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根的兰花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根的兰花》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采用读前“质疑”和读后“答疑”的方法品味题目中“失根”

与“兰花”的深刻涵义。

2.重点品读课文11、12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细读课文,采用“换一换、改一改、读一读”和分析修辞等方法品析本文语言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根”的热爱和眷恋的。

学习重点:

1.熟读课文,品味题目中“失根”与“兰花”的深刻涵义。

2.品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细读课文,仔细品味本文朴素自然却又意味深刻的语言,采用朗读感法和小组交流的方式品析本文语言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根”的热爱和眷恋的。

学习难点:

细读课文,仔细品味本文朴素自然却又意味深刻的语言,采用朗读感法和小组交流的方式品析本文语言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根”的热爱和眷恋的。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作者魅力:

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半生都远离祖国奔波海外,他的作品不多,却是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时有所思而得,他的散文语言平实质朴却意蕴深刻,他就是陈之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散文《失根的兰花》,一起感悟其语言中的深刻意蕴。

二、初读课文,感悟标题魅力

1、同学们,我们知道:学习要有问题意识,那么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设:失根的兰花还能活吗?题目中“失根”指什么?作者为什么用“失根的兰花”这个题目?)

同学们提的问题提得都非常有价值!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2、教师将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也可以再补充,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并解决问题。同时将阅读时出现的新疑问或收获在文中圈点批注。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魅力

1、陈之藩的散文语言平实质朴但意蕴深刻,下面大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解决你看到标题后提出的问题。

题目“失根的兰花”中,“根”指什么,“兰花”指什么,“失根的兰花”又是什么意思?

预设:根指祖国,家乡;兰花指作者本人或者离开祖国的游子;失根的兰花指:身处异国的游子以及他们的悲凉处境。

教师追问: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味到的?

预设:11段、12段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深刻的体会呢?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背景资料(课件展示),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作者情感。

陈之藩,河北人,曾赴美、英留学获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和香港的大学讲学。他的散文作品带有透彻的理性,取材常由生活体验出发,融入丰富的人生阅历。陈之藩为了他所献身的事业半生漂泊奔波于异域他乡。文章写于20 世纪三四十

年代,中国遭受日本侵略,作者当时在美国留学,“ 洋装虽然穿在身,心依然是中国心” 的他对当时的中国和自己的处境有感而作。

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策抵御外敌,未被采纳。郑思肖擅长画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

结合上述资料,同学们重点品读课文第11、12段,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思念家乡,怀念祖国,热爱祖国。

是啊!每一个身处异国他乡的游子心中都会产生浓浓的思乡情!我们的作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那么作者这种思乡爱国的情感是怎样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呢?下面请小组合作学习,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思乡爱国情感的语句,边读边赏析,组长做好组织工作,书记员做好记录。赏析时,老师给你一个小提示(课件展示):

(1)、采用“换一换、改一改、读一读”的方法

(2)、从词语、修辞、句式等多角度入手

(3)、注意做好圈点批注。我希望听到你琅琅的读书声,好吗?

(小组间采取竞赛的形式,每赏析一句奖励小红旗一枚,教师准备好竞赛榜)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赏析文章的语言,老师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第3段中的:“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中“褪”改为“淡”好不好?

①明确:“褪”字是“脱”的意思,显得颜色有一个变化过程,而“淡”字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品一品,读一读,体会读这段话的语气。

1、“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把“不爱看”和“不敢看”交换一下位置。

明确:不能交换。因为作者在美国的时候,一定会从心里非常排斥与家乡不同的东西,所以“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但是看到了与故乡相同的东西又会勾起思乡之情,所以作者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2、第7段中“我曾经剪过辫子,穿起西装,说着很流利的英语,然而,我依然不能与你们混合,你们拿另一种眼光看我,我感觉痛苦……”把其中的“混合”改为“融合”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融合”的意思应该是:不同的事物融为一体了,不分你我;而“混合”是把几种事物掺在了一起,这几种事物都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而小说中的中国人说“我依然不能与你们混合”,说明他是非常渴望能和美国人融合在一起,可是不管怎么努力,最终连和美国人“混合”在一起都不能,可见,一个漂泊异地的游子的处境是多么悲凉!

3、第10段“人生如萍”“人生如絮”

明确:萍就是漂浮在池塘中一种椭圆形的小绿叶,没有根。絮就像是柳絮一样,也没有根,被风一吹,到处飞舞。二者的共同点是没有根,古人和作者把自己比喻成萍和絮,能够很生动形象地写出他们失去祖国后那种无依无靠、四处漂泊的状态。

4、第9段第一句“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笨拙的老牛,才显得淳朴可爱。”

明确:排比的修辞,描绘了三幅画面(课件显示)作者把对祖国、对故乡的思

念与热爱之情,寄托在故乡的这些具有典型性的具体事物上,应读出对祖国的深情与向往。(个人朗读与集体朗读体会排比句语气逐渐加强)

同学们的分析都很精彩!这篇散文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对祖国、故土的思念与热爱,课堂的最后让我们齐读这篇散文的最后一段,再次体会作者流露其中的深切情感:

我十几岁即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深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陈之藩先生以自己流亡海外的经历,向世人喊出了“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这样的心声!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誓言。让我们大声的喊出来吧!一、二!

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全班背)

课堂小测:

1、填空:《失根的兰花》作者是(),作者以“根”喻(),以“兰花”喻(),以“失根的兰花”比喻()。

2、分析下列句子:

“我曾经剪过辫子,穿起西装,说着很流利的英语,然而,我依然不能与你们混合,你们拿另一种眼光看我,我感觉痛苦……”把其中的“混合”改为“融合”好不好,为什么?

板书设计: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根:祖国、家乡

兰花:作者本人或者离开祖国的游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