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菊花与刀》看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
菊与刀 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是一部由美国文化人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所著的文化人类学著作。
该书于1946年首次出版,是一部对日本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剖析,本尼迪克特试图解释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出的行为和态度,并探讨了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家庭结构、礼仪习俗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日本文化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念,例如忠诚、尊重、自我控制等。
她指出,日本文化中的这些价值观念与西方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也是导致日本人在战争中表现出与西方国家不同的行为和态度的原因之一。
在读完《菊与刀》之后,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尼迪克特的研究方法和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日本文化,并对日本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比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我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文化对人们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本尼迪克特在书中对日本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她不仅仅是从表面现象出发,而是深入挖掘了日本文化中的根本价值观念。
她指出,日本文化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念,如忠诚、尊重、自我控制等,与西方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价值观念在日本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通过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研究,本尼迪克特试图解释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出的行为和态度。
她认为,日本人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忠诚、自我控制等特质,与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本尼迪克特的观点引发了我对文化与行为之间关系的深思。
文化对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导致人们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态度。
通过阅读《菊与刀》,我对文化人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尼迪克特的研究方法和观点让我对文化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她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也启发了我对文化差异的思考,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文化对人们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著作。
这本书诞生于二战后期,当时美国政府急于了解日本民族的特性,以便制定合理的对日政策,本尼迪克特受此委托,通过对日本文化、历史、宗教、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撰写了这部经典之作。
初读《菊与刀》,我便被作者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所吸引。
本尼迪克特没有采用传统的历史学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而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试图揭示日本人行为背后的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
她认为,日本文化是一种独特的“耻感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书中,作者用“菊”与“刀”这两个象征物来概括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代表着优雅、柔美和秩序;“刀”则是日本武士道的象征,代表着暴力、好战和荣誉。
这种双重性在日本人的性格和行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仪、谦逊和和谐,但在战争中却表现出残忍和无情。
日本的等级制度也是书中重点探讨的内容。
在日本社会中,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从家庭到社会,从职业到政治,无处不在。
这种等级制度并非单纯的阶级划分,而是基于一种“各安其位”的理念。
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遵守相应的职责和义务。
这种等级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日本人的“恩”与“报恩”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日本文化中,“恩”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接受了别人的“恩”就必须想方设法回报。
这种报恩的意识不仅体现在个人之间的关系中,也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天皇的关系中。
例如,日本人认为天皇赐予了他们生命和幸福,因此对天皇有着绝对的忠诚和报恩之心。
此外,日本的“义理”观念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理”可以理解为一种道德义务或社会规范,它要求人们在特定的情况下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
例如,在面对侮辱时,日本人认为必须通过复仇来维护自己的“义理”;在面对债务时,即使付出巨大的代价也要偿还,以履行“义理”。
菊与刀 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品,该书以日本文化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日本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道德观念等方面,对于理解日本文化和东西方文化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在读完《菊与刀》后,我深受启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文化认知产生了一些思考。
首先,本尼迪克特在书中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分析,她指出日本文化中存在着许多与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
例如,在日本,个人主义并不像西方那样被重视,而是更注重集体主义和群体利益。
同时,本尼迪克特还对日本的礼仪、道德观念、家庭结构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使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通过本书,我认识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更加尊重和理解了不同文化的存在。
其次,本尼迪克特在书中对日本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她特别强调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侍从文化。
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分析,我对日本人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日本人对于忠诚、荣誉、纪律等价值观念的重视,以及他们对于自我控制和自我否定的态度,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日本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这些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后,通过阅读《菊与刀》,我也对自己的文化认知产生了一些思考。
在书中,本尼迪克特不仅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也对西方文化进行了一些比较和对照。
通过这样的比较,我发现自己对于自己的文化认知还存在一些片面和狭隘的地方,也更加意识到了自己对于不同文化的认知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深化。
通过本书,我也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同时也更加愿意去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
总的来说,《菊与刀》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它不仅让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自己的文化认知产生了一些思考。
通过本书,我认识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也更加珍视和尊重了不同文化的存在。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会对不同文化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会成为一个更加包容和开放的人。
从《菊与刀》看日本社会文化
从《菊与刀》看日本社会文化《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本内迪克特在1944年出版的一本关于日本社会文化的著作。
在这本书中,本内迪克特试图通过对日本近代历史、宗教、价值观和社会结构的分析,解释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本内迪克特认为,菊是日本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它独特的美学观念和价值体系。
而刀则代表了战争和武士文化,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文化的冲突和矛盾。
本内迪克特指出,日本社会是一个高度集体主义的社会,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性。
它是一个由家族和血缘关系组成的社会,人们的身份和角色是通过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来定义的。
与此相对应的是,日本社会也是一个非常规范化的社会,对个人行为和社会规范有着严格的要求。
本内迪克特还提到了日本人民的一种“羞耻文化”观念,强调了个人的羞耻感和社会评价的重要性。
在这种文化观念中,个人的行为和言行是根据外界的期望和评价来确定的。
这种文化观念使得日本社会有着较低的犯罪率,人们更加注重遵守社会规则和传统价值观。
本内迪克特还对日本的宗教进行了分析。
他指出,日本是一个多宗教共存的国家,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神道教和佛教。
神道教强调家族和祖先的崇拜,而佛教强调个人的修行和悟道。
这两种宗教共同影响着日本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根据本内迪克特的观察,日本社会还存在着一种“嫉妒情结”。
这种情结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成功和优势感到不满和羡慕,从而产生一种竞争和攀比的心态。
这种嫉妒情结在日本的社会竞争和工作环境中十分常见,人们会努力追求成功和地位来获得社会的认可。
《菊花与刀》读后感
《菊花与刀》读后感《菊花与刀》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所著的一本著名著作。
该书以对日本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对比研究为主题,通过对日本习俗、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的东方国家。
作为一名读者,我深受《菊花与刀》的影响,下面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作者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揭示所震撼。
本尼迪克特通过对日本社会和文化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了日本文化的一些特点和价值观念。
她指出,日本社会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人们更注重集体利益而非个人私利。
她还揭示了许多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如谦虚、顺从、忍耐、礼节等,这些都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
通过这些研究揭示,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多样性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其次,我被本尼迪克特对于文化差异的分析所启发。
作者通过对比日本文化和美国文化的不同之处,指出了文化差异对于人们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的影响。
她指出,日本人更看重集体利益,更注重羞辱感,而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这些文化差异导致了不同的行为表现和社会秩序。
本尼迪克特通过这种对比分析,让我深刻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并提醒人们要保持尊重和理解。
不同的文化多样性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第三,我对于人类文化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的认识更加深刻。
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中强调了人类文化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她认为,文化是一种人类共有的心理机制,但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人们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价值观念。
这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以往认为文化差异是不同族群的根本差异的观点。
通过阅读《菊花与刀》,我深刻认识到文化是灵活变动的,不同的文化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一认识为我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提供了指导。
最后,我对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阅读《菊花与刀》让我反思了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认同。
从《菊与刀》看日本社会文化
从《菊与刀》看日本社会文化《菊与刀》是心理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于1946年出版的一本关于日本文化和社会习俗的书籍,本书深入剖析了日本文化的深层次特征和历史背景。
鲁思·本尼迪克特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对日本的文化、心理、行为模式作出透彻的阐述,全面展现出日本社会的魅力与千奇百怪。
第一部分,鲁思·本尼迪克特首先介绍了日本的民族心理与文化精神,强调了“共同体”文化的特征。
这种文化中,个人的生死与共同体的生死紧密相连,人们将自己的利益纳入到共同体中去考虑,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组织和秩序是相互关联的。
这种文化中,日本人往往比西方人更注重整体性,他们注重团队合作,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因此,在日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团队合作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第二部分,鲁思·本尼迪克特重点探讨了日本在战时期间的文化特点。
她用“刀与菊”来比喻日本在战争中的两种不同文化。
刀象征了武士精神,强调了日本军人的忠诚和荣誉感,而菊则代表了日本社会的柔和与细腻。
尽管这两种文化不是彼此互斥的,但在二战中,日本的武士精神却使得其最终失败。
这一部分详细说明了日本人如何面对失败和屈服,并借鉴失败中的经验教训,重建复兴,实现现代化进程。
第三部分,鲁思·本尼迪克特谈到了日本文化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互惠关系。
这种文化中,人们总是保持着一种互相帮助的态度,每个人在享受他人的帮助的同时也要想着如何回报他人的恩情。
这种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相互关联的,这种相关性也促使日本社会成为一个高度互助互惠的社会关系网。
第四部分,鲁思·本尼迪克特就日本的道德准则进行了探讨。
她指出,日本人在行事上很讲究道德规范和社会期待,他们认为遵守这些规范是维护社会和个人形象的关键所在。
这一部分揭示了一种非正式的文化,即社会规范的遵守和践行非常重要。
同时也宣扬了人们对自我不断的审视和改进。
综上所述,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是一本独特的文化研究专著,该书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描绘了日本文化的深层次特点,展现了日本传统文化的魅力。
菊与刀读书报告
菊与刀读书报告《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理查茨于1944年出版的一本著作。
该书以日本日常与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日本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与社会结构。
本报告将从几个方面对《菊与刀》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理查茨通过对日本文化中的「恢复关系」和「冷淡关系」进行了深入解读。
在日本社会中,人际关系非常重要,他们注重维持和恢复人际关系的平衡。
这种关系的性质十分微妙,充满了细致的礼节。
而与之相对的是「冷淡关系」,即日本人与外界的冷漠与淡漠。
这种性格特点在日本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通过对这两种关系进行对比和分析,理查茨揭示了日本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社交和人际关系模式。
其次,理查茨对日本文化中的等级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日本文化中,等级观念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
他们将自己置于一个明确的等级体系中,并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严格遵守这种等级制度。
这种等级观念和行为习惯与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存在巨大的区别。
理查茨的研究揭示了这种等级观念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性,并为了解日本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理查茨还对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羞耻感」和「自我意识」进行了研究。
在日本文化中,羞耻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情感,是人们对自己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期望的评判标准之一。
自我意识则是日本人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意识。
这两个概念在日本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社会角色的塑造。
最后,理查茨还对日本文化中的「群体意识」进行了深入研究。
日本文化中的群体意识强调个人与群体的利益相统一,个人应当服从群体的整体利益。
群体意识在日本社会中起到了调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作用,也是日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总之,《菊与刀》是一本关于日本文化的深度研究之作。
通过对日本文化中的关系、等级制度、羞耻感、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理查茨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多元且复杂的日本社会与文化图景。
这本书不仅让我们对东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帮助我们拓宽了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是美国人文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所著的一本著名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书籍。
本书通过对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对比研究,探讨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作者以饱满的研究精神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跨文化观察,并通过对日本文化的描绘,以及对美国文化的对比,引发了读者对文化间差异性的思考。
读完《菊与刀》,让我深感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是如此的复杂而有意思。
首先,本书帮助我们理解了文化差异对于个人和群体的影响。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许多日本文化的特点,如集体主义、等级制度和形式主义。
相比之下,美国文化更加强调个体主义、平等和实用主义。
这两种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差异巨大,导致了人们在面对相同问题时,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和反应。
比如,本尼迪克特指出了日本文化中对于羞辱的敏感与在美国文化中更为重视于对自由和个人权利的追求之间的冲突。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观察和分析,读者被引导思考不同文化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
其次,本书也提醒了我们文化冲突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二战时期日本与美国关系的分析,揭示了文化差异在国家间关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日本和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彼此对彼此文化的固有偏见,导致了彼此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在二战期间,美国人往往对日本人的行为感到不解和愤怒,而日本人则无法理解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这样的文化冲突不仅影响了战争的进程,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互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异同,并推动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最后,本书还启发了我对自己文化身份的反思。
读完《菊与刀》,我发现自己对于自己所处文化的理解还远远不够深入和全面。
本书中的比较和分析让我反思了自己对于西方文化的崇拜和迷恋,以及对东方文化的浪漫化和陌生感。
作者通过对日本文化的描绘和西方文化的对比,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将自己所熟悉的文化视为标准,而忽视了其他文化的独特之处。
菊花与刀读后感
菊花与刀读后感《菊花与刀》是一本由美国文化人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所著的一部关于日本文化和社会的著作。
本书以对日本文化和社会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旨在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在书中,本尼迪克特着重探讨了日本文化中的一些独特特征,比如等级观念、礼仪、忠诚、羞耻感、集体主义等。
她认为,这些特征与西方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也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和政治制度。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深入剖析,本尼迪克特试图揭示日本文化的本质,并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这种文化。
其中,本尼迪克特提出了“菊花与刀”的比喻,用以说明日本文化中的一些矛盾和冲突。
她认为,日本人在表面上表现得非常温和、谦逊,但实际上却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他们往往会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和决心。
这种矛盾的表现就好像菊花一样,外表柔弱,但实际上却有着坚韧的生命力。
而“刀”则代表了日本文化中的严格等级观念和尊卑之分,以及对个人忠诚和羞耻感的强烈意识。
这种矛盾和冲突既是日本文化的特色,也是日本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基础。
通过对“菊花与刀”的比喻,本尼迪克特试图向西方读者展示日本文化中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以及这种文化对日本人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她认为,只有深入了解和尊重日本文化,西方人才能更好地与日本人进行交流和合作,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在我看来,《菊花与刀》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本书,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尊重和欣赏这种文化。
我认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而这种特征正是丰富多彩世界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以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去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而不是简单地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和批判。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和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总的来说,我认为《菊花与刀》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帮助我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也启发了我对跨文化交流的思考。
细节决定成长——《菊与刀》读后感
关 于 日本 文 化 和 民族 性 格 的理 论模 式 , 而 且 开启 了人 细 小行 为 , 彼 此之 间 也有 某些 系 统性 的联 系 ” 。③ 中谈 的 等 级制 是 日本 民族 创 造 出 来 的 、 最 符合 其 口味 的幻 想 。 @ 即便 一 直 叫嚣 “ 精 神 优 越 于 物质 条 件 ” . 日本 人 仍 主 张 万事 都 是 自己 主动 期 求 的 , 一 切 都尽 在掌 控 中 。本 书 第 5 — 8章 则重 点 突 出 负恩 与 情 理 。 “ 负恩” , 到整 个 社 会 结 构 中 , 他 们 将 所 有 的社 会 关 系 都 理解 成
本 尼迪 克 特 ( 1 8 8 7 — 1 9 4 8 ) 是 美 国历 史 人 类 学 派开
的两 个 指 代物 , 而非 单 纯 是 文 化属 性 的结 论 。 本 书共 分 十三 个章 节 , 第一 章 是本 书 的背 景交 代 ,
1 9 4 4年 , 本尼 迪 克 特 受 美 国政 府 所 托 , 以求 弄 清 战后
派” ( 文化与人格学派) 。1 9 3 9年 后 , 她 主要 在 大 城 市 究 方 法是 对关 岛的 日军 俘虏 以 及在 美 国长 大 的 日本 人
中 向 欧亚 移 民搜 集 资料 。1 9 4 3年 , 她到 战争 情 报 局任 进 行访 谈 和利 用 手头 上 的文 献 资料来 分 析 日本 人 的行 职, 研 究 罗 马尼 亚 文 化 和 1 3本 人 的文 化 , 于 1 9 4 6年 出 版《 菊 花 与 刀— — 日本 文 化 的类 型 》 。 该书不仅提供了 类 学研 究 的新 视 野 。 以前 的 人 类 学 是对 原 始 民族 文化 的 专 门研 究 。 本 尼 迪 克特 对 1 3本 文 化 的研 究 表 明 了文
人类学中关于国民性的研究——从《菊与刀》看日本的国民性问题
·心理人类学期末论文·人类学中关于国民性的研究——从《菊与刀》看日本的国民性问题[摘要]从古到今,历史上很多人类学家都思考过国民性这一问题,也产生了一系列巨著。
其中最著名的是二战后,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对日本国民性的研究作品《菊与刀》,它成为二战后期美国统治日本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书中作者分析了日本国民性的双重性,即有温柔善良的一面,又有凶狠残暴的一面,所以美国就对日本采取了一种“统而不治”的间接统治措施。
可见,人类学家研究国民性问题是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方法和高效成果的。
日本是中国的邻邦,历史上两国既有友好的交往,又有黑暗的复杂关系。
它现在是世界经济强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对中国有深刻影响,所以研究日本国民性是有意义的。
所以,我以历史上成功的研究日本国民性的案例为切入点,学习经典之作,才能更好的有自己的认识。
[关键字]国民性耻感文化人格“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菊与刀》中给我们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日本、矛盾的日本、美丑善恶并存的日本、一言难尽的日本。
国民性格是渗透在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中的精神或意义,是某种在民族中内部“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具体地表现为民族心理和由民族心理构成的特有的民族性格、民族风采、民族风调。
国民性又称民族性。
人们认为,国民性是以国家民族为单位构建的一种社会性格。
国民性是一个国家民族大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出现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深层意识。
日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岛国,公元4世纪中叶,日本出现统一的国家──大和国。
岛内民族为大和族,北海道地区约有2.5万阿伊努族人。
日本神道和佛道较盛行。
所以,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
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
“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菊与刀 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期间对日本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是一部关于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的比较研究的经典著作。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揭示了日本文化中的一些独特特点,并与美国文化进行对比,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首先对日本文化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阐释,比如“恩”、“羞耻”、“忠诚”等,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解读,读者可以感受到日本文化中所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与此同时,本尼迪克特还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家庭观念、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分析,展现了日本文化中的一些独特特点,比如对自然的崇敬、对传统的尊重、对集体的依赖等,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在与美国文化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本尼迪克特指出了两种文化之间的一些差异和冲突。
比如,在价值观念上,日本文化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秩序,而美国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在行为方式上,日本文化强调谦逊和克制,而美国文化则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个性发展。
在社会组织上,日本文化强调家族和社会等集体组织,而美国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平等关系。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两种文化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制度中,也体现在两种文化对待战争和和平的态度上。
本尼迪克特指出,日本文化中的某些特点使得日本人在战争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忠诚和奉献精神,而美国文化则更加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尊严,这在二战期间的战争态度中有所体现。
通过对日本文化和美国文化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本尼迪克特旨在帮助西方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消除对日本文化的误解和偏见,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从而更加客观地看待不同文化,更加理性地对待文化冲突和文化交流。
在我看来,《菊与刀》这本书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也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菊与刀读后感3000字
菊与刀读后感3000字《菊与刀》读后感在《菊与刀》这本书中,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通过比较日本和美国两种文化体系,深入探讨了文化差异对于人与人之间交流和理解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化冲突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本书首先介绍了作者在日本进行文化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她将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中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她指出,日本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关系和谐以及对权威的尊重,而美国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竞争以及个人权利。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接下来,作者通过对日本人与美国人的观察,简要介绍了日本文化中的一些重要特点。
例如,日本人对于规则和礼节的遵守非常重视,他们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同时也非常尊重权威。
与之相反,美国人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和自由,注重个人表达和权利的保障。
随后,作者深入探讨了日本文化中的冲突与矛盾。
她以“菊”和“刀”作为隐喻,分析了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冲突。
她指出,日本传统文化注重规则、等级和尊卑,而现代化进程则要求个人独立、自主和平等。
这种冲突使得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
除了对日本文化的深度分析外,作者还提及了美国文化中的一些问题。
她指出,尽管美国倡导个人自由和平等,但在实际生活中,个人之间的竞争和内斗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这种竞争主义的态度可能导致难以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通过对这两种文化体系的分析,作者表达了对于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追求。
她呼吁人们能够超越文化差异,建立跨文化的合作与交流,从而达到文化共生的目标。
在读完《菊与刀》之后,我对于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明白了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才是实现和平与繁荣的关键。
只有通过相互尊重和理解,我们才能够建立稳固的跨文化合作关系,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总结起来,《菊与刀》这本书通过比较日本和美国两种文化体系,揭示了文化差异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菊与刀》的文化解读读后感
《菊与刀》的文化解读读后感《<菊与刀>的文化解读读后感》《菊与刀》这本书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期间对日本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后所著,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剖析了日本文化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本尼迪克特以“菊”与“刀”这两个象征物来概括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菊”象征着日本皇室的家纹,代表着优雅、柔和与美丽;而“刀”则代表着日本武士道的精神,象征着武力、刚强与好战。
这种看似矛盾的组合,却恰恰反映了日本文化的本质特征。
在书中,作者指出日本文化中的等级制度根深蒂固。
这种等级观念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从家庭到职场,从政治到宗教。
在家庭中,长辈拥有绝对的权威,晚辈必须无条件服从;在职场中,上级对下级的命令不容置疑。
这种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秩序,但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
日本文化中对“恩”的重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本人认为,从出生开始就承受着来自父母、天皇以及社会的“恩”,因此必须努力回报。
这种报恩的思想成为了他们行为的重要驱动力,但有时也会导致过度的负担和压力。
比如,在战争中,士兵们认为为天皇战死是对“皇恩”的最高回报,这种极端的思想使得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异常的残忍和决绝。
同时,日本文化中的“耻感文化”也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西方,人们的行为更多地受到内心道德准则的约束,即所谓的“罪感”;而在日本,人们更在乎他人的眼光和社会的评价,一旦行为违背了社会的期望,就会产生强烈的“耻感”。
这种“耻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也容易导致表面的迎合和内心的压抑。
然而,日本文化并非一成不变。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日本也在不断地调整和适应。
例如,在经济领域,日本成功地吸收了西方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在社会观念方面,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日本的年轻人也逐渐接受了一些更加开放和自由的思想。
从《菊与刀》看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
,
它 是一 个整 体 、 个体 系 ; , 个整 体 有 它 的 一 二 这
对 日本 国 民性 的研究①, 种 国 民性研 究 呈现 的 不 这 是 现 代 的 日本 人 ,或 者古 代 的 日本人 ,而是 一种 “ 理想 中 的 日本 人 ” 象 [。这 里 . 理想 中的 日本 形 4 ] “ 人” 的提 法 。 或许 尚需 进 一 步 推 敲 , 这 种将 文 化 但 作 为一 个整 体 加 以观照 的 思路 ,的确取 得 了惊 人 的成效— —许 多 日本 人 也不 得 不承 认本 氏的某 些 结论 是很 有说 服力 的 。 , 如 从本 氏对 日本 耻感 文化 的种 种 分析 , 口敦 司表 示 ,我 认 为 , 确 实找 到 川 “ 她
类普 遍 与共 性 的特 点上 ,去 区别 和 归纳 日本 文 化
个 性 , 些行 为 所取 的形式 . 们 只有 靠 首先 理 解 这 我
那 个 社会 的情感 上 的和 理 智上 的 主要 动 机才 能 理
解 。”】 在《 与刀 》 【 菊 中她 又 说: 最 孤立 的细小 行 “
为 , 此之 间也 有某 些 系统性 的联 系 。 十分 重 视 彼 我
与 个性 这个 领域 的研究 有着 深刻 的影 响 ” 其 经典 著作 《 , 文化 模 式》 在 上个 世 早 纪 5 0年代 就被 翻译 成 了十 几种 文字 , 菊 与刀 》 《 一经 发表 , 即在 日本 引 起 巨大
轰动 , 曾几 十次 再版 印刷 。本 氏 的这 两 种著作 都有 多种汉 语译 本 , 在上 世纪 8 0
21 0 2年 5月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 会科学版) 社
ii J u n l fC o g i gUnv ri f t a d S in e (o i1 c e ces Ed ton ) o r a h n qn ie st o s n ce csS ca S i n o y Ar
读本尼迪克特经典著作《菊与刀》有感
读本尼迪克特经典著作《菊与刀》有感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其经典著作《菊与刀》中深刻地剖析了日本人何以成为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的诸模式。
其实,这本经典著作也为我们审视自身文化之时构建了很好的思维模式。
余秋雨先生曾说,经济可以给一个民族带来富裕,但只有文化才能给一个民族带来尊严。
一个民族要想获得尊严,就应该正视它的历史。
历史与文化,从来都是一衣带水。
历史给一个民族设置了灾难,也应该带给这个民族深邃的目光。
(一)抗日:究竟是反日还是反罪2013年钓鱼岛事件后中过人民的反日情绪持续升温。
先是抵制日货,进而演化成打砸抢烧无所不为,比如平和堂的中国商家被打着‚反日‛名号的‚爱国者‛洗劫一空,比如中国百姓开着的日本车光天白日地被砸,且车主被无故打成重伤生命垂危。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计。
为了遏制人民的愤怒,有些报章干脆把‚日本‛二字列为禁忌,且不说不能发表反日言论,就算是介绍日本餐厅的文章也暂时被压制下来。
但是在民间酝酿多年的仇日情绪是否就这么简单的烟硝云散了呢?当然不。
这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中国人民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钓鱼岛事件恰好是一个爆点。
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有着痛苦而深刻的历史缘由。
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似乎永远不可能被原谅。
说到日本的战争责任,以德国在二战之后的表现来做比较,很多人会追问日本人为何不想德国人那般深切忏悔。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里判断到:日本的耻感文化不同于西方的罪感文化。
这种化约文化的解释证明了日本人无论如何都不会认错,因为他们的文化就是如此。
本地迪克特阐释到,与其说日本人重视罪,毋宁说他们更重视耻。
‚耻感文化中没有坦白忏悔的习惯,甚至对上帝忏悔的习惯也没有。
他们有祈祷幸福的仪式,却没有祈祷数的仪式。
‛梁文道先生在其著作《常识》一书中说道,我们的确可以也应该将日本拿来与德国比较,只是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日本不像德国那般痛切自悔‛,而且还要自问身为战争受害者的自己。
菊与刀读书心得
菊与刀读书心得在读完《菊与刀》这本著名的著作之后,我被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描绘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所震撼。
这本书以鲁思·本尼迪克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两种文化的深入研究为基础,深入探讨了日本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与美国文化的个人主义之间的冲突。
本书将日本文化比喻为“菊花”,将美国文化比喻为“刀”,寓意在日本的文化意识中,“菊”象征着传统、集体和整体,而美国的文化则强调个人、竞争和自由。
书中强调了两种文化中的一些重要特点,以及两种文化在社会结构、家庭价值观、交流方式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差异。
首先,本书强调了日本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羞耻文化的重要性。
在菊花的跨越中,鲁思·本尼迪克特强调了日本人对个人行为的审查和对他人评价的敏感性。
通过对日本人对面子和羞耻感的关注,本书揭示了集体主义和社会压力如何对日本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而在美国,个人主义被视为一种优点,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表达自己的权利。
其次,本书深入探讨了美国文化中的竞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在刀的世界里,鲁思·本尼迪克特展示了美国文化中个人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强调。
她介绍了美国人对成功的渴望、竞争的理念和个人成就的价值观。
相比之下,日本的菊花文化更强调集体价值观和团队合作,个人的成功与整体的利益息息相关。
此外,本书还着重揭示了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障碍和身份认同的差异。
在菊花与刀之间,作者讲述了日本人和美国人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困境。
由于两国之间的信仰、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不同,跨文化交流往往会引发误解和冲突。
不同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角色会影响人们的交际方式和期望,导致语言和非语言之间的交流难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日本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它不仅帮助我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还让我反思和思考自己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
它提醒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习俗,同时也提醒我们保持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透过《菊与刀》看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
透过《菊与刀》看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
王凡
【期刊名称】《长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32)4
【摘要】《菊与刀》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特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中露丝·本尼迪特通过人类学的角度以及文化思维模式对日本文化进行了解读,并成为了日后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文化的重要参考.“菊”与“刀”是两个在日本风俗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是日本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文章从《菊与刀》这部作品的文化角度进行切入,分析了从这部作品中展现出来的露丝·本尼迪特的文化模式理论特征.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王凡
【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社会选择与文化差异——读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 [J], 周梅;
2.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观——对《文化模式》的解析 [J], 张丽美;;
3.从《菊与刀》看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 [J], 杨柳
4.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阐述 [J], 张晓静
5.从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看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J], 贾凌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整体并非仅是其所有的部分的总和,而是那些部分的独特的排列和内在关系,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实体的结果。”[1](P48)文化整合功能的巨大作用就在于整合不是文化诸物质、现象的机械组合,而是形成一种相互联系的新的有机实体。
我们从书中看到日本人对秩序和等级的强烈依赖。家族等级制度、阶级等级制度,都源于“各就其位”的道德体系。无论是封建时代,还是明治维新时期,等级制度都得以延续,因为它完全契合于国民的想象,同时这种想象也由等级制所塑造。“各就其位”的观念从各方面统一了日本人的秩序。
这样的危机其实在克罗伯的《人类学》一书中有很好的描述:“一方面,要是把如此之巨的模式尽量抽象化,它就会变得枯燥而无生气;另一方面,要是尽量把它和具体事实的关联保的规范化这个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在个人的“直觉”还不足以得心应手地运用文化模式理论进行研究的时候,保持一种文化总体观的视野和文化相对论的态度也许是更明智的选择。
从《菊花与刀》看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来源: 作者: 时间:2010-04-20 点击: 1934年,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她的《文化模式》一书中提出了“文化模式”理论,她认为每一个种族在历史过程中,通过社会选择,使群体行为方式、价值观、心理等诸种文化特征趋同,从而整合成文化完形,呈现出特定的文化模式。《菊花与刀》一书中,贯穿了细致入微的文化模式理论,和对日本民族精神的敏锐洞察,反映出作者的文化总体观念,以及相对主义的态度。
一.整合思想
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一书中,以文化整体观总结出日本文化的总体面貌:日本的文化模式是“耻感文化”。这种整体观是格式塔心理学在人类学方面的运用。本尼迪克特批判以往的人类学研究都是对特性的分析性的讨论,将零散的证据拼凑成为一个“弗兰肯斯坦式的怪物。”[1](P50)因此,本尼迪克特在认识日本文化时,把握各种行动和思考方式在其特殊的联系中所形成的文化模式的有机整体,根据文化发生的来龙去脉评价文化现象。
日本是一个严格的阶级和卡斯特社会,在大规模借鉴中国生活方式的背景下,对其进行修改,以适应自身固有的等级制文化。无论是官僚行政制度还是大宗族制度都不足以取代。像是“中国对孝道的系统陈述早在公元六七世纪就随着中国的佛教、儒家理论以及中国的世俗文化被日本接受。”[2](P39)“忠”、“孝”都是汉语。但是这些难免有所修改以适应不同的家庭结构。在中国,一个人也要对其庞大延伸的宗族尽忠,而日本只有上层阶级才有族谱。不仅如此,中国假定了一种凌驾其上的德作为忠和孝的条件,即“仁”,这种伦理观的前提在日本从未被接受过,因为不符合日本的天皇制。在日本,孝道是必须履行的责任,它意味着宽恕父母的恶行和不义,即“不仁”,这种对父母的义务只有在与天皇的义务发生冲突时才能违背。可见,不同的行为和观念,被吸收到一个整合得完好的文化模式中后,通过形态转变,有可能成为该文化的特征。
三.比较的方法和文化相对论的态度
在分析日本人矛盾性格时,作者指出造成这种双重性的重要因素是日本儿童教养的不连续性。日本的生活曲线是U形曲线,儿童和老人享有最大的自由和随意。这种培养方法造成了日本人性格中的矛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人的倒U形人生曲线。
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中大量运用像这样的比较方法,分析日本、中国、美国等国家的文化形态,从文化差异中抓住决定日本人特有的心理和价值趋向,之所以能得到如此精准的结果,离不开她客观的态度。上面的对比分析,作者没有怀揣“那种日本模式安排的生活,对美国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这样的心态对截然相反的两种人生曲线加以任何褒贬,而是客观敏锐地指出,“不论是美国的生活曲线,还是日本的生活曲线,其实质都是要各自国家里的个人在壮年期把精力投入到各自的文化里。”[2](P168)
二.民族精神——心理趋向和价值秩序
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重在分析国民的心理趋向和价值秩序,她认为文化模代写论文式的内核在个人的心灵里,而且关系到个人如何根据其文化的主观标准,整合出统一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加深其经验,“与这些驱动力的紧迫性相应,行为中的各个方面也会取得一种越来越和谐一致的外形。”[1](P48)这也是文化整合的内驱力和动机。
人类行为方式具有无穷多的可能性。文化模式的形成就如同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在历史的进程中,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即使在形成之后,仍会不断吸收异质因子,整合是个不断进行的动态过程,因为“文明本身所能够产生的变化可能远比人类任何权威所希冀或想象的对文明的变革都要更彻底,更激烈,而且仍是完全切实可行的。”[1](P38)所以,本尼迪克特既不想在共时的维度上归纳出几种文化类型,也不想在历时的维度上建构出一种可以应用到一个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模式,永恒不变的文化模式是不存在的。
就像代表日本文化模式的“耻感文化”其实是一种内在心理和价值选择机制。日本人将羞耻感纳入了道德体系,把公众对个人的评价作为有效的约束力量,把“强烈的个人懊恼作为基本道德体系的原动力,”[2](P149)在这个驱动力下,国民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取得统一的形态。与此相对的,西方的“罪感文化”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依靠内心的服罪思想启发人的良知。前者借助于外部的约束力,后者靠内心的反省;前者依附于群体,后者属于个人。无论是何种模式,都建立在各自特定的民族心理上和民族精神上,不同的行动和思维方式是这种潜意识的表象。
这种客观的态度来源于她所持的文化相对论。她认为文化具有无限多样性,要相对地理解人类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人类行为的可能性的不同展开,即使是西方文明中的一套风俗和某一新几内亚部落的风俗,有可能也是用来解决同一问题的两种社会模式。
四.文化模式的动态性
本尼迪克特对日本的研究结论受到不少质疑,有人指出特殊时代、特殊群体的表现无法代替普遍。我认为本尼迪克特其实肯定了各文化传统的自身变化和外来文化引起的变化,因为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想要寻求固定不变的文化模式也是徒劳的。
五.小结
《菊花与刀》尽管争议颇多,但书中深刻的思想和动人的艺术性结合得天衣无缝,成为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经典范例。这样的成功无疑和作者本人的学识和能力有密切关系。但是,她的学说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其方法论在操作层面上并没有一定的规范性。正因为此,后来人类学界大规模的国民性研究呈现参差不齐的局面。
为了说明同一民族背后这种共同的潜意识,本尼迪克特提出了“民族精神”的概念。“文化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模式,就因为文化有它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3](P45)
《菊花与刀》中谈及日本人的礼貌时说“日本人近年来欧洲化了,但他仍是一个贵族社会。每次打招呼,每次接触都必须表明他们之间社会距离的性质和程度”[2](P38)。尽管日本广泛吸纳西方现代思想,但日本人仍继续使用自己文化中的各种敬语和适当的鞠躬和跪拜,并且有详细的规则和惯例支配。因为只要日本人的民族精神中“各就其位”的道德体系没有替换,只要等级制度的价值秩序没有改变,等级差别就必须经常以适当的行为加以承认和表现,像是鞠躬、跪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