受损韧带,以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

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踝关节扭伤的康复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

在物理治疗方面,一些新的技术如冲击波疗法、激光疗法等被应用于踝关节扭伤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运动康复在踝关节扭伤康复过程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包括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计划、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等。

要预防踝关节扭伤,首先应加强足部保健,包括选择合适的鞋子和袜子、保持足部清洁卫生等。

在进行体育锻炼前应充分热身,尤其是针对踝关节的热身活动。

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锻炼,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在运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不正确的姿势和动作,以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

踝关节扭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对其防护和康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介绍了踝关节扭伤的原因与机制、临床治疗方法、康复研究进展以及预防措施。

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康复评定及训练方法-保健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康复评定及训练方法-保健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康复评定及训练方法-保健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本文论述踝关节本体感觉的概念、构成、评定方法及踝关节损伤后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详述目前临对踝关节本体感觉的评定方法、测量指标及其信度与效度的研究。

此外,本文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分析目前对于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的各种研究方法及其各自效果。

经研究发现,对踝关节本体感觉的评估可以有效估计踝关节损伤的程度,而且进行专门的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踝关节损伤及再损伤的概率。

1 前言踝关节是人体下肢的三大关节之一,其稳定性和灵活性是人体完成站立、行走、下蹲、跑跳等动作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是运动中最易受伤的关节。

当踝扭伤时会造成踝关节的肿胀及炎症、韧带的松弛、腓骨肌群肌力减退和本体感受器的损伤,导致神经肌肉的控制减弱,会进一步导致踝关节功能性不稳定,进而造成踝关节重复扭伤。

本体感觉在姿势平衡的维持中起主导作用,并且随平衡条件的不同,平衡三联( 即视觉、前庭觉及本体感觉) 中各感受器在平衡中的作用不断变化,存在着复杂的中枢调节机制。

踝关节的本体感觉最敏感,尤其是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中有大量丰富的本体感受器,韧带损伤后多存在本体感觉障碍。

有研究显示,踝关节扭伤程度愈严重,其本体感觉愈差。

故踝关节本体感觉的评估对踝关节平衡功能的评价及踝关节损伤风险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体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其中运动觉包含对速度的感觉和力觉。

而有学者认为在目前的临床研究中,关节本体感觉的测量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阈值测量法、视觉模型法和关节角度重置法。

本体感觉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年龄、冷敷/热敷、疾病、损伤和运动、疲劳等。

现临对于踝关节损伤所进行的常规康复治疗为: 急性期行冷疗、紫外线、超短波、制动等处理,后期给予蜡疗、音频、超声波等促进其血液循环; 而往往忽视了本体感觉的恢复性训练。

2 本体感觉的康复评定及训练方法2.1 本体感觉的测定方法及评定量表踝关节的本体感觉定量评价方法有三种测量模式: a) 采用对侧肢体的匹配测试方法; b) 采用同侧肢体复制的方法; c) 平衡测试。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动态平衡能力及等速肌力特征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动态平衡能力及等速肌力特征
· 实验研究 ·
2012 年 12 月第 9 卷第 35 期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动态平衡能力 及等速肌力特征研理教研室,北京 100084
[摘要] 目的 分析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动态平衡能力和不同速度、不同收缩模式下跖屈、背屈等速肌力特征。 方法
应用 Biodex Balance System 测试系统对 FAI 组(19 例)和对照组(19 例)分别进行姿势稳定性测试和 60°/s、180°/s 跖
ZHAO Li LI Cui GU Boya XIONG Kaiyu Department of Sport Physiology,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dynamic balance ability and isokinetic strength of plantar flexion or dorsiflexion under different velocity and contraction modes in the participants with the 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 (FAI). Methods The participants (including 19 participants with a history of unilateral FAI and 19 participants with stable ankles) were tested in both postural stability (PS) and plantar-flexion-dorsiflexion movements at the speed of 60 °/s and 180°/s using Biodex Balance System. The injured ankle of the FAI group was matched by side and limb dominance to an ankl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order of the test side and movement was counterbalanced for all participants. 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noted for the anterior/posterior stability between FAI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ut medial/lateral stability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 cant; two leg standing PS test result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FAI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FAI group had eccentric plantar-flexor torque deficits in low speed test environment. Moreover, the concentric and eccentric plantar-flexor torque deficits in high speed test environment; under the two contraction modes and two velocities, plantar-flexor ′s peak torqu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ninjured side and FAI side were bigger than 10%, and dorsiflexor ′s peak torque differences were smaller than 10%. Conclusion Regardless of the FAI side or the uninjured side, FAI dynamic balance ability might reduce standing on one foo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standing on two feet, FAI dynamic balance abili ty is not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people. A deficit in plantar flexion torque is identified in the FAI, especially in high speed test environment. The less plantar-flexor′s eccentric strength increasing with the growing of angular speed, the higher risk factor elastic tissue is caused damaged in the FAI. [Key words] 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 Isokinetic strength; Dynamic balance; Postural control

211085249_等速肌力训练在急性脑血管病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211085249_等速肌力训练在急性脑血管病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F e b .2023,V o l .31N o .3第一作者:柴家琦,E -m a i l :715180225@q q.c o m 等速肌力训练在急性脑血管病康复中的应用进展柴家琦1,刘海萍2(1.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西宁810000;2.青海省中医院,青海西宁810000)ʌ摘要ɔ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仍有极高的致残率,因此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临床不仅要关注常规康复手段,还要进一步探索现代医疗手段对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㊂等速肌力训练作为现代新型康复手段,在康复医学㊁运动医学中的应用日趋成熟,对各系统疾病尤其是急性脑血管病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具有较大优势㊂该文综述等速肌力训练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㊂ʌ关键词ɔ 急性脑血管病;中风;等速肌力训练;康复医学;运动医学中图分类号:R 255.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0336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各种因素导致的脑血管疾病患者日益增加㊂急性脑血管病由于动脉血管系统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㊁缺氧,累及神经系统,出现偏瘫㊁语言障碍㊁感觉异常等神经功能受损症状㊂急性脑血管病归属于中医 中风 范畴,其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㊁外感邪气㊁饮食不节相关,使肾精不足㊁痰浊内阻㊁气虚血瘀,进而引发气血逆乱㊂虽然目前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技术增强,患者病死率较大程度下降,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1],大部分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均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不仅降低了其生活质量,还成为临床需要攻克的难题㊂应用传统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急性脑血管病肢体功能障碍,不能达到理想的恢复状态,等速肌力训练作为新兴康复手段,在康复治疗中日渐被重视㊂本文综述近年等速肌力训练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治疗进展,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㊂1 急性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目前急性脑血管病导致的神经障碍的药物治疗存在周期长㊁患者依从性差及长期用药不良反应明显等弊端[2]㊂研究表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极大帮助,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运动㊁认知㊁语言功能,有助于减少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多系统㊁多脏器并发症,促进脑功能重组,使损伤的脑神经突触重建,加速侧支循环建立,使脑病灶周围及代偿受损的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充分发挥脑的 可塑性 优势[3]㊂急性脑血管病肢体瘫痪患者的康复主要依赖于良肢位摆放㊁上下肢功能锻炼㊁主动性康复训练㊁康复室内锻炼㊁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等肢体锻炼以提高肢体协调能力,这一过程中患者被动运动转向主动运动,虽然可改善患者血液循环,激发其大脑皮层神经冲动的传递,提高患肢肌力[4],但过度康复肌力训练可能加重患肢肌肉痉挛,导致异常运动模式,加重肢体功能障碍,不仅不能达到康复效果,还会延误急性脑血管患者的康复时机㊂等速肌力训练在前期的肌力测试及训练方面不仅具有安全性㊁客观性㊁精确性和可重复性等优点,还可对功能障碍的肢体进行有效的评估并制订个体化的训练方案㊂等速肌力训练可通过固定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患肢运动角速度,向患者提供与肌张力相对应的阻力,从而增强患肢肌力,更加精准改善患肢功能[5]㊂研究认为,等速肌力训练在增强肌力㊁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方面有极大作用,而且等速技术还是评估肌力的金标准[6-7]㊂2 等速肌力相关研究等速肌力训练的精确性㊁疗效性为实验室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㊂1967年,H I S L O P HJ 等[8]首次提出等速概念,即在等速训练中将运动速度设置为固定值,患者在关节运动过程中无论肌肉收缩产生多大力量,运动速度恒定不变㊂等速训练具有速度恒定㊁可调节阻力的优点,可使患者接受精确的肌力测试及最佳的肌力训练[9]㊂等速运动过程中,肌纤维产生类似于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F e b .2023,V o l .31N o .3等张收缩的动力性收缩,收缩时每个角度因承受最大阻力而产生最大的肌张力,兼具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的特点㊂等速运动可兴奋神经活动,使运动单位募集增多,还可通过增加肌糖原及线粒体酶的数量和活性提高肌细胞性能[10]㊂等速训练技术灵活应用等速运动原理,借助专项设备进行肌力训练,应用日益广泛,不仅成熟应用于康复医学,还应用于体育科研㊁运动训练等领域㊂等速训练的常用指标包括峰力矩(P T )㊁峰力矩体质量比㊁屈伸肌峰力矩比值㊁平均功率(A P )㊁总功(TW )㊁力矩加速能㊂临床中肌力测试多采用徒手检查,易导致结果的不稳定性,从而出现误差,而等速肌力测定可精确并量化患者受损关节周围肌群肌力[11]㊂最大肌力评定常选取低角速度的P T ,而高角速度的TW 多用于肌肉耐力评定㊂P T 增加,角速度减少,反之,P T 减少,角速度增加,P T 和角速度呈反比[12]㊂临床根据急性脑血管病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等速训练模式,包括等速向心训练㊁等速离心训练㊁等速短弧训练㊁关节康复器等训练模式,疾病早期选择高速向心运动模式,中晚期选择低速向心结合离心运动模式,后两种训练模式则适用于手术后初期患者[13]㊂3 等速肌力训练在运动系统疾病中的研究等速肌力训练在运动医学中的研究较为完善,笔者综述等速肌力训练在运动系统疾病中的相关研究,以进一步推测等速肌力训练提高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的作用机制㊂等速肌力训练有促进血液循环㊁增加关节液流动性㊁提高肌力㊁减轻疼痛的作用,在运动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14]㊂骨关节炎好发于老年人,肥胖㊁劳损㊁创伤㊁高龄是其危险因素,本病易累及膝关节,表现为关节边缘增生㊁关节软骨退化[15],患者膝关节的活动和肌肉力量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等速肌力训练可对其腿部肌群进行多角度锻炼,提供相应的阻力和强度㊂张修库等[16]发现,等速向心结合离心肌力训练可明显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增加关节稳定性㊂研究显示,热敏灸联合等速向心肌力训练可减轻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其关节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17],由此可进一步推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接受等速肌力训练过程中,配合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如针灸㊁火龙罐㊁督灸等可进一步提高疗效㊂冉龙飞等[18]分析常规康复治疗配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肩袖损伤术后的康复疗效,发现患者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评分㊁P T 均显著高于常规康复治疗,可见常规康复治疗配合等速肌力训练的综合训练方案可进一步缓解肩关节疼痛和改善肩关节功能㊂等速肌力训练也可提高躯干屈伸肌群的肌力,缓解腰部疼痛症状[19],促进乳腺癌术后患者组织液㊁血液㊁淋巴液循环,降低血栓发生率,恢复患肢功能[20]㊂此外,等速肌力训练可结合有氧训练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肌力和最大摄氧量,改善其呼吸功能[21],可显著提高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P T ㊁T E A ,促进其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22]㊂4 等速肌力训练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相关应用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出现肢体障碍是中枢神经因素与肌肉失用性萎缩共同导致的结果,所以恢复患者肢体功能是康复训练的重中之重[23]㊂采用传统的康复方法对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行肌力测试时易导致其出现痉挛,使患者P T 高于正常人群,而P T 与A s h w o r t h 分级呈正相关㊂等速技术具有信度和效度高㊁测试准确㊁疗效佳的优点,更适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对无主动关节活动的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肌力测试更加准确,同时也方便临床观察神经肌肉功能及治疗效果[24]㊂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功能降低,步行能力受到明显影响,可出现异常步态甚至无法行走,等速运动程序应用于患者下肢并与常规康复方法相结合,对患者步态和功能参数恢复有很好的效果[25]㊂研究发现,等速肌力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髋关节屈伸肌肌力,改善其步行能力[26]㊂B L UM L 等[27]进一步提示,对于急性脑偏瘫患者而言,恢复下肢功能是康复训练的重点㊂此外,脑卒中患者易出现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低下,而过早站立及步行会导致膝过伸,等速肌力训练可侧重于腘绳肌的力量训练,通过交互抑制的方式降低股四头肌肌张力,从而加强腘绳肌肌力,使大腿前后肌力和肌张力运动协调,进而更好地改善膝过伸患者的行走姿态[28]㊂彭杰[29]利用等速训练仪也证实了等速肌力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的积极作用,疗效优于常规康复疗法,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㊂等速技术的重复感觉刺激及重复动作刺激可使神经系统产生新的适应,使大脑逐渐恢复对瘫痪肌群的控制能力,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30]㊂等速肌力训练研究常集中于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下肢训练,但也综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F e b.2023,V o l.31N o.3不可忽略上肢功能的恢复,上肢功能对大多数日常生活活动具有重要作用㊂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上肢在等速训练的过程中,可不断激活控制运动的相关脑区,促进功能重组,同时锻炼过程中患者能接受到视觉和听觉信号的刺激,从而不断地向大脑中枢传送本体感觉冲动信号,进而修复受损神经,促进脑功能重组[31]㊂S I NM等[32]研究发现,等速肌力训练可明显提高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上肢屈伸肌的TW㊁P T㊁A P㊂孔虹等[33]观察等速肌力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发现治疗两个月后,患者肘屈肌㊁膝伸肌改良A s h w o r t h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常规康复治疗组即对照组,且腕关节㊁踝关节关节活动度及上下肢B e r g平衡量表评分㊁F u g l-M e y e r量表评分㊁改良B a r t h e l指数评分㊁患侧上肢肘屈肌与肘伸肌P T和TW㊁生活质量评定简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等速肌力训练对提高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具有明显疗效㊂早期介入等速肌力训练对改善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肌力更加明显,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完善㊂5小结等速技术的应用范围日益拓展,对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肢体障碍的研究也日益成熟,本文通过总结等速肌力训练的临床康复现状,以望后期通过结合分子生物学实验明确其确切的治疗机制,为临床治疗更多系统疾病提供理论依据㊂参考文献[1]张明燕,马力,王晨.慢病康复团队在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作用及对心理㊁生活质量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1,30(2):123-126.[2]步春雷.急性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时机与康复措施[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22):136-138.[3]冉春风,段小贝,黄兴国,等.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4,26(10):3.[4]赵素梅.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瘫痪患者的康复训练[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1999(3):205-205.[5]B O B A T H B.A d u l th e m i p l e g i a:e v a l u a t i o na n dt r e a t m e n t[M]. 2n d e d.L o n d o n:W i l l i a m H e i n e m a n n M e d i c a lB o o k sL t d,1978: 10-103.[6]E K S T R A N D E,L E X E L LJ,B R O A R D H C.I s o m e t r i ca n di s o k i n e t i cm u s c l e s t r e n g t h i n t h eu p p e r e x t r e m i t y c a nb e r e-l i a b l y m e a s u r e d i n p e r s o n sw i t h c h r o n i c s t r o k e[J].JR e h a b i l M e d,2015,47(8):706-713.[7]张肃,高峰.膝关节最大和次最大等速运动至疲劳过程中主动肌与拮抗肌肌电特征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19(33):5344-5350.[8]H I S L O P HJ,P E R R I N EJ J.T h e i s o k i n e t i c c o n c e p t o f e x e r-c i s e[J].P h y sT h e,1967,47(2):114-147.[9]R O T H S T E I NJM,L A M BRL,M A Y H E W TP.C l i n i c a l u s e s o f i s o k i n e t i c m e a s u r e m e n t s[J].P h y s T h e r,1987,67(12): 1840-1844.[10]何建忠.等速肌力训练在膝关节康复治疗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4):116-117.[11]赵卫侠,巫宗德,刘波,等.等速肌力测试评价断裂跟腱修复后的肌肉力量[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46): 7468-7477.[12]宋高坡,赵英,聂志强,等.等速肌力训练在康复医学领域的应用的进展[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17):89-91.[13]宣磊,吴建贤,潘家武.等速技术在康复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9,25(7):788-792.[14]左坦坦,于杰,张振,等.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1,43(5):430-432.[15]A NW E R S,A L G HA D I R A,Z A F A R H,e ta l.E f f e c to f w h o l e b o d y v i b r a t i o n t r a i n i n g o n q u a d r i c e p s m u s c l e s t r e n g t h i n i n d i v i d u a l s w i t h k n e e o s t e o a r t h r i t i s:a s y s t e m a t i cr e v i e w 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J].P h y s i o t h e r a p y, 2016,102(2):145-151.[16]张修库,王党军.膝关节主动等速向心结合离心肌力训练对膝部骨性关节炎患者肌肉力量及膝关节性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9,30(6):731-735.[17]马磊,潘海燕.热敏灸联合等速向心肌力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2): 283-285.[18]冉龙飞,赵英,聂志强,等.等速肌力训练对肩袖损伤术后的康复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6):84-85,156.[19]B A Y R A M O L U M,A K M A N M N,K I L I NÇS,e t a l.I s o k i n e t i c m e a s u r e m e n to ft r u n k m u s c l es t r e n g t hi n w o m e n w i t hc h r o n i c l o w b a c k p a i n[J].A mJ P h y sM e dR e h a b i l,2001,80(9):650-655.[20]杨东静.等速肌力训练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病人上肢功能影响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3): 497-498.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F e b .2023,V o l .31N o .3[21]D EB R A N D TJ ,S P R U I T M A ,H A N S E ND ,e t a l .C h a n ge s i n l o w e r l i m bm u s c l ef u n c t i o n a n dm u s c l em a s s f o l l o w i ng e x e r c i s e b a s e d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h c h r o ni c o b s t r u c t i v e p u l m o -n a r y d i s e a s e :ar e v i e wo f t h eE n g l i s h -l a n g u a g e l i t e r a t u r e [J ].C h r o nR e s pi rD i s ,2018,15(2):182-219.[22]欧丽贞,车伟军,曹洪铭,等.等速肌力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的临床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39(24):2930-2932.[23]G R A Y V ,R I C E C L ,G A R L A N D SJ .F a c t o r st h a t i n f l u e n c em u s c l ew e a k n e s s f o l l o w i n g s t r o k e a n d t h e i r c l i n i c a l i m pl i c a t i o n s :a c r i t i c a l r e v i e w [J ].P h ys i o t h e r C a n ,2012,64(4):415-426.[24]E L MH A N D IL ,B E T H O U XF .I s o k i n e t i c t e s t i n g i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n e u r o m u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s :a f o c u s e d r e v i e w [J ].A mJP h y s M e dR e h a b i l ,2013,92(2):163-78.[25]K I M C M ,E N GJJ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l o w e r -e x t r e m i t ym u s c l et o r q u et ol o c o m o t o r p e r f o r m a n c ei n p e o pl e w i t h s t r o k e [J ].P h ysT h e r ,2003,83(1):49-57.[26]L E E S B ,K A N G K Y .T h ee f f e c t so fi s o k i n e t i ce c c e n t r i cr e s i s t a n c e e x e r c i s e f o r t h e h i p j o i n t o n f u n c t i o n a l g a i t o f s t r o k e p a t i e n t s [J ].JP h ysT h e r S c i ,2013,25(9):1177-1179.[27]B L UM L ,K O R N E R -B I T E N S K Y N .U s e f u l n e s s o ft h eb e r g b a l a nc e s c a l e i ns t r o k e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as y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 [J ].P h y sT h e r ,2008,88(5):559-566.[28]祝建平,王亚平,艾洪滨.交互抑制神经反射实验方法的改进[J ].生物学通报,2011,46(8):49-50.[29]彭杰.利用等速训练仪对纠正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疗效观察[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30]侯勇伦,丛芳,桑德春,等.肌电触发神经肌肉刺激对偏瘫患者腕指背伸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6):568-570.[31]K E L L E Y R E ,B O R A Z A N C IA P .S t r o k e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J ].N e u r o l R e s ,2009,31(8):832-840.[32]S I N M ,K I M W S ,P A R K D ,e t a l .E l e c t r o m y o g r a p h i ca n a l y-s i s o f u p p e r l i m bm u s c l e s d u r i n g s t a n d a r d i z e d i s o t o n i c a n d i s o -k i n e t i cr o b o t i c e x e r c i s e o f s p a s t i c e l b o w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s t r o k e [J ].JE l e c t r o m y o g rK i n e s i o l ,2014,24(1)11-17.[33]孔虹,丁昕玥,丁福.等速肌力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18(6):641-645.(收稿日期:2021-12-04)‘术连饮干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正文见本期第75-78页图1 空白对照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学(H E 染色,200倍)图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学(H E 染色,200倍)。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研究进展
同 的 发 现 …] 。Hatl最 早 研 究 C 患 者 踝 关 节 内外 翻 向心 rel AI
背 屈 、 内 /外 翻 肌 力 之 间 的 关 系 。 其 次 , 扭 伤 多 发 生 在 闭 链 的 模 式 下 , 而 等速 仪 器 是 采 用 开 链 运 动 的 形 式 。 再 次 , 扭
本 体 感 觉 是 指 肌 肉 、 肌 腱 、 关 节 等 运 动 器 官 本 身 在 不 同运 动 状 态 ( 动 或 静 止 ) 时 产 生 的感 觉 。 与 F 患 者 中 踩 运 AI 关 节 周 围 肌 力 之 间 存 在 争 议 不 同 , 踝 关 节本 体感 觉 的缺 陷 获 得 了相 对 一 致 的认 识 。 早 在 16 年 ,Fema 95 re n提 出 由 于韧 带 损 伤 ,导 致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的感 觉 信 息 输 入 减 少 , 进 一 步 导 致 位 置 觉 以及 神 经 反 应 能 力 的 降低 , 从 而 引起 踝 关 节 的重 复 扭 伤 _ 。本 体 感 觉 包 括 运 动 觉 和 位 置 觉 ,运 动 觉 又 包 括 速 度 6 ] 觉 和 力 觉 ,本 体 感觉 具 体评 估 指 标 有 很 多 ,例 如 ,关 节 位 置 觉 (on oi o e s ,P ) Jit s inS ne J S 、肌 肉用 力 觉 ( sl F re P t Muce oc S n e M FS) 和 被 动 活 动 感 觉 ( a i e e , s P s v M O e n S V me t Dee t n M D) 等 。 tci ,P o
2. . 2 1踝 关 节的 关节位 置 觉 关 节位 置 觉 (on oio e s, P )是 对 肢 体 位 置 Jit sinS n e J S P t

踝关节平衡装置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踝关节功能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

踝关节平衡装置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踝关节功能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

踝关节平衡装置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踝关节功能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王回;陈卉芳;贾毓栋;张甜甜;杨丽竹;谢地【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年(卷),期】2023(38)2【摘要】目的:拟探究新型踝关节平衡装置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踝关节功能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FAI患者45名随机分为常规组(n=21)和平衡组(n=24),2组患者分别接受常规功能训练和新型踝关节平衡训练装置训练,8周干预前后,使用Noraxon表面肌电测试系统和Trap-door踝关节内翻诱发装置进行踝周肌肉潜伏期的测试,使用Biodex Systems IV型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进行踝关节位置觉和踝内外翻等速肌力的测试,使用Y型平衡测试(YBT)系统进行姿势控制能力的测试,使用坎伯兰踝关节不稳定工具(CAIT)对FAI患者进行评分。

结果:干预8周后,平衡组FAI患者的CAIT评分、踝周肌肉潜伏期(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腓骨长肌、胫骨前肌)、峰值踝外翻力矩和姿势控制能力(内收、外展的最大距离)相比于干预前显著改善(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相比于常规功能训练,踝关节平衡装置训练可以更显著地提高FAI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和踝关节的功能。

【总页数】5页(P81-85)【作者】王回;陈卉芳;贾毓栋;张甜甜;杨丽竹;谢地【作者单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广州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9;R684【相关文献】1.机械性踝关节不稳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平衡控制能力的差异2.功能性踝关节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及姿势稳定性的影响3.旋转型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影响因素分析4.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踝关节背伸/跖屈和外翻/内翻峰值力矩比值与姿势控制能力的相关性研究5.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踝关节损伤患者踝关节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在肌肉功能评定中的研究进展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在肌肉功能评定中的研究进展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在肌肉功能评定中的研究进展黄婷婷;范利华;高东;夏晴;张敏【摘要】Isokinetic technology in testing and training is the most advanced practical technique in the evaluation of muscle function. This method is a continuous dynamic test in the full range of the joint motion which has strong pertinence at the aspect of assessing muscle strength,and is an objec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reflecting each point's muscle strength in the range of the joint mo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key concepts,brief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sokinetic technology in testing and training,introduces the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nd sport science,etc.,and discusses the future exploration in forensic science.%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被认为是目前最为先进的肌肉功能评定技术,是一种全关节范围的连续动态测试,在肌肉功能评定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客观、量化地反映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肌力情况.本文综述了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简史及影响因素,阐述了该技术在康复医学、运动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对法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法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29)001【总页数】4页(P49-52)【关键词】法医学;肌力;综述[文献类型];功能评定【作者】黄婷婷;范利华;高东;夏晴;张敏【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上海200042;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市法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3;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市法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3;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市法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3;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市法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3;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通22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795.1肌力检查有助于诊断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恢复情况,尤其对评定周围神经疾病或损伤所致的肌力下降十分重要,在神经科、骨科、运动医学及康复医学和法医学鉴定等领域运用广泛。

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踝内外翻等速肌力研究

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踝内外翻等速肌力研究
1 . 2 研 究方法
授, 博士 。研究方 向: 运动生物力学及体育测量与评 价。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 江苏 苏州 2 1 5 0 2 1
1 . 2 . 1 测试 方 法 实验 严 格 按 照 C O N — T R E X 多
力的相 对峰值 力矩都要 明显 小于对照组 ; 而在 外 内翻峰值 力矩 比的比较 中, 两组 间都 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 无论是向心运动还是 离心运动 , 功能性踝 关节不稳 者惠侧足 的 内外翻肌 力都存在严重不足 , 明显弱 于正 常人 ,
其 原 因可 能 与踝 关 节损 伤 后 造 成 的踝 关节 不 稳 有 关 。
通 过调查 问卷 等 方 法 , 选取 1 5名患 有 单 侧 功 能性踝 关节 不 稳 的受 试 者 为 实 验 组 ( 左 足 全 部 患
有 功能 性 踝 关 节 不 稳 ) 。根据 实 验组 受 试 者 的 年
的“ 打 软足 ” 或 不稳感 。具 体表 述为 : F A I 是 指踝 关
张 阳, 张秋 霞
摘 要: 目的 : 探讨单侧功 能性踝 关节不稳者踝关节 内外翻 肌力特征 。方 法: 选取 1 5名患有单侧 功能性踝
关节不稳 的受试者 为实验组 , 匹配 I 5名无踝 关节伤病的 受试 者作为对 照组 。采 用 C O N — T R E X多关节等速 力
量 测 试 系统 对其 进 行 踝 关节 内外 翻 肌 力测 试 。 结 果 : 不 管是 向 心 收 缩 还 是 离心 收 缩 , 实验 组 踝 关 节 内外 翻 肌
踝 内翻 时 , 故对 F A I内外 翻 的研究 可 能 更有 意 义 。
及前庭功能障碍 , 最近三个月内无下肢损伤及病症 且无任 何关 节退 行 性 病 症 。两组 受 试 者 均 为体 育

踝关节不稳定(4)-踝伸肌下支持带解剖

踝关节不稳定(4)-踝伸肌下支持带解剖

踝关节不稳定(4)-踝伸肌下⽀持带解剖简介踝关节“扭伤”多数为外侧韧带损伤, 处理不当导致踝关节慢性不稳定,慢性不稳定经典修复⽅法是Broström韧带解剖紧缩缝合,偶遇距腓前韧带吸收、变性或薄弱直接缝合有⼀定困难,Broström则利⽤跟腓韧带⽐邻的距跟外侧韧带转位修复距腓前韧带。

图 Broström解剖紧缩缝合Broström⽅法似乎解决了踝关节外侧韧带修复问题,然许多作者认为强度不⾜,需要加强修复,最常⽤踝伸肌下⽀持带加强修复-“Gould 改良Broström术式”。

但Gould 改良术式需了解踝伸肌下⽀持带解剖,该⽀持带解剖研究⽐较少,多数解剖图谱描述不甚清楚,有可能影响⼿术疗效。

本期尽可能详尽梳理,值得收藏与关注。

图 Gould 改良Broström术式图伸肌⽀持带模式图1.腓⾻肌上⽀持带;2.腓⾻肌下⽀持带;3.伸肌下⽀持带;4.伸肌上⽀持带图伸肌上下⽀持带动画伸肌下⽀持带解剖概论图伸肌⽀持带⽐邻结构模式图图伸肌下⽀持带⼤体解剖西班⽛巴塞罗那⼤学M Dalmau-Pastor,对伸肌下⽀持带⼤体解剖进⾏了⽐较详尽的研究,并于2016、2017发表相关⽂献,对⼿术有指导意义。

Miki Dalmau-Pastor伸肌下⽀持带是踝前外侧腱膜样结构组织,⼩腿腓筋膜延续,两种基本表现结构“X形结构(占多数)”和“Y形结构”,主要作⽤提供肌腱“滑车”和防⽌⾜趾肌腱形成“⼸弦”,具有部分稳定距下关节功能。

M Dalmau-Pastor研究-2016Gould 改良Broström术式,是利⽤伸肌下⽀持带加强距腓前韧带,利⽤⽀持带韧性较好部分固定在外踝前部,该术式切⼝较⼩,特别是近年来微创技术普及,切⼝更⼩。

由于看不到伸肌下⽀持带全貌,加之⽀持带解剖结构存有变异,部分病例加强缝合的不是韧性较好部分,⽽是该⽀持带相对薄弱部分-伸肌下⽀持带上外斜束,有可能影响⼿术疗效,值得关注此可能性。

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踝关节不稳定协作组制订的国际诊疗方案

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踝关节不稳定协作组制订的国际诊疗方案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书中对于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细致分析所吸引。对 于我这样的非医学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入门,让我对踝 关节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原来,踝关节的稳定性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运动 是如此重要,而外侧不稳定又是如此常见且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书中的诊疗方案部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涵盖了各种诊断方法,如影像 学检查、体格检查等,还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这其中涉及的跨学科知识和对个体差异的,令我深感震撼。
谢谢观看
在“概述”部分,目录首先对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定义和解释, 为读者提供了基本的理论知识。随后,通过介绍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情况,帮 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的背景和重要性。
在“诊断”章节中,目录详细列出了各种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 查和实验室检查等。这些诊断手段的介绍使得医生能够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 从而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目录还强调了早期诊断的重要性,为患者提供 了更好的治疗机会。
《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踝关节不稳定协作组制订的国际诊疗方案》内容摘要 《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踝关节不稳定协作组制订的国际诊疗方案》是一本专门针对踝关节外侧不 稳定的权威指南。这本书汇集了国际踝关节不稳定协作组的多位专家意见和实践经验,为临床医 生和研究者提供了一套全面、实用的诊疗方案。 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由于踝关节外侧韧带受损或松弛所引起。这种不 稳定可能导致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本书系统介绍了踝关 节外侧不稳定的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水平。 在病因和病理机制方面,本书详细阐述了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发病机制,包括扭伤、骨折等外部 因素以及个体解剖结构、肌肉力量等内在因素。

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研究

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研究

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研究1慢性踝关节不稳定义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 Ankle Instabiliy CAI)分为:机械性踝关节不稳(Machanical Ankle Instabiliy MAI)和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y FAI)。

MAI:是指踝关节周围稳定结构受损,导致关节活动超出正常范围,一般是指韧带松弛。

FAI:俗称”打软腿”,是由为神经、肌肉性缺陷所导致的主观感觉性、反复发作的不稳定,其关节运动随意控制失常,但关节运动幅度在正常范围内。

Tropp认为功能性不稳定与机械性不稳定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1]。

CAI的诊断目前国内外并无统一标准,对CAI患者的纳入标准均以采集所得既往病史以及影像资料为主。

Rosen等认为内翻应力试验尽可辅助诊断CAI,而不能作为其独立的诊断标准。

Oneill等认为MRI对于诊断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不够敏感[2]。

2014年国际足踝协会对各种不同慢性踝关节不稳研究的纳入标准进行总结:①至少有一次明顯踝扭伤病史;②扭伤多的踝关节曾有过”打软腿”和/或反复疼痛和/或感觉不稳定;③患者主诉的踝关节不稳必须被一种已被认证的且可进行分值评分的踝关节不稳问卷所验证,目前推荐的调查问卷:踝关节不稳问卷(ALL)在问卷的是非题中,至少有5个问题回答”是”[3]。

(包括问题1,外加其余任意4个),坎伯兰踝不稳问卷(CAIT)分数11分。

④普遍被使用的可描述踝关节功能的自我足踝功能问卷,目前推荐的问卷:足踝功能评估(FAAM)日常生活模式<90%;运动模式<80%,足踝结果评分(FAOS)分数<75%三个或更多的类。

③3个月之前,下肢有过结构性和功能性的骨骼-肌肉系统的其他损伤(如扭伤,骨折),造成至少有1d日常活动被中断[4]。

2既往对CAI的机制的研究2.1踝周肌力不足Tropp最早使用等速仪器来测量踝关节内外翻肌力,测试的结果与健侧相比,FAI患者腓骨肌力较弱并认为造成腓骨肌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康复不充分,其次是肌肉萎缩。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的研究进展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的研究进展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的研究进展黄志平;尹彦;刘敏;黄中校;杨小英;苏玉林【摘要】Isokinetic muscle testing and training is the most advanced and practical technique in the evaluation of muscle function and training muscle strength in the world, It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ining, sport science research and rehabilitation. This paper gave a summary of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s of isokinetic techniques,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sokinetic in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post-research..%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用于肌肉功能评定和肌肉力量训练的实用技术,因此等速测试系统在运动训练、体育科研和康复医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阐明等速技术的概念和特点,通过文献资料法总结分析国内外有关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名称】《体育科技》【年(卷),期】2011(032)004【总页数】7页(P52-58)【关键词】等速技术;测试;训练【作者】黄志平;尹彦;刘敏;黄中校;杨小英;苏玉林【作者单位】广西体育科学研究所,南宁530031;广西体育科学研究所,南宁530031;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南宁530012;广西体育科学研究所,南宁530031;广西体育科学研究所,南宁530031;广西体育科学研究所,南宁5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631967年,等速作为一种特殊运动方式的概念由美国学者Hislop和Perrine最先提出 [1],由此发展而来的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简称等速技术)逐渐形成。

本体感觉训练在踝关节运动损伤的研究应用

本体感觉训练在踝关节运动损伤的研究应用

本体感觉训练在踝关节运动损伤的研究应用刘 玉踝关节损伤会导致本体感觉障碍,进而增加踝关节再损伤风险,本体感觉训练可有效治疗踝关节损伤,对预防及减少踝关节再损伤有重要意义。

研究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提炼踝关节损伤与本体感觉训练相关的研究,总结了踝关节本体感觉的训练方案及预防治疗踝扭伤和踝不稳的效果进展,为体育运动中的踝损伤预防治疗及训练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踝关节损伤在体育运动中较常见,在足球、篮球、排球、橄榄球、手球等跳跃和变向类项目中发生率较高。

踝关节运动损伤常导致踝本体感觉障碍,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减弱,稳定性、灵活性和控制能力下降,踝关节不稳易增加再次损伤的风险,反复损伤会导致踝关节退行性改变,关节功能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既本体感觉训练可减少踝关节韧带损伤理论假说后,许多学者也开展了本体感觉训练预防及治疗踝关节损伤的研究。

研究表明本体感觉训练是预防和治疗踝关节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本体感觉训练能改善踝关节扭伤发生率、动态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姿势稳定性、关节位置觉等多个指标。

现就本体感觉训练在踝关节运动损伤的研究应用综述如下。

1 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踝关节损伤与本体感觉密切相关,踝关节损伤可导致本体感觉障碍,损伤越严重本体感觉下降越明显。

本体感觉训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对运动损伤后康复治疗和提高运动员的成绩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体感觉训练主要是为了改善关节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增强感觉运动系统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达到恢复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受到破坏的关节稳定性的作用。

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包括闭眼单腿保持平衡,在衡板或踝关节盘上保持平衡,单腿站立保持平衡下完成接球或投球等任务,平衡协调性练习等。

文章总结了关于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各项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表1),训练方案大都采用睁闭眼单腿站立以及借助平衡板等辅助工作的练习,训练时间从4周到12周不等,大都采用6周的训练周期,频率每周3次,在结果测量方面较多采用姿势稳定性测试和本体感觉的测试。

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量表评分标准

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量表评分标准

标题: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量表评分标准摘要:本文将介绍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量表的评分标准,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更好地评估患者的脚踝不稳程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量表的各项评分内容,并对评分标准进行解释和分析。

1. 背景介绍踝关节是人体最容易受伤的部位之一,踝关节扭伤在运动损伤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踝关节扭伤的后遗症之一是踝关节不稳,即患者在站立和运动时感到踝部不稳定。

为了更好地评估踝关节不稳的程度,医学界开发了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量表,用于评定患者的踝关节不稳程度。

2. 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量表评分标准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量表共分为8项评分内容,每项评分内容的得分范围为0-6分,总分范围为0-30分。

评定标准如下:2.1 踝关节变形(0-6分)踝关节外观异常,肿胀或扁平。

2.2 疼痛(0-6分)根据患者在活动过程中的疼痛程度评分,0分代表无疼痛,6分代表极度疼痛。

2.3 踝关节肿胀(0-6分)对患者踝关节周围的肿胀情况进行评分,0分代表无肿胀,6分代表严重肿胀。

2.4 运动障碍(0-6分)评定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对踝关节功能的障碍程度,0分代表无障碍,6分代表完全障碍。

2.5 功能损害(0-6分)评定患者踝关节日常生活中功能的损害程度,0分代表无损害,6分代表严重损害。

2.6 影响患者生活的情况(0-6分)评定患者踝关节不稳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0分代表无影响,6分代表极大影响。

2.7 对称性差异(0-6分)评定患者踝关节不稳对称性的差异程度,0分代表对称,6分代表极度不对称。

2.8 临床检查结果(0-6分)根据医生对患者踝关节进行的临床检查结果进行评分,0分代表正常,6分代表异常。

3. 评分解释和分析根据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量表的评分标准,患者的踝关节不稳程度可以通过总分来判断:0-5分为轻度不稳,6-15分为中度不稳,16-30分为重度不稳。

医生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量表评分,更准确地评估患者踝关节不稳的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提供重要参考。

踝关节跖屈背屈最大肌力与本体感觉差异研究

踝关节跖屈背屈最大肌力与本体感觉差异研究

102《拳击与格斗》(下半月)2021年04月1前言踝关节是人体运动中变化最复杂的合力中枢,既要承担身体重量,又要具备敏锐的本体感觉,是人进行正常生活与运动锻炼的基本条件。

日常生活中,踝关节极易损伤,但人们常常忽略,甚至出现踝关节不断扭伤继而造成慢性踝不稳[1],导致功能障碍,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困扰。

踝关节的力量与本体感觉的特征是评价踝关节功能和预测踝关节运动损伤的重要指标。

踝关节的运动损伤影响本体感觉,导致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减弱,从而使踝关节损伤的概率增大。

踝关节损伤可导致本体感觉下降,而本体感觉下降又可反过来增加踝关节损伤的概率[2]。

由于人体的代偿,左右侧的肌力和本体感觉将出现适应性的变化,表现为两者之间的差异减小,自身健侧和患侧之间不出现统计学差异[3],无法客观地发现踝关节受伤后给结构和功能带来的长期负面效应。

本研究对有、无踝关节运动损伤人群进行对比研究,测量踝关节屈伸肌群最大力量与不同关节角度时的本体感觉特征,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这种差异可能的原因,为运动实践中预防和诊断踝关节运动损伤、有效地进行踝关节的体能康复提供实验数据,为踝关节损伤者主动、持续参与运动康复训练提供指导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专业学生(男生)。

2.2研究方法2.2.1问卷调查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设计踝关节功能状况调查问卷。

随机抽取90名学生进行调查,于2019年6月采用现场发放问卷并结合指导的方式完成。

回收有效问卷84份,有效回收率为93.33%。

2.2.2人体测量(1)测试对象的确定:从调查的学生中挑选出曾经右侧踝关节外侧扭伤,现在已经恢复正常一年以上,且没有进行过针对性踝关节训练的学生和未曾受伤过的学生,对所有学生标注唯一序号并在Excel表中分别对两份名单进行随机抽样,抽取学生各12人。

(2)最大力量测试:采用Biodex system-3等动肌肉力量测试系统等长测量模式,在测试者的提示下,踝关节尽力屈伸,受试者按照要求,重复完成5次测试。

不同干预方式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姿势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不同干预方式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姿势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不同干预方式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姿势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研究目的:踝关节在扭伤后会出现疼痛、肌力下降、本体感觉功能弱化、姿势控制能力降低以及扭伤反复出现的后遗症状,但一般患者在踝关节损伤后缺乏针对提高功能性缺失的锻炼,而容易形成踝关节的再次扭伤,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因此针对这一系列的功能性变化,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符合人体正常运动状态,能让患者回归到运动本身的运动方案值得探讨。

本研究主要是探讨利用12周的健美操训练与12周的本体感觉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进行运动干预,对两种训练方案进行效果分析。

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进行综合高效适合的康复训练提供一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且无训练基础的在校女大学生30名,随机将其分成三组,实验组(本体感觉训练组10名、健美操训练组10名)和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10名)采用三维测力台(1000Hz,9281CA,Kistler,瑞士)系统、星形伸展平衡测试垫、ISO-Med 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采集受试者的静态、动态姿势稳定性指标和踝关节肌肉力量定量分析他们的姿势控制能力。

研究结果:1)静态姿势稳定性测试结果:在经过12周的干预训练后,健美操训练组与本体感觉训练组的压力中心动摇距离、最大动摇径、平均摆速以及压力中心偏移面积等指标均显著降低,静态姿势稳定性得到明显提升。

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2)动态姿势稳定性测试结果:(1)20cm台阶无初速度的跳跃着地测试健美操训练组与本体感觉训练组在干预训练后,在跳跃着地测试中,除VSI(垂直方向的稳定指数)以外的APSI(前后方向的稳定指数)、MLSI(左右方向的稳定指数)以及DPSI(总体稳定指数)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两种训练方式间无明显差异。

对照组测试结果在入选时与训练后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

(2)星形伸展平衡测试本体感觉训练组和健美操训练组训练后在外前方、内后方、内方以及内前方都存在显著性差(P&lt;0.05)。

关于踝跖屈肌肌力的正常标准研究

关于踝跖屈肌肌力的正常标准研究

关于踝跖屈肌肌力的正常标准研究
吴婉霞
【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年(卷),期】1996(000)004
【摘要】本世纪初Lovett提出的徒手肌力检查(MMT)是评估肌力的一种标准的临床测试方法,目前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肌力检查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病人功能恢复的潜力。

对步行训练病人,需要测试髋、膝、踝部肌肉的肌力。

检查髋部肌群肌力时,在膝关节近端施加阻力,以便检查者利用股骨全长的杠杆作用。

同样,检查膝部肌群的肌力时需在踝关节近端施加阻力。

但是足部缺乏使踝跖屈肌肉抵抗阻力必需的长度。

【总页数】1页(P177)
【作者】吴婉霞
【作者单位】广州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9
【相关文献】
1.肌力流失对老年人肌力、肌电、肌动图及肌疲劳影响研究 [J], 王艳春;周思红
2.我国花样滑冰双人滑男运动员踝关节背屈跖屈肌群肌力特征研究 [J], 赵金平;王旭
3.围生期盆底肌肌力变化趋势及持续性指导盆底肌锻炼对产妇盆底肌肌力的影响[J], 王新;李桂友;邓美莲
4.电针结合髋踝肌力练习治疗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周凌;胡毓诗;程杰;邱仲昱
5.屈、伸膝肌向心性等速肌力测试的正常值研究 [J], 郑光新;邹毅;周贤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 [28 , 35 , 36 ]
平衡控制缺失 以及可能伴有的关节松弛 等, 也许是其中的一种因素亦或多种因素共同导致
FAI。而 FAI 肌肉损伤的研究又大都集中在踝关
, 并
· 120·
体育研究与教育
[37 ]
2013 年 10 月
且类似的现象在人体的平衡能力出现过

踝关节肌力的缺失一直是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的研究热点。 有研究认为, 踝关节外翻肌群的无 , 在内翻发生时不能 及时纠正内翻动作使其恢复至中立位 , 导致踝关节 发生内翻, 进而形成 FAI; 与此同时, 也有人发现功 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存在着内翻肌力不足的情 [21 , 22 ] 。本研究发现, 况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不管 FAI 患侧 是在向心收缩运动中还是在离心运动中 , 足的内翻相对峰值力矩都要小于正常人 , 说明功能 性踝关节不稳者存在严重的内翻肌力缺失。 Wilkerson[23]和 Ryan[22]都发现单侧踝关节损伤后其内 翻肌力存在缺失, 并且 Wilkerson 认为踝关节内翻 肌力在阻止负重足的外侧姿势稳定中具有重要作 用。如果内翻肌力缺失可能导致过多的踝关节内 翻发生。其人体发生内翻的可能生物力学机制为 负重足的固定分为内外两侧。 而当人体重心转向 外侧时, 小腿外移导致闭链外翻; 一旦身体重心移 动超出外侧足控制能力的界限, 内侧足的边缘开始 离开地面进而导致踝关节发生快速内翻。 而如果 踝关节内翻肌群足够强大时, 在小腿过多的外侧位 移时, 踝关节内翻肌就会进行离心收缩来控制闭链 外翻, 阻止内侧足上升离开地面, 进而阻止快速内 翻发生 ; 反之, 如果内翻肌离心收缩减弱, 这种 由内外翻肌组成的动态稳定就会被打破 , 进而发生
180° / s
两组受试者在患侧足间的等速离心肌力比较( Mean ± SD) 实验组 0. 30 ± 0. 07 0. 27 ± 0. 09 0. 89 ± 0. 21 0. 28 ± 0. 07 0. 27 ± 0. 09 0. 96 ± 0. 20 对照组 0. 40 ± 0. 08 0. 39 ± 0. 09 0. 98 ± 0. 19 0. 37 ± 0. 10 0. 35 ± 0. 06 0. 98 ± 0. 17
表2 角速度 60° / s 测试指标 内翻 RPT 外翻 RPT EPT / IPT 内翻 RPT 外翻 RPT EPT / IPT 表3 角速度 60° / s 测试指标 内翻 RPT 外翻 RPT EPT / IPT 内翻 RPT 外翻 RPT EPT / IPT
Peak Torque, RPT) : 单位体重的峰值力矩, 可较好 地比较不同个体间力量的差异; 外内翻力矩比 ( Eversion Peak Torque / Inversion Peak Torque, EPT / IPT) : 外翻肌与内翻肌峰值力矩的比值, 反映的是 踝关节侧方的稳定性。 1 . 2 . 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用 Microsoft excel 2007 、 spss17. 0 统计软件相结合, 所 有数据均以均数 ± 标准差( Mean ± SD) 表示。对于 两组间踝关节内外翻的 RPT 和 EPT / IPT 采用独立 样本 t 检验进行分析, 检验水准选 α = 0. 05 。
, FAI 能使人体的踝关节内外 翻 肌 力 减 弱。
由此可见, 目前对于 FAI 患者是否存在内外翻肌力 异常的争议很大, 有待统一意见。 本研究以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与正常人的内 TREX 多关 外翻等速肌力为研究内容, 采用 CON节等速力量测试与训练系统对踝关节内 、 外翻肌群 进行等速向心和离心收缩的测试 , 通过相对峰值力 矩和外内翻峰值力矩之比来反映踝内 、 外翻肌群的 , FAI 功能特性及相互关系 为 的预防保护和临床康
TREX 多关 节 等 速 力 关节不稳的受试者为实验组, 匹配 15 名无踝关节伤病的受 试 者 作为对 照 组。 采 用 CON量测试系统对其进行踝关节内外翻肌力测试。结果: 不 管 是 向 心收 缩 还 是 离 心收 缩, 实验组踝关节内外翻肌 力的相对峰值力矩都要明显小于对照组; 而在外内翻峰值力矩比的比较中, 两组间都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无论是向心运动还是离心运动,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患侧足的内外翻肌力都存在严重不足, 明显弱于正常人, 其原因可能与踝关节损伤后造成的踝关节不稳有关。 关键词: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内外翻肌群; 等速测试 文献标识码: A 235X( 2013 ) 05011805 文章编号: 2095中图分类号: G804. 53
收稿日期: 2013-07-15 作者简介: 张阳( 1987 —) , 男, 山东临沂人,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运动生物力学。 张秋霞( 1972 —) , 女, 江苏泰兴人, 副教 授, 博士。研究方向: 运动生物力学及体育测量与评价。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21
表1 组别 实验组 对照组 ± S, n = 15 ) 实验对象基本情况( x 珋 身高( cm) 180. 00 ± 3. 30 177. 50 ± 6. 06 体重( kg) 70. 50 ± 12. 63 69. 40 ± 5. 89 年龄( 岁) 22. 10 ± 0. 99 21. 60 ± 0. 70
2
研究结果( 见表 2 、 表 3)
表 2 显示, 在向心收缩时, 两组之间的内外翻 RPT 在不同的速度下都有统计学意义, 而在 EPT / IPT 的比较中, 两组间基本没有显著性差异。 而在 表 3 离心肌力的比较中, 也发现类似的现象, 只是 RPT , EPT / 两组间内外翻 的差异更明显而已 但是 IPT 在两组间依然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异 。
两组受试者在患侧足间的等速向心肌力比较( Mean ± SD) 实验组 0. 23 ± 0. 08 0. 22 ± 0. 07 0. 98 ± 0. 22 0. 22 ± 0. 04 0. 22 ± 0. 05 0. 98 ± 0. 18 对照组 0. 31 ± 0. 09 0. 30 ± 0. 09 1. 01 ± 0. 39 0. 29 ± 0. 08 0. 28 ± 0. 08 0. 99 ± 0. 16 t - 2. 20 - 2. 29 - 0. 20 - 2. 28 - 2. 22 - 0. 10 P 0. 04 0. 03 0. 85 0. 03 0. 04 0. 92
[24 ]
[6 , 7 ] [2 ]
复提供依据。
1
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通过调查问卷等方法, 选取 15 名患有单侧功 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受试者为实验组 ( 左足全部患 有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 。 根据实验组受试者的年 龄、 形态学指标、 运动成绩和训练项目等特点, 匹配 15 名无踝关节伤病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 所有受 神经系统疾病, 没有视觉 试者均无肌肉骨骼系统、 及前庭功能障碍, 最近三个月内无下肢损伤及病症 且无任何关节退行性病症。 两组受试者均为体育 学院学生, 其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良好, 基本情况 见表 1 。

[8 ]
功 能 性 踝 关 节 不 稳 的 判 断 标 准 依 Kaminski 所述, 同时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 1 ) 过去一年
单侧踝关节至少有一次明显的踝关节外侧韧带 内, 扭伤, 导致患侧足无法承重, 或需要使用拐杖; ( 2 ) 下肢无重大伤害且踝关节无骨折发生; ( 3 ) 患侧足 至少一次重复性扭伤, 或曾经有踝关节不稳感或无 力感; ( 4 ) 受伤侧足踝接受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康复 治疗; ( 5 ) 踝关节前拉测试未发现明显不稳 。 1 . 2 研究方法 1. 2. 1 测试方法 TREX 多 实验严格按照 CON-
体育研究与教育
Sports Research and Education
2013 年 10 月 Oct. 2013 第 28 卷第 5 期 Vol. 28 No. 5单侧Βιβλιοθήκη 能性踝关节不稳者踝内外翻等速肌力研究
张 阳, 张秋霞
摘 要: 目的: 探讨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踝关 节 内 外 翻 肌 力 特 征。方法: 选 取 15 名 患 有 单 侧 功 能 性 踝
踝关节损伤, 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 约占所 [1 ] 有运动损伤的 10% ~ 15% , 特别是踝关节单侧 韧带损伤, 大约占总踝关节损伤的 85% , 而这些 损伤容易形成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 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最早由 Freeman 等[3]提出的, 是指踝关节在正常活动范围以内 “打软足” 的 或不稳感。具体表述为: FAI 是指踝关 节无解剖结构的松弛, 而是踝关节的局部韧带组织 对力量和姿势的控制能力不足, 踝关节本身 受损, 并不超出正常活动范围。 而踝关节损伤多发生于 故对 FAI 内外翻的研究可能更有意义。 踝内翻时, [4 , 5 ] , FAI 对踝关节的内外 目前, 国外许多研究发现 翻不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与此同时, 也有研究发 现
[18 , 19 ]
t - 2. 97 - 2. 83 - 1. 01 - 2. 30 - 2. 29 - 0. 27
P 0. 01 0. 01 0. 33 0. 03 0. 03 0. 79
180° / s
3
分析与讨论
踝关节稳定性的维持需要由骨骼、 肌肉力量、 韧带等机械稳定性和本体感觉等多因素的参与 。 踝关节损伤多发生于踝关节内翻时 , 这主要是由踝 关节的内踝高、 外踝低, 踝内侧韧带强、 外侧韧带弱 等物理结构引起的; 而踝关节的内翻损伤容易形成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目前, 研究发现 FAI 的可能影 响因素有本体感觉缺失
[14 , 15 ] [10 , 11 ] [12 , 13 ] 、 、 肌肉力量削弱 [16 , 17 ]
, 节内外翻肌 再加上踝关节损伤多发生于踝 , , 关节内翻时 为此 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内外翻 肌力的研究则显得更有必要性。 研究时考虑到人 体重等 ) 对人体肌力产 体的形态学指标 ( 如身高、 生 较 大 的 影 响, 为此本研究选用相对峰值力 [27 , 28 ] 。同时, 矩 本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最大不 同 是用一个对照组来代替同一个人的健侧 足, 用未受伤的踝关节与其比较。 其主要原因是, 如果 FAI 出现于一侧踝关节, 其相同的因素也将导 致另一侧的不稳, 因此未受伤侧的踝关节也是有可 能被影响的, 或者说是受损侧可能导致健侧形成生 物力学的补偿性改变或者运动模式改变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