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题2006高考焦点问题优秀历史试题设计
2006年高考历史热点预测[最新版]
注:尊敬的各位读者,本文是笔者教育资料系列文章的一篇,由于时间关系,如有相关问题,望各位雅正。
希望本文能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其它类型的教育资料,可以关注笔者知识店铺。
由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部分内容侵权请联系笔者。
2006年历史会考、高考热点问题预测1.05年、06年相关的历史周年大事: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世界史的一战、二战);中国同盟会;袁世凯复辟和护国运动及“二十一条”;北伐战争;长征;遵义会议和瓦窑堡会议;华北事变和“八一宣言”;中共七大和抗战胜利;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爆发;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1976年的结束及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2.中日关系问题;中印关系。
3.中共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问题。
4.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红色旅游问题。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土地政策、赋税制度、古代盛世、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农村根据地建设、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世界历史农业问题。
6.民生问题: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活动、盛世;孙中山“三民主义”中共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如何为人民谋幸福的?7.由“神六”飞天看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问题:古今中外的科技发展、杰出人物的贡献和历史作用。
8.区域发展问题:中部崛起、环渤海地区、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
世界史亚太地区。
9.民主法制建设问题(古今中外)。
10.国家统一(古今中外)和台湾问题。
11.国共关系问题。
(10、11会考刚考过大题)。
12.与西藏、新疆相关问题。
(自治区周年纪念)13.地区冲突和霸权主义及联合国的作用问题。
(世界史)14.由抗击非典和“禽流感”看:人类医学发展(古代);人类应对危机与困难,如中共在多次危机和困难局面下力挽狂澜——1927、1935、抗战的中流砥柱、建立新中国、“文革”后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
2006届高考历史专题讲座高考历史问答题解题指导[整理]人教版(精)
论证型问答题
要求考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肯定或否定某 一看法或观点,并形成新的合理的结论。题目 的提示语常有“试论”、“论证”、“说明”、 “谈谈你的看法(观点)”等。 如2001年上海卷:列宁认为:“靠凡尔赛 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 在火山上。”请你根据有关事实略加说明。
比较型问答题
综合型问答题
要求考生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 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评析的综合体。 如1993年全国卷:说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的原因和时间,指出联盟形成后采取的最重大军事 行动,简述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举行的重要国 际会议及主要成果,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中的作用。 第一问是论证型,第二问和第三问是叙述型, 第四问是评价型。是典型的综合型题目。
如2000年广东卷:19世纪初期发生了拿破仑 战争,20世纪初期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比较 这两次战争在范围和性质方面的不同之处;指出 两次战争后各形成了什么国际关系体系,其共同 点是什么。
评价型问答题
要求考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理论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阐释、评 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来。题目的提示 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 “评析”等。 如1999年上海卷: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度的 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 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 “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 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以上两种观点是否矛盾? 试结合时代背景对上述两种观点作一简单评价。
课堂练习
请判断指出以下题目的类型: 2005年上海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军事 法庭将法西斯战犯起诉为:“破坏和平罪”(指策 划、准备、发动或进行侵略战争);“战争罪”) 指违反战争法规和惯例,包括虐待或杀害俘虏、人 质、劳工,以及掠夺财产、破坏城镇等);“违反 人道罪”(指战争发生前和战争期间,对任何平民 的杀害、灭绝、奴役及其他不人道的行为)。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全世界都在 深刻反思。请结合所学史实,以野蛮贱踏文明,文 明战胜野蛮为主题,撰写一篇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历史小论文。 材料、分析、论证型问答题
2006高考历史热点专题预测训练2农业结构
2006高考历史热点专题练习(二):三农问题之农业技术农业结构成都七中育才学校东区 张江平欲知更多,请联系:QQ:392522597 或zhanglongquan@述这几幅图对推动中国经济文明和社会文明所起的历史作用。
(12分)材料二 阅读图4、图5(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片所示现象促使农业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8分)(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6到图8反映的中国农业史上的重大事件。
并概述这几幅图对推动中国经济文明和社会文明所起的历史作用。
(12分)2006高考历史热点专题练习(二):三农问题之农业技术农业结构图6 图7 邯郸农民报名入社 图8参考答案(1)图1铁器的使用作用:标志着我国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推动了中国首先产生了新的封建剥削方式,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推动了封建地主阶级变革,使封建制度首先在中国确立。
图2牛耕的推广作用:是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解放了人力,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图3曲辕犁的使用作用:标志着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成熟,推动了中国封建经济发达与繁荣,使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繁荣。
(2)图4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具有重大意义图5中国沦为外国德原材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丝茶生产日益殖民地化商品化。
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也瓦解着封建经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图6建国初土地改革运动(分土地)作用:建立起农民土地私有制,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图7 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改造)作用:农村实现生产资料由农民土地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图8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补充一题: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材料:(江浙地区)毕竟土地资源有限,……显然,在人多地少的条件下,完全依靠粮食生产已经无法充分发挥当地人力资源的需求,甚至难以养活持续增加的人口。
[高考必看]2006高考焦点问题优秀历史试题设计
2006高考焦点问题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湾问题国之殇,遥相望——台湾问题专题2005年4月26日到5月3日,连战主席率中国国民党访问团来大陆访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当前两岸关系中的一件大事。
在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曾两度合作过,国共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政治的走向。
请据此回答:1.国共两党曾经实现了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都是A.共产党主动提出,积极促成的B.实行党内合作的方式C.始终坚持共产党在合作中的领导地位D.最后完成了所担负的历史任务2.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党内合作”方式,最早提出这种方式的是A.中国共产党B.孙中山C.廖仲恺D.共产国际3.第二次国共合作标志着下列哪条战线的形成?A.国民革命统一战线B.抗日民主统一战线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D.爱国统一战线4.主张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是A.《告台湾同胞书》B. 江泽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上的讲话》C.《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D. 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5.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分合的主要因素是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外国势力的作用C.两党的性质D.两党的政策公元2005年4月29日下午3时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
胡锦涛总书记微笑着伸出右手,连战主席微笑着伸出右手,两只手伸过最近距离135公里的台湾海峡、伸过60年的历史风雨,紧紧地握在一起。
6. 经历了一个甲子的轮回,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再次聚首。
国共上一次的聚首是指A. 重庆谈判,签定《双十协定》B. 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 国民党制宪国大的召开7. 连战访问大陆,是56年来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首次登上大陆,造成台湾与大陆长期分离的直接原因是A. 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B. 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内战C. 外国反华势力“以华治华”政策的影响D. 蒋介石退居台湾8. “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A. 雅尔塔体系划定造成的B. 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C. 联合国托管造成的D. 外国势力的长期干涉9. 历史上哪次会议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A. 巴黎和会B. 华盛顿会议C. 开罗会议D. 雅尔塔会议10. 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八年级江苏省2006年高考历史冲刺仿真金题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江苏省2006年高考历史冲刺仿真金题扬州市高三学科中心组命制2006、5第一卷(选择题共69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韩非子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他主张A、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 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唐代中外交往频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水陆交通发达B、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C.、政府采取对外开发的政策D、国际性商业都市的出现3、在王安石的变法设想中,“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②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③寓兵于民,减少军费开支④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A、①②B、②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4、对于元朝设置的行政机构,说法正确的是A、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尚书省B、枢密院是国家制定政策和最高决策机关C、宣政院统领西藏地区事务和少数民族事务D.、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5、下列不属于明清之际社会风尚主流的是A、地主和商人热衷于买房置地B、知识分子热衷于钻研“八股”C.、早期民族启蒙思想和西学的传播D、境内各民族友好交往6、《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资政新篇》提出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二者的相同之处有: ①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②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③实行政治改革,依法治国④抵御外国侵略,富强中国A、①③B、①④C、②③ D.、②④7、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在实践中遭到挫折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残余势力太强大B、人民群众没有发动起来C、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D.、民族资本发展很不充分8、《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在民族主义部分中突出了A、武装排满的内容 B.、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C、反对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的思想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9、与以往的爱国运动相比,五卅运动出现的新特点是A、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B、取得部分反帝斗争的成果C、得到工人农民的大力声援 D.、成立了统一领导斗争的组织10、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后、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三次政治民主化的机会,但均擦肩而过,其根本原因是A、民主政治不适合中国人的习惯B、中国没有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发展趋势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缺乏民主化的基础D、帝国主义的阻挠11、“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学生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歌中唱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时中华民族面临“最危险的时候”是指A、东北三省沦亡,民族危机加深B、日本侵略热河、察哈尔等地C.、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企图将华北变为其殖民地D、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企图吞并全中国12、“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
2006年普通高中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模拟试题4
------ 华夏教育资源库史模拟试题(原创)以下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切合题意。
请把正确选项代号填入括号内)关注民生,有益于社会的连续发展。
据此回答1-4 题:政治思想中,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珍爱民力,表现人文关心的主张是()非攻”B. 因材施教 C. “仁”者爱人 D. 有教无类期间,“某老百姓勤奋耕种,生产出很多粮食和布帛”。
依照法律,他能够()B.免去徭役C. 授与田宅D.免去赋税邈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为此,他用一生心血写成的医学著作是()病论》B. 《唐本草》 C. 《神农草本经》 D. 《千金方》最早提出以“人的学识”取代“神的学识”,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的是()特拉克 C. 墨子 D. 莎士比亚财产阶级推动近代化的主要特色。
据此回答5-7 题:布的《中华民国暂时约法》,表现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方向。
此中心内容()使立法权 B. 公民有宗教崇奉自由全体公民 D. 公民有言论结社自由阶级革命中,声称“人们生来自由,权益同等”的法律文件是()案》B. 《人权宣言》 C. 《独立宣言》 D. 《成立宣言》,财产阶级日趋富裕,无产阶级却日趋贫穷。
这类不公正现象的出现,开始于()的推行B.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拓展D. 财产阶级革命取获成功文物古迹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主要依照。
据此回答8—10 题:源”,共同描述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画卷。
以下能够再现西部地域历史情形的诗句是()------ 华夏教育资源库无故人B. 烟花三月下扬州寒山寺D. 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华民国二十七年立”,按公元纪年,这一年是().1937年 C.1938年 D.1939 年号,常常折射出特定历史期间的内涵。
请问“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流行于()期间B. 北伐战争期间 C. 土地革命期间 D. 解放战争期间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
据此回答11- 13 题:与法家不一样的思想,我们能够归纳出儒家思想的特色是()观B. 博爱、友好 C. 严肃、远见 D.威严、信心看,《马关合约》与《南京合约》对比,最大的不一样点是()国土面积更大 B. 开放通商口岸增加数额不停增大 D. 同意日本创办工厂历史影响来看,开拓新航路、殖民扩充、明治维新的共同作用,是它们都()民打劫道路 B. 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界各地联系 D. 惹起了世界工人运动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又一种方法。
2006北京-黄冈高考最后冲刺预测历史试卷 一
$% 背叛了农民的革命事业 ’% 力图完善农民政权, 进行法制建设 民主为用” 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 是严复对西方近代政治文化的精辟概括 &% 与洋务派 “ 中体西用” 说没有本质区别 ’% 在当时远远超出大多数改良思想家的认识 (% 自由是价值, 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
&% 没有摆脱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 (% 要限制杨秀清的野心
(") 材料三中朱元璋仇视孟子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 分)
(&) 据材料四回答康有为的 “ 君民同体” 与传统民本思想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 " 分)
(’)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沿海水师, 率皆老弱无用, 军器率多残缺, 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 遇击即破, 并不计 及夷器之凶利坚固, 作何抵御?似此废弛, 何以肃边威远? — — —摘自 《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 材料二# 国家试取武生、 武举人、 武进士, 专以弓马技勇, 是陆营有科而水师无科。……今宜于闽、 浙两 省, 武试增水师一科。问曰: 战舰百艘, 果足敷沿海七省之用乎? ( 除官修战舰外) 议曰: 沿海商民, 有自愿仿 设厂局以造船械, 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内地平时剿匪, 尚动雇闽、 广商艘, 况日后商艘尽同洋舶, 有事 立雇, 何难佐战舰之用? — — —摘自魏源 《 海国图志》 材料三# “ 甲午一役, 威海水陆之防, 既毁于日本……” “ 东三省海防, 奉天尤重。自日占旅、 大, 辽东半 岛藩篱尽撤离。 ” — — —摘自 《 清史稿》 材料四# 一九九五年春, 美国海军八位上将、 四十位舰长, 以及一大批海军战略分析家聚集在美国海军 学院, 以二零一零年与中国海军在西太平洋发生军事冲突为假设, 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电脑战争模拟演习, ! —#"
2006年高考重要热点例题
(4)简要说明中国走温和而坚定的崛起之路的客观必然性。(10分)
(4)现在,中国正面临着第四次重大战略机遇。由此,你认为我们抓住这次机遇应该采取哪些重要对策?(5分)
(三)联合国成立60周年、构建和谐世界与中国和平崛起
1.(32分)"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现在,更是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认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下列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言论:①"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③"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近者悦,远者来。"
(1)世界经济现代化前三次浪潮(三次科技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8分)
材料二: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引自《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2006年高考重要热点例题
林桂平
[精品推荐]200详解52006年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与解题
2005—2006年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一、选择题今日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
据此回答1~5题。
1.唐朝时期,扬州极为繁荣,时有“扬一益二”之说,扬州的繁荣最直接得益于A.政府重视对外交往B.贞观之治C.地处交通枢纽D.经济重心南移2.下列观点最能体现明清之际长三角经济地位的是A. “苏湖熟,天下足”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C. “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D. “制造尤工,擅绝海内”3.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长三角地区出现的著名资本主义企业是A.轮船招商局B.机器织布局C.江南制造总局D.发昌机器厂4.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在长三角地区开辟通商口岸的是①中英《南京条约》②《天津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5.1927年,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在长三角地区制造屠杀中国军民事件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是A.英国B.法国C.日本D.美国台湾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缘,是中国第一大岛,同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据此回答6~9题。
6.中国古代史上,中国政权管辖今台湾地区的最早机构是A. 台湾办事大臣B. 台湾府C. 澎湖巡检司D.台湾省7.“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此诗记述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 230年卫温船队到台湾B. 郑成功收复台湾C.康熙帝统一台湾D. 刘铭传保卫台湾8.台湾诗人丘逢甲的《春愁》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诗中的“往事”应指A.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旅顺大屠杀B.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D. 甲午海战中国失败被迫签约9.2003年11月18日,福建晋江市为纪念清朝统一台湾320周年而落成了一位著名将军的雕像,据推断,他应该是A. 徐镶B. 郑成功C. 施琅D. 刘铭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贫富分化差距正在迅速扩大,富民强国已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话题。
河南2006年洛阳市高考预测题
河南2006年洛阳市高考预测题一.单选题:1.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务是:A 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B 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C 建立民主协商政治制度D 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2、中国古代史上,中央政权管辖今台湾地区的最早统治机构是A.台湾办事大臣 B台湾府 C澎湖巡检司 D台湾省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其中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A 社会经济开始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C 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出现D 内政、外交完全被西方列强控制4.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最主要的原因是:A中国君主制度已被推翻B 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剧C 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孙中山对革命对象、革命依靠力量有了新认识5.10.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反映出:①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②资产阶级继续保持革命性的一面③中国各阶级开始了联合斗争④革命性质和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政权组织形式为:A 责任内阁制B君主立宪制 C 总统制D君主专制7.建国初期,在中央人民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中,为工业化开辟道路的是:A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B 土地改革C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D 镇压反革命8.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后,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C 传播了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D 促进了落后地区的经济繁荣9.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的叙述错误的是:A 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B 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C 没有改变中国的政体D 以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10.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存在内在一致性的根源在于:A 同属资产阶级自由化B 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D 民族危机的产物11.在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毛泽东宣告:“我们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2006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设计精选
2006年⾼考历史热点问题设计精选2006年⾼考历史热点问题设计精选热点⼀:关于“就业”问题的试题设计【热点背景】党的⼗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努⼒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针。
规范企业⽤⼯⾏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中央经济会议提出,2004年实⾏积极财政政策,重点向扩⼤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困难群众⽣活倾斜;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扩⼤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举措;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扩⼤就业等⽅⾯的重要作⽤;妥善处理改⾰、发展、稳定的关系。
【历史借鉴】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统治者,⼗分重视发展经济,改善⼈民⽣活,让⼈民安居乐业。
如汉朝屯⽥西域,征发北⽅农民与百越杂居,推动边疆开发;曹操推⼴屯⽥制,安抚流民;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出现“贞观之治”;隋唐时通过向⼭要⽥、围湖造⽥等⽅式进⼀步开发江南;明清时引进或推⼴优良粮⾷作物与经济作物,以减轻⼈⼝增长的压⼒等。
不过古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奖励垦荒政策有很⼤的负⾯影响,值得当今⼈们的反思。
近代中国⼈民常缺⾐少⾷,乞讨四⽅,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侵略、本国封建压榨、官僚资本巧取豪夺并存,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战后、抗⽇战争中、解放战争期间表现尤为突出)。
建国后中共⼀⾯进⾏⽣产关系改造,同时⼤⼒发展科技、经济,成果显著,特别是⼀五计划建设与⼗⼀届三中全会后的改⾰开放,⼤⼤提⾼了⼈民⽣活⽔平。
但也出现严重失误,如⼤跃进,⼈民公社化运动,轻率发动⽂化⼤⾰命,为减轻就业压⼒掀起全国知识青年上⼭下乡的⾼潮等。
世界史史实告诉我们,能否充分就业关系社会稳定。
⼀战致使欧洲列强出现经济衰退,⼯⼈⼤量失业,引发俄国⼗⽉⾰命,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出现⽆产阶级运动的⾼涨,意⼤利甚⾄⾛上法西斯道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各国⼯⼈⼤量失业,法西斯分⼦利⽤⼈们对现状的不满兴风作浪。
2006年普通高中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模拟试题1
2006年普通高中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模拟试题(原创)友情提示:同学们,请认真看题目哟!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祝你成功!A卷选择题部分(共32分)一、史学判断请你选择(共16小题,每小题2分)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号答案1、青岛,在春秋时期属齐国管辖。
齐国在齐桓公统治时期国力强盛,主要是因为重用了一位贤相,他就是A.管仲B.李斯C.魏征D.寇准2、“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这是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同志1959年视察殷墟时留下的著名诗句。
下列文物出土于殷墟的是A.青铜立人像B.司母戊鼎C.青铜神树D.唐三彩3、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曾有一位姓秦的读书人来到一座英雄墓前看见两尊铸铁跪像,十分惭愧地写下了两句诗:“自从贼后不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你知道这位读书人为了何事发出这种感慨吗?A.文天祥宁死不屈B.王彦抗金C.秦桧谋杀岳飞D.噶尔丹叛乱4、在上语文课时,同学们准备编演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课本剧。
根据史实,请你指出下列哪一道具不可能出现在剧情中?A.酒壶B.猪肉C.刀D.烟斗5、鸦片俗称大烟,又叫福寿膏,是一种麻醉毒品。
每年的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
现在你们班准备出版一期禁毒黑板报,在收集清朝禁烟运动的课程资源时,点击率最的历史人物是:A.魏源B.林则徐C.关天培D.陈化成6、北京东郊民巷是重要的外国使馆界,这一地区单独被辟为“使馆界”始于:A 《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7、2006年6月6日,是诺曼底登陆62周年纪念日。
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打击德国法西斯的第二战场,那你知道打击德国法西斯的第一战场是A、英德战场B、苏德战场C、法德战场D、北非战场8、小李在图书馆看到一张纽约百老汇大街的老照片,只见电线横七竖八,拉得满街都是,即使是富人云集,基本上还见不到汽车。
请你帮助小李判断这张照片大约摄于:A 1840年B 1870年C 1900年D 1930年9、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是:A 苏联对日作战B 英美开辟第二战场C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D 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10、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里悬挂着一幅楹联:”提挈自西东,帕首靴刀,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塞霜边月,万里寒鸦相国祠。
2006年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考查特点及备考策略
2006年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考查特点及备考策略通过对2006年多份文综高考卷中历史试题考查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文综历史试题坚持问题立意、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新理念。
毋庸置疑,这对我们的高三历史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一、历史试题考查特点1.基础性:突出主干,重视对教材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
文科综合考试历史学科的命题首先表现在对知识考查的基础性,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识的考查。
选择题更是用专题的形式侧重于考查历史主干基础知识的应用,注重现实立意,强调考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
如2006年全国文综?穴浙江?雪卷中政治机构与制度变化题、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题、法德关系题、主观题中的中华文明题与通商口岸题等。
全国文综(北京)卷中制度创新题、民族主义和民族问题题、谈判谋和平题、亚洲各国发展特点题。
全国文综(天津)卷中制度变迁题、科技进步与创新题、两次国共合作题、国际会议题等。
这些都是地道的基础题目,大多可在教材中找到答案且内容不偏不怪,它充分体现了学科知识考查由过去片面强调能力又回归主干基础知识和回归教材的趋势。
2.时代性:关注现实,重视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考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历史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纵观今年各地文综卷历史试题,命题者通过考点的选择,或显性或隐性地体现当今社会和世界的重大问题和整体走向的时代性,以此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通过选择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试题背景材料,突出反映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关注社会发展与我国国情,考查学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答。
如2006年广东大综合卷中的国民大革命题(80周年),全国文综(黑龙江)卷的工业化资金来源题、中国从被列强宰割到强盛题(中国崛起)、中西方科技成就比较题、中国铁路建设成就题(青藏铁路通车及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等。
2006年全国高考历史(广东卷)试题分析华南师
2006年全国高考历史(广东卷)试题分析一、命题意图和试卷设计2006年全国高考广东历史卷确立了“稳中求新”的思想,在保持与2005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的稳定前提下,借鉴了上海卷新颖灵活特点和全国文综的主题式问答题等优点,有意与新课程标准高考形式靠拢,对2007年高考有一定的导向性。
遵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试题在题型、题量和考查内容等方面都保持了相对稳定。
试卷设计比较新颖,设问指向明确,能力考查突出。
整份试卷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以知识为载体,将理论观点和史学方法及其文化科学素质的考查渗透其中的特点,命题质量较高。
1、题型结构 选择题(50%)、材料分析题(26%)和问答题( 24%)的分值分布与2005年广东高考完全一致,尤其突出对材料题的考查,符合2006年全国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广东补充说明。
2006年广东历史高2、内容分布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试题内容基本上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内容分布与2005年基本一致,突出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国当代史(共和国史)的考查。
知识点(单元内容、一二级目录)覆盖率较高。
突出对主干内容和重点知识的考查(具体见后面分析)。
)2006年广东历史高考政治史等分值分布政治、经济和文化史的比例达到近几年全国和广东历史高考的最大均衡值,这为2007年广东历史高考政治、经济和文化史的考查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
由上面四个表格分析可知道,2006年广东高考历史试卷与2005年相比,吸取了去年过于注重史实记忆的缺陷,突出创新,其它各方面都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
这种相对稳定性对广大中学师生是有利的,使他们能够有平静的心态积极备考。
另外,部分题目比较有创新性,如选择题的第2题,6题,9题,13题,15题,22题等,先说出一段背景材料,然后根据背景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得出正确选项。
材料题26题要考生根据四则材料得出周人饮食生活方面的信息,延续了2005年广东高考26题扬州经济繁荣的表现和原因的命题风格。
2006-年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领航高考冲刺试卷
2006年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领航高考冲刺试卷文科综合(第二模拟)【命题报告】该套试卷以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难易程度与命题特点为依据,认真筛选了政、史、地的学科主干知识。
在命题意图上着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退耕还林还草问题,公路建设问题,历史上我国的法制建设问题,二战时期的美日关系问题,经济建设中的诚信问题,煤炭生产安全问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 周年等,这些问题都是涉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在2006年文科综合高考中涉及的可能性较大,对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300 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 分)一、本卷共35 小题,每小题4 分,共计14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图,回答1--3 题。
1.甲地可能位于A 印度半岛B 撒哈拉沙漠C 拉普拉塔平原D亚马孙平原2 在甲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变化期间A 北京白昼逐渐增大B海口正午时的日影逐渐缩短C 非洲的恩贾梅纳(乍得)降水逐渐减少D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增大3 若乙地位于东半球大陆西岸,则流经沿岸的洋流是A 加那利寒流B日本暖流C本格拉寒流D西澳大利亚寒流图示地区是美国经济发达的地区。
读图回答4--6 题。
4 七月份,受图中湖泊影响,该地区气温气压分布状况是5.该地区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区位条件不包括A 廉价的水运B 丰富的矿产资源C 洁净优美的环境D 发达的农业基础6.20 世纪中后期,该地区工厂大量倒闭,失业率不断上升,其原因是①工业结构单一②环境污染严重③矿产资源枯竭④新一轮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A ①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④读金沙江(长江干流上游自青海玉树至四川宜宾河段)干流出口水文控制站屏山站的历年径流量、输沙量过程线图和多年平均径流量及输沙量年内分配图(潘久根著《金沙江流域的河流泥沙输移特性》),完成7--8 题。
2006年高考历史综合模拟题: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
2006年高考历史综合模拟题: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模拟训练李栋山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
【年(卷),期】2006(000)004
【总页数】13页(P4-13,63-65)
【作者】李栋山
【作者单位】河南省邓州市第二高级中学,4741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
【相关文献】
1.2006年高考研究性学习真题大解析: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
2.试论高中历史试题解读能力的培养策略——以2006年文科综合试题为例
3.试论高中历史试题解读能力的培养策略——以2006年文科综合试题为例
4.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训练
5.唯物史观核心素养新课程高考中的创新考查及教学启示——以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gradually infiltrated into all kinds of industries. Network information-seek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eople to search information. However, as there is a mass of information on internet。
2006高考焦点问题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一台湾问题国之殇,遥相望——台湾问题专题2005年4月26日到5月3日,连战主席率中国国民党访问团来大陆访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当前两岸关系中的一件大事。
在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曾两度合作过,国共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政治的走向。
请据此回答:1.国共两党曾经实现了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都是A.共产党主动提出,积极促成的B.实行党内合作的方式C.始终坚持共产党在合作中的领导地位D.最后完成了所担负的历史任务2.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党内合作”方式,最早提出这种方式的是A.中国共产党B.孙中山C.廖仲恺D.共产国际3.第二次国共合作标志着下列哪条战线的形成?A.国民革命统一战线B.抗日民主统一战线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D.爱国统一战线4.主张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是A.《告台湾同胞书》B. 江泽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上的讲话》C.《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D. 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5.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分合的主要因素是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外国势力的作用C.两党的性质D.两党的政策公元2005年4月29日下午3时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
胡锦涛总书记微笑着伸出右手,连战主席微笑着伸出右手,两只手伸过最近距离135公里的台湾海峡、伸过60年的历史风雨,紧紧地握在一起。
6. 经历了一个甲子的轮回,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再次聚首。
国共上一次的聚首是指A. 重庆谈判,签定《双十协定》B. 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 国民党制宪国大的召开7. 连战访问大陆,是56年来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首次登上大陆,造成台湾与大陆长期分离的直接原因是A. 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B. 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内战C. 外国反华势力“以华治华”政策的影响D. 蒋介石退居台湾8. “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A. 雅尔塔体系划定造成的B. 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C. 联合国托管造成的D. 外国势力的长期干涉9. 历史上哪次会议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A. 巴黎和会B. 华盛顿会议C. 开罗会议D. 雅尔塔会议10. 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这一历史性的握手带来直接的影响不包括A. 打破了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局面B.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 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D. 中美建交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国民党参访团于2005年4月26日16:40抵达南京禄口机场,展开为期8天7夜的大陆访问活动。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80周年纪念,连战主席拜谒了中山陵,并题词书写了“中山美陵”四字以志纪念。
11. 连战此次“和平之旅”首站选在南京,是因为南京曾经是国民政府的所在地,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A.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B. 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C. 资产阶级政府D. 各革命阶级的联盟12. 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革命伟大的先行者,他愿意接受中共关于国共合作的政治主张的根本原因是A. 他的一系列斗争均告失败B. 中国共产党对他的真诚帮助C. 他坚持革命斗争要与时俱进D. 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及时支持13.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是噩耗传到被日本占领达30年之久的台湾岛,引起台胞一片哀恸,《台湾民报》发表社论《哭望天涯吊伟人》,说:“西望中原,我们禁不住泪泉满面了。
”题中,台湾被日本占领是原因是A. 鸦片战争B. 甲午中日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二十一条”的签订14. 1912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独占优势,当权者将一国民党领袖刺杀,下面是孙中山写的一副挽联:“做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公”指的是A. 宋教仁B. 黄兴C. 谭嗣同D. 陆皓东15.下列各项中都曾将南京作为都城的有①东吴②东晋③宋、齐、梁、陈④南唐⑤唐⑥宋⑦明⑧清⑨太平天国⑩中华民国A.②③④⑤⑦⑧⑨B. ①④⑤⑥⑧⑨⑩C. ①②③⑥⑦⑧⑩D. ①②③④⑦⑨⑩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他追随孙中山先生,一生爱国,风范长存。
他晚年羁留台湾,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写下了《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曾动情地诵读了这首哀歌,称其为“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
材料二:在台湾岛西南海边左营附近,有一座山叫半屏山。
这座山面向台湾海峡,而对面的大陆上也有一座状似半屏山的山和它遥遥相对,这就是福州的南屏山。
它们似一座被劈成两半的山隔海相望。
在海峡两岸都流传着关于这两座山被迫分开的传说,仅台湾的传说就有好几个版本。
对于这个传说台湾还有广为流传的童谣:“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
”材料三:李登辉在讲授如何对付国民党和亲民党。
——原载台《联合报》)材料四:“从这段历史我们了解到真正的和解不是原则立场的妥协,而是民族再生的一个开始,楚瑜抵达北京的时候讲了一段话,历史应该是一面镜子,而不是一条绳子。
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做为,看到前人的教训,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绳子是一种纠缠,让过去的冤孽影响到现代人理性的思考,两岸的历史和未来千丝万缕、千头万绪,包括在座的所有的台湾和大陆的同胞们跟相关的政治人物能有更大的智慧,让中国人共同处理自己中国人的问题。
”——宋楚瑜清华演讲节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材料一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意愿?(2分)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2、通过对材料二的阅读,思考明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现状是如何形成的?(2分)3、看材料三中的漫画,并结合课本,思考:目前,阻碍着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因素有哪些?(2分)4、根据材料四中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解决台湾问题,中国政府提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针是什么?(4分)5、新航路开辟后,列强对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哪些侵略,结果如何?(6分)参考答案:1.A2.D3.B4.C5.C6.A7.D8.D9.C 10.D 11.B 12.C 13.B 14.A 15.D16、(1)思念故乡,渴望祖国统一。
(2分)说明:海峡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分)(2)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败退台湾。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
(2分)(3)台湾岛内的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并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独”的活动。
(2分)(4)基本原则:一个中国原则,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分)(5)①明末清初,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奴役台湾人民。
郑成功收复台湾,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一度进攻台湾,遭到中国军民英勇抗击;③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通过《天津条约》,台湾被迫开放通商口岸;④19世纪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行割占台湾,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
(答出其中三点就可拿满分,总分不超过6分)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二国家统一为维护、巩固国家统一,历代政府都会采取一些措施,据此回答1-4题1、秦朝下列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②统一度量衡③下令小篆通用全国④以法为教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2、唐朝政府通过设立机构、册封等方法对少数民族进行有效管辖,其中设立都督府进行管辖的有A突厥、回纥、靺鞨 B突厥、回纥、南诏C回纥、靺鞨、南诏 D突厥、回纥、吐蕃3、中央政府第一次对台湾进行有效管辖的朝代及台湾当时的名称分别是A隋朝、夷州 B唐朝、流求 C北宋、流求 D元朝、琉球4、明朝政府对西藏进行有效管辖的机构是A宣政院 B奴儿干都司 C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 D西藏省历史上有许多统治者对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5-7题5、有关隋文帝的行为中,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A建立隋朝 B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C创建科举制 D修建驰道,加强统治6、以下对康熙帝时清军进军台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派施琅进军台湾打败郑军,把台湾纳入清朝版图B之后康熙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C是为维护祖国统一的正义行为D是满清和汉族的民族矛盾和斗争7、秦朝统一全国后,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旁边的图片“铜权”属于A度 B量 C衡 D度量衡历史上辽国实行过“藩汉分治”,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后实行“一国两制”,据此回答8-9题8、“藩汉分治”和“一国两制”的主要区别是A性质不同 B内容不同 C影响不同 D背景不同9、“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制度创新。
对“一国两制”表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B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制C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D特别行政区社会制度可以不变10、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古代历史上,虽然有分有合,但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
尤其是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元明清600多年的大统一的基础。
请结合史实回答(1)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时期,概括指出清朝时威胁国家统一的因素有哪些?又是怎样解决的?2005年3月14日9时23分,随着2896名全国人大代表共同按下表决器上的赞成键,以反对分裂、促进统一为主旨的法律——《反分裂国家法》,以无人反对的表决结果,在万众瞩目中诞生。
全国各族人民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心愿,由此拥有了强有力的法律防线;祖国和平统一的光明前景以及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也将藉由这道防线而获得最大程度的尊重和保障。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实现和捍卫祖国统一大业上取得了重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