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浙江省镇海中学高考一轮复习 历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课后检测练习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的主要耕作工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原始石器;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松土农具。

(2)商周时期:出现农具,但在农业上很少使用。

木制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铁犁牛耕)(4)汉朝时期: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出现犁壁,发明播种工具;东汉时期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至此,我国古代耕犁已相当完善,标志着中国耕犁技术的成熟,一直为后世沿用。

2.了解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⑴著名水利工程:战国时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汉朝的⑵灌溉工具:曹魏、唐、宋、明清(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土地制度的演变:⑴演变历程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集体耕种。

②夏商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实质上是国王个人所有〉,也被称做井田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③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开始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瓦解原因:①根本原因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荒地开垦,大量增加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井田制瓦解过程:春秋时期各国的税制改革:①改革代表: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②改革内容: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③直接目的:增加税收④改革影响: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进一步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④战国时期: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代表,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⑵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小农土地私有制⑶土地兼并:①原因:(根本原因),土地自由买卖②影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导致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是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③抑制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解析】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
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答案】C
1。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归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归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归纳第1讲现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神〞农的传说1.创制耒耜:传说①__________创制耒耜。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方式,支撑着中国现代的②__________和生活。

中国现代的严重文明成就,都是在③_________ 开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特别提示】中华民族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末尾在经济中占据主导位置,农业是现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方式,中国现代社会的消费、生活及一切文明成就都是树立在农业经济开展的基础之上的。

神农氏的传说及其名字都说明他对现代农业经济做出了庞大贡献,因此,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氏具有特殊位置。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刀耕火种⑴人们在原始山林中应用〝①__________〞拓荒营田。

⑵②__________时期中国南方仍采用这一方式。

2.铁犁牛耕⑴③_________ 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构成。

⑵汉代④_________ 普及全国,⑤_________ 出现了一牛挽犁。

⑶汉代⑥_________ 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和大镰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良。

⑷唐代出现⑦_________ 。

3.主要影响⑴⑧_________ 的改良,推进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开展。

⑵小农户集体运营使⑨_________ 难以完成革命性开展。

【特别提示】现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阅历了从〝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到运用铁器、牛耕等先进农业消费技术的阶段。

农耕技术的开展使现代中国构成了以小农户集体运营为主的耕作方式,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都没有革命性的提高。

三.繁重的赋税和力役1.赋税繁重⑴项目单一,①__________和②__________是主要方式。

⑵赋税征收〝征发无度〞、〝③_________ 〞。

⑶农户交纳的赋税,是民主王朝④_________ 的主要来源。

⑷往往使农民⑤_________ 失掉土地。

2.力役繁重⑴休息者的⑥_________ 是许多大型土木工程成功营建的基本条件。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课件 人民版必修2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课件 人民版必修2

材料二
春秋时穿有鼻环的牛尊
春秋时铁锸
材料三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你耕田来我织布…… 材料四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
苦若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 具。有者半贾而读,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 问:1、材料一二反映的历史信息和小农经济有什么关系?2、 你能说说小农经济的产生还有哪些因素吗?3、根据材料三分析 小农经济特点?4、根据材料四归纳小农经济下生产者受哪些因 素制约?
末期出现商品交换。
二、奴隶社会时期
1.夏商西周农业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逐步形成精耕细作
(2)生产工具:金属工具大量使用:铜---青铜---铁(春秋)
(3)耕作技术:牛耕技术;排灌技术;懂得使用肥料。
(4)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度,用于分封,开始于商)
2. 手工业
影响经济的几个主要因素是什么?
(1)自然条件(资源、气候、水利、交通) (2)政策、制度、措施以及统治者; (3)生产关系调整(从属、租佃、雇佣、集
体、联产承包)
(4)生产力提高(技术、科学发明) (5)市场(资本、商品)
二、学习经济史的方法
3.把握经济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中国史经济发展大的可分为三个阶段:
这 置一专制门度的反官映员了统我一国管奴理隶;的(奴2)隶分主工奴很隶细之,间号的 隶 称属“关百系工。”、规模大。(3)青铜冶炼技术、 丝织技术有较大提高。
三、封建社会时期
(一)小农经济 (二)政策制度 (三)经营方式 (四)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五)商业 (六)资本主义萌芽
(一)小农经济
1、条件:自然条件、技术条件、政治条件 2、地位:中国封建社会生产生活基本模式;始终占主导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民版必修2).doc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民版必修2).doc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调整 国家统一安全民族之间交流生产技术进步劳动人民贡献农业:工具、技术、水利、作物、耕地、仓储。

手工业:冶炼、纺织、工艺品、瓷器、造纸等。

商业:商品、集市、货币、外贸、交通、城市、娱乐、政治:统治阶级腐败及政策失误,破坏了稳定。

经济:无赖地兼并、苛捐杂税、阶级压迫。

军事:战乱不断、农民起义、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生态:过度采伐、围垦带来的生态恶化①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但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精耕细作。

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发展原因 发展表现衰落原因⑤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四、小农经济(1)产生的原因: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工简单,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

(3)优点: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受政府支持和保护。

(4)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5)地位和作用:在古代社会小农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6)评价: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高效整合名师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高效整合名师课件

(2)重农抑商政策 ①产生与发展: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 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 都将其作为基本国策。
②评价:a.进步性,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当时农 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 作用。b.消极性,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 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 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思想的 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 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规则是死的,思路是活的 解答试题往往依据一定的规则进行。规则不能不依,关 方法 键是养成好的习惯。拿到一道试题,要知道怎么做,怎 归纳 么样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并且,即使同一类试题,又有 细微差别,不可能找到解决全部问题的灵丹妙药。
新闻话题 全新讲练
话题: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备战高考年年热点 话题关注
() ①重农政策长期推行一直阻碍农业生产发展 ②人口增长的
压力 ③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 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中④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重农政策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 展,故排除含①的选项。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也阻碍了中国农 业生产的发展,故④的说法是正确的,所以本题选D项。
(3)中国现代史上农村经济政策的几次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国 家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现实意义;时政热点 中的“三农”问题,如取消农业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农村社 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等。
(4)世界史要多关注西方国家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过程 中的“三农”问题的解决措施,比较英、美等国与法、俄等国农 业政策的不同与历史影响,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关于解决“三农” 问题的经验教训。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2015·浙江文综·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解析】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的起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2.(2015·北京文综·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唐宋城市的繁荣(坊市制)【解析】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难以得出私营商业占主导的结论,故A项错误;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南宋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直占主导,不可能被商业所超过,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衡量标准有二:商品贸易和雇佣关系,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5·安徽文综·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

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白渠
答案 B 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故B项正确。 2.(2017浙江4月选考,1,2分)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
段。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 )
①石斧 ②耧车 ③骨镰 ④曲柄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12浙江文综,14,4分)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 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 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答案 C 根据材料中“资至百万”可知庄园经济力量强大,故A项说法正确。根据“竹木成 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可以判断出庄园内经营活动广泛,自给自足程度 很高,故B、D两项说法正确。草市是乡村集市,在东汉时尚未出现,并且材料中没有体现乡村 集市繁荣的信息,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 C 据“家给人足”“妇人纺织”“比邻敦睦”等关键信息,可判断出材料反映了小
Hale Waihona Puke 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据此辨析备选项,小农户个体经营符合题意,答案为C项。
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5.(2015浙江10月选考,4,2分)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
答案 D 长安“城中东西市”体现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反 映“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反映商人结交权贵。因此A、 B、C三项均能从材料中得以体现。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且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采取重 农抑商政策,尽管商人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但在社会上仍受歧视,这种情形直到宋代才开始转变。

(浙江专用)高中历史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考名师课件

(浙江专用)高中历史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考名师课件

(3)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播种工具 耧车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
(4)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 3.影响 (1)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小农户个体经营使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灵犀一点]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
①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②甲骨文中出现了祭祀
蚕神的内容 ③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 衣 ④汉代丝
织品远销地中海地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发现绢片、丝 带、丝线等,经鉴定原料是家蚕丝,故①符合题意;甲骨文 中出现了祭祀蚕神的内容反映了商代纺织业发展情况,故② 符合题意;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 衣能够直接反映西汉 的纺织业发展情况,故③符合题意;汉代丝织品远销地中海 地区体现纺织业逐渐走向商品化,④符合题意。 答案:D
点。”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
B.绒锦、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
C.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
D.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
解析:汉代华美轻柔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 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故 A 项正确。
答案:A
2.(2018·湖州质检)下表中有关古代中国手工业历史信息的表
(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 的制约。
(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7)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萌芽。
1.(2015·浙江 10 月学考)据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作者:庞友海来源:《试题与研究·高考文综历史》2015年第03期【考情分析】年份考点题型试题分布2014明清经济,均田制选择题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第27题,广东卷文综第13题丝绸之路,江南经济选择题重庆卷文综历史第2、3题农本思想,明清经济选择题福建卷文综第13、14题唐宋经济选择题山东卷文综第15题,全国新课标Ⅱ卷文综第26题均田制,唐宋经济,明清经济选择题海南卷历史第4、6、7题农本思想,唐朝经济,明清经济选择题天津卷文综历史第2题,江苏卷历史第2、4题明朝经济领域的新气象及政策材料解析题浙江卷文综第38题中国古代的商业,宋代的商业政策材料解析题四川卷文综历史第13题,天津卷文综历史第12题清朝东北移民材料解析题全国新课标Ⅱ卷文综第40题2015战国时期的农业收益选择题全国Ⅰ卷文综第24题北宋的商业税收选择题安徽卷文综第14题南宋商业的繁荣选择题北京卷文综第14题古代的生产工具(曲辕犁)选择题天津卷文综历史第1题唐宋江南经济发展的动力选择题全国Ⅱ卷文综第26题宋朝景德镇名称的由来选择题福建卷文综第14题美洲高产农作物引入的影响材料解析题四川卷文综历史第13题从上表可知,古代经济是近两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内容涉及古代的农业发展、水利工程、农业政策、手工业产品、商业发展及政策、农业与商业的关系等,特别是古代商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从题型来看,有选择题也有材料解析题。

根据课标及高考趋势,对2016年的高考预测如下: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景,考查古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关系;城市化或城市功能的变化;中国对外贸易或政策的变迁;农耕文明相对应的文化、思想与海洋文明的横向比较;农业、商业文明的发展与思想、价值观的内在联系;社会史观的认知和应用,如事关民生问题和社会稳定的粮食安全问题等。

[HT4”H]【金题点睛】示例1 (2015年北京卷文综第14题)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导与练】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八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

【导与练】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八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

第二部分经济成长历程专题八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高考试题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解析:B 根据材料所述,司马迁根据游历各地时听到的人们传颂的黄帝的事迹,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即选择记述可靠的内容,编成黄帝的事迹,这反映了司马迁严谨的治史态度,同时也说明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所以B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无法体现。

C、D两项说法错误,最真实的史料是考古发现的文物。

2.(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问题。

宋代“不抑兼并”,促使地主官僚大量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从而造成自耕小农的衰退。

D项正确。

北宋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宋代土地兼并激烈,排除C;B项是土地兼并的结果之一,材料无法体现。

3.(2013年安徽文综,12)如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示意图只反映了汉唐间安徽境内的水利兴修状况,无法得出A、C两项。

到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D项错误。

从图中可知从汉至唐安徽境内水利兴修呈发展态势,可以反映安徽农业生产的总体发展。

2015年春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整合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复习课件共17页PPT资料

2015年春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整合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复习课件共17页PPT资料
•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 【答案】 C
• 【解析】 注意材料中“工匠计日受值”等 信息,无主之匠与机户关系更加自由,属于 雇佣关系。因此说明“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答案为C。
谢谢!
•比较2区.别资资本本主主义义萌生芽产与传统传手统工官业办劳动民方间式小的手 项 关系的萌芽 手工工场 工作坊

生 购买劳动力,为 产 目 增殖利润而进 的 行的商品生产
只供官府和 贵族消费
自给自足
分细致、 生
• (2019·哈六中高一期中)“工匠各有专能,匠 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 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 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
专题整合 专题一
时空定位 主干图说 总结归纳
时空定位
主干图说
•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 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 以农业、手工业为支柱的中国古代经济的发 展,带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它们 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 古代数千年文明史的基础,它们创造了光辉 灿烂的物质文明,但是由于小农经济的狭隘 性,尤其是封建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严 重阻碍了中国古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更阻 碍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 展,成为近代以后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
• D.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概括理解分析 能力。材料“此所谓得势而益彰乎”主要强
调了子贡作为孔子的学生,他的经商活动广
泛,影响遍及诸侯,有利于孔子思想的传播, 因此D符合题意。材料引文中的“得势”与 选项B中的“依仗权势”相一致;A、C与题 意无关,故选D。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 新人教版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 新人教版

【三维设计】(安徽专用)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新人教版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一、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和经济发展共性原因1.一种经济制度土地制度。

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和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2.两种重要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两种经济思想农本思想、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

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的一种冲击。

4.各时期经济发展共性原因(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二、宏观上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三、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1.影响经济转型的制度性因素(1)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影响经济转型的政策性因素(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浙江省镇海中学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一课后检测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后汉书》有载:(工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古代水利工程)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当时农作物种类较多C.当时已有铁犁牛耕D.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2.“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既无,远行买卖,用其所致珍异,孝养其父母。

”《易传》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B.邻近地区社会分工落后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D.专业商人已经出现3.“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唐代开始出现个体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C.小农经济不利于古代中央集权和商品经济发展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古代农业的特点之一4.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粘性的叫黍,不粘的称稷。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

由此,研究者最可能作出的判断是A. 《诗经》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B. 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C. 黍和稷是商周最重要的粮食作物D.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5.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电;劝者,所以(本业)起”等。

下列对这些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劝告统治者要以农为本B.商业发展有利于农业发展C.认识到物质对思想的影响D.主张重农抑商、重本抑末6.我国战国时成书的《吕氏春秋》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

”该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C.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D.土地私有制提高其利用效率7.“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朝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主要反映的是当时A.依据性别的分工方式B.耕织结合的田园生活C.世代相承的学艺传统D.安居乐业的社会状态8.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

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

“边际之地”的增加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B.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D.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9.“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10.《北史·苏绰传》:“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部民,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则正长牒名郡县,守令随事加罚,罪一劝百。

”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A.当时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B.地方官员负有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的任务C.国家制定了一些与农业有关的法律政策D.重农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11.“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关于这首古诗,下列表达最准确的是A.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B.揭示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C.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D.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12.康熙三十九年苏州踹匠(又称“踏布匠”)由于包工头克扣工钱罢工将近一年,最后是以清政府的司法介入暂告结束的。

康熙五十四年踹匠再次罢工,要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

清政府以“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叵测”,立石严禁。

这反映该历史时期A. 罢工仅仅以经济目的为主B. 政府执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C. 政府立法以管理官营手工业D. 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13. 下图为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 曰 (xié)田”。

“ 协”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

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精耕细作农业开始出现 ②生产工具有少量铜器 ③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耕种者多为奴隶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4.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

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必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此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 .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的现象B .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问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 .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D .宋代时期地主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和商业1. “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①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 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2.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 农民生活艰辛B. 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 土地兼并严重D. 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3. 昔者,纣为象箸(筷子),而箕子怖。

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硎(盛羹器皿),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粗劣食物),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酒糟堆成的山丘),临酒池,纣遂以亡。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材料中的“象箸”、“玉杯”可能来自民营手工业B. 当时农牧业落后,“酒池肉林”的记载不符号历史事实C. 当时的官营手工业能织出多种精美的丝织品D. 纣败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生活奢侈腐化4. 史学家秦晖指出:(西)汉人往往提到异域或古时不流通黄金,谓有异于中土今日也;而唐人则对周边民族之流通黄金津津乐道而以为异。

相应的,通用黄金各国的访唐者也常提唐人不用金,并以为异闻。

材料信息实质上说明了A.汉朝时期我国的黄金产量巨大B.汉朝时期我国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C.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D.过度开采导致唐朝黄金的资源枯竭学科5. 下列四幅历史示意图反映的历史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②③④① B .①③②④ C .②④③① D .①④③②6. 晚明时期姚旅才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

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

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

从传统的“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反映了 A .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自然经济解体 C .商品经济发展,明清社会流动频繁D .政府的赋税改革松弛了人身控制7. 下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你认为下列分析符合历史的是①市数量不断增加 ②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③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 ④南方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8.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提到:“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A .当时士农工商的界限正在逐渐淡化B .当时通过经商致富的人比从事农业或手工业要快C .西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D .表明当时政府税收主要来自于商业9. 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

……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这表明A .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B .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C .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D .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10. 宋徽宗时期,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这说明: ①宋政府力求扩大税源 ②宋代的商业比较发达 ③“坊市”制已经被打破 ④宋代的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已出现矛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11. 清代前期,扬州有首童谣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可见,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B .官商勾结官商身份难以界定C .商业发展推动社会风气变动D .地方商业由官员垄断经营12. 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洛阳南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

长安崇仁坊“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时期 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商业活动有严格的地点限制 ③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④政府重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13. 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

由此知 ①施复夫妇是机户 ②当时江南一些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明代手工业还较落后 ④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A .①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4.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中说:“华人社团是宗族和同乡组成的公司和企业网(俗称为“抱团精神”),各企业之间层层连接,规模不断扩大,直至覆盖全球,用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像当今的互联式电脑网络。

”下列各项与这种社团网络发展相关的是 ①西周的宗法制 ②明清时期的晋商与徽商 ③1980年设立首批经济特区 ④改革开放后异军突起的民营经济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三、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