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案
初中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
《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动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动物类型之间的亲缘关系。
2、通过“对某些动物进行分类”等活动,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常见种类和形态、生理特征,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通过参与“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观察昆虫标本”等学习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教学重难点:1、“观察昆虫标本”和“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2、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及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教学过程:A.复习练习1.蕨类植物生活环境在________繁殖方式为_______,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2.种子植物:通过________繁殖,种子植物分为______植物和______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主要区别:_____________,被子植物又分为_____植物和______植物。
B预习练习1.(47页)动物约有______种,(48页)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类是身体里有脊椎骨的动物,叫脊椎动物,如_______、_______等。
按生活习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48页第二段)无脊椎动物又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脊椎动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49页)最古老、最原始、结构最________,整个身体_________构成的动物叫_________。
多数生活在________中,少数______。
如_______使人换疾病。
4(50页)腔肠动物多数生活在________中,一般为____细胞生物。
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的分类系统和主要类群。
2. 掌握不同类群动物的特征和代表物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动物的分类系统和主要类群。
2. 不同类群动物的特征和代表物种。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投影仪。
2. 图片或模型展示不同类群动物的特征。
3. 学生小组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展示一张图片或模型,引起学生对动物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动物是如何分类的吗?有哪些主要类群?探索(15分钟):1. 介绍动物的分类系统,包括门、纲、目、科、属和种。
2. 分别介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和昆虫等主要类群,展示它们的特征和代表物种。
3. 利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不同类群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它们的特征。
合作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类群动物进行研究。
2. 每个小组收集该类群动物的图片、信息和特征,整理成展板或海报。
3. 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向其他小组介绍自己选择的类群动物。
总结(10分钟):1. 回顾动物的分类系统和主要类群。
2. 强调不同类群动物的特征和代表物种。
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动物的多样性。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位动物学家或兽医来学校讲解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2. 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自然博物馆,进一步了解和观察不同类群动物。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对不同类群动物特征的理解,可以通过小组展示和口头问答等方式进行。
教学延伸: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某个特定类群动物,了解更多的特征和代表物种。
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动物观察和记录,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能力。
《动物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案
《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案一、课时题目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二、课时教材分析(一)【教材知识结构分析】《生物的主要类群》这一章分为四节:动物的主要类群;植物的主要类群;细菌和真菌;生物的分类。
这一章比较简单地介绍了各大生物类群的基本形态和主要特征,使学生对各类群的生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以后学习有关课程及参加社会生产实践打下初步的基础。
本章的编写,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兴趣,先介绍动物的主要类群,并且从身边最容易接触到的脊椎动物讲起。
在介绍动、植物主要类群时,又隐含了分类的方法,为学习第四节生物的分类作了铺垫。
生物分类是区分生物种类的科学,也是探索生物间亲缘关系、阐明生物界自然系统的科学,因此第四节又是前面三节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动物的主要类群》这一节,通过前一章《艳丽多姿的生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可以简单地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初步了解了区别动物和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动物的分类,学生感到研究的动物种类繁多且难于掌握。
因此系统地学习动物的分类,可以使学生从具体的某一动物推论到一般的同类动物,从而使学生对动物界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时就能用一般的规律去指导个别动物的学习,做到以简驭繁。
本节内容通过对身边常见物体的观察、分析,学会分类的科学方法,进一步针对常见动物的特征进行逐级分类,从而使学生既明白了事实、掌握了规律,又学会了方法、发展了能力。
本节内容是上章内容的深化和发展,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专业化发展奠定的基础。
生物的主要类群2. 学生活动:在学习中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分组讨论、游戏让学生用新习得的方法去学习动物的分类及脊椎动物的分类,这样学生能获得成功性的体验,从而也达到了突破难点的目的。
3.教学思路分析:总体思路:(1)模拟超市,引入课题,突出重点,形成方法论。
(2)利用课件,分组讨论,应用分类法掌握知识。
(3)游戏活动,增强兴趣,渗透分类法,突破难点。
22.4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例如,我会总结动物的分类方法有形态分类法和遗传分类法,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哺乳动物的体温恒定、鸟类的高代谢率等。
(五)作业小结
作业小结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在课程结束后,我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的问题导向主要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动物的分类方法和特征。在讲解过程中,我会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发现动物分类的规律。例如,我会问学生:“动物是如何分类的?各类动物有什么主要特征?”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与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纠正。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这些策略的灵活运用,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讲授新知
讲授新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分类方法和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我会采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图片和实物模型,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动物的特征。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发现动物分类的规律。例如,我会问学生:“动物是如何分类的?各类动物有什么主要特征?”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反思与评价主要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纠正。同时,我还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在课程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他们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此外,我还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为他们提供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初中生物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初中生物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类群。
2.掌握不同类群动物的特征和代表物种。
3.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动物的分类原理和主要类群。
2.掌握不同类群动物的特征。
3.了解不同类群动物的代表物种及其生态特点。
三、教学内容:
1. 动物的分类原理
2. 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3. 不同类群动物的代表物种及其生态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类群动物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2.讲解:讲解动物的分类原理和主要类群,介绍脊索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等类群的特征和代表物种。
3.示范:通过展示实物标本或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类群动物的外部特征,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类群动物的区别。
4.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类群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动物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并展示不同类群动物的生态环境和生存方式。
六、课堂作业:
1.整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动物的分类原理、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2.选择一个类群动物,了解其生态特点和代表物种,撰写一篇小论文。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动物的分类原理和主要类群,掌握不同类群动物的特征和代表物种,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深入探讨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案
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教案标题: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目标:1. 了解动物的分类系统和主要类群。
2. 掌握不同类群动物的特征和代表物种。
3. 培养学生对动物多样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并询问他们是否知道动物有不同的类群。
知识讲解:2. 介绍动物的分类系统,包括门、纲、目、科、属和种的概念,并解释每个分类的作用和意义。
3. 详细介绍动物的主要类群,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和昆虫等,并讲解它们的主要特征和代表物种。
互动学习:4. 分发图片或卡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将动物分类,并解释他们的分类依据。
5.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不同类群动物的特征和习性,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互相交流。
实践活动:6. 组织学生进行动物观察活动,可以是校园内的昆虫、鸟类或其他小型动物观察,或者通过观看纪录片等方式了解不同类群动物的生活习性。
7. 学生根据自己观察或了解的动物,设计一个简单的海报或展板,展示该动物所属的类群、特征和生活习性。
总结回顾:8.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动物的主要类群和它们的特征。
9.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动物需要分类,并讨论动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动物的意义。
拓展活动:10.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纪录片或上网搜索等方式进一步了解不同类群动物的特征和习性,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评估方式:11. 观察学生在互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对动物分类的理解程度。
12. 评估学生设计的海报或展板,检查他们是否准确地展示了动物的类群和特征。
教案扩展:1. 可以将动物的分类系统与植物的分类系统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整体分类体系。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动物分类游戏,加深对动物分类的理解和记忆。
3. 可以邀请动物学家或野生动物保护专家来校园进行讲座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了解动物多样性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界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动物的分类方法和依据。
教学内容:1. 动物界的定义和特点。
2. 动物的分类方法:形态学分类、遗传学分类、生态学分类。
3. 动物分类的依据: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等。
教学活动:1. 引入动物界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的特点。
2. 讲解动物的分类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分类方法的依据。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实际操作动物的分类。
第二章:无脊椎动物教学目标:1. 了解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教学内容:1. 无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3. 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和代表物种。
教学活动:1. 引入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无脊椎动物的特点。
2. 讲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3. 通过图片展示和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各类群的代表物种。
第三章:脊椎动物教学目标:1. 了解脊椎动物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教学内容:1. 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点。
2.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3. 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和代表物种。
教学活动:1. 引入脊椎动物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脊椎动物的特点。
2. 讲解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3. 通过图片展示和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各类群的代表物种。
第四章:哺乳动物教学目标:1. 了解哺乳动物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哺乳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教学内容:1. 哺乳动物的定义和特点。
2. 哺乳动物的主要类群:原始哺乳类、有袋类、食肉目、奇蹄目、偶蹄目等。
3. 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和代表物种。
教学活动:1. 引入哺乳动物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哺乳动物的特点。
2. 讲解哺乳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征。
3. 通过图片展示和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各类群的代表物种。
生物圈中的动物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环节动物
10蝗虫的哪些特点使其适应陆地生活?
动物的主要类群(一)
第一课时: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
五井初中:许忠霞
知识目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环节动物、 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 理功能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 蝗虫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 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情感目标: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重点:理解环节动物、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 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难点:概述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课前预习检测
1 现在已被人类认识的生物有( )种,到目前 已经被人类认识的动物就有( )种,常见的动 物类群包括( )( )( )( ) ( )。 2蚯蚓属于( )动物,沙蚕属于( )动物,水 蛭属于பைடு நூலகம் )动物,蜜蜂属于( )动物,龙虾属 于( )动物,蜻蜓属于( )动物,蜘蛛属于 ( )动物,蝗虫属于( )动物,蝉属于( ) 动物。
(2)图中[ ]______ 是它的飞行器官,它 有______ 对足,跳跃时主要靠图中[ ] ______ ,运动器官都着生在______ 。 (3)蝗虫的呼吸器官是______ 。
补充一 :蝗虫的循环是开管式循环
是感觉 器官, 有嗅觉 和触觉 的作用 感觉取食的中心 运动中心 呼吸和生殖的中心 前翅;革质 狭长保护
动物的类群
原生动物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无脊椎动物 线形动物
无脊柱
动物 150多万
环节动物 昆虫纲 软体动物 甲壳纲 节肢动物 100多万种 鱼类 两栖类 多足纲 蛛形纲
脊椎动物 有脊柱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学点一】环节动物
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第1课时
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目标:通过认识动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动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某些动物进行分类”等各种活动,认识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常见种类和特征,认识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常见种类和特征。
通过参与“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观察昆虫标本”等学习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的对比学习,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体会动物种类的多样性;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观察昆虫标本”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不同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第1课时动物系统进化树“将下列动物分类”谁说出被发现的植物有多少种?(30多万种)。
自然界还有一类,它包括的种类比植物的种类更多,这类生物,就是我们现在要开始学的:动物那么,这类生物在我们地球上已被发现的有多少种呢?(150多万种)。
那么,这么多种类的动物,我们怎么个学法呢?学习植物类群时,我们是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学习的,对不对?学习动物,我们也这样按顺序来学。
植物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动物是否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呢?播放一段动物类群的录象,展现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图中很多是大家熟悉的动物,请根据已有的动物知识,将它们归类,并说出理由。
问:摸一下你们的背后中央有一根什么? (脊柱)对,由脊椎骨构成的一根脊柱.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学生举例.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又可以分为几大类,请同学们看动物进化系统树,说出不同动物类群之间的进化关系.总结: 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
脊椎动物: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八年级初二上册生物教案 -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本节教材介绍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两大类群。
将这两大类群安排为一节内容,主要考虑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都具有“有口无肛门”的共同特征,具有相似性,适宜合并介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2.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活体水螅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通过了解血吸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水螅的观察,培养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2.通过了解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2.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回顾1.生物的特征: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植物与动物的区别:能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二、导入新课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动物。
动物有千万种,如果一种一种来学,需要很长时间。
为了方便研究,人们把动物按照共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一类一类的学。
首先,我们要学的是腔肠动物。
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经常吃的海蜇就属于腔肠动物。
大家想一下,自己见过的海蜇是什么样子的?结构简单,没有内脏的分化。
思考: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
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
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我们通过腔肠动物的一种代表性动物来研究以上问题。
三、互动授课(一)腔肠动物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水流缓慢、水草茂盛的清洁的淡水中。
思考:如果一条小溪中原来有水螅生存,现在却采集不到,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水体受到污染。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备课教案-2022-2023学年济南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方式(图片、视频、实验演示等)的学习活动,能说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2、列表比较三类脊椎动物的异同。
3、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教学重点:蚯蚓和蝗虫的系统结构和生理特征。
教学难点: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培养。
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出各类群的主要特征,进而理解进化的历程及顺序。
课时安排:联系孩子们的社会经验及对动物的了解,能得出它们的生活环境上看,鱼类生活在水中,两栖类水陆两栖,爬行类在陆地上,鸟类及哺乳类适应陆地生活了,能得出“从水生到陆生”的结论,从而理解这5类的顺序不可以颠倒,因为这是进化的顺序。
(二)鱼类●代表动物:鲫鱼体型:梭形,减少运动时的阻力。
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保护色体表:覆盖鳞片,能分泌粘液,起保护作用。
运动器官:鳍呼吸器官:鳃●讨论:鱼鳍在运动中的作用准备了一段视频,同学们在优美的画面中理解鱼鳍的作用。
背鳍和臀鳍:保持竖直方向平衡的作用。
胸鳍和腹鳍:保持左右方向的平衡。
胸鳍还可以转换方向。
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和决定运动的方向。
●鱼类的呼吸器官准备的第二段视频,同学们能够清晰的观察到口和鳃盖的交替闭合,理解这是鲫鱼在呼吸,鳃是它们的呼吸器官。
鱼的呼吸器官是,鳃丝是鲜红色,气体交换就是在进行的。
鱼的口与鳃盖张合,那是鱼儿在。
侧线的作用侧线有感知水流方向和水压的作用。
常见的鱼类(淡水鱼类及海洋鱼类)四大家鱼--淡水养殖的鱼类市场上能见到的常见的海洋鱼类鱼类的主要特征师引导生总结鱼类终生生活在中;身体一般呈,体表多覆盖着,用呼吸;用游泳。
(二)、两栖类代表动物:3种:青蛙、蟾蜍、大鲵以青蛙为代表,带领孩子们总结出:●生活环境: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
●呼吸器官: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裸露且湿润,能够辅助呼吸。
讨论思考:“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
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2010年 11 月 16日教案序号 27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课 题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对代表动物蚯蚓、蝗虫的分析,归纳出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学会观察蝗虫的技能难点:蚯蚓和蝗虫的呼吸;蝗虫气门的观察及作用。
教学目标1、通过对代表动物蚯蚓、蝗虫的分析,归纳出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2、学会观察蝗虫的技能(重点)3、初步确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和保护动物及其生活环境。
教学准备蝗虫、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材处理二次备课 一、情景导入: 二、课内探究播放一段动物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现已经被人们认识的生物就有150万种。
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鱼类、鸟类和哺乳类都是我们常见的动物类群。
探究一:环节动物(以蚯蚓为代表)自主学习:阅读课本80页第2段至81页第4段,在书中标出以下问题。
1、 蚯蚓是依靠什么来完成运动的?2、 蚯蚓的身体是分节的,身体分节有何意义?3、蚯蚓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吗?它依靠什么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4、蚯蚓的体壁能分泌黏液,使体壁始终保持湿润,这有何意义?5、除蚯蚓外,常见的环节动物还有哪些?6、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7、环节动物与人类有何关系? 提出你的疑问学以致用:1、如何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2、蚯蚓的生活习性是昼伏夜出,可是在大雨过后的白天地面上会有很多蚯蚓﹐为什么?探究二:节肢动物(以蝗虫为代表)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蝗虫1、轻轻捏一下蝗虫的身体,有什么感觉?蝗虫身体表面的一层“皮”生物学上叫什么?它有何作用?2、蝗虫的足、翅、触角分别长在哪个部位?有几对?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三、总结收获四.巩固练习这对蝗虫的生活有何意义?3、观察蝗虫气门的位置和数量,推测气门的作用。
总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比较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①共同点②谁更适应陆地生活?为什么?你的收获:你的疑惑:★课外拓展查阅书籍资料或上网查询,无脊椎动物还有哪些类群?每一类群有何特点?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达标检测1、在蚯蚓翻耕土壤的实验中,必须保持土壤是潮湿的,否则蚯蚓会死亡而影响实验效果,原因是()。
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识别和了解动物的五大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2)掌握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和代表动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各类动物的特征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2)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分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动物的五大类群及其主要特征;(2)各类群的代表动物。
2. 教学难点:(1)各类群动物特征的区分;(2)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各类动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准备分类卡片、实物模型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动物的五大类群相关知识;(2)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植物的分类,引出动物的分类;(2)提问:你们知道动物可以分为哪几类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动物的五大类群及其特征;(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类群的代表动物。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动物五大类群的特征及代表动物;(2)举例说明各类群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4. 互动环节(1)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分享对身边动物的观察心得;(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动物分类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布置课后作业:调查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动物主要类群知识的掌握程度。
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第一章:哺乳动物1.1 教学目标:了解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掌握哺乳动物的分类及代表动物1.2 教学内容:哺乳动物的特征:哺乳、恒温、有毛发、发达的大脑等哺乳动物的分类:食肉目、食草目、杂食目等代表动物:狗、猫、牛、羊、老虎等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哺乳动物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特征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喜欢的哺乳动物,总结其特征和分类第二章:鸟类2.1 教学目标:了解鸟类的主要特征掌握鸟类的分类及代表动物2.2 教学内容:鸟类的特征:羽毛、翅膀、喙、体温恒定等鸟类的分类:鸣鸟、游禽、猛禽等代表动物:鹦鹉、企鹅、老鹰等2.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鸟类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种类的鸟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特征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喜欢的鸟类,总结其特征和分类第三章:爬行动物3.1 教学目标:了解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掌握爬行动物的分类及代表动物3.2 教学内容:爬行动物的特征:鳞片、冷血、产卵、四肢等爬行动物的分类:蜥蜴、蛇、龟、鳄鱼等代表动物:蜥蜴、蛇、龟、鳄鱼等3.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爬行动物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特征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喜欢的爬行动物,总结其特征和分类第四章:两栖动物4.1 教学目标:了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掌握两栖动物的分类及代表动物4.2 教学内容:两栖动物的特征:皮肤裸露、变态发育、双重呼吸等两栖动物的分类:蛙类、蟾蜍类、蝾螈类等代表动物:青蛙、蟾蜍、蝾螈等4.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两栖动物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种类的两栖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特征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喜欢的两栖动物,总结其特征和分类第五章:鱼类5.1 教学目标: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掌握鱼类的分类及代表动物5.2 教学内容:鱼类的特征:鳞片、鳃呼吸、鳍游泳等鱼类的分类:海水鱼、淡水鱼、热带鱼等代表动物:金鱼、鲨鱼、鲤鱼等5.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鱼类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种类的鱼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特征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喜欢的鱼类,总结其特征和分类第六章:昆虫6.1 教学目标: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掌握昆虫的分类及代表动物6.2 教学内容:昆虫的特征:三对腿、两对翅膀、外骨骼等昆虫的分类:蝴蝶、蜜蜂、蚂蚁、蚊子等代表动物:蝴蝶、蜜蜂、蚂蚁、蚊子等6.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昆虫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种类的昆虫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特征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喜欢的昆虫,总结其特征和分类第七章:软体动物7.1 教学目标:了解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掌握软体动物的分类及代表动物7.2 教学内容:软体动物的特征:柔软的身体、外套膜、无骨骼等软体动物的分类:蜗牛、蛞蝓、章鱼、蚌类等代表动物:蜗牛、蛞蝓、章鱼、蚌类等7.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软体动物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种类的软体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特征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喜欢的软体动物,总结其特征和分类第八章:环节动物8.1 教学目标:了解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掌握环节动物的分类及代表动物8.2 教学内容:环节动物的特征: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真体腔等环节动物的分类:蚯蚓、水蛭、沙蚕等代表动物:蚯蚓、水蛭、沙蚕等8.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环节动物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种类的环节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特征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喜欢的环节动物,总结其特征和分类第九章:棘皮动物9.1 教学目标:了解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掌握棘皮动物的分类及代表动物9.2 教学内容:棘皮动物的特征:辐射对称、五腕、外部骨骼等棘皮动物的分类:海星、海胆、海参等代表动物:海星、海胆、海参等9.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棘皮动物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种类的棘皮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特征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喜欢的棘皮动物,总结其特征和分类第十章:总结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总结动物的主要类群特征及分类激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10.2 教学内容:回顾各个章节中学到的动物类群特征及分类展示一些特殊的或有趣的动物,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10.3 教学活动:小组竞赛:学生分组进行动物类群特征及分类的竞赛,增强学习趣味性展示特殊动物:展示一些特殊的或有趣的动物,如熊猫、考拉等,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介绍了动物的十个主要类群,分别是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昆虫、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以及总结与拓展。
《动物的主要类群》说课稿
《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动物的主要类群》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的其他生物》第一章的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生物圈的植物》和《生物圈中的人》之后而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前两大单元的基础,学生能初步给生物进行分类,关于动物,学生能说出很多动物的名称,但对怎样给动物分类还不肯定,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动物的分类及各类群动物的特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依据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能力:①认识动物进化系统树,了解不同动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②通过“对某些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增强学生观察、思维、分析、表达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深入理解动物进化系统树的含义,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动物类群的学习,进一步强化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2、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类群。
●难点:1、认识动物的进化系统树.2、了解动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二、说教法:在教法的设计上,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养成科学的分析方法,培养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本节采用情境导入法、讨论法、观察法、谈话法等教法.三、说学法:在这节课教学中我采用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大屏幕、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增强直观感受,由浅入深,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和小组合作等形式学习.真正的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转为主动的学。
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找到了乐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四、说教学程序: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五个环节:(一)视频引入,创设情境(二)目标引领,合作探究(三)展示交流,反馈解疑(四)总结提升,强化知识(五)训练巩固,拓展延伸第一环节:视频引入,创设情境播放“动物世界"视频。
七年级生物上册 2.2.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案2 (新版)济南版
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说出鲫鱼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重点)(2)描述鱼类的主要特征,说出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重、难点、)(3)尝试描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初步确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和学法指导:本节课采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结合学生常见的动物,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中熟悉的各种动物和对设计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小组讨论、自学教材,自主探究,找出它们的相似特征,教师再精当点拨。
最后由学生讨论、总结归纳出它们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进一步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加强引导,规范实验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课前准备:活鲫鱼、鱼的骨骼标本、玻璃缸、清水等,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头,鲫鱼顿时傻了眼。
青蛙催促道:“鲫鱼先生请便吧。
”鲫鱼不得已,跳到岸上,不一会儿便死了。
你知道鲫鱼失事入手,问题激发学提问:同学们认识这些鱼吗?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它们有那些共同的特征适应水中生活呢?并认真填写表格。
的知识结构。
培养总结能(4)你知道爬行动物是怎样繁殖的吗?(5)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有利于生活在干旱的A、尾鳍摆动B、腹鳍和胸鳍摆动C、尾部和躯干部摆动D、胸部和躯干部摆动2、青蛙冬眠时,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气体交换是通过学生先独立思考,全班再交流完成。
板书设计: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代表动物:鲫鱼鱼类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特征: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内有脊柱骨构成的脊柱,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
〖2021年整理〗《动物的主要类群》参考优秀教案
第一节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代表性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⑵采用活动和阅读小资料的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情感目标:
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保护自然和融合到自然当中去的意识。
3、能力目标:
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学生的探究和分类的能力。
⑵通过从常见的动物为例,得出这一类动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二、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以及各个种类的典型动物。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一种动物特点来为它划分到某一类中去。
三、课时
2课时。
四、教学用具
鲫鱼、鸟的标本、脊椎骨模型、菜青虫和菜叶。
五、学情分析
上一章我们刚学习了地球上的各种各样的生物,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经有所了解。
对本章的动物和植物的主要群落、细菌和真菌以及生物的分类的学习,已经打下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教案
一、课时题目
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课时)
二、课时教材分析
(一)【教材知识结构分析】
《生物的主要类群》这一章分为四节:动物的主要类群;植物的主要类群;细菌和真菌;生物的分类。
这一章比较简单地介绍了各大生物类群的基本形态和主要特征,使学生对各类群的生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以后学习有关课程及参加社会生产实践打下初步的基础。
本章的编写,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兴趣,先介绍动物的主要类群,并且从身边最容易接触到的脊椎动物讲起。
在介绍动、植物主要类群时,又隐含了分类的方法,为学习第四节生物的分类作了铺垫。
生物分类是区分生物种类的科学,也是探索生物间亲缘关系、阐明生物界自然系统的科学,因此第四节又是前面三节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动物的主要类群》这一节,通过前一章《艳丽多姿的生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可以简单地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初步了解了区别动物和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动物的分类,学生感到研究的动物种类繁多且难于掌握。
因此系统地学习动物的分类,可以使学生从具体的某一动物推论到一般的同类动物,从而使学生对动物界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时就能用一般的规律去指导个别动物的学习,做到以简驭繁。
本节内容通过对身边常见物体的观察、分析,学会分类的科学方法,进一步针对常见动物的特征进行逐级分类,从而使学生既明白了事实、掌握了规律,又学会了方法、发展了能力。
本节内容是上章内容的深化和发展,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专业化发展奠定的基础。
生物的主要类群
2. 学生活动:在学习中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分组讨论、游戏让学生
用新习得的方法去学习动物的分类及脊椎动物的分类,这样学生能获得成功性的体验,从而也达到了突破难点的目的。
3.教学思路分析:
总体思路:
(1)模拟超市,引入课题,突出重点,形成方法论。
(2)利用课件,分组讨论,应用分类法掌握知识。
(3)游戏活动,增强兴趣,渗透分类法,突破难点。
(4)自主学习,知识延伸,方法论的深化和巩固。
(5)课后练习,方法延伸。
(三)【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从学生对身边熟悉的动物着手观察、分析,从心理上讲学生对科学中的动物特别感兴趣,学习兴趣浓厚。
但从生理特点上来说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课件和游戏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通过分组讨论、设问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课时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和技能目标】
1.理解“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逐级进行”这一分类策略
2.初步了解动物界的组成,理解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3. 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及相关代表动物的名称,说出五大脊
椎动物的分类标准及相关代表动物的名称
4. 初步学会对动物的简单分类和对动物内部结构的观察和分析
【科学探究目标】
1.理解“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特征进行,由于分类标准不同而分类结果不同”这
一重要的分类思想
2.通过分组讨论、游戏活动、观察、分析概括使繁杂的知识变得有条理,学
会在复杂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分类思想有一定的规律性,抓住规律遵循规律会加快认识过程并且规律
可以被人们发现并加以利用
2.通过对青蛙等具体动物的学习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目标】
1.通过对分类方法的学习和使用,体验科学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2.通过对动物的分类的学习,了解动物的分类依据,为认识周围的动物世界打
下基础
四、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点
贯穿这堂课的关键点是分类的思想,让学生带着这个思想去学习脊椎动物的分类,这是本堂课的重点。
脊椎动物的逐级分类通过学生按兴趣小组进行小组研究,然后以班级交流的形式进行归纳,老师把握主线的方式进行学习。
难点在于
学生能否把五大脊椎动物的特点转化为一种逻辑判断的依据,有条理地去理解动物的分类。
五、课型
事实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课
六、教学方法
课件展示、模型直观演示、分组讨论法、讲授法。
七、教学用品
多媒体、一段录像、多媒体课件、动物骨骼标本。
十、课后分析:
这节课是一节事实性知识课,主要以陈述性知识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枯燥乏味。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大量的图片,多媒体视频短片和各种实物标本。
也可以开展各类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兴趣。
但同时应注意课堂纪律的控制,注意关键知识的总结与反馈,避免出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却没有掌握多少重要知识的情况。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博物馆,一方面能够巩固课内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能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增加对科学课程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