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概论实验报告
遥感课程实验报告范文-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的初步熟悉和基本操作
遥感课程实验报告范文-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的初步熟悉和基本操作《遥感信息科学概论》课程实验报告二、遥感数据地物波谱特性分析1.“L7ETM+_121-032_123457”遥感数据地物波谱特性分析要求:以“L7ETM+_121-032_123457(200210)”为数据源,进行典型地物(水体、植被、居民地)的波谱特性分析(要求标注典型地物像元点的空间位置及其波谱特性曲线,并简要说明其波谱特征)水体:波谱特征:水体的波谱曲线在1波段的亮度最大,为180左右,2波段次之,为160,3波段较低,为60左右,由2波段向3波段急剧下降。
4、5、7波段约为20。
植被:植被波普特性曲线有明显的规律,在1波段有一个峰值60,2波段有一个峰谷50,然后到4波段上升达到最大峰值200,在减小到6波段140.居民地:居民地在各个波段的波谱亮度值均较大。
居民地遥感图像获得的是屋顶或道路,石棉瓦、沥青沙石、水泥等对各波段的反射率均较高。
在1波段最高为240,然后一直减少到5波段峰谷处130,在上升到6波段140.2.“L7ETM+_138-035_123457”遥感数据地物波谱特性分析要求:以“L7ETM+_138-035_123457(200004)”为数据源,进行典型地物(云/云阴影、雪、冰、裸地)的波谱特性分析(要求标注典型地物像元点的空间位置及其波谱特性曲线,并简要说明其波谱特征)云:云波谱特征:0.5-0.7波段亮度值均保持最高不变,为240,0.9波段下降至190左右,之后基本不变。
雪波谱曲线:0.5-0.9波段亮度均保持最大240,之后逐渐降低到40.其在可见光波段灰度值极高为240左右,说明冰对可见光的强反射,从0.6之后亮度降低直至20左右波谱曲线特征:0.5-0.65亮度逐渐升高,0.65处亮度出现峰值为160,0.87处出现波谷,为90,然后逐渐上升至170.3.“L7ETM+_116-031_123457”遥感数据地物波谱特性分析要求:以“L7ETM+_116-031_123457(199909)”为数据源,进行典型地物(水体、植被、火山灰)的波谱特性分析(要求标注典型地物像元点的空间位置及其波谱特性曲线,并简要说明其波谱特征)水体:总体亮度较低,波谱曲线从1波段到7波段亮度由60降为15,曲线趋于平缓。
遥感导论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遥感导论实习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数据处理方法,提高学生的遥感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实习,学生能够了解遥感技术的应用前景,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习内容1. 遥感原理与系统(1)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遥感技术是利用电磁波探测和监测地球表面及其周围环境的科学。
通过遥感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实现对地表物体、现象和过程的监测、分析和评价。
(2)遥感系统组成:遥感系统包括遥感平台、遥感传感器、数据传输系统和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
其中,遥感平台是搭载遥感传感器的载体,遥感传感器是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设备,数据传输系统负责将遥感数据传输到地面接收站,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对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遥感数据处理(1)遥感数据预处理:遥感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校正、图像增强、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等。
数据校正主要消除传感器和大气等因素引起的误差;图像增强通过调整图像的亮度、对比度等参数,提高图像质量;几何校正是指将遥感图像的几何位置校正到实际地理位置;辐射校正是指消除传感器和大气等因素引起的辐射误差。
(2)遥感数据分类与制图:遥感数据分类是根据遥感图像的特征,将图像中的物体或地物进行分类。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模糊分类。
制图是将遥感数据分类结果以图形、图表等形式表现出来。
3. 遥感应用领域(1)农业: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作物长势监测、病虫害监测、水资源监测等。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实时监测作物生长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2)林业:遥感技术在林业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森林资源调查、森林火灾监测、森林病虫害监测等。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森林资源信息,为林业管理提供支持。
(3)城市规划与管理: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扩张监测、环境监测等。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
遥感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遥感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掌握遥感数据的获取方法及遥感图像的处理技术;3. 了解遥感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方面的应用;4. 培养遥感图像分析和解译能力。
二、实验原理遥感技术是利用电磁波在地球表面及其大气层中的传播特性,通过遥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及其大气层的信息,然后进行图像处理、分析和解译,以达到对地球表面及其大气层进行监测、研究和利用的目的。
遥感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磁波辐射与散射:地球表面及其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形成各种电磁波;2. 遥感器:利用电磁波探测地球表面及其大气层的信息;3. 电磁波传播:电磁波在空间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大气、云层等因素的影响;4. 遥感图像处理:对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增强、分类等处理,提高遥感图像的质量和应用效果;5. 遥感图像分析: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识别和提取信息,实现对地球表面及其大气层的监测和研究。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内容(1)遥感图像的获取:通过遥感卫星、航空摄影等方式获取遥感图像;(2)遥感图像的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3)遥感图像增强:通过对比度增强、亮度增强、滤波等手段提高遥感图像的质量;(4)遥感图像分类:采用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5)遥感图像分析:对分类后的遥感图像进行解译、识别和提取信息。
2. 实验步骤(1)遥感图像的获取:通过遥感卫星、航空摄影等方式获取遥感图像;(2)遥感图像的预处理:利用ENVI软件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和大气校正;(3)遥感图像增强:利用ENVI软件进行对比度增强、亮度增强和滤波处理;(4)遥感图像分类:采用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5)遥感图像分析:对分类后的遥感图像进行解译、识别和提取信息。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遥感图像的预处理效果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和大气校正,提高了遥感图像的质量,为后续的图像增强和分类奠定了基础。
最新《遥感技术》实验报告
最新《遥感技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遥感技术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掌握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与分析方法。
通过实验,学习如何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表覆盖分类、资源评估和环境监测。
实验内容:1.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预处理- 从国家遥感中心或其他数据平台下载适用于实验的遥感影像数据。
- 对下载的遥感影像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
2. 遥感影像的解译与分类- 利用遥感影像解译软件,如ENVI或ERDAS IMAGINE,对预处理后的影像进行目视解译。
- 采用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方法,对遥感影像中的地表覆盖类型进行分类。
3. 分类结果的精度评估- 通过实地调查或其他高精度数据,收集地面真实情况作为参考。
- 利用混淆矩阵等统计工具,对遥感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估。
4. 遥感技术在资源评估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选取特定区域,运用遥感技术进行植被覆盖度、土壤湿度等环境因子的监测。
- 分析遥感监测数据,评估资源状况和环境变化趋势。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成功获取并预处理了所需遥感影像数据。
在解译与分类阶段,非监督分类结果显示了地表覆盖的大致分布,而监督分类则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分类结果。
精度评估表明,监督分类的总体精度达到了85%。
在资源评估和环境监测应用中,遥感技术能够有效地监测到植被覆盖度的季节性变化和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情况。
结论:实验验证了遥感技术在地表覆盖分类、资源评估和环境监测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通过本次实验,不仅提高了对遥感技术操作的熟练度,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和技术支持。
未来的工作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先进的分类算法和数据分析方法,以提高遥感应用的精度和效率。
遥感实习报告5则范文
遥感实习报告5则范文第一篇:遥感实习报告《遥感原理与应用》课堂实验报告(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实验成绩:□ 优秀: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内容完整,图表规范美观;实验原理清楚,实验步骤合理,结果正确;严格遵守实验纪律,按时上交实验报告。
□ 良好:格式符合规范要求,内容完整,图表规范;实验原理较清楚,实验步骤合理,结果正确;遵守实验纪律,按时上交实验报告。
□ 中等:格式基本符合规范要求,内容较完整;实验原理较清楚,实验步骤基本合理,结果正确;能遵守实验纪律,能按时上交实验报告。
□ 及格:格式问题较多,内容基本完整;实验原理较清楚,实验步骤基本合理,结果基本正确;能遵守实验纪律,能按时上交实验报告。
□不及格:格式问题突出,内容不完整;实验原理不清楚,实验步骤欠合理,结果不正确;有抄袭现象,不遵守实验纪律,未时上交实验报告。
指导教师签名:2015年 11月 5日实验项目(一):遥感图像几何纠正(4学时)实验目的:掌握遥感图像几何纠正的原理方法;熟悉几何纠正中控制点的选择原则和方法;熟练掌握有关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主要功能和操作步骤;针对变形的遥感图像能进行几何纠正。
实验器材:1、计算机;2、基准遥感图像、待纠正遥感图像;3、遥感数字图像处理ENVI软件。
实验要求:掌握遥感图像几何纠正的主要步骤;自己独立完成遥感图像几何纠正;对几何校正结果进行评价。
实习时间及地点:2015年10月15日软件与数据源描述:ENVI提供以下选择方式:从栅格图像上选择如果拥有需要校正图像区域的经过校正的影像、地形图等栅格数据,可以从中选择控制点,对应的控制点选择模式为Image to Image。
从矢量数据中选择如果拥有需要校正图像区域的经过校正的矢量数据,可以从中选择控制点,对应的模式为Image to Map。
从文本文件中导入事先已经通过GPS测量、摄影测量或者其他途径获得了控制点坐标数据,保存为以[Map(x,y), Image(x,y)]格式提供的文本文件可以直接导入作为控制点,对应的控制点选择模式为Image to Image 和Image to Map。
遥感概论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遥感概论实习一、实习目的与要求本次遥感概论实习旨在让我们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数据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实际操作遥感软件和分析遥感数据的能力。
实习要求我们熟练掌握遥感图像的预处理、解译和分析方法,学会使用遥感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和地物分类,并能够根据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现状的初步判断。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遥感图像预处理在实习的第一阶段,我们学习了遥感图像的预处理方法,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太阳高度角校正和几何校正等。
我们使用ENVI软件对下载的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提高了图像的质量,为后续的解译和分析打下了基础。
2. 遥感图像解译在实习的第二阶段,我们学习了遥感图像的解译方法。
我们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2007》标准,对所调查区域的遥感影像地物进行初步目视解译、划分,建立了外业目视解译标志表。
通过解译,我们了解了不同地物的光谱特性,提高了对遥感图像的理解能力。
3. 遥感图像分析与应用在实习的第三阶段,我们学习了遥感图像的分析与应用方法。
我们使用ENVI软件对遥感图像进行地物分类,制作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专题图。
此外,我们还根据遥感影像图,针对所调查区域进行了生态环境监测和资源调查等应用实践。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遥感概论实习,我对遥感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遥感图像的预处理、解译和分析方法,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我学会了使用ENVI软件进行遥感图像处理,掌握了图像处理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在实习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实践操作,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遥感技术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遥感图像的解译受限于图像分辨率和光谱特性,有时会出现误判和漏判。
此外,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与其他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如GPS、GIS等,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实习总结本次遥感概论实习让我们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习,我们不仅掌握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了解了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遥感报告书
《遥感概论》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单波段二进制图像数据输入、组合多波段数据实验日期:时数:实验者姓名:学号:参考书:《遥感导论》、《遥感概论实验指导书<ERDAS IMAGINE 软件利用(编制:莫宏伟)>》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单波段TM图像数据输入、多波段图像格式转换、多波段组合文件的生成。
解决办法:运用ERDAS Imagine 软件进行单波段TM图像数据输入、多波段组合文件的生成。
具体步骤如下所示:1.单波段二进制图像数据输入在ERDAS图标面板工具条中,点击——打开输入输出对话框,如图所示。
并做如下的选择:①选择数据输入操作:Import;②选择数据输入类型(Type)为普通二进制:Generic Binary;③选择数据输入媒体(Media)为文件:File;④确定输入文件路径及文件名(Input File):Band1.dat;⑤确定输出文件路径及文件名(Output File)band1.img;⑥点击OK;打开Import Generic Binary Data对话框,如图所示:在Import Generic Binary Data对话框中定义下列参数:①数据格式(Data Format):BSQ;②数据类型(Data Type):Unsigned 8 Bit;③数据文件行数(Row):5972;④数据文件列数(Cols):7168;⑤文件波段数量(Bands):1;⑥保存参数设置(Save Option):*.gen;⑦OK退出Save Option File;⑧OK执行输入操作。
重复上述过程,可依此将多波段数据全部输入,转换为 .IMG文件。
2、组合多波段数据为了图像处理与分析,需要将上述转换的单波段IMG文件组合为一个多波段图像文件。
⑪在ERDAS图标面板工具条中,点击Interpreter\Utilities\Layer Stack—Layer Selection and Stacking的对话框。
遥感概论实验报告envi 基础
遥感概论实验报告envi 基础
一、引言
1.1 实验目的
1.2 实验原理
1.3 实验背景
二、envi 基础
2.1 什么是envi
2.2 envi的功能和特点
2.3 envi的应用领域
三、envi的安装和配置
3.1 envi的安装步骤
1.下载envi安装程序
2.双击安装程序并按照提示进行安装
3.完成安装后,打开envi软件
3.2 envi的配置
1.设置数据文件路径
2.设置显示界面样式
3.配置工具栏和快捷键
四、envi的基本操作
4.1 打开遥感影像文件
1.导入多光谱遥感影像
2.导入高光谱遥感影像
4.2 遥感影像的显示和增强
1.调整影像的亮度和对比度
2.使用伪彩色方案显示遥感影像
4.3 执行空间过滤和图像分类
1.应用滤波器对遥感影像进行平滑处理
2.使用图像分类算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
4.4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和地理配准
1.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
2.进行地理配准操作
4.5 遥感影像的特征提取与分析
1.提取遥感影像的植被指数
2.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等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
5.1 打开遥感影像并进行显示和增强5.2 实施空间过滤和图像分类
5.3 进行影像的几何校正和地理配准
5.4 进行特征提取与分析
六、结论
七、参考文献
八、致谢。
遥感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已经在测绘、农业、林业、环保、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对遥感技术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我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组织了一次为期两周的遥感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了解遥感的基本原理,掌握遥感图像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实训内容1. 遥感基本原理学习实训初期,我们学习了遥感的基本原理,包括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图像的获取、传输和接收等。
通过学习,我们对遥感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遥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遥感图像处理软件操作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遥感图像处理软件,我们选择了ENVI软件作为实训工具。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ENVI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图像读取、显示、图像增强、图像分类、专题图制作等。
3. 遥感图像预处理在实际应用中,遥感图像往往存在噪声、畸变等问题,需要进行预处理。
我们学习了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图像增强等方法,提高了图像质量。
4. 遥感图像分类与专题图制作遥感图像分类是遥感应用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学习了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决策树分类等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学会了如何制作专题图,为遥感应用提供可视化数据。
5. 遥感应用案例分析为了让学生了解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我们选取了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如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森林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
三、实训过程1. 理论教学实训期间,我们通过课堂讲授、讨论等形式,学习了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处理软件操作、遥感图像预处理、遥感图像分类与专题图制作等理论知识。
2. 实践操作在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后,我们进行了实践操作。
首先,我们利用ENVI软件对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图像增强等。
然后,我们对预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分类,制作专题图。
最后,我们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 讨论与交流在实训过程中,我们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共同解决问题。
遥感实验报告
遥感实验报告引言: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飞机等遥感平台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对不同波段的电磁辐射进行探测和分析,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表的空间分布、物质组成以及变化情况等信息。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遥感图像的获取和解译,了解和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遥感数据获取:1. 数据来源:本次实验使用的遥感数据来源于卫星遥感图像,通过开源的遥感数据平台获得。
2. 数据类型:本次实验使用的遥感数据为多光谱遥感图像,包含多个波段的信息。
通过不同波段的数据分析,可以获取地表的不同特征和信息。
二、遥感图像解译:1. 图像预处理:图像预处理是遥感图像解译的基础工作,包括图像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和大气校正等过程。
这些预处理步骤可以提高图像质量,减少噪声和失真。
2. 地物分类:地物分类是遥感图像解译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遥感图像中的像元进行分类,可以将地表物体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水体、植被、建筑等。
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3.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对地物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描述的过程。
通过提取地物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征,可以对地物进行进一步分类和识别。
三、遥感技术应用:1.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研究:通过遥感图像的获取和解译,可以对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进行研究。
通过对多时相的遥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驱动因素。
2. 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遥感图像的获取和解译,可以对森林、湿地和土地等自然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为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 灾害监测与评估: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与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遥感图像的获取和解译,可以实时监测和评估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为灾害应对和救援提供决策支持。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遥感图像的获取和解译,了解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研究、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和灾害监测与评估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遥感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遥感技术作为一种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地理信息系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我们进行了本次遥感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掌握遥感图像的获取和处理方法;2. 熟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的基本操作;3. 学习遥感图像的分类和提取信息的方法;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原理遥感技术是利用电磁波对地球表面进行探测和监测的技术。
通过遥感传感器获取的图像数据,可以反映地表物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遥感图像处理主要包括图像校正、分类、提取信息等步骤。
四、实验内容1. 图像获取实验中,我们使用了ENVI软件,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地球观测系统数据和信息(EOSDIS)中下载了北京市的Landsat 8卫星影像。
2. 图像校正首先,我们对下载的遥感图像进行了几何校正,以消除图像中的几何畸变。
通过选择地面控制点,将遥感图像与实际地理位置相对应。
3. 图像分类接着,我们进行了遥感图像的分类。
采用监督分类方法,利用ENVI软件中的分类器,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
分类过程中,我们选取了地物特征明显的区域作为训练样本,以指导分类器进行分类。
4. 信息提取最后,我们利用遥感图像提取了北京市的地物信息,包括水体、植被、建筑等。
通过对提取信息的分析,可以了解北京市的地表环境状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图像校正通过几何校正,我们成功地将遥感图像与实际地理位置相对应,消除了图像中的几何畸变。
校正后的图像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地表物体的真实位置。
2. 图像分类在遥感图像分类过程中,我们共分为三个类别:水体、植被和建筑。
经过分类,我们得到了较为准确的分类结果。
通过分析分类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市的水体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区和郊外,建筑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
3. 信息提取通过对遥感图像提取的地物信息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北京市的地表环境状况。
遥感概论实验报告
遥感概论实验报告遥感概论实验报告导言: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获取和解释地球表面的信息的方法,它使用传感器从遥远的地方获取数据,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变化和特征。
本实验旨在介绍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遥感技术的理解。
一、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并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
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不同波段的辐射。
不同波段的辐射可以提供不同的地表信息,如植被覆盖、土地利用、水体分布等。
二、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台遥感卫星获取的遥感影像数据。
遥感影像数据是通过卫星传感器拍摄地球表面的图像,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地表信息。
我们首先需要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等,以消除影像中的噪声和干扰。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遥感软件对影像进行分类、变换等处理,以获取我们所需要的地表信息。
三、遥感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环境监测是遥感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监测地表的植被覆盖情况、水体污染程度等环境指标,以评估环境质量和进行环境管理。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农业、城市规划、灾害监测等领域,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获取成为可能,这为地表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和精度。
此外,遥感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通过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可以实现对大规模遥感数据的自动分析和解释,提高遥感技术的效率和准确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遥感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遥感技术将在环境监测、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应用,遥感技术将为我们揭示更多地球的奥秘。
遥感导论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遥感技术,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我参加了遥感导论实习。
本次实习主要在遥感实验室进行,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遥感数据处理、图像分析和应用等方面的技能。
二、实习内容1. 遥感数据处理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遥感数据的获取、预处理和格式转换等基本操作。
通过实践,我掌握了使用ENVI软件进行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和大气校正等。
2. 遥感图像分析遥感图像分析是遥感导论实习的重点内容。
我学习了遥感图像的增强、分类、提取和变化检测等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使用ENVI软件进行遥感图像的增强、分类和变化检测等操作。
3. 遥感应用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城市规划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实习过程中,我了解了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并尝试将这些应用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4. 遥感实验为了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我在实习过程中进行了多个遥感实验。
例如,利用遥感数据对农作物长势进行监测、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土地覆盖分类等。
三、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不仅巩固了遥感导论的相关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
2.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熟练掌握了遥感数据处理、图像分析和应用等方面的技能。
这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拓宽视野通过实习,我了解了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习总结本次遥感导论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在实习过程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拓宽了视野。
我相信,通过本次实习,我将在遥感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遥感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下是实习期间的部分成果:1. 完成遥感数据处理实验报告一份;2. 完成遥感图像分析实验报告一份;3. 完成遥感应用案例分析报告一份;4. 完成遥感实验报告一份。
遥感实验报告
遥感实验报告遥感实验报告引言: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获取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信息来获取地表特征的技术。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地质勘探、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卫星图像,并对图像进行解译和分析,从而深入了解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步骤:1. 数据获取在实验开始前,我们首先需要获取卫星图像数据。
通过合法渠道,我们从国家遥感中心获取了一组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
这些图像涵盖了不同地区的城市和农田,以及一些自然景观。
2. 图像预处理获取到的卫星图像需要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预处理包括图像去噪、边缘增强和色彩校正等步骤。
通过这些预处理步骤,我们可以得到更清晰、更准确的图像数据。
3. 图像解译在预处理完成后,我们开始对图像进行解译。
解译是指根据图像的特征和上下文信息,识别出图像中的不同地物和地貌。
在解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和遥感图像解译原理,对图像中的各个区域进行分类和标注。
4. 图像分析解译完成后,我们对图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通过分析图像中的不同地物和地貌,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关该地区的信息。
例如,通过对城市区域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人口密度和城市发展情况;通过对农田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农作物类型和农业生产状况。
实验结果:通过对卫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有关地表特征的结论。
例如,在城市区域,我们观察到高密度的建筑群和道路网络,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在农田中,我们观察到不同类型的农作物,如水稻、小麦和玉米,表明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多样化。
讨论与展望: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实时监测地球表面的变化,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和演变过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救援。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地球。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卫星图像,并对图像进行解译和分析,深入了解了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遥感实验报告
遥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遥感技术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数据获取,以探究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和自然灾害预警等方面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飞机等远距离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接收地面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可以获取地表地貌、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信息。
三、实验步骤。
1. 选择合适的遥感影像数据,包括多光谱影像、高光谱影像等。
2. 对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等。
3. 利用遥感软件进行影像解译,提取地表信息。
4. 对提取的地表信息进行分析和应用,如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获取了地表的多光谱影像数据,并对其进行了预处理和解译。
最终得到了地表的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五、实验结论。
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为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对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六、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不仅让我们掌握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还加深了我们对地球表面信息获取和分析的认识。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遥感技术,探索其更广泛的应用领域,为地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七、参考文献。
1. 《遥感原理与应用》,XXX,XXX出版社,2018年。
2.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XXX,XXX期刊,2020年。
以上为本次遥感实验的报告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谢各位的阅读和支持!。
遥感概论实验报告内容
实验1 测定地物光谱反射率1.学时:22.目的和要求:学习地物光谱的测定方法;认识地物光谱反射率的规律;学习绘制地物反射光谱曲线。
3.实习内容:测定几种地物的光谱反射率。
4.使用仪器:可见光-近红外光谱辐射计。
5.方法步骤:①对准标准板,读取数据;②移开标准板对准地物,读取数据;③重复1,2步骤,测量5-9次,记录数据,计算平均值;④更换目标,做好信息记录,重复1-3步;⑤整理数据,根据公式计算反射率。
(注:参考实习教程实习一)实验2 摄影像片的特性及像对立体观察实验报告1.学时:22.目的和要求:①掌握航空摄影像片比例尺的计算方法;②了解航片上像片的重叠度;③计算航空像片上的投影误差;④掌握使用立体镜进行航空像片立体观察的方法。
3.使用仪器、工具:反光立体镜、航空像片。
4.方法步骤:(1)根据航空像片比例尺计算公式,计算航空像片的比例尺。
(2)了解航空像片的重叠度及其计算方法。
(3)计算航片上的投影误差(根据投影差计算公式)。
(4)航空像片立体观察步骤:(参照实习教程10-11页具体步骤)①取一对航空像对,分别找出像主点;②将像片按左右放置,使影像的重叠部分向内,使像对像主点连线置于平行于眼基线的直线上。
移动立体镜,使立体镜的基线平行于像主点连线;③在立体镜下移动像片间的距离,直到观测到相应的像点融合为一体而获得立体感觉,且观察时没有不适的感觉;④当立体像对范围内高差太大时,在某一部分不易同时看出山顶及山谷的立体模型,需调整基线长度,才能实现立体观察。
(参考实习教程实习二、三)实验3 航片室内地质地貌判读1.学时:22.目的和要求:学习航片判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航空像片判读中判读标志的建立方法;解译各地质地貌类型在航片上的影像特征。
3.实习内容:运用各种判读标志从航片上解译出不同的地貌类型。
4.使用仪器、工具:反光立体镜、直尺、航空像片、放大镜、铅笔等。
5.方法步骤:①在室内首先建立航片判读的标志;②利用目视和立体镜进行室内判读。
遥感概论实验报告
遥感概论实验报告《遥感概论》实验教学指导书说明:《遥感概论》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遥感的基础知识,着重掌握遥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课程内容共十章,其中有的内容实践性强,安排了必要的实验,加强学生对遥感的理解和在各行业的应用实验指导书包括实验目的、要求、实验用具、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实验报告格式与内容等适用专业:地理科学教师:韩丽君实验一航片的立体观察一、实验目的:1、学习使用立体镜对航片进行立体观察;2、在航片所构成的立体像对上量测高差二、实验要求:1、认识航片上的各种注记2、按照正确的方法对航片进行立体观察,每位同学至少观察3对立体像对3、通过测量航片立体像对上的同名地物点的横坐标,计算左右视差和左右视差较,利用公式计算高差,要求测量两次,求两次的平均值b P三、实验用具:立体镜;航片;尺子四、实验内容:1、学习使用立体镜对航片进行立体观察;2、在航片所构成的立体像对上量测高差五、实验步骤:1、利用立体镜观察实习教程13页的a、b图;2、量测高差:用光盘中“实习图像”子目录中航片A和航片B;分别在航片A和航片B量取E、F的像点坐标,并计算像点E和F的左右视差,计算出左右视差较;量取航片A上oa到ob的距离,根据航片立体量测高差的公式,计算F点到E点的高差六、注意事项:11、进行立体观察时,像片必须按照摄影时的相应位置放置,即先拍的在左,后拍的在右,使重叠部分在中央如果左右像片对调,则产生反立体,高山就会变成深谷;2、务必保证两张像片在同一直线上,否则两张像片上相同物体的影像不能完全重合,即出现双影;3、使立体镜有横梁一侧朝外,否则会碰住鼻梁;4、量测横坐标时应精确到毫米七、实验报告格式与内容:注:在报告封面上,项目栏要先写明实验序号,如实验一,再写实验名称,再接着写实验报告内容,字迹尽量清晰、工整其他实验要求与此相同先将上述内容简要抄写完毕报告正文,地貌类型所在地区航片比例尺地貌特征E点坐标F点坐标左右视差PE左右视差 PF高差h第一次结果第二次结果⊿P= PE-PF oa→ob平均实验二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2一、实验目的:1、学习使用软件进行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2、掌握选取地面控制点的原则和要求;3、通过实习,掌握坐标转换和图像重采样的原理二、实验要求:1、要求同学们按照选取控制点的原则和要求来选控制点,控制点选择是否精确,直接影响实验结果,所以大家要尽量精确选择控制点;2、时间紧,实验内容多,大家要抓紧时间,每人应完成一景遥感影像的校正;3、实验结束后,要及时保存校正结果,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交到学委处三、实验用具:计算机;软件;遥感数字影像四、实验内容:1、使用软件在遥感数字图像上采集地面控制点;2、依据最近邻法对原来的图像进行重采样,使其符合新的投影关系和分辨率五、实验步骤:1、显示图像文件;2、启动几何校正模块,选择多项式几何校正计算模型,定义多项式模型参数和投影参数;3、启动控制点工具;4、采集地面控制点;5、采集地面检查点;6、计算转换模型7、图像重采样;8、保存几何校正模式9、检验校正结果六、注意事项:1、采集地面控制点时,控制点的数目要满足6×(n+1)(n+2)/2个,应尽量多采一些控制点;2、选取控制点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图像上易分辨且较精细的特征点;②特征变化大的地方应多选;③图像边缘部分要选控制点;④尽可能满幅均匀选取3、关于投影参数的设置,如果采用窗口采点模式并且参考图像已有投影信息时,不需要定义投影参数,否则,则要定义投影信息,包括投影类型及相应的参数七、实验报告格式与内容:3实验报告封面与实验一相同先将上述内容简要抄写完毕报告正文,报告正文应包括以下内容:1、实验中你所采用的几何校正转换模型为:2、实验中你所采用的重采样方法是:实验三遥感图像增强一、实验目的:通过使用软件对遥感图像实现灰度变换、彩色变换、边缘增强和指数运算,掌握常用图像处理的方法二、实验要求:1、灰度变换、彩色变换、边缘增强和指数运算四个内容都要完成并保存实验结果,实验结果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统一交到学委处;2、实验内容多,同学们应抓紧时间完成三、实验用具:计算机;软件;遥感数字影像四、实验内容:1、K-L变换;K-T变换2、彩色变换:三个波段叠加显示彩色图像;到的变换;到RG的反变换3、边缘增强:用滤波器和滤波器对图像运算,实现边缘增强4、指数运算:对遥感图像进行指数运算,得到图像,反映植被信息五、实验步骤:1、K-L变换;K-T变换K-L变换: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压缩方法,它可以将具有相关性的多波段数据压缩到完全独立的较少的几个波段上,便于图像分析与解译,具体过程如下:在图标面标工具条中,点击/ / —--打开对话框并设置参数如下:4上图为原始图像与主成份变换获得的主份量1、2、3的对比图原图像() 主成份合成图像5K-T变换:又叫缨穗变换,是针对植物学所关心的植被特征,对原始多波段图像数据进行空间旋转,获得具有物理意义的亮度、绿度、湿度等分量在图标面板工具条中,点击/ / —打开对话框,并设置参数上图为原始图像与缨穗变换的亮度、绿度、湿度分量的比较图2、彩色变换:色彩变换是将区域图像从的彩色空间转换到作为定位参数的彩色空间,以便达到增强目的6在图标面板工具条中,点击/ / —--打开对话框,并设置参数如下:到的反变换与此相类似 3、边缘增强:非定向边缘增强应用滤波器和滤波器对图像运算,首先通过正交卷积算子分别对图像进行边缘检测,然后两个正交结果进行平均操作过程较简单,关键是滤波器的选择4、指数运算:应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将遥感图像中不同波段的灰度值进行各种组合运算,计算反映矿物和植被和常用比率和指数在图标面板工具条中,点击/ /命令,打开对话框在对话框中,需要设置输入文件名称、输出文件名称、处理范围、传感器类型、选择指数函数、输出数据类型等六、实验报告格式与内容:实验报告封面与实验一相同先将上述内容简要抄写完毕报告正文,7上图为原始图像与色彩变换获得的亮度、色度、饱和度三个分量图的对比报告正文中应包括以下内容:你对图像进行下列增强以后图像有何变化:K-L变换;K-T变换;到的变换;到RG的反变换;滤波器;滤波器;你的实验结果名称实验四遥感图像分类一、实验目的:掌握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的方法,并体会二者的区别二、实验要求:1、注意保存中间结果,比如分类模板,实验中输入的参数要及时记录到实验报告表中,实验结果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统一交到学委处;2、实验内容多,同学们应抓紧时间完成三、实验用具:计算机;软件;遥感数字影像四、实验内容:图像分类简介图像分类就是基于图像像元的数据文件值,将像元归并成有限几种类型、等级或数据集的过程常规图像分类主要有两种方法:非监督分类与监督分类,专家分类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遥感图像分类方法,下面介绍这三种分类方法非监督分类运用1算法,完全按照像元的光谱特性进行统计分类,常常用于对分类区没有什么了解的情况使用该方法时原始图像的所有波段都参于分类运算,分类结果往往是各类像元数大体等比例由于人为干预较少,非监督分类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较高非监督分类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初始分类、专题判别、分类合并、色彩确定、分类后处理、色彩重定义、栅格矢量转换、统计分析监督分类比非监督分类更多地要求用户来控制,常用于对研究区域比较了解的情况在监督分类过程中,首先选择可以识别或者借助其它信息可以断定其类型的像元建立模板,然后基于该模板使计算机系统自动识别具有相同特性的像元对分类结果进行评价后再对模板进行修改,多次反复后建立一个比较准确的模板,并在此基础上最终进行分类监督分类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建立模板、评价模板、确定初步分类图、检验分类结果、分类后处理、分类特征统计、栅格矢量转换1、非监督分类:启动非监督分类;进行非监督分类;显示原图像和分类图像;定义类别颜色、设置不透明度;确定类别意义和精度;标注类别名称和颜色;8类别合并和属性重定义2、监督分类:分别用绘图工具、扩展工具、查询光标和特征空间四种方法定义分类模板;用各种方法评价分类模板;执行监督分类;评价分类结果;分类后处理五、实验步骤:1、非监督分类使用算法来进行非监督分类聚类过程始于任意聚类平均值或一个己有分类模板的平均值:聚类每重复一次,聚类的平均值就更新一次,新聚类的均值再用于下次聚类循环实用程序不断重复,直到最大的循环次数已达到设定阈值或者两次聚类结果相比有达到要求百分比的像元类别已经不再发生变化1、1分类过程第一步:调出非监督分类对话框在图标面板工具条中点击图标→C1 → ---→ 对话框如下:第二步:进行非监督分类在对话框中:→确定输入文件:→确定输出文件:→选择生成分类摸板文件→确定分类摸板文件:→对选择单选框指由图像文件整体的统计值产主自由聚类,分出类别的多少由自己决定是基于选定的模板文件进行非监督分类,类别的数目由模板文件决定9→确定初始分类数: 18分出18个类别)实际工作中一般将分类数取为最终分类数的2倍以上点击按钮可以调出Fi1e 对话框以设置的一些统计参数,点击Co1 按钮可以调出对话框以决定输出的分类图像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这两个设置项使用缺省值定义最大循环次数: 24最大循环次数是指重新聚类的最多次数,这是为了避免程序运行时间太长或由于没有达到聚类标准而导致的死循环一般在应用中将循环次数都取6次以上→设置循环收敛阈值:收敛阈值是指两次分类结果相比保持不变的像元所占最大百分之此值的设立可以避免无限循环下去→点击按钮1、2 分类评价第一步:显示原图像与分类图像10在视窗中同时显示原图像和分类图像:两个图像的叠加顺序为原图像在下、分类图像在上第二步:打开分类图像属性并调整字段显示顺序在视窗工具条中:点击图标→打开工具面板→点击工具面板的图标→打开对话框属性表中的19个记录分别对应产生的18个类及类,每个记录都有一系列的字段如果想看到所有字段,需要用鼠标拖动浏览条,为了方便看到关心的重要字段,需要调整字段显示顺序对话框菜单条:→ → 对话框在中选择要调整显示顺序的字段,通过、、、等几个按钮调整其合适的位置,通过选择调整其显示宽度,通过调整其对齐方式如果选择复选框,则可以在中修改各11个字段的名字及其它内容→在对话框中调整字段顺序,最后使、、、 _四个手段的显示顺序依次排在前面→点击按钮→返回对话框第三步:给各个类别赋相应的颜色对话框:→点击一个类别的字段从而选择该类别→右键点击该类别的字段→ 菜单→ 选择一种颜色→重复以上步骤直到给所有类别赋予合适的颜色第四步:不透明度设置由于分类图像覆盖在原图像上面,为了对单个类别的判别精度进行分析,首先要把其它所有类别的不透明程度值设为0,而要分析的类别的透明度设为1 对话框:→右键点击字段的名字→ 菜单→菜单项→对话框→在对话框的输入框中输入0 →点击按钮→返回对话框:→点击一个类别的字段从而选择该类别→点击该类别的字段从而进入输入状态→在该类别的字段中输入1,并按回车键此时,在视窗中只有要分析类别的颜色显示在原图像的上面,其它类别都是透明的12第五步:确定类别专题意义及其准确程度视窗菜单条:→→ 对话框→ 本小步是设置分类图像在原图像修背景上闪烁,观察它与背景图像之间的关系从而断定该类别的专题意义,并分析其分类准确与否第六步:标注类别的名称和相应颜色对话框:→点击刚才分析类别的字段从而选择该类别→点击该类别的字段从而进入输入状态→在该类别的字段中输入其专题意义,并按回车键→右键点击该类别的字段→ 菜单→选择一种合适的颜色重复以上4、5、6三步直到对所有类别都进行了分析与处理注意,在进行分类叠加分析时,一次可以选择一个类别,也可以选择多个类别同时进行2、监督分类2、1定义分类模板第一步:显示需要进行分类的图像第二步:打开模板编辑器并调整显示字段第三步:获取分类模板信息第四步:保存分类模板以上分别用不同方法产生了分类模板,下面将该模板保存起来在对话框菜单条:→ →打开对话框→确定是保存所有的模板还是只保存被选中的模板→确定文件的目录和名字→点击按钮2、2评价分类模板分类模板建立之后,就可以对其进行评价,删除、更名、与其它分类模板合并等操作分类模扳的合并可使用户应用来自不同训练方法的分类模板进行综合复杂分类,这些模板训练方法包括监督、非监督、参数化和非参数化2、2、1可能性矩阵可能性矩阵评价工具是根据分类模板,分析训练区的像元是否完全落在相应的类别之中通常都期望区域的像元分到它们参于训练的类别当中,实际上中的像元对各个类都有一个权重值,训练样区只是对类别模板起一个加权的作用工具可同时应用于多个类别,如果你没有在中确定选择集,则所有的模板类别都将被应用可能性矩阵的输出结果是一个百分比矩阵,它说明每个训练区中有多13少个像元分别属于相应的类别训练样区的分类可应用下列几种分类原则:平于行六面体、特征空间、最大似然、马氏距离下面说明可能性矩阵评价工具的使用方法:在对话框:→在中选择所有类别→菜单条:→ →打开对话框→选择非参数规则:→选择叠加规则:→选择未分类规则:Ru1e →选择参数规则:→选择像元总数作为评价输出统计:→然后,文本编辑器被打开,分类误差矩形矩阵将显示在编辑器中供查看统计2、3执行监督分类( )在监督分类过程中,用于分类决策的规则是多层次的,如对非参数模板有特征空间、平行六面体等方法,对参数模板有最大似然法、距离、最小距离等方法当然,非参数规则与参数规则可以同时使用,但要注意应用范围,如非参数规则只能应用于非参数型模板,对于参数型模板,要使用参数型规则另外,如果使用非参数型模板,还要确定叠加规则和未分类规则下面是执行监督分类的操作过程:图标面板菜单条:→ → 菜单14或图标面板工具条:点击图标→菜单→ 菜单项→ 对话框在对话框中,需要确定下列参数:→确定输入原始文件:→定义输出分类文件:→确定分类模板文件:→选择输出分类距离文件:→定义分类距离文件:→选择非参数规则(_ ):→选择叠加规则( ):→选择未分类规则( ): →选择参数规则( ): →不选择→说明:在对话框中,还可以定义分类图的属性表项目:15→点击按钮→打开对话框通过对话框,可以确定模板的哪能些统计信息将被包括在输出的分类图像层中这些统计值是基于各个层中模板对应的数据计算出来的,而不是基于被分类的整个图像→在对话框上作出选择→ →返回对话框2、4评价分类结果( ) 执行了监督分类之后,需要对分类效果进行评价,系统提供了多种分类评价方法,包括分类叠加( )、定义阈值()、分类编码 ( )、精度评估( )等,下面有侧重的进行介绍2、4、1分类精度评估分类精度评估是将专题分类图像中的特定像元与已知分类的参考像元进行比较,实际工作中常常是将分类数据与地面真值、先前的试验地图、航空相片或16其它数据进行对比的途径之一下面是具体的操作过程:第一步:在视窗中打开原始图像在中打开分类前的原始图像,以便进行精度评估第二步:启动精度评估对话框图标面板菜单条:→ → 或图标面板工具条:点击图标→菜单→选择菜单项→打开对话框对话框中显示了一个精度评估矩阵精度评估矩阵中将包含分类图像若干像元的几个参数和对应的参考像元的分类值这个矩阵值可以使用户对分类图像中的特定像元与作为参考的已知分类的像元进行比较,参考像元的分类值是用户自己输入的矩阵数据存在分类图像文件中第三步:打开分类专题图像对话框菜单条:→ →打开对话框→在对话框中确定与视窗中对应的分类专题图像→ →返回对话框第四步:将原始图像视窗与精度评估视窗相连接对话框:→工具条:点击图标→将光标在显示有原始图像的视窗中点击一下→原始图像视窗与精度评估视窗相连接第五步:在精度评价对话框中设置随机点的色彩17对话框:→菜单条→ 菜单项→打开面板→在确定没有真实参考值的点的颜色→在确定有真实参考值的点的颜色→→返回对话框第六步:产生随机点本步操作将在分类图像中产生一些随机的点,随机点产生之后,需要用户给出随机点的实际类别然后,随机点的实际类别与在分类图像的类别将进行比较对话框:→ →/ →打开对话框→在中输入→在中输入20→在选择单选框→ →返回对话框可以看到在对话框的数据表中出现了10个比较点,每个点都有点号、X\Y坐标值、、等字段,其中点号、 X/Y坐标值字段是有属性值的说明:在对话框中,是指确定随机点过程中使用的最多分析像元数,当然这个数目一般都比大很多,设为20说明是产生20个随机点,如果是做一个正式的分类评价,必须产生20个以上的随机点选择意味着将产主绝对随机的点位,而不使用任何强制性规则是指每个类将具有同等数目的比较点是指点数与类别涉及的像元数成比例,但选择该复选框后可以确定一个最小点数以保证小类别也有足够的分析点18第七步:显随机点及其类别对话框:→ → (所有随机点均以第五步年设置的颜色显示在视窗中) →→ 第八步:输入参考点的实际类别值对话框:→在数据表的字段输入各个随机点的实际类别值第九步:设置分类评价报告输出环境及输出分类评价报告对话框:→ →→通过点击确定分类评价报告的参数→→→→ →所有报告将显示在文本编辑器窗口,可以保存为本文件→→ →→。
遥感概论实验报告目录
一、引言1.1 实验背景1.2 实验目的与意义1.3 实验内容与方法二、遥感基本概念2.1 遥感定义2.2 遥感发展历程2.3 遥感技术原理2.4 遥感技术分类三、遥感平台与传感器3.1 遥感平台概述3.1.1 航空遥感平台3.1.2 航天遥感平台3.1.3 地面遥感平台3.2 遥感传感器概述3.2.1 光学遥感传感器 3.2.2 微波遥感传感器 3.2.3 红外遥感传感器3.2.4 高光谱遥感传感器四、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4.1 遥感图像数据预处理4.1.1 图像辐射校正4.1.2 图像几何校正4.1.3 图像镶嵌4.2 遥感图像增强4.2.1 线性增强4.2.2 非线性增强 4.3 遥感图像分类4.3.1 监督分类4.3.2 非监督分类 4.3.3 面向对象分类 4.4 遥感信息提取4.4.1 地物识别4.4.2 地物分类4.4.3 变化检测五、遥感应用领域5.1 资源调查与评价5.1.1 土地资源调查 5.1.2 水资源调查 5.1.3 森林资源调查 5.2 环境监测与保护5.2.1 水体污染监测 5.2.2 森林火灾监测 5.2.3 气候变化监测 5.3 军事应用5.3.1 地形测绘5.3.2 目标识别5.3.3 军事侦察5.4 国土规划与管理5.4.1 城市规划5.4.2 农业规划5.4.3 水利规划六、遥感实验设备与环境6.1 实验设备介绍6.1.1 软件平台:ENVI、ArcGIS等6.1.2 硬件设备:计算机、显示器、打印机等6.2 实验环境设置七、实验流程与步骤7.1 实验准备7.2 实验步骤7.2.1 数据预处理7.2.2 图像增强7.2.3 图像分类7.2.4 信息提取7.3 实验结果与分析八、实验结果与讨论8.1 实验结果展示8.2 结果分析8.2.1 分类精度分析8.2.2 信息提取结果分析8.3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九、结论9.1 实验总结9.2 遥感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9.3 对遥感未来发展的展望十、参考文献10.1 国内外遥感技术相关书籍10.2 遥感技术相关期刊文章10.3 遥感技术相关网络资源字数:约2500字。
遥感概论实验报告
日期:年月日
遥感概论
遥感概论
遥感概论
查。
如不合格,要重新修改解译图。
3、其实野外工作
有些工作需要野外采样,如土壤解译等。
(四)成图总结阶段
1、成图
将合格的解译草图根据专业的要求,按一定比例尺经制图综合转绘成图。
一般都是采用遥
感系列成图的方法,分要素或按不同需要和功能分别成图,形成系列。
如需要,还要进行面积量算。
2、提交成果
实验结论(果)分析1、水体在卫星图像上要较其他地物容易判读。
尤其在近红外波段的影像上,由于水体对近红外的强烈吸收,水体为黑色,与周围地物的界限很清楚。
湖、
河、海以其外部形态,很容易区别。
水中的泥沙含量等状况,在可见光短波影像上有显示。
一般水浅或含沙量大的色调浅。
2、卫星图像上,植被是群体的特征,不能反映个体的形态,只能判读出植被的类型、生长状况、分布范围。
植被类型的判读要依据纹理结构和色调,并要有该地植物群落组成和植被分类图等资料,要经过实地调查和验证。
植被的判读一般要用多波段合成的图像,如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
3、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的含义大同小异。
图像反映出来的是地表覆盖状况,该状况的类型根据土地分类标准而定。
教师评语
(分)
日期:年月日
日期:年月日
遥感概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扫描式立体观测仪和立体显微镜进行立体观察时,首先把两张具有重叠的航空像片按左右顺序平放在灯光台上扫描视场范围内,然后根据航空像片的比例尺情况,调整变焦系统、光路旋转系统和基线调整系统,当两眼感觉到相同物体的影像完全重合时,就可以得到物体的立体效应。
在初次进行立体观察时,要使两眼各看一张照片,可能会不习惯,因而最好先通过一些简单的图形(如图5.21)来进行练习。
经过多次练习后,就可以对照片进行观察了。
、反差增强(对比度增强)
灰度变换数字处理是将图像的灰度范围先拉伸到显示设备的动态范围成饱和状态,然后进行颠倒。
这样的运算,可以使正像和负像互换。
常用平滑邻域算法边缘增强(锐化)
)梯度法 给定一个函数f(X ,Y),在坐标(X ,Y)上的梯度定义为一个矢量:()]⎥⎤⎢⎡∂∂=X f Y X f ,主成分分析原理图
锐化前后的直方图比较 亮度值 反射率 亮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