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合集下载

成人自考《病理学》题库及答案(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成人自考《病理学》题库及答案(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自考《病理学》题库及答案(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试题[名词解释]1.充血(hyperemia)2.动脉性充血 (arterial hyperemia)3.静脉性充血 (venous hyperemia)4.破裂性出血(rupture hemorrhage)5.漏出性出血(leakage hemorrhage)6.血栓形成(thrombosis)7.血栓(thrombus)8.栓子(embolus)9.血栓栓塞(emnolism)10.梗死(infarction)11.心衰细胞(heart failure cell)12.槟榔肝(nutmeg liver)13.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14.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15.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16.血栓再通(recanalization)[选择题]2㈠A型题1.局部器官或组织内动脉血输入量异常增多的现象称为A.生理性充血B.炎性充血C.淤血D.被动性充血E.主动性充血2.淤血器官主要病变是:A.色暗红,体积增大,切面干燥,功能增强,温度降低B.色苍白,体积增大,切面干燥,功能减退,温度降低C.色暗红,体积增大,切面湿润,功能增强,温度降低D.色暗红,体积增大,切面湿润,功能减退,温度降低E.色苍白,体积缩小,切面湿润,功能增强,温度升高3.关于肺淤血的记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B.肺泡腔内有嗜中性白细胞渗出C.肺泡腔内有水肿液D.可发生漏出性出血E.可见心力衰竭细胞4.微循环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的出血是A.破裂性出血B.漏出性出血C.体腔积血D.外出血E.渗出性出血5.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的出血属于漏出性出血?A.子宫颈癌B.主动脉瘤C.肺结核D.胃溃疡E.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静脉性淤血时局部静脉血液回流A.增多B.减少C.不变D.增多和减少交替进行E.减少,同时伴有左心衰竭7.右心衰竭可导致A.肝细胞透明变性B.槟榔肝C.肝出血性梗死D.肝贫血性梗死E.坏死后性肝硬化8.槟榔肝的形成是由于A.肝小叶间静脉淤血和结缔组织增生B.肝脏出血和肝细胞坏死C.肝细胞坏死和结缔组织增生D.中央静脉及肝窦淤血和肝细胞脂肪变性E.小胆管和结缔组织增生9.右心衰竭引起淤血的器官主要是A.肺、肝及胃肠道B.肺、脑及胃肠道C.肝、脾及胃肠道D.肾、肺及胃肠道E.脾、肺及胃肠道10.肺淤血时痰液中出现胞质中含有棕黄色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A.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B.肺泡上皮细胞C.异物巨细胞D.单核细胞E.心衰细胞11.血栓形成是指A.血液发生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B.在活体组织内血液发生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C.心血管腔内血液成分发生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D.在活体的心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相互粘连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E.活体组织内红细胞发生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12.混合血栓见于A.毛细血管内B.静脉血栓的尾部C.动脉血栓的起始部D.静脉血栓的体部E.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的瓣膜闭锁缘上13.术后早下床活动的目的是:A.促进创口的血液循环的愈合B.防止粘连C.预防静脉血栓形成D.预防DICE.预防废用性萎缩1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A.全身小动脉内有广泛的血栓形成B.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内形成了许多血栓C.微循环血管内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D.全身小静脉内有广泛的血栓形成E.全身小动脉、小静脉内有广泛的小血栓形成15.血栓被肉芽组织所取代,这种现象称为A.肉芽组织形成B.机化C.肉芽肿形成D.结缔组织透明变性E.纤维化16.静脉内较大的血栓完全机化需要A.2天B.1周C.2周D.l个月E.2个月17.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引起A.肺动脉栓塞B.肠壁动脉栓塞C.肺静脉栓塞D.肾动脉栓塞E.冠状动脉栓塞18.层状血栓是A.红色血栓B.白色血栓C.透明血栓D.混合血栓E.延续性血栓19.梗死的形状取决于A.脏器的外形B.动脉阻塞的部位C.动脉阻塞的程度D.有无淤血的基础E.血管的分布20.促进血小板粘集反应的因子主要是A.ADP、前列腺环素和凝血酶B.胶原、ADP和凝血酶C.ADP、血栓素A2和凝血酶D.血栓素A2、胶原和ADPE.前列腺环素、血栓素A2和ADP 21.血液凝固性增加见于A.动脉中膜钙化B.原发性高血压C.梅毒性主动脉炎D.抗磷脂抗体综合征E.二尖瓣狭窄22.白色血栓发生于A.血流不变时B.血流较快时C.血流减慢时D.血流停滞时E.组织出血时23.静脉石是指A.静脉血栓B.静脉血栓机化C.静脉血栓钙盐沉积D.静脉内钙盐沉积E.静脉内胆盐沉积24.大脑中动脉分支血栓形成可导致脑组织发生A.凝固性坏死B.液化性坏死C.干酪样坏死D.脂肪坏死E.湿性坏疽25.中毒性休克发生DIC死亡的病人,尸体解剖后在肺、肾、脑等组织切片中可见A.白色血栓B.红色血栓C.混合血栓D.透明血栓E.附壁血栓26.DIC引起广泛出血的原因是A.血管壁广泛损伤B.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降低C.肝脏凝血酶原合成减少D.血浆缓激肽浓度增高E.大量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消耗27.血栓的结局下列哪项是错误:A.溶解吸收B.机化C.钙化D.再通E.分离排出28.等渗糖盐水快速大量地从静脉输入体内,可引起的严重后果是A.肺水肿B.心包积液C.脑水肿D.胸腔积液E.腹腔积液29.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并随着血液流动,继而阻塞血管腔,这种现象称为A.栓塞B.血栓形成C.梗死D.血管阻塞E.血栓栓塞30.最常见的栓子是A.血栓B.脂肪C.空气D.羊水E.寄生虫31.肺动脉栓塞的栓子一般来自A.左心房附壁血栓B.二尖瓣疣状血栓的脱落C.门静脉的血栓脱落D.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E.动脉及左心房的血栓脱落32.栓子运行一般A.顺压力运行B.逆压力运行C.交叉运行D.逆血流运行E.顺血流运行33.脂肪栓塞患者的一般死亡原因A.动脉系统栓塞B.分解产物引起中毒C.肺水肿和心功能不全D.肾小动脉栓塞E.脑小动脉栓塞34.创伤性脂肪栓塞时栓塞部位通常是A.肺动脉B.脑动脉C.冠状动脉D.门动脉E.肾动脉35.下列栓塞哪项能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A.脂肪栓塞B.羊水栓塞C.空气栓塞D.减压病E.血栓栓塞36.潜水员过快地从海底升到水面容易发生A.肺不张B.肺气肿C.血栓栓塞D.CO2栓塞E.氮气气体栓塞37.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死亡的原因是A.脑栓塞B.心肌梗死C.心脏破裂D.肺梗死E.急性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38.诊断羊水栓塞的证据是在下列何处发现羊水成分?A.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B.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C.肺泡腔内D.细支气管腔内E.支气管动脉内39.脾、肾梗死灶肉眼检查的主要特点为A.多呈地图状、灰白色,界限清楚B.多呈不规则形、暗红色,界限不清C.多呈楔形、暗红色,界限不清D.多呈地图形、暗红色,界限不清E.多呈楔形、灰白色,界限清楚40.引起肺出血性梗死的主要原因是A.肺静脉阻塞,肺动脉淤血,侧支循环不能建立B.左心衰竭,肺静脉回流受阻C.肺动脉阻塞,肺静脉压增高,支气管动脉供血不足,侧支循环不能建立D.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同时阻塞E.肺静脉及支气管动脉同时阻塞41.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的器官是A.心B.肾C.脑D.肠E.脾42.下列哪种器官梗死后如不经治疗最可能导致死亡?A.小肠B.脾脏C.左肺尖D.右肾上极E.左肾下极43.肺梗死患者胸痛的主要原因是A.肺通气障碍B.梗死区胸膜炎C.坏死组织刺激支气管D.出血灶刺激支气管E.以上都不是44.动脉血液供应中断导致局部组织细胞坏死称为:A.栓塞B.坏死C.梗化D.软化E.坏疽45.梗死灶的形状取决于A.该器官的血管分布B.坏死灶的大小C.梗死灶内的含血量D.坏死的类型E.侧支循环的建立46.贫血性便死发生于A.组织疏松的器官B.有双重血液供给的器官C.组织结构致密的器官D.严重淤血的器官E.以上都不是47.槟榔肝可发展为A.坏死后性肝硬化B.门脉性肝硬化C.色素性肝硬化D.胆汁性肝硬化E.淤血性肝硬化48.根据定义,组织间隙体液过多称为A.渗出B.漏出C.水肿D.胸腔积液E.腹腔积液49.严重肝实质疾病引起出血的原因是A.凝血因子合成减少B.凝血因子消耗过多C.红细胞破坏D.血小板生成减少E.凝血因子无功能50.水肿组织的肉眼病变特点是A.体积增大,色暗红,重量增加B.体积增大,色苍白,重量增加C.体积缩小,色苍白,重量增加D.体积缩小,色暗红,重量减轻E.体积不变,色苍白,重量减轻[问答题]1.简述淤血的原因、病变及其结局。

动物病理学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3.3.1)--栓塞及梗死

动物病理学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3.3.1)--栓塞及梗死

本讲小结
1. 血栓的结局
2. 栓塞的概念
3. 梗死的概念
4. 梗死的分类:贫 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 死
5. 组织的梗死灶往 往呈一定的形状, 与组织的血管分布有 关思考题
血栓的结局是什么 组织的梗死灶常常具有一定的形状,其与什么有关
二、病理变化
梗死是局限性的组织坏死,梗死灶的部位、 大小和形态,与受阻动脉的供血范围一致。肺
、 肾、脾等器官的梗死灶呈锥体形,其尖端位于 血管阻塞处,底部为该器官的表面,在切面上 呈三角形。
组织梗死灶常具 有一定的形状, 这可能与组织的 什么有关系?
血管的分布形状
三、 梗死的类型
根据含血量的多少,梗死分为
(五)其他栓塞
细菌、癌细胞等。
肺脂肪栓塞 200 倍
肺脂肪栓塞 ( 锇酸染色 )
癌细胞栓塞 400 倍
第五节 梗 死 ( infarction )
一、概念
因动脉阻塞而侧支循环不能及时建立引起局 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发生原因
1. 血栓形成 2. 动脉栓塞 3. 血管受压闭塞 4. 动脉持续痉挛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讲授内容: 第四节 血栓的形成及栓塞 四、 血栓的结局 五、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六、 栓塞的概念 七、栓塞的常见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第五节 梗死 一、概念 二、病理变化 三、梗死的类型 四、对机体的影响及结局
四、血栓的结局
1 软化、溶解和吸收 血栓形成后经过一定时间,其中白细胞崩解,
(三)羊水栓塞( amniotic fluid embolism ) 在分娩过程中子宫的强烈收缩,尤其是在羊膜破 裂又逢胎儿头阻塞阴道口时,可能会将羊水压入破裂 的子宫壁静脉窦内,并进入肺循环,造成羊水栓塞。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案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案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案教案名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涉及人体生理学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部分,是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机制、类型及对人体的影响,为后续的临床医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中职医学专业的学生。

学生班级为二年级,班级规模为30人。

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但具备一定的探究欲望和学习主动性。

大部分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分类、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案例,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责任心,增强职业认同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分类及发生机制。

教学难点:不同类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五、教学任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相关知识,掌握其分类、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为今后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发生机制。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

七、教学准备教材:《生理学基础》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活页教材:整理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相关资料,制作成PPT演示文稿。

教学视频:收集真实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例视频,用于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教学器材:准备投影仪、黑板、模型等教具。

教学课件:制作PPT演示文稿,包含图片、表格和动画等多媒体元素。

八、教学过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学设计(一)课程导入(5分钟)教学时间:5分钟教学内容:通过提问导入新课,询问学生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了解情况。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环节之一。

当局部血液循环受到障碍时,会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本实验旨在研究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实验设计:为了模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我们选取了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通过在小鼠的后肢施加压力,我们制造了一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模型。

实验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施加压力;另一组为对照组,不施加压力。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和数据收集,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氧:实验组小鼠在施加压力后,后肢出现明显的发红和肿胀现象。

这是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组织缺氧。

2.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运动功能:实验组小鼠在施加压力后,运动能力明显下降。

它们的行走速度变慢,甚至出现跛行现象。

这是由于肌肉组织缺氧,无法提供足够的能量支持运动。

3.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发炎症反应:实验组小鼠在施加压力后,局部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

这是由于缺氧引发了炎症细胞的活化,释放了一系列炎症介质。

讨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于缺氧和炎症反应。

它还可能导致局部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影响新陈代谢,导致代谢产物积累等。

因此,解决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非常重要。

解决方案:针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1. 热敷:通过热敷可以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液流动,缓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热敷时间和温度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按摩:通过按摩可以刺激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

按摩力度和频率需要适度,避免过度刺激。

3. 药物治疗:一些药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如血管扩张剂和抗炎药物。

但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不良反应。

结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会导致组织缺氧、运动功能下降和炎症反应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热敷、按摩和药物治疗等方法。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概念和类型。

2. 观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

3. 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液循环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在病理状态下,由于心脏和血管系统受到损害,机体的代偿功能不能及时补充,导致血量、血液形状发生改变,血液运行异常,从而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本实验通过观察动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了解其发生机制和病理过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家兔2. 仪器:解剖显微镜、手术器械、生理盐水、注射器、酒精、碘酒、剪刀、镊子等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麻醉:使用生理盐水对实验动物进行麻醉。

2. 解剖: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实验动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

3. 观察与记录:a. 观察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变化,包括充血、淤血、出血等。

b. 观察血管壁的完整性和通透性改变。

c. 观察血液性质和血管内容物的改变,如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等。

4. 实验操作:a. 充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使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观察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

b. 淤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使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动脉注射生理盐水,观察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

c. 出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用剪刀剪破一侧肢体血管,观察血液外溢的现象。

d. 血栓形成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动脉注射含有凝血酶的生理盐水,观察血栓形成的现象。

五、实验结果1. 充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局部皮肤呈现红热现象。

2. 淤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局部皮肤呈现紫红色现象。

3. 出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破裂,血液外溢,形成血肿。

4. 血栓形成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内形成血栓,局部皮肤呈现紫黑色现象。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8
白色血栓
39
㈡混合血栓
混合血栓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往 往以瓣膜囊或内膜损伤处为起始点,血流经 过该处时在其下游形成涡流,引起血小板粘 集,构成静脉血栓的头部(白色血栓)。血 流经过该突出的头部时,其下游又发生涡流, 又使血小板析出和粘集,上述过程沿血流方 向一再重复出现,逐渐形成多数血小板小梁, 其表面粘附很多的白细胞。在血小板小梁间 血流几乎停滞,血液乃发生凝固,可见红细 胞被裹于网状纤维蛋白中。
36
• 血小板粘集堆的形成是血栓形成的第一步, 嗣后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组成、形态、 大小都取决于血栓发生的部位和局部血流速 度。 • 血栓可分色血栓发生于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动 脉、心瓣膜)或血栓形成时血流较快的时期 (如静脉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延续性血 栓的头部)。白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组成, 随血小板不断粘着而逐渐增大。肉眼观,血 栓呈灰白色,波浪状,质实,与瓣膜或血管 壁紧连。镜下,粘集的血小板形成珊瑚状小 梁,其边缘粘附着一些嗜中性粒细胞,小梁 间形成少量纤维蛋白网,网眼中含一些红细 胞。
10
㈢病理变化
• 动脉性充血的器官和组织内血量增多, 体积可轻度增大。充血如发生于体表, 可见局部组织的颜色鲜红,温度升高。 由于局部细小动脉扩张,血流加快,可 以促进局部组织的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 因此,发生于粘膜的动脉性充血,可以 有腺体的分泌亢进现象。
11
㈣后

• 动脉性充血是暂时性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 局部血量迅即恢复正常,不遗留不良后果,对 机体无重要影响。炎症反应的动脉性充血,是 一系列血管反应的初始,它参与炎症血管现象, 具有积极的作用。 • 少数病例,可在原有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 化、脑内小动脉瘤形成等)的基础上,发生血 管破裂出血,重者可造成死亡。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详解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详解

静脉性充血
结局: • 淤血性水肿 • 淤血性出血 •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或坏死 • 淤血性硬化,间质细胞增生 • 侧支循环形成
常见器官的淤血 ——慢性肺淤血
• 原因 多为左心衰竭 • 病变:
早期肺泡腔内可见大量水肿液,肺泡壁上的 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
晚期肺泡腔内可见出血,并有巨噬细胞吞噬 红细胞在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即心衰细胞 (heart failure cells)
血流 缓慢
1 血小板进入边流 2 凝血因子局部堆积、 活化 3 产生离心力,损伤内皮 细胞
1 血小板靠边 2 局部已存少量凝血活性 物不被正常血流稀释、 运走 3 流入局部血液的凝血物 在局部滞留 4 促内皮细胞激活,增加 WBC粘附
血栓 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高 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溶系统
2.病理性充血: 炎性充血(早期):结膜炎,疖。 减压后充血:扎止血带,放腹水、拔火罐。 侧支性充血:缺血周围吻合支动脉开放充血。
(二)病理变化:
肉眼:大—组织肿胀、体积增大 红—颜色鲜红(RBC↑氧合Hb↑) 热—代谢增强,温度↑
镜下: 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局部血量↑
结局:病因去除可恢复正常。
二、静脉性充血
• 定义: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回流受 阻,使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 导致的血液含量增多,简称淤血。
• 原因:局部性——静脉受压 静脉腔阻塞
全身性——心力衰竭 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全心衰竭 • 病理变化: 大体 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暗红色, 温度下降,切面湿润多血。 镜下 器官内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 充满血液。
表面附着一些中性粒细胞,小梁间形成少量纤 维蛋白网,网眼中含有一些红细胞 • 构成血栓的头部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体循环动脉栓塞
多来自左心腔、主动脉的血栓栓子; 常引起心、脑、肾、脾栓塞。
(二)气体栓塞(gas embolism)
大量气体迅速进入血液循环或原来溶于血液内 的气体迅速游离成气泡而阻塞心血管腔的现象。
1.空气栓塞
例: 颈、胸部外伤损伤大静脉时; 兔子栓塞实验; 妊妇胎盘早剥子宫静脉破裂。
2.减压病 氮气栓塞。潜水员易患减压病。
• 肝淤血
病因:多见于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 病变 肉眼:肝肿大,包膜紧张,切面红黄相间,称 为“槟榔肝”; 镜下:肝小叶中央区肝细胞因缺氧和受压而发 生萎缩、变性、坏死甚至消失;周边区血 窦淤血较晚,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结局:长期慢性肝淤血,会引起淤血性肝硬化。
动脉性充血
定义: 由于A流入血液过多, …… 原因:小动脉扩张; 病变:小A 和Cap 扩张,充盈; 组织肿胀,鲜红; 代谢增强,温度增加;
• 淤血性水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 淤血性出血:毛细血管壁损害加重,红细胞漏出; •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坏死:缺氧、营养不足、代谢产 •
物蓄积; 淤血性硬化: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淤血性肝硬化
重要脏器的淤血
• 肺淤血
病因:多见于左心衰竭 病变 肉眼:肺肿大,色暗红,包膜紧张,重量增 加,表面湿润,切面有水肿液渗出;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淤血;肺 泡腔内少量水肿液和红细胞、巨噬细胞; 心力衰竭细胞出现;严重时肺水肿伴出血。 结局:长期左心衰和慢性肺淤血,会引起肺褐色硬 变
(三)脂肪栓塞(fat embolism)
• 长骨粉碎性骨折或脂肪组织挫伤 • 脂肪肝、糖尿病、酗酒、慢性胰腺炎、血脂过高
患者紧张或精神受刺激
(四)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

病理学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虚脱、晕厥
二、淤血又称静脉性充血 (Congestion)
• (一) 概念: • 器官或组织V回流受阻、血
液淤积在小V和毛细血管内 • 称淤血。
(二)原因
• 1. 内塞—— V内血栓形成、栓子 栓塞。(不能代偿的情况下)。
• 2. 外压—— V受肿瘤压迫、肝硬化导致 的胃肠道淤血(不能代偿的情况下)。
二、出血的类型
• 1. 按有否疾病 1) 生理性出血
类•
2) 病理性出血
型 2. 按血液逸出机制 1) 破裂性出血
2) 漏出性出血
3. 按出血部位 1) 内出血
2) 外出血
(一)破裂性出血
• 概念: 心脏或血管壁破裂引起的出血 • 原因: 1. 血管机械性损伤:割、弹、
刺伤 2. 血管壁或心脏病变:
2.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5×109/L)

3. 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肝疾病,
DIC)
三、病理变化

• 1. 血液积聚于体腔内
心包积血 胸腔积血
腹腔积血
(一)• 内• 出 血•
2. 血液积聚于组织内称血肿 3. 镜下出血 — 组织内镜下有红细胞
及含铁血黄素 4. 眼底出血 — 高血压、糖尿病时
(二) 慢性肝淤血 (Chronic Congestion of Liver)
• 1. 原因: 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心衰竭, 如 肺心病等
• 2. 机制: 右心衰→上下腔V回流受阻
→ 肝淤血
• 3. 病变: • 肉眼: 体积增大, 重量增加, 被膜紧
张,
• 镜下:小叶中央V,肝窦淤血。
肝C受压萎缩甚至坏死消失。

小叶周边带肝C脂肪变性。
• 4. 临床表现: 肝大、肝区压疼、肝功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09级检验本科,李玉林,7版)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09级检验本科,李玉林,7版)
出血:血液从血管或心脏内逸出,称为出血。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生理性出血:正常月经的子宫内膜出血;
病理性出血:
二、病理变化
(一)内出血
①体腔积血。
②血肿
③少量出血时仅能在显微镜下看到。
(二)外出血
①瘀点
②瘀斑
③紫癜
④鼻出血;
⑤咯血;
⑥呕血;
2.混合血栓 (mixed thrombus)
(1)部位:静脉内延续性血栓的体部;
(2)病变:
肉眼:呈灰白色和红褐色层状交替结构,称为层状血栓;粗糙干燥圆柱状,与血管壁粘连;
(二)类型和形态
2.混合血栓 (mixed thrombus)
(3)发生于心腔内、动脉粥样硬化溃疡部位或动脉瘤内的混合血栓,可称为附壁血栓。
动脉石或静脉石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1、有利方面
(1)止血
(2)预防出血
(3)防止炎症扩散
2、不利方面
(1)阻塞血管
(2)栓塞
(3)心瓣膜变形
(4)出血
第四节 栓塞
一、概念: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 ,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三、 栓塞的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③若栓子小但数目多,可广泛地栓塞肺A多数小分支,亦可引起猝死。
2.体循环动脉栓塞
后果:
栓塞的后果取决于栓塞的部位、局部的侧支循环情况、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
(二)、脂肪栓塞
⒈概念:循环血流中出现脂肪滴阻塞小血管,称脂肪栓塞。
⒉原因:长骨骨折
严重脂肪组织挫伤
脂肪肝挤压
④血流通过毛细血管到达静脉后,血液的粘性有所增加。

病理学实验三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实验三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实验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实验环境:光学显微镜,慢性肝淤血,慢性肺淤血,出血性肠梗死病理切片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的概念;
2、掌握肝淤血、肺淤血的病理特点及结果;
3、掌握梗死的概念类型及形态特点。

二、实验内容或步骤
1、显微镜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距离自己15厘米处。

2、调节显微镜是观察视角清晰观察切片。

a.慢性肝瘀血
镜下观: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瘀血;肝细胞萎缩、变性、坏死,甚至消失;小叶周围可发生脂肪变性;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内淤血为红细胞。

b.慢性肺瘀血:肺泡壁毛细血管肺泡壁增宽肺泡腔内可见露出的水肿液及少量红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后——心力衰竭细胞。

三、小结
1、观察切片顺序放大镜,低倍镜,高倍镜
2、慢性肝淤血的大体观:肝切面见粥慢性的红黄相间的斑点似槟榔花纹称“槟榔肝”。

第三章_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_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液或脂肪组织中氧、二氧化碳和氮迅速游

离,形成气泡。氧和二氧化碳易再溶于体

液,但氮气泡溶解迟缓,遂在血液和组织 间隙内持续存在,在血管内形成气体栓塞

影响心、脑、肺、肠等器官时,可
缺血、梗死,严重者危及生命
后 骨骼肌、关节、韧带受累明显,可 果 有肌肉和关节疼痛
骨受累,缺血、坏死,引起痉挛性 疼痛



播放
暂停
动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类型
生理性充血
进食后胃肠充血 运动骨骼肌充血 情绪激动面部充血 妊娠子宫充血等
炎症性充血
病理性充血
减压后充血
生理性动脉充血吃饭来自跑步害羞病变和后果
病变
镜下: 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 肉眼: 大—组织肿胀、体积增大
红—颜色鲜红(RBC↑氧合Hb↑) 热—代谢增强,温度↑
示肺泡壁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
肺淤血 、肺水肿
肺水肿
肺水肿
示肺泡壁纤维增生
心衰细胞
心力衰竭细胞
2、肝淤血
病因 多见于右心衰竭
肉眼:肝肿大,包膜紧张,切面红、黄

病 相间,称为槟榔肝(nutmeg liver)。
淤 血

镜下:肝小叶中央区除中央静脉、血窦 扩张淤血外,肝细胞因缺氧、受压而变
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简称淤血(congestion)
局 部 血 液 循 环 障 碍 模 式 图
一、动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是指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 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
机制:
生理 或病 理情 况
舒血管神经 兴奋性增高

缩血管神经 兴奋性降低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心、血管壁病变:AS、动脉瘤、室壁瘤破裂。
(二)、漏出性出血: 1、毛细血管损伤: 淤血: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引起出血。 缺氧:酸性代谢产物堆积,损伤血管基底膜。 感染、中毒、过敏:损伤毛细血管壁,引起通透性 增加。 维生素C缺乏:使血管基底膜粘合质形成不足,影响 毛细血管壁结构的完整,引起出血。 2、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血小板破坏过多或血小板 生成障碍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或消耗 过多。 3、凝血因子缺乏或消耗过多。
(二)、病变: 1、大体: (1)、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质 地变实。 (2)、器官颜色暗紫,皮肤紫蓝色,发绀。 (3)、血管扩张,散热增加,皮温降低。 2、镜下: (1)、小静脉扩张,管腔内大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细胞。 (2)、液体漏,红细胞漏出,出现淤血性水肿、 积液和出血。
(三)、淤血的结局 1、淤血引起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和缺氧,血管通透性 增加——淤血性积液或水肿 2、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漏出——漏出性出血。
出血灶颜色随红细胞崩解后释放的血红蛋白 降解的过程而改变,初为紫红色,2~3天后蓝 绿色,4~6天后橙黄色。
2、实质脏器的组织内(肾、脑)的少量出 血可形成小出血灶。 3、鼻腔出血流出体外者称为鼻衄。 4、呼吸道经口腔咯出到体外者,称为咯血。 5、上消化道出血经口吐出到体外者,称为 呕血;经粪便排出体外的血称为便血。 6、泌尿道出血经过尿道排出体外者称为血 尿。
生理条件下血液保持流体状态及具可凝固性,
流体状态。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是血液在心、血管内流动的状态 下,受到一定条件的作用(血小板被活化、凝 血因子被激活等),血小板发生粘附、凝集或 者血液发生凝固的基本过程。 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有:心、血管内 膜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性质的改变。

第3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本科

第3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本科
②血栓脱落引起栓塞
51
冠状动脉 血栓形成
心肌梗死 附壁血栓形成
52
③心瓣膜变形:瓣膜上血栓机化所致。
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广泛性出血和休克。
53
第四节 栓

(embolism)
一、概念: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 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 的现象称为栓塞(embolism)。阻塞血 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
35
血 栓 形 成 过 程 示 意 图
36
五、血栓的类型及形态
1、白色血栓
部位:血流较快 延续性血栓的头部。
组成:血小板 特点: 眼观 呈灰白色、质硬,,粗糙, 表面波纹状,粘附牢固, 不易脱落.
37
二尖瓣上的白色血栓
38
珊瑚状血小板 小梁,有白细 胞粘附,间有 少量红细胞。
39
2、混合血栓
(三)血 液 凝 固 性 增 加
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维蛋白 溶解系统的活性降低→高凝状态。 1、遗传性:第V因子基因突变
2、获得性:
1)广泛转移的晚期恶性肿瘤
2)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后或产后 导致大出血,使血液浓缩
33
三、血栓形成机制
血小板活化和凝血因子被激活致血液凝固。
34
四、血栓形成过程
25
第二节 血 栓 形成 (thrombosis)
26
一、概念:
在活体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 生凝固或血液中有形成份凝集形成固体 团块的过程, 称为血栓形成( thrombosis)。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
栓(thrombus)。
27
二、血 栓 形 成 的 条 件 • 心血管内膜受损 • 血流状态改变 • 血液凝固性增加

医师练习题--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医师练习题--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医师练习题--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心力衰竭细胞是指A.心衰时肺泡内死亡的巨噬细胞B.心衰时衰竭的心肌细胞C.心衰时肺泡内吞噬了炭尘的巨噬细胞D.心衰时肺泡内的红细胞E.心衰时肺泡内具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2.下列不属于瘀血的后果的是A.水肿B.出血C.实质细胞变性、坏死D.上皮组织增生E.纤维结缔组织增生3.出血性梗死常发生于A.脾、肾B.心、脑C.肾、肺D.心、肾E.肺、肠4.脑动脉栓塞的栓子最可能来自A.左心房附壁血栓B.右心房附壁血栓C.右心室附壁血栓D.下肢股静脉血栓E.肠系膜静脉血栓5.槟榔肝是指肝脏发生了A.硬化B.慢性炎症C.脂肪沉积(脂肪变)D.慢性瘀血E.亚急性红色、(黄色)萎缩6.梗死灶呈锥形的器官是A.肺B.肾C.心D.脑E.肠7.血栓的结局不包括A.溶解B.吸收C.机化D.排出E.钙化8.DIC时微血管内的血栓称为A.混合血栓B.白色血栓C.附壁血栓D.透明血栓E.红色血栓9.有关血栓的论述,错误的是A.静脉血栓多于动脉血栓B.下肢血栓多于上肢C.动脉瘤内血栓多为混合血栓D.静脉内血栓尾部多为红色血栓E.毛细血管内血栓多为白色血栓10.下列不是血栓形成条件的是A.心血管内膜损伤B.血流缓慢C.涡流形成D.血液凝固性增高E.血小板减少1.[答案]E【解析】心衰时,肺静脉瘀血,血管内皮受损,红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肺泡,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降解血红蛋白,形成含铁血黄素。

此种具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被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2.【答案】D【解析】持续瘀血可引起以下后果:①瘀血性水肿;②瘀血性出血:③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死亡;④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导致瘀血性硬化。

3.【答案】E【解析】出血性梗死常发生在肺、肠等组织较疏松的器官,疏松的组织间隙内可容纳多量漏出的血液。

4.【答案】A【解析】体循环动脉栓塞,栓子顺体循环血流方向运行,其80%来自左心。

常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心瓣膜上的赘生物、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附壁血栓、心肌梗死区心内膜上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溃疡或动脉瘤的附壁血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管内成份逸出(出血、水肿)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异常(充血、淤血、缺血)血管内出现异常物质(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充血第二节出血第三节血栓形成第四节栓塞第五节梗死第六节水肿重点讲授内容: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病理变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第一节充血和淤血充血( Hyperemia )动脉输入血量增多(通常也称为动脉性充血)一个主动过程(细动脉平滑肌舒张引发)表现为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常见的类型:1)生理性充血:情绪激动、运动、饮食后的胃肠道。

2)病理性充血:常见于炎症反应的早期减压后充血:受压的组织或器官侧枝性充血 3. 病变: : 肉眼: 大组织器官体积轻度增大红颜色鲜红(RBC增多, 氧和血红蛋白增多) 热代谢增强后果 1) 解除病因可完全恢复 2) 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等破裂性出血(如脑出血) 3) 减压后充血脑相对缺血虚脱、晕厥淤血( congestion )静脉淤积血量增多(通常也称为静脉性充血)1 / 14一个被动过程(静脉回流受阻所致)表现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淤积量增加 1. 内塞 V内血栓形成、栓子栓塞(不能代偿的情况下)。

2. 外压肿瘤、肠嵌顿、肝硬化、妊娠等3. 心衰左心衰-肺淤血;右心衰-肝淤血。

严重时全身淤血。

病变:1.肉眼:大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肿大紫淤血的组织或器官颜色暗红, 还原Hb增多 (发绀) 凉局部血停滞,毛细血管扩张,散热增加 2. 镜下: 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间质水肿;可伴漏出性出血;实质细胞变性、萎缩;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组织器官缺氧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坏死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淤血性硬化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水肿漏出性出血 ( ( 三) ) 重要器官的淤血 1. 肺淤血 2. 肝淤血1. 肺淤血病因:左心衰竭肺静脉回流障碍大体:肺体积肿胀饱满,暗红色,挤压切面流出淡红色泡沫状液体。

心衰细胞概念:---------------------------------------------------------------最新资料推荐------------------------------------------------------ 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此时这种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临床:呼吸困难,紫绀,咯血,泡沫痰,水泡音;后果:长期淤血纤维化,变硬,含铁血黄素沉积肺褐色硬变。

2. 肝淤血病因:右心衰竭右心腔压力阻遏肝静脉回流大体急性肝淤血肝体积增大、色暗红慢性肝淤血淤血与脂变共存、红黄相间、槟郎肝镜下急性肝淤血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淤血、小叶外围脂变慢性肝淤血病变较急性肝淤血更明显、可有纤维增生第二节出血概念:血液从血管或心脏逸出分类:生理性和病理性破裂性和漏出性内出血和外出血破裂性出血概念: 心脏或血管壁破裂引起的出血原因: 1.血管机械性损伤 2. 血管壁或心脏病变( ( 如动脉瘤、粥样硬化) ) 3.血管壁受周围病变侵蚀(结核、肿瘤、溃疡) 4.静脉破裂(食管静脉曲张)漏出性出血概念: 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的出血原因: 1. 血管内压增高。

2. 血管壁的损害3.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4. 凝血因子缺乏病理变化心包积血3 / 14胸腔积血腹腔积血 2. 血液积聚于组织内称血肿 3. 镜下:血管外可见红细胞和巨噬细胞及含铁血黄素 4. 组织、器官内陈旧性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 1. 少量出血可自行止血 2. 局部出血可吸收或机化,纤维化 3. 重要器官引起严重后果 1) 脑出血内囊出血、脑干 2) 眼底出血失明3) 心包填塞急性心功能不全 4. 大量出血失血性休克甚死亡。

第二节血栓形成( thrombosis) 概念: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血栓形成条件和机制(一)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二)血流状态的改变(三)血液凝固性增高(一)心血管内膜损伤内皮细胞损伤,内皮下细胞外基质裸露,血小板与细胞外基质接触而被激活和粘附,同时裸露的胶原纤维激活Ⅻ 因子以及损伤的内皮细胞释出组织因子,启动内、外源性凝血系统,引起血液凝固。

内皮损伤、血小板粘集示意图血流状态的改变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 1 静脉有瓣,使血液缓慢,而且呈漩涡。

2 静脉不似动脉那样随心脏搏动而舒张,其血流有时甚至可出现短暂的停滞。

3 静脉壁较薄,容易受压4 血流通过毛细血管到静脉后,血液---------------------------------------------------------------最新资料推荐------------------------------------------------------ 的粘性有所增加。

血液凝固性增高 1 遗传性高凝状态 2 获得性高凝状态①妊娠,术后,产后促凝固子。

② 转移性癌DIC ③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形态(一)白色血栓( pale thrombus) 部位:见于心、动脉及静脉血栓起始部。

组成:血小板梁+纤维素+白细胞边层大体:呈灰白色、粗糙、波浪状、质实,与瓣膜或血管壁紧连。

(二)混合血栓 (mixed thrombus) 。

部位:见于静脉血栓的体部、动脉瘤、室壁瘤的附壁血栓及左心房的球形血栓等。

组成:由白色与红色血栓交错构成,又称层状血栓。

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大体:粗糙、干燥的圆柱状,与血管壁粘着,灰白与褐色相间的条纹壮结构。

光镜:在血小板小梁为主的血栓之间可见红细胞被包裹于网状纤维蛋白中。

5 / 14(三)红色血栓 (red thrombus) 部位:多见于静脉血栓的尾部。

组成:纤维素网+ RBC ,陈旧者易脱离。

大体:新鲜:红色、湿润,并有一定弹性陈旧:暗红、干燥易碎,失去弹性光镜:在纤维素网眼内充满如正常血液分布的血细胞。

血栓与死后血凝块的鉴别血栓血凝块外观:干燥、粗糙、湿润、光滑、无光泽有光泽质地:硬、碎软、有弹性颜色:混杂均匀一致的暗红色与管壁:一部分紧密、全部无粘连、不易剥离易剥离(四)透明血栓 (hyaline thrombus) 部位:在微血管内,称微血栓组成:由纤维素构成,光镜:均一红染、半透明血栓的结局(一)溶解、吸收:纤溶系统+白细胞溶蛋白酶。

(二)机化:---------------------------------------------------------------最新资料推荐------------------------------------------------------ 由血管壁长入新生的肉芽组织、逐渐取代血栓的过程。

再通(三)钙化:不完全机化+钙盐沉积静脉石。

1. 阻塞血管: 动脉内血栓形成梗死静脉内血栓形成淤血2. 心瓣膜赘生物 (血栓)瓣膜病3. 血栓脱落栓塞梗死4. 广泛出血DIC 第三节栓塞 (embolism) 概念:血管内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最常见者为血栓。

栓子的运行途径静脉右心栓子肺A A 及分支。

左心栓子大循环小动脉及其分支。

肠系膜静脉肝内门静脉。

房缺、室缺:静脉、右心左心、大循环动脉( ( 交叉性栓塞逆行性栓塞:下腔静脉下腔静脉小分支( ( 肝\ \ 肾\ \ 髂静脉) ) 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一)血栓栓塞,占 99 %(二)气体栓塞(三)羊水栓塞(四)脂肪栓塞(五)其他栓塞:瘤细胞栓塞、寄生虫、细菌栓塞(一)血栓栓塞( thromboembolism) 1 肺动脉栓塞 2 体循环动脉栓塞猝死的机制 1.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栓塞时,肺动脉内阻力急剧增7 / 14加,导致急性右心衰竭。

2.肺栓塞刺激迷走神经,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肺动脉、冠状动脉、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的痉挛,导致窒息和急性右心衰竭。

体循环动脉栓塞来源:1. 多来自左心(赘生物、附壁血栓)2. 少数来自动脉(附壁血栓)3. 交叉性栓塞结果:梗死( ( 下肢、脑、肠、肾、脾) ) [ [ 病例 ]: 患者男32岁, 意外被轿车撞伤, 左股骨剧痛变形, X-ray 检查见左股骨干中段粉碎性骨折, 入院后2小时, 突然出现呼吸困难, 口唇紫绀, 经多方抢救无效死亡。

气体栓塞( gas embolism) 1 空气栓塞:分娩、头颈手术、胸肺创伤空气入血多发性栓塞/ / 猝死。

2 减压病:沉箱作业、潜水氮气游离气泡局部缺血梗死(关节、肌肉疼痛)。

羊水栓塞 (amniotic fluid embolism) 来源:剧烈宫缩羊水( ( 角化上皮、胎毛、胎粪、粘液) ) 入血栓塞。

病理学特点:镜下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中找到羊水成分、母体血液涂片中也能找到羊水成分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呼吸衰竭(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循环衰竭(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全身出血倾向多系统损伤结果:---------------------------------------------------------------最新资料推荐------------------------------------------------------ 羊水栓塞肺多发性栓塞; DIC 死亡;痉挛右心衰竭;过敏性休克发病率低,病死率高,(五)其它栓塞肿瘤细胞栓塞;寄生虫栓塞;细菌栓塞。

概念: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 A/V )、血流停止而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

( ( 一)梗死的原因:1. 内塞: A 内血栓形成; 外来栓子栓塞2. 外压 : 过紧绷带 ( ( 如钢丝止血) )3. 痉挛 :A 持续性痉挛( ( 如冠心病) ) 4. 血管受压闭塞:肠叠套或扭转、嵌顿疝、卵巢囊肿及睾丸扭转二、梗死的病变及类型 (一) 梗死的病变(形态特征) 肉眼: 不同组织或器官而有差异。

锥体形脾、肾、肺等地图形心肌节段形肠稍硬心、脾、肾软、囊状脑红色出血性梗死灰白贫血性梗死镜下: 组织、细胞坏死, 早期保留组织细胞轮廓, 晚期肉芽组织代替。

(一)贫血性梗死 (anem ic infarct) ① 条件:发生于组织致密、侧枝循环不丰富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脑。

9 / 14②病变大体:灰白、硬、干燥、边界清,浆膜纤维性渗出物披覆。

光镜:多呈凝固性坏死,坏死区边缘有充血、出血带均质性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