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造船简史

合集下载

中国造船的发展历史

中国造船的发展历史

中国造船的发展历史一、古代造船中国的造船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

在古代,船只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战争工具。

中国造船技术的发展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船只的规模和性能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展现了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卓越成就。

二、近代造船近代以来,中国造船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造船业逐渐落伍于西方发达国家。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造船业才开始逐步发展壮大。

20世纪60年代,中国建造的木壳渔船和油轮相继问世,奠定了中国现代造船业的基础。

三、现代造船进入21世纪,中国造船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建造的船舶逐渐向大型化、高技术化方向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国家之一,建造的船舶种类涵盖了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等各个方面。

四、绿色环保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环保已经成为中国造船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降低船舶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一些领先的船舶企业也积极推进绿色造船,如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和清洁能源等,不断提高船舶的环保性能。

五、数字化智能化数字化智能化是中国造船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船舶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已经逐渐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船舶的建造效率和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也可以提高船舶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能。

未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将在中国造船业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中国古代船舶发展史

中国古代船舶发展史

中国古代的船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当时的船舶主要用于捕鱼和交通运输。

随着时间的推移,船舶的种类和用途逐渐丰富,成为了贸易和军事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战国时期,中国的船舶制造技术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当时的船舶主要是木质船,包括平底船、筏船、帆船等。

这些船舶可以载重、快速、稳定,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商业活动中。

到了唐朝时期,中国的海上贸易达到了顶峰,当时的船舶主要是海船和江船,其中海船包括大型的海商船、海战船等,江船则包括货船、客船等。

这些船舶不仅结构严谨、外观华美,而且在装备和防御方面也非常完善。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船舶制造技术达到了巅峰,船舶种类和用途更加丰富多样,包括战船、贸易船、渔船、客船、驳船等等。

中国古代的船舶发展历史悠久,从最初的简单木质船只到后来的大型海商船和战船,船舶的种类和用途不断丰富和发展。

同时,中国的船舶制造技术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进步,成为了世界造船史上的重要一环。

除了在船舶种类和用途上的发展,中国古代船舶技术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成就。

首先,中国古代船舶已经采用了多种推进方式,如桨、橹、帆等。

这些推进方式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船舶能够更加灵活、快速地行驶。

其中,帆的应用是中国古代船舶技术的一大特色,它不仅提高了船舶的航行速度,还为海上贸易和探险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其次,中国古代船舶在设计和建造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船体结构的设计更加合理,能够承受更大的载荷和风浪。

同时,船舶建造的材料也得到了改进,如采用铁钉、树脂等材料来加固船体,提高了船舶的耐用性和安全性。

此外,中国古代船舶还采用了多种导航技术,如天文导航、地文导航等。

这些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船舶能够更加准确地定位和导航,为海上贸易和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船舶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和进步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船舶的种类和用途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船舶的设计和建造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这些成就不仅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扩张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为世界造船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日、韩三国造船能力比较

中、日、韩三国造船能力比较

中日韩三国造船能力浅析中日韩三国造船能力浅析====海军是高科技兵种,其所编成舰艇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海军的强弱。

排除政治因素的影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往往是综合国力和国家战略决定了海军的规模,而舰艇建造能力则决定了海军的装备技术水平。

(一) 船舶/舰艇总体制造能力====(1)日本中、日、韩同为世界造船大国,其中又以日本实力最为雄厚。

日本发展资本主义较早,在一战前就拥有了良好的工业基础,至 1919 年,其造船工业总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当时的英国和美国;至二战爆发时,日本已拥有大中型船厂 60 家,船台 140 余座,从业人员 40万人,具有建造包括航空母舰、战列舰和大型远洋潜艇在内的各类军用舰艇的能力,年产舰艇可达 300 余艘。

二战使日本遭受重创,加上政治和经济上的限制,战后的日本造船工业规模极度萎缩,产量低下,军用舰艇的建造也一度停滞;但由于美国的扶植,加之以前坚实的工业基础,日本造船工业又迅速发展起来,到五十年代中期,商船下水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六十年代,其造船能力更是在短短 10 年间扩大 3~4 倍——1971年日本的商船下水量竟达 1199.2万总吨位,约占世界总下水量的 50\% 之多。

日本造船工业产量长期稳居世界首位近半个世纪,直至近年来才被韩国超越。

====由于美国的技术支持和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日本战后的军用舰艇建造能力恢复迅速,研制起点较高,一些舰艇也多带有浓重的美式风格。

五十年代初,日本还仅能建造一些轻型舰艇和军辅船,但五十年代末就已经可以自行设计建造 2500 吨级的驱逐舰。

时至今日,日本已能设计建造除航空母舰和核潜艇以外的所有种类的作战舰艇,而其性能之先进为世界所公认。

其中典型代表是“亲潮”级常规潜艇和“金刚”级驱逐舰,后者还是世界上最大的驱逐舰(满载排水量达9485 吨)。

日本的造船速度相当快,实际上,日本海上自慰队平均每五年就有一个新级别的主力作战舰艇入役。

中国造船业发展史

中国造船业发展史

中国造船业发展史摘要:一、中国造船业的历史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2.秦汉时期3.宋元时期4.明朝时期5.近代中国船舶工业二、现代中国造船业的发展1.世界船舶市场的繁荣2.中国承接新船订单的情况3.中国船舶制造业的优秀表现正文:一、中国造船业的历史发展中国造船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元前770 年至前221 年),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器制造业逐渐成为当时手工业的重要部门,分工也愈加细密。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 年至220 年)是我国造船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船只类型多,规模大,行船动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

宋元时期(960 年至1368 年),造船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的船只已经采用了推进器等先进技术。

明朝时期(1368 年至1644 年),造船技术和工艺又有了很大的进步,登上了我国古代造船史的顶峰。

二、现代中国造船业的发展近年来,世界船舶市场空前繁荣,新船订单创纪录地达到近2.5 亿载重吨。

2007 年,散货船引领国际造船市场,成为国际造船市场持续兴旺的主要因素。

据统计,2007 年中国承接的新船订单中,散货船为8150 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5.8%;韩国3730 万载重吨,占25.5%;日本1640 万载重吨,占11.2%;欧洲480 万载重吨,占3.3%。

其中,我国承接17 万—20 万载重吨级好望角型散货船130 艘、2307 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4%。

近年来,我国船舶制造业表现优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纪录。

以江南造船厂为代表的我国船舶制造业,不仅在产量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还在技术创新、产品结构调整、绿色环保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韩国造船业成长的阶段分析

韩国造船业成长的阶段分析

韩国造船业成长的阶段分析1.1绪论介绍造船业是一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相关产业链的建立、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战后,继日本之后,韩国的造船业迅速崛起,特别是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短短30年的快速发展,从21世纪初开始,已超过日本,占据了世界造船业霸主的地位,其发展主要经历了起步、成长、繁荣和衰退四个阶段。

2.1 韩国造船业的产品生命周期分析2.1.1 韩国造船业的导入期韩国造船业的发展始于60年代,政府把造船业作为支柱产业和出口产业发展,1962年颁布了《造船工业奖励法》,1967年颁布了《造船工业振兴法》。

从1972年起,韩国政府制定了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将船舶工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

韩国开发造船工业,采取成套引进生产设备,进口核心部件进行组装生产的办法,利用本国的廉价劳动力生产出口船舶,参与国际竞争。

伴随韩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内部一系列的创新,使得韩国造船能力迅速膨胀,国际市场份额不断增加。

1973年,韩国首家大型造船企业现代重工业有限公司成立,公司边建厂边造船。

技术引进和大规模的船厂修建,为韩国造船业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2.1.2 韩国制造业的成长期80一90年代为韩国造船业的成长阶段。

80年代,韩国政府己不再把造船业列为战略产业,但是韩国造船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较高的创汇能力,继续受到政府的扶持,在税收,货币汇率,投资贷款,关税限制等方面提供政策性的优惠政策。

韩国的造船市场份额,在2002年位居世界第一。

其中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现代重工己经发展为全球最大的造船企业。

2.1.3 韩国造船业的成熟期在进入21世纪的世界造船市场上,韩国造船业新船接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列各国榜首,出口船订单己连年超过日本,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进入造船业的繁荣时期。

韩国造船工业协会根据克拉克松的船舶登记数字公布,2005年全球十大造船企业中,韩国占了7家,前五名全部是韩国船厂。

中国造船业发展历程

中国造船业发展历程

中国造船业发展历程
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

以下是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历程:
1. 五十年代初期:在国家计划经济的指导下,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船舶制造工业。

第一批造船企业如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工业公司等相继成立。

2.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国船舶工业逐渐发展壮大,并开始建立大型船舶制造基地,如大连造船厂和上海江南造船厂等。

同时,中国还开始设计和建造自己的军舰和商船。

3. 八十年代:中国船舶工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与此同时,中国船舶工业也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开展合资合作和出口船舶生产。

4. 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中国船舶工业进一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国家。

中国船舶工业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并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造船企业,如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前身)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等。

5.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中国船舶工业在海洋工程、海洋石油开发和船舶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并逐渐向高端船舶制造和船舶科技研发方向转型升级。

总体来说,中国造船业经历了从小规模发展到全球船舶制造大国的历程。

中国造船业的发展不仅为国家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提升了中国在全球船舶制造领域的影响力。

中国造船简史

中国造船简史

中国造船简史中国造船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中国就开始了造船的活动。

当时的船只主要用于农业、渔业和贸易活动,形状简单,以木材为主要材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造船技术逐渐发展。

在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中国的造船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当时,船只的结构和设计得到了改进,采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如龙骨和船板的结合。

这些改进使得船只更加坚固和稳定,能够承受更大的负荷。

随着宋朝的兴起(公元960年-1279年),中国的造船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宋朝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达到了顶峰。

当时,中国的造船师傅们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如船体结构设计、船体加工、船体装配等。

他们还发明了许多造船工具和设备,如锯子、斧头、凿子等。

这些技术和工具的应用使得宋朝时期的中国船只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2年),中国的造船业进一步发展。

明朝时期,中国开始使用更先进的造船技术,如采用螺钉固定船板和采用铁索连接船体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明朝时期的中国船只更加牢固和稳定。

清朝时期,中国的造船业继续发展。

当时,中国开始使用更多的金属材料来制造船只,如铁和钢。

这些金属材料比木材更加坚固和耐用,使得船只更加适应大海环境。

20世纪初,中国的造船业面临了许多挑战。

由于历史原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国的造船业发展缓慢。

但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造船业开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造船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特别是在近几十年来,中国的造船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国家之一,拥有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设备。

中国制造的船只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出口到世界各地。

中国造船业在技术和规模上都取得了巨大突破。

如今,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和最先进的造船设备。

中国制造的船只种类繁多,包括商用船只、军用舰艇、海洋工程设备等。

这些船只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优势,而且在质量上也具有竞争力。

中国的造船业崛起历程

中国的造船业崛起历程

中国的造船业崛起历程
中国的造船业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一个惊人的崛起。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的造船业就开始了快速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国家之一。

中国的造船业崛起始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198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开始鼓励外商投资,并放宽了对外贸易的限制。

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其中包括了许多国际船舶制造商。

这些外国公司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造船业的发展。

在1990年代,中国的造船业开始了快速的发展。

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建立了一系列的造船厂和船坞。

同时,中国的造船企业也开始了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

这些努力使得中国的造船业在技术和质量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在21世纪初期,中国的造船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国家之一。

中国的造船企业已经能够生产各种类型的船舶,包括大型油轮、集装箱船、天然气液化船等。

中国的造船企业还开始了向高端市场的进军,生产了一系列的高端船舶,如豪华游艇、海洋工程船等。

中国的造船业崛起不仅仅是因为政府的支持和外国投资的帮助,更是因为中国造船企业的努力和创新。

中国的造船企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其技术和质量已经得到了国际认可。

中国的造船业崛起历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

中国的造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了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

未来,中国的造船业将继续发展,为全球航运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日本与韩国船舶业称雄之路

日本与韩国船舶业称雄之路

日本与韩国船舶业称雄之路作者:夏晓雯来源:《珠江水运》2013年第18期韩国船舶工业更强调实现产业由“量”的发展向“质”的发展的路径转变,以便使其及时地实现由成长期向成熟期的顺利过渡;而日本船舶工业在强化其技术竞争优势的同时,则更加注重促进其产业的蜕变。

自1949年美国占领军当局批准日本造船业重新开工至1956年,日本仅用了七年的时间就一跃成为位居全球第一的造船大国,改变了欧美国家一直占据造船业霸主地位的局面。

而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船舶业起步的韩国后来居上,在21世纪初期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并在继续提高造船能力的同时,逐渐由大变强,跻身世界主流海洋工程装备供应商方阵。

称雄之路二战后,日本几乎丧失了所有的船舶运载能力。

二战初期,日本的运载能力曾达600万吨,但二战后仅剩120万吨。

战后,日本利用国内需要大量船舶的有利时期,凭借低成本、造船工业基础良好等有利条件,得到快速发展。

朝鲜战争期间,日本作为美国的同盟,承接了大量的订货订单和修船业务,这给日本造船业带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契机。

1956年,日本造船业新船完工量达到174.6万总吨,首次超过英国,位居世界第一,这也意味着世界造船重心开始东移。

随后,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全球船市进入上涨周期,日本造船业在经济、市场等诸多因素推动下,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1956年至1975年间,日本造船产量年均增长达到13%,规模上始终位居全球第一,并在国际市场比重上逐步拉开了与欧美国家的距离。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受石油危机等因素影响,日本造船业在政府主导下,压缩造船能力,组建造船集团。

随后,受船市需求兴旺以及日元贬值等利好因素影响,日本造船业保持全球第一规模,造船完工量世界占比最高达到50%。

但是在船市空前兴旺时期,日本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扩充,发展重点依然放在提升船舶性能等方面。

2002年日本造船业三大指标(完工量、手持订单量和新订单量)被韩国超过。

中国造船通史

中国造船通史

中国造船通史一、古代造船技术的发展古代中国造船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夏代时期。

当时的造船技术主要应用于军事目的,用于建造军舰和运输船只。

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榫卯结构进行连接,以增强船体的稳定性和强度。

此后,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和海外探险的需求,造船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重要时期。

当时的造船技术在木材选材、船体设计和船舶装备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

创新的船型设计和船舶装备的改进,使得中国的船只在当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舶之一。

二、宋代造船技术的繁荣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宋代是造船技术最为繁荣和发展的时期。

宋代的造船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船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而且船舶装备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宋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船舶,如“大宋木牛流马”和“大宋宝船”等。

这些船舶不仅在航行速度和载货能力方面具有重大突破,而且在船舶装备的应用上也大大提高了船只的战斗力和航行安全性。

三、明清时期的衰落与复兴明清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经历了一段衰落期。

由于内外原因的影响,造船技术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然而,在清朝中后期,随着对海洋力量的重视和对海洋贸易的发展,中国的造船技术再度复兴。

清朝建立了一系列的造船厂和船坞,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造船工匠,推动了中国造船技术的进步。

四、近代造船技术的崛起与发展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科技的进步,中国的造船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在20世纪初,中国的造船业迅速崛起,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造船国之一。

中国的造船企业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设备,同时也大力推动自主创新。

在此期间,中国建造了许多著名的船舶,如“华丽号”、“远东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号”等。

五、现代化造船业的发展当前,中国的造船业正朝着现代化和高端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造船企业不仅在造船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突破,而且在船舶设计、船舶装备和船舶管理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古代船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船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船的发展历程一、远古时期的简陋船只远古时期,中国人民使用的是最简陋的船只,主要是用竹子和木头制成的简易筏子。

这种筏子没有桨或帆,完全依靠人力划动,只能在近岸浅水区使用,无法进行远航。

二、夏、商、周时期的木质船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中国人开始使用木质船只。

夏、商、周时期的船只主要是木筏和木船,船体采用木板拼接而成,船尾装有舵,可以通过舵掌控船的航向。

这种船只的载重能力相对较强,可以在河流和近海进行短途航行。

三、战国时期的鲁船战国时期,中国船舶制造技术有了显著进步。

其中最著名的是鲁船,它是由鲁国人发明的一种具有高度水密性的木质船只。

鲁船采用“小板长短、紧密拼接”的技术,使船体更加坚固耐用,并且可以在恶劣的海况下保持稳定。

鲁船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古代海洋贸易的发展。

四、秦汉时期的轻便船只秦汉时期,中国的船舶制造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种轻便船只——“曲船”。

曲船采用曲木制成,船身弯曲,船头和船尾向上翘起,使船只在水中更加稳定。

曲船具有灵活性和敏捷性,适合在江河湖泊中航行。

同时,秦汉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名为“帆船”的船只,它采用帆具驱动,可以利用风力进行远航。

五、唐宋时期的海洋航行唐宋时期,中国的船舶制造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使得中国人开始进行远洋航行。

当时的船只主要有大型商船、海战船和龙骨船等。

大型商船具有较高的载重能力,可以进行远距离贸易;海战船则是为了保护海上贸易路线而设计的,具有较强的战斗能力;龙骨船则是一种特殊的船只,它在船底装有龙骨,可以增强船只的稳定性和抗风性能。

六、明清时期的巨型宫廷船明清时期,中国的船舶制造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巨型宫廷船。

这些宫廷船通常是由上百艘小船组成,形成庞大的船队。

宫廷船不仅用于交通运输,也是皇帝巡游和娱乐的场所。

其中,明代的“宝船”以其华丽的外观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是中国船舶制造技术的代表之一。

七、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船只近代以来,中国的船舶制造技术不断引进和消化吸收西方的船舶制造技术,逐渐实现了现代化。

日本近代造船工业

日本近代造船工业

日本近代造船工业简史: 日本近代造船工业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迅速发展。

1915年商船产量为4.9万总吨,而在1919年时增至61万总吨,仅次于英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

1914~1922年间,共建造舰艇64艘、共7万吨。

战争结束后,造船工业急剧衰落,1934年后又重新膨胀,1944年时有大中型船厂60家,船台140余座,职工近40万人,当年舰艇产量达374艘、共40.8万吨。

1. 战后恢复联阶段(1945~195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受到政治和经济的限制,舰船生产一度停止。

战争刚结束的头两年,日本造船工业作为军火工业,由美国当局接管,解散了4家海军船厂,其它船厂也纷纷倒闭和缩小规模。

1946~1949年间,产量仅有10万总吨。

1947年以后,美国对日政策开始缓和,放宽了对造船的限制,并通过向日本船厂订船及向日本投资的方式,帮助恢复和发展造船工业。

这样,在美国的扶植下,日本利用战后国内外需要大量船舶的有利时机,凭借其工资低,有较好造船工业基础等有利条件,又迅速发展起来。

但是,当时日本在造船能力、技术水平以及船用配套工业方面均不及西欧,建造出口船的竞争力量薄弱。

进入50年代后,日本不断提高其造船技术水平,增进设备的自动化和合理化程度,使其建造出口船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1952年海上警备队(即海上自卫队的前身)成立后,舰船工业开始得到恢复。

为此,日本造船界作出积极的响应:招收具有丰富造船经验的原海军技术人员重操旧业,成立船舶设计协会,大量搜集有关资料,开展舰船理论和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将研究结果提供给防卫厅。

1953年,日本船厂为海上警备队建造了16艘舰船(包括警备舰5艘、大型舰7艘),共计9330吨,建造费为116亿日元。

1956年4月,日本第一艘国产护卫舰"春风"号在三菱重工业公司的长崎造船厂建成。

当年商船的下水量达175万总吨,首次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位。

韩国造船浅析

韩国造船浅析

韩国三大造船企业
1、现代重工业株式会社
该公司于1972年3月23日在大韩民国成立,并于1974 建成当时世界上较大的船舶制造基地,并从此一直保持着 世界船舶制造行业的领先地位。现代重工目前总资产为 120亿美元,2005年的销售总额达到110亿美元。公司由六 大事业部门组成,分别是:船舶制造部、重型机械部、工 业基础建设工程部、大型发动机部、电子电气系统部、以 及建设装备部。其中船舶产量占世界船舶总产量的24%。 主要产品包括:油轮、货轮、化工用轮船、集装箱轮、天 然气轮船、潜水艇、驱逐舰、护航舰等。 近年,受现代集团内部不合和财务、信用危机的影响, 公司资金状况不稳定,经营遭受一定困难。
韩国造船业基本现状

韩国主要造船协会
2、韩国造船工业协同组合
该协会成立于1948年1月9日,总部位于韩国汉城市瑞 草区,在釜山、木浦、丽水、统营分别设4个事务所。该协 会下属会员企业124家,主要为中小造船企业。 该协会的主要职能有:建立协会内的生产、加工、输 出、销售、购买、运输等体系;建立及管理运营协会公共 服务设施;维护协会中小型造船会员企业的共同利益,平 衡各会员企业间的协调发展,并对其他非会员企业对该协 会成员造成的利益损害,通过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共同进 行损害调查;监督与保障会员企业的产品标准化生产,从 事有关产品的实验研究;向其会员企业提供有关贷款;对 会员企业的经营、技术及质量标准施行指导,提供调查研 究、教育及信息情报等服务;协助会员企业出口产品及进 口所需原材料、设备;在海外设立展示馆,促进会员企业 的产品出口等。
韩国造船业基本现状

造船企业结构 韩国共有造船企业130余家。包括韩国造船工 业协会所属的5家大型船厂和4家中型船厂,以及 韩国造船工业协同组合的中小造船会员企业124家。 整个造船业呈现“5比95”的格局,即5大造船厂 拥有全国95%的造船能力,主导造船业的整体生产, 同时5大造船厂95%的造船出口海外,是典型的出 口主导型产业。 目前,韩国建造的油船、集装箱船、液化天 然气船(LNG)、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高速 船和超大型船以及豪华客船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造船业的发展

中国造船业的发展

中国造船业的发展1. 介绍中国造船业是中国船舶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造船业在技术、规模和质量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前景。

2. 发展历程2.1 初期阶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造船业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壮大的过程。

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中国主要依赖苏联的援助来建设造船工业。

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军事船舶的建造上,如驱逐舰、潜艇和导弹艇等。

2.2 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造船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开始引进了国外的造船技术和设备,并逐渐形成了自主研发和生产的能力。

这一阶段,中国造船业发展迅速,船舶产量和品种不断增加,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大国之一。

2.3 现代化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造船业逐渐实现了现代化建设。

中国船舶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和国际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国的造船企业也成为了世界船舶制造业的重要参与者,并在一些细分领域取得了较高竞争力。

3. 现状分析3.1 产量和市场份额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船舶制造国之一,年船舶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中国的造船企业涵盖了商船、军船、海工装备等多个领域,产品涵盖了散货船、集装箱船、石油化工船、船用设备等多个类型。

3.2 技术水平中国造船业在技术水平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中国的船舶设计能力、生产工艺和自动化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一些中国造船企业还在新技术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液化天然气船舶和新能源推动船舶等。

3.3 国际竞争力中国造船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中国的造船企业通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手段,赢得了一批国际客户的青睐。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外国造船企业进行了技术交流、联合研发等合作,提高了中国造船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4. 未来前景4.1 船舶智能化未来,中国造船业将继续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中日韩造船业发展对比

中日韩造船业发展对比

中日韩造船业发展对比中日韩三国的造船业发展历史悠久,但在不同的时期和背景下,它们的发展路径和特点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市场竞争、政府支持等方面对中日韩三国的造船业发展进行对比,以展现它们的差异和共同点。

一、技术创新方面中日韩三国的造船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日本作为世界造船业的领军者,一直以来致力于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日本的造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日本造船企业不断引进新技术,提高产能和质量。

相比之下,韩国的造船业发展相对较晚,但韩国政府积极推动技术创新,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韩国的造船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迅速崛起,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自主创新,不断提高造船质量和效率。

而中国的造船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相对滞后,长期以来主要依赖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技术。

直到近年来,中国开始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并积极推动自主创新,取得了一些突破。

中国的造船企业正在逐步提高技术水平,并开始在某些领域与日韩企业展开竞争。

二、市场竞争方面中日韩三国的造船业在市场竞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日本的造船企业在全球市场上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其技术和质量优势使其在国际订单中占据较大份额。

虽然近年来面临来自中国和韩国的竞争,但日本的造船企业凭借高端船舶的制造能力和品牌优势仍然具有一定竞争力。

韩国的造船企业在市场竞争方面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大型油轮和液化气船领域。

韩国的造船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以优质的产品和竞争性的价格赢得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中国的造船业在市场竞争方面正逐渐崛起。

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低成本优势,在近年来逐渐增加的国际订单中占据了一定份额。

中国的造船企业通过提高品质和竞争力,逐渐赢得了一些国际客户的信任和认可。

三、政府支持方面中日韩三国在政府支持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日本的造船业一直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通过提供贷款和补贴等方式,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政府还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为日本的造船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古代造船发展过程简述

古代造船发展过程简述

古代造船发展过程简述嘿,咱今儿就来聊聊古代造船的那些事儿!你想啊,在那遥远的古代,没有现代这么厉害的科技,可人们照样能造出大船来,在江河湖海上乘风破浪,多了不起呀!最开始的时候啊,那船可能就是简简单单的几块木板拼凑起来的,就跟个大木筏似的,能浮起来就不错啦。

但咱老祖宗们可不甘心就这么简单对付呀,他们慢慢地琢磨,怎么能让船更稳,怎么能装更多的东西,怎么能跑得更快。

随着时间的推移,船变得越来越精致啦。

就好比说那春秋战国时期吧,那时候的船就已经有了各种不同的样式。

有的像条大鱼,在水里游得可欢实啦;有的呢,像个大房子,能住好多人呢。

这就好像是从一只小麻雀慢慢长成了一只大老鹰呀!到了秦汉时期,那造船技术更是突飞猛进。

那大船造得呀,简直让人惊叹!想象一下,那么大的船在海上航行,就像一座移动的城堡,多威风啊!而且啊,这个时候的船可不单单是用来运输货物啦,还能带着士兵们去打仗呢,那场面,肯定特别壮观。

再往后,唐宋时期,那更是不得了。

那时候的造船工艺简直达到了一个高峰。

船的结构更加复杂啦,什么桅杆呀,风帆呀,都弄得特别精巧。

而且呀,这时候的船还跑得特别快,就跟那千里马似的,嗖的一下就跑老远啦。

明清时期呢,虽然也有发展,但感觉就没有之前那么大的突破啦。

不过呀,咱也不能小瞧了这个时候的造船技术。

毕竟之前的基础打得好呀,就像盖房子,根基稳了,就算上面不怎么变,那也还是很厉害的嘛。

你说这古代人造船咋就这么厉害呢?他们没有电脑,没有机器,全靠一双双手,一点点地把船给造出来。

这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智慧呀!这就好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点点地找到光明的方向。

咱现在的船那是又大又先进,可别忘了,这都是古代人造船技术给咱打下的基础呀。

就像一棵大树,没有那小小的树苗,哪来的参天大树呢?古代造船的发展过程,不就是这样一棵大树的成长过程嘛。

所以呀,咱可得好好记住古代造船的这些故事,这可是咱老祖宗留给咱的宝贵财富呢!这就是古代造船发展过程的简述啦,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国共有造船企业130余家。包括韩国造船工业协会所属的5家大型船厂和4家中型船厂,以及韩国造船工业协同组合的中小造船会员企业124家。整个造船业呈现“5比95”的格局,即5大造船厂拥有全国95%的造船能力,主导造船业的整体生产,同时5大造船厂95%的造船出口海外,是典型的出口主导型产业。
目前,韩国建造的油船、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LNG)、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高速船和超大型船以及豪华客船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1997年日本造船产量总体水平仍居世界首位。1997年日本新船订单643艘,共计1536.2万DWT,占1997年世界新船订单总量的比重达到了42.1%,新增加的新船订单占世界新船订单增量的比重为47.5%。
1999年,韩国造船企业共收到订单1271万DWT,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世界性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商船产量急剧下降(1973年为1750万总吨,而1979年时降至503万总吨,下降了71%)。商船订单从1973的约3500万总吨下降到1978年的365万总吨,几乎下降了90%,出现了造船能力和人员大量过剩的局面。
进入80年代以后,日本接到的新船订单受三光汽船公司投机性订船影响,1983年出现了一次小的回升以后,仍持续减少。1987年降到了439.1万总吨,1988年起开始好转,共接到新船订单485万总吨,与上一年同期比较,增强了11.5%。其中出口船仍占很大比重,为424万总吨(占新船订单总量的87.3%);国内船61万总吨(占12.7%)至1991年,新船订单呈上升趋势,特别是VLCC油船以及散货船等大量更新建造需求增加,1991年日本共接到816万总吨新船订单,其中干货船260万总吨,油船553万总吨。在这些油船中,有20艘VLCC油船,相当于301万总吨,双壳体结构的油船共27艘。从世界新船成交量看,受日元增值影响,1987年日本接到的船舶订单减少,占世界总成交量的34.7%,1988年以后开始恢复。据劳氏船级社统计,1991年世界商船成交总量为1991万总吨,日本占40.5%。
2011年上半年,韩国船企主导世界新造船市场,这样的趋势如果持续下去,那么韩国在年均订单量方面也将返回第一位置。今年全球主要订单包括超大型集装箱船、LNG船、钻井船在内的高附加值船舶,这一些订单几乎所有的都被韩国船企拿走,结果可以站在中国的前面
二 日本造船简史
日本近代造船工业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迅速发展。1915年商船产量为4.9万总吨,而在1919年时增至61万总吨,仅次于英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1914~1922年间,共建造舰艇64艘、共7万吨。战争结束后,造船工业急剧衰落,1934年后又重新膨胀,1944年时有大中型船厂60家,船台140余座,职工近40万人,当年舰艇产量达374艘、共40.8万吨。
韩国造船行业2008年在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和手持船舶订单三个领域连续6年均居世界首位。

韩国船企产能2010年将增至3100万总吨,到2015年进一步扩充至4600万总吨的水平。
韩国造船企业在做大的基础上,还致力于生产高附加值的船舶,提高生产效率。韩国主要几家造船厂都有自己独到的强项。现代重工业公司以建造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见长,而三星重工业公司则在建造海洋勘探船方面独占鳌头,在世界市场上占有70%的份额;大宇重工业公司在建造大型油船方面称雄,目前正在世界各地运营的大型油船中,大宇公司出产的占10%,在世界造船业中名列前茅。
60年代是日本造船工业迅猛发展的阶段。针对当时大型油船、兼用船、集装箱船等市场需求,日本加速了设备投资,不断扩大造船能力。1962~1965年的设备投资额为777亿日元,1965~1971年累计达到了2030亿日元,10年间造船能力扩大了3~4倍。1962年商船下水量为218.3万总吨(约占世界商船总下水量的26.1%),1971年增加到1199.2万总吨(约占世界总下水量的50%),10年间船舶产量增加了4.5倍。1973年达到了1900万总吨,约是60年代的9倍,占世界总造船能力的50%。
2010年中国造船收获历史最好成绩:截至11月底,全国造船完工量567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5.4%;新承接船舶订单量6398万载重吨,是2009年同期新接订单量的2.8倍;手持船舶订单量19936万载重吨,比2009年底手持订单上升5.9%。三项指标领跑全球,仅新接订单就占全球比重的60%以上,而且仍呈增长趋势,正在重新构建世界造船格局。这意味着中国三大造船指标超越韩国,首次名列全球第一,打破了韩国造船业七年来三大指标位居世界第一的格局。
三 韩国造船简史
1973年,时属韩国现代集团的现代重工建造了第一艘大型货轮,开启了韩国现代造船业的序幕。1974年,韩国接收的造船订单仅占全球的2.8%。到1984年,造船订单占全球的17.4%。2006年,根据英国克拉克森公布的全球造船业的最新统计数字,韩国造船厂去年接获的船舶订单占全球订单总数38%之多。
共分4次发表。
一 世界造船的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造船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19年,世界造船工业前三名依次是,英国、美国、日本和德国。
50年代美国和苏联对峙,展开了军备竞赛,舰艇的建造速度再次加快。日本不断提高其造船技术水平,增进设备的自动化和合理化程度,造船的竞争力不断增强。1955年日本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
1972—1981年间,韩国造船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大型造船设施,由于韩国政府和企业应对措施得当。危机过后,韩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反而得到极大提升。1992—1996年,随着世界造船市场复苏,韩国造船业开始了第二次扩张。韩国造船业的迅速发展,为带动韩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0年代,韩国造船企业开始大规模进军国际市场。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韩国造船业占国际市场的比重已超过30%,2000年曾高达45.8%。
2003年,韩国获得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桂冠,订单总量和世界最优秀船舶数量中标均超过日本。根据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统计,韩国接单量所占市场份额高出日本15.2个百分点,订单总量为1675万修正总吨(CGT),增长120.6%,超过日本470万CGT。主要为集装箱船占50.9%,油船占40.2%,液化天然气船占3%,干散货船占0.7%,附加值明显增高。全年实际建造交货223艘、726万CGT,年底订单保有量达到2641万CGT,相当于至少3年的生产能力。
2008年世界造船完工量约为6709万DWT。其中,韩国约为2611万DWT,占世界市场份额38.9%;
2008年世界承接新船订单量约为8636万DWT。韩国约为3494万DWT,占世界市场份额40.5%;
2008年世界手持船舶订单量约为36807万DWT。韩国约为13760万DWT,占世界市场份额37.4%;
在世界5大造船企业中,韩国占据4席,现代重工业、大宇造船、三星重工业、三湖重工业分居前四位,占世界造船市场的比重合计达到24.2%(2001年统计)。
韩国曾是典型的"拿来主义"者,其企业的技术基础,主要是通过集中引进外国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形成的。这种模仿创新具有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特点,它使韩国的技术水平一跃而起,超出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这也同时造成了韩国对外国技术的严重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为此,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韩国"科技立国"的重点转向于形成独立自主的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韩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开发主体,国家承担基础、先导、公益研究和战略储备技术开发,产学研结合和有健全法律保障的国家创新体系。
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是经过漫长的过程,有顺利地过程,有不断反复的过程,经历会各不相同,但相同的必然是人民艰苦卓绝的劳动才能取得发展。造船也不例外。
了解造船的历史,造船的发展,才能懂得这发展的过程的艰辛。根据有关的资料,本人整理了中、日、韩三国造船简史,分别发表,供船人参考,希望从中能了解我们前辈的辛劳,了解造船发展到今天需要我们付出什么,也希望通过了解历史,更让我们看到前程,树立信心。
在日本建造的船舶中,绝大部分是出口船舶。在2005年完工的362艘船舶中,国内船只有18艘,约30万总吨,其余344艘约1519万总吨都是出口船舶,按总吨计算的出口船比例高达98%。在2005年所有出口船中,各类货船264艘,约1088万总吨,约占72%;油船80艘,约431万总吨,约占28%。
1991年日本主要船厂新船竣工量为687万总吨,开工量和下水量分别为777万总吨和717万总吨,均高于上一年度同期水平。从日本国内船和出口船产量看,出口船增加的幅度较大;国内船除了开工量有较大增长以外,下水量和竣工量都低于上一年同期水平。
日本造船业在1997年保持了较好的形势。新船完工量、接单量和年底时手持订单量均保持世界第一,基本上顶住了韩国的猛烈冲击。散货船的手持订单份额占到了该型船订单总量的53.4%;集装箱船手持订单量超过韩国,也为世界第一。
2008年世界造船完工量,日本约为1863万DWT,占世界市场份额27.8%;
2008年世界承接新船订单量,日本约为1450万DWT,占世界市场份额16.8%
2008年世界手持船舶订单量约为36807万DWT。日本手持船舶订单量约为6364万DWT,占世界市场份额17.3%;
2006年,日本造船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首先,从各主要企业的经营动向来看,由于手持订单已经排至2009年,日本各主要船企近期纷纷以更新老旧生产设备、提高分段产量以及积极推行同类船舶连续建造等多种途径努力提高生产效率,提升造船能力。根据日本主要造船企业公布的数字,2006财年的各船厂预计造船完工量普遍高于2005财年。其次,根据日本船舶出口协会2005年底对手持订单的统计,有85艘约435.39万总吨的船舶在2006年的前三个月完工,有300艘约1521.7717万总吨的船舶将在2006财年(2006年4月一2007年3月)完工。如果再将日本的国内用船订单考虑在内,可以预计2006年日本造船完工量将继续保持历史高位,有乐观人士预计2006年的造船完工量甚至会超过2005年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