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2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作业

合集下载

2019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册: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2019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册: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唐山机务段火车头纪念碑上镌刻一行文字:“中华铁路,师夷之技,源唐胥始,于龙号(机车编号)起,几多艰难,历经风雨。

”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唐胥铁路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B.“龙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C.中国修筑铁路借鉴了西方的先进技术D.中国铁路修筑过程艰难曲折2.周积明在《最初的纪元》中写道:“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修建铁路8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占总比率的14%。

”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①甲午战争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②反映了列强新的侵华方式③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解体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3.“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共建铁路8200千米,其中中国向外国贷款修建和自筹资金修建的铁路占54%。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B.列强对华的侵略方式发生变化C.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D.铁路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4.20世纪20年代初是上海马路上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这一现象最能说明()A.上海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B.上海市区交通秩序混乱亟待改进C.西方交通工具取代了传统交通工具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5.水上运输的近代化是中国交通近代化的组成部分。

关于近代水运的叙述,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前后,水运交通近代化就开始起步B.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C.我国轮船运输主要吸收了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D.随着经济的发展,轮船在民国时期已在内陆省份普及6.1879年盛宣怀指出:“电报为国防要务,利于用兵调度和联络,非急起图功不可。

岳麓版高中历史课后同步课后作业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岳麓版高中历史课后同步课后作业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1880年发表的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这反映了()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2.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主办的《北华捷报》曾评论“对于中国官员来说,铁路意味着胡作非为,意味着废除长期受尊重的习惯和传统、骚乱和毁灭”。

这说明()A.中国当时还没有出现铁路B.一些官员希望借建铁路之机中饱私囊C.当时一些政府官员反对修建铁路D.通过建铁路实现自由富强成为社会共识3.据记载:1888年,清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4.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把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

该守则()A.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B.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C.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D.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5.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

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城乡思想观念的截然对立B.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C.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D.交通的发展是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6.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对表中数据理解错误的是()A.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B.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C.城市公共交通已出现D.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7.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练习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精编解析版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练习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精编解析版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选择题(48分)1.20世纪初,清政府允许商办铁路,全国踊跃响应,四川等内陆省的积极性更高。

川路集股总额达白银1170多万两,铁路股本主要源自“抽租股”,也就是川汉铁路总公司随粮强制征收,值百抽三,这使得大量的农民都入了股。

对这种抽租入股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 严重增加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B. 田租入股加速了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C. 租股无异于代为储蓄,稳定了小农经济D.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强大,影响政府决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信息“川汉铁路总公司随粮强制征收,值百抽三,这使得大量的农民都入了股”的信息说明吸收农民入股,有利于加速工业化进程中资本原始积累,B正确;该举措没有严重增加人民负担,A错误;该措施不是稳定小农经济,是发展工业化,C错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改变政府政策,D错误。

故选B。

2.《申报》在20世纪30年代常刊登“共用黄汽车”“云飞汽车,日夜出租”“教授驾驶汽车,包领驾驶执照”等广告。

这说明当时的上海A. 交通工具趋同化B. 交通迈向近代化C. 汽车驾驶普及化 D. 汽车制造国产化【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信息反映了民国时期,西洋汽车传人中国,推动了近代交通的近代化,故B项符合题干要求;题干未体现出交通工具趋同的信息,排除A项;当时的汽车驾驶并未普及,排除C项;当时中国尚未建立汽车工业,排除D项。

故选B。

3.有诗云: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A. 电报B. 火车C. 电视D. 互联网【答案】A【解析】从材料当中的描述“举头铁索路行空”“音书万里一时通”两句可知需要架设电线,另外还有传播信息的功能,符合题意的是电报通讯.故A正确.铁路运输业与此描述没有关系,故排除.CD在当时还未出现.故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近代通讯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举头铁索路行空”“音书万里一时通”.本题考查近代电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较低.4.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共21张PPT)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共21张PPT)

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轮 船、火车、汽车和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 所未有的快捷和方便。结合所学知识,请课后调查以下问题: 1、现在你的家乡和你的同学的交通和通讯工具状况如何? 2、你喜欢什么样的个人交通和通讯工具?谈谈你的理由?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一)近代中国的交通
1、铁路
时间 发展概况
1881年
1888年
自建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建成通车
建成宫廷专用铁路——“紫光阁铁路”
甲午战争后
1909年
列强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
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 里程碑
民国时期
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
• 积极影响 • ①便利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方便了信息的 交流和知识的传播; •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 ④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 消极影响 • ①列强加强对中国政治经济的控制和掠夺 • ②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
1、积极 (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瓦解 (2)政治:增强世界联系;抵制外国侵略 (3)文化:改变人们观念;加速文化传播 (4)生活:生活多姿多彩;开阔人们视野
2、消极: 便利列强侵华;造成环境污染
练习: 1.1887年,李鸿章续办津通铁路引发了长达十余年的铁路之争, 这说明 A.铁路违背历史潮流 B.铁路扰民、夺民生计 C.铁路触动了封建落后意识 D.铁路花费太高
2.下列关于近代水运业发展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 B.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 C.我国轮船运输吸取了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D.随着经济发展,火轮船在民国时期已经普及到内陆省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复习与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复习与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复习与练习1.铁路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动脉的原因()()()。

2.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1881年建的,由()至()3.(),列强激烈争夺在华的修筑权。

4.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5.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成立。

6.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

7.1896年,成立(),此后设立邮传部。

8.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

9.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了()大会。

10.1877年,在()架设第一条电报线,()事业普遍开展。

知识梳理1.近代铁路出现的原因(1)西方列强入侵的需要。

(2)19世纪中期以来,受工业革命的影响,铁路传入中国。

先进人物向西方学习,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历程,修建铁路成为运输建设的重点。

(3)爱国救亡的紧迫性。

(4)铁路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而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1中国境内最早的铁路1876年淞沪铁路清政府赎回并拆毁2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运输业的真正开端:1881年,唐胥铁路3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京张铁路4民国以后政局不稳,军阀混战、经济凋敝铁路建设未入正轨5中国第一条电报建设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6铁路事业在近代中国的发展顺利吗? 为什么?答:不顺利.因为(1)外国资本的控制和侵略(2)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清政府思想保守,不了解修铁路的重要性;大多数官员对修铁路持反对意见(3甲午战争以后,列强争夺在华的修筑权;(4)失去生计和土地的船夫、苦力与农民的反对(5)民国以后,政权更替频繁,社会经济凋敝。

7中国近代邮政发展概况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被称为“客邮”。

②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标志近代邮政在中国得到承认,并正式开办)③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设全部驿站④1914年,中国加入万国邮联⑤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⑥1923年,外国在华开办的”客邮“全部撤销,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抗日战争期间国内邮政归于统一8水运与航空①.水运(1)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成立。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19世纪70年代已经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是( )A.轮船B.飞机C.汽车D.马车【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输业的局面,故A项正确;飞机、汽车都是20世纪初才在中国出现,故B、C两项错误;马车属于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故D项错误。

2.(2018·某某某某育才中学期中)从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观念,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

这说明( )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B.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C.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D.帝国主义侵华势力深入内地【答案】A2.(2019·某某某某月考)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西方的机械轰鸣中失去了方向,而詹天佑则用有力的臂膀,撑起了中国铁路建设的一片天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京X铁路的修建。

詹天佑建造京X铁路的意义主要在于( )A.开创中国自主修筑铁路的时代B.使中国的铁路建设技术开始领先世界C.增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D.削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答案】A【解析】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X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故A 项正确。

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3.(2019·某某平罗中学期中)“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这首诗赞叹的是( )A.汽车的发明B.化学工业的进步C.电报通讯D.火车的发明【答案】C【解析】材料“音书万里一时通”体现了传播信息的功能,故选C项。

4.1885年6月16日,某某一菜场失火,某某的《申报》当天就接到关于此事的电讯稿,第二天就登在报纸上了。

《申报》的新闻搜集如此快捷主要得益于( ) A.铁路运输的发展B.轮船航运的发展C.电报等通讯方式的发展 D.报纸等传媒的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信息的传递,和通讯相关,A、B两项是交通发展状况,排除;电报等通讯方式的发展,使新闻搜集更加快捷,故C项正确;D项不能说明“新闻搜集如此快捷”,排除。

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课时作业13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881年,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通车,这就是(C)A.淞沪铁路B.京张铁路C.唐胥铁路D.青藏铁路解析:淞沪铁路是1876年外国在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故A 项错误;京张铁路建成于1909年,故B项错误;唐胥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自行修建的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故C项正确;青藏铁路是2006年通车,故D项错误。

2.下面是近代中国部分商办铁路公司及其修筑铁路统计表。

由此材料可推知当时(B)B.民间投资环境和渠道放宽C.交通发展推动了民主进程D.东部地区交通现代化更快解析:材料反映商办铁路较多,说明民间投资环境和渠道放宽,故答案为B项。

从表格中的线路看,不全在中西部地区,且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不能反映交通发展与民主进程的关系,排除C 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3.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当时上海(D)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④交通工具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889~1926年间,交通工具种类增加,以畜力、人力为动力的传统交通工具逐渐消失,以内燃机、电力为动力的近代交通工具增加,表明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这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密切相关。

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的增加表明公共交通有一定发展,故①②③④都正确,选D项。

4.1876年,由于机车撞倒了一个看客,英国人修筑的上海至吴淞短线铁路被愤怒的群众扒掉了路基。

两年后,两江总督在当地士绅的压力下购买了这段洋路并将其拆毁。

这反映了(A) A.近代化道路的艰难B.民众的爱国热情C.洋务运动亟待开展D.民族工业的发展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政府和民众对于火车和铁路的偏激认识,体现出中国发展近代化的道路十分艰难,故A项正确。

2018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含解析

2018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练习: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含解析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表示:富强之策,全藉铁路交通,亟宜从速兴筑。

他不久辞职,全力从事铁路建设,接受了“筹办全国铁路全权”的铁路督办职务。

中华民国铁道协会成立时,又亲自担任会长。

1918年秋,他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了修建10万英里铁路的计划。

这说明()A.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B.孙中山是发展中国铁路事业的先行者C.铁路是最普及、最受青睐的运输方式D.近代中国开展铁路建设的重要性解析:从材料“富强之策,全藉铁路交通,亟宜从速兴筑”以及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铁道协会会长,提出修建计划等都说明他对铁路的重视,即体现了铁路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答案:D2.张謇为激励自己的爱国热情,发誓一定要亲自乘坐一次在中国政府自己修筑的铁路上奔驰的火车,他的愿望最早可实现于()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末D.20世纪初解析:中国人自己修建铁路是从19世纪80年代初修建唐胥铁路开始的。

答案:B3.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背离材料,D项材料没有体现。

所以正确答案为A。

答案:A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解析:本题结合近代福建茶叶销售的市场信息,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中“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检测: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时检测: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时跟踪检测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主办的《北华捷报》曾评论“对于中国官员来说,铁路意味着胡作非为,意味着废除长期受尊重的习惯和传统、骚乱和毁灭”。

这说明()A.中国当时还没有出现铁路B.一些官员希望借建铁路之机中饱私囊C.当时一些政府官员反对修建铁路D.通过建铁路实现自由富强成为社会共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的“对于中国官员来说,铁路意味着胡作非为,意味着废除长期受尊重的习惯和传统、骚乱和毁灭”可知清政府一些官员认为修建铁路是胡作非为,会毁灭中国的传统。

这反映出他们反对修建铁路。

答案:C2.袁昶《乱中日记残稿》“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

对材料内容理解准确的是()A.修建铁路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B.近代交通的兴起冲击了传统的就业结构C.铁路的发展推动了交通运输的近代化D.列强争夺筑路权便于西方国家入侵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中国铁路与公路。

材料表明顺天府所属州县因为修建铁路,导致大量从事传统运输业的穷苦人民失业,这表明近代交通的兴起冲击了传统的就业结构,B项正确;修建铁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C、D两项说法虽然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答案:B3.(2018·江西赣州高三模拟)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把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

该守则()A.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B.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C.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D.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内容来看,上海在近代时候已经出现公共交通礼貌意识,这样的守则体现出社会对公共意识的培养,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公共意识的变化,不是交通的发展,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适用人群,C项在材料中无法得出;中华民国于1912年成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排除。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考指导习题(含解析)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考指导习题(含解析)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是()A.公共汽车B.飞机C.火车D.轮船2.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诗中反映的是()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3.下图是吴淞道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

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车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

图文材料说明()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4.清同治十三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

从历史上看,这两件事共同的时代意义是()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B.推动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近代化进程C.标志着中国南船北马运输时代的结束D.开启了中国自主发展交通事业的时代5.张謇为激励自己的爱国热情,发誓一定要亲自乘坐一次在中国政府自己修筑的铁路上奔驰的火车,他的愿望最早可实现于()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末D.20世纪初6.“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A.电话B.电报C.邮寄信件D.火车7.右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文教科书的一页插图,由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在中国运用B.采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此教科书由中华民国组织发行D.新式通讯工具在中国广泛使用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后练习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后练习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72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提出“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

这实质上反映了晚清时期( )A.人们已认识到发展近代海军的重要性B.海运逐渐取代河运成为重要运输通道C.国人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的增强D.中国传统交通运输业开始向近代转变2.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

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B.洋人发明的火车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3.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利,成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势”。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彻底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B.抵制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D.推动了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4.河南新乡的西瓜自“火车通行,销路益远”。

奉天“昔年多种菜蔬,仅销境内,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多”。

广西桂平自从轮船通行,“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而家畜鸡豚亦各载之舟中,随大江东去,售诸港粤,日月不休”。

材料反映出近代交通( )①扩大了商品市场②冲击了自然经济③便利了列强侵略④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5.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

这说明( )A.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C.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D.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6.近代时期有人说,建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非千万人之公利”。

这说明( )A.修建铁路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B.铁路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有害无利C.在当时的中国不适宜修建铁路D.修建铁路只是便于外国人经济侵略7.近代中国广大内陆地区仍然使用竹排或牛羊皮筏子等原始工具运输载客,而不用轮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一、选择题
1.1878年,《申报》记录了人们对某新鲜事物的描述:“新来中国之传音机器,西人名曰德律风……相距十余里,将德律风各一具与电线连接,以口互相传话,两处听之宛若面谈。

”由此可知,这一新鲜事物是()
A.电报 B.电话 C.电灯 D.电影
2.1873年8月18日,《申报》报道上海洋泾浜一带已有人力车往来,乘坐者喜其便捷。

这种人力车,双轮上装座厢,以一人拉行,一般一人乘坐,轻巧便捷。

由于人力车轻便价低,经济适用,大受人们的欢迎,上海输入后迅即得到推广,不久就有人依式仿造,不再依赖进口,数量也大增,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成为上海“客运主要工具之一”。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人力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 D.人力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3.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

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

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

这一过程体现了()
A.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 B.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
C.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D.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
4.下面是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截止1898年11月)统计表。

它反映出()
A.列强侵华实力不平衡 B.列强侵华方式多样性
C.侵华列强矛盾尖锐化 D.列强侵华后果的危害性
5.《上海乡土志》记载“租界均有电灯,英界尤多,如星罗棋布然。

晚间照耀,无异白昼,颇便行人。

近年(光绪三十三年)以来,南市及制造局亦已装设。

……电车,光绪三十三年创行,后又有无轨者。

”该记载反映了()
①列强入侵带来文化影响②上海电车的发展变化
③作者对电灯的赞美之情④民国时期的生活状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中国传统交通方式以自然力为动力造成流动困难,这一方面限制了人们流动范围,形成安土重迁的传统;另一方面形成交通特权和等级性,流动多为官、士、商,国家设官道、驿站、舆轿等级制度。

开口通商后,西方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人……清末民初时已经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众化、公共化长途交通网和城市交通体系。

”材料表明,中国近代交通方式的变革()
A.使中国对外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 B.有利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促进中国交通在城乡的均衡发展 D.冲击了社会等级和特权制度
7.阅读《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

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A.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 B.应用西方科技速度不断加快
C.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的使命 D.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8.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2年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诞生。

这些交通事业的进步主要由于()
A.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B.洋务运动的推动
C.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收回路权运动的开展
9.“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航海事业 B.铁路运输 C.航空事业 D.电报电讯
10.清末提倡平等的新派人物,往往不愿乘坐人抬的轿子,而宁可坐较低等的人力车。

但有人作竹枝词,讽刺这些新派人物:“短小轻盈制自灵,人人都喜便中乘。

自由平等空谈说,不向身前问弟兄。

”这说明()
A.交通运输工具向近代化转变 B.清末社会变革平等意识高涨
C.社会风气受到客观条件制约 D.人力车能体现社会地位平等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地处海疆,操航业者甚火。

通商以前,俱用沙舱,以其形似鲨鱼,故有此名……由南载往花布之类,曰南货;由北载来豆饼之类,曰北货。

当时,本邑富商,均以此而获利。

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亦借沙船,官商称便。

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便利,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

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

——黄苇、夏林根编《近代上海地方志经济史料选辑》
材料二“黄包车”之于上海或许有着特别的典型意义,他在黄浦江边无奈地转动了82年,如一位风霜尽染的老人,于1956年安然退进博物馆。

——摘自新华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出材料反映的生活景象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生变革的原因有哪些?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B 2.A 3.C 4.A 5.A 6.D 7.B 8.B 9.D 10.B
11解析:本题以上海为例,考查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

第(1)问,从材料可以看出,沙船被汽船所取代;第(2)问,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回答。

答案:(1)汽船被广泛接受后,传统的沙船航运日渐衰败。

(2)西方列强侵略的客观影响;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活动中,自觉接受交通工具的革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