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春秋战国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与流派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与流派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激荡的时代,随着诸侯国家的分裂和战争的不断发生,各种哲学思想和流派也不断涌现。
本文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和流派进行探讨。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思想,其代表人物为孔子和孟子。
儒家强调“仁爱”,认为人性本善,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正直善良的品格,以实现社会的和谐,追求天下大同。
在儒家思想中,礼、义、廉、耻等道德规范也被视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
孟子提出的“天人合一”,则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寻求自己与自然的融合。
二、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代表人物为墨子。
墨子倡导“兼爱”,认为所有人都应该互相包容和关爱,追寻社会的公平正义。
墨子反对战争和攻击,提倡“非攻”,主张通过和平交流去解决问题。
在墨家思想中,公义被视为一种普遍的准则,同时也反对拜物主义,认为人类应该追求精神内涵而非物质追求。
三、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另一个主要流派,其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
道家强调“道”,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一种内在规律,人们应该去追求这种自然的规律。
庄子还提出了“逍遥游”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通过超越烦恼和苦闷的境界,寻求自己内心的自由和解放。
在道家思想中,物我并不分,人应该追寻身心的统一,以达到生命的最高境地。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为韩非子。
法家主张法律的严格执行,认为人性本恶,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可以达到一定的社会秩序。
韩非子还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主张国家应该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来管理社会,推行“重刑轻生”的政策。
在法家思想中,权力集中和有效的法律执行被视为社会发展的基础。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和流派不断涌现的时期,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等思想流派都在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些思想与流派不仅在春秋战国时期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中国思想和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1课 春秋思想与战国百家争鸣
王道——以德服人 霸道——以力服人
• 王道(以德服人)和霸道(以力服人) 是两种不同的统一天下的指导思想。 孟子主张王道,谴责霸道;荀子却兼 谈王、霸。
二、“百家争鸣”
1.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
主要流派: 儒、道、法、 墨、名、阴 阳、纵横、 杂、农、小 说(除去小 说家,则称 “九流”)
儒家: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2.主要派别代表 道家:庄子 法家:韩非子
3.各自主张
学派 代表 主 张
孟子
“仁政”、“先义后利”、“性本善”
儒家 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 规律)、“性恶论”、“礼法并施” 道家 庄子 “齐物论”、“逍遥”“顺从自然” 法家 韩非Βιβλιοθήκη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第一单元 单元解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发展线索: • 先秦—产生和初步发展; • 秦朝—沉重打击; • 汉朝—成为正统思想; •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新发展
第1课春秋时期的思想与战国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 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春秋时期的思想
1.老子 • 道家学派创始人。 • 主要思想: ① “道”是万物的本源; ②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③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以静 制动,以柔克刚)
2.孔子 • 儒家学派创始人 • 主要思想: ① 仁爱; ② 礼(克己复礼,强调等级); ③ 德治 ④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打破学在官府的局 面)
墨家 墨子
“兼爱” 、非攻、尚贤、节俭
5.代表的阶层属性
• 法家:新兴的地主阶级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观念与文化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观念与文化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思想观念和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中国历史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变革。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观念,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特征。
在这个时期中,人们开始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哲学和思想。
1.人性论在春秋战国时期,人性论开始兴起。
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但是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才会发生变化。
墨子也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应该用“爱”来统治世界。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兴起于战国时期,强调返璞归真、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万物之始都是道,而人应该顺应自然之道,不要过度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欲望。
庄子则强调自我解脱,将人类生活比喻为梦境一般,追求心灵自由。
3.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兴起于战国时期后期,强调法治社会、严惩恶犯。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要通过法律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同时,法家还提出了“以法御民”、“重贡重赂”等观点,强调国家利益第一。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变革,体现在多个方面。
这些变革对于中国历史后来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史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文字被记载下来,一些书籍结集形成。
《左传》、《公羊传》、《国语》等史籍,对于后来的历史研究、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学艺术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呈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势。
《诗经》、《楚辞》等诗歌作品,揭示了人们的内心感受和人生哲学;《战国策》、《吕氏春秋》等散文作品,则反映了社会政治风貌和百姓生活状况。
3.科学技术春秋战国时期,一些科学技术开始萌芽。
战国时期,发明了铁犁、磨车、轮式车等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在医学上,华佗、扁鹊等医生也展示了一定的医疗技能。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变革,对于中国历史的后来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之一。
在这个时期,众多思想家和学派相继涌现,开启了中国思想史的新篇章。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等多个方面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为孔子。
孔子提倡“仁爱”、“礼”的理念,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礼仪的尊重。
他认为,通过道德修养和规范行为,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此外,孔子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培养人的修养和德行。
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制度,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学说得到了许多追随者的支持,儒家学派逐渐形成。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另一重要的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为老子。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认为人应顺应自然,不追求功利,以达到个体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道德修养和精神觉醒是道家思想的核心。
道家思想注重个体的内在提升和个人修养,强调“道”与“德”的实践。
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形成了并广泛传播,对后世影响深远。
道家思想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发展。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代表人物为韩非和商鞅。
法家认为,只有依靠严厉的法律制度和明确的奖惩措施,才能构建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
法家主张君主集权,强调政治权力的集中和法律的严格执行。
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得到了一些国家的支持和推崇。
商鞅变法便是法家思想的一次实践,通过改革法律制度和推行严密的统治,使得秦国成为春秋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四、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又一重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为墨子。
墨子提倡兼爱和非攻的理念,主张世界和平和人类互爱。
墨子反对战争和暴力行为,强调实用主义和公心。
墨家学派主张实践主义和实证主义,注重实际应用和实际效果。
墨家思想对宗教、伦理和政治等领域都有重要影响,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治国理念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治国理念一、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段时间内,诸侯之间争霸割据,诞生了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们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伦理提出了各自的理念和观点,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1. 社会秩序和君臣关系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提倡仁义道德,主张维护社会秩序。
他认为,国家的治理需要君主以仁德来治国,而臣民之间应当有明确的义务和责任。
他注重礼仪教化,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2. 教育与人才选拔儒家思想注重教育,主张以教育来培养有德行的人才,用以治理国家。
他们主张“立德、立功、立言”,认为只有有德者才能有资格担任重要职位。
兴学校、立教育制度成为儒家治国思想的一大特点。
三、道家思想1. 自然与非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宇宙之道。
他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才能达到社会和谐和治国安邦的目标。
2. 非权力至上道家思想主张不过分强调权力和等级制度,反对人为的限制和束缚。
他们认为权力过重会导致社会动荡,主张以自由平等的眼光看待世界,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四、法家思想1. 法治与威严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和执行力,主张以法治国。
此时期的法家学派认为,只有以法律作为准则,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利益。
2. 严刑峻法与儒家的对立相较于儒家思想,法家更倾向于使用严厉的刑法和重细则来管理社会。
法家强调制度的约束和规范,使社会纪律严明,但也受到一些批评,认为过于僵化和剥夺人权。
五、墨家思想1. 兼爱与非攻墨家主张“兼爱”,认为人们应该彼此之间互相关怀、互相支持。
并主张“非攻”,反对战争和暴力行为。
墨家思想倡导和平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助。
2. 社会利益至上墨家思想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主张以社会福祉为导向来治理国家。
他们强调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分配,主张政府的责任是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
六、合纵思想与国家统一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列国割据导致国家疲弱不堪,合纵思想因而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国家建立的转型,不同的思想家纷纷涌现,他们的思想和文化影响至今。
一、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乱和封建体制的瓦解,社会出现了一些失控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儒家思想应运而生。
儒家主要强调天人合一,将德治作为治国的主要方式。
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优秀领袖需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能力,这样才能以身作则,领导民众。
在儒家思想中,人际关系也被重视,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按照仁、义、礼、智的原则去处理人际关系。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也开始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道家强调天道自然,主张隐居治国,通常被认为与儒家思想对立。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尊重自然,放下功利心和执着,寻找内心的宁静。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的著作《道德经》在当时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三、墨家思想墨家的主要思想是爱与非攻,主张人们应该相互关心、愉快生活,而非互相攻击和争斗。
他们认为,高尚的品德应该是国家治理的核心,而非战争和暴力。
墨家思想也呼应了当时经济落后、战争频繁的社会现实。
尽管墨家的思想没有像儒家思想那样的影响力,但是他们提出的一些可贵的观点一直被人们所重视。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治,主张强有力的政治制度和明确的法律。
他们认为,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可以保证各种利益得到公平的处理,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法家思想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例如秦始皇就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以上是春秋战国时期四大思想的简单介绍,实际上每个思想流派都有复杂的内部阐释和不同的派别。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思想在文化和哲学领域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儒家强调的德治和人伦关系,还是道家强调的天道和自然之道,或是墨家强调的爱与非攻,以及法家强调法治和政治制度,都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思考、探究的精神和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一、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思想辩论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通过对社会、政治、伦理等问题的思考,为后世中国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纵横家等不同思想流派出发,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完善自我,进而影响周围的人和社会。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他进一步强调了仁爱和人性的重要性,提出了“天命论”和“王道论”,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道的思维方式。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放弃功利心和执着,追求内心的宁静。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发展者,他通过寓言和譬喻的方式表达了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强调“大道至简”。
四、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社会伦理。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反对战争、主张和平。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关爱并拒绝使用武力。
墨子还强调实用主义,崇尚实际效果和功利性价值。
五、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注重法治和权力集中。
商鞅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法治和强化中央集权。
法家思想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法律和制度的约束才能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是重视实际效果而非道德标准。
六、纵横家思想纵横家思想主张机智狡诈的行为和实用主义。
韩非子是纵横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一系列国家治理和外交策略,注重实用主义和契约精神。
纵横家思想强调权谋和智慧,认为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必须具备灵活机动的能力。
七、思想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和谐,影响了后世的社会伦理和家庭观念;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放下执着,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和文学;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实用主义,影响了后世的社会思潮和伦理观念;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中央集权,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制度和法律观念;纵横家思想强调权谋和智慧,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战略和外交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与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与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结束的一个长达近550年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变革,这些变革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着重探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与思想。
1. 儒家思想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强调“仁爱”、“礼仪”、“知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仁爱为本,以礼仪为准则,通过学习和修养去掌握知识。
他也提出了“君子”这个概念,将其定义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孟子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提出“天命之谓性”的观点,认为人的性格是由上天所决定的,而人的善恶取决于人的修养和行为。
他也提出了“爱人”和“发扬仁义”的思想,认为人应该关心他人的生命和利益,并且应该以仁义为行为准则。
2. 道家思想的盛行除了儒家思想外,道家思想也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道家思想强调“道”的重要性,认为万物皆有一种超越人类认知的本质,这种本质即为“道”。
孙子就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孙子兵法》中阐述了“兵法”、“谋略”和“智慧”的重要性。
他认为,谋略是必不可少的,战争应该以智慧为准则,目的是通过谋略达到胜利的目的。
庄子则是道家思想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无为而治”、“自然”的思想。
他认为自然是最重要的,人类应该以自然的方式去思考和做事。
他强调人类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平静,避免过度工作和压力。
3. 兵家的理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战国时代,因此兵家的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兵家的理论最初是专门为士兵和将军讲解的。
孙武和孙膑都是兵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这两个人都强调了智慧和狡猾的重要性。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强调了“奇袭”、“伏击”和“冷兵器”等战略和战术。
孙膑在《孙膑兵法》中关注了防守和围攻策略。
春秋战国思想
2、孔子对传统及信仰之态度
〔1〕继文王周公之业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2〕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般社会与 思想状况
一、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史记·历书》:“幽、厉之后,周室微, 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 弟分散,或在诸侯,或在夷狄。” 掌管知识 的人流散到各地,不再只为王服务,即“王 官失守”。
二、游士崛起,知识裂变
春秋早期:士的主要来源为失守之王官 春秋后期-战国:士的主要来源为受过教
1、仪礼制度与意义的剥离
作为象征的仪礼制度本身和它所象征的 意义分开了,单纯的仪式不再拥有意义的 权威。这意味着人们开始审视礼仪本身合 理的依据。人们要问〔1〕这套礼仪制度为 什么有不可逆的象征意义?〔2〕如果礼仪 制度本身违背了理性这套制度还能赢得天 意吗?〔3〕天地之道是否应该与理智、道 德同在而不依存于仪式?
他们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主要为:
▪ 越发向人文方面即以人的内在人性为终极依据的趋 向,从孝弟扩展到普遍的“心”
▪ 转而向天沟通,在宇宙方面寻找终极合理性的趋向。 即用解释宇宙的阴阳五行思想解释儒家思想,发展 出与五行对应的仁(木)、义(金)、礼(火)、 智(水)、信(土)。
二、孔子
1、孔子之历史地位 〔1〕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以教 育为职业的“教授老儒”;他开战国讲说游说 之风;他创立,至少是发扬光大,中国之非农 非商非官僚之士之阶级。 〔2〕孔子之行为与希腊之“智者”相似。 (收学费养活自己,让学生参与现实政治) 〔3〕孔子之行为及其在中国历史之影响,与 苏格拉底在西方之影响相似。(以觉醒国人为 己任) -冯友兰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原因: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1)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3)教育思想:办私学。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4)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5)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 1.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伦理观——“人性本善”。
3.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 1.“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主张 1.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2.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3.“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统治理念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统治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思想和统治理念。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这四种主要思想流派入手,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和统治理念。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自孔子而起,强调以仁爱、礼治为核心的道德伦理。
儒家认为,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需要先培养人的道德素养,具体体现为“仁者爱人”,即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在统治理念上,儒家主张君主应以德治国,通过自身的道德榜样来影响和引导百姓。
儒家思想认为君主应当尽职行善,关心人民疾苦,为国家创造稳定与繁荣。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老子为代表,强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原则。
道家认为,人们应当追求自然的道,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强行干预和控制。
在统治理念上,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君主应当信任自然的力量,不过多干预社会事务。
他们认为,自然本身就有一种无形的秩序,君主应当从中观察,抉择最适合的政策来治理国家。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反对战争和不义之举。
墨子认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关爱、协作共赢。
他们批判了战争和贵族统治的不公平现象,并提出了以爱人、除害、无己为原则的“兼爱”思想。
在统治理念上,墨家主张以爱人为本,认为君主应当尊重人民的权益,追求公平正义,以此来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治与积极的措施来维持社会稳定。
法家认为,唯有严格的法律和法规才能有效地统治国家。
他们主张制定明确的法律、明确的刑罚以及有效的奖惩机制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在统治理念上,法家主张君主应当依法行事,公正裁判,并采取有力措施来打击不法行为,以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定。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统治理念涵盖了儒家的仁爱礼治、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思想以及法家的法治原则。
每种思想流派都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为后世的政治文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哲学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哲学一、背景介绍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发展和哲学思考达到巅峰的时代。
这个时期有着各种学派的兴起和碰撞,重新定义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范式。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等主要学派。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仁”和“礼”的重要性。
孔子提倡君主应该以道德和仁爱治理国家,同时也主张个体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维持社会秩序和和谐。
儒家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三、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起源于老子,强调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无拘无束,反对社会规范和制度的束缚,并提出了“无为而治”和“反正常”的理念。
四、墨家思想墨家是一个反春秋时代分封制度的学派,以墨子为首。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节约,认为和平是最高价值。
墨子强调爱国、爱民,提倡国家应该追求公平和社会福利,不支持世袭贵族和战争。
墨家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和社会政治产生了一定影响。
五、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由商鞅、韩非等人创立,认为法律和制度是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
法家主张严厉的法治和强大的统一国家,强调权力集中和法律的执行。
法家谴责儒家的道德观念,认为道德规范无法解决社会问题。
法家思想对秦朝的统一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六、其他学派除了以上主要学派之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涌现出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学派,如名家、纵横家、兵家等。
这些学派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领域都有独特的贡献,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
七、思想的传承和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和哲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时期的思想成果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儒道两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哲学也是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八、结语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不同学派的思想与观点在此期间碰撞交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哲学思想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和哲学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和哲学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纷繁复杂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诸子百家异彩纷呈,各种学派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涌动着强烈的生命力。
一、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之中,儒家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学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通过品德的教化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如何达到个人的圆满与人格的完善。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他提出了“仁爱”、“君子”的思想,强调了礼仪、仁爱、忠诚等方面的道德标准,认为人的品德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在正确的环境中接受正确的教育,就可以培养出一个完美的人格。
同时,儒家思想也强调了政治的重要性,主张“君民同治”,提倡礼仪、政治和文化的整体协调,认为只有在合适的政治制度下,才能建立一种和谐、稳定的社会。
二、道家思想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思想强调的是自然、生命和宇宙的存在,在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符合自己的本性,没有所谓的道德标准和规则,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放弃自己的欲望和私欲,去追求它们的本质。
老子曾经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他的意思是,真正的道是没有法则和名字的,所以它的本质是无法被言语所表达的。
庄子则更强调“无为而治”,认为人们应该避免过度干预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状态。
三、墨家思想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墨子的思想围绕在“兼爱”、“非攻”、“抱一之道”的核心思想展开。
他强调所有的人都应该平等地拥有爱和利益,所以应该努力尽可能地给每个人提供爱和利益,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或狭隘的集团。
墨子还提倡“非攻”思想,即相互间不使用暴力,而是通过互相沟通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方法,试图减少暴力和动荡。
四、法家思想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和李斯。
法家思想强调运用法律和制度来管理社会,主张管制与限制,通过惩罚和奖励的手段来促进人们的行为。
在法家看来,世界是残酷和无情的,强者才是统治社会的必要条件,凡是违反法律的人都应该受到惩罚。
春秋战国的哲学思想和思辨精神
春秋战国的哲学思想和思辨精神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段极为重要的时间节点。
在这个时期里,诸子百家的思想哲学汇聚于此,形成了鼎盛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巅峰,也成就了历史上的无数伟大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思维方式和思辨精神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当时的中国,那些被誉为“大家”的知识分子进行了大量的哲学思辨,从而孕育出了许多学说与思想。
这篇文章将为大家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和思辨精神。
1. 儒家思想春秋和战国时期的社会处于分裂和动荡的时期,人们十分渴望有一种哲学思想来帮助他们摆脱这种困境。
儒家思想应运而生,成为了当时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它呼吁人们主动探索道德、修身、修行,成为一个到小至家庭、到大至国家、甚至谈及天下乃至人类的身边事务都有责任的社会成员。
儒家思想强调人性本善,人人都是有潜力的。
在儒家的理念中,行为和精神指导已经成为了同等重要的问题。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当时的中国人民形成了一些美德和习惯,比如尊老、助人为乐、慎言、排除傲慢等等。
这些美德至今依然存在于中国大多数人的思想谱系中,持续影响着和塑造着现代中国。
2.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相对,道家思想则强调放弃功利和顺其自然等思路。
道家思想由老子创立,其哲学核心理念是“道”。
道家思想认为,世间万物总体是由道组成的,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道”不仅仅指外在的世界,也包括人内心的精神。
在道家思想中,人们应该放下一些不必要的欲望,顺其自然,不可过度追求个人或社会进步。
道家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广泛,影响着那些性情比较内敛,对儒家思想并不感冒的人群。
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家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精神特点。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鼓励人们去实践,并力图通过不同思路来达到公平与和平。
墨家思想提出的“非攻”和“兼爱”是墨家思想主要标志,与儒家思想强调人性本善不同,墨家认为人类有才能和劣根,儒家不同,墨家将爱扩展到:爱父母、爱青少年、爱贤、爱一般人类。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与国家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与国家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而充满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重大的转变,而国家制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与国家制度,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碎片化的特点。
各种不同学派的思想家纷纷涌现,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这些学派对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儒家强调仁德和礼乐的重要性,提倡君主道德,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人际关系,追求和谐社会。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2.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非攻的原则,主张实行权利平等、消除社会不公。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道家和法家等学派。
3.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追求自然和谐。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著作《道德经》和《庄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严密的管理,主张以法律为基础,实施严格的制度和惩罚。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韩非子和李斯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的多元性为后来中国思想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国家制度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演变。
从分封制到列国混战,国家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 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分封制,君主把王位分封给亲戚和功臣,以维持统治。
这种制度在初期确立了封建秩序,但也导致了各国之间的分裂和敌对。
2. 列国混战随着时间的推移,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斗逐渐加剧,导致了春秋时期的列国混战。
各个列国在军事、政治和外交等方面展开竞争,试图争夺霸主地位。
3. 君主集权战国时期,随着列国之间的混战,君主集权逐渐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思想创新的时期。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
一、政治变革与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祖制社会逐渐解体,政治形势复杂多变。
这一时期的变革与思想变革密不可分。
孔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主张君主要通过仁德来治理国家,以达到社会和谐稳定。
墨子则提出了"兼爱"的思想,主张国家应该追求公平正义,摒弃战争,推崇和平。
这些思想引领了当时的政治变革,对后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变革与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繁荣。
这一时期的经济变革与思想也有密切的关系。
主张实行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的人有管仲,他积极推动土地改革,提出了"有限责任经营"的经济思想,推动了当时的经济变革。
商鞅则主张加快城市建设,积极推动商业的发展,他提出了"物极必反"的思想,主张商业要有个度,不可过度追求利润。
三、文化变革与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思想家纷纷涌现,推动了当时的文化发展。
墨子提出了"非攻"的思想,主张摒弃战争,追求和平;孟子提出了"非命"的思想,主张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些思想与文化的变革相互影响,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进步。
四、教育变革与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思想家们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理念。
孔子主张"教育为民",提出了"庶民教育"的思想,主张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荀子则提出了"莫教而诛"的思想,主张教育要严格,对于不努力学习的人要加以惩罚。
这些教育思想的变革推动了当时教育制度的进步。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相互交织,相互促进,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2、人性本善
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与生俱来
3、人格精神
倡导“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等
荀
子
1、天行有常
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荀子基本上继承了儒家的学说,“引法入礼”。“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
核心是“仁”和“礼”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同老子一样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主张挽救奴隶制,缓和阶级矛盾
2、政治思想
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被视作儒家的异端。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鼓舞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但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认识到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2、制天命而用之
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
①“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②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教育思想
①有教无类②因材施教③实事求是④坚持不懈,学思结合
战
国
儒
家
孟
子
1、仁政学说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民贵君轻”
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以民为本”是哲学思想中的精华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重要的奠基人,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尊其为“亚圣”,唐代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春秋战国的思想介绍
春秋战国的思想介绍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的思想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春秋战国的思想春秋战国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
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
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
至于一般的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
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
其中,《论语》《孟子》和《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春秋战国的思想变化从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起,周代的最后三个世纪出现了成体系的思辨思想,它主要体现在六七个思想学派中,但别的不容易归于任何学派的个别思想家也表现出这种思想。
这些学派和思想家可能主要来自正在兴起的士的阶层,他们的讨论和著作不可避免地集中在这个时代有力的变革使之成为如此紧迫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上。
为了方便,这一章将使用儒家、法家和道家等名称来称呼这些思想结构,虽然通常被贴上这类标签的周代思想家可能并不象汉代的学者那样觉得他们属于最早由汉代学者划分的各具特色的那些独立“学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春秋战国的思想[知识梳理]一. 春秋末期(一)孔子的学说1.思想:(1)政治:①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仁”学实际要求: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
方法:必须遵循之道,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所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
“礼”学实际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
方法:“正名”。
正名,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一面。
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
(2)自然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放在优先位置。
(3)教育思想:孔子主张,招收学生不分贵贱。
教学上实施,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启发诱导。
孔子还主张把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其思想的历史地位:孔子的思想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老聃与《道德经》1.老子其人与《道德经》2.思想:(1)哲学:①老子将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
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②,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他主张只要能“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
(2)政治:倡导,以“无事取天下”。
3.其思想地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儒家:1.孟子:(1)思想:①学说:他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孟子认为,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实行仁政必须。
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了的主张。
“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②: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③: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孟子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2)思想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1)思想:①唯物思想。
他认为,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但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
②: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③: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他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
(2)历史地位: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家——墨子:⒈思想:①:墨子把“兼爱”称为“仁”,但与孔子所说的“仁”有很大的差异。
孔子所说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
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没有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
②: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
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以墨子为首的墨者为宣传和平四处奔走呼吁。
③: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
⒉思想地位:①墨于的思想代表了,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说广泛吸收。
③但到战国以后,墨子的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三)道家——庄子:⒈:即万物齐一,庄子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⒉:即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
要想达到,就要”‘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
3.天与人:庄子说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为。
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
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
(四)法家——韩非:⒈思想:①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
②:韩非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
他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⒉思想地位: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的需要。
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兵家——孙膑:⒈孙膑其人:孙膑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他主要受《孙子兵法》的影响,同时又广泛地吸收了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
⒉孙膑思想: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六)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⒈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外交、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法家思想中的,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 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真题演练]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2.(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2题)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3.(2008年高考重庆文综15题)“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4.(2008年上海高考B11题)“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5.(2008年海南高考2题)“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6.(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题)“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7.(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4题)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8.(2008年四川文综12题)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
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9.(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2题)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0.(2009年上海高考3题)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
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11.(2008年上海高考A2题)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12.(2009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43题)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3.(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4题)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14.(2008年上海高考B6题)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这里的“礼”主要是指A.等级B.教化C.习俗D.祭祀15.(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9题)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16.(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3题)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17.(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2题)“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18.(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9题)“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19.(2009年海南高考1题)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20.(2009年高考广东理基62题)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A.“仁”B. “心外无物”C.“理”D. “格物致知”21.(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2题)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22.(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8题)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23.(2009年海南高考4题)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班级姓名学号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24.(2009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42题(3))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5.(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2题)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