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根的兰花教案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2、感悟作者真挚的感情学习重点1、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2、感悟作者真挚的感情学习难点感悟作者真挚的感情一、导语有这样一句歌词,请大声齐读:“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总能燃起无数海外游子如磐石般坚定的爱国之情。
有那样一株兰花,又怎样表达着华夏儿女的赤子之情呢?让我们一起品读旅美作家陈之藩的散文《失根的兰花》。
(出示学习目标)二、学习目标1、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2、感悟作者真挚的感情三、走近陈之藩(屏显视频)师:让我们先了解作者陈之藩。
(播放视频,通过《品读》栏目对陈之藩的介绍,让学生更直观了解作者)师:这样的陈之藩,有着怎样炽热的思乡爱国之情。
四、解决生字词师:文章已经预习了,解决生字词。
(老师写生字词在黑板上)(读一遍)沁凉如水晨曦群山万壑诗意盎然笨拙五、品味语言,感悟感情(本环节引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悟情感。
)师:陈之藩长期旅居美国,文章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家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请同学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交流,以这样的格式进行:我从_________这句话,读出了作者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生:第3段中的: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
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我们觉得这句话中的“变”、“褪”、“落”、“流”这四个动词运用的非常恰当。
特别是“褪”字,我们把它换成了“淡”,(师:哪个淡?生:淡颜色的淡)换了之后,感觉不如原来的生动,因为“褪”字是“脱”的意思,显得颜色有一个变化过程,而“淡”字就没有这种效果。
师:非常好!分析得非常到位!师:这句话怎样来读呢?(学生读)生:我觉得作者在异国他乡看到了和故乡一样的花,一定很伤感,而且作者还流泪了!应该用一种伤感的语气来读!师: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练读。
师:谁来试试?(生读。
)师:读得很好!师:我们继续交流。
生:第5段中的“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初中语文_《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一、教材版本五四制语文初一下册《失根的兰花》第一课时二、目标确立1、课标分析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
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
因此,在阅读《失根的兰花》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能够通过阅读作品,在心中创设美好的情境,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主动关心国家和社会,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分析初一下册共有课文30篇,教材注意训练的整合性和训练的循序渐进,把课文分成五个单元,分别是以“人生”、“成长”、“祖国”、“探险”、“自然”为主题的文章。
《失根的兰花》是以“祖国”为主题的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选编了六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高尚情操。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
《失根的兰花》是旅美作家陈之藩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飘零异邦,心怀祖国的深情。
我根据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深情”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读,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句段这个特殊要求,我分析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3、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经过小学和中学初期的语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语文阅读欣赏能力,但对于生活的经验和情感的体验比较匮乏,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文本,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新课标》对中学生的听、说、读、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完成这些任务,不仅应当在学习上下功夫,还应运用一些适合的好的学习方法。
例如,怎样准确地朗读课课文、怎样做笔记(如何掌握时间、提高速度),如何背诵课文(先抓住重点字、词背诵每段,然后再串起来),如何写好作文等。
失根的兰花教案
17、失根的兰花陈之藩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在本文中所寄托的爱国情感。
2、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学习重点、难点:1、了解本文题目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品味文章的语言,朗读重点句子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
3、仿造比喻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朗读,掌握字词。
四、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五、教学方法:读书指导、讨论、练习法六、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听一听,激情导入(播放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同学们,对于离乡背井的人们来说,剪不断、理还乱的,无疑是那悠悠的乡思和绵绵的乡愁。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不着一个“愁”字,却道出了写不尽的乡愁;台湾诗人余光中以《乡愁》为题,反复咏唱,直抒胸臆,也还是那化不开的两个字:乡愁。
台湾作家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就表现了这种刻骨铭心的思乡爱国的情感,读来令人动容。
(兰花为背景,多媒体出示题目)(二)读一读,整体感知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语调舒缓、沉郁)。
2、读读写写屏幕出示以下字词,注意一下字词的形、音、义。
tāntājiáozhuìwěizhàhuázhuóhè坍塌嚼菜根点缀枯萎栅栏喧哗拙重群山万壑ànglíngxījǚjuéchuòchuòchù诗意盎然飘零晨曦(咀嚼辍学啜泣相形见绌)学生读读写写,并辨析生字。
屏幕出示答案。
3、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问题: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只要能抓住主要内容——思乡爱国,语句较完整,就应予以肯定。
)教师评价总结:(屏幕出示:文章通过作者看花而引起的对自己经历的回顾,抒写了自己漂泊异乡之苦,表达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思乡爱国之情。
《失根的兰花》教案
《失根的兰花》教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2、寻找中国印象,品味优美语言。
3、感受思乡之情,升华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
学习难点: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梅兰竹菊乃花中四君子,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主题。
哪位同学能说一说描写他们的古诗词?与梅的孤傲、菊的隐逸、竹的气节不同,兰,在传统文化中有其独特的精神意蕴。
孔子云:“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兰,更多的象征着处困厄而不改其操的大雅君子,临危难而不移其情的仁人志士。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陈之藩先生走进《失根的兰花》,去感受那份家国情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配乐朗读课文。
每组2号进行朗读展示,1人1段,读至第8段,9-12段全体同学齐读。
2、一句话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速读课文,绘故土印象寻找作者笔下的中国印象,带着浓浓的情感朗读出来。
品味优美语言,用“我联想到了......”或者“我发现了......”来进行表达。
(可以是内容联想,也可以是写法探寻)四、跳读课文,品异国情思1、寻找文中的思乡之笔,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品味。
组内交流展示。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句式、情感等方面进行圈点批注。
)2、古诗云:“飞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离家在外的游子常常借助某一事物表达思乡之情。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事物?请说出理由。
3、踩碎一地寂寞足音——陈之藩。
(播放作者视频简介)是科学家,电机工程专业,先后任教美国和港台大学。
是散文家,入选两岸三地语文课本,成为中国人的集体回忆在中西两种文化、文理两片天地间,架起一座彩虹桥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陈之藩,为了事业半生漂泊在异域他乡,他的散文,多半都在寂寞的处境中写成,柳宗元在永州的寂寞处境中写成了清新的游记,白居易在江州的寂寞处境中唱出了动听的歌声,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方能有所成就。
《失根的兰花》教学教案
《失根的兰花》教学教案导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感知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提高朗读探究能力德育目标:感受作者深沉真挚的故国之思和故园之恋。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意味隽永的语言,把握作品的意象。
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口味法。
教具准备:作者及郑思肖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郑思肖的“兰花”图,观察说出它的特异之处。
引出“失根的兰花”2、作者介绍:二、朗读感知1、学生默读,初步感知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A、题目“失根的兰花”中,“兰花”指什么,“失根的兰花”又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作者的这种“失根”状态?画出来。
说说你的理解。
B、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绵绵思乡情、悠悠爱国心)三、问题探究,口味语言。
学生找出文中有深义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参考问题)1、品一品第九段。
2、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四、拓展:1、本文以“絮”“萍”来比喻自己的人生,想像一下,人生还可以比做什么?(人生如梦、如烟、如戏、如棋、如昙花一现……)2、解画兰花不画土的郑思肖:教师补充资料:(一)人物昂然,气节挺然。
(二)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三)惟有固穷心不改,左经右史足清娱。
五、推荐赏析指名学生读《现代散文鉴赏辞典》中的关于本文的赏析文章。
六、作业:练笔:从生活中找寻灵感,看鱼、看云、看花、看树、看夕阳、看日出……先说明看此物的缘由、经过,再抒写心中的感受,并藉此引发议论,写一段话。
七、后记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西里中学李作燕来自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的深 含义体会作者在本文中寄托的爱国情感 2、能品味文章的语言,朗读重点句子体 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仿写句子,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tān tā 坍 塌 àng 诗意盎然
zhà huá 栅栏 喧 哗 lí ng 飘零
hè 群山万壑
例句: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 人的情感也落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 来。 理由:颜色是花之生命,情感是人之生命,
花由于环境的改变而颜色异化,人流落异国 因风俗语言的不同而变化,作者在此将花与 人类比,花的遭遇犹如作者的处境,由花及 人,因此“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仿造比喻句。 例句:①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 ② 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教师指导:仿句要变抽象为具体,用客观事物为喻体, 化无形为有形,课文的例句侧重于漂泊,以个人的经历为意象的基 础。对人生充满美好向往的少年,该怎样描绘自己的人生之路, 抒发自己的感知体验呢,请大家仔细思考。同时注意用词的得当, 如“漂流”“飘零”分别与“萍”“絮”的搭配。 教师:人生如茶,留清香在人间。 学生:人生如 , 。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赠言: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文章通过作者看花而引起的对自己经历 的回顾,抒写了自己漂泊异乡之苦,表 达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思乡爱国之情。
(1)作者少年离家时与到美国后的 感受有何不同? (2)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3)题目“失根的兰花”中“兰花”指什么 “失根的兰花”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郑思肖画兰的 历史故事,以“根”喻故土,以“兰花” 者本人或游子,以“失根的兰花”比喻身 处异国的炎黄子孙及其悲哀的处境。
六年级语文下册 17 失根的兰花(第1课时)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
失根的兰花附:一、课前检测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坍塌嚼菜根点缀枯萎栅栏喧哗2,指出句中的多音字和错别字.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燃.二、课堂检测题:1、题目“失根的兰花”中,“兰花”指什么?“失根”又是什么意思?“失根的兰花”又是什么意思?2、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布置作业:做《配套练习册》一、二大题,上面的阅读分析题选做。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2016-2017年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失根的兰花》(1)(精品)
《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
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
因此,在阅读《失根的兰花》时,我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能够通过阅读作品,在心中创设美好的情境,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主动关心国家和社会,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初一下册共有课文30篇,教材注意训练的整合性和训练的循序渐进,把课文分成五个单元,分别是以“人生”、“成长”、“祖国”、“探险”、“自然”为主题的文章。
《失根的兰花》是以“祖国”为主题的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选编了六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高尚情操。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
精读课文三篇:《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失根的兰花》是旅美作家陈之藩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飘零异邦,心怀祖国的深情。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我根据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深情”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读,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句段这个特殊要求,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虽然积累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有了一定的语文阅读欣赏能力,但是他们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毕竟是匮乏的,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文本。
《新课标》对中学生的听、说、读、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完成这些任务,不仅应当在学习上下功夫,还应运用一些适合的好的学习方法。
初中语文_ 《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把握文章思乡怀国之情,品味关键词句。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圈画品味语言,通过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读懂作者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探究兰花形象和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品味富有哲理的句子,体会作者拳拳的爱国之心。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启发谈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来自华侨小歌手李成宇的《那就是我》)一起用心灵倾听他对祖国母亲的深情演唱。
播放视频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失根的兰花》,了解作者内心那份浓浓的乡愁。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陈之藩正音2疏通字词,注意多音字嚼菜根可藉二、整体感知通过这篇文章,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学生用词语概括:教师板书:思乡爱国三、品读探究探究(一)速度课文,回答问题:1.题目为“失根的兰花”,其中“根”指什么?“兰花”指什么?题目的含义是什么?(适时补充郑思肖和陈之藩资料)探究(二)文章哪些语句打动了你的心?找出来,饱含深情地读一读,并做赏析。
提示:赏析句子的角度:词语、修辞、表达效果、思想感情等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学生畅所欲言(配乐导读)其他学生及时补充1.以“根”比喻故土、国家。
“兰花”比喻作者本人。
“失根的兰花”比喻身处异国的炎黄子孙及其悲哀的处境。
(二)范例:.“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不爱看”与“不敢看”矛盾吗?为什么?这段点明本文题目来自郑思肖画兰的故事。
点明失根兰花的寓意,前后照应。
四、拓展1.仿写:人生如絮,飘零在万紫千红的春天。
人生如2. 师生分别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对比感受游子思乡之情,培养感悟能力,和爱国情感五、课堂结束语月是故乡明,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永远难忘故乡的一草一木,难忘故乡那缕袅袅的炊烟。
失根的兰花2
身处异国的炎黄子孙及其悲哀的处境
以物喻人
• 讨论交流: “兰花”指作者本人;
• “失根的兰花”比喻身处异国的炎黄 子孙及其悲哀的处境。
• 第3段中“ 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第5段中 “在夜里的梦里中,常常是 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 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 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 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 西”。
一、写景:眼前之景,引起回忆。 二、叙述:追叙往事,到处为家。 三、抒情:离开故土,特别怀念。 四、议论:点出题旨,抒发感受。
(2)、自主思考:题目“失根的兰花”中,“兰花” 指什么,“失根的兰花”又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 方写出了作者的这种“失根”的状态?画出来,说说 你的理解。
议一议:题目含义
• 代表作品:《旅美小简》《在春风里》 《剑河倒影》等。
*了解写作背景
• 本文是《旅美小简》中的 一篇。
• 陈之藩半生都在海外各地 奔波,《旅美小简》是他 于1955年初到美国时, 在“寂寞的环境里,寂寞 的写成”的书信体散文, 共23篇。
二、【预习检测站】
zhà lan
tān tā
•栅 栏
坍塌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六、积累迁移站
• 1. 积累表达“思乡情怀”的古诗。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2.本文以“絮”和“萍”来比喻自己的人生, 这两种比喻有什么区别?想像一下,人生还可 以比作什么?
• (4)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道出了失去“根”的游子的内心愁绪
失根的兰花
《失根的兰花》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失根的兰花》。
下面我将从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首先我想说一下对这篇课文的教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失根的兰花》是一篇诗情盎然的抒情散文。
文章以花为契机,引发思乡爱国之情,意象丰富。
静心去读,那份清新雅致,那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孤独,往往最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对于这样一篇佳作,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反复诵读、赏读将有利于更好地学习本文。
学情分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真正做到把学生的学习感受放在首位,所以在备课之前,我对学生做了如下分析:初一的学生正处在思维不断发展的阶段,所以语文课堂不应该知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大胆质疑的能力,以及对美文的品读赏析和感悟能力,并通过诵读去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透出的爱国之情。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单元教学要求,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通过诵读精彩片段,能赏析其妙处。
二、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的教法和学法有:1、朗读品味法。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解读文本,在读中品味,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对话的基础。
2、合作探究法。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主学习中,通过相互交流探讨,把对新知识的感悟及时的表达出来。
3、利用多媒体将重要内容展示出来,直观形象,为学生营造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
下面我结合本节课制作的白板课件来说一下具体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查阅字典,扫清字词障碍。
2、在文中标画出精彩语句,读一读写出自己的感悟。
(二)课堂流程:1、导入:多媒体出示余光中的《乡愁》,听朗读录音,师生交流:听完朗诵后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目的是营造一种思乡爱国的氛围。
)2、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3、先学生介绍作者陈之藩,然后老师由作者的散文《旅美小简》点出写作背景,通过多媒体展示。
失根的兰花说课稿
《失根的兰花》说课稿刘绍慧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失根的兰花》。
下面我将从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首先我想说一下对这篇课文的教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失根的兰花》是初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六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失根的兰花》属于课内精读课文,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
文章以花为契机,引发思乡爱国之情,寄寓原乡情结,意象丰富,意味隽永。
静心去读,深深感受它的清新雅致,那份静谧,那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孤独,往往最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对于这样一篇佳作,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反复诵读、赏读将有利于更好地学习本文。
学情分析:我们知道:创造“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真正做到把学生的学习感受放在首位,因此,在备课时不但要分析教材更要充分地分析学生,这是创造和谐课堂的前提。
所以,在备课之前,我对学生做了如下分析:初一的学生正处于思维不断发育发展阶段,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当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大胆质疑能力,以及对美文的品读、赏析和感悟能力,并通过诵读去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透出的爱国情感。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单元教学要求,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⑵诵读精彩片段,并赏析其妙处。
三、教学与学法: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的教法与学法有:1、朗读品味法:设置原因:(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解读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
(2)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读出自己的感受,注重学生自我发现,这样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合作探究法设置原因:(1)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既可以弥补他们阅历上的不足,丰富个人积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根的兰花》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采用读前“质疑”和读后“答疑”的方法品味题目中“失根”
与“兰花”的深刻涵义。
2.重点品读课文11、12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细读课文,采用“换一换、改一改、读一读”和分析修辞等方法品析本文语言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根”的热爱和眷恋的。
学习重点:
1.熟读课文,品味题目中“失根”与“兰花”的深刻涵义。
2.品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细读课文,仔细品味本文朴素自然却又意味深刻的语言,采用朗读感法和小组交流的方式品析本文语言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根”的热爱和眷恋的。
学习难点:
细读课文,仔细品味本文朴素自然却又意味深刻的语言,采用朗读感法和小组交流的方式品析本文语言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根”的热爱和眷恋的。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作者魅力:
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半生都远离祖国奔波海外,他的作品不多,却是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时有所思而得,他的散文语言平实质朴却意蕴深刻,他就是陈之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散文《失根的兰花》,一起感悟其语言中的深刻意蕴。
二、初读课文,感悟标题魅力
1、同学们,我们知道:学习要有问题意识,那么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设:失根的兰花还能活吗?题目中“失根”指什么?作者为什么用“失根的兰花”这个题目?)
同学们提的问题提得都非常有价值!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2、教师将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也可以再补充,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并解决问题。
同时将阅读时出现的新疑问或收获在文中圈点批注。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魅力
1、陈之藩的散文语言平实质朴但意蕴深刻,下面大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解决你看到标题后提出的问题。
题目“失根的兰花”中,“根”指什么,“兰花”指什么,“失根的兰花”又是什么意思?
预设:根指祖国,家乡;兰花指作者本人或者离开祖国的游子;失根的兰花指:身处异国的游子以及他们的悲凉处境。
教师追问: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味到的?
预设:11段、12段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深刻的体会呢?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背景资料(课件展示),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作者情感。
陈之藩,河北人,曾赴美、英留学获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和香港的大学讲学。
他的散文作品带有透彻的理性,取材常由生活体验出发,融入丰富的人生阅历。
陈之藩为了他所献身的事业半生漂泊奔波于异域他乡。
文章写于20 世纪三四十
年代,中国遭受日本侵略,作者当时在美国留学,“ 洋装虽然穿在身,心依然是中国心” 的他对当时的中国和自己的处境有感而作。
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策抵御外敌,未被采纳。
郑思肖擅长画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
结合上述资料,同学们重点品读课文第11、12段,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思念家乡,怀念祖国,热爱祖国。
是啊!每一个身处异国他乡的游子心中都会产生浓浓的思乡情!我们的作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那么作者这种思乡爱国的情感是怎样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呢?下面请小组合作学习,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思乡爱国情感的语句,边读边赏析,组长做好组织工作,书记员做好记录。
赏析时,老师给你一个小提示(课件展示):
(1)、采用“换一换、改一改、读一读”的方法
(2)、从词语、修辞、句式等多角度入手
(3)、注意做好圈点批注。
我希望听到你琅琅的读书声,好吗?
(小组间采取竞赛的形式,每赏析一句奖励小红旗一枚,教师准备好竞赛榜)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赏析文章的语言,老师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第3段中的:“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落了。
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中“褪”改为“淡”好不好?
①明确:“褪”字是“脱”的意思,显得颜色有一个变化过程,而“淡”字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品一品,读一读,体会读这段话的语气。
1、“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把“不爱看”和“不敢看”交换一下位置。
明确:不能交换。
因为作者在美国的时候,一定会从心里非常排斥与家乡不同的东西,所以“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但是看到了与故乡相同的东西又会勾起思乡之情,所以作者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2、第7段中“我曾经剪过辫子,穿起西装,说着很流利的英语,然而,我依然不能与你们混合,你们拿另一种眼光看我,我感觉痛苦……”把其中的“混合”改为“融合”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融合”的意思应该是:不同的事物融为一体了,不分你我;而“混合”是把几种事物掺在了一起,这几种事物都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你还是你,我还是我。
而小说中的中国人说“我依然不能与你们混合”,说明他是非常渴望能和美国人融合在一起,可是不管怎么努力,最终连和美国人“混合”在一起都不能,可见,一个漂泊异地的游子的处境是多么悲凉!
3、第10段“人生如萍”“人生如絮”
明确:萍就是漂浮在池塘中一种椭圆形的小绿叶,没有根。
絮就像是柳絮一样,也没有根,被风一吹,到处飞舞。
二者的共同点是没有根,古人和作者把自己比喻成萍和絮,能够很生动形象地写出他们失去祖国后那种无依无靠、四处漂泊的状态。
4、第9段第一句“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笨拙的老牛,才显得淳朴可爱。
”
明确:排比的修辞,描绘了三幅画面(课件显示)作者把对祖国、对故乡的思
念与热爱之情,寄托在故乡的这些具有典型性的具体事物上,应读出对祖国的深情与向往。
(个人朗读与集体朗读体会排比句语气逐渐加强)
同学们的分析都很精彩!这篇散文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对祖国、故土的思念与热爱,课堂的最后让我们齐读这篇散文的最后一段,再次体会作者流露其中的深切情感:
我十几岁即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
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深觉出个中滋味了。
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
陈之藩先生以自己流亡海外的经历,向世人喊出了“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这样的心声!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誓言。
让我们大声的喊出来吧!一、二!
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全班背)
课堂小测:
1、填空:《失根的兰花》作者是(),作者以“根”喻(),以“兰花”喻(),以“失根的兰花”比喻()。
2、分析下列句子:
“我曾经剪过辫子,穿起西装,说着很流利的英语,然而,我依然不能与你们混合,你们拿另一种眼光看我,我感觉痛苦……”把其中的“混合”改为“融合”好不好,为什么?
板书设计: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根:祖国、家乡
兰花:作者本人或者离开祖国的游子
失根的兰花:身处异国的游子以及他们的悲凉处境。
竞赛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