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转变,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下,道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谐的宇宙本源。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人成长。

3. 墨家和法家的兴盛墨家和法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之外的两个流派,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公平和公正,主张废除封建社会的贵族统治,并提倡人民平等。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儒家复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复兴。

儒家学者开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社会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学派。

经过东汉时期的发展,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

5. 宋明理学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学问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统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6. 近现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提出共产主义的理念。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文化贡献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1、大思想家:
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2、大教育家:
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3、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4、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 的组成部分(汉朝以后)
5、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明 清以后)
2、孟子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墨家
思想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墨 翟
特 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础。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 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秦汉文化政策的实质及原因:
(1)实质:文化专制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 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 思想也走向专制。
董仲舒的新儒学
背景: 政治的统一要求思想的统一
(1)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边境不宁、土地兼 并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这些都要求汉武 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2)强悍的西汉需要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专制 统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 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 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 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P课文第2-10页)儒家:1、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2、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P课文第6页)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哲学思想——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P课文第7页)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3)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1、老子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P课文第3页)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P课文第8页)“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张: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
哲学思想: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人性观点:性近习远
孟子
战国时期,“亚圣”,《孟子》被奉为儒家经典;
主张:
①政治主张(核心):仁政学说;
②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人性说:“人性本善”;义利观:先义后利;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
1、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各国改革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3、阶级:“士”阶层兴起,受到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诸子百家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儒学创始人;
程朱
理学
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代表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主张
①世界的本原: 理;即儒家的纲常伦理;
②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②变法革新;
③依法治国;
影响: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特点
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人文色彩浓郁;关注国计民生;
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
学习方法: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
整理和编订: ?诗??书??礼??易??乐??春秋?统称“六经〞
战国:孟子〔亚圣〕、荀子
孟子的思想: 仁政学说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荀子的思想:
“天行有常〞 和 “制天命而用之 君舟民〞水
礼法并施 性恶论
汉: 董仲舒
新儒学的主要思想主张: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仁政〞:限民名田、薄赋敛、省赋役 (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程朱理学 认识“理”理是外在的,独
立于人存在的;
异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 理是内在的“心 〞 内心反省
主观唯心主义
明末清初思想活泼局面出现的背景: 政治:
经济:
商品经济开展迅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 道德标准和生活准那么,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 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 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 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 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 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积淀成 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 2、西汉——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时期——新开展:理学是儒学主流 4、明清——遭到批判
春秋: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核心:“仁〞和“礼〞
政治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思想:〔主克张己复为礼政为以仁〕德 〔民本思想〕
思想: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 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 思想: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导航本专题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程。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到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道教的兴起,儒学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华,有了新的发展。

宋明时期。

儒学经过“二程”、朱熹、王阳明等人的发展,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开始从客观唯心主义走向主观唯心主义。

4.明清时期,思想家批判传统儒家思想,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一百家争鸣知识梳理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和都发生了剧烈变化,一些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了关于、和的主张,形成了的局面。

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家、家、家和家。

2.孔子:学派创始人①提出“”与“”的学说,希望统治者推行,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

②开创了中国古代之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③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一书,儒学五经是指、、、和。

3.孟子: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①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②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学说。

③提出的“”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战国末期家代表人物。

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的重要思想。

②对儒家关于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二.老庄之学老子与是中国古代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以“虚无”的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为处世方法。

他们的思想分别体现在和书中。

其主张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1.李悝主张用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

所著的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2.商鞅在秦国废除制度,奖励耕战,废除制度,并加强中央集权。

3.韩非将、、相结合,又吸收思想,将理论系统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道家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 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 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 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 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 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 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 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 ,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的哲学流派。
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
“心性论”: “心有体用”、“心统性情”(性是心之
三、王阳明的心学
1、地位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2、思想 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 对“仁”的思想进行发挥,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出现批判思想的历史背景
构成早期启蒙思想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 历史进步性
心学和理学的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共同点: 思想范围上: 同属儒学的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思想主张上: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 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目的上: 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 为,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秩序 地位和影响: 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
办私学。
打破了教育被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 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 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4)编订整理出“六经”
孔子的影响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 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 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 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应运而生(春秋):孔子→蔚然大宗(战国):孟子、荀子→遭到打击(秦)→逐渐复苏(西汉初)→独尊、正统思想(汉武帝):董仲舒→严峻挑战(魏晋南北朝)→三教合归儒(隋唐)→程朱理学(宋):程颢、程颐、朱熹→心学(明中):王阳明→新发展(明清)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战国。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是有教无类。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

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6、孔子和孟子分别分称为至圣和亚圣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西汉前期,“举贤良”对策的皇帝是汉武帝。

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是董仲舒他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2、董仲舒的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实,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孝道。

3、汉代儒学如何成为正统思想?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政;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第三课宋明理学客观唯心主义1、北宋儒家代表:程颢、程颐,主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核心);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2、南宋儒家代表: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理气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心性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

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

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另:三纲五常)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

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三、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四、明清之际的儒学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㈠、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形成背景①、汉武帝初期社会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三大问题)②、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③、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

2、代表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3、思想主张: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为巩固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4、历史意义: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汉武帝加以实行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①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政③教育:以儒家五经为教科书〔诗书礼易和春秋〕,兴办太学和郡县学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宋明理学㈠、产生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汉唐以来三教合一趋势的推动;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程朱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核心思想);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朱熹特别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明天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5·江苏高考)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 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考纲解读
春秋战国时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的形成。 期的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 汉代儒学
地位的措施。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
明清之际的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 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进步思潮
时代背景 代表人物、 主张
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 )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 深远 ●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016·南通、扬州三模)吕思勉评价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于致 用之学,以及孔门的经,极意考究。他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 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该思想家应是 ( ) A.董仲舒 B制强 化,资义萌 芽,理学僵 化
李贽(反传统) 黄(反专制本末)民主启蒙,继承传 顾(经世致用) 统民本思想 王(哲学)
批判继承;批判 理学、儒学范畴; 未推动转型;资 义萌芽的反映。
(2016·南京、盐城二模)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 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生”并没有善 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 才称其为恶。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 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 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 ( ) A.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 B.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 C.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 D.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原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流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流的演变

2.(2009· 上海,31)(12 分)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 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地改造和 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请回答: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 分)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7 分) (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3 分) 解析: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地位。第(1)问首先要理解基本内容的 含义,因为孔子思想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历史等,但是核心内 容还在其哲学和伦理方面,其次要准确表述基本思想的属性和范畴。第(2)问汉、 宋两代儒家思想的变化不仅有儒学内容的发展,还有其思想地位的变化。第(3) 问要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因为新文化运动尽管沉 重打击了儒家思想,但儒家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
(3)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政治上无 为而治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 2.朴素辨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 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思 想 学 说
哲学 思想
政治 主张
思想评价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韩非子与法家思想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庄子》:“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生也勤,其死 也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荀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 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 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思想?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子曰:“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与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1)尊儒:
(2)倡儒:
知识·梳理
1、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进一步强化。 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的角度思考、总结… …
3、察举制和科举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 有何特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思想?
汉武帝怎样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他是如何实现国家“大一统”的?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与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1、演变历程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

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

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演变规律①、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③、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3、演变原因①、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

②、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关于“无为而治”
老子这里说的“无 “道常无为而无不 为” 是指顺其自然,不 为。” 妄为。“无不为”是说没 ——《老子》第37章 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 的。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 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 在,自我发展。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待时而 动”、“因时制宜”的观点,是一种“积极无为” 学观。



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为荀子 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孟轲,《孟子》一书中记载了他的言论和思想。他的 政治思想是“仁政”,其内容可归纳为实行“井田制”、 尊贤尚能和“省刑罚,薄税敛”三个方面。他还提出了著 名的民贵君轻思想,这一民本思想,是庶民社会地位不断 提高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把我国古代重民思想发展到了 一个新的阶段。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出了“性善论”。 荀子,有《荀子》32篇传世。他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礼 仪道德,同时主张把法制作为礼的补充形式。主张“法后 王”的进步历史观,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欢迎。他的自 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进取思想。主 张“性恶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但强调后天对人 的作用,有一定的进步性。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 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 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 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 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 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 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原创复习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原创复习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8、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 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9、“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 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 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 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 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 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 想 3、春秋战国时代 ,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 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 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 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6、“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
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 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 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 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7、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 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学亦称“道 学”。指宋明(包 括元及清)时代, 占主导地位的儒家 哲学思想体系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1、儒学为什么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
外来 佛教
本 土 化
儒学
贵 儒 尊 道
土生 道教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儒学受到内、外夹 击,独尊地位面临严重挑战。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3)原因:法家提倡变革和中央集权,符合秦统治者的需要。
实践效果:一方面秦以法家为治国思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另一方面,秦短命而亡,使法家信誉扫地。
(4)原因:法家主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实际上体现了活动家的主张(外儒内法)。
14.(关系是一种义务关系。
5
6

B
A
B
C
D
D

7
8
9
10
11
12

C
D
B
D
D
D
二、非选择题
13.(1)未被接受的原因:孔子的主张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者的需要。
被接受的原因:①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②强调道德原则;③提供一门官场哲学。
(2)儒家提倡“仁”、“礼”、“以德治民”;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和超然、潇洒的人生观。
(2)原因:①以儒家思想的某些观点为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②孔子注重用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别人;③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3)影响:儒学的集体意识和自强不息精神推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促进韩国经济的发展。
(4)地位: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报纸第5期答案)
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C
C
B
B
C
B

7
8
9
10
11
12

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对统治基础: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加试)
1、特点:选官依据——考试成绩;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2、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2)儒生的地位得到提升,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 (3)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4)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5)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也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 薄弱
于是,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 朽统治的思想家,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形成了思想活跃的局面。
判断下列资料叙述的是哪一位思想家的?
成于康熙二年的《明夷待访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及其所产生的
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弊端,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卓越
见解……
黄宗羲
韩非子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3、作 用: 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 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4、发展趋势: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 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1、核心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2、思想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
李贽
反对豪强兼并土地,提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主张。……
晚年所指撰《读通鉴论》《宋论》,荟萃平生治史心得,为探讨其
史学思想的重要依据。
王夫之
1、李贽
明末 思想家。福建泉州。祖辈从商。26中举。做官清廉。
目睹官场污浊黑暗,道学家的伪善,不愿同流合污,形成离
经叛道的不羁性格,以“异端”自居。老年入狱,迫害致死。
儒学的困境与复兴
1、儒学的困境 ①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②魏晋时期,道、佛教进一步冲击了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念; ③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
①韩愈:“道统”思想——《原道》
②李翱:“性命之源”
③北宋:儒学复兴运动
宋明理学应运而生!!
理学,是儒学理论化、哲学化的标志。
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促进中国
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背景:明末清初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
(1)政治:统治者强化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统治 走向腐化,社会矛盾尖锐。 (2)经济: 商品 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缓慢发展。 统治者极力推行 重农抑商 政策,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工商业者 阶级队伍壮 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 宋代理学 日益僵化,明清思想家要求摆脱 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西学东渐 。
4、著书立说
反映了战国时
期社会生产力
1、四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提出“仁政”; 3、主张“民贵君轻”—早期民本思想 4、人性本善
的进步,对自 然认识、利用 和改造能力的
增强。
荀子 战国
1、天人关系:“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2、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3、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4、人性本恶。
展的重要贡献。 33、、认知识道百商家鞅争变鸣法局的面基形本成史的实重。要意义。 4、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 经济: 铁犁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
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 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 阶级: “士”阶层的活跃,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因而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1)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稳定,需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学的成功发挥,使其更适应统治者需要。
2、董仲舒的儒学体系:
(1)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2)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评价:
积极方面: • 儒学地位上升,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
进步,维护统一、巩固统治。 消极方面: •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
想的自由发展。
太学的出现
1、教育体制: 1)中央: ——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
2)地方: ——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1)对教育: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学派的起伏涨落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思想形成并成为显学 秦 朝:焚书坑儒 西 汉: 东 汉: 隋 唐:
宋 明: 明末清初:
能不能给这几个时期起个荡气回肠的篇名?
专题概析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
西汉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 东汉末期至魏晋时期儒学的困境。(加试) 唐代中后期 儒学复兴运动。(加试)
创立:北宋五子
(新儒学) 宋 明 理 学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 儒学思想(基础)+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2.基本含义: 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
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
3.北宋五子之“二程”
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1、道是世界的根本;
老子
春秋
2、朴素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 的规律;

3、无为而治,主张小国寡民

1、宣传天道和自然无为;
庄子 战国 2、齐物说——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3、崇尚自然,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①法、术、势三派 1、理论来源: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2、观点主张: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宋明时期融合儒佛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历史背学景习。要求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 2、代儒表墨人道物法及四其家主的要主观要点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儒了家解孔孟孔荀子主、张孟、子法、家商荀鞅子变对法儒的家基思本史想实形)成。和发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治国思想
儒家:以德治国 道家:无为而治 法家:以法治国 墨家:兼爱非攻
连连看 适用时期
在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
动荡年代、军阀割据时期 动荡结束之初,恢复生产、 稳定民心、巩固统治 适宜于国家稳定,走 上正规时期
1.《中华文化史》把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总体特征各用一个词来
概括。下面四组词即是对当时四个学派的总体特征的概括,其中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 以及文集、秦章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 录,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已任。……反 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③“孔颜之乐”
程颢
理的本质: 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
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程颐
“孔颜之乐” 指不注重物质享受,只追求精神的自由和满足。
理学的成熟——集大成者,南宋,朱熹
眼 子珠 高子 于, 孔鼻 子孔 。子
, 朱
朱熹
后 生 长 于 先 生 。
眉 先 生 , 胡 后 生 ,
特别的礼贤下士。
• 思想: 私学兴起,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考点二: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孔子
老子
韩非子
墨翟
孔子

孟子

春秋 战国
1、政治:(1)核心思想“仁”和“礼”;
(2)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2、敬鬼神而远之;
3、开创私学,并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观点;
属于儒家思想的总体特征的是:( )
A.超逸
B.冷峻
C.敦厚
D.谨严
2.韩非子“以法为本”中的“法”与英国《权利法案》中的“法” 对君权的作用:( ) A.完全一致 B.大同小异 C.正好相反 D.互为补充
3.西方园林体现人工美,布局对称、规则、严谨;中国园林追 求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下列与 中国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著有 《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

基本主张:
(1)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2)反对盲从孔子,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诗文: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
明末清初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非命、节葬、节用。
墨翟
①学术团体以纪律严明著称;
②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3、墨家风气:
③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④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考点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影响(加试)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的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