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编剧的信兼谈东西方爱情观和审美

合集下载

给编剧写的一封书信

给编剧写的一封书信

给编剧写的一封书信亲爱的编剧先生/女士,您好!我希望这封信能够达到你对一封优秀书信的期待。

我是你的忠实粉丝,每次看到你的作品,我都被你精彩的剧本所吸引。

我特地写信给你,想借此机会表达我对你的崇敬之情,并分享一些对你创作的赞美和鼓励。

首先,我要称赞你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你的剧本常常充满了新奇和独特的创意,能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感受。

无论是在情感上、在思想上还是在情节上,你总是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你不断创新的故事线和角色塑造技巧让我不禁佩服你的天赋和努力。

此外,我要提到你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细节的重视。

在你的剧本中,我常常看到你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琐事的精确描绘。

从细微之处,你展现出了真实的人性和多样的情感。

这让你的作品具有了鲜明的代表性和感染力,让观众可以在剧情中找到共鸣和启迪。

另外,我要赞扬你的情节安排和结构布局。

你总是能够敏锐地抓住故事的关键点,将剧情推进得紧凑而富有张力。

无论是悬疑、爱情还是喜剧,你都能够将不同的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发展起伏有致,引人入胜。

每一幕都让我期待下一步的发展,无论是对主角的命运,还是对故事的转折,你总能带给观众惊喜和满足感。

除了对你的赞美,我也想分享一些对你未来创作的期望。

首先,希望你能够保持一贯的风格和独特性。

你的作品总是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希望你能够保持这一特色,并通过每一部作品传递出更多的智慧和情感。

其次,希望你能够继续挑战自我,突破创作的边界。

无论是故事题材、角色类型还是表现手法,你都可以不断尝试新的可能性,让我们看到更多不同风格的作品。

最后,我想再次感谢你的创作和付出。

你用你的文字创造了许多让人难以忘记的角色和故事,让人们陶醉其中。

你的剧本引起了观众的共鸣,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温暖和感动。

期待你在未来的创作中继续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赞叹。

祝愿你在创作的道路上一帆风顺,取得更大的成就!期待看到你再次为我们呈现出精彩绝伦的作品。

衷心的粉丝,XXX(你的名字)。

论文:浅议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

论文:浅议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

电视电影论文浅议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所走过的审美意识是人类的本能现象之一。

早在三百多年前的18世纪,西欧就已经形成了具有学科性质的、逻辑严整的美学体系。

那时的人们,便已开始了对美学的本质、审美等有意识地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虽然在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从朝廷、政府中尚没有“美学”这一专门的研究机构,但是在民间,在艺人之中,却对美学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并不间断地追求审美的本质。

电影自1895年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影像艺术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

它在后来得到广泛传播即有力地证明了影像世界画面审美的本体魅力。

本文试图从所存在的电影现象中挖掘藏匿其中的美学思想,借以证明电影美学思想在审美意识中的同源性。

从审美源头上发现存在的意义(一)宇宙观中的美学思想差异1・“有”和“无”是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本观念。

西方人通常把“存在”作为宇宙的本体,在他们看来,认识世界就是认识客观存在。

因此,他们往往是以存在和“有”来衡量世间万物,并且把这种现象尤其是表面的、稳定的、不变的、恒常的物象作为存在的根本。

这就是“存在论”。

“存在论”理所当然地影响了西方美学史。

产生了“本体论”阶段中杰出的美学思想家一一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归纳起来就是“存在论”。

他认为:世界的本源即实体是由质料加形式所构成的,美在于事物体积的大小和秩序,“秩序和比例的明确”是美的形式特征。

确定事物是否美,必须依据量(体积大小)的原则和秩序(把事物各个不同的因素、部分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的原则。

除了本体论阶段外,认识论阶段的美学思想也可以找到“存在论”的身影。

该阶段的古典美学认为:美具有客观性,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因此美学应当以客观的美为研究对象,探索美的本质和规律。

总之西方人的这种以“存在论”来认识美的本质和审美就是来源于他们认为客观世界的宇宙观。

认为对宇宙的认识可以用一套概念系统表达出来,这套概念系统是明晰的具有一定逻辑的一致性。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一、中西爱情观发展简述在古代中国,最早的爱情题材作品是《诗经》,主要描写了男女相会、相爱以及遭受的波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证明了当时男女可以大胆自由地恋爱。

春秋时代儒家代表孔子提出的“男女之大防”的教诲以及“发乎情,止乎礼”的思维结构,限定了中国两千年的情感发展历史。

这些观念逐渐形成了社会上固定的爱情模式和道德标准,对男女自由恋爱产生了一定的约束。

两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得封建礼教对人们的行为束缚越来越严。

部分文学人士甚至蔑视和看不起爱情题材的作品,认为诗歌写作应以国计民生为主题,而非儿女情长。

到了宋朝,“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出现,儒家地位得到巩固,社会中自由的爱情几乎被扼杀。

这种思想限制了人的欲望和个性发展,尤其是对女性的管制最为严重。

女性被要求与异性保持距离,以防止非夫妻关系的两性因过多接触而产生感情。

这种不人性化的限制突出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和女性地位的低微。

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为了生活不得不讨好男性,甚至以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代价。

未婚男女几乎没有自主决定婚姻的权利,婚姻通常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

西方爱情观的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古代西方社会,爱情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情感,与婚姻和家庭紧密相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变迁,西方爱情观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基督教的影响,爱情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和宗教意义。

人们开始追求纯洁、无私的爱情,强调情感的升华和灵魂的契合。

这一时期的爱情观仍然受到社会等级和婚姻制度的限制。

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西方社会开始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爱情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基于个人情感和选择的爱情,强调平等、尊重和自由。

爱情不再仅仅是婚姻的前提,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爱情观继续演变。

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需求,追求更加开放、多元和包容的爱情关系。

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和实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观的对比探析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观的对比探析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爱情观的对比探析比较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更深入地解读中西方文学作品和作者想传达的特定背景下的爱情观。

爱情在每个人的人生和情感经历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在中西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爱情观的对比是热情自由和含蓄委婉。

对比如下:
1、《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作品。

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时代主题,表现人性的光辉。

所以,莎士比亚在主题的表达上直接而有力。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2、《牡丹亭》则完全不同。

中国的传统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比起罗密欧和朱丽叶则经历了很大的波折,从生到死,然后起死回生。

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同时作者表达这样的主题的时候并没有很直白地揭露,而是含蓄地抒写,这些主题是阅读者慢慢品味出来的。

简析东西方影片中的爱情模式观

简析东西方影片中的爱情模式观

简析东西方影片中的爱情模式观摘要爱情是电影的永恒题材,甚至可以说是电影中最大的一个题材类型。

百多年的电影史,也是百多年来纪录、反映、表现人类爱情的大舞台。

1902年,电影《邮递员的罗曼史》诞生,这是电影史上第一次朦胧地表白爱情的影片,虽然这部所谓的爱情片在今天看来显得幼稚可笑,但它却是电影与爱情的首次激情遭遇,百年爱情电影的序幕由此揭开。

爱情因其可以带来深沉的幸福感以及诸多惊心动魄的心理感受而使其成为人类共同追求与认同的一种情感。

若干个世纪以来,爱情一直是哲学、宗教、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激烈争论的一个命题。

尽管人类对于爱情的评价因着文化的差异而各有不同,但爱情也有着许多共同的特性。

爱情是男女之间由于爱慕对方而产生的强烈的倾慕之情,包含精神和肉体的两个方面,爱情一旦产生,就会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产生出巨大的能量。

爱情是欢乐的,天真的,幸福的,可一旦破裂,便会带来深沉的痛苦,甚至短暂的离别,都会产生轻重不同的痛苦感觉。

关键词:爱情观分类;东西方比较;爱情观的影响AbstractLove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the film, and even the film can be said to be one of the largest type of subject matter. More than a century of film history, but also a record over the past century, refl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big stage of human love. In 1902, the movie "Postman's romance" The birth of film history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o express love obscure films, although this so-called romance seems naive today, it seems ridiculous, but it is the first film with love passionate encounter, the prelude to a century of love which opened the film.Because of their deep love can bring happiness and a lot of soul-stirring feeling of psychological and common pursuit of mankind to become a kind of emotion and identity. Since seve-ral centuries, love has always been the philosophy, religion, psychology, sociology and many other areas of a topic of intense debate. Although the evaluation of human beings for love 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t, but love also share many common characteristics. Love is love between men and women the other arising as a result of the strong feelings of a-dmiration, including ment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the two, and love once, the collision will be a bright spark, resulting in tremendous energy. Love is joy, innocence, happiness can be b-roken once, it will bring deep pain, and even a brief separation, will have the severity of the p-ain of feeling different.Key words: Classification of love; The East-West comparison; The impact of lov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一、爱情观的分类 (1)(一)形式模式 (1)1.自由恋爱 (1)2.非自由恋爱 (2)(二)开始模式 (2)1.一见钟情 (3)2.日久生情 (4)(三)结构模式 (4)1.单恋 (4)2.两厢情愿 (5)3.三角恋 (5)(四)相处模式 (7)1.坚贞不渝 (7)2.用情不专 (7)(五)最终结果 (7)1.有缘无分 (7)2.天长地久 (7)二、东西方电影爱情观比较 (8)三、爱情观的影响 (10)(一) 自由、灵感、幸福的享受 (10)1. 自由、幸福的享受 (10)2.爱情是创作者灵感的源泉 (10)3.爱情激励人克服困难、创造奇迹 (10)(二) 痛苦、绝望、束缚的困惑 (11)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简析东西方影片中的爱情模式观爱情是电影的永恒题材,甚至可以说是电影中最大的一个题材类型。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西方婚恋观_以_红楼梦_和_傲慢与偏见_为例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西方婚恋观_以_红楼梦_和_傲慢与偏见_为例

江西社会科学122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西方婚恋观———以《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为例■赵淑萍本文从女性主义视野出发,通过分析《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这两部世界文学巨著所体现出来的女性的处境和地位、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以及主人公在爱情婚姻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义,帮助人们了解18、19世纪中西方的社会婚恋观,对女性主义的形成及其在婚恋观中的体现进行剖析。

[关键词]女性主义;婚恋观;《红楼梦》;《傲慢与偏见》[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12-0122-04赵淑萍(1970—),女,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跨文化交际学。

(江西南昌330031)爱情婚姻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中西方作家用细腻的笔触为渴望爱情的人们勾勒出一幅幅美好的感情画卷,用美妙的叙述来体现他们对爱情的深刻感悟,并以独特的方式在文学作品中演绎着各式各样的婚恋观。

中西方的婚恋观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相似性。

曹雪芹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现实主义作家,简·奥斯汀是英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们的作品写的都是世间平凡琐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大道理,却都揭露了当时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他们各自的代表作《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在爱情婚姻描写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以主人公的婚恋为主要故事情节,描写社会、人生,反映了深刻的思想主题,并通过主人公对婚姻的选择表达了自己的婚恋观。

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的视野出发,分析这两部脍炙人口的巨作中人物的婚恋观。

一、女性主义在《红楼梦》中的体现在中国,“女性主义虽为外来引进,但它毕竟是有自身原创的土壤。

”[1](P12)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婚姻、家庭等方面把女性紧紧地束缚在狭小的家庭圈子里。

这种性别制度给小说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西游记》,从《金瓶梅》到才子佳人小说,它们都是以男性的视角进行创作的,代表了男性文学创作的传统方向,是男权中心文化的产物。

浅谈中西方不同的婚恋观

浅谈中西方不同的婚恋观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业院(系):文学院专业班级:英语1002班姓名:王成栋学号:1011102062011 年12 月23 日浅谈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观先从电影《花样年华》谈起,《花样年华》是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的第七部作品,该作品曾在多个国际电影上获奖,并在第6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被评为最美爱情片之一。

影片中,身处遥远的异国的周慕云仍无法忘记过去与苏丽珍之间的种种。

如果当天她真的答应跟他走,他们现在会不会在一起?爱情在千百年来一直是世界文学作品经久不衰的话题,不过由于东西方在自然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东西方个人的婚恋观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在东西方电影尤其是爱情电影中有着深刻的体现,从“梁祝”“天仙配”到“云水谣”“山楂树之恋”;从“傲慢与偏见”“美女与野兽”、到“泰坦尼克”“云中漫步”。

尤其是电影《英国病人》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如果《花样年华》是由安东尼明格拉(英国著名导演)执导,相信定会是不同的结局。

在由陈坤、李冰冰主演的爱情电影《云水谣》中,当秋水说出“我什么也给不了你”这句话时碧云只是说:“我等你回来。

”而碧云的等待也仅仅是因为这份爱情。

云与水的隔绝,使这场原本幸福的爱情成为了鱼与飞鸟的苦恋。

一个在台北,一个在大陆,两人在几十年的岁月中,任时世变迁,任岁月流逝,依然坚定地、平静地遵守着自己的爱情诺言,默默地承受着青春的流逝,永远地用一个最美好的回忆支撑自己。

《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与自己的俞秀莲相知几十年,至死才拥抱在一起;《山楂树之恋中》的最后,老三留的日记本的扉页上写着:“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从这些我们看出东方人的爱情观是含蓄、内敛、羞涩、隐晦,爱也是爱,不爱也是爱,总是徘徊在愁苦与爱恋中,最终因为自身的各种原因很多爱情变成了悲剧的化身。

而西方人的爱情观比较直白、开放、张扬、透明,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

就像《云中漫步》中,保罗得知妻子同样有外遇时毅然决然的离了婚返回葡萄园与维多利亚永远生活在了一起;《英国病人》中,艾马叔为救一个自己深爱的已婚女人嘉芙莲而将自己绘制的地图交给纳粹德国;《泰坦尼克》中,罗斯不想嫁给自己的未婚夫而和幸运杰克在一起,而杰克也并为因罗斯的贵族身份而有所顾忌,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

《见字如面》:书信里的人生百味

《见字如面》:书信里的人生百味

几个诗人经常凑在一块儿,这也是后来他的电视作品总有文学性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作为《小说选刊》的编辑,他常常去顾城家送稿费,亲睹了他和谢烨二人曾经的快乐时光。

说起后来的悲剧,“这个结局谁也没法接受,但你没有办法不怀念这两个人。

特别希望更多人能够意识到,对人的认知、对人性的认知、对人生的各种不确定的可能性的认知,是一件太复杂的事情。

”他说。

一直以来,关正文都想做一个读书节目,“这么大的中国没有一档读书节目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儿”,但电视读书评论总是差点意思。

直到他看到一本英国的书信集,里头是西方世界征集到的各种私人信件。

这让他确定,读信是一个好的选择。

信是私人的、真切的,也是历史的、社会的,从中可以打捞的东西太多。

面对这些可贵的信件,关正文想找的不是朗读者,而是艺术家,要求很简单,朴素真挚地读信。

《见字如面》的人文色彩,让张国立这些明星们以公益价爽快受邀。

关正文说,这8位明星哪怕有1位按照商业价格找节目组要钱,他们都得破产。

何冰欣然加入,他觉得这活儿自己能干,毕竟自己是一名话剧演员。

另外,“它跟文字有关,能传播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挺过瘾的。

你会发现几十年前乃至几千年前人写的信,跟现在的观众还是有很多共鸣的地方。

”何冰想得很清楚:朗读者自己不要过多地去涉入表演,要去体验,体会这个心情,更多的是传递文字之美,而不是说处理之美,因为一旦进入处理之美,那不就成话剧了吗?对何冰来说,最难读的一封信是蔡春猪写给自己被确诊为孤独症的孩子。

“他是难过到头了,就用了些很痞的话,但我知道,他不那么写就写不下去了,实际上真是往心里扎。

”同样身为父亲的他生怕读不好,糟蹋了这封沉重的信。

张国立感受到了失去很多年的东西一下子又找回来的感觉。

“书信是最早人与人之间分隔两地情绪和情感交融的方式,你见到我的字就如我们见了面一样,我有深刻的体会。

”1942年5月22日,时年37岁的左权将军在太行山深处,给妻子刘志兰写了一封家书。

他34岁结婚,此后3年,三口之家在一起只有短短5个月。

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范文

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范文

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范文2019-01-092017年,中国电影诞生12017年之际,也彰显了中国电影所取得的极大成就。

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都迈入了快车道。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

中国电影井喷式”的增长仅仅在国内有着深刻的体现,中国电影国际化道路依然坎坷不平。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作品《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充实了中国电影独特的美学思想表达。

其次,李安、徐克等导演的电影作品在国际上更是享有盛誉。

电影元素是美学思想表达的基本点,如何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串联起来,并与西方美学思想相结合,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中国电影文学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分析探究中国文化,必须以全局性的视觉角度为基点。

中国文化不是单独割裂存在的,而是以具体或是抽象的形式留存于当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与生活习惯中。

中国美学思想中注重神”韵”,注重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表达。

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完全将具象与抽象艺术表达手法分离而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是极为少见的。

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的艺术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讲,当下以冯小刚、宁浩为代表的草民文化”,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表达手法,以诙谐、幽默,同时又不失智慧的电影主题极为贴近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

电影文学作品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表达通常都需要有一个落脚点,并以此为故事的基线展开叙事[1]。

例如在电影《刮痧》中,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摩擦与碰撞以中国传统医学作为出发点,并不断放大到不同文化上的冲突。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多元的,并不仅仅依靠一句话、一个词语能够表达,它体现在动物与静物上,融化在中国大地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二)电影文学中的传统文化体现当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价值得到极大的重视,不仅仅是电影艺术,在第三产业中,旅游业、餐饮业等众多领域中都在以传统文化作为基点谋求发展。

电影元素中的商业性质是极为明显的,电影文学创作者结合传统文化创作出来的作品,一方面为了艺术价值上的实现,另一方面是为了电影投资者在经济利益上的最大化。

东方叙事艺术与西方文学之间的对话

东方叙事艺术与西方文学之间的对话

东方叙事艺术与西方文学之间的对话东方与西方,作为两个文化体系的代表,拥有各自独特的叙事艺术和文学传统。

这两个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产生了众多精彩纷呈的作品,构筑起了跨越国界的对话与交流。

本文将以东方叙事艺术与西方文学之间的对话为主线,探讨它们在形式、题材以及审美价值观上的异同,以期深入了解这两个文化体系之间的互补与碰撞。

首先,就形式而言,东方叙事艺术更加注重意境与氛围的营造。

例如中国古代散文《红楼梦》,虽然讲述了贾宝玉的人生起伏,但却以其独特的细腻情感和意象表达,营造了一种繁华与衰败、悲喜交加的文化氛围。

而西方文学则更多地倾向于明确的线性叙事,如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侧重于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的心理动态。

这种明确而紧凑的叙事风格,在西方文学中被广泛应用。

其次,东方叙事艺术和西方文学在题材选择上也有所不同。

东方的叙事艺术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与自然的融合,关注具体而微小的个体经历。

例如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挪威的森林》,通过描绘主人公的成长与追寻爱情的故事,呈现了当代青年的迷茫与孤独。

相比之下,西方文学则更倾向于抽象的、宏大的主题,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通过老渔夫的坚持与韧劲,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体意志面对巨大力量的抗争。

此外,东方叙事艺术和西方文学在审美价值观上的差异也不容忽视。

东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平衡,倡导审美的内向与静寂。

这种审美追求在东方叙事艺术中得以体现,如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山水画、花鸟画等。

而西方文学更偏重于对人性的探索、对社会现实的剖析,其审美观注重于外在表达和情感冲突的激烈碰撞。

例如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通过对权力和自由的反思,揭示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黑暗面。

这种审美观在西方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东方叙事艺术与西方文学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在形式上,东方叙事艺术更注重意境与氛围的营造,西方文学更倾向于明确的线性叙事。

2023年《情书》观后感

2023年《情书》观后感

2023年《情书》观后感2023年《情书》观后感14月29日,《北京遇上西雅图2之不二情书》上映了,我抱着极大的期望值去看了,影片却不如人意,与此同时,我开始怀念起第一部《北西》,这部表面三观不正,实则意蕴十足的影片。

第一部讲述的是一个从北京来到西雅图待产的单身妈妈文佳佳,本来是个恨不得每天把钞票贴在身上的拜金女,在经历了情夫的失踪、经济的冻结,她慢慢重新找回自己,同时也和护理Fran产生了一段不掺杂物质的浪漫感情。

我很喜欢影片那种平和的视角与心态。

当整个世界都在大骂“小三”大骂女人物质的时候,导演把视线扯远,在大洋彼岸的另一个国度虚拟了这样一番复杂的人物关系。

“小三”也是人,再物质的女人也自知冷暖的。

同时,杂糅了中国孕妇到美国生孩子、夫妻分开为了让小孩去国外读书、女同志用捐精生小孩等时常被提起或者稍显边缘的社会议题。

观众本不期望在一部喜剧作品中看到关于这些大课题的深刻思考,因此导演把它们处理成背景与旁线,让观众的视线还是可以集中在这个现实又稍微带点狗血的爱情故事身上。

本片的配角表现都可圈可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是一个个互相独立又相互连接的个体,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儿。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大家的观点都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认为“这是一部为小三树碑立传的电影。

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把一个原本令人唾弃的小三,一个非主流婚外孕形象,一个负能量的赴美生育的桥段,一个充斥略微重口味元素的故事,生生包装成了一部所谓小清新电影。

”也有人认为“基本还是几个庭院的狭小空间。

他们不得不住到一起,却不得不分离。

想彼此留下么?那就一起过日子罢。

反正你们都单身。

”不管大家对此的看法是褒是贬,我认为我们该回归电影的本质,电影本来就是一个梦。

一个在场所有人都可以共享的梦。

一个让你在这120分钟里可以忘掉烦恼全身心沉浸在别人悲喜之中的梦。

真的有情侣会在情人节那天在帝国大厦顶端重逢吗。

我不知道。

也许这只是一个幻想。

没关系,这个幻想已经持续了好多年,也许还会继续持续下去。

写给好莱坞的情书

写给好莱坞的情书

写给好莱坞的情书在刚闭幕的第8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法国设计师马克·布里奇斯凭借默片《艺术家》拿到了最佳服装设计奖。

美国服装设计师工会评价,剧中的服装设计准确把握了时代风格,且顺应当下流行经典外观的趋势。

《艺术家》的时代背景设置在了上个世纪20年代的好莱坞。

那是一个电影界与时尚界均处于“黄金时代”的岁月——摇曳的流苏、奢华的皮草构建出华美的舞台。

影片浓缩了一个介于默片与有声电影更替期的演员波澜起伏的人生,也还原了那个年代的时尚风貌。

巧合的是,《艺术家》也是近十年内,继《芝加哥》和《飞行者》以来,第三部拿下最佳服装设计奖小金人的20年代影片。

电影中的服装,就像无声语言,铺陈剧情并传递情绪。

而时装也透过银幕,沉淀历史痕迹。

在《艺术家》捧走奥斯卡奖时,人们不禁要问,电影和时装的缪斯为何总是上世纪20年代?用服装讲故事乔治·瓦伦丁(让·杜雅尔丹饰演)穿规整的西装“三件套”,留着克拉克·盖博式的小胡子、油头和经典45度角微笑,俨然一副黄金时代好莱坞大明星的派头。

这是奥斯卡最佳影片《艺术家》一开场对默片演员乔治的形象定格,吻合导演米歇尔·阿扎纳维为这部黑白默片设置的基调——“写给好莱坞的一封情书”。

如何在默片里还原上个世纪20年代的好莱坞风华,这给服装设计师马克·布里奇斯出了一个难题。

他向老电影取经,“《爱跳舞的女孩》、《CityGirlandSuise》为我们的服装部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女主角佩比·米勒的造型则直接取材于《戏子人生》里的玛丽恩·戴维斯,也有人猜测葛丽泰·嘉宝是她的原型。

总之,她戴钟罩形状的女帽,既经典复古,又女人味十足。

美国服装设计师工会认为,杰出的服装造型必须反映出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与情绪变化。

这种评价标准针对默片时显得尤为重要。

“以前,我是透过色彩讲故事。

在《艺术家》里,我得透过面料传达画面。

《读书笔记给青年编剧的信》读书笔记作文

《读书笔记给青年编剧的信》读书笔记作文

《读书笔记给青年编剧的信》读书笔记作文最近看了两本关于创作者的书,都是创作者自身的自述。

读来却也有感。

一本是冯小刚导演的《我把青春献给你》,另一本是宋方金的《给青年编剧的信》。

虽然还没有看完,但读了或多或少产生些感触。

冯小刚导演的自述和他的电影一样,读完依旧会停留在他的自说自话的语境里面。

和他的电影一样,能乐。

整个阅读语境下的阐述与表达,能读到一些关于冯导入行初期创作上的零散片段。

如那篇关于‘编辑班的故事创作’的内容,看完我也想问‘敢情,这就是创作策划?’。

文中介绍,冯导作为编剧新手,被王朔拉了一起去写剧本大纲,然后的几天里,几个人你一句,我一句,他一句。

整部戏轮廓人物就出来了。

接着又写到认识葛优的场景,读来都感觉到葛大爷一脸严肃的表情。

旁人乐开了花,他却还一脸严肃茫然。

文中语句措词如冯导在说,读者在听,觉得像是一场关于冯导一路过来的创作座谈会。

读者完全放松聆听,兴奋处,也豪无违和的笑起来。

当然,对于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作品,个人是保留态度的'。

这当中并不否认冯导对中国电影的贡献。

冯导性格直爽,人聪明灵光,说话豪无拐弯末角之嫌。

那篇讲到和投资商座谈会的谈话。

导演协会的导演们大家都忙不得找些好的说辞说明导演有多忙,电影行业多景气。

就冯导一不小心,全坦诚交代了‘我们导演现在整天都闲职在家’!难怪李少红导演说‘就你一个聪明实诚’。

此处使我联想到黑泽明的一个桥段,大概是说一件很小且普通的事情,然而,黑泽明导演坚持的立场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

日本人性格上有很多坏毛病,但在专注做事的事情上却是值得称道。

这第二本《给青年编剧的信》,只读了前半小部分,不好评论。

看了一些说明,认为干货都在后半部分,前半部多以对行业的吐槽。

就自己看的前小部分,确认了前半部分确实是对整个影视行业的批判。

读来却感作者作为局内人的无奈和挣扎。

但不可否认作者对行业的用心维护。

也许作为读者,所处立场环境不一样。

从爱情电影浅谈东西方文化差异

从爱情电影浅谈东西方文化差异

从爱情电影浅谈东西方文化差异张燕;张润芝(编辑)【摘要】Love is the highest level in the relationship of man and woman,;moreover, it is the internal tie of marriage and family.The culture differences in east and west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in lovevalues,equality,gender difference,love nationality, and love expression.As a effective carrier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movie can naturally be used to discover the differences.%爱情是男女双方关系的一种至高境界,更是婚姻家庭的内隐纽带。

东西方的文化造成了爱情在价值观、平等、性别差异、爱情理性、表达方式等方面差异。

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自然可以通过这一载体来发现东西方的文化与爱情方面的差异性。

【期刊名称】《临沂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2页(P80-81)【关键词】爱情价值观;平等差异;性别视野;非理性差异;爱情表达【作者】张燕;张润芝(编辑)【作者单位】枣庄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山东枣庄,277160;枣庄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山东枣庄,2771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0电影根据不同的素材可以分为:爱情、战争、家庭、恐怖、伦理等等,但爱情这一元素在不同题材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

所以,社会研究者往往会根据电影中的爱情元素,来尝试了解、洞悉电影中所体现的文化精髓和发展痕迹。

就西方电影界中的美国爱情电影为例,他们推崇极强的个体意识——“爱是自私的”,得到了极大放大解读,爱情是自己的事情,敢说敢爱是西方电影中的强悍特征。

论东西方古典小说审美差异

论东西方古典小说审美差异

论东西方小说审美差异——文学艺术发源的地域对比文学是艺术时代前进的步伐是记忆,事物的过往与感悟是标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朽的印记文学的魅力所带给我们的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记载那恢宏的战场凄美的感情庞大的帝国流离的浪子儿女情长刀光剑影仿佛一幕幕影片回荡在脑海又如一位年迈的智者在诉说着他与众不同的经历与感悟。

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地域方位的不同促使东西方文化发展差异的存在所以中西方文化发展的差异更是备受关注。

古典小说的发展有一点是不得不提的就是其中的神话小说成书约于四千年前被誉为中国上古神话宝库的《山海经》便是神话小说的代表之作,其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时广为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将神人性化人格化,是神话;将普通人神化的描写,便是传说。

中国的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在儿时便常听长辈娓娓道来。

而西方的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的传说两大部分,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总体来说由于古时科技还不够发达人们的思想比较束缚于是想象出神的统治来解释当时的自然与造物此时的差异还未凸显的很明显但这时东方的含蓄美与西方的直白在此时的文学作品中已埋下了他们的种子就等待随着历史长河的浇灌而萌发新芽成长...时代的推移西方迎来了文艺复兴,由于当时长期的受到教会的压制文学的发展停滞不前,14世纪末15世纪初西方出现了人文主义主张天赋人权提倡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思潮,以描写现实生活和刻画各阶层的人物形象为内容的人文主义小说,这类小说是为配合当时欧洲反封建而产生的,同时它也定下了西方小说以记叙凡人凡事为主的基调。

从中国学到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应用更为文化思想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大大加快了这一思想的传播速度平凡的凡人社会上各色的人群体现出社会和时代此时出现得现象这些思想和行为都在当时的历史时期里冲击了宗教和封建文化,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对于继承古代优秀遗产、打破教会权威、消除封建愚昧进而拓宽近代科学、文化、艺术和思想的发展道路有着重要意义。

给青年编剧的信

给青年编剧的信

给青年编剧的信亲爱的青年编剧,我要恭喜你选择了这个充满挑战和激情的创作领域。

编剧是一个需要细腻感知生活、敏锐捕捉情感的职业,希望你能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前行,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作为青年编剧,你可能会面临一些困惑和挑战,但也正是这些困惑和挑战让你不断成长。

在创作过程中,你需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文笔,培养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

只有真正理解人性,才能创作出触动人心的作品。

在创作中,要避免陷入刻板的模式,不要一味追求商业价值,而忽略了作品的情感表达。

要勇于挑战传统,敢于突破常规,让作品充满新意和活力。

同时,要尊重自己的创作灵感,不要被外界的评判和压力所左右,保持最初的热情和初衷。

青年编剧应该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好奇心,多与人交流、多观察、多思考,这样才能有更多的灵感和素材。

要学会用文字去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让观众在观看你的作品时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在创作中,要注重结构的合理性和节奏的掌握,避免内容的冗长和啰嗦。

要善于利用适当的标题和段落来分隔内容,提高文章的阅读流畅性和可读性。

同时,要注意避免重复出现相同的观点和问题,让作品更加丰富和富有层次感。

青年编剧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创作能力。

要保持对编剧这个行业的热爱和执着,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勇敢面对挑战,创作出更加优秀和有影响力的作品。

青年编剧,希望你能坚持自己的梦想,勇敢面对困难,不断挑战自我,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作品。

相信自己,相信创作的力量,让文学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祝你在编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写出更多感人肺腑的作品,成为文学世界的一颗明星。

愿你笔下的故事能够感动人心,传播正能量,为社会带来希望和温暖。

青年编剧,加油!愿你的创作之路一帆风顺,充满阳光和希望!祝一切顺利!此致。

误入藕花深处——戏剧编剧教学书信选集

误入藕花深处——戏剧编剧教学书信选集

误入藕花深处——戏剧编剧教学书信选集
这可能是一本关于编剧教学的书信选集,收录了多位资深编剧对年轻编剧们的教诲和指导。

书名暗示了编剧创作的过程就像误入了藕花池一般,曲折迷人,让人不知不觉就陷入其中。

这些书信或许包含了诸如构思创意、塑造人物、编排情节、运用对白等各个方面的宝贵经验。

资深编剧们从自身的创作历程中总结出的技巧和心得,洞见独到,给年轻编剧们很好的启迪。

一些可能会涉及的内容:
- 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灵感并加以艺术加工
- 角色塑造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 情节张力的营造和控制
- 戏剧冲突的设置和推进
- 对白的功能和写作技巧
- 剧本修改的注意事项
- 编剧生涯的心理建设等
这可能是一本很有价值的编剧教学书籍,让新人在资深人士的指导下,避免太多的弯路,快速成长。

我这里只是一个大概的构想,具体的内容需要作者用心打造。

希望这个回复没有违反任何版权。

东西方情爱场面的差异

东西方情爱场面的差异

东西方情爱场面的差异
信使
【期刊名称】《电影世界》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再模仿,再拷贝,也弄不出外来文化的原汁原味来。

甭管你读到的外来文化的东西再多,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其审美的根基还是在此。

这是改变不了的,不是学了几句床上洋招式就脱胎换骨了。

【总页数】2页(P132-133)
【作者】信使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东西方文化差异引起的翻译差异 [J], 张丰
2.思维路向的差异是东西方文明差异的根源--兼论韦伯论断与李约瑟难题 [J], 帅建华;黄岳钧
3.浅析笔译受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牡丹亭》译本受东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不同翻译 [J], 宋超兰; 杨梁晨
4.东西方古代社会城市经济本质差异论——马克思主义古代东西方城市经济差异理论初探 [J], 张鸿雁
5.从东西方文化差异视角看CBA与NBA联赛文化差异 [J], 冯孟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编剧情缘》解说文案_这种沦落,无法接受

《编剧情缘》解说文案_这种沦落,无法接受

《编剧情缘》解说文案_这种沦落,无法接受美国喜剧/爱情电影《编剧情缘》,于2014年上映,由马克·劳伦斯导演,马克·劳伦斯编剧,影片讲述了一个拿过奥斯卡金像奖的编剧遭遇了创作瓶颈,他不得不离开好莱坞去东海岸教授编剧写作课程,在那里,他迷上了一名单亲妈妈学生。

为了休格兰特,我忍了十分钟。

然而,还是为了休,我决定不忍那接下去的96分钟。

恋人,老矣。

无人可以不老,选择在于如何老去。

休,不算是我的菜。

但我喜欢他在帅哥型男林立的好莱坞中突显的一丝优雅,淡淡英伦绅士的味道。

《诺丁山》过去16年,表演没有成长,角色没有突破,在进化中就成为死物,令人扼腕。

倒不如化面上的沧桑和倦容去成就另一番爱情,转劣势为优势。

拼颜和鲜肉的时代,这是加速毁灭。

剧可立人,亦可毁人。

故事的设定休所饰演的奇斯就是那么一位才华不在的过气编剧。

我就好奇了,那戏里人人称誉的他的成名作《错位天堂》ParadiseMisplaced,难道是位存在严重性别歧视、言语粗陋、没有什么道德底线的人经手写出来的吗?(关于道德底线,表现在于一上来就对仰慕他才华的年轻女学生直接从餐桌滚上床单。

)实在抱歉,这样的设定难以说服我。

倘若这设定成立,要么奇斯骨子里就是个斯文败类,以文字欺骗了全世界。

要么他就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然而这改变需要令人信服的理由。

要知道文如其人,编剧是精神文化缔造者,不是商人,可为五斗米折腰,但气节和情怀总是丢不了的。

更是不能丢的,因为丢了的那天,就死了。

所以,这个故事是总种悲惨的沦落。

而且这沦落是廉价的。

休,是不需要这样的。

他可以迷失,可以颓废,却无需粗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编剧的信兼谈东西方爱情观和审美**你好:受**先生之托,读了您的《成都夏娃》电视剧简介,引出一些想法如下,供您参考:您写的是浪漫的都市情感剧,也是文坛常说的“社会言情剧”。

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主题是描写男女情感的悲欢离合。

通常表现的是爱情、婚姻、家庭、社会诸多矛盾的冲突,从而展现人物个性及命运在现实中的无奈和抗争。

中国言情文学产生的源头是《诗经·风·雅·颂》中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窕窈淑女,君子好逑”。

到了汉乐府也有一些爱情故事,如《陌上桑》等。

发展到鼎盛时期应是唐人传奇故事,其中两篇最好。

一篇是《李娃传》(现在改写的很多,我认为最好的是台湾高阳写的《李娃传》。

这个爱情故事很动人,也叫《李亚仙义救郑元和》,不知为什么至今还无人改编成影视剧)。

还有一篇就是与白居易齐名的大诗人元稹写的《会真诗十三韵》(即《莺莺传》),也是后来发展成为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传奇》。

明代的汤显祖写的《牡丹亭》、清初孔尚任写的《桃花扇》、洪升写的《长生殿》。

这些都是言情文学的代表作。

其余的如《三言二拍》,戏曲中的《玉堂春》、《杜十娘》、《钗头风》等等就不胜枚举了,中国传统言情剧中的男人,大都不如女性可爱。

这大约如鲁迅所讲:“中国式的英雄人物多是没有什么爱情故事的。

极少为爱而牺牲一切的。

”英雄如关羽、武松,乃至大诗人李白、杜甫都没有爱情故事的记载。

所以武人如林冲为爱情而被逼上梁山,始终不与朝廷妥协、直到宋江归顺朝廷。

水浒英雄作猢孙散时,林冲乃郁郁而终,他成了为爱而坚贞不屈的感人人物。

再就是“力拨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垓下一战被困于乌江而自刎,死前与虞姬的爱的诀别也是世界历史上英雄人物爱得最壮烈的一幕。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首《江城子》词悼念亡妻之作。

缠绵哀怨,感人至深。

与唐元稹悼念其妻的七言律诗,一诗一词,可谓爱情文化史上的双璧。

苏东坡的人性味儿就更浓,在爱情史上也高李白、杜甫一筹。

难怪曹雪芹要借贾宝玉之口说:“女人都是水做的,男人都是泥做的”。

中国传统爱情故事中的许多女性是执着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爱情的代表人物。

《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就是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女性,而她爱的许仙则时有摇摆,白素贞则毫不动摇。

在断桥边拦住小青举剑刺向许仙高叫“天下负心人吃我一剑”之时,指着许仙道:“谁的是谁的非,你扪心自问”,这爱是多么的宽容,又是何等的深沉。

《孔雀东南飞》中的卢江小吏焦仲卿,只能与妻一起赴死来完成爱情的升华。

梁祝之恋也是以死抗争,求得爱的自由,从坟冢中爆发出无比的生命力,化成美丽的蝴蝶而双双飞舞在永恒的生命之爱里。

这些都是典型的,也是可爱的。

这些故事一直以各种文学艺术形式演绎至今天,证明了它们的生命力,现代故事很难超越。

是不是现代人就没有爱了?不是,只不过缺少了鲜活的创造而已。

上述的传奇剧中,我认为最成功的是《牡丹亭》。

剧中的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爱情是升天入地,超凡脱俗的,爱得死去活来。

无有生死之阻隔,可算人问之至情。

成剧后至今久演不衰甚至流传世界。

《西厢记》中的张珙是始乱终弃的男性代表。

他应顺了儒家官本位的需要,许诺了阐扬生命之光的爱情而又背弃了它选择了做官,使崔莺莺在“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哀怨中渡过余生。

从而使剧中的小丫环红娘发展成为一个有血肉、成人之美的大胆的婚姻介绍人而为人所道,与月老同样成为媒人的代名词了。

张君瑞的问题还只是文人无行被叽之,发展到陈士美便是为了做驸马爷杀妻灭子而背上百世骂名。

再一位典型就是大诗人陆游,他在母爱和妻爱中徘徊,因而留下了终身的遗憾,写下了许多哀怨的诗词留传至今。

比如:“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官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入梦来”、“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墙早存”……都是令人不能忘怀的、动情的好诗词。

现代社会的婆媳关系并没有消除其矛盾,夹在其间的男人同时扮演夫及儿两种角色,仍然不知如何是好,痛苦而难以抉择。

尤具是婆婆在媳妇能够生男孩子的问题上,比男性还要严厉。

这是妇女长期受压迫中,不自觉的期望用男性后代来改变自己从属地位的歇斯底里的表现。

因此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爱情中的封建主义最大的维护者是女性,现代女性不明白这一点,就不能获得自身的最大解放。

《杜十娘》中的李甲也是一个典型的贪图富贵的小人,一个拜金主义者,有了钱就不要爱了。

当杜十娘将百宝箱怒而投入江中之时,孙富与李甲都惊呆了,他们始终不明白爱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以上这些,无非是谈一谈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力。

希望给您提醒和借鉴。

这样您的创作会更深刻一些。

因为任何现代都是从传统中发展而来的。

现代女性也是古代女性的延续。

诚如史学家钱穆(大作家钱钟书的伯父)所言:“我们民族应该有历史的温情”。

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更应具有这种温情。

从这个角度去塑造角色,无论是古代或现代的,都会有益。

主人翁落雪的形象就会更饱满一些。

下面我们再谈谈女性和女性的美这个永恒的主题。

同时也探讨一下现代婚姻、性和爱情这个问题。

传统言情剧中对性的描写是回避、含蓄的,它将性诗化了、雅致化了,是典型的东方文化的表现,留给人一片遐想的空间。

比如在《牡丹亭》中,作者并没有着墨写更多的情色和性。

他表现诗化的爱。

因此后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只看到了“尝心乐事谁家苑,良辰美景奈何天”、似这般“姹紫嫣红开遍,却付与了这断壁颓垣……。

”“整日里情思睡昏昏”……仗其人感叹唏嘘,惆怅不已。

这是诗化的作用。

叛逆的贾宝玉更是认为《牡丹亭》中的佳句读来满口余香,不亚于任何圣贤之书。

更有一位名叫冯小青的女子写下了“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岂有痴似我,伤心岂独是小青”这样的诗句而伴随《牡丹亭》传颂至今。

《西厢记》中的“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口,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也是隐喻男女幽会性爱的诗化。

《长生殿》中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也是爱的诗化。

中国文化在唐代达到了最高峰,然而历经五胡十六国的连年动乱,各种文化交汇融合。

到了宋代,华夏文明又一次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一个新的“文艺复兴”,期间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诗歌,绘画等各领域的艺术大家,将中国文化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同时代的大儒程颢,朱熹亦对先秦两汉的儒家典籍进行了新的诠释,并迅速被其后的历代帝王奉为经典,成为科举考试制度的唯一官方标准。

这种做法事实上对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儒家文化和人性产生了强烈的禁锢作用,使这一人文文化迅速从繁荣走向衰落。

自程朱理学对儒家的诠释占据统治地位以来,人性一直受到抑制,更不能谈性爱了。

一些所谓伪道学家倡导的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

它不知道,人欲一灭,天理就没有了。

所以元、明戏曲的发展就是对理学的一次挑战。

明代后期出现的《金瓶梅》这类作品,实际上是很好的社会风俗小说,只不过它有大量的、甚至过头的性描写。

因为这个时代的文化、风俗、思想等方面已经远远不能和唐代相提并论。

虽然理学家说“脏唐臭汉”,恰恰是汉唐的自由的、开放的、人性的文风和思想才哺育了它的光辉文化,将爱情诗化、意境化。

明代则开始色情化了。

如果去掉部分过头的性描写(它与当代西方性文化比较又是小巫见大巫了),《金瓶梅》仍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就像西方作家劳伦斯写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被称为西洋《金瓶梅》,也因为情爱的描写一度遭非议、诋毁,但终究瑕不掩玉,成为优秀作品而全世界广泛流传。

而中国的情形就不同,许多优秀的言情小说因被打上色情的烙印而遭禁绝,就连《红楼梦》这样伟大的小说也仅仅因为“贾宝玉神游太虚境,秦鲸卿淫丧天香楼”这些微不足道的性描写就曾遭遇清政府的查禁。

在文化统治和人性禁锢的历史上,至宋以来,清代是最可恶的。

《金瓶梅》这一类的作品只有在不可抗拒的改革开放的当今世界里才能有了它的价值和空间。

同时幸运的给我们当代作家留下了创作的空间。

现代社会,我们中国人已经不再把性当作原罪和不道德、甚至违法来看待。

但想把《金瓶梅》这样的作品搬上银幕,从我熟识的李翰祥(港台己故导演)到国内拍历史剧较成功的陈家林导演想把它搬上银幕都未能成功。

这一切还得有待思想的继续开放。

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绘画、文学、影视、戏剧,性和人体美已不再是禁区。

情色描写并不完全错误,关键在于怎样把握它。

是将性肉欲化,还是传统的将性爱诗意化加以现代化的表现,这是个尺度问题,也是作者的个人修养、水平及对爱、性的深刻认识问题。

在艺术形式中,性,没有不行,多了也不行。

中国人现在这方面是做的比说的多,隐蔽的比公开的多。

这是当前的国情、民情所决定的。

在这个问题的表现上我建议您看看世界其它地区和国家是怎样在影视作品中表现爱情和性的。

美国电影:爱情的故事、第六感之恋、电子情缘性·谎言·录相带以及最近的片子。

汤姆·汉克斯,泽塔琼斯主演的《幸福终点站》,尼可.基德曼主演的《完美娇妻》法国电影:红、兰、白、三部曲英国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因为你的剧情中有鲁天成的儿子晓大也因报复而爱上落雪:我建议您看看英国片子(母亲)。

它写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爱上了女儿的情人的一段纠葛故事。

以上各类影片是不同种类描写爱情和性的,虽然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不同,但主题却是一样的。

表现的都是婚姻、爱情和性。

而且主角多为知识分子类型,都是成功的作品,可以借鉴。

中国当代的言情剧中成功的作品不多见,翻拍的五四以来文坛所谓的“鸳鸯蝴蝶派”的作家如张恨水的(金粉世家)、(一代名优)(秋海棠)等剧比现代作品还受欢迎。

这是因为现代作家的作品还没能达到张恨水、秦瘦鸥等这一代人作品的水准,他们比较清楚地表现了那个时代及那个时代的人物。

而我们现代作家的作品,要么是个人生活一页之延伸,要么是一些写作套路,并没有深度的生活体验和个人对时代性的把握。

这当然有某种原因,但根本的还是作者自己的水准问题。

商业性的东西多,文艺性的少。

当然现代社会不能没有商业性。

贾平凹的《废都》是一部较有才情的书,但也停留在时代的浮躁的人性上,据作者讲是一气呵成之作,所以缺少深度和影响力,只能喧闹一时,经不起细看和反复推敲。

但作者不经意的表现的人性和人性在现代的燥动无疑是成功的。

还有《羊的门》这部作品,虽然写社会问题也有比较精彩的情爱和性的表现。

都未搬上银幕。

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是当今电视剧中最热门的体裁: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为它虚构了一个非真实的武侠世界,好像世外桃源,是纯粹的男欢女爱,没有社会冲突,拿来消遣,未尝不可。

它的失败也在于它的虚幻和不真实,不真,美就大大的打了折扣。

最时髦的也是消失得最快的。

琼瑶的小说及影视片也是当前的热卖点。

但这个热卖点好像逐渐在消退。

琼瑶的写作方式继承了张恨水这一代人的风格,它的成功是给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勾划了一个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爱情神话。

因此能为快速发展的现代物质生活中的精神失落的年青一代所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