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合集下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项目实施方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项目实施方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项目实施方案项目背景中国拥有丰富且独特的传统文化,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制定了以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目标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2. 增进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项目内容1. 课堂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材,开设专门的课程,包括但不限于古诗词、传统音乐、书法绘画等。

2. 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参加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如春节、端午节等。

同时,鼓励学校开设传统文化俱乐部,提供学生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3. 线上资源推广:建立官方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提供传统文化知识的在线研究资料和互动平台,例如音乐欣赏、绘画教学视频等。

4. 社区共建:鼓励社区组织传统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家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家庭教育。

项目执行计划1. 确定项目负责人和执行团队。

2. 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和时间表。

3. 开展项目推广活动,争取政府、学校和社区的支持。

4. 督促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育体系。

5. 落实线上资源建设和推广。

6. 组织文化体验活动和社区交流活动。

7. 定期评估项目的效果和成果。

预期效果和评估1.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

4. 增进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重视。

该实施方案旨在通过多种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培养具有文化素养的新一代,为中国的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弘扬校园传统文化方案

弘扬校园传统文化方案

弘扬校园传统文化方案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新时代背景下人们价值观的转变,校园传统文化逐渐流失,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不断降低。

为了弘扬校园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与综合素质,我们提出了以下方案。

一、传统文化课程的加强以人文历史课程为基础,在原有教学体系上加入传统文化课程,包括经典文学、古代诗词、传统礼仪、中医养生等。

通过系统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科特点,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二、文化活动的丰富多样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包括诗词大会、书画展览、古筝演奏等,提供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也让他们更加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此外,还可以组织地方民间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对文化的自信感。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持学校应积极支持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文化园区,并设立文化角落,展示传统文化精髓。

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经典名著的收藏和推广,丰富图书馆的文化资源,让学生能够在自主阅读中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传统文化研究小组的建立成立传统文化研究小组,由感兴趣的师生自愿组成,定期举行研讨会,交流传统文化知识和心得,同时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解读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

五、社会资源的整合与文化机构、博物馆等合作,利用社会资源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和教学资源。

邀请专家授课、举办展览、组织参观等,让学生接触到传统文化的源头和精华,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兴趣。

六、传统文化培训的开展组织传统文化培训班,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课程,包括中国象棋、剪纸、剪纸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还可以邀请传统技艺传承人来校进行授课,让学生领略传统技艺的魅力。

七、学生社团的支持鼓励学生自主组织传统文化社团,提供场地和资金支持。

通过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培养他们团队合作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5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5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5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精选篇1)为进一步贯彻__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__教育局《__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确保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我校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全面推进特色校园、活力校园、和谐校园的构建,__二中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质,培育师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努力提升学校品位和核心竞争力。

二、活动主题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培育诚信厚德少年,创建和谐文明校园。

三、基本原则与课程计划相结合;与德育教育研发相结合;与日常行为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四、基本内容莒文化是东夷文化的先进代表,是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先声和前导,山东__是莒文化的核心区域。

因其有数十万年的文化根系,一万余年的文明启步,五千余年的文明史,对研究文明起源、华夏文化、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形态等重大史学和理论课题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莒文化,对于更好地揭示莒地的历史文化发展,弘扬莒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作为进行乡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今天建设21世纪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借鉴,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让我们为此共同努力了解和学习莒文化。

研究和学习莒文化,__二中编写了一整套莒地史话的校本教材,可以作为研究莒文化的依据。

包括莒地历史上著名人物、莒地的风俗人情、历史遗迹等,当然还包括文化遗存,如周姑子戏、剪纸、书画、对联、过门钱子、武术等,都是我们研究和学习方面。

五、活动内容1.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莒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践行活动。

(历史教研组负责组织)(1)计划在11月20日举行莒文化研讨会,邀请莒文化研究中心的专家举行报告会报告会。

传统文化进校园建议和意见

传统文化进校园建议和意见

传统文化进校园建议和意见
一、制定教育计划
为了确保传统文化在校园内得到有效推广,学校应制定详细的教育计划。

该计划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安排等,以确保教育活动的有序进行。

二、推广传统文化课程
学校应将传统文化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加强师资培训
为了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通过邀请专家授课、组织研讨会、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四、举办文化活动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讲座、文艺演出、书法比赛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五、建设文化展示区
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文化展示区,展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和文物,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和内涵。

六、鼓励学生参与
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参加文化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七、建立评价机制
学校应建立对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评价机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以确保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八、营造文化氛围
学校应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布置文化标语、宣传栏、校园广播等方式,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来校进行文化交流,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3篇

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3篇

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3篇一、指导思想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校依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决定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突破口,依托古城自然人文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基于古城风土人情和学校特色相融合的学校课程活动教育,以此带动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

二、课程设计的创意(一)开发校本课程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古城风土人情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校本课程能营造校园良好的研究氛围,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以古城风土人情教育特色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三、课程目标设计(一)课程开发的学生发展目标课程开发的学生发展总目标:通过校本课程古城的风土人情的设计,引导学生走进古城浚县:用眼去观察;用耳去聆听;用脑去思索;用手去创作。

使学生认识古城、熟悉古城、喜爱古城、保护古镇城。

从而增强古城后人的自豪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具体目标有:1、了解水乡古城浓厚的文化底蕴,感受丰富的水乡文化,激发学生主动了解、探索家乡风俗的意识和实际行动。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交往与合作,在不断的探究性学习中,批判地继承古城民俗的优良传统,体现立志为家乡服务的伟大志向。

3、培养自信乐观的生活意识,不断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渐认识本土文化资源的丰厚,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实施目标:1、校本课程要体现基础性: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

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2、校本课程要体现发展性: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3、校本课程要体现现实性: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目标不能远离实际。

2024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范文

2024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范文

2024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范文一、活动目标1. 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养。

二、活动内容1. 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和讲座展览活动。

在学校或社区举办针对中小学生和家长的传统文化讲座,内容涵盖中国古代典籍、传统文化艺术、传统节日等。

同时安排传统文化展览,在展览中展示传统文化的诗词歌赋、书画艺术、器物收藏等,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古建筑、博物馆、文化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

同时,安排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手工制作、传统民俗游戏、传统生活实践等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3. 编写和发行传统文化读本。

邀请专业人士编写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读本,内容包括传统文化故事、诗词歌赋、古代智慧等,同时配有丰富的插图和注释,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

将读本发放给学生,鼓励他们通过阅读探索传统文化的世界。

4. 组织传统文化比赛和展演活动。

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诗词歌赋比赛、书画比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学习和创作,展示他们的才艺和智慧。

同时,通过传统文化展演活动,展示学生在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方面的才艺。

5. 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传统文化活动、宣传传统文化知识,同时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志愿活动,如传统文化讲解义工、传统文化展览志愿者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活动计划1月份:组织传统文化讲座和讲座展览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讲述传统文化的历史情况和价值观念。

2月份: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包括学生参观古建筑和博物馆,进行传统手工制作和传统生活实践等。

3月份:编写和发行传统文化读本,配合学校图书馆进行传统文化读书活动。

4月份: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区域性比赛。

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

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

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中小学生的培养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学校决定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本文将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教育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活动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尊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审美情操和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化修养水平。

3.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

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培养学生的儒雅风度、道德品质,塑造他们的良好品行和价值观。

二、活动内容1.经典诵读。

组织学生背诵经典诗词、古文和传统名著。

可以通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展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

2.传统节日体验。

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活动,如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赏月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3.书法与绘画。

开展书法和绘画比赛,让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和创造力。

4.传统手工艺制作。

组织学生学习传统手工艺技能,如剪纸、捏陶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5.古代文化探究。

通过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人物,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三、活动形式1.课堂教学。

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开展讨论和互动。

2.社团活动。

学校可以成立传统文化社团,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如书法社团、茶道社团等,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3.专题讲座。

邀请传统文化专家、学者等开设专题讲座,介绍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经典作品等,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四、教育策略1.启发式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如何在学校中开设国学教育课程

如何在学校中开设国学教育课程

如何在学校中开设国学教育课程在当今社会,尽管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由于科技的发展,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触日益减少。

因此,开设国学教育课程已经成为在学校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学校中开设国学教育课程,并给出一些实用建议。

一、确定课程内容和目标国学教育课程的内容应当包括国学经典的诵读、解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教育。

通过深入学习经典著作,学生将更加了解中国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传统美德。

目标是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学习效果。

例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道德修养和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国学,学生将具备良好的家国情怀,有着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为了保证国学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需要制定系统完善的教学计划。

首先,根据课程内容,分析每个阶段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学习进度。

其次,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使用课件、影音资料等辅助教学。

最后,制定形式多样的评估方式,以确保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三、招聘合适的教师开设国学教育课程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国学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

要招聘具备相应资质的人员,他们应当熟悉国学经典,了解传统文化,并具备教学能力和沟通能力。

这样的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国学的深层次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提供学习资源和校园文化氛围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国学,学校需要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

建立国学图书馆、开设国学角、组织国学研究社团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机会。

此外,还可以在校园中举办国学讲座、文化展览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与社会资源合作学校可以与国学研究机构、传统文化团体等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座和指导。

这些专家学者可以为学校提供专业支持和资源,丰富国学教育的内涵,提升教学质量。

六、加强宣传和推广学校应当加强对国学教育课程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学校如何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如何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如何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科技和西方文化所淹没。

然而,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这些讲座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或者传统文化爱好者来进行,让学生们从专业的角度了解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遗址和博物馆。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厚重感。

学生们可以参观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古迹,如故宫、长城等,了解这些古代建筑的背后故事和文化内涵。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专门的传统文化博物馆,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传统文化博物馆等。

通过这些参观活动,学生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绘画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传统音乐,了解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学习传统舞蹈,感受古代舞蹈的优美和独特韵味。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传统绘画,让他们了解中国画的技法和意境。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学生们可以学习制作传统节日的食物,参与传统节日的游戏和庆祝活动,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氛围。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表演,如京剧、杂技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最后,学校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的评选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中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中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中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们代表着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中学阶段,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教育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中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呢?本文将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一、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中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美术等课程中,都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传授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上,可以选取古诗词、古文名篇,通过讲解、朗读、赏析和仿写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文学情怀和人生智慧;在历史课上,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向学生介绍关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和影响,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美术课上,可以通过讲解和绘画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在课堂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培养。

通过适当的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领会和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二、活动教育活动教育是中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诗词大会、书法比赛、民乐演奏会、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兴趣和爱好,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传统文化遗址、博物馆和艺术展览馆,让学生走出校园,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从而更加珍视和热爱传统文化。

三、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中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养。

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一、营造浓郁氛围,让经典育人“润物细无声”高尚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塑造,具有无声的熏陶和感染的教育功能。

学校要努力构建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学校文化,让学生时时处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1、环境文化我们将“明礼、勤奋、活泼、进取”八个大字镌刻于外墙,点染出学校校园文化的主旨,并开辟传统经典文化专栏,涉及文学艺术、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历史名人、科技发明、地方文化、名胜古迹、教育智慧八个方面的内容,营造出浓厚的传统经典文化氛围。

漫步校园,如同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

2、班级文化学校将圣贤的智慧、经典的名著、璀璨的艺术和传统节日文化等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营造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学习园地中,学生的剪纸、书法、绘画作品,让我们在为孩子的才智竖起大拇指的同时,真切地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3、精神文化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做融汇东方智慧、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和“博纳、儒雅、蓄志、创新”成为师生思想的引领,也更加深入地诠释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

二、躬身教育实践,让经典育人“潜移默化”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压力最小、记忆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多背诵一些传统经典与历史上的古圣先贤对话,学习先哲的风范,习得圣贤的智慧,就会将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存入心中,奠定自己一生融入社会、生活幸福、事业大成的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播下希望的种子。

要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让传统文化走进教师的心田。

学校注重引领教师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做传承传统文化的引路人。

开展教师“读书富脑工程”,传统文化书籍是必读书目。

寒暑假要求教师至少读一本传统文化书籍,并写出心得,开学后组织交流;筛选了自先秦至明清的100多篇优秀的古文,每学期组织一次测试,成绩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定期开展师生经典诗文诵读、赏析活动。

在读书、交流、测试、赏析中,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每一位教师的心里扎下根。

如何培养学生的国学传统文化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国学传统文化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国学传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根基,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快速传播,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程度逐渐降低。

然而,学生的国学传统文化素养对于他们的人文素质、国情国粹的认知以及道德修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国学传统文化素养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国学传统文化素养。

一、学校教育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培养学生的国学传统文化素养来说,学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 增加国学课程:学校可以增设国学课程,例如经典诵读、古代文学、传统音乐和绘画等。

这样,学生们就能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到更多的国学知识,培养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文化活动,例如传统节日庆祝、古代戏曲表演和书法比赛等。

这样能够提供一个展示学生特长和热爱传统文化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3. 引进优秀国学经典:学校可以引进国学经典,通过讲座、讨论会等形式进行解读。

同时,学校还可以搭建一个方便学生学习和研究国学经典的资源平台,如图书馆或网络学习平台。

二、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世界的地方,家庭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国学传统文化素养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家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 家庭示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可以作为学生的榜样,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家庭成员可以与学生一起合家欢共读经典,一起欣赏古典音乐和戏剧,给予学生真实有效的传统文化启蒙。

2. 培养兴趣:家庭可以组织学习小组,例如家庭读书会,家族传统手工艺班等,让孩子们在家庭的氛围中培养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创造传统文化氛围:家庭可以布置传统文化的装饰品,如中国结、春联等,创造一个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们参观历史文化名胜,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知。

学校如何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如何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如何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积淀和文明的瑰宝。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爆炸,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逐渐淡化。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以激发他们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情。

首先,学校应该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来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

传统文化课程可以涵盖中国古代文学、历史、音乐、绘画等多个方面,通过系统性的学习,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学生可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等,感受其中的人文关怀、道德教育和思想内涵。

此外,学校也可以邀请专业的传统文化教师到校进行讲座,让学生直接接触专业知识和传统文化艺术。

其次,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参观传统文化遗址和博物馆的机会。

参观传统文化遗址和博物馆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厚重感。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长城、故宫、山西井空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遗址,让学生了解历史和文化的沉淀。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让学生亲眼看到历史文物和艺术品,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第三,学校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活动来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传统文化节、诵读比赛、书法展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修养,还可以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美德。

通过这些活动,学校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第四,学校可以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互动式的传统文化教育平台。

通过这样的平台,学生可以在游戏化的环境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效果。

此外,学校还可以使用传统文化题材的音乐、电影等媒体作品,让学生在娱乐中接触到传统文化,增加传统文化的流行度和影响力。

如何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

如何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

如何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1、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

通过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

一是要求学生对有关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摸底,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现状,展望未来。

这样的调查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

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学校的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学讲座,内容包括诗词曲赋鉴赏、儒家经典赏析,中国古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民风民俗研究等。

3、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

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单的几个字不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还可以营造优美的意境。

如国画,在寥寥几笔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们可以创造出悠远的意境。

意义:1、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新,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讲究崇尚伦理、注重人文理性、强调和谐观念、倡导忧患意识等等,学习和研究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进而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国民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如何在历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现代社会内部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教学也不断得到完善和更新,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素养为目的的初中学校需要真正保证内部教学的有效性,保证教育内容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为主要探究对象,分析了在此教学实践落实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真正实现对学生的高效培育。

初中思想品德;渗透;传统文化学校内部的教学和实践内容总的来说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成长进步的积淀,各类课程内部的设置和填充,都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和完善出来的,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面向现代发展、呈现现代社会实质的客观评价性课程,与历史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同,思想品德是通过时代发展过程中对于内部呈现的状态和面貌做有效分析,达到对学生启迪、教育的有效效果,真正通过客观存在的现象教育学生良好进步和成长,在现代教学内部,教师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存在,真正让学生得到了解和熟知,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培育和教学。

中华传统文化教案5篇

中华传统文化教案5篇

中华传统文化教案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华传统文化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明确成功要靠自己,克服好逸恶劳,处处依赖别人的行为;对自己表现出来的依赖性感到害羞。

2、引导学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树立自强自立信念。

树立报国志向,培养回报社会的美好愿望和信念3、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由认识自强自立到持之以恒,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感知自强通过观看《20xx年国庆大阅兵》视频、图片,让学感知中国人民子弟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国防取得成就正是国家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取得的。

二、品味自强通过学习教材内容:(1)孙膑身残志坚,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兵法的学习和研究,他对前途充满信心,就是在这个信心的鼓舞下,孙膑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终于消灭了庞涓,并最终写了《孙膑兵法》。

(2)司马迁忍辱著《史记》,让学认识《史记》是伟大志向和自强不息精神的结晶。

(3)“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充分体现了徐悲鸿那自强自立的精神。

(4)“轮椅作家”张海迪,五岁时因患病,下身瘫痪,她却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

用镜子看书的故事更充分说明荣誉的花环属于自强者。

让学生认识教材中人物的自强不息精神,并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三、深层感悟1、从古今自强不息的人物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材,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欣赏歌曲《爱拼才会赢》四、凝聚升华让学生认识要自强自立,做生活的主人1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自强自立的一些表现。

(全文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优秀实践方略

(全文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优秀实践方略

(全文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优秀实践方略引言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于培养青少年的品德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实践方略,以期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1. 创设寓教于乐的研究环境通过创设寓教于乐的研究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例如,可以组织文化体验活动,如传统音乐、书法、剪纸等工作坊,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理解力。

比如,通过讲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活动,让学生了解并参与其中,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中华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创造精神而闻名于世。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美术、音乐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作,例如写诗、绘画等,以展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4. 强调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观念的培养,如孝道、礼仪等。

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故事、典籍等形式,向学生传达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并引导他们将之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惯。

5.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术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文学知识。

教育工作者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研究,如开展传统文化的科研项目、组织学术讨论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术探索精神。

结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创设寓教于乐的研究环境,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强调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以及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术探索,可以有效提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希望本文所提供的优秀实践方略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学校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案范文(通用5篇)

学校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案范文(通用5篇)

学校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案学校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案范文(通用5篇)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进行,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

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校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案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校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案1一、活动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活动对象全区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三、活动内容(一)加强传统美德教育1.通过推进文明校园、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广泛掀起学习、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

不断加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教育。

2.通过开展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美德少年”等活动,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3.通过深入开展“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等推进文明礼仪教育。

包括升旗礼仪、就餐礼仪、课堂礼仪、尊师礼仪、同学间交往礼仪、穿戴礼仪、借用物品礼仪、迎客礼仪等礼仪习惯养成,引导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

4.通过推动书法教育健康和深入发展,激发培育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和欣赏书法的热情。

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努力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5.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研学实践教育、冬夏令营等活动,加深学生对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感悟,传承红色基因。

组织中小学生到革命历史遗址、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先辈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所参观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

(二)重视传统节日教育1.以忠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

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感恩老师、感恩长辈”等关爱师长的道德实践活动。

2.利用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知识、故事的普及教育。

学校如何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如何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如何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源泉。

学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那么,学校应当如何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呢?首先,学校可以从课程设置入手。

在现有的学科体系中,合理增加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内容。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可以加大古典文学作品的比重,让学生深入研读诗词歌赋、经典名著,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在历史课程中,详细讲述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传统习俗,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的演变历程;在艺术课程中,增设书法、国画、民间工艺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除了专门的课程,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成立传统文化社团,如诗词社、戏曲社、武术社等,让有兴趣的学生能够有机会深入学习和交流。

定期举办传统文化主题的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民间艺人来校,为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艺。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传统工艺作坊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材的编写也是关键的一环。

编写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传统文化教材,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的内涵。

教材内容不仅要有经典的文化作品,还要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只有教师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同时,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情景教学、小组讨论、项目学习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不容忽视。

在校园环境布置上,可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在走廊、教室张贴古代名人的字画、诗词;设立传统文化宣传栏,展示学生的传统文化作品和学习成果。

学校还可以举办传统文化节,在特定的时间集中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举办诗词朗诵比赛、传统服饰秀、民俗文化展览等活动。

如何在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在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在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中逐渐边缘化。

如何在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让新一代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课程设置1. 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为了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相关课程,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历史、中国传统绘画等。

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内涵。

2.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科目在现有科目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其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用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讨论;在音乐课上,可以选取中国传统音乐进行演奏和欣赏;在历史课上,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对历史的影响。

第二节: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传统文化注重智慧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可以通过提问和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体验。

2. 实践教学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学以致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国传统文化遗址和博物馆,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节:教师角色1. 教师示范与引导作为教育者,教师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和教学实践,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榜样。

同时,教师要具备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能力,通过提供学习资源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多元评价传统文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品德修养,教师应该在评价学生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学校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1、正德厚生 中国古代文献《尚书》提出的“正德厚生”,在今天看来就是一种“人本”思想,一种关注民生、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郧西一中对这一理念的传承,要具体表现在对人的尊重上。

既尊重那些志同道合者,弘扬团队协作精神,也尊重那些孤独的思考者,提倡兼容并包;既尊重那些虚心好学、谨言慎行的人,也宽容那些学术上的狂妄者,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人。

尊重人,就是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

我们对教师的要求要科学适度,有指标,但不压指标;有比较,但不盲目攀比;有紧迫感,但不浮躁。

这样使得教师在郧西一中工作既有紧迫感,也有安全感,更有成就感。

2、敬业乐群 “敬业乐群”语出《礼记•学而》,指的是一种敬业精神和群体意识。

郧西一中传承这种人文精神,具体做法就是要致力营造一种和谐环境和干事创业的氛围。

像许多学校一样,郧西一中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习惯不同,脾气不同,性格不同。

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潜心打造郧西一中的教育品牌。

我们把这种工作环境比作“拔河赛”和“接力赛”。

“拔河赛”反映了她具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赞扬了她的团队协作精神;“接力赛”概括了她百年来薪火传承、生生不息的发展规律。

“拔河赛”和“接力赛”所折射出的郧西一中人的时空观是郧西一中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郧西县属、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

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

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

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

、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承,学校责任重大。

作为一所典型的乡镇农村初中学校,我认为首先是认清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缺失原因,然后对症采取措施,加以科学有效的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传统文化在教育系统中的缺失造成的价值取向紊乱在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加强传统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从行为模式、思想倾向、心理倾向、心理素质、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和行为。

然而如此重要的教育手段却在我们的教育中经常被轻微式忽略。

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口,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立能力,欠缺劳动习惯;自私自利,不太合群,集体观念淡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是非观念淡薄的意识。

在任何地方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没有任何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

这样将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新时代的学生是一批没有自己正确价值取向的人。

这样的人于国、于社会又有何益处呢?二、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1、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挤占传统优秀文化的地位,市场经济以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作为判断经济效益的标准。

2、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使传统文化教育在青少年心目中有越来越严重的淡化趋势。

3、许多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未能对孩子进行积极的灌输和有效的引导。

4、尽管造成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很多,但教育作为基础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不少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很多教师还没有真正地把传统文化作为己任,甚至自身传统文化的涵养就很缺乏,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学生施加较大的影响。

三、如何再次将传统文化与教育契合1、人文素质教育。

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先割除重理轻文或者只学、只考、只闻读书声的办学理念。

将人文素质这个全方位的大课程融入到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文素养精髓,全面掌握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爱家、道德、伦理、尊老爱幼……一系列对塑造人文素质的重要思想。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植扶正驱邪,扬善惩恶的风气,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成为具有高度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法制观念、敬业和奉献精神等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2、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包括孝敬父母、宽以待人、富有同情心、帮助有困难的人等,我认为当今小学生应加强仁爱教育、礼貌教育、善心教育,这是立不容缓的。

(1)仁爱教育。

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道德教育史上良曾因桥下为老叟拾鞋而得兵书,孔融曾因让梨而流芳千古,这些故事所蕴含的尊老爱幼、俭良谦让的美德,却在当今某些“小皇帝”的身上淡化了、失落了。

如何让学生们再次学会中国传统美德,这就是学校仁爱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可以通过“感恩教育”、“知荣明耻”教育,或在班会、集会上讲述尊老爱幼的典型来带动大家。

(2)礼貌教育。

不少独生子女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品行,同学之间不懂得温和谦让,缺乏谦恭友爱。

为此我们要从学生们的礼貌问题着手。

开展礼仪讲座、比赛、表演,让学生们在学校的大课堂中学会基本的礼貌,养成同学友爱、尊师重道,经常使用“”“对不起”“请”等字眼的习惯。

(3)善心教育。

现代中国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成为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受着周围家人的加倍呵护,沐浴着全家人的温暖。

但是这却带来了不少学生占有欲较强,缺乏同情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和快乐,甚至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因此,我们学校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善于体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以避免做出有损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的事情,让孩子从小接受体贴别人、关怀别人、理解别人的教育,让学生们真正意义上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尊重”“友爱”的意义。

弹指一挥间,人生近四十,美好的青春年华即将一去不复返,而我却是一事无成。

于是我就在想难道人的一辈子就这么不明不白的过吗?教书十七年来,真是有点越来越迷茫,不知忙于什么?有时竟然不知道怎么教学生,特别是在多年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上。

想想长此以往也不是个事儿,看看身边的教师们,每天为教书育人的琐事忙的不亦乐乎,整天盯着学生的学习,从来没有考虑自己的学习,真是达到了”忘我“的无私境界。

好多教师整年也不看一本书,很难想象,一个自己从来不看书的人,怎么能引导别人读书、读好书呢。

想想自己也和所有教师一样,不看书,不写作,不思考,完全成了教书的机器。

真是有点危险。

于是,在堆满灰尘的书柜里去寻找,看看有没有可以让自己读的书籍,从中挑出几本,先读《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一本五年前参加中学校长培训时,培训机构所发的好多本书中的一本。

原要求学员自己回家自学,不意一放就是五年。

那就抓紧时间读书吧,快快的充实自己吧,是自己能有更好的能力去工作,去完成人生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所有世界各国中最丰富的,最连贯的。

因为中国不仅是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存留下来、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

所以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的教师,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我必须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尽己所能的将其传扬。

本书共分五章,分别是:绪论,中国传统伦理取向与德育,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教学,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体育,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与美育,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从德、智、体、美的教育方面,结合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进行分析。

容非常详实,几乎涵盖所有中国的各学派的理论,当然是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基点的。

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离开儒家,将什么也不是了。

同时,由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良莠不齐,要求我们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去除其中的糟粕。

有选择的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中。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思考之一:中国的考试文化与郧西一中的办学方向中国考试制度历史悠久。

中国的科举考试,自隋文帝开始,延续了1300余年,一直没有被其它制度替代,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它存在的“合理性”。

因为科举制度是维护儒家意识形态和皇权正统地位的重要手段。

同时,这种“学而优则仕”的精英选拔机制,开辟了一个平等竞争向上流动的社会通道。

再加上“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金榜题名的刺激,对当时知识分子极具诱惑力。

科举考试制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形象,也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和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美国学者顾立雅认为,科举制是继“四大发明”之后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曾评价说:“凡法虽美,经久必弊。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当西方有了小学、中学、大学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有了数学、物理、化学等比较齐全的学科,如果中国还沿用八股取士,整天“子曰诗云”,如何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废科举、兴学校就成了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现在,虽然科举制度早已废止,但考试选才因其具有的开放性、客观公正性、普遍的可操作性,仍在继续沿用。

重视考试是中国教育的一大传统,也是一大特色。

金榜题名,是千古俊才的梦想;就读名校,是莘莘学子的心愿。

在今天的中国,高考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一考定终身有其局限性,但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比考试更公平更便捷的人才选拔方式。

再加上受文化背景、用人机制、就业形势的影响和制约,以选拔人才为目的的高考强化了它的功利色彩。

对此,郧西一中如何应对?我们要关注考试,研究考试,但不唯考试。

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考生”,而是培养“学生”;不是把课堂变为按工艺流程进行人才生产的梦工厂,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个特色鲜明的鲜活的人来造就,我们的办学方向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

第一,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棍棒教育,一个是强行灌输。

它是长期以来封建专制主义在教育上的一个反映。

应试教育压抑了学生的精神,泯灭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大脑,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性。

应试教育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学生麻木、呆板、消极、厌学,学生把学校看成是牢狱,把上学看成是服刑,一说放学如同大赦,高兴得不得了。

应试教育破坏了学生的学习生态,破坏了学生学习的自然结构。

而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解放学生,即把学生从被束缚、被压抑的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充分实现其主体地位,解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思考,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会做,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观察,解放他们的嘴巴让他们表达,当学生真正被解放出来的时候,就会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调动出极大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第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因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品德的冶,也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实现“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动手做、动耳听、动嘴说、动眼看、动口议、动脑思、动情读。

然而,很多学校在课外对学生进行特长培养,有的让学生到农村去参加社会实践也有的组织学生搞文艺演出,建立各类兴趣小组等等。

总之,把课堂之外的东西统统说成是素质教育,这些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可能会有一些作用,但是它没有抓住素质教育最本质的东西,离开了课堂教学谈素质教育是舍本取末。

第三,素质教育和升学率不矛盾。

素质教育搞好了,不仅不会影响升学率,反而会大幅度提高升学率。

采取加重学生负担、强行灌输应试练习的做法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考试成绩,但这些做法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压迫之上的,学生处于被动、屈从的地位,无法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靠应试教育提高升学率是极其有限的,应试教育只能把升学率提到一个有限的高度,再提高就上不去了,后边的任务要靠素质教育去完成,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

思考之二:中国的人文精神与郧西一中的办学理念中国5000年兴衰更替的发展史,形成了其特有的注重“修身养性”、讲求“经世济国”、倡导“博学笃行”、崇尚“人文理性”的文化质。

中国的人文精神,正是植根于这种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中。

“兼爱”、“和合”的理念,“先忧后乐”、“兼容并包”的思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也是广大知识分子的一种人文情怀。

1、正德厚生中国古代文献《尚书》提出的“正德厚生”,在今天看来就是一种“人本”思想,一种关注民生、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郧西一中对这一理念的传承,要具体表现在对人的尊重上。

既尊重那些志同道合者,弘扬团队协作精神,也尊重那些孤独的思考者,提倡兼容并包;既尊重那些虚心好学、谨言慎行的人,也宽容那些学术上的狂妄者,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