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学习理论教学案例
案例分析常用理论(5篇)
案例分析常用理论(5篇)第一篇:案例分析常用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的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聆听他人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介绍和讲解。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核教学进程就被确定了。
一堂课中的锚就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
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促使学生将当前学习内容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相互联系。
创设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间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和组织协作学习。
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把问题引向深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诱导学生去发现规律,自己评价和纠正错误。
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若能顺利解决所给的问题,说明已经达到了学习要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忙着自己找答案,和同学们协商。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要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
建构主义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现代化得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已有人类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对学生宏观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指导。
奥苏伯尔德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提出的“同化论”体现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时变化的依据的辩证思想。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4.2《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4.2《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并能在实际学习中运用这些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和优势。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但是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能更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和优势。
2.培养学生运用这三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和优势。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这三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
2.讨论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方法和经验。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3.准备一些实际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5分钟的时间,通过一个案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同学学习效果比较好,而有些同学学习效果不佳?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用10分钟的时间,呈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和优势。
通过案例分析、图片展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实质和应用。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模块第六节新进的学习理论案例分析三
1、这则教学案例主要体现了哪种学习理论的应用?这种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意义学习罗杰认为可以把学习分为两类,一类是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无意义音节的学习;另一类是意义学习。
意义学习不是指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罗杰斯的“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与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meaningfullearning)的涵义是不同的,前者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后者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只是一种在“颈部以上的发生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self-initiated)即便在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pervasive),也就是说,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发生变化;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evaluated by the learner)。
(2)、学习原则罗杰斯论述了十条学习原则:(1)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2)当学生觉察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3)涉及到改变自我组织(即改变对自己看法)的学习是有威胁性的,并往往受到抵制;(4)当外部威胁降低到最低限度时,就比较容易察觉和同化那些威胁到自我的学习内容;(5)当对自我的威胁很小时,学生就会用一种辨别的方式来知觉经验,学习就会取得进展;(6)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7)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8)设计学习者这个人(包括情感与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刻的;(9)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10)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对经验始终持开放态度,并把它们结合进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
教学理论融入实践的例子(3篇)
第1篇一、引言教学理论是教育实践的指导,而实践则是教学理论的检验。
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探讨如何将教学理论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建构主义理论概述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知识是在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1. 知识观:知识不是静态的、客观的,而是动态的、主观的。
2. 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 教学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情境。
4. 学习观:学习是学生在情境中通过与他人、与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三、教学理论融入实践的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学目标应关注学生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1)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理解、分析和评价文本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2. 教学内容的选取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一个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案例:案例:《春天来了》教学内容:通过阅读《春天来了》这篇课文,了解春天的景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春天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春天的特点。
(3)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拓展:教师提供与春天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3. 教学方法的运用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以下是一个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案例:案例:《春天来了》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互相分享阅读心得。
教学中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
静海县2015年暑期培训作业姓名:刘宝双乡镇:中旺学校:大庄子中学您的教龄:13培训类型:骨干培训_培训学科:语文培训时间:主讲人:刘金明_培训内容:学习理论与教学作业题目: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业成绩:_____________教学中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三种。
无论哪一种形式,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特别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其次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以及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中,我得到启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中心的确立,教学目标的设定,内容意义的建构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怎样才能在教学中较好地体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现就结合一些案例进行简要的阐述;?一.支架式教学的案例?支架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我在教学八年下《巴东三峡》之前,先钻研了教材,收集了一些参考资料,抓住了本文采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的特点。
教此文时,我以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为突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试验。
课前,我拟定教学目标为:?1.?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2.?掌握作者的游览行踪,理清写作思路。
3.?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围绕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三课时:?第一课时我在进行常规教学之余,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的基本内容:“谈谈对长江三峡的总体印象”待学生弄清楚后再品读:“西陵峡”,这部分主要引导学生品语言、品画面、悟谚语等;第二课时品读:“巫峡”时,抓修辞;第三课时品读:“瞿塘峡”,看两岸的人文景观,揣摩作者感情。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能体会到,学生对这样的建构还是十分满意的。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教学案例研究——以高二“交变电流专题”为例
2021年4月1日理科考试研究•综合版• 45 •验基本思想,那么著名的“a 粒子散射实验”就不会成 功(极少数a 粒子散射发生大角度偏转),原子的核式结构就不会被提出,发现源于细节,成功更源于精准. 在实验备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好基础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创新 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强化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 验,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是提升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1 ]肖秋芳.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培养的探究[J]•中学理科园地,2017,13(05) :16 - 17.[2] [1]王平.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索[J].试题与研究,2019(20):64.[3] 王继群.物理高考真题中应用数学能力处理物理问题的重要性浅析[J].中学物理,2016,34( 13) :84 -85.(收稿日期:2021 -01 -09)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教学變例研克——以高二“交变电流专题”为例 潘学升(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江苏南京211300)摘要:学习进阶也称“学习进程”,它着重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计"阶”和各进阶"起点”与“终点”,进阶 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对“如何设定路径促进学生发展”的探索.笔者以"交变电流”单元复习课为例,应用学习进阶理论对 “阶”和“路径”的探索做了一些尝试.关键词:学习进阶;教学案例;交变电流知识碎片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来源于一些零散 的知识碎片,在特殊物理情境下学生需要将这些碎片知识解析、重构从而构建相对完整的概念解释⑴•教 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设计基于学情的核心情境,对情境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采取有效的方式分解,让学生 在割裂的情境下一步步实现知识的解析与重构,最终实现概念和规律的有效转化.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 )将学习进阶定义为 “学习进阶是对学生连贯且逐渐深入的思维方式的假定描述,在一个适当的时间跨度下,学生学习和探究某一重要的知识或实践领域时,其思维方式的逐渐进 阶⑵.”学习进阶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需要分阶段、 分层次进行的,而且每一阶段、每一层次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的深化与拓展.有人把学习进阶喻为极限运动——攀岩,如图1 所示,运动员要想达到岩石的顶端,运动员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利用脚踏点,逐步实现攀登•在学习进阶理论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设置合理的最优化的图1“脚踏点”,助学生“登顶”的同时,促进其知识与方法的进阶.1 “交变电流专题”案例分析1. 1 进阶分析模型建构是髙中物理核心素 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领域,模型被视为是对真实世界的一 种表征,建模是建构或修改模型的动态过程,即从复杂的现象中,抽取出能描绘该现象 的元素或参数,并找出这些元素或参数之间的正确关系,建构足以正确描述、解释现象的模型的过程⑶. “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是高中物理模型建构的典 型案例,是学生提升物理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的最佳素材之一 •掌握“交变电流的产生和描述”是理解变压器及电能的输送的基础,也是能区别线圈在辐射状磁 场中切割模型的基础.1. 1- 1进阶起点的分析建模教学首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层基金项目: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第十一期"个人课题”“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案例研究”(项目编号:MK3751). 作者简介:潘学升(1982 -),男,安徽六安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与学.•46•理科考试研究•综合版2021年4月1日次和能力水平,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进阶的起点⑷•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知道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知道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知道如何计算切割模型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对于转动切割模型较为模糊(前两节内容已经学习),概念(中性面、交变电流“四值”等)和规律(中心面的特点、交变电流产生的规律等)在脑中还没有形成体系,大多数同学仍处于“死记硬背”的状态,知识暂时处于“碎片”状态.现阶段学生的思维特性: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的能力,理性认识正在丰富.1.1.2进阶目标的预设通过本章复习学生可以做到:进一步理解闭合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轴转动切割产生的交变电流,能够独立推导其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能够区分不同形式下的切割模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进一步理解磁通量的变化率与感应电动势的关系,能独立画出e-t或的图像并能解释特殊位置时对应的物理量的关系.1.1.3进阶途径与教学策略重新提炼物理模型,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完成对模型的进阶和概念的深化理解•具体的教学行为:设置问题链,完成对交变电流电动势表达式的推导,补充进阶所要构建完成知识体系的问题,通过变形、变式、对比等形式制造认知冲突.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辨析,对规律进一步总结,从而能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并能区分各种模型的异同,实现知识体系的系统构建.1.2进阶层次划分与教学设计1.2.1统一进阶起点:创设物理情境,复习回顾,确定学生的思维水平问题1:如图2所示,说出甲、乙图中线圈所在位置的特征.甲乙图2学生分析结果见表1.表1位置中性面:线圈与磁感线垂直的面特征①磁通量最大②感应电流为零③感应电流方向改变垂直中性面位置①磁通量为零②感应电动势最大问题2:如图3所示,磁感应强度为线圈ab边长为L x,cd边长为厶2,线圈逆时针绕垂直于磁场的中心轴匀速转动,角速度为从中性面开始计时,经时间t,求图3此时:①线圈与中性面的夹角;②切割速度大小;③线圈中感应电动势;④若线圈匝数为N,感应电动势;⑤若线圈匝数为N,磁通量.问题3:请同学们画出e_t和④_t的图像并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解释图像区别及对应的特征.设计意图:本章内容虽然已经学完,但因其内容的难度及学生的学情的影响,学生的进阶起点各不相同,故可以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呈现知识的形成线索,确定认知的起点与盲点.通过独立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重温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其来龙去脉,初步形成知识框架,确定统一的进阶起点.学生的思维水平整体向单一结构水平过渡.1-2.2进阶1:设置不同情境,体会各种情境的异同点,进一步深化对交变电流的理解问题4:如图4所示,四幅图中线圈的面积相同,它们产生的交流电的电动势相同吗?图4迷思点部分同学对“转轴的位置对电动势的影响”不清.总结:从表达式可以看出,E”的大小与转轴的位置和线圈的形状无关,只与线圈的匝数、转动的角速度、线圈面积、磁感应强度大小有关,所以感应电动势都相同.2021年4月1日理科考试研究•综合版•47•设计意图:在进阶一的基础上,让学生辨析四幅图,其目的是让学生对模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的思维认识水平由单点结构水平向多点结构水平的过渡.问题5:如下图甲、乙所示,请画出线圈在转动时产生的感应电流随时间的图像.(规定顺时针为正)IX XXI图5迷思点不少同学认为两幅图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完全相同.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推导交变电流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但是否具备辨析本质的能力并不清楚,问题5可以让学生从切割角度重新审视推导过程.学生通过问题5的分析与讨论,得出不同形式下的线圈切割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异同点,对概念进一步深化理解. 1.2.3进阶2:设置物理情境,实现对交变电流“四值”问题的进阶问题6:如图6所示,边长为I的正方形线圈abed的匝数为N,线圈电阻为r,外电路的电阻为R,ab的中点和cd的中点的连线00,垂直磁场且恰好位于匀强磁场的边界上,磁感应强度为B,现在线圈以00'为轴,以角速度3匀速转动,求:(1)以图示位置为计时起点,闭合电路中电流瞬时值的表达式;(2)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90。
二语习得三大主流理论的比较与分析
- 222 -校园英语 /二语习得三大主流理论的比较与分析四川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王玲【摘要】二语习得主要研究学生在习得母语之后如何学习其他语言。
关于该研究主要有三大理论,即强调环境在塑造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环境论,重视学生先天特性的先天论,以及把学习者的内在特性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的相互作用论。
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相互作用论为二语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即语言学习的内因和外因应当同时并重。
【关键词】二语习得 环境论 先天论 相互作用论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涉及许多相互关联因素的复杂过程,它研究的是学生在习得母语之后如何学习其他语言。
到目前为止,关于二语习得研究主要有三大派别,即强调环境在塑造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环境论(Environmentalist Theories),重视学生先天特性的先天论(Nativist Theories),以及把学习者的内在特性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的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list Theories)。
这些理论为人们加深对二语习得的认识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视角,下面是本文对这些理论的简要探讨。
一、二语习得三大主要理论1.环境论。
环境论认为环境因素在二语习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行为主义、联结主义和文化适应模式等理论在讨论二语习得时都非常重视环境的作用。
行为主义(Behaviorism)认为语言学习是模仿、练习、反馈和习惯形成的结果。
根据行为学家的观点,所有的学习都是以同样的过程进行的。
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形成文字和物体或事件之间的“关联”,通过重复强化这些关联经验。
学习者模仿正确就会获得鼓励,或收到反馈以纠正他们的错误。
行为主义者把二语学习者视为“语言生产机器”,而语言环境则被看作是关键的决定因素。
联结主义者(connectionists)也把二语习得大部分归因于环境的作用,而不是学习者本身固有的内在能力,并主张人与生俱来就是很简单的学习力,没有任何具体的语言结构。
随机进入教学
【情景展现】案例1 :抓住特点说明事物师:有一天,老师让学生回家通知开家长会,学生回到家中诉说了开家长会的事情。
家长害怕到学校不认识老师有失礼貌,就问学生,你们老师长什么模样?这位同学想了想回答:“我们老师不戴眼镜,每只眼睛上都有眉毛,脸的中间是鼻子,鼻子下面有嘴巴,头部左右两侧各有一只耳朵。
他五官不缺,四肢齐全……”老师还没说完,教室里已经笑声不断。
师:你们说这个学生介绍得怎么样?生1 :这位同学讲的全是废话,他说的是每个正常人都有的。
生2 :他没有抓住特点来说,说了等于没说。
师:由此可见,要把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介绍给别人,必须做到什么?生:必须抓住特点。
师:我们这堂课的任务就是学会怎样抓住特点说明事物(引出任务)。
案例2 :蜡笔盒(教师在教室的架子上放一个蜡笔盒,学生看到却拿不到。
学生以口语或肢体语言企图得到蜡笔盒。
)师:你要什么?生:颜料。
师:(示范)我要颜料。
生:我要颜料。
师:(给学生蜡笔盒)很好,这是颜料。
案例3 :沉浮问题师:水槽盛2 升水,将土豆放入水槽,土豆沉在水底。
然后,向水里加盐,慢慢的土豆浮上水面。
请大家说说原因?生1 :水的比重比土豆小,土豆会沉在水底;在水中加盐,水的比重增大,当水的比重大于土豆的比重时,土豆就会浮上水面。
生2 :如果不往水里加盐,而是往水里加糖或味精,土豆能浮起来吗?如果能浮,要加多少呢?(随机问题)师:这位同学提得好,我们今天就是要学习沉浮问题,看看把不同物质加到水里,水的比重会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带着这个任务自主探究,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随机进入,生成学习任务。
)【案例评析】案例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随机进入模式)中,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创设学习任务,起到“抛锚”的作用,达到随机进入教学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教育教学于兴趣之中,毫不费力地导入了新课,切合学习要求。
案例2 (自然情境教学法的随机进入模式)中,教师将学生喜欢的东西巧妙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获取的欲望,激发了学生主动交流,达到寻找话题、引导交流和学习的目的。
三种学习理论教学案例
三种学习理论的具体教学案例答: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案例:汤姆老师在他的五年级班上引入了一种新的教学技术,这个技术是他刚从研讨班学来的。
他让每门科学得很好的学生给全班同学演示一下他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
玛拉是他选择的第一个学生,她站起来走上讲台,解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她做的很好,但与此同时,吉姆一直在和其他同学讲话,破坏班级秩序,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开始讲话。
吉姆在汤姆老师面前总是这样,汤姆老师已经警告过他了,这次吉姆又不听话。
汤姆老师不允许他打扰另一个同学的演示,把他带到楼道里进行隔离让他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玛拉解题完毕,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汤姆老师问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愿意上台解题时,很多同学都举手了。
接下来,汤姆老师让一个很擅长自然科学的学生马克讲讲他的自然科学课题,他是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最终建立框架的。
当马克被要求讲话时脸白的像张纸,当走到讲台边,都在发抖。
马克开始说了,但他太紧张,根本讲不下去。
马克是一个害羞的孩子—汤姆老师知道马克经常在很多人面前不敢张口。
但是汤姆老师想过,马克喜欢自然科学,而且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课题,他应该能够描述他的基本步骤。
汤姆老师错了:马克最终还是很窘迫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而且其他同学也表现的不敢上前给大家做演示了。
汤姆老师叫的每一个同学都磨磨蹭蹭,或者找借口推辞。
之后,汤姆老师决定帮助马克恢复自尊。
他让马克在自己的座位上回答问题。
他说很多学生都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他刚开始教书时也曾感到害怕。
教学理论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知识是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建构起来的。
本文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探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实践案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到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3.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与化学相关的科普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视频中涉及哪些化学知识?这些知识是如何在生活中应用的?2. 讲授新课(1)讲解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知识建构、情境创设、合作学习等。
(2)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分析建构主义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3)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设计教学活动。
3. 案例分析(1)展示一个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如“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2)分析案例中教师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等。
4. 实践活动(1)分组进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过程。
(2)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5. 评价与反思(1)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总结实验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效果1. 学生对建构主义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其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2.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能够主动探究化学知识。
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分析实验现象,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
4. 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增强,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总结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
找与四种学习心理学理论相对应的某学科的教学策略案例
找与四种学习心理学理论相对应的某学科的教学策略案例教育心理学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出四种主要的学习方式理论,这些研究理论可以有效帮助教师认识、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特点。
并且,这些理论也能够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关键词:习惯行为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等人为代表。
行为主义强调习惯的重要性,通过刺激---反应过程,认知主体形成惯性的意识和行为方式。
在巴甫洛夫有关狗的实验中,巴甫洛夫在狗的进食行为研究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
后来,每次给狗进食时打开红灯、响起铃声。
一段时间后,狗只要看到红灯亮或者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这种经过不断刺激而形成条件反射的强化方式,被研究者们应用到了教育学领域。
研究者认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给他们一个刺激,并且不断地使之强化,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习惯”。
比如学生在背诵英语单词时,通过不断反复地朗读、手写、背诵,操练,逐渐形成“记忆习惯”,最终达到脱口而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键词:自主学习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奥苏泊尔、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他们强调学习在内部认知变化的重要性,学习远远不止是一个“刺激-反应”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
学习不再是简单的强化过程,而是要有一个情境认知的环节。
认知心理学家提倡“发现学习法”,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则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通过自我的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总结原理等。
例如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不再是简单地背诵记忆英语文法与单词,而是在学习中形成对英语的“认知地图”,把外在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则是由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指导者。
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学思结合的教学案例
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学思结合的教学案例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学思课堂”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想学”、“会学”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独立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品质和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创新意识为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的自学、展学、导学、评学活动。
“学思课堂”基本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学而教、以学评教。
“学思课堂”基本原则:以标为纲、以学为主、以导为方、发展为本。
“学思课堂”基本范式:自学自思、展学广思、导学深思、评学善思。
“学思课堂”教学活动是建立在教师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旨在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落实“三维”目标,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X年4月,深圳市盐田区举办“新时代˙新学校˙新样态:新样态学校X学术年会暨盐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
其中,我校承办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分论坛活动。
在此次论坛中,我承担的数学课《填数游戏》就充分体现了“学思课堂”理念,向来自全国各地试验区、实验学校的专家与教师展现了深学深思、慧学善思的田心学子的风采。
在课堂上,我把古代数学“数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微课《最强大脑》引入,以游戏的形式呈现给一年级学生,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课堂中,我把时间、舞台还给学生,按照“学思课堂”基本范式开展教学活动。
第一环节:“自学自思”——学生结合小视频和游戏卡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通过播放“数字宝宝齐站位”小视频,学生了解填数游戏规则。
在学生明晰游戏规则后,我出示三行三列的1号游戏卡,组织学生与数字宝宝一起玩“填数游戏”。
师:表格中的4个数字宝宝站了4个位置,剩下的数字宝宝按照规则该站哪里呢?从哪一格开始填最简单呢?带着“符合游戏规则的情况下,从哪一格开始填最简单?”这一核心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学具卡摆一摆,试着填一填。
第二环节:“展学广思”——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思考,学生互相展示自己或小组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对展示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接收、思考、补充、评价。
幼儿教育心理学: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目标:1.了解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及人本主义主要思想。
2.掌握并掌握需要层次理论及其相互关系。
3.掌握罗杰斯的“个人中心”学习理论和“有意义学习”。
4.能用人本主义的思想看待幼儿的学习需要并在实践中运用。
教学反思:学生能理解人本主义教学思想,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的思想,并能够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导入:人本主义是继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简介两位重点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提问:人有哪些需要?幼儿有哪些需要?学生讨论教师总结2.引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后期新发展的两种需要。
(1)生理需要(我感觉很舒适)包括维持生活和繁衍后代所必需的各种物质上的需求,如衣食住行等。
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温暖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类所有需要中最基本的、最有力量的,是其他高级需要的基础。
【举例】哲学家与船夫的故事(2)安全需要(我感到很安全)包括人身安全、生活稳定、受到保护,能免除疾病、痛苦和焦虑的需要。
例如:人们希望得到一份安定的职业,害怕资方的无理解雇;愿意参加各种保险,防止工伤事故和有伤害的威胁;妈妈离开婴儿的视线时婴儿会大声哭喊,出现分离焦虑。
(3)归属与爱的需要(我是团队中的一员)与其他人建立感情联系或关系的需要。
例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建立家庭、享受亲情;例如加入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需要彼此关怀、帮助和赞许。
(4)尊重的需要(我被他人了解、尊重)自我尊重和受到他人的尊重。
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能力,知识,成就和名誉地位的需求,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等,这类需求很少得到充分满足,故常常是无止境的。
(5)自我是实现的需要(我成为了我想要成为的我)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力的需要。
最高层级的需要。
(6)后期新发展的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的需要。
自我决定理论案例
自我决定理论案例【篇一:自我决定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论文]】自我决定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人类具有先天性的热爱学习和自我实现的倾向,然而许多教师常使用外在控制手段来督促学生学习英语,这种做法会破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抑制学生对英语学习固有的热情。
鉴于此,笔者在综述分析自我决定理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1)内在动机以及外在动机自主化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2)学生的自主性、胜任力和归属感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是促进外在动机自主化、提高自主学习英语的关键;(3)满足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策略是:给学生提供自主性选择空间,提供最佳并具有挑战性的英语学习内容,无条件的尊重和关怀。
这些研究成果可为我国英语教学及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英语教学自我决定理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基本心理需求一、引言人类具有朝着健康、积极方向发展的自我实现潜能,这一潜能不但能促使个体形成积极地探索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好奇心,且会引导个体自觉地去参与英语学习活动。
然而,为了督促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内容,许多中小学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常使用一些外在控制手段,例如,密切监督和监测学生学习英语内容,以及制定奖励或惩罚制度来提高英语学习成绩。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做法可有效地维持英语课堂教学秩序和督促学生学习英语。
然而,长期处于这种受控制的教学环境下,学生难以体验到学习英语本身所带来的快乐、热情和兴趣等积极情感,更难以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篇二:案例分析(伦理困境)】从具体案例看社会工作伦理困境摘要: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是一种道德实践,社会工作者需要遵守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来指导社会工作的实践。
社会工作者常常置身于各种矛盾关系之中, 他们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伦理困境。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人们在生活方式、权利观念、文化、宗教观念等方面存在价值冲突, 社会工作者很难根据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做出既符合社会伦理又符合各方利益的选择,因此,正确认识伦理困境、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种学习理论教学案例
三种学习理论的具体教学案例答: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案例:汤姆老师在他的五年级班上引入了一种新的教学技术,这个技术是他刚从研讨班学来的。
他让每门科学得很好的学生给全班同学演示一下他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
玛拉是他选择的第一个学生,她站起来走上讲台,解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她做的很好,但与此同时,吉姆一直在和其他同学讲话,破坏班级秩序,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开始讲话。
吉姆在汤姆老师面前总是这样,汤姆老师已经警告过他了,这次吉姆又不听话。
汤姆老师不允许他打扰另一个同学的演示,把他带到楼道里进行隔离让他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玛拉解题完毕,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汤姆老师问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愿意上台解题时,很多同学都举手了。
接下来,汤姆老师让一个很擅长自然科学的学生马克讲讲他的自然科学课题,他是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最终建立框架的。
当马克被要求讲话时脸白的像张纸,当走到讲台边,都在发抖。
马克开始说了,但他太紧张,根本讲不下去。
马克是一个害羞的孩子—汤姆老师知道马克经常在很多人面前不敢张口。
但是汤姆老师想过,马克喜欢自然科学,而且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课题,他应该能够描述他的基本步骤。
汤姆老师错了:马克最终还是很窘迫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而且其他同学也表现的不敢上前给大家做演示了。
汤姆老师叫的每一个同学都磨磨蹭蹭,或者找借口推辞。
之后,汤姆老师决定帮助马克恢复自尊。
他让马克在自己的座位上回答问题。
他说很多学生都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他刚开始教书时也曾感到害怕。
基于建构主义的三种教学策略
基于建构主义的三种教学策略一.支架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应当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因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案例)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儿童的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
换句话说,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邻近发展区”。
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
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已有的智力发展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对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
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
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须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学习动机:理论与案例分析
14
(二)如何让孩子树立信心?
让学生体验成功 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表扬 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 教给学生一些调整情绪的方法
15
1、让学生体验成功
解读“成功”——进步即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 or“成功是成功之母 ”
启示:最佳的成功概率是50%左右,学习任务并不是越难越 好,也不是越容易越好,教师应当适当地掌握出题和评分 标准,使学生感到,要得到好成绩是可能的,但需要付出 一定的努力。
高成就动机者的特点:
• 更自觉 • 坚持性更好 • 自信心更强 • 倾向于内控归因
为什么“条件优越”的学生会没 有上进心?
案例: • 无心向学的“捣蛋鬼”(小学二年级男孩,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 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 性
• 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 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 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习得无助”实验
为什么学习的动力没有了?
小白鼠实验
(一)“习得无助”现象
13
人在从事某项活动或任务时,不是盲目进行的, 他会考虑做这件事情对他的意义,还要考虑自 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这件任务,当人确信自己 有能力完成这一活动,并能取得自己预想的结 果时,他就会积极努力地去做这件事情。
• 前四种需要(生理、安全、爱、尊重)是 缺失型需要,后三种需要(求知、审美、 自我实现)是成长型需要
• 如果缺失型需要长期匮乏也不可能从根本 上维持高层次的需要
36
拓展思考
• 缺失型需要得不到满足,真会“要了我们 的命”(影响到个体的生存吗)?
• 如果低级需要得到过度满足,又会怎样? 会激发出更强烈的高级需要,还是会抑制 高级需要的产生?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案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案例
案例:学生小宇在课堂上跟同学讲笑话,引起对方发笑,老师看了他一眼后,不再理睬,继续讲课,小宇于是保持安静开始认真听课。
案例中教师运用的是行为主义中的回避条件作用。
回避条件作用是指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
学生小宇在课堂上跟同学讲笑话,在接收到老师的眼神暗示后,为了避免惩罚,从而停止了讲话。
《什么是好的教学》案例分析课后问题解答
1、教学设计产生的背景、原因和前提1962格拉泽明确提出“教学系统”的概念以用对教学系统进行设计,作为一门比较正式学科的产生于美国。
二战期间为军队和工厂输送大批合格的士兵和工人的需要。
战争结束后教育心理学家继续为解决教学问题工作,试图开发一系列正式的教学系统。
2、教学设计的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理论及其实质和特点(一)理论心理学家的研究:1、研究人类是如何学习处理许多重要的新信息;2、方法采用详细列出学习和表现行为的任务,以及学习者或训练者确认学习活动参与需要。
3、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的学习原则:学习任务:对于要学习和操作的任务进行具体分析和详细说明是重要的。
积极参与学习:委屈的学习效果,学习者应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4、针对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和学习者三者作出最精简有效的设计是有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的。
视听领域专家的研究:1、视听媒体专家正发展运用这些学习原则,应用与教学电影和其他教学媒体的制作。
2、设计制作了有效的幻灯、电影等培训材料。
结论: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最初尝试。
从整个教学设计发展,可知教学设计的学说整合应用了:1、教学理论系统分析、组织发展、实施管理研究2、教育技术传播学、视听媒体、信息科学3、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二)实质教学设计的实质是问题设计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是数学教学的主要指导原则,简称为过程佳原则。
过程性原则要求数学教学要充分地暴露数学思维过程,它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观念都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数学教学设计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设计出一个(或一组)问题,把数学教学过程组织成为捉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学数学,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数学教学设计就是问题设计。
教学设计中的好问题,首先要是一个“初始问题”。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及教学案例分析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及教学案例分析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对学习理论的深入探索已经为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教育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讨论学习理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的学习理论,如程序式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其次,我们将分析教育实践中的学习案例;最后,我们将探讨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实际应用。
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程序式学习理论和批判性思维理论。
程序式学习理论指的是学习者从现有信息中构建抽象逻辑模型,并利用这些抽象逻辑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批判性思维理论则是学习者从现有信息中对事物的本质及意义进行理解分析,从而更加客观地去判断事物的真假、对错,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教育实践中,学习理论可以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一个数学课堂中,老师可以利用程序式学习理论来教授数学规律,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这些规律;在一个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利用批判性思维理论,让学生学习如何理解语文中的文本,从而更好地理解语文内容。
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可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例如,程序式学习理论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而批判性思维理论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获得更多实用性的知识。
另外,学习理论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学习理论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习理论可以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学习者和老师提供有效的帮助,改善学习效果。
只有在理解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发挥出它的有效作用,提高教育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种学习理论的具体教学案例
答: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案例:汤姆老师在他的五年级班上引入了一种新的教学技术,这个技术是他刚从研讨班学来的。
他让每门科学得很好的学生给全班同学演示一下他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
玛拉是他选择的第一个学生,她站起来走上讲台,解了一道很难的数学题,她做的很好,但与此同时,吉姆一直在和其他同学讲话,破坏班级秩序,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开始讲话。
吉姆在汤姆老师面前总是这样,汤姆老师已经警告过他了,这次吉姆又不听话。
汤姆老师不允许他打扰另一个同学的演示,把他带到楼道里进行隔离让他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玛拉解题完毕,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汤姆老师问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愿意上台解题时,很多同学都举手了。
接下来,汤姆老师让一个很擅长自然科学的学生马克讲讲他的自然科学课题,他是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最终建立框架的。
当马克被要求讲话时脸白的像张纸,当走到讲台边,都在发抖。
马克开始说了,但他太紧张,根本讲不下去。
马克是一个害羞的孩子—汤姆老师知道马克经常在很多人面前不敢张口。
但是汤姆老师想过,马克喜欢自然科学,而且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课题,他应该能够描述他的基本步骤。
汤姆老师错了:马克最终还是很窘迫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而且其他同学也表现的不敢上前给大家做演示了。
汤姆老师叫的每一个同学都磨磨蹭蹭,或者找借口推辞。
之后,汤姆老师决定帮助马克恢复自尊。
他让马克在自己的座位上回答问题。
他说很多学生都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他刚开始教书时也曾感到害怕。
后来他问了马克一个关于他的课题的非常简单的问题,马克试着回答了。
汤姆老师说:“非常好,马克!接下来你是怎么做的呢?你是怎样找到那些资料的呢?”这使马克受到了奖励,汤姆老师进一步训练他,称赞他的计划非常完美,并且对马克在科学课题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表示很有信心。
马克渐渐对自己的课题谈的越来越多了,讲述他是如何建构框架和解决遇到的每个问题。
汤姆老师的策略见效了。
他鼓励马克做到大声讲话,并使其他学生对他的课题产生了兴趣。
②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理论相对立,源自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再度复苏。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一批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创造性的工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自桑代克之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
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因此,使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认知派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学习是一个比S—R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
他们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案例:教师在绒板左边贴9只小鸟,右边贴4只小鸟,教师先与学生一起一只一只地数,数清共13只小鸟。
然后指出这样数虽然也可以,但比较麻烦,下面老师教同学们一种算得快的方法。
接着教师提问:左边有几只小鸟?(9只)从右边移动几只小鸟到左边,左边的小鸟就可以凑成10只?(1只)教师移动1只后马上把左边的10只小鸟用毛线圈上,再问右边还剩下几只?(3只)现在左边有10只,右边有3只,一共是多少只?(13只)这样算
快不快?(快)这时学生情绪很高,教师紧接着出示第2题:左9只小猴,右7只小猴,问你们也能像刚才移动小鸟那样,移一移小猴,使大家算得快吗?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完成后,教师以问答形式及时小结:刚才的9只小鸟添上几只凑成10只?9只小猴添上几只凑成10只,那也就是9添上几凑成10?9加1凑成10后,再用10+几的计算方法算得快吗?(快)然后教师指出遇到算9+几时,我们先把9添上1凑成10再计算比较快。
这道过渡题既上承了三类准备题旧知识,又为学生理解例1做了坚实的铺垫。
通过“圈10”这道过渡题的练习,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对“凑十”的过程与原理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教师顺利地完成例1的教学任务。
对后面三道“凑十法”例题的教学起了原型启发的作用。
最后通过课后“做一做”中的比较题9+1+3=9+4=的练习,教师再度启发:9加1再加3,一共加了几?那么9+4怎么计算?从而把新旧知识从理性上连成一体,扩展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③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
例如,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广为流传,都是建构主义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了解上述理论是深刻理解建构主义必不可少的环节。
案例:设计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春节要到了。
每到此时,你和朋友之间用什么来传递彼此之间的祝福?生:贺年卡、电子贺卡师:好,我听到有同学说用电子贺卡。
那谁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电子贺卡,它与普通的贺卡相比,有何优点?生1:朋友很快就能收到了。
生2:形式新颖,并且网上的贺卡各式各样,不必费多大力气就能挑选到自己满意的贺卡。
生3:最重要的是大多数电子贺卡是免费的哦(笑),可以发给很多朋友。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自己亲手制作一张电子贺卡送给朋友和亲人,表达我们的心意?生:想!但会很难吧?师:其实我们学过画图的基本操作后,电子贺卡的制作就不是那么神秘了。
这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运用前面所学的画图的基本操作方法来制作一张属于自己创意的电子贺年卡。
师:在制作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张贺卡。
教师出示几张在设计和制作上独具风格的贺卡。
师:观察一下这几张贺卡,它们都由哪些基本元素组成?生:文字、图片和图形。
师:用到了什么工具?运用了哪些技巧?学生讨论。
生:用“编辑”→“粘贴来源”命令插入了图片,并把“绘图工具”绘制出的图形进行了变换和翻转,还对祝福语设置了特殊字体。
这节课的导入符合了构建主义要求的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引导学生多知识进行构建,在无形中构建了新知识。
由于是学生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所以学习者自己会有很的的热情,这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避开传统中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
也不用教师逼着去研究和记忆,根据教育心里学可以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成果会有很大的提高。
而这样的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于这样的知识,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好地为学生解决即将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