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造船差距

合集下载

各国造船技术比较

各国造船技术比较

国本土化设备装船率超过80
%,而我国船用中低速柴油机、
辅机、发电设备、曲轴等配套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国 主要船舶配套设备专利还需要
差 从国外引进,海洋工程装备设
设备虽然实现了本土化生产, 但能力缺口在不断拉大,民船 配套自动化导航、仪器仪表等
计和总承包基本为空白,部分
距 很 高技术船舶仍然需要国外设计。
000万吨,而2003年仅有8
00余万吨,手持订单中散货船超
过60%,技术含量低、能力严重
过剩。目前过剩的主要是低水平造
船基础设施,即使世界航运和造船
市场回归正常水平,也有三分之一
左右的产能过剩。
外媒:亚洲没有哪个国家造船能力能媲美中国
日本《外交学者》网站文章称,“目前,中国军事造船厂在造船类型和数量方面超过了西 欧、日本和韩国。如果北京优先发展造船业,那么到2020年时,中国军用造船技术能力将 能赶上俄罗斯;到2030年,将接近美国现有造船技术。中国目前正在规模化生产至少6个 级别的现代柴电潜艇和水面战舰。”不仅如此,有预测称,在未来五年左右,与韩国、日
LNG船,需向法国GTT公司支付1000多万美元的
专利费。排名如下:
1、法国(虽然没有什么产量,但掌握核心技术)
2、韩国
3、日本
LNG基本介绍
• LNG Liquefied Natural Gas
CO2
-162℃





1/625 45%

成分天 的 量液成深水(缩
为四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气化液冷等脱写
LNG
1
2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造船大国许多年,近年来与

全球前三季造船新接订单简析

全球前三季造船新接订单简析

全球前三季造船新接订单简析2015年前三季度,全球新造船订单量大幅减少,中日韩三大造船国所遭处境各不相同。

克拉克森在近期发布的报告中称,今年前三季度,全球船厂共接获857艘新船订单,与去年同比下降45%。

前三季度新船订单总量约为2439万CGT,而2014年全年新船订单量为4390万CGT。

2015年1~9月,在世界排名前三的造船国家中,中国船厂新接造船订单量(按CGT计算)比去年同期下滑49%。

日本船厂下滑14%。

韩国船厂新船订单量降幅最小,仅为7%。

克拉克森认为,造成中日韩三国表现差异的原因很多,但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产品结构,即船厂接获的订单船型比例。

截至9月底,今年全球散货船新船订单量为152艘、260万CGT,比去年同期下降77%。

同时,今年散货船在全球新船订单量中所占比例也从近5年的39%降至11%。

2014年,中国船厂接获的散货船订单量为920万CGT,而今年前三季这一船型接单量仅为50万CGT。

在接获的新船订单总量中仅占8%,而过去5年散货船占比高达57%。

今年前三季,全球集装箱船和油船新接订单量在新船订单总量中所占比例为61%。

韩国船厂在这两个船型市场中一直占据领先地位,2010~2014年集装箱船和油船的订单量在全国新接造船订单量中占比分别为23%、28%。

韩国主要船厂将重心放在集装箱船上,而中型船厂则转向油船市场。

至今年9月底,韩国船厂接获的集装箱船和油船订单共计880万CGT,占总接单量的71%。

日本船厂一直以来高度依赖散货船市场,2010~2014年其散货船在所有新船订单总量中占64%。

2015年1~9月,日本散货船新接订单量占比降至29%,油船和集装箱船占比增加,分别达到23%、29%。

得益于产品结构的改变和国内订单的支持,日本船厂今年前三季接获新船订单量为600万CGT。

中日韩三国造船业的新比拼

中日韩三国造船业的新比拼

【摘要】阐述中日韩三国造船业发展现状,对我国造船业作SWOT 分析,并提出加速发展中国造船业的建议。

【关键词】造船工业;造船业概况;SWOT 2005年6月13日,全球10大船级社就油船和散货船共同结构规范的实施达成一致,规范将于2006年4月1日正式生效,从而将在历史上首次统一全球造船标准。

它满足了国际海事组织目前正在研究的目标型安全标准的要求,将为建造更牢固、环保、易维护的船舶提供一个可靠的标准。

专家指出,共同结构规范不针对已经营运的船舶,只针对2006年4月1日以后签订建造合同的船舶。

诚然,一个有关油船和散货船的新规则即将实施,其将形成什么新格局呢?日本和韩国这两个世界造船强国,他们的霸主地位能否动摇?作为后起之秀,中国能否抓住机遇,从造船大国走向造船强国?一切都是未知数。

1韩国、日本、中国造船业发展现状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世界造船市场由欧洲和日本主宰,共占市场份额达80%以上。

当时世界上主要的造船国有德国、瑞典、芬兰、挪威、丹麦、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等,其中日本造船产量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占全球市场份额50%以上,而当时韩国和中国的造船工业基本上为零。

1.1韩国造船业概况韩国造船业从1972年的现代重工起步,凭借政府的政策和雄厚的资金支持,一开始就高起点。

新建设的船厂都是大投入、大船坞、大厂房、新设备,几乎所有的机器设备、船舶零部件和原材料(如船用钢板)均从国外进口,进行大规模组装生产。

凭借本国廉价的劳动力,以突出的价格优势与世界船舶市场上的欧洲、日本等造船强国展开竞争。

1972年当年就承接出口订单,随后的几年造船能力和市场份额急剧扩张。

到1993年,韩国承接造船订单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在造船技术和质量上也取得长足进步,尤其在船体质量上已经可以同日本相媲美。

船舶产品由基本的干散货船、油船发展到建造第五代、第六代大型集装箱船和高技术含量、高建造难度、高附加值的VLCC ,LPG ,LNG 船等。

中日韩造船:谁扬优势谁称雄

中日韩造船:谁扬优势谁称雄

日 本
2 0 正 05 20 正 06 2 0 正 04


2 0 焦 06
2 0 焦 05
3o 6
8 l
8O 4
90 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80 4
90 7
l4 lo
(33 (54 (29 ( 1 %) (6 (41 (58 ( .%) 1. %) Ii %) 3. %) 3 . 2 .%) O 3. %) 3. %) 4 30
义上说, 中国造船业的产品结构稍 优于 日 从大体可反映船舶复杂 本。
劳动成本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单位
劳动成本 ( 人均年人工成本) 和生 产效率( 人均年造船产量 ) 。尽管 我国主要船厂的生产效率仍与 日 韩船厂有较大差距 .是 日 的1 本 / 3 、 国 的1 ., 由于我 国船 5韩 /6 但 2 厂的单位劳动成本只相当于 日 本
界份额41 . %:第五位 意 大 利 ,04 占世 20 年
界 份 额 32 ,0 5 . 20 年 %
占世界份 额 1 %; . 第 5 六位 波 兰 .04 占 20 年 世 界 份 额 2 .0 5 % 20 年 占世界份额2 %。按 。 2 我 国国防科工委统计 的 数 据 ,05 , 20 年 韩 国、 日本 中国在 世界 市 场 份 额 分 别 为
从中 日 韩三国造船业的产品
结构看 . 韩国原油船 、 散货船和集
装箱船等常规船舶的比例最低 . 液
在许多方面对 日 韩形成竞争优势
( 现阶段在常规船领域) 。在各造 船竞争力因素中,劳动成本竞争 力( 单位产量成本 ) 居第一位 , 而
化气船等复杂船的比例最高 , 中国 的比例稍高于 日 其主要原因是 本, 中国建造的集装箱船多, 从这个意

中韩造船业竞争差异

中韩造船业竞争差异

中韩造船业竞争差异作者:赵松秦书明孙宇洪梅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24期摘要:中国造船完工量连续12年排名世界第三,造船手持订单量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二。

2006年,中国造船完工量1452万载重吨,占世界的比例达到19%;船厂手持新船订单量6872万载重吨,占世界的比例达到24%。

作为目前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基地,中国与韩国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关键词:造船;劳动成本。

中图分类号:F2241. 资料2. 劣势明显上游配套产业发展滞后,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在船用设备领域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中国船舶配套业总体技术水平低。

中国远洋船舶的导航、通信、舱室、自动化设备,以及电机、电器等关键部件还大多需要进口。

目前,中国国产设备装船率不足40%,远低于韩国的85%以上。

进口船用低速机、中速机、船用发电机组占中国市场的比例(按马力计)分别为50%,50%和70%。

而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部分船用设备产品,主要只能为沿海小型船舶和内河船舶配套。

另外,中国造船企业在技术与设计上与韩国企业差距明显。

韩国造船业非常注重技术的进步,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船舶市场上占有很明显的优势。

中国最大的造船企业只有大约200名船舶设计人员,而三星重工拥有1500多名设计人员。

不仅如此,中国造船企业在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上与韩国企业仍有较大的差距。

中国部分造船厂存在造船周期较长、交船拖期等问题,使中国造船企业信誉度受损。

在2000年6月,中机海川国际船舶公司和芜湖造船厂签订建造6艘2.7万吨级散货船,当第4艘船交付时已经拖延近10个月。

此外,中国造船企业存在产品质量把关不严的问题,中国某些造船厂建造的船舶中使用了未经船级社检验的部件导致主机出现问题。

目前,在LNG等高附加值船舶市场上,韩国拥有绝对优势,中国还缺乏相应的设计、技术与生产能力。

近期韩国企业重点加强了对快速、大型、高附加值的船型如LNG、豪华邮船、海洋建筑船等的质量提升和IT技术应用。

2023中国造船业全面赶超日韩

2023中国造船业全面赶超日韩

2023中国造船业全面赶超日韩十年中的触底反弹“抛物线”2021年7月,国内最大民营造船企业扬子江船业旗下的长博造船,在暂停运营9年后,重新恢复造船功能。

当时,扬子江船业董事长任乐天就表示,2021年是扬子江船业有史以来接获新造船订单最多的一年。

扬子江船业的逆袭,只是国内造船业的一个缩影。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持续繁荣的航运市场就带动新造船订单“井喷”,2021年全球新造船订单创下自2014年以来的新高。

而在2020年时,全球手持船舶订单量还只有15994万载重吨,较2014年的31688万载重吨近乎“腰斩”,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新低。

“新冠疫情暴发后,全球航运需求则是逆势增长,运价大幅上涨为船东带来了充裕的现金,以目前的运价计算,跑一次中美集装箱运输就能收回购船成本,极大地激发了船东们的买船欲望,因此新造船订单量迅速上升。

”多位行业内人士分析。

中国在这一轮造船业的触底反弹中同样受益。

根据中国造船工业协会的数据,2021年,中国造船新接订单量为623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5.38%;中国造船手持订单量为979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7.79%。

而随着造船业的替换需求同步上升,不少研报认为将拉动造船行业进入新一轮超级周期。

上一轮超级周期,还是出现在2003年到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

当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海上运输货物量大幅增加,船舶订单大幅增加。

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全球经济增速下滑,造船业也经历了行业低谷,直到2020年,全球新造船订单还是同比下降30%。

可以说,过去的十年对于造船业来说,走出了一条“高位回落再触底反弹的抛物线”。

全面赶超的十年不过,近十年来,中国的造船业在全球造船行业兴衰中,开始逐步走上前台。

从2005年开始,中国造船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就在快速上升。

在亚洲,中日韩都是传统的造船大国,不过近十年来,日本造船业逐渐落寞,中韩造船业的竞争则日益白热化。

在上一轮超级周期中,中国船厂扮演的主要还是承接日韩溢出订单的配角,而在新一轮新船订单爆发潮中,订单越来越多地涌向中国船厂。

中日造船业比较 -----中日科技文化交流

中日造船业比较 -----中日科技文化交流

随着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造船业也和许多重工 业一起迅速恢复、发展。1958年,大连造船厂和江南造船厂在 造船“速度竞赛”中分别建成国内自主设计的5000吨级沿海散 货船“和平25”号与“和平28”号,在创造纪录的同时也促成 了多项技术革新。
中国造船史
• 1958年年11月27日,由苏联转让 技术和设备建造的第1艘“567” 型万吨级远洋货轮“跃进”号下 水。这是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 家重点产品。" 跃进号"是新中国 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船, 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她的建造 成功,为中国船舶生产探索了道 路,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造船职 工队伍,提高了职工业务技术素 质,也提高了我国造船整体水平。 它标志着新中国造船工业进入了 一个新阶段。这是中国造船业由 建造小型船舶到建造大型船舶的 飞跃。
中日造船业竞争力差异
1.劳动力成本 造船属于劳动、资金、技术三要素都密集的行业,劳动力成本很 重要。造船业需要大量低技术含量的工人,高收入国家的居民不 大愿意作造船厂的工人,日本、韩国都出现了造船工人来源不足 的问题。中国劳动力数量众多,成本远低于欧洲、日本、韩国等 造船业大国。日本、韩国的人均工资成本大约是中国的7-8倍, 中国造船企业工资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都低于10%,而日本造 船企业的该比例约为30%,这削弱了日本造船企业的竞争力。中 国造船业当前拥有的综合劳动成本优势,可保持相当长时间。造 船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考虑人力成本和生产率而计算出 的综合劳动成本在成本控制中起到关键作用。未来5-10年内中国 造船业综合劳动成本仍将远低于韩国企业。
中国造船史
建国初期,我国船舶工业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步伐,自力 更生、自主创新,在非常薄弱的基础上艰难起步。鉴于当时船 舶工业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我国尚不具备自行建造现代化船 艇的基本条件,引进成套器材在国内建造便成为首选。1955- 1957年,我国船舶工业集中力量建造了一批苏联转让的护卫舰、 木质鱼雷快艇、鱼雷潜艇、猎潜艇、基地扫雷艇等5型舰艇。

中日韩造船竞争格局再现新变化

中日韩造船竞争格局再现新变化

64 1. 1. 1. 1 - 2 . 3 . 4 . 3 . 4 . . 06 08 47 63 20 1 09 7 65 8 0
自 万 载 2 ‘ 2

7 20. 23. 45. 4 1 0 3 . 336 497 3 4 25. 92 . . 8. 8
9 .1 1 % 8
数据来源 : 英 克拉 克 松 公 一 。 J 表 2 近 十 年 全 球 新接 订 单 量 统 计 份 指 标 2 0 2 0 2 0 2 0 2 0 2 0 20 2 0 2 0 2 0 0 0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7 0 8 0 9
转 移 的过程 . 是 日本 以 1 的 先 0年 时 间 发 展 成 为 世 界 第 一 造 船 大 国, 后韩国于 2 而 0世 纪 9 0年 代 开 始赶 超 日本 ,并 于 2 1世 纪 初 成为世 界造 船业 头号大 同 。 0世 2 纪9 0年代 以来 , 国船 舶T业 发 中 展 迅速 , 已成长 为世 界造船 大 圈 , 处 于 向世界造 船强 国演进 的攻坚 期 ,正努 力成 为世界造 船 中心转 移 的承接 地 。
1 4 1 4 2 7 33 8 4 5 884 1 . 2l . 1 0. 1. 3. 4. . 4. . 782 55 9 3
重 吨
占全 球 份 额
( %)
84 l . l . 1 . l . 1. 2 . 3 . 3 . 3 . - 01 1 40 5 8 57 6 5 5 37 62 88
0. 9
重 吨
日本 【拿 球 与
份额 3. 4 . 4 . 3 . 3 . 3 . 2 . 1 . 1_ 2 35 4 3 90 79 61 74 41 53 9 7 . 7

中国造船整体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中国造船整体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中国造船整体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总体水平与日本相差15年,与韩国相差10年左右。

主要体现在船舶设计,概念落后,抄袭严重,没有创新,不注重标准等方面。

我国船厂设计出来的船舶产品,其自身重量普遍高于国外同类产品,有些船型的自身重量要比日、韩船厂多出不少。

这还仅仅是我国船舶设计水平与国外差距的一个方面。

从海丰新造船的过程中有清晰地体会。

设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造船业发展的瓶颈,要想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就必须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船舶自重增加,意味着建造和使用成本增加。

比如,外高桥建造的阿芙拉型10.5万吨原油轮是在韩国设计的,如果由国内设计的话,其自重就要超出1000吨左右。

按我们80%的利用率计,这1000吨意味着船厂至少要多买1200吨至1300吨的钢材;此外船厂还需要切割、加工、焊接、安装,总共大概需要增加成本近千万元。

同时对于船东来说,船舶的载货量将减少1000吨,而且其影响是20年或25年。

为什么中国造船自重比日韩重:一是国内设计人员在成本意识和安全意识上很难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因而往往把安全系数取大,较少考虑到这个系数取大会增加船厂多少成本;二是计算的手段跟国外先进公司比有差距,同样一块钢板,国外设计人员经过计算认为12毫米没问题,事实也可能如此,而国内的计算方法落后,可能就相对保守,认为12毫米有点不踏实,那就取14毫米、16毫米,因而也导致自重增加;三是在布局上也有差距,国外公司的设计往往把不能装货的空间压到最小,而国内则比较随意,因而同样一条5000吨的船,欧洲设计出来的船型从侧面看就呈L型,甲板的上层建筑非常靠近尾部,装货空间很大,而国内设计的上层建筑则要偏向中间,考虑的是机舱大,布置方便,但装货的空间减少了。

国外造船在船舶设计上充分掌握了应力状况、流体力学等技术,可以用细梁的地方不用粗梁,可以用薄板的不用厚板,因此船舶自重就轻了一两千吨。

自重小了,载重量就增加了,对动力的要求也少了,产品性价比好,竞争力就强了。

中日韩造船业发展对比

中日韩造船业发展对比

中日韩造船业发展对比中日韩三国的造船业发展历史悠久,但在不同的时期和背景下,它们的发展路径和特点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市场竞争、政府支持等方面对中日韩三国的造船业发展进行对比,以展现它们的差异和共同点。

一、技术创新方面中日韩三国的造船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日本作为世界造船业的领军者,一直以来致力于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日本的造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日本造船企业不断引进新技术,提高产能和质量。

相比之下,韩国的造船业发展相对较晚,但韩国政府积极推动技术创新,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韩国的造船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迅速崛起,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自主创新,不断提高造船质量和效率。

而中国的造船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相对滞后,长期以来主要依赖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技术。

直到近年来,中国开始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并积极推动自主创新,取得了一些突破。

中国的造船企业正在逐步提高技术水平,并开始在某些领域与日韩企业展开竞争。

二、市场竞争方面中日韩三国的造船业在市场竞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日本的造船企业在全球市场上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其技术和质量优势使其在国际订单中占据较大份额。

虽然近年来面临来自中国和韩国的竞争,但日本的造船企业凭借高端船舶的制造能力和品牌优势仍然具有一定竞争力。

韩国的造船企业在市场竞争方面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大型油轮和液化气船领域。

韩国的造船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以优质的产品和竞争性的价格赢得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中国的造船业在市场竞争方面正逐渐崛起。

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低成本优势,在近年来逐渐增加的国际订单中占据了一定份额。

中国的造船企业通过提高品质和竞争力,逐渐赢得了一些国际客户的信任和认可。

三、政府支持方面中日韩三国在政府支持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日本的造船业一直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通过提供贷款和补贴等方式,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政府还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为日本的造船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日韩造船业制造模式的比较研究

中日韩造船业制造模式的比较研究

韩国造船业在市场份额和产能方面不如中国和日本,但其在船舶工业链的高端 领域和海洋工程领域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同时,韩国造船业注重技术创新和人 才培养,未来发展潜力较大。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中日韩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三国造船业各有 所长,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为了提高我国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建议政 府和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4、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船舶工业链协同发展。我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 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船舶工业链的协同发展和互利共赢,以提高我国造船业的 整体竞争力。
谢谢观看
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中日韩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些 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中日韩造船业的产能、市场份额和贸易流向; 中日韩造船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中日韩造船业的产业政策和政府支持。
在产能和市场份额方面,中日韩造船业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三国的竞争格 局也在不断变化。Kubota和Sato(2019)指出,虽然中国造船业的产能和市 场份额很大,但日本和韩国在某些高端船舶领域仍然具有竞争优势。在技术创 新和人才培养方面,中日韩造船业都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但三国在技术 创新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差异(Kim,2018)。
未来展望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中日韩造船业制造模式的未来发展将 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以下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1、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未来,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成为造船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引入先进 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工艺仿真等技术,中日韩三国将进一步提高船舶 的设计和制造水平。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将有助于优化生产流程和提高生产效 率。
中日韩造船业制造模式的比较 研究

中国和韩国造船业对比

中国和韩国造船业对比

中国和韩国造船业对比中国的建造成本比韩国高.建造一条船投入的人力:扬子江船厂891名CSSC Offshore Marine 1,108名韩国现代尾浦130名上述可以看出扬子江等中国船厂的建造成本比韩国高,而且为提高生产性而调整的工资标准也比韩国高。

但是实际扬子江的生产性跟韩国比的话有一定的差距。

扬子江船厂的一般常用船销售额是每人76.7千美金,现代尾浦是300千美金相当于扬子江的4倍的销售业绩.相对低迷的生产性,中国船厂的工资标准是每年上趋势!2005年以后中国上海的船厂工资每年平均14%速度增长。

这说明中国船厂平均工资相对高.中国的焊工平均工资一年10万RMB,韩国焊工(包括外包)则25万RMB。

但是建造一条船而需要的人力及考虑销售额业绩的生产性,建造成本中国比韩国高得多.======中国造船产业和韩国中小船厂产业的竞争力现状中国造船产业的竞争力现状□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接单量一直保持着最高的占有率.□但是近三年的接单,主要的船型还是散货船为主,在质量上的改革并没有突出。

对高附加值的船只目前也是正开拓市场。

□中国造船业的地理环境,后方产业的船舶配套设施,钢材等品质方面还是没有优越的竞争力. □中国的R&D和设计等技术部门,虽然比以前发展的迅速,但改革中的很多问题未解决,跟韩国相比总体的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生产部门目前是中国造船产业跟韩国造船产业最难以缩短竞争力的部分.因中国船厂的生产人力的频繁离职,而相关的熟练度,特别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等综合因素,改善需要走比较漫长的路程.中国制造船舶的燃料费消耗比韩国产高7%.因此中国制造的船舶跟韩国比没有价格竞争力.目前下调的油价来计算,按船型中国产船舶价格比韩国低于均5~15%,但实际考虑到船舶器材,质量等要素,至少价格比韩国低于均12~35%才合理.比较ECO-SHIP,据调查中国产跟韩国产燃料费相比有7~8%差距,◦业界专家推测中国产和韩国产ECO-SHIP燃料费有7~8%差距.- 每条船的建造规格不一样,最总数据不一定正确,仅业界专家的经验推测.◦及时搭载同样的主机,影响到燃料消耗的还有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的一系列综合因素.◦假如我们排除建造过程中的因素,那么在设计阶段是已经定下了燃料消耗,因此7~8%的燃料费在设计阶段占得比重最高.□生产部门目前是中国造船产业跟韩国造船产业最难以缩短竞争力的部分.。

索赔率高不仅与船舶建造质量有关

索赔率高不仅与船舶建造质量有关

索赔率高不仅与船舶建造质量有关李晓川;王思佳【期刊名称】《中国船检》【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4页(P14-17)【作者】李晓川;王思佳【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2016年4月中旬,有国外媒体刊出“北欧海上保险协会:中国造船索赔率比日韩高约90%”一文,通过国内媒体转载,立即引起业界关注。

文章表示,北欧海上保险协会(Cefor)最新研究发现,中国造船数量居年报第一,但索赔率却比日韩高出89%。

索赔额超过5万美元的概率比日韩高出75%,超过200万美元的索赔率则比日韩高出52%。

那么,文中所报现象事实如何,统计结果是全面调查还是抽样调查,结论是否客观?总之,中国造船界需要一个答案,国际航运界及相关业界更期待一个客观公正的真相。

问题有,但非来自主流船企大约从2004年开始,世界进入造船市场兴旺高峰期,中国造船业发展迅猛。

文中指出“Cefor分析比较了2007-2015年间的三国造船记录(主要集中在油轮、成品油轮、化学品船、散货船和集装箱船)”,敏感的时间阶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高索赔率是造船高峰时期的产物。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记者带着问题采访了业界多位人士,希望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客观的解答。

“我个人并不认同高索赔率是造船高峰时期的产物。

”香港船东协会助理董事冯佳培就表示,“应该说,中国造船的高峰期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航运市场发展、当时人民币汇率相对比较低、中国造船技术提高以及国际上普遍接受造船质量等因素造成的。

过去半年来,香港许多船东转到日本订造新船,同样不是因为中国造船质量的问题,而是日本汇率降低,造成成本相对降低的原因。

业界普遍公认,日韩中造船质量和稳定性的排名是日本第一,韩国第二,中国第三。

中国造船和日韩造船的质量和稳定性方面有一定差距,但差距不是很大。

”中国造船业进入发展快车道,造船质量是否因此而下降?这几年,中国造船行业正在努力改进技术,吸取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中国造船的质量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中日韩造船业竞争力差异

中日韩造船业竞争力差异

中日韩造船业竞争力差异2007年一季度,中国承接的新船载重量占世界份额的51.28%,同比增长170.52%,首次超过日韩。

得益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欧洲、日本本土造船业因发展放缓愿意向中国等国输出技术与管理经验、中国政府无法保护国有造船企业反而促进了其成长、中国外向型经济快速增长等因素,中国造船业近年来取得迅猛发展。

2006年,中国占有的市场份额从前一年的17.6%上升至23.5%,迅速接近以26.2%位居次席的日本,和以36%而排名第一的韩国。

中国造船完工量连续12年排名世界第三,造船手持订单量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二。

2006年,中国造船完工量1452万载重吨,占世界的比例达到19%;船厂手持新船订单量6872万载重吨,占世界的比例达到24%。

作为目前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基地,中国与日本、韩国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图:中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的比例Source: Lloyd's Register's"World Fleet Statistics",中国船舶工业协会韩国、日本、中国的造船完工量与订单量(2006)造船指标中国日本韩国完工量(前11个月)3708401080新订单量约4800约2800约5480手持订单约9000约4200约11600注:完工量的单位是万修正总吨,新订单量与手持订单量的单位是万载重吨但在创新、配套产业和人才素质等方面,中国造船业与日韩还有较大的差距。

相对日韩的优势 ----- 劳动力成本低造船属于劳动、资金、技术三要素都密集的行业,劳动力成本很重要。

造船业需要大量低技术含量的工人,高收入国家的居民不大愿意作造船厂的工人,日本、韩国都出现了造船工人来源不足的问题。

中国劳动力数量众多,成本远低于欧洲、日本、韩国等造船业大国。

日本、韩国的人均工资成本大约是中国的7-8倍,中国造船企业工资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都低于10%,而日本造船企业的该比例约为30%,这削弱了日本造船企业的竞争力。

中国造船整体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中国造船整体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中国造船整体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总体水平与日本相差15年,与韩国相差10年左右。

主要体现在船舶设计,概念落后,抄袭严重,没有创新,不注重标准等方面。

我国船厂设计出来的船舶产品,其自身重量普遍高于国外同类产品,有些船型的自身重量要比日、韩船厂多出不少。

这还仅仅是我国船舶设计水平与国外差距的一个方面。

从海丰新造船的过程中有清晰地体会。

设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造船业发展的瓶颈,要想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就必须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船舶自重增加,意味着建造和使用成本增加。

比如,外高桥建造的阿芙拉型10.5万吨原油轮是在韩国设计的,如果由国内设计的话,其自重就要超出1000吨左右。

按我们80%的利用率计,这1000吨意味着船厂至少要多买1200吨至1300吨的钢材;此外船厂还需要切割、加工、焊接、安装,总共大概需要增加成本近千万元。

同时对于船东来说,船舶的载货量将减少1000吨,而且其影响是20年或25年。

为什么中国造船自重比日韩重:一是国内设计人员在成本意识和安全意识上很难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因而往往把安全系数取大,较少考虑到这个系数取大会增加船厂多少成本;二是计算的手段跟国外先进公司比有差距,同样一块钢板,国外设计人员经过计算认为12毫米没问题,事实也可能如此,而国内的计算方法落后,可能就相对保守,认为12毫米有点不踏实,那就取14毫米、16毫米,因而也导致自重增加;三是在布局上也有差距,国外公司的设计往往把不能装货的空间压到最小,而国内则比较随意,因而同样一条5000吨的船,欧洲设计出来的船型从侧面看就呈L型,甲板的上层建筑非常靠近尾部,装货空间很大,而国内设计的上层建筑则要偏向中间,考虑的是机舱大,布置方便,但装货的空间减少了。

国外造船在船舶设计上充分掌握了应力状况、流体力学等技术,可以用细梁的地方不用粗梁,可以用薄板的不用厚板,因此船舶自重就轻了一两千吨。

自重小了,载重量就增加了,对动力的要求也少了,产品性价比好,竞争力就强了。

船舶工业3[1].0时代——制造技术领域对标

船舶工业3[1].0时代——制造技术领域对标

智能造船 智慧船厂 精益造船 绿色造船 数字化造船 基本建立 精益造船体系
2015
2020
2030
4
未来10年的发展态势
以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重要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多领域技术 群体突破和交叉融合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深刻变革,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未来技 术变革的重要趋势。 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也正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为主线,持续向设计、生产、管理等 各领域渗透,朝着设计智能化、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等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智能艺装备,把造船工人彻底从“苦脏累险”作业中解放出来,基本实现各类装备及关键生产线
的数字化,部分工艺装备实现智能化,机器人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 在各项管理实现数字化基础上,利用空间调度优化算法、数据挖掘、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为原材料、生产资源、能源管 理、安全生产等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实现绿色化、智能化管理。 • 完成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厂域网建设,知识工程全面应用,两化高度融合,信息流、价值流、 物流全息贯通,实现由信息集成转向制造集成,基本具备虚拟制造条件。 • 具备“海洋强国”、“造船强国”的高端制造能力,在海洋防务、海洋科考、海洋运输、海洋开发四大装备领域有新的 突破;在豪华邮船、极地船舶具备设计制造能力;造船与海工的国产化配套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产工艺流程柔性化设置和自动化生产。
准时化 • 建立适应顾客导向的拉动式计划、准时化生产管控模式,实现“多任务、多资源、多对象”条件下复杂工程的管理优化。 生产 无余量 造船 自动化 装备 智能化 管理 集成化 制造 高端化 能力 • 利用CAM技术分析变形规律、全数字化与自动化手段采集精度数据并分析处理,实现船体以补偿量替代余量、舾装精确

推进管理创新提升船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精选资料

推进管理创新提升船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精选资料

推进管理创新提升船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文献标识码]A 、我国船舶制造业发展现状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船舶制造中心之一,每年向全世界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船舶。

目前,我国船舶制造业已成功实现了由军转民的战略大转移,从单纯为国内服务转为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从以军为主的封闭体系转向军民结合、科工贸一体化的开放型体系,并成为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支柱产业。

2006年我国造船完工量1452万载重吨,比2005年增长20%;新承接船舶订单4251 万载重吨,比2005 年增长150%;手持船舶订单6872万载重吨,比2005 年增长73%。

根据我国和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对世界造船总量的统计数据,按载重吨计,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9%、32%和24%;按修正总吨计,新承接船舶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量均已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造船三大指标再创历史新高,船舶制造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陆梦、徐伟,2005)。

二、我国与日本、韩国船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中、日、韩三国在发展造船业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日本的根本优势在于技术优势,它具备了世界领先的造船效率和开发能力;韩国的总体技术水平接近日本,但它的造船业高度集中,或者说“规模经济”远胜于日本。

相对于日本和韩国,中国造船业无论是在设计开发能力,还是造船效率上都还有比较明显的差 距。

1?崩投 ?成本比较。

在单位劳动成本方面,日本最高,是中国的 9.33 倍,韩国第二,是中国的 4.3 倍。

但是中国船厂单位 2 船舶配套比较。

在船舶配套方面, 中国国产船用设备数量少、品种不全,目前国产设备装船率不到 40%,大量设备都需要 进口。

日本、韩国船用设备种类齐全、数量多,国内供应充足。

日本造船设备配套国产化率达到 95%〜98%,韩国为 85%左右(柴 洁琼, 2005)。

3 造船效率比较。

造船效率方面, 目前中国每修正总吨需要 40〜50工时,韩国要15〜20工时,日本需要5〜10工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造船企业与日韩的差距分析[复制链接]cxjd六级士官∙串个门∙加好友∙打招呼∙发消息电梯直达 1# 发表于 2007-10-27 08:57:54|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 压缩无效作业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我国造船企业与日韩的差距分析(一) 近些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快速发展,但与日、韩造船业相比差距仍是全方位的。

尽管我们引进了与日韩企业基本相同的加工设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分道生产流水线,但生产效率、经济效益等方面和日韩差距很大。

因此,全面了解与日韩造船企业的差距,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我们开展转模工作的重要内容。

按人均生产修正总吨计算,日本为185.6修正总吨/人年,韩国为123.33修正总吨/人年,而中国为19.54修正总吨/人年,与日本相比相差10倍,与韩国相比相差6倍。

按修正总吨消耗工时计算,日本为10小时/修正总吨,韩国为15小时/修正总吨,而中国为95小时/修正总吨,差距明显。

尽管我国人工成本较低,但由于生产效率低下,产品多余功能过剩,规模效益低下,都大大抵消了中国人工成本较低的优势。

我国造船企业和日韩造船企业在生产效率方面存在如此之大的差距,有设计、生产、管理等各方面原因,就生产方面而言,主要是在如何压缩生产过程中的无效作业时间上存在差距。

日本大岛船厂经过多年的跟踪分析,发现非流水作业生产线上的有效工时利用率仅为35%~40%。

日、韩造船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基本方法就是压缩无效作业时间,关键是必须从管理上不断消除产生无效作业时间的工序环节,日、韩企业采取的方法是:一、开展岗位分析。

按区域/阶段/类型对造船生产作业流程的各个工序环节作业的饱和程度不间断地进行跟踪分析,通过岗位合并,培训复合技能人员,提高工时利用率。

大阪船厂上世纪八十年代对船台划线作业进行分析,通过改革划线工具,把本来由2人完成的划线作业合并为1人,提高划线工时利用率50%。

大岛船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针对船坞和码头施工的不同特点,按船台完成安装、码头进行调试的原则,把舾装设备安装和调试分开,消除了不同工种交叉作业的混乱现象,提高了生产效率,从事舾装工作由179人压缩到162人。

二、压缩辅助作业工时。

大岛船厂非常重视压缩吊运、整理等辅助作业时间。

在材料管理上,按材料使用顺序安排材料存放位置,尽量减少集配整理时间,在流程上,要求物件在物流过程中不停顿、不倒退、不转向,尽量缩短物流路线,减少吊运时间。

大阪船厂上世纪八十年代80吨货舱底段船台吊装定位时间为15分钟。

大岛船厂上世纪九十年代600吨艏总段船坞搭载定位时间为1.5小时。

我国造船企业的搭载速度远没有达到日本造船企业20年前的水平。

目前,大宇船厂530米长的大坞同时建造4艘船,只配置一台900吨门机,但能够做到40天开一次气坞门,9天交1艘船。

三、积极推进工序前移。

推行工序前移是日、韩造船企业压缩无效作业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非常成功的作业方法,我国各造船企业近几年推行工序前移也取得了成效。

根据新港船厂对32500吨散货船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将下游工序的工作前移到上游工序对提高生产效率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组立效率高于船台19%,中组立效率高于大组立40%,小组立效率高于中组立30%。

目前我国各造船企业推行工序前移发展不平衡,效果有差别,特别是在如何理解有效劳动和无效劳动深刻含义的问题上,我国造船企业和日本有明显差距。

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对无效劳动的大量存在估计不足,对通过压缩无效作业时间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对生产技术准备不到位、生产资源配置不精细等一系列管理问题是产生无效作业时间的主要原因分析不足,一旦生产出现“卡壳”,首先想到的是增加设备,加班加点。

复合技能培训工作各企业开展不平衡,一人工作多人干的现象依然存在。

消减多余功能,降低成本关键在设计,我国造船企业与日韩的差距分析(二)。

造船产业是一个高资源消耗的产业。

一般船舶产品成本的构成基本上65%~70%为物耗成本,其中钢材消耗占20%以上。

因此,降低产品资源消耗是降低造船成本的根本途径。

日、韩造船企业降低造船资源消耗的基本方法是,把价值工程方法全面应用于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的全过程之中,全面推行精细化设计、精细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

大宇船厂认为,推行精细化设计、强化设计的节约意识、树立简约化的设计理念是造船企业降低资源消耗的关键。

日、韩造船企业在设计阶段,从系统导向型的合同设计、初步设计到区域导向型的详细设计、生产设计,全过程地推行功能成本分析。

对船体自重、设备选型、管系布置、电缆走向等专业设计进行优化分析,全面开展消除多余功能的研究。

我们在这方面与日、韩有明显差距。

我国造船企业的产品对资源的消耗明显高于日、韩,多余功能过剩,同等吨位的船体设计自重高于日、韩10%左右。

在能源消耗方面,我国制造业能耗平均水平为日本的6.58倍,德国的4.49倍,美国的3.65倍,巴西的2.35倍,印度的1.24倍。

中国船厂的平均电能消耗达到了3606度/万美元产值,是世界先进造船企业的10倍以上。

产生如此明显差距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造船企业在粗放型管理模式下,对追求吨位及产值增长的热情较高,习惯于以外延扩大再生产方式发展造船经济,对降低造船资源消耗没有紧迫感,设计、生产、管理人员对开展功能成本分析、消除产品多余功能的工作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

日、韩造船企业设计、管理人员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成本意识。

通过功能成本分析,消减多余功能,使产品设计始终控制在目标成本之内是日、韩造船企业进行产品设计一贯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解决由于设计与生产脱节而造成资源的重复消耗,大宇船厂提出:设计要面向生产,设计部门必须依据生产部门的需求而不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向生产现场提供图纸和相应数据。

设计部门要树立以生产为主的先进理念。

生产部门要主动加强与设计部门的沟通,一方面要使设计充分体现生产部门的建造意图,另一方面要实现设计与企业制造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完美结合。

在初步设计阶段就将生产现场的意见反馈到初步设计部门,使初步设计和分段划分相互联系起来。

根据日、韩造船企业的经验,我国造船企业应积极推行造船成本管理工作前移,必须深刻认识到降低成本的关键在设计。

在设计阶段,降低成本的主动权在设计人员手里,设计人员必须积极主动开展降低成本分析工作,强化消减多余功能的研究,扩展降本增效空间。

推行总装造船,实现中间产品生产社会化,我国造船企业与日韩的差距分析(三)。

不断加强、完善船用设备厂和中间产品加工制造厂的建设,并与造船总装厂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日、韩目前推行的总装造船的发展趋势。

目前日、韩各总装厂的上层建筑、管子零部件和单元模块基本上委托专业化的生产厂家进行生产。

韩国东方精工株式会社是上层建筑、烟囱的专业生产厂家,也是克令吊、救生艇、绞车等甲板机械设备的生产厂家。

该企业是韩国现代、大宇、三星、日本川崎等大型造船企业长期合作的外协企业,每年生产上层建筑达100余个,上层建筑重量达400吨至1500吨。

其上层建筑舾装相当完整,电缆、铁舾件、设备安装及内外舾装工程全部完成,达到中间产品壳、舾、涂一体化完整性的制作要求。

韩国杰森管子加工株式会社是管子零部件和管子单元的生产厂家,是大宇、三星、现代造船企业长期合作的外协单位,生产能力为每月2万件。

目前韩国管子加工企业有40家,规模较大的有4~5家。

事实证明,推行中间产品生产社会化,对压缩总装厂的管理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建造周期极为有利,已经展示出明显的优越性。

建立布局合理的中间产品专业化协作厂,实现中间产品生产社会化,形成总装厂和专业化中间产品协作厂的动态联盟,建立企业之间全新的集成模式,是现代总装造船发展的必然趋势。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造船企业开始学习和引进日本造船企业的先进经验,在推行总装造船的起步阶段,主要是推行“壳、舾分离”模式,也就是把铁舾件生产从造船生产作业主流程中分离出来,逐步向外扩散。

多年来,在大连、上海、广州、天津等地的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专业化舾装件生产厂家,特别是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推行单元、模块社会化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我国造船中间产品社会化程度和日韩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至今,我国还没有专业化的上层建筑制造厂家,除大连以外,其他地区还没有专业化的管子单元、模块制造厂家。

由于上层建筑、单元、模块等中间产品的生产厂家在我国还未形成合理的配套布局,致使正在或准备扩建、迁厂的造船企业处于两难境地,在工厂规划设计上,如果把上层建筑、管子生产都放在厂内,不符合总装造船的发展方向,但在社会配套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如果不考虑中间产品自己制造将会给造船的正常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为加快总装造船的发展步伐,中船重工在重点发展总装造船基地的同时,应该把建立与总装造船基地相配套、布局合理的中间产品专业化协作厂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把总装厂的规划建设与配套厂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建设不同规模的中间产品加工中心,如钢材加工中心、管子加工中心、模块加工中心、上层建筑加工中心,与总装厂形成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这是推进我国船舶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推行精细化造船重在数据管理,我国造船企业与日韩的差距分析(四)。

精细化造船包括精细化设计、精细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

推行精细化造船的关键是强化数据管理。

日、韩造船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完备的设计、生产、管理数据体系。

企业从上至下非常重视数据管理工作,并把能否有效推进数据管理作为评价干部是否合格的标准。

日本大阪船厂对员工的评价标准是“数据、常识、良心”。

所谓数据就是数据说话,在这里数据管理是第一位重要的。

日、韩造船企业的设计部门能提供系统完整的满足生产部门需要的生产管理数据,生产现场也能通过规范的信息反馈渠道收集到完整的反馈信息,形成有效的数据管理循环。

工程计划管理完全依据物量、工时、能率等一系列数据计算生产能力,进行生产负荷和资源配置的动态平衡分析,编制日程计划、负荷计划和资源配置计划。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阪船厂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管理还没有完全铺开,但企业的基础数据的积累工作相当坚实,当时已经积累了100多艘的物量、工时、能率数据,而且生产设计提供的装配长度等物量数据是采用人工统计的方式完成的。

据对日本造船企业长期跟踪考查发现,我国造船企业的数据管理水平落后日本30年。

目前我国造船企业数据管理的最大的问题是,设计部门不能提供系统完整的生产管理数据,生产现场也不能收集到规范的反馈信息。

我国造船企业在数据管理上存在两大障碍,一个是认为现在企业的数据不真实,收集整理这样的数据没有实际意义,另一个是习惯于调度式的生产指挥方式,经验是第一位的,数据管理退居次要位置,数据不是制定计划的惟一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