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望闻问切之切诊

合集下载

中医的望、闻、问、切

中医的望、闻、问、切

中医的望、闻、问、切脸发黄:表明脾胃,消化系统功能弱;脸发白:表明肺,呼吸系统功能弱;脸发红:表明心脑血管系统功能弱;脸发青:表明肝胆,免疫系统功能弱;脸发黑:表明肾脏、膀胱系统功能弱。

肝:开窍于目,肝胆不好的人,眼睛发干,发涩,无光泽,许多人甚至“猛眨”眼睛。

其华在爪(指甲),也就是表现在指甲上,肝胆好,免疫系统好,通常指甲会比较光滑,有光泽,坚硬,否则是灰指甲,易断,或有真菌感染。

还有肝是主筋(肌键)的,手背上的青筋暴露,代表肝胆不好,情绪上来看是易发怒的。

有些人情绪说来就来,没说两句就拍桌子瞪眼的,通常是因为肝火太旺了,肝不好的人口味爱吃酸的,脸色发青的,暗无光泽。

心脏(小肠):舌为心之苗。

舌是心脏的表现,怎样通过舌来看,心脏好不好呢?如果舌头比较淡、白的话,是代表心血不足,供血不太好。

如果心血瘀阻,舌头是暗紫色的。

有人舌头溃烂是心火旺的表现。

其华在脸,心脏正常的人脸色是白里透红的。

有的人的脸惨白、淡而无光的是因心脏供血不足。

脸呈暗紫色的,是心火太旺,有瘀阻的地方。

情绪上是喜的,经常微笑,没人也笑,这是心脏不太好的一种表现。

口感是爱吃苦的,苦瓜、杏仁、西柚汁等。

脸色发红(紫红色),特别是一些红光满面肥胖者,通常都有心血管方面的阻碍。

脾(胃):开窍于口、唇,其华在肌肉。

脾胃好的人嘴唇是淡红色,有光泽的,不好的呢是淡、白、萎黄,这种颜色让我们来判断脾胃好不好。

胃不好的人容易有口气,特别是胃炎或溃疡的人。

脾是负责四肢的,脾胃好,肌肉是轻健有力。

否则,肌肉松驰、无力。

情绪上是爱思的。

总是皱着眉毛,好像比总理还操心,一点小事都想不开,这是脾胃不好而造成的。

另外,口味是爱吃甜的(比一般人吃的甜度要高),脸色发黄。

是病态的蜡黄,无透明度、无光泽的黄色。

肺:肺是开窍于鼻,鼻是用来呼吸的,吸入新鲜空气,排出废气。

鼻不好的人,会影响体内正常的循环,会引发肺的疾病,呼吸系统的疾病也会诱发鼻腔的炎症。

其华在皮毛,肺是给皮毛供应营养的,肺不好,皮毛就枯槁,不光滑,粗糙,汗毛生长方向杂乱,脸上的毛孔粗大。

中医的望、闻、问、切,

中医的望、闻、问、切,

中医之医学有一个说法:“医者意也”,要头脑聪明,将呆板的原则,加以灵活运用,才能对付灵活变动的“人”,所以,医是智慧之学。

中医的头一步,了解病情,诊断病人,要由四个字入手。

望闻问切这是谁都知道的,但这四个字到底包含些什么?望——看相术清朝有一个才气纵横的名医,名叫陈修园,对于所谓“望”,有诗一首如下。

春夏秋冬长夏时,青黄赤白黑随宜。

左肝右肺形呈颊,心额肾颐鼻主脾。

察位须知生者吉,审时若遇克为悲。

更于黯泽分新旧,隐隐徽黄是愈期。

这一首诗说明了由外表诊视病人的原理与方法,就是说人的气色可以与四季同样,与颜色配合,以断病情。

面颊上左边气色灰暗表示肝有病,右边灰暗是肺有病,如果心有病的话,额头颜色必会反常,肾病表现在颐处,鼻子呈现了脾脏的毛病,如果各部位气色与时序相合则佳,如果逢到克制当然不吉,颜色的不佳则愈旧愈久愈劣,如果面现微微的黄气,则证明胃气上升,是病愈之兆。

所以所谓“望”,是用看相的方法,察究病人的病情,其中还包含了看舌苔等等,及一切眼睛可以观察到的因素,来判断病情。

闻——听病人的声音根据五行生克,及五脏六腑的配合,用声音判断病人的情况。

肝病出怒声,容易发脾气,轻易动怒的病人,一定是肝有病;若常自喜笑,那么他的病一定是偏重于心脏方面。

脾病则多思虑,除了一般过度用脑,神经有问题外,得病时,比平时思虑还多。

肺病忧悲爱哭泣。

肾病多呻吟,转身弯腰起身坐下,浑身疼痛,常发哼唷之声,必是肾病体弱。

实际上,从声音分辨病情是颇为困难的,关于这方面以后还要作较详细的说明。

问——病人自己的感受给病人看了相,注意到了病人声音的变化,现在要问一问病人自身的情况,与自己的亲身感受了。

关于问的范围,陈修园也编好了要点: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人渴俱当辩。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脉要参机便。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言告儿科,天花麻疹虔占验。

由于这几句要点,可知古代中医的治闻,对病人事先也要经过严密的审察,等于现在的全盘检查,同时已对“人”有具体彻底的了解,才好下诊断,所以中医内科是全科的医生,包括了小儿科、妇科等。

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内容

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内容

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内容
中医诊病方法是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内容,称为四诊。

望诊,就是用眼睛望病人的整体和局部的情况。

首先要看病人是不是有神。

有神为眼睛明亮,神志清楚,语言流畅,反应灵敏;无神为目光晦暗,表情呆滞,反应迟钝,语无伦次。

局部的望诊,主要是望舌,舌的不同部位代表不同的脏腑,望舌包括望舌质和望舌苔两方面。

闻诊,闻就是用耳朵听,用鼻子闻。

听包括讲话声、咳嗽声、呼吸声、呃逆声。

凡气粗声高、重浊的都为寒症;气微声低的都为虚症。

闻就是闻气味,包括口腔气味和各种分泌物的气味。

凡是恶臭味重的,属热症。

有腥味或气味不重的属虚症。

问诊,看病时医生要仔细询问病人的病情。

流传有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均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妇女尤必问经带。

切诊,切诊就是切脉、候脉。

切脉部位多在寸口,寸口为手太阴肺经之脉,因五脏六腑的脉都会合於此脉,所以从這里可以了解到全身脏腑经脉气血的情况。

一般常见的脉有浮脉、数脉、滑脉、弦脉。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一个了解情况,收集材料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选出正确的治疗方法。

所以四诊是辨证论治的基础。

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

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

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四诊法为基础的独特医疗体系。

四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环节,通过观察患者外部表现、听取患者症状、询问患者病史和用手触摸患者身体,来了解病情,辨别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一环节,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包括面色、舌苔、目睛、舌质等,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中医认为,人体内外的变化可以从面部反映出来,比如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面色潮红可能是热邪内盛等。

舌苔也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中医将舌苔分为不同颜色、质地、厚薄等,从而判断患者的病情。

二、闻诊闻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二环节,通过倾听患者的声音和气味,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脏腑功能,比如声音嘶哑可能与肺部有关;气味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病理状态,比如口臭可能与消化系统有关。

因此,通过仔细倾听患者的声音和嗅闻患者的气味,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理情况。

三、问诊问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三环节,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强调“望闻问切”相结合,认为通过对患者病史和症状的详细了解,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问诊环节中,医生需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发病时间、症状轻重、伴随症状等,并与其他环节相结合,作出综合判断。

四、切诊切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最后一环节,通过医生用手触摸患者的脉搏、体表等部位,来了解患者的脉象、组织状态等,以帮助诊断病情。

中医认为,脉搏反映了人体经络的状况,可以从中了解患者的脏腑状况;体表触感可以帮助判断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因此,在切诊环节中,医生需要细致入微地触摸患者的脉搏和体表,并结合其他环节的信息,形成综合诊断和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基础,通过观察患者外部表现、倾听患者声音和气味、询问患者病史和症状以及触摸患者的身体,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

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

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身体特征、舌苔等多个方面,以及倾听患者的主观感受和描绘,再通过对患者脉搏的摸诊、腹部的触诊等检查手法,综合分析得出中医诊断,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望闻问切是四诊相互支撑、不可或缺的部分。

其中,“望”指通过观察患者面色、形态、舌苔等外部特征来判断病情;“闻”指通过嗅闻患者体味、呼出的气味等来判断病情;“问”指医师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情况;“切”指通过摸诊、触诊等手法来判断患者的脉搏和腹部情况。

在中医诊断学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色、舌苔、唇色等外貌特征,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的表现;面部黄色可能是脾胃功能不良、湿热内蕴的表现。

舌苔也是诊断中非常重要的观察指标,不同颜色、形态的舌苔在中医中代表着不同的脏腑状况和病理变化。

闻诊主要是通过医师嗅闻患者身体或排泄物的气味来诊断病情。

中医认为,不同的疾病具有不同的气味表现。

例如,糖尿病患者可能有呼出气味带有水果香味的现象;黄疸患者可能有口腔异味等等。

通过闻诊,医师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理变化和病因。

问诊是医师与患者交流的重要环节,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病症描述、既往病史等,医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这对于中医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中医强调整体观念,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因分析,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医师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病因病机。

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非常独特的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来判断患者脉搏和腹部情况。

中医对脉搏的判断非常重视,通过判断脉搏的弦浮、滑数等特点,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运行状况、脏腑功能等。

触诊腹部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状况、脾胃功能等。

例如,中医认为,腹部胀满可能是脾胃气虚的表现;腹部疼痛可能与肝胆功能有关。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中医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从而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

所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和它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诊,就是医生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

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认识到人体的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内在脏腑有密切关系。

如果五脏六腑产生了病变,就必然反映到体表。

因此,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机体内部的病变。

医生一开始接触病人,看到病人的病情虽然重,但是如果病人精神很好,说明病人正气还旺盛,治疗起来效果必然较好;相反,病情看来不太重,但是精神已经萎靡不振,这就说明正气已经衰退,治疗效果可能就不如前者好。

面部的不同色泽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

青、红、黄、白、黑五色,相应地配合肝、心、脾、肺、肾五脏。

如出现脸色发青,可能是肝脏的病变;脸色发黄,可能是脾胃的病变。

从人的形态,也可以看出病情变化。

肥胖的人,容易出现阳气不足和"痰湿"停留的症状;消瘦的人,容易出现阴血不足和阳盛火旺的症状。

中医望诊中最有特色的是"舌诊","舌诊"包括看舌质和舌苔。

舌质,指的是舌的本体;而舌苔是舌质表面覆盖着的苔垢。

看舌质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看舌苔可以知道邪气的深浅;正常人舌面上有一层薄白的苔,叫舌苔。

如果外来的邪气侵入人体,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苔就要变厚。

舌面光滑如镜,那是因为正气太虚的缘故。

舌苔之所以能反映疾病,是因为它通过"胃气"与五脏六腑发生密切的关系,"胃气"就是脾胃的功能状态,它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对于其他各脏的活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医对舌象的观察,包括观察舌质的颜色、舌苔的颜色和厚薄,以及舌体的形态等。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之完整版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之完整版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之完整版四诊述要一、望诊中医特别重视望诊,临诊首要注意观察,从病人的神态、形体和某些特定表现征象,了解疾病的性质与轻重。

望诊之要,首先望神:患者眼珠灵活,目光炯炯,神识不乱,语言清亮,精神充沛,面色荣润,动作矫健协调,即为有神;若目光晦暗,反应迟钝,语言低微,精神委靡,表情淡漠,即是失神。

中医学认为:精气充盛则神旺;精气虚衰则神疲。

若患者其症状虽属严重,但神气尚佳,这说明正气未衰,预后一般尚好;如果相反,其症状表现虽不严重,而神气却委靡不振,这说明正气趋向衰弱,预后一般不良。

《灵枢·天年篇》上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素问·本病论篇》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说明了“ 神” 的重要性,但危重之病,一时精神转“ 佳”,或两颧发红如妆,这是阴阳格拒、欲将离绝的危象,即“ 神浮则危”,当须警惕。

其次望色:气色是脏腑气血的外荣,在临床上,可以根据色的荣润枯槁、鲜明晦暗等方面来辨证。

气血旺盛,则色泽荣润鲜明;气血衰减,则色泽枯槁晦暗。

白脱血,萎黄主虚,颧赤劳缠。

五脏有病,面部色泽有时亦有相应变化:如脾病者面色多萎黄,肺病者则面色白,心病者则面色赤,肝病者则面色青,肾病者则面色灰黑。

此外,还可以从色的方面辨别出不同的病因和症状,如《灵枢·五色篇》“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但望色必须结合其他三诊,如面色白,血虚也;问之无脱血因素者,应考虑恐怖,恐则气下,血亦随之,怖则神随气失。

心脉如乱丝,面乍白乍赤,神气不安之象也:心中必有惭愧之事,惭则气收,愧则神荡,在临床上应细致诊察。

望形体:一般五脏强健的,外形多壮实;五脏有病,外形多衰弱。

形体不同,往往用药的宜忌、喜恶有异,如胖人多气虚,瘦人多火,用药应因人而异。

从观察形体也可得出很多病情,如肥人多中风,瘦人多劳嗽。

然而对胖、瘦人亦需分析:能食肌丰而胖者,体强也;若食少而肥者,非强也,乃病痰也,肥人最怕按之如棉絮;食少而瘦者,体弱也;若食多而瘦者,非弱也,瘦人最怕肉干著骨。

中医的望、闻、问、切

中医的望、闻、问、切

肾按中医的说法是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肾不好的人,易耳鸣,听力也会渐受影响。老年人常出现失聪(耳聋)的症状,就是肾功能虚、衰的体现;肾是给骨胳提供营养的,有些人去医院什么也检查不出来,但就是浑身不舒服,这都是肾虚造成的全身酸软、无力。肾不好的人口味是爱吃咸的,口重,易恐惧,担惊受怕,大惊小怪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脸色发黑(铁黑),在医院肾透析中心的病人大都是这种脸色。
再往上看,眉毛分成二段,中间这一块,代表呼吸系统(肺)。如果这个部位毛孔粗大、或发红,代表呼吸系统有问题。长期吸烟的人会长斑、色素。若额头中间比较凹,且颜色晦暗、或发青、或有斑,说明此人肺部有疾病,呼吸不畅;如有粉刺,证明此人近期患过感冒或喉咙疼。若两眉头部位有痣、痦子或发白或明显的川字纹,则证明此人易患咽.喉炎、或扁桃体炎,或胸闷气短,或肺有病,同时也可遗传给自己的子女。肺功能不好的人,一般大肠排泄功能不好
额头上方三分之一处(发际边)是代表心脏系统,此处出现青春痘:(疙瘩),或和面部额色不一样,说明此人心理压力比较重。若出现斑;说明心脏有疾病(如:心肌无力);有痣、痦子,说明心脏功能先天不足。
心脏的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之间的鼻梁处,此处出现横纹或横纹比较明显,可能心律不齐或心脏状况不好;若出现的横纹深而且舌头上面也有很深的竖纹(沟),可能是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心脏病者一般小肠功能不好;还能引发血管、脑、甲状腺、甲状旁腺等疾病。下耳唇有皱纹是冠心病,嘴唇发紫是心脏病
脸发黄:表明脾胃,消化系统功能弱;脸发白:表明肺,呼吸系统功能弱;脸 发红:表明心脑血管系统功能弱;脸发青:表明肝胆,免疫系统功能弱;脸发 黑:表明肾脏、膀胱系统功能弱。
然后,看肾区,因为肾是先天之本,颧骨往后至耳后到下巴周边是肾区,这是最大的一个区域。“全民补肾”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了,由于环境的污染,肾的负担确实太重了,若此部位有痣或痦子证明此人肾功能先天不足,易引起腰、腿及背部酸疼。此部位有很深且大的斑,极有可能是肾结石。肾区发黑,或有红血丝,青春痘,或有斑,或眼角有很深的鱼尾纹,耳旁有竖褶子,这些都是肾虚的表现。肾区如有痣或痦子且脑区竖纹很深,吃饭口味重,爱吃咸,证明此人易患高血压或预示将来易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肾主骨,看肾重点看酸痛区,嘴角两边代表肩肘,向下代表上下肢,下巴位置代表的酸痛区依此是颈椎,胸椎,腰椎和尾椎,合嘴时稍用力,下巴出现小坑或者有“疙瘩”的人,您问他是不是经常腰酸背痛?一定不会错。尤其女性经期前后会出现酸痛,乏力的感觉。

中医诊断学“四诊”常考的14个考点

中医诊断学“四诊”常考的14个考点

中医诊断学“四诊”常考的14个考点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四诊、辨证、疾病诊断等内容。

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其中,望诊是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情况以了解病情的方法,闻诊是听声音和嗅气味的诊病方法,问诊是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以了解病情的方法,切诊是切按患者脉搏或其他部位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辨证,即辨识、推断证候。

中医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主要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基本原则临床诊病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审内察外,整体统一;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常考考点1.癫、狂、痫病的神志异常表现不属失神范畴。

癫、狂、痫病所见神志异常不同于失神。

癫、狂、痫病患者所出现的精神痴呆、哭笑无常、狂躁骂詈、猝然昏仆等神志异常症状,是疾病在某一阶段,由于痰迷心窍、痰火扰心或肝风夹痰蒙蔽清窍,以致心神暂时受扰的表现,并不标志疾病危重,故一般不会危及生命,甚至可以醒后如常。

失神患者所见神志昏迷、语言失伦、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等心神失常症状,是精亏气损、脏腑功能衰败的表现,说明疾病危重,预后不良。

2.面色赤既可主热证、亦可主寒证。

满面通红者,主实热证;午后两颧潮红者,属阴虚证,主虚热,都是因热迫血行,上荣于面。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是由于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的虚寒证。

3.灰、黑苔灰、黑苔都是既可主寒证、又可主热证,其鉴别的关键是看舌面津液的多少。

舌苔灰、黑而湿润,多属寒证;舌苔灰、黑而干燥,则多属热证。

4.白苔亦可主热证、黄苔亦可主寒证。

白苔多主表证、寒证,但亦可主热证,如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称为积粉苔,常见于瘟疫或内痈等病,属热毒内盛所致。

黄苔多主热证、里证,但亦见于寒证,如舌淡胖嫩苔淡黄而润滑者,称为黄滑苔,多为阳虚水湿不化。

5.谵语与郑声二者都有神志错乱、语言失常的表现,但是谵语声高有力,属实证;郑声声音低弱,属虚证。

中医四诊 标准

中医四诊 标准

中医四诊标准
中医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个部分。

1. 望诊:望诊是中医四诊的第一步,也是最为直观和重要的步骤。

望诊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舌苔、排出物等方面来判断病情。

例如,如果一个患者面色发黄、枯槁无光,那么中医大夫可能会判断这个患者脾虚失运,气血不足。

2. 闻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是指诊察患者的呼吸、咳嗽、呕吐、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

嗅气味则是指通过嗅觉来观察患者身体散发的气味,例如是否有口臭、体臭等。

3. 问诊:问诊是中医大夫通过询问患者或家属来了解患者的病情、症状、既往病史等信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医大夫会询问患者的不适症状、持续时间、程度等,以及是否有家族病史、饮食偏好等。

4. 切诊:切诊是中医四诊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独特和神奇的一步。

切诊主要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通过切脉,中医大夫可以判断出患者的寒热虚实、气血阴阳等情况,进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上就是中医四诊的标准步骤,通过这四个步骤的观察和分析,中医大夫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从而制定出更为准确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法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法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法知识点总结中医诊法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医医疗的基础。

它是利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运用四诊合参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的观察和分析,从而达到诊断疾病,判明病因病机,制定治疗方案的目的。

中医诊法包含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和辨证施治等内容。

下面将对每种诊法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法中的一种重要诊断方法,它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目珠、肢体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在望诊中,医生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气色、脉象、体形、肌肤、眼底、舌苔、舌质、舌体、舌根、舌尖等,以确定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察觉患者的病因和症状。

1. 面色:中医上认为,面色可以反映人体的气血状况,而不同的面色对应着不同的病症。

比如,面色红润可能代表气血旺盛,而面色苍白则可能代表气血不足。

2. 舌象:舌象是中医诊断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察对象,在望诊中,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舌体等可以得知许多信息。

比如,舌色红润可能代表气血旺盛,舌苔厚腻可能代表有湿热之邪。

3. 眼底:眼底检查在现代医学中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式,而中医也有观察眼底的诊法,眼底的虚实阴阳可以对疾病做出初步判断。

4. 肢体:观察患者肢体颜色、变形、皮肤状态等情况,也可以得到相关的诊断信息。

综上所述,望诊是中医诊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眼底、肢体等来判断患者的气血情况和病因病机。

二、闻诊闻诊是中医诊法的一种重要诊断方式,它通过医生的听力判断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腹鸣等情况,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

1. 声音:根据声音的高低、洪沉、轻重来判断患者的气血情况,因为喉音的产生依赖于肺胃的功能,所以通过听声音可以了解患者的肺胃功能情况。

2. 呼吸:听患者的呼吸声音及频率、深浅、急缓,可了解患者的呼吸道情况和气息运行。

3. 咳嗽:根据患者咳嗽的声音和频率,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是气滞欲呕,还是有痰等症状。

4. 腹鸣:根据腹部的声音可以判断患者的肝、脾、肾功能状况。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疗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疗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4种论断疾病的方法,那就是望、闻、问、切4诊。

继承与传承中医需要“望闻问切”。

小编帮助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四诊法之望诊:是用肉眼观察病人外部神、色、形、态,以及各种排泄物(如痰、粪、脓、血、尿、月经和血带等),来断疾的方法。

四诊法之闻诊:是通过医生听觉和嗅觉,收集病人说话的声音,以及呼吸咳嗽散发出来的气味等,作为断病的参考。

四诊法之问诊:是通过跟病人或知情人交流,了解病人主观症状、疾病发生及演变过程、治疗经历等情况,作为诊疾依据的方法。

四诊法之切诊:主要是切脉,也包括对病人体表一定部位的触诊。

中医切脉,大多是用手指切按病人的桡动脉处(腕部的寸口),根据病人体表动脉搏动显现部位、频率、强度、节律和脉波形态等因素,组成的综合征象,来了解病人病证的内在变化。

简单总结来说: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闻-听声音、嗅气味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切-诊脉和按诊四诊法中的4种诊疾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联系的,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就是四诊原理的理论基础。

四诊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而搜集临床资料则要求客观、准确、系统、全面、突出重点,这就必须“四诊并用”、“四诊并重”、“四诊合参”。

《难经》所提出的神、圣、工、巧之论,并非将四诊的意义分成等级,而是强调其各自的重要性以及掌握这些技巧的难易程度。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惟以切脉为能事的医生,不能得是通医道的人。

只有将四诊,有机的结合起来,彼此参伍,才能全面、系统、真实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中医诊病四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四法-望闻问切
49
2.食欲及食量︰了解脾胃功能 食少纳呆→脾胃气虚,内伤食滞,湿邪困脾 消谷善饥易饥饿→胃火盛 饥不欲食→胃阴不足,胃病,胃液少。 久病重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思饮食,多
食→多为脾胃之气将绝→回光返照。
50
3.口味; 口苦→肝胆湿热 胃火 口甜→脾胃湿热 口淡→脾胃虚寒 口臭→胃火炽盛 口有尿味→尿毒症
53
1.大便 便秘︰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
实 便秘

实热︰腹胀痛,拒按, 实寒︰腹痛拒按,苔白身冷 气虚、津亏、见于久病老人、孕妇、产妇
54
❖泄泻︰大便稀软不成形,或是水样,便次增多,。 ❖溏泄︰大便稀软不成形,如鸭屎→脾失健运 ❖五更泄︰腹痛泄泻必在黎明,泄后则安→命门火衰 ❖温热泄泻︰暴发泄泻,泻黄色稀臭稀水样便。 ❖寒湿泄泻︰泻如稀水、色淡黄而带腥臭。 ❖大便脓血︰下利赤白→痢疾 ❖腹痛泄泻与情况有关,每当情志因郁怒而不舒则腹痛泄
11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阳气充足,气血上荣,所以面色红润,故气血
不荣则出现白色。 阳气虚衰,气血营运无力 寒凝经脉,气血不畅 失血耗气,气血不充盈血脉 面色白而浮肿→阳虚 面色淡而消瘦→营血亏虚 面色无华而略带黄色→气血俱虚 暴病面色苍白→阳气暴脱 里寒症、腹痛剧烈→面色苍白
12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证及惊风 青为气血不通,经脉阻滞所致 寒则气血凝滞,“不通则痛” 气滞则血瘀 小孩鼻柱、眉间、口唇四周青紫→惊风
15
(三)望形态
指观察患者的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状态进行诊断的 一种方法。 1.形体︰一般来说,外形与五脏相应,五脏强壮
,外形也强壮,五脏衰弱,外形也衰弱。 体胖─痰湿之体;干瘦─虚火之体。 2.形态︰病患的动静姿态和体位与疾病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阳主动,阴主静”。喜动者属

中医闻、问、切诊和辨证

中医闻、问、切诊和辨证

中医闻、问、切诊和辨证中医闻、问、切诊和辨证陈世同中医说(一)闻、问、切诊的认识2.闻诊闻诊,是从病人语言、呼吸等声音及由病人体内排出的气味以辨别内在的病情。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

听声音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

嗅气味是指嗅病人体内所发出的各种气味以及分泌物、排泄物和病室的气味。

其基本原理在于各种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所以能反映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声音的发出,是肺、喉、会厌、舌、齿、唇、鼻等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肺是发声的动力,肺主一身之气,气动则有声;喉是发声的机关,发声必由喉出;其余部分则对声音起调节作用。

声音的异常变化主要与肺气有关,但肾主纳气,必由肾间动气上出于舌而后能发其声,其他脏腑的病变亦可通过经络影响于肺肾。

因此,听声音不仅可诊察与发音有关器官的病变,还可根据声音的变化,进一步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新病小病,其声多不变,惟有久病,痾疾,其声乃变。

显示大图3.问诊问诊是医师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问诊是临床诊察疾病的重要一项,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对于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人的病史、自觉症状、既往健康状况和家族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

了解上述方面的情况,可为医师分析病情,判定病位,掌握病性,辨证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特别是对于那些只有自觉症状而缺乏客观体征的疾病和因情志因素所致的疾病,问诊就显得更为重要。

问诊时,医师要首先抓住病人的主要病痛,然后再围绕主要病痛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询问,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全面了解。

问病人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则可了解发病的原因或诱因、疾病发展传变的全过程和过去的治疗情况及效果如何,亦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

而问现在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辨证的重要依据。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总结前人问诊要点的基础上写上《十问歌》,后人又将其略作修改补充为:〝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中医诊病四个方法

中医诊病四个方法

中医诊病四个方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诊病方法独特,综合了辨证论治、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技巧和思维模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诊病的四个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并讨论它们在中医实践中的应用。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诊病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身体姿势及皮肤等信息来判断病情。

中医将面色视为脏腑之表现,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面色红润则可能与内火旺盛有关。

舌象则是体现人体内部疾病状态的重要指标,如舌质颜色改变、苔色异常可以反映出患者的病情。

此外,根据患者的身体姿势和皮肤状况,也能初步判断出不同疾病的可能性。

望诊方法的准确运用对于诊断疾病非常重要。

二、闻诊闻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倾听特定的声音来获取疾病信息。

中医认为不同疾病所产生的声音有所差异,对于患者的呼吸音、腹音、咳嗽声等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医师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比如患者咳嗽声高低、呼吸音是否清晰等都可以提供诊断线索。

闻诊需要医师具备敏锐的听力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

三、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史,从而排除或确立某些疾病的可能性。

中医强调病从口入,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个体的体质、饮食习惯等有关,因此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偏好、精神状况、睡眠情况以及大便小便等情况,可以帮助医师做出正确的诊断。

问诊需要医师善于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获取准确的病情信息。

四、切诊切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诊,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中医将人体脉搏视为脏腑经络的反映点,通过触诊脉搏来判断脏腑经络的运行情况和是否出现异常。

医师在切诊时会观察脉搏的位置、频率、力度等信息,同时根据患者的脉象,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疾病类型。

切诊需要医师有较高的触诊技巧和丰富的经验,对于一些复杂病症的诊断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中医诊病的四个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在中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的望、闻、问、切

中医的望、闻、问、切

中医的望、闻、问、切肝开窍于目,肝胆不好的人,眼睛发干,发涩,无光泽,许多人甚至“猛眨”眼睛。

其华在爪(指甲),也就是表现在指甲上,肝胆好,免疫系统好,通常指甲会比较光滑,有光泽,坚硬,否则是灰指甲,易断,或有真菌感染。

还有肝是主筋(肌键)的,手背上的青筋暴露,代表肝胆不好,情绪上来看是易发怒的。

有些人情绪说来就来,没说两句就拍桌子瞪眼的,通常是因为肝火太旺了,肝不好的人口味爱吃酸的,脸色发青的,暗无光泽。

心脏(小肠):舌为心之苗。

舌是心脏的表现,怎样通过舌来看,心脏好不好呢?如果舌头比较淡、白的话,是代表心血不足,供血不太好。

如果心血瘀阻,舌头是暗紫色的。

有人舌头溃烂是心火旺的表现。

其华在脸,心脏正常的人脸色是白里透红的。

有的人的脸惨白、淡而无光的是因心脏供血不足。

脸呈暗紫色的,是心火太旺,有瘀阻的地方。

情绪上是喜的,经常微笑,没人也笑,这是心脏不太好的一种表现。

口感是爱吃苦的,苦瓜、杏仁、西柚汁等。

脸色发红(紫红色),特别是一些红光满面肥胖者,通常都有心血管方面的阻碍。

脾(胃):开窍于口、唇,其华在肌肉。

脾胃好的人嘴唇是淡红色,有光泽的,不好的呢是淡、白、萎黄,这种颜色让我们来判断脾胃好不好。

胃不好的人容易有口气,特别是胃炎或溃疡的人。

脾是负责四肢的,脾胃好,肌肉是轻健有力。

否则,肌肉松驰、无力。

情绪上是爱思的。

总是皱着眉毛,好像比总理还操心,一点小事都想不开,这是脾胃不好而造成的。

另外,口味是爱吃甜的(比一般人吃的甜度要高),脸色发黄。

是病态的蜡黄,无透明度、无光泽的黄色。

肺是开窍于鼻。

鼻是用来呼吸的,吸入新鲜空气,排出废气。

鼻不好的人,会影响体内正常的循环,会引发肺的疾病,呼吸系统的疾病也会诱发鼻腔的炎症。

其华在皮毛,肺是给皮毛供应营养的,肺不好,皮毛就枯槁,不光滑,粗糙,汗毛生长方向杂乱,脸上的毛孔粗大。

情绪是悲忧的。

无事忧愁、爱哭。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也就是一个例子,大家知道她有严重的肺结核,她的眼泪是从春流到秋、又从秋流到冬……口味爱吃辛(辣)的东西,脸色是发白的,脸无血色,象一张白纸一样。

望闻问切—搜狗百科

望闻问切—搜狗百科

望闻问切—搜狗百科指摸脉象。

望闻问切,合称四诊。

切诊是指⽤⼿触按病⼈⾝体,藉此了解病情的⼀种⽅法。

切脉⼜称诊脉,是医者⽤⼿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津精虚滞的⼀种⽅法。

正常脉象是⼨、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流利均匀,节律⼀致,⼀息搏动四⾄五次,谓之平脉。

切脉辨证,早在《内经》、《难经》就有记载,经历三千年来的不断总结,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

但对证象与脉象间的内在联系,却⽆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了然,以致学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如⽤⼀句话来概括,就是⽓⾎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才会出现不同脉证。

只有弄清⽓⾎津液的⽣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

不同脉象的形成,与⼼脏、脉络、⽓⾎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强弱、脉络弛张、⽓⾎津液虚滞三个⽅⾯的变化。

由于⽓⾎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化输泄,所以⽓⾎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

⼼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

⼼脏搏动有⼒,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呈洪⼤滑数等脉;⽆⼒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

⼼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

如果⾎络松弛则呈孺、缓;紧张则呈弦紧痉挛则呈结代等等。

只有将固定的⼼脏、脉络和流动的⽓、⾎、津液连在⼀起分析,才能揭⽰脉象变化的本质,对于何证出现何脉才有理有据,不是⽆源之⽔,⽆本之⽊。

⽓⾎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先从⽓的虚滞⾔之;⽓是⼼脏搏动的动⼒,⼼⽓是由肾系⽣化的元⽓,脾系⽣化的⾕⽓,肺系吸⼈的清⽓,注⼈⼼脏,成为⼼脏活动的能源。

脾肾功能衰退,⼼⽓也就随之衰弱,脉象与⼼相应也就呈现缓慢或虚数⽆⼒。

若将这⼀连锁反应进⾏逆向推理,脉象⽆⼒是因⼼⽓不⾜,⼼⽓不⾜则是脾肾化⽓功能衰退所致。

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切指的...

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切指的...

1.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切”指的是“切脉”.这里的脉指的是()
A.动脉B.静脉C.毛细血管D.血管?
分析脉搏即动脉搏动,动脉随着心脏有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管壁相应的出现扩张和回位的搏动,在体表浅动脉上可触到搏动.即心脏收缩时,由于心室输出血液冲击引起动脉的跳动.医生可据此诊断疾病,脉搏是动脉所特有的现象.
解答解:.脉搏是心脏射血时血液对动脉血管产生的压力变化造成的,正常情况下心跳和脉搏数相等.正常成人为60到100次/分,常为每分钟70-80次,平均约72次/分.老年人较慢,为55到60次/分.切脉是汉族独创的诊法,两千多年来中医则习惯脉诊,即用手指按脉,根据脉象来诊断疾病.所以“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指的是‘切脉’”.这里的脉指的是桡动脉.如图: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脉搏即动脉的搏动以及“切脉”的位置.。

《起死回生》望、闻、问、切——中医治疗手法

《起死回生》望、闻、问、切——中医治疗手法

《起死回生》望、闻、问、切——中医治疗手法
中医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四种论断疾病的方法,这就是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就是运用视觉来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闻诊就是医生凭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问诊即通过询问病人和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目前症状及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是切按病人的脉搏和触按病人的皮肤手腹部四肢及其它部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中医认为,气血运行,感应传导,能传递病邪。

反映病变的通路是经络,经络具有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功能,象电话网络一样将人体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局部的变化通过经络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相反,中医通过对外部的诊察,也可以推测内脏的变化,这就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础和依据。

1.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

如果脏腑阴阳气血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表。

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2.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

3.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均要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故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4.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脉
【脉象】脉来缓而时一止, 止无定数 【主病】阴盛气结 促脉 【脉象】脉来数而时一止, 止无定数 【主病】阳盛实热,邪实阻 滞 代脉 【脉象】脉来一止,止有定 数,良久方来 【主病】脏气衰微
(六)相兼脉主病
相兼脉: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单因素脉 同时出现,复合构成的脉象。 紧:表寒证 紧:里寒 浮 沉 弦:肝郁 数:表热证 细:阴虚、血虚
(七)真脏脉
无胃之脉 无神之脉 无根之脉
• /show/NlUZOVNfiV_w17bW. html
二、按诊
定义 对患者肌肤、手足、脘腹以及腧穴进 行触、摸、按、压、叩,测知病变。
按胸胁 按虚里 按脘腹 按肌肤 按手足 按腧穴
按虚里
• 虚里:左乳下心尖搏动处,反 映宗气的盛衰。
中 医 切

脉诊(寸口诊法) 切诊
按诊
一、脉诊
• 定义: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 动脉,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 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 察方法。
(一)脉诊原理
1,脉为人体气血运行通道。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3,五脏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
(二)脉诊的部位 三部九候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 仲景三部诊法 寸口诊法
【切脉方法】 1.选指:左手按诊右手,右手按左手。 2.布指 中指关部,食指寸部,无名指尺部。
手指敏感部位--指目
1.首先将中指置于关部
2.食指置于寸部,无名指置于尺部
3. 指力 (1)浮取:三指轻放,触及脉的皮肤(举法) (2)沉取:用力较重,至筋骨间(按法) (3)中取:中等用力,按至肌肉间(寻法)
切脉指力--轻、中、重
4.指法 (1)总按:三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 (2)单诊(按):一指用力,重点辨某部脉
总按
单按
切脉指法
错误的诊脉手法
(四)正常脉象
1,平脉形象 脉位不浮不沉,速率不快不慢(1息4-5 至约60-90次/分),强度和缓从容,形 态不大不小,节律一致。 2,特点 有胃:从容和缓。 胃: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有神:柔和有力,节律整齐。 神:柔和有力,形体指下分明。 有根:尺脉沉取,应指有力。 根:尺脉沉取,应指有力。
(三)按腧穴
正常腧穴按压:有酸胀感、无压痛、无 结节或条索状物、无异常感觉和反应。 常用腧穴: • 大肠病:天枢、大肠俞 • 小肠病:关元 • 胆病:日月、胆俞 • 胃病:胃俞、足三里 • 膀胱病:中极
感谢听讲
• 学中医活体因素影响: ※六阴脉:六脉沉细等同,无病象。 ※六阳脉:六脉洪大等同,无病象。 2)脉位变异: ※斜飞脉:从尺部斜向手背方向延伸。 ※反关脉:脉见于寸口的背侧。 3)外部因素影响 情志、劳逸、饮食、季节、 昼夜、环境。
(五)常见病脉
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表证。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迟脉: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 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数脉:脉来急促,一息六至。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
虚脉:三部脉举按皆无力。 虚证(气血虚)。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实证。
洪脉 【脉象】脉大有力,状若波 涛汹涌,来盛去衰 【主病】热盛
细脉 【脉象】脉细如线,但应指 明显 【主病】虚证(阴血虚), 湿证
滑脉
【脉象】往来流利,如珠走盘,
应指圆滑 【主病】痰饮,食滞,实热
青年人脉偏滑,气血充实之象;
妇女妊娠脉滑,气血充盛。
涩脉 【脉象】往来艰涩不畅,如轻 刀刮竹。 【主病】伤精,血少,气滞血 瘀。
弦脉 【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 【主病】肝胆病,痛证,痰饮
紧脉 【脉象】脉来绷急有力, 状如牵绳转索 【主病】寒,痛,宿食
※寸口诊法
1 部位:桡骨茎突定关,关前为寸,关后尺。 2 原理 一是脉之大会(脉口); 二是可反映气的盛衰(气口)。
3 寸口分脏腑 左心肝,右肺脾,尺候肾(命门)。
(三)诊脉的方法
【时间】:平旦诊脉,持续1分钟,一息为 时间单位。 【体位】: 手臂平直,直腕仰掌,与心脏平行。
切脉姿势1
切脉姿势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