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初一上湘教版世界的地形教学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新版)湘教版
3. 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
- 使用简洁的关键词和短语来描述地形的特点和分类。
- 用图表或图形来展示地形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4. 艺术性和趣味性:
- 设计有趣的图形或图案来表示不同地形,如山地可以用山形符号表示。
- 使用颜色和字体变化来增加视觉吸引力,如使用不同颜色的字来表示地形分类。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世界的地形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地图册:提供一系列世界地形分布图,包括地形类型和特点的详细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形知识。
2. 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程度。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表情和行为,我可以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如果发现学生表现出不感兴趣或困惑,我会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采用更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讲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测试:在课堂结束前,我会进行一次小测试,以评估学生对世界地形的分类、特点和分布的掌握情况。通过测试结果,我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薄弱环节。如果有学生测试成绩不理想,我会及时进行个别辅导和讲解,帮助他们弥补知识点的不足。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形分析技能。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地形分析的应用。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主要介绍了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世界各地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世界地形的认识尚不全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系统地掌握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地形图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难点:地形图的阅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世界地形分布图、地形图阅读方法等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3.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各地形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世界地形的分类(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及其特点,呈现各地形区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地形区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各地形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组汇报,总结各地形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巩固(5分钟)练习题:请学生阅读地形图,判断各地形区,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请学生思考世界各地形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3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主要介绍了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本节内容通过分析各种地形的特征,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形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地形的分类和特征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分布情况,能运用地形图识别各种地形;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分布情况;2.教学难点: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地理观察能力;2.案例分析法:分析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五种基本地形的图片、地图等相关教学材料;2.准备相关案例,用于分析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材料,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呈现各种地形的特征及分布情况。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地图,分析各种地形的特征,学会运用地形图识别地形。
4.巩固(10分钟)分析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举例说明。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教案 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1.地形: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
2.地面高度的计算
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上图中A点的海拔约是米,C点的海拔约是210 米,E点的海拔约是50
2.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绘制而成。
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浅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白色表示冰雪, 褐色表示高山。
探究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与判读
将图中数值相同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体验等高线的绘制。
答案:
A 山顶,
B 山脊,
C 山谷,
D 鞍部,
E 陡崖。
4.判断下列等高线地形图表示的山体不同部位名称。
山脊,③山谷,④鞍部
【教师引导,归纳总结】山脊山谷的判断
1.甲地的海拔是( C )
米B.500米C.800米D.1300
A.①
B.②
C.③
D.④。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地形》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主要介绍世界的地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并能够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世界的地形特征,掌握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的定义和特点。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地形的兴趣,增强保护地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七年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理要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地形的概念和分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理要素,你们还记得吗?2. 学生回答。
3. 教师:很好。
那么,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不同的地形吗?请举例说明。
4. 学生举手回答。
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1.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形的图片,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
2. 教师:同学们,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世界地形。
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3. 学生观察并思考。
第三环节:讨论与合作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地形进行讨论。
2. 教师:现在,请你们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你们选择的地形。
你们可以讨论这个地形的特点、地理位置、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
3. 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并记录下来。
(例子:小组A选择了山地)学生A1:我们选择了山地,它的特点是地面高度较高,地势陡峭。
学生A2:对,山地通常有很多山峰和峡谷,非常壮观。
学生A3:而且山地的交通不便,因为山地地势陡峭,道路建设困难。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总计第课时学习任务:知识与技能:1、掌握五种陆地地形的基本形态特征,主要地形区和海底地形的主要组成部分2、能对照地图说出著名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名称及分布3、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方法与过程:通过读图,析图,填图,学会本节的主要问题重难点:1、五种陆地地形的基本特征,主要地形区在大洲的分布2、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学习过程:一、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学生活动:读P27图2——31完成要求第一种:定义注意它有之分。
第二种:定义练习:在下图中指出哪些是海拔,哪些是相对高度A A的海拔,B的海拔300 C的海拔200 B A与B的相对高度,100 A与C的相对高度。
0 海平面100 C注意:在计算相对高度时,海拔高的减海拔低的,减深度时一度要变号为加。
二、陆地地形1、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练习:1、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在洲;最大的高原,在洲;最高的高原,在洲;最大的盆地,在洲。
2、世界上的两大山脉带:一是,二是。
与世界上的两大山系:一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二是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和安第斯山脉组成)。
在图中找出这几条山脉,并指出其走向。
三、海底地形学生活动: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陆地A B CD E F海底地形分三部分:1、,2、3、包括()在这三部分中其中以的经济开发价值最高,可以从事四、巩固练习:1、平原主要分布在江河的游,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在洲。
2.向海洋的浅海地区是,其深度一般不超过米。
3、是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中的“山小”是指高度。
5、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
阿特拉斯山位于洲。
6、我国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是米。
7、世界最高峰和世界陆地表面的最低点(死海,海拔-400米)的相对高度是8、下列关于丘陵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峰峦起伏,坡度陡峻B.海拔高,但相对高度低C.按一定走向有规律的分布D.有起伏,但坡度和缓9、世界上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大高原是( )。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示例五
教案:世界的地形【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33-P39,主要包含“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等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理解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1.2.学会识别和解读等高线地形图和海底地形图。
1.3.了解五种基本陆地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及其特征。
1.4.了解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大洋盆地、洋中脊等)及其分布规律。
2.技能目标:2.1.能够在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2.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2.3.能够阅读和绘制海底地形剖面示意简图。
3.过程与方法目标:3.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来学习地形知识的能力。
3.2.增强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升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1.陆地地形1.1.介绍五种基本陆地地形类型及其特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1.2.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类地形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海底地形2.1.介绍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大洋盆地、洋中脊等。
2.2.利用多媒体展示海底地形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学看地形图3.1.教授如何阅读和解读等高线地形图,包括等高线的概念、等高线图的优势和不足。
3.2.练习在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地形部位。
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和地形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2.创设情境法:通过模拟实际情境,如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地形知识。
3.问题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通过展示不同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周围有什么样的地形?”。
2.讲解新知2.1.详细讲解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示例四
教案:世界的地形【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33-P39,主要包含“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等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别并描述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如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如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海沟、海岭)。
-学会使用地形图,识别等高线、颜色表示法等常见地形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活动和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对地球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2.地形图的识别和应用。
【教学难点】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
【教学准备】1.世界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地形模型、PPT课件。
2.互动教学工具(如投票器、答题卡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展示不同地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描述所看到的地形特征。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形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对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有什么影响?二、新课讲解(20分钟)陆地地形展示世界地形图,介绍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陆地地形类型。
结合实例(如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等)讲解各种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提问互动: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在地图上指出不同类型的陆地地形。
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陆地地形,讨论其形成原因和对当地环境、经济的影响。
分享交流: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三、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陆地地形的类型和特征。
强调地形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检查学生对陆地地形的掌握情况。
导入新课:介绍海底地形的概念,并提问学生是否对海底地形有所了解。
二、新课讲解(20分钟)海底地形展示海底地形图,介绍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海沟、海岭等海底地形类型。
湘教版初一地理上册教案第世界的地形
湘教版初一地理上册教案2
“世界的地势”是对上节“世界的海陆分布”的细化。
地势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状,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阻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
这一节内容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不管是在知识体系上依旧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教材包括三大内容,即“陆地地势”“海底地势”“学看地势图”。
“陆地地势”第一从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差不多概念入手,对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这两组地势类型作出了简略对比。
关于各种要紧地势类型的分布,要充分利用世界地势图,重点学习陆地上的两大山脉带,其他的让学生自主去收集有关信息。
“海底地势”部分通过图示形象地说明了海底地势的组成。
“学看地势图”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势图。
以具体的事例关心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学生分析认识地势图的能力。
由于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故等高线地势图的判读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图,引发学生的爱好;另一方面要制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表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本节课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地表形状、海平面、山脉、山系、山体等概念,学生不易明白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说明。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内容本课时在教材第27—32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的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并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典型的平原、高原、山地、盆地等地形类型。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名称以及他们所在的大洲。
4、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过程与方法分成四人一组,合作制作地形模型,开动脑筋用灵巧的双手制作各种地形模型。
在制作模型时,自觉地反复去看书,认真领会地形模型不同地区的特征,根据其特征发挥无限想象,激活思师的口头讲解和几幅图片不易形成空间思维,不能很快地认识和运用地图。
所以,通过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自制地形模型的活动,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非常形象、直观,对地表形态的图示比课本上的插图更明确,把各种地形的实际形状与地形图紧密联系在一起分析,便于低年龄的七年级学生理解接受,不仅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同时还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安排学生分组,并选出组长,按学生情况具体分工,便于上课讨论。
2.自己事先用聚丙乙烯制作一个较大的地形模型,做出山谷、山脊、并画出等高线。
上课时作为教具使用。
3、关注学生的准备工作情况,及时反馈、协调。
学生准备1.预习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2.查阅有关的世界地形方面的“之最”3.用黄泥、泡沫、橡皮泥、土豆、地瓜等做成课本P31图2—43的山地模型,并画上等高线。
4.调查家乡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陆地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称为地形,你认为我们这里的地形如何?根据自己的见识说说你对哪里的地形感兴趣?原因是什么?本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世界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3.2世界的地形 教案(表格式)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平面。
这个海平面相当于标尺中的0刻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 简单来说就是两地海拔的差。
起算点可以是任一地点。
学生:完成练习读图进行计算:高度(米)1400 A1200 1000800 B600 400 2000 -200①A、B 、C 、D 、E 各点的海拔大约是多少? A:1220米 B:620米 C:220米 D:300米 E:50米 ②A、B 两点和D 、E 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分别是多少? A 、B 相对高度:1220-620=600(米) D 、E 相对高度:300-50=250(米)拓展:教师展示题目:已知深圳第一高楼平安大厦的高度为592.5m, 华润大厦的高度为392.5m,求两座大厦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解答。
592.5-392.5=200米【设计意图】帮助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定义,并且能够进行基本的 运算。
(3)陆地五种地形教师讲解:地形的概念: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教师:展示图片带领学生认识地表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学生:认真观看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不同的地形海拔高低和 地面起伏的特点。
师生一起总结:20008002001400E2600 3200(米)DC地形 类型 主要特征共同点海拔高低 地面起伏 平原 低(200米以下)宽广平坦地面起伏小高原 较高(500米以上) 外围陡,内部和缓 山地较高(500米以上) 起伏较大,沟谷较深地面崎岖不平丘陵较低(500米以下) 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盆地四周高,中间低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A 、B 、C 、D 、E 所在地形区分别属于哪一种 地形类型?【设计意图】结合图片展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更加轻松掌握五种地 形类型。
后用表格总结,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教师:展示世界地形图,带领陆地地形的分布特点,识别世界著名的 地形区。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5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主要介绍了世界主要地形类型、分布及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系统学习的延伸,也是对地理知识综合运用的开始。
本节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地形的基本概念,对本节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七年级的学生对地形的认识还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地形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世界的地理分布了解不多,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引导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世界主要地形类型的名称、分布及特点;能通过地图分析,了解世界地形的分布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主要地形类型的名称、分布及特点;世界地形的分布情况。
2.难点: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世界主要地形类型的名称、分布及特点;讲解世界地形的分布情况。
2.地图分析法:分析世界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地形的分布情况。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世界地形分布图、地形类型图片、相关案例等教学资源。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小组讨论的相关材料,如纸张、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地形的多样性。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地图上的这些地形吗?它们分布在哪些地区?2.呈现(10分钟)讲解世界主要地形类型的名称、分布及特点。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认识世界地理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世界的地形类型、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及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地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现象有所了解。
但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浅。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地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界的地形类型,掌握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分布,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实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的地形类型、地形特点及分布。
2.难点: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分别代表什么地形吗?它们分布在世界的哪些地方?2.呈现(10分钟)介绍世界的地形类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示例三
教案:世界的地形【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33-P39,主要包含“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等内容。
【教学目标】1. 了解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种类及其特点。
2. 学会使用地形图,并能识别不同的地形类型。
3. 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种类及其特点。
2. 学看地形图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海底地形的特点和分布。
2. 地形图的阅读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地球地形图。
2. 海底地形图。
3. PPT课件。
4.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地形,让学生初步了解地形的概念。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地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教学方式:观察法、提问法二、陆地地形(10分钟)1. 教师讲解陆地地形的种类,如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原等,并展示相关图片。
2. 学生互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出这些地形的特点。
教学方式:讲解法、观察法、互动法三、海底地形(10分钟)1. 教师讲解海底地形的种类,如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等,并展示相关图片。
2. 学生互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出这些海底地形的特点。
教学方式:讲解法、观察法、互动法四、学看地形图(10分钟)1. 教师讲解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如如何识别地形类型、如何判断高程等。
2. 学生互动:请同学们尝试阅读地形图,说出自己发现的地形类型和特点。
教学方式:讲解法、实践法、互动法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1. 教师发放地形图,要求学生阅读地形图,识别不同的地形类型。
2. 学生互动: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在实践环节中的发现和收获。
教学方式:实践法、互动法【板书设计】1. 教师展示板书设计,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特点及地形图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式:板书设计、总结法【总结与评价】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特点及地形图的阅读方法。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4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本节主要介绍了世界的主要地形类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不同地形的特征以及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不同地形的特征及其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生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世界的主要地形类型,理解不同地形的特征及其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热爱家乡、保护家园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世界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征,不同地形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
难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形,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地形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地形的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地形图片、地图和案例的PPT,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地形模型:准备各种地形模型,如平原、高原、山地等,以便学生直观地观察和触摸。
3.实地考察:安排一次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地形的特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世界各地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地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世界的主要地形类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并通过PPT展示各种地形的特征及其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主要介绍了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系统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地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
但学生的地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
此外,学生对地形概念的理解和实际应用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特点,能运用地形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提高学生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特点。
2.难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地理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形特点。
2.案例教学法:以实际案例为例,讲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地形分类、分布及特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地形分类、分布及特点的练习题。
3.准备好相关地理仪器,如地球仪、地形模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理仪器展示世界地形分布,引导学生关注地形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世界地形的分类,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等,并展示各类地形的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地形的分布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各地形的特点,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地形进行讲解,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地形特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巩固(10分钟)出示地形分类、分布及特点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4.1 世界的地形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1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课标要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教学目标】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2、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海拔、相对高度”定义的理解。
2、了解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异同特征。
3、识记世界陆地两大著名的山脉带,以及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与盆地的名称。
难点1、“海拔、相对高度”定义的理解。
2、了解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异同特征突破措施:可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世界地形》,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课题,“地形”这两个字该如何理解呢?(地表形态)。
在地球上有哪些地表形态呢?(教师出示幻灯片,展示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盆地五种地表形态的图片),学生思考这五幅图片,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地形。
我们看这五幅图片,地表有的平坦,有的崎岖,有的高,有的低,所以,地形是地表高低起伏的形态。
二、讲授新课板块一: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出示海拔示意图]地球表面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那么我们用什么来表示地形的高低呢?(表示高度的方法有两种: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教师出示“海拔和相对高度”定义的幻灯片)。
课堂活动活动1:请两位高矮不同的学生上台,分别说出自己的身高,然后大家一起计算他们的身高之差。
从而类比“海拔”和“相对高度”。
(活动目标——了解和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
)活动2:先观察图2-38,思考并回答“活动”中的两个问题。
(活动目标——加深对“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估算。
)活动3: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图片。
有人说珠穆朗玛峰高度有8844.43米,但有人站山脚说珠穆朗玛峰高度只有4000米左右。
你能解释这究竟是为什么吗?(生答8844.43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4000米是珠穆朗玛峰与山脚的相对高度)。
初中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3世界的地形 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在地图中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并记住主要山脉名称及其分布。
了解海底地形结构。
3、联系当地地形特征与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1、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
2、世界两大山脉带,海底地形结构。
教学方法读图法、联系比较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运用课件播放几幅图片: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低于海平面的吐鲁番盆地等世界著名的地形区,同时教师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的高度与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的高度相渲染,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感到世界陆地高低不平,相差太大了!教师及时导出:不仅世界陆地相差很大,就是海底也是高低不平的。
这节我们就共同学习世界的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陆地地形1:自主学习读教材第27、28页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地形?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哪五种?(2)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注意: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在地图中标注的高度应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为什么?(3)课文中A、B、C三点的海拔各是多少米?你会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吗?(海拔和相对高度是描述某地高度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4)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山地和丘陵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盆地具有怎样的特征?【学法指导】五种地形特征的比较应从海拔、相对高度和地表特征两方面来分析。
(5)读地图册中的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一是环太平洋山脉带,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
它们各有哪些著名山脉组成?各自又呈什么走向?分布在哪个大洲?(6)在填充图册上填出下列山脉名称: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阿特拉斯山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初一上湘教版世界的地形教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在地图中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并记住主要山脉名称及其分布。
了解海底地形结构。
3、联系当地地形特征与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1、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
2、世界两大山脉带,海底地形结构。
教学方法读图法、联系比较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运用课件播放几幅图片: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低于海平面的吐鲁番盆地等世界著名的地形区,同时教师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的高度与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的高度相渲染,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感到世界陆地高低不平,相差太大了!教师及时导出:不仅世界陆地相差很大,就是海底也是高低不平的。
这节我们就共同学习世界的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陆地地形1:自主学习读教材第27、28页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地形?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哪五种?〔2〕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注意: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在地图中标注的高度应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为什么?〔3〕课文中A、B、C三点的海拔各是多少米?你会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吗?〔海拔和相对高度是描述某地高度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4〕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山地和丘陵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盆地具有怎样的特征?【学法指导】五种地形特征的比较应从海拔、相对高度和地表特征两方面来分析。
〔5〕读地图册中的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一是环太平洋山脉带,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
它们各有哪些著名山脉组成?各自又呈什么走向?个性化修改分布在哪个大洲?〔6〕在填充图册上填出以下山脉名称: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阿特拉斯山脉。
〔7〕你能够说出以下世界之最吗?①世界最大的平原②世界最大的高原③世界最高的高原④世界最大的盆地⑤世界最长的山脉⑥世界最深的海沟,在地形图中找出它们吧,看看它们分别位于哪个大洲或大洋?2:小组交流小组内合作交流,你们小组内的疑难问题是。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是怎样的?【教师精讲点拨】(1)教师出示平原与高原的自然景观图片,学生在感性上认识平原与高原的相同与不同。
(2)教师出示山地和丘陵的自然景观图片,学生在感性上认识山地和丘陵的相同和不同。
(3)教师画简单的示意图来表示山地和丘陵的区别。
(4)教师出示四川盆地的自然景观图片,学生在感性上认识盆地的形态。
学生总结:盆地四周是山地或高原,中部相对低平。
学习任务〔二〕海底地形1、自主学习读教材第29页《海底地形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海底地形结构是怎样分布的?有哪些地形名称?2、小组交流小组内合作交流,你们小组内还有哪些疑难问题?.。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大陆架是海洋还是陆地?个性化修改【教师精讲点拨】教师绘制海底地形剖面图,学生完成填图。
【探究结论】仔细阅读课文中关于大陆架的文字表述,会发现大陆架是海洋而不是陆地,水深不超过200米。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你的家乡是以什么地形为主?说说家乡的人们是怎样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生产的?。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的特征,学习了众多的地理名称,要做到在图中落实,读图法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坚持运用。
五、巩固训练见基础训练第27、28页六、附板书设计左为五种地形特征表格中间世界海陆分布图右面五种地形素描图和海底地形剖面图教学反思:【学后反思】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教后反思】《世界的地形》教学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等高线概念,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方法。
3、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某地的地形部位,初步学会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1、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2、学会从地形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运用,训练读图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对比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明的爸爸是肥城医院的一名医生,他作为一名志愿者随队到舟曲救灾,小明在为爸爸搜集舟曲资料时,发现了舟曲的等高线地形图,然而他却怎么也看不懂,我们能帮他吗?〔师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小黑板画图1〕师:要帮助小明,我们必须学会正确判读地形图,这节我们就学习《看地形图》。
个性化修改【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了解等高线地形图1、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P30填空:地图上的______和_____分别表示陆地和水域,绿色代表平原。
白色代表冰川。
〔2〕、阅读课本P30-P31的图2-38、图2-39、图2-40、图2-41对比四幅图找出其区别。
2、小组交流: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通过讨论,试着回答以下问题在图2-40等高线地形图中用笔描出400米的线,教师强调这条线上各地的海拔高度均为400米。
1、在地图上,将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高线。
2、把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
3、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
【教师精讲点拨】图2-38地形鸟瞰图能表达地面起伏、山地、平原、水体等,但不能说明海拔高度和山体后面的起伏状况。
图2-40等高线地形图、图2-41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就能清楚的表达地面的起伏变化和海拔高度。
【等高线地形图的辅助理解方案】方案一【转入多媒体演示】〔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高线绘制的过程〕注意观察绘图人员是如何利用等高线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演示过程中,解释等高距的概念。
个性化修改方案二【形象演示】〔没多媒体的可用方案二〕让学生伸出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桌面上。
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
在指头缝之间用粗的墨水描蓝了,表示水顺着山谷流下了。
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
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
这样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像力,加深学生对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以此来突出重点。
紧接着展示山体模型,指认不同部位的地形和展示一张复杂的地形图,判读地形。
指图要准确到位,问题要精妙,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以此来突破难点。
【探究结论】如果要准确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首先要了解两个概念:等高线〔等深线〕。
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猜一猜A、B两处哪个坡度较陡?哪个坡度缓?缓坡、陡坡处的等高线有何区别?2、小组交流: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山峰、鞍部、陡崖的等高线特点。
2、山谷、山脊处的等高线有何不同。
【教师精讲点拨】1、判读山顶和鞍部的方法:个性化修改归纳:山顶:山顶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
2、判读山脊和山谷的方法归纳:3、判读陡崖的方法归纳:陡崖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探究结论】缓坡处等高线稀疏;陡坡处等高线密集。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1、假如,星期天我们全班同学到牛山进行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登上山顶〔如图〕,为使登山更省力些,我们应选择甲乙哪条路线?为什么?个性化修改2、8月10日,小明的爸爸随医疗队经过一天的艰难跋涉,终于到了舟曲的A地,他们要就被泥石流困在B地受伤的村民。
请你们组设计一条从A地通往B地的安全道路。
3、等高线密集和稀疏对河流的流速有什么影响?4、瀑布容易在山地的什么部位形成?【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1、判读山顶和鞍部的方法归纳:山顶:山顶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2、判读山脊和山谷的方法归纳:个性化修改3、判读陡崖的方法归纳:陡崖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1、下图所示与名称搭配正确的选项是〔〕2、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等高线上注记的高度是海拔高度B、等高线上注记的高度是相对高度C、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平缓D、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陡峻3、关于等高线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不在同一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不同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相同等高线闭合的地方,表示的是山峰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地方,表示的是山谷4、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A、洼地B、谷地C、鞍部D、脊部5、读下图完成问题:个性化修改〔1〕三个村所在位置的地形名称是:王村地处;余村地处;李村地处。
〔2〕以张村为基点,丁山的相对高度约是米。
〔3〕图中河流甲的流向是。
六、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学后反思】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